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蒲柳人家教学设计(共含14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in081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
6 蒲柳人家(节选)
从容说课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教读课文,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和背诵。学习课文,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课外延伸拓展,扩大视野,深层体会小说浓郁的民族风格,为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巩固拓展就更显必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
[4] [5] [6]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语言大多是民间口语、俗语,活泼伶俐。因此,本创意的设计是:多层面的诵读小说,感受、触摸和积累语言。
【步骤】
一、变体式阅读小说(即把本文节选的两章节当作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来读)
1、指导学生拟如下小标题: 何满子与奶奶何满子与爷爷
2、学生通读全文,完成字词疏解。
3、积累词语:
咬牙切齿人高马大膀阔腰圆两肋插刀三顾茅庐腰缠万贯咬文嚼字望影而逃天伦之乐如坐针毡望眼欲穿影影绰绰一气呵成妙手回春断壁残垣芒刺在背荣膺腻歪坍塌戏谑?气
二、选读描写人物的文段,感受特色语言
1、漫画式的人物外貌描写:
写何满子:如“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个木梳背儿;光屁股,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
写奶奶: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长满老茧的大手……”
写爷爷:如“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写老秀才:“手拿一杆斑竹铜锅的长杆烟袋,整天板着一张阴沉沉的脸。”
2、评书式的人物介绍:
写奶奶:“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
写爷爷:“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
3、妙用纯乡土味的比喻凸显人物:
写奶奶的泼辣:“一丈青大娘骂人,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
写纤夫被打的狼狈:“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写何满子的玩劣:“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
写老秀才的严肃:“只觉得头上压着一朵乌云,叫人喘不过气。”
写爷爷的胡茬:“就像根根松针……”
4、趣用压韵和对偶的民间口语、俗语,读来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排比对偶并用:“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句中短语对偶:“转了三转,拧了三圈,满脸开花,口鼻出血,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唠叨这个,嘟哝那个”;“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头发长,见识短”;
学生还可以自由选点,让例句与赏析更丰富多彩。
三、总结与归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刘绍棠简历
刘绍棠(1936~)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擀(gǎn) 剜(wān) 腌赞(ā zā) 到气(dáo)
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地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2)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联系熟悉的占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交流,教师点拨: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六、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板书设计
蒲柳人家
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 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 溺爱孙儿 民族作风
“何大学问”: 民族气派 侠肝义胆 慷慨豁达 爱打抱不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精妙的语言特点。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
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由水浒传中人物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刘绍棠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2、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下列字词。
投影;
擀(gǎn)剜(wān)腌赞(āzā)捯气(dáo)
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地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3.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
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liuxue86.com
(2)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4.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
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5、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三、探究问题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小说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感受小说中人物的美好品德
2、学习课文多角度塑造人物的方法,写出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
3、扩大阅读视野,领会小说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以小说的人物形象为学习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介绍作者及作品: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还有《中秋节》、《蛾眉》、《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2、读准字音:
烟囱 梆他 纤夫 腌臢 捯气 唿哨 拗不过 隐匿 戏谑 荣膺
断壁残垣 蓬蒿 作揖 礼聘 嘬着嘴唇 剜肉 梢马子
3、问题思考:
⑴ 何满子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何作用?
⑵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理由.
二、教学过程
1、完成预习导学3。
2、何满子的奶奶,爷爷为什么叫”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畅所欲言)
3、文中写了何满子的奶奶,爷爷和何满子的哪些事?从中体现出他们哪些美好的品质?
一丈青大娘:
何大学问:
何满子:
他们身上的共同点:
4、体会多角度塑造人物的方法.文章写了他们哪些不足,为什么要写他们各自的不足?
5、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的方法来表现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请举例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一丈青大娘:
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 ,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何大学问:
这些描写刻画出了何大学问 , 的性格。
何满子:
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何满子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他顽皮好动的性格特征。
6、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选读有关文段,感受特色语言,举两例分析其表达作用。
三、关注现实,思考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让我们非常喜爱,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请同学们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果像他们一家这样的人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他们回生活得怎么样?并且说一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推测?
四、迁移拓展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9~11节,回答问题:
⑴ 选段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简要概括.
⑵ 何满子对老秀才的教法持怎样的态度?表现出怎样的性格?
⑶ 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对孙子读书的情形表现出的态度有何不同?
