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共含1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WP51499886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将放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诗。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1、2、4(1)(2)、5(1)(2)(4)。
(2)背诵这两句诗,并准备默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4、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
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二、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三、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四、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选陆游的其他古诗抄录并背诵。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相关资料】
注释
篱:篱笆,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
河:黄河。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山非常高。
岳:指西岳华山。
摩:触摸。
遗民:指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
胡尘:胡(金)人兵马践踏扬起的尘土。
王师:指南宋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3、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要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读。”(朱熹)读得准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初悟诗的音韵美。处于记忆黄金时期的儿童朗读音韵和谐、语言精练的古诗必熟记于心,“心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李光),背默之举无疑能强化学生对古诗整体的直觉感受。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练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牛儿吃草,抚把草吞下去,再返回嘴里细细咀嚼。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讨自学能力,理解此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此时可作为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
2.质疑问难,重点解答作者“感”什么,为什么“感”。
相机穿插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意,把古诗译为现代文是远远不够的,岂不如译文比起原文“意义大致还在,它的情致就不知去向了”(朱光潜)。
三、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从“南望王师又一年”引申开去,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1)1177年陆游52岁作的《关山月》:“中原干戈古已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
(2)1186年陆游61岁作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1192年陆游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1193年诗人68岁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略)。
(5)12诗人85岁作的绝笔诗《示儿》(略)。接着学生分小组选择学习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83年写的,学生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呀!”(叶圣陶)古诗教学如果只守住课文中几首,就如单腿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诗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以同样的题材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相同的作品,则诗人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伟大爱国精神,也能使学生受到感染。
四、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结合作者的遭遇介绍,告知学生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诗歌最突出的主题是表现恢复中原、统一中国有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课外合作收集陆游的爱国诗,进行编报等相关语文活动。
延伸课外再读诗,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评点]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诗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此例古诗教学设计,颇有个性特色,一是尝试了先背读后领悟,提倡如牛吃草式的“反刍教学法”;二是以一首诗带读多首诗,注重扩大阅读量,暂不求甚解;三是注重以原诗感悟诗意,而不搞译文。设计者敢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可圈可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本单元的学习,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入。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字音,准确书写“仞、摩”等四个字。
2、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难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谁来背一背呢?
2、指名学生背诵。
3、(过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描绘了边塞地区恶劣、艰苦的自然环境,塑造了一批批充满豪情壮志、斗志昂扬的戍边战士们的形象,通过诗人的描写,让我们心中涌起对这样一群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战士们的敬佩之情。那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来感受他的爱国之情。
二、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诗题足足有11个字,但却概括了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谁来找一找,诗人在什么样的时间和地点,做了什么事?才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呢?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断句并引导学生说诗题含义。
3、带着自己对诗题的理解,齐读诗题,注意断句。
三、了解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提起他,同学们你们对他了解多少?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3、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
我们来看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4、学生背诵《示儿》
5(过渡)一首《示儿》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宋朝统治者能够收复失地的信心。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现了陆游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希望、无奈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吧。
四、初读古诗
1、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停顿,开始吧!
2、学生自由朗读。
3、教师示范读。
4、指名学生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5、齐读古诗。
五、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1、(过渡)其实诗歌不仅具有韵律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这首诗中前两句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
2、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黄河)
3、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而修辞手法?(不是,夸张,是为了突出黄河的长)
4、仅仅是长吗?你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可以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黄河)
5、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谁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学生读“三万里河东入海”)