⑷ 联系实际对文中老秀才的教学方法作一点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2、简答:
结合背景说说,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此说明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
母亲教我客家谚语
李月云
很多年以来,就一直想写写我的母亲。特别是每逢母亲节的时候,许多媒体都设母亲节专栏,其中的很多文章都让我深有感触。别人的母亲或是贤妻良母、或是深明大义或是甘于奉献,默默无闻。我的母亲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循循善诱教给我的客家谚语。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小小年纪就要学会自理,学会帮母亲做家务事,从学会刷牙洗脸起,母亲就教我:“洗面洗耳廓,扫地扫壁角。”生火做饭,母亲就教我:“大火煮粥, 细火煮肉。”“人要灵通,火要窿空。”那个时候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母亲也不懂得作过多的解释,但我还是照着去做了,慢慢地就养成了一种习惯,长大以后才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和处世哲理。而这些好的习惯现在我也教会了我四岁的孩子。
从我懂事起,母亲从来都是晚睡早起,每天天刚亮,她就开始挑水做饭,然后又去料理农活。等到我们起床,饭菜都煮好了,母亲的活也忙完了。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母亲说的: “早起三朝当一工,早起三年当一冬”;“ 学懒三日,学好三年”;勤俭持家的女人要:“朝晨家头窖尾,夜里针头线尾,日里田头地尾”;“家有千金,不如朝朝进一文。”
上学以后,母亲又教我:“养子过学堂,养女过家娘。”你要有出息就要上学堂,只要你能读出身,卖屎缸迹都会供你读书。正是母亲的开明,幸运的我才能在同龄人去务农务工的时候,还能自费就读师范学校。
出来参加工作后,偶尔会与同事有不快,这个时候母亲又劝我:退一步海阔天空:“人 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凡事要瞻前顾后,前思后想。”记得参加工作转正那年,有位领导为了照顾亲戚,故意为难我。后来知道情况的我一直耿耿于怀,一次遇到退休的她,我故意不和她打招呼。
回到家里我跟母亲一说,母亲又劝我:“水打烂符勺,击榷又击榷,州里遇唔到,县里遇得着”;“做官唔打笑面人”;“人情唔怕阔,冤家唔好结。”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心胸要宽广。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几年的疙瘩终于解开了,心里也舒服了好多,是母亲的话让我学会了理解和宽容。
工作几年后,由于政策的原因,无奈的我只能离开心爱的讲坛。失意、痛苦、彷徨无助的我每天不知如何是好,母亲又劝导我:“唔使急来唔使愁,自有好日在后头,自有水清见石子,自有云开见日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正是因为听了母亲的话,我才有今天的事业,才有今天的我。
后来结婚成了家,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婆家与娘家之间,每有不快的事,我总是向母亲诉苦。母亲又教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当时心甘情愿,今下唔好有怨”;“心臼(媳妇)讲家娘,总系唔贤良”;“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人们都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才让我们更早明白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也正是母亲的循循善诱教给我们的客家谚语,才让我们从小就接受了客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吸吮客家文化的乳汁。也正是母亲们的言传身教,客家的传统才得以更好地传承。
1、综观全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3分)
答:
2、文中这位母亲有多方面的优秀品质。请按照示例,再指出其中一点。(4分)
(示例)非常勤劳:母亲从来都是晚睡早起,家务农活忙个不停。
答:
3、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是如何前后照应的?(4分)
答:
4、这篇文章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
特色:
好处:
5、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客家谚语?抄下来并请说出理由。(3分)
教学内容
分析《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知识与技能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 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学情分析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学生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自学本文不会困难。
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合作交流。
教学策略导
教学资源小黑板,录音机,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优秀教案》等。
板书设计
蒲柳人家
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
泼辣大胆 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 溺爱孙儿 民族作风
“何大学问”: 民族气派
侠肝义胆 仗义轻松
慷慨豁达 爱打抱不平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倾听,想象,打开书本。
激情导入,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揭示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学生读标
明确学习任务,有的放矢。
自学指导
自由反复读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0分钟后,选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1、何满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3概括一丈青大娘性格。
4、何满子的爷爷为什么叫“何大学问”?
5、何大学问的性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小黑板上出示的几个问题。并选出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解决课文重点问题。把握文章大意,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学生自学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文章的重难点问题基本能得到解决。
检测自学效果
并运用小组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更正,教师启发纠错并归纳明确:
1、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通过这样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整个故事。
2、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3、泼辣大胆、刚直不阿、性格豪爽、口苦心甜、淳厚朴实
4、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胆义肝,仗义疏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像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这外号具有戏谑性。
5、何大学问的性格。
侠胆义肝、仗义疏财、慷慨豁达、好说大话、喜戴高帽子、爱讲排场、摆阔气
学生发言,补充,更正。
学生回答
通过学生交流和教师启发更正,问题能得以明确。
当堂训练
1、学生感情诵读
2、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3、读一读 写一写
擀 嘬 剜 檎
腌臜 倒气 呼哨 隐匿 荣膺
一气呵成 妙手回春 断壁残垣
如坐针毡 芒刺在背 天伦之乐
影影绰绰 望眼欲穿
学生练习
1、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2、夯实基础
《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通过赏读人物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把握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鲜明的个性特征。
2、欣赏这篇小说的独特民族风格和语言特色。
3、感受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领悟劳动人民淳朴的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
掌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学习小说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及设想:
1、诵读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做背诵要求,使学生领悟小说语言的运用。
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京东北运河畔,朴实的民风孕育了朴实的人。他们重情重义,爽朗豪放,在他们身上,有着中国农民的人情美。在充满了浓浓乡土气息的语言描写中,他们—小男孩,何满子,爷爷何大学问,奶奶一丈青,是那样的鲜活灵动!看哪,他们正向我们走来。
二、预习检查:
1、作者及题解
刘绍棠(1936—)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中年,阅读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孔梨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
2、背景资料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50年,曾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代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篇小说共12节,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表现了他们多情重义,除奸助良,扶贫济困的美德。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这两节浓笔重彩描写了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六岁的男孩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和掌握词语的意思:
(1)听写生字
烟囱cōng
梆bāng他纤qiàn夫腌臜ā
zā
捯dáo气唿hū哨拗niù不过隐匿nì
勒lè令戏谑xuè
荣膺yīng
断壁残垣yuán
蓬蒿hāo
作揖yī
礼聘pìn
嘬zuō着嘴唇剜wān肉梢shào马子
(2)解词:
荣膺隐匿
一气呵成
如坐针毡
影影绰绰
望眼欲穿
两肋插刀
妙手回春
天伦之乐
四、研读课文,探究赏析:
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老师适当给以点拨和评价。
1、想一想,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爷爷为什么号称“何大学问”?
2、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3、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4、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五、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联系熟悉的古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飞传》等,进行比照,交流。(教师点拨)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六、积累迁移
小说通过对景物和风情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同时也塑造了多情多义,爽朗豪放的中国农民形象,读了之后,相信你一定感慨良多。可就自己的爱好和感想来写一篇读后感。
七、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
有关《蒲柳人家》的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语言大多是民间口语、俗语,活泼伶俐。因此,本创意的设计是:多层面的诵读小说,感受、触摸和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变体式阅读小说(即把本文节选的两章节当作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来读)
1、指导学生拟如下小标题: 何满子与奶奶 何满子与爷爷
2、学生通读全文,完成字词疏解。
3、积累词语:
咬牙切齿 人高马大 膀阔腰圆 两肋插刀 三顾茅庐 腰缠万贯 咬文嚼字 望影而逃 天伦之乐 如坐针毡 望眼欲穿 影影绰绰 一气呵成 妙手回春 断壁残垣 芒刺在背 荣膺 腻歪 坍塌戏谑 捯气
二、选读描写人物的文段,感受特色语言
1、漫画式的人物外貌描写:
写何满子:如“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个木梳背儿;光屁股,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
写奶奶: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长满老茧的大手??” 写爷爷:如“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写老秀才:“手拿一杆斑竹铜锅的长杆烟袋,整天板着一张阴沉沉的脸。”
2、评书式的人物介绍:
写奶奶:“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 写爷爷:“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
3、妙用纯乡土味的比喻凸显人物:
写奶奶的'泼辣:“一丈青大娘骂人,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
写纤夫被打的狼狈:“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写何满子的玩劣:“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
写老秀才的严肃:“只觉得头上压着一朵乌云,叫人喘不过气。” 写爷爷的胡茬:“就像根根松针??”