6、“五千仞岳”中“岳”指的是什么?(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五千仞岳”表现了华山的什么特点?(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上摩天”是什么意思?(碰到天)这也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夸张)
7、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
8、此时此刻,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是怎样的?(板书:山河壮丽)
9、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自豪、兴奋)
10请全班男生带着这种激动、自豪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古诗的第一、二句。
11、(过渡)此时此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了一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我们把这份情融入这琅琅的诵读声中吧。(齐读整首诗)
12、读完后两句,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个字中体会到的?(从“泪”字体会到的)泪流到了哪种程度?(“泪尽”,泪都流完了,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
13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可是诗人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如此心痛呢?(这些美好的河山被金人占领了)
补充背景材料: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
14、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什么?你仿佛看到或听到百姓怎样了?(有的在金兵的追赶下四处逃窜,有的倒在金兵的铁蹄下,到处血流成河)
15、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仍然——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望”的是什么?(期望王师赶走金兵,收复失地)
16、是啊!金兵铁蹄溅起的尘土,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只有遗民在等待王师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们。所以陆游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此时此刻,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六、小结提升
1、自由练说
这一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在金统治地区里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题,来说一说。
2、教师小结:我们的诗人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都凝聚在这首古诗里,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最后让我们一起试着把这首诗背诵一遍。
3、这首诗中还有四个要求同学们会写的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结构,说一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设计
作者:陆游
年代: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海,五千仞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无泪,又一年盼望官收失地。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教学: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和“摩”的表达效果。
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山的高峻。
2、诗人能把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描写之中。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从“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南望,又一年”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地朗读、背诵。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
出示诗歌的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句诗中的河、岳指的就是黄河和华山,从诗中的哪些字词能体现出它们的雄伟壮观?请同学们找找看。
交流,边交流边释义。
重点:三万里五千仞摩。
个别读,齐读。
祖国的山河如此的壮美,(板书)可它却曾被践踏在金人的铁蹄之下。播放视频。
从这段影片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多请几位同学来交流。
金兵入侵北宋时的场景让大家……你们知道吗?北宋后期,民不聊生,那是因为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金”大举出兵,一举攻下了都城汴州,掠去皇帝及大量财物,最终北宋王朝宣告灭亡。后来赵构称帝,迁都临安(杭州),恢复宋国号,史称南宋。边说边出示地图。
北宋的皇帝大臣南迁了,北方的老百姓能跟着南迁吗?不能,这些留在北方沦陷区的百姓就被称为“遗民”出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齐读这句诗。那么诗中的胡尘又是指什么呢?交流。
“胡”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这里主要是指金兵,“尘”呢是灰尘,灰尘怎么来的?骑马扬起的,就像大家刚才在影片中看到的,想象一下,当时北方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和同桌交流,之后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说,一是百姓生活的苦,而是他们的内心还会有什么企盼?
一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再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感受?“尽”“又”请同学释义这两句古诗。
是啊,北方的遗民盼了一年又一年,这首诗的.作者也正是如此,他就是陆游,让我们一起齐读整首诗。生齐读。
读了这首诗,你能体会到陆游的心情吗?生交流。
师补充介绍陆游:陆游一生勤于创作,写了大量表现抗金保国的作品,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此时,他已经身处南宋,生活安定,但当他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昏昏度日,想到北方老百姓们水深火热的日子,他的心情难以平静,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写这首诗时,陆游已经65岁,但只要一想到北方的遗民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边说边出示诗题及停顿,让我们带入诗题齐读这首诗。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请看他临死前留下的诗《示儿》,出示,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读。
师:出现了好几种停顿的读法,到底哪一种恰当呢?我们理解了这个题目的意思就知道了。我们看,这个“晓”指什么?
生:“晓”是指天亮的意思。
师:整个题目呢?
生:秋天的后半夜,将要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师:把题目的意思自由讲一讲。
(全体学生练讲诗题目的意思)
师:根据题目的意思,我们可以再来读一读课题。
师:我们学古诗离不开一个“读”字,请同学们放开嗓子读课文,多读几遍,读准没个字音,把这首诗读顺口为止。
生:(自由朗读)
师:(大屏幕显示诗)我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诗。
师:这首诗中有两个生字,请同学们抄一抄。抄写完后再自己读一读,读到背诵出为止。
生:(抄生字,并且背诵。)
师:(巡视)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都已经背诵出来了。少儿好记性,咱们是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多背诵一些诗词名句。我们一起背一遍。
二、理解诗意,领悟诗语精练美。
师:读了好多遍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吗?咱们可以借助书上重点词语的解释(板书:释)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解释。
生:(自由读)
师: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画面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教师巡视)
师:谁能把第三句的画面说清楚。(发现有几位学生举手,指一名学生上讲台说)
生:“在金兵统治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师:难句攻克了,其他几句表达起来应该不会有大问题,谁会?
生:三万里长的黄河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西岳华山直插云霄与天连在了一起。可惜这大好河山落到了金人手中。在金兵统治下的人民受尽了折磨,眼泪都哭干了,他们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来解救他们。可是等了一年又一年,终于失望了。
师:说得真有水平!有些词语很有画面感,比如:“浩浩荡荡、直插云霄”等
三、拓展画面,领悟诗中表达情。
师:一首诗的画面和仅是短短的几句话就能蕴涵?不是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又是怎样的情景啊!