4、趣用压韵和对偶的民间口语、俗语,读来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排比对偶并用:“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句中短语对偶:“转了三转,拧了三圈,满脸开花,口鼻出血,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唠叨这个,嘟哝那个”;“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头发长,见识短”;
学生还可以自由选点,让例句与赏析更丰富多彩。
三、总结与归纳
备学教案
【创意说明】
本课活动安排学生先从文中找事例支撑人物性格,然后简短的口述一段自己身边某人的典型形象或事例。
【教学步骤】
一、通读全文,熟悉小说情节
二、在线阅读,了解刘绍棠及其作品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北京人。1949年中学时开始发表小说,作品深受孙犁的熏染,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作品反映农村的背景阅读,了解小说。
时间:抗日战争的年代。 地点:京东北运河畔一个普通人家
构思:没有章回体,但浸润着古典文学色彩。采用儿童视角。
语言:生动活泼,读来朗朗上口。
历史和风土人情,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作品有短篇:《青枝绿叶》《中秋节》;中篇:《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二等奖)长篇:《春草》《京门脸子》等。
三、感受人物形象与性格
何满子: 好动玩劣,聪慧灵秀;
好学好问,伶俐可爱;
疼爱爷爷,有爱憎立场,有男子汉气;
何大学问: 刚正不阿,仗义轻财;
慷慨豁达,侠肝义胆;
能说会道,嫉恶如仇;
一丈青大娘:口苦心甜,宠爱孙子;
身强体壮,能干泼辣;
信神拜佛,思想守旧;
直肠直性,爱憎分明;
性格豪爽,勤劳善良;
学生从文中组合语言,支撑以上说法。可概述事件,可直接摘引。还可由教师示例或按照句式完成说话。
四、说说身边的“他”或“她”
1、自由回忆与酝酿。回忆身边有典型特征的人。
2、具体描述他(她)的一两个生动有趣的细节,不超过100字。
3、表达、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点拨。
五、联展阅读,扩大视野
1、趣谈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人物绰号。
例:《水浒》中林冲、鲁智深、孙二娘、宋江、吴用、李逵等。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
鼓励有能力的同学讲述与绰号有关的趣事。
6 蒲柳人家(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
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 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3
蒲柳人家
[学习目标]
1. 通过赏读人物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把握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鲜明的个性特征。
2. 欣赏这篇小说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语言特色。
3. 领略小说中所蕴藏的人情美和生活风俗。
4. 用普通话正确、清楚、连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刘绍棠(1936~)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2. 背景材料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表现了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这两节浓笔重彩描写了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六岁男孩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
3.名家品评
读《蒲柳人家》,给我最强烈印象的就是这种渗透于全部构思中的.带着童年情趣的真率之情;就是这种赤子之心,真率之情,使我们时而怦然动心,时而莞尔而笑。我们分不出究竟是从小说中那个剃个葫芦头.光着屁股的小满子的眼睛里,还是从作者的眼睛里,在三十年代充满物质贫困.精神苦难的简陋朴质的农村生活中,竟看到了这么多给人以希望的美好心灵,这么多给人以抚慰的巨大温暖。也许我们可以说,对于当时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思想感情上的.冲突,作者观察得还不够深刻,揭示得还不够深入,但是,我们应该承认,作者满怀真率之情,十分真实地描画的这三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生活和他们的悲欢,是有巨大的感染力的。雨果曾经精辟地指出:“真实的暗疾是渺小,伟大的暗疾是虚伪。”在作者笔下的这一角水乡,不仅一切都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同时渗透着率真美好之情。这些朴实的农民,生活是贫困的,精神却是富足的,物质是匮乏的,感情却是丰满的。而这正是这篇小说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之所在。清人袁枚说:“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对于绍棠同志这部真率之作,似也可作如是观。
唐挚 《漫评<蒲柳人家>》
[整体感知]
《蒲柳人家》的教学设计模板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语言大多是民间口语、俗语,活泼伶俐。因此,本创意的设计是:多层面的诵读小说,感受、触摸和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变体式阅读小说(即把本文节选的两章节当作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来读)
1、指导学生拟如下小标题: 何满子与奶奶 何满子与爷爷
2、学生通读全文,完成字词疏解。
3、积累词语:
咬牙切齿 人高马大 膀阔腰圆 两肋插刀 三顾茅庐 腰缠万贯
咬文嚼字 望影而逃 天伦之乐 如坐针毡 望眼欲穿 影影绰绰
一气呵成 妙手回春 断壁残垣 芒刺在背 荣膺 腻歪 坍塌
戏谑 捯气
二、选读描写人物的文段,感受特色语言
1、漫画式的人物外貌描写:
写何满子:如“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个木梳背儿;光屁股,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
写奶奶: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长满老茧的大手……”
写爷爷:如“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写老秀才:“手拿一杆斑竹铜锅的长杆烟袋,整天板着一张阴沉沉的脸。”
2、评书式的人物介绍:
写奶奶:“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
写爷爷:“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
3、妙用纯乡土味的比喻凸显人物:
写奶奶的泼辣:“一丈青大娘骂人,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
写纤夫被打的狼狈:“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写何满子的玩劣:“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
写老秀才的严肃:“只觉得头上压着一朵乌云,叫人喘不过气。”
写爷爷的胡茬:“就像根根松针……”
4、趣用压韵和对偶的民间口语、俗语,读来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排比对偶并用:“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句中短语对偶:“转了三转,拧了三圈,满脸开花,口鼻出血,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唠叨这个,嘟哝那个”;“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头发长,见识短”;
学生还可以自由选点,让例句与赏析更丰富多彩。
三、总结与归纳
备学教案
【创意说明】
本课活动安排学生先从文中找事例支撑人物性格,然后简短的口述一段自己身边某人的典型形象或事例。
【教学步骤】
一、通读全文,熟悉小说情节
二、在线阅读,了解刘绍棠及其作品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北京人。1949年中学时开始发表小说,作品深受孙犁的熏染,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作品反映农村的背景阅读,了解小说。
时间:抗日战争的年代。 地点:京东北运河畔一个普通人家
构思:没有章回体,但浸润着古典文学色彩。采用儿童视角。
语言:生动活泼,读来朗朗上口。
历史和风土人情,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作品有短篇:《青枝绿叶》《中秋节》;中篇:《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二等奖)长篇:《春草》《京门脸子》等。
三、感受人物形象与性格
何满子: 好动玩劣,聪慧灵秀;
好学好问,伶俐可爱;
疼爱爷爷,有爱憎立场,有男子汉气;
何大学问: 刚正不阿,仗义轻财;
慷慨豁达,侠肝义胆;
能说会道,嫉恶如仇;
一丈青大娘:口苦心甜,宠爱孙子;
身强体壮,能干泼辣;
信神拜佛,思想守旧;
直肠直性,爱憎分明;
性格豪爽,勤劳善良;
学生从文中组合语言,支撑以上说法。可概述事件,可直接摘引。还可由教师示例或按照句式完成说话。
四、说说身边的“他”或“她”
1、自由回忆与酝酿。回忆身边有典型特征的人。
2、具体描述他(她)的一两个生动有趣的细节,不超过100字。
3、表达、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点拨。
五、联展阅读,扩大视野
1、趣谈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人物绰号。
例:《水浒》中林冲、鲁智深、孙二娘、宋江、吴用、李逵等。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
鼓励有能力的同学讲述与绰号有关的趣事。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1
蒲柳人家(节选)从容说课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教读课文,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和背诵。学习课文,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课外延伸拓展,扩大视野,深层体会小说浓郁的民族风格,为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巩固拓展就更显必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4] [5] [6]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刘绍棠简历:
刘绍棠(1936~)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擀(gǎn) 剜(wān) 腌臢(ā zā) 捯气(dáo) 唿哨(hū) 咯吧(kā) 呱呱坠地(gū)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 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⑴ 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⑵ 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⑴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⑵ 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联系熟悉的占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交流,教师点拨: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六、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欣赏小说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感受小说中人物的美好品德
2、学习课文多角度塑造人物的方法,写出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
3、扩大阅读视野,领会小说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以小说的人物形象为学习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介绍作者及作品: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还有《中秋节》、《蛾眉》、《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2、读准字音:
烟囱 梆他 纤夫 腌臢 捯气 唿哨 拗不过 隐匿 戏谑 荣膺
断壁残垣 蓬蒿 作揖 礼聘 嘬着嘴唇 剜肉 梢马子
3、问题思考:
⑴ 何满子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何作用?