课件(音乐画面)介绍背景:
(解说词)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第二年4月初一,金兵俘虏了皇帝和后妃、皇女以及其他皇亲国戚共三千人北去。大量皇室用品和所藏的书籍全部搜罗一空,北宋政权灭亡。5月,宋高宗称帝,建都杭州历称为南宋。祖国的一半土地被金兵占领,沦陷区的老百姓在金兵的_躏下受尽了折磨。而皇室却在杭州花天酒地。有诗写道: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朝廷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签定屈辱的条约:①南宋世世代代称臣于金;②东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中间唐邓两州都属于金国;③每年向金交纳银25万两,绢25万匹。陆游生活在这样屈辱的年代,怎能不心如刀割!带着此情、此恨,我们读读这首诗。
师:南望王师又一年,盼了多少年啊!他天天盼,日日盼,52岁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诗。
(大屏幕显示,配有插图)
关山月
1177年陆游 52岁作
中原干戈古已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累痕。
干戈:战争 岂:难道 逆:叛逆者
师:从52岁盼到61岁,他写下了这样的诗作的(引读)
(大屏幕显示,配有插图,学生朗读)
书愤
1186年陆游 62岁作
早岁哪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气如山:气壮山河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瓜洲渡、大散关:分别指地名。
师:盼啊,盼啊,盼到了67岁,终于病倒在床,在诗中这样写道:
(大屏幕显示,配有插图,学生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92年 陆游 67岁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恩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尚:还 戍:守卫 轮台:边疆 夜阑:夜深人静的时候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师:秋风习习,夜不能寐,恨青山落入他人之手。陆游望穿双眼,盼到了68岁,
(大屏幕显示,配有插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193年 陆游68岁作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学生一起有感情地读完全诗)
师:盼到了86岁,还是没有看到祖国统一啊,他死不瞑目呀,忧愤之极伤心地留下了千古流诵的诗篇,带着生前的恨不见中原的愤恨与世长辞。
(大屏幕显示,配有插图,学生朗读)
示儿
1121陆游86岁作
死去远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我们就选择其中一是首诗背诵下来。
(学生自由背诵后汇报背诵的情况)
师:长眠在地下的陆游一定还在盼望中原的统一。陆游死后66年,也就是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课件显示)俘虏了南宋皇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陆游的子孙虽然看到了九州一统,可那是元人统治下的中原统一,而不是陆游希望的南宋王朝统治下的九州大统,他的子孙在家祭的时如何像祖先哀告呢?假如陆游地下有知,又该是何等的感慨呢?我们再来读一读今天所学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生:(用悲凉、高亢的情感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带着这份悲愤,我们把这首诗刻在我们的作业本上。或抄写或默写。
四、总结全诗,激发研究兴趣。
师:大家也许还不知道,陆游写诗60年,一生创作了一万多首诗,其中爱国诗就占了近80%。
师:课外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哪些学习活动呢?
生:收集陆游的爱国诗。
生:开展陆游诗的朗诵会。
生:编写有关陆游的研究报告,如“生平介绍、所处年代,诗歌归类”等等。
师:你很有创意,是一个研究型的人才。
生:陆游诗配上简笔画。
生:·····
师:期盼着你们的研究成果尽快与大家见面。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之一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之一佚名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将放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诗。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1、2、4(1)(2)、5(1)(2)(4)。
(2)背诵这两句诗,并准备默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4、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
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年代:宋 作者: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创作背景]
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
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宋代 陆游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释
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天汉:银河。《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毛传:“汉,天河也。”
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怆(chuàng):悲伤。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赏析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漫长的黄河朝东流入大海,
巍峨的华山高奪上云天。
陷入敌手的百姓哭干了眼泪,
面向南方,在对官军收复失地的期盼中又过了一年。
诗人写这首诗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人占领了六十多年,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北伐收复失地。诗人因此感到无比痛心,于是作了这首诗。这首诗强烈地反映出诗人盼望收复中原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表面上写的是长长的黄河,高耸入云的华山,实际上写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痛失祖国大好河山的悲愤之情。后两句中的“泪尽”写出了在金人占领的地方人们受到的苦难,但是他们并没有绝望,而是一直等着大宋的军队去救他们,“南望王师又一年”,人们每一天每一年都在等待着。最后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悲痛,也写出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和不满。
全诗有写景有抒情,感情真挚,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