⑵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理由.
二、教学过程
1、完成预习导学3。
2、何满子的奶奶,爷爷为什么叫”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畅所欲言)
3、文中写了何满子的奶奶,爷爷和何满子的哪些事?从中体现出他们哪些美好的品质?
一丈青大娘:
何大学问:
何满子:
他们身上的共同点:
4、体会多角度塑造人物的方法.文章写了他们哪些不足,为什么要写他们各自的不足?
5、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的方法来表现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请举例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一丈青大娘:
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 ,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何大学问:
这些描写刻画出了何大学问 , 的性格。
何满子:
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何满子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他顽皮好动的性格特征。
6、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选读有关文段,感受特色语言,举两例分析其表达作用。
三、关注现实,思考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让我们非常喜爱,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请同学们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果像他们一家这样的人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他们回生活得怎么样?并且说一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推测?
四、迁移拓展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9~11节,回答问题:
⑴ 选段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简要概括.
⑵ 何满子对老秀才的教法持怎样的态度?表现出怎样的性格?
⑶ 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对孙子读书的情形表现出的态度有何不同?
⑷ 联系实际对文中老秀才的教学方法作一点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2、简答:
结合背景说说,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此说明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
母亲教我客家谚语
李月云
很多年以来,就一直想写写我的母亲。特别是每逢母亲节的时候,许多媒体都设母亲节专栏,其中的很多文章都让我深有感触。别人的母亲或是贤妻良母、或是深明大义或是甘于奉献,默默无闻。我的母亲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循循善诱教给我的客家谚语。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小小年纪就要学会自理,学会帮母亲做家务事,从学会刷牙洗脸起,母亲就教我:“洗面洗耳廓,扫地扫壁角。”生火做饭,母亲就教我:“大火煮粥, 细火煮肉。”“人要灵通,火要窿空。”那个时候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母亲也不懂得作过多的解释,但我还是照着去做了,慢慢地就养成了一种习惯,长大以后才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和处世哲理。而这些好的习惯现在我也教会了我四岁的孩子。
从我懂事起,母亲从来都是晚睡早起,每天天刚亮,她就开始挑水做饭,然后又去料理农活。等到我们起床,饭菜都煮好了,母亲的活也忙完了。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母亲说的: “早起三朝当一工,早起三年当一冬”;“ 学懒三日,学好三年”;勤俭持家的女人要:“朝晨家头窖尾,夜里针头线尾,日里田头地尾”;“家有千金,不如朝朝进一文。”
上学以后,母亲又教我:“养子过学堂,养女过家娘。”你要有出息就要上学堂,只要你能读出身,卖屎缸迹都会供你读书。正是母亲的开明,幸运的我才能在同龄人去务农务工的时候,还能自费就读师范学校。
出来参加工作后,偶尔会与同事有不快,这个时候母亲又劝我:退一步海阔天空:“人 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凡事要瞻前顾后,前思后想。”记得参加工作转正那年,有位领导为了照顾亲戚,故意为难我。后来知道情况的我一直耿耿于怀,一次遇到退休的她,我故意不和她打招呼。回到家里我跟母亲一说,母亲又劝我:“水打烂符勺,击榷又击榷,州里遇唔到,县里遇得着”;“做官唔打笑面人”;“人情唔怕阔,冤家唔好结。”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心胸要宽广。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几年的疙瘩终于解开了,心里也舒服了好多,是母亲的话让我学会了理解和宽容。
工作几年后,由于政策的原因,无奈的我只能离开心爱的讲坛。失意、痛苦、彷徨无助的我每天不知如何是好,母亲又劝导我:“唔使急来唔使愁,自有好日在后头,自有水清见石子,自有云开见日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正是因为听了母亲的话,我才有今天的事业,才有今天的我。
后来结婚成了家,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婆家与娘家之间,每有不快的事,我总是向母亲诉苦。母亲又教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当时心甘情愿,今下唔好有怨”;“心臼(媳妇)讲家娘,总系唔贤良”;“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人们都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才让我们更早明白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也正是母亲的循循善诱教给我们的客家谚语,才让我们从小就接受了客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吸吮客家文化的乳汁。也正是母亲们的言传身教,客家的传统才得以更好地传承。
1、综观全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3分)
答:
2、文中这位母亲有多方面的优秀品质。请按照示例,再指出其中一点。(4分)
(示例)非常勤劳:母亲从来都是晚睡早起,家务农活忙个不停。
答:
3、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是如何前后照应的?(4分)
答:
4、这篇文章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
特色:
好处:
5、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客家谚语?抄下来并请说出理由。(3分)
谚语:
理由:
课文《蒲柳人家》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这篇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3、品味小说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这篇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常识
1、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简介《蒲柳人家》:
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二、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注音释义
三、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节选部分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自读课文并作旁批,讨论交流。)
师生归纳: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憎分明,泼辣大胆,刚正不阿,爱打抱不平,是女中的豪杰。
爷爷何大学问:他长得象关公,脾气性格也象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好说点大话,喜欢戴高帽,虽没有多少钱,却爱讲排场,摆阔气,每次从口外赶马回来,都要请知音相好们来聚会,吹一吹他沿途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四、问题研究
为什么说这篇小说具有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讨论理解。)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他们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轻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小说一贯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这可以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中反映出来,更从他们为人做事的方式上表现出来。对这种人物、这种品德的追求,正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史上,英雄传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以及《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而《蒲柳人家》中无论一丈青大娘的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的威镇古北口,还是后来的巧计锄奸、智斗花鞋杜四,无不出奇制胜,神乎其神,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智取生辰纲大闹野猪林等故事,想起我们民族多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可以说,刘绍棠以一种平凡中的传奇的形式,赋予了这一民族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内在地暗合了民族的审美习惯,为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在结构上,《水浒》先讲述单个人物的故事,然后聚义梁山,共图大业。而本文的结构也正得其神韵,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他们串在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五、再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有特色的语句并分析,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六、拓展迁移
这篇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课外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评书《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体会本文与它们之间的联系。
七、布置作业
根据课上所学,再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材分析】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教读课文,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和背诵。学习课文,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课外延伸拓展,扩大视野,深层体会小说浓郁的民族风格,为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巩固拓展就更显必要。
【教学目标】
1、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2、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3、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4、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5、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资料助读
1、刘绍棠简历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擀(gǎn) 剜(wān) 腌臢(ā zā) 捯气(dáo) 唿哨(hū) 咯吧(kā) 呱呱坠地(gū)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⑴ 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⑵ 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动作描写(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语言描写(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神态描写(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⑶ 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
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像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⑷ 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些说明了什么?
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这表现出他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渴求知识而不得的贫苦百姓的心声。
⑸ 小说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直不阿、性格豪爽、口苦心甜、热情正直、淳厚朴实。
何大学问:侠肝义胆 仗义轻财 慷慨豁达 好戴高帽
何满子(线索人物):机灵顽皮、纯真稚气。
运河人民:扶危济困 赤诚相见。
⑹ 小说语言具有什么特色?
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有特色。一方面,作者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
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⑺ 为什么说这篇小说具有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他们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轻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小说一贯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这可以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中反映出来,更从他们为人做事的方式上表现出来。对这种人物、这种品德的追求,正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史上,英雄传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以及《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而《蒲柳人家》中无论一丈青大娘的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的威镇古北口,还是后来的巧计锄奸、智斗花鞋杜四,无不出奇制胜,神乎其神,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智取生辰纲大闹野猪林等故事,想起我们民族多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
在结构上,《水浒》先讲述单个人物的故事,然后聚义梁山,共图大业。而本文的结构也正得其神韵,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他们串在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四、语段阅读
1、阅读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后回答。
⑴ 选文第1段中的第1句的作是 。
承上启下。
⑵ 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那么他是不是真有大学问?(用原文回答)
可从没进过学堂一天,斗大的字认不得三筐,而且只会念不会写。
⑶ 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这里的真应如何理解?
他有真正的行动: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
⑷ 请概括选段的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充满乡土气息。
2、阅读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后回答。
⑴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⑵ 体会分析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句的妙处。
①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口语化的表述中加入书面语,诙谐幽默。
② 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⑶ 找出选文中与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相对应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从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到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怒打纤夫,纤夫毫无招架之力
⑷ 你还在哪部作品中读到与主人公类似的人物形象,试分析她们性格的共同之处。
如《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孙二良、顾大嫂。共同点:泼辣能干厉害,有正义感。
五、课堂小结
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变色龙》。
★ 《蒲柳人家》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