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船借箭》教学设计(共含13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xiss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起因
周瑜嫉妒诸葛亮,于是提出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支箭的要求,熟不知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曹操大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并且当面立下了军令状。
过程
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
诸葛亮见到鲁肃便诉苦并向鲁肃求救,成功借到二十只船及每船配置的三十名军士,还让鲁肃在借船这件事情上对周瑜保密。
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些时间,诸葛亮又命令船队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并嘱加劲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船上草把排满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返回。
结果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几万枝,为时不过三天。
历史意义
草船借箭的成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历史真相
草船借箭,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不过有两个版本的。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魏略》中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妒忌才干 准备出发 ┌─
设计陷害近寨佯攻 神机妙算 │ 识天气
左右受箭 真不如他 ┤ 懂地理
满载返回 │ 知己知彼
└─起因 经过 结果
语文教案-草 船 借 箭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船草借箭》读后感
《船草借箭》读后感历史上最懂天文晓地理,有知识,有胆量计谋,而且又知人心的人是谁?不用猜,一定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东汉末年,诸葛亮到周瑜阵下助援,周瑜看他有才能,比自己强,就十分不服气,想找一机会置他于死地。一次机会来了,他以与曹军水上,交战来陷害诸葛亮,命诸葛亮三天只内造十万只箭,诸葛亮答应了。周瑜以为诸葛亮上了他的套,实际上,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的作法,暗地里已计划出一套借箭方案,只等那一天取箭了。经鲁肃的一手帮助,在第三天早晨,诸葛亮便开始了取箭计划。他的预料是那么准确,一步也没错。到了天亮后,雾散了,船也回来了。在周瑜面前,正好十万多只箭,周瑜惊讶极了,连连称赞诸葛亮,说自己也比过他,神机妙算,天下第一!
诸葛亮确实是天下第一,读后我们都十分认同这个观点。周瑜是那么小心眼,为了自己聪明,千方百计陷害诸葛亮,但幸好没被他得逞。诸葛亮的品质、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他做事认真仔细,多观察思考,有计划谋略,不能马大哈,不细心!
早就听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今天我读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发现诸葛亮果然是一个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的人。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很顺利地完成周瑜交给他的任务――赶造十万枝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道第三天后会有朦胧大雾,使曹军不知虚实,他还不停地把船头船尾调换过来,使两边的草人都插满箭,他还知道第三天刮的是什么风,使船顺风顺水,像飞一样地行驶20多里,让曹军追也来不及……更重要的是他了解鲁肃和曹操的性格。他了解曹操做事有分寸,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些箭;他也了解鲁肃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所以只把妙计跟鲁肃说,不让他告诉周瑜,要不然就借不到箭了……我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想: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聪明呢?于是,我查了好多资料才得知:原来诸葛亮读书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他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专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
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像他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教学目标:
认读9个字。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写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和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
教学过程:
1.资料简介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作。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某些有关传说,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而成。今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为最早,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初毛宗岗又作了一些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F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暴露了董卓等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书中的许多描写,为了解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材料。文字用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
公元1494年(明弘治甲寅年),蒋大器(庸愚子)第一次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序时说,此书写成之后,人们“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弹指五百年过去了,该书已越出中国,溢出亚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珍视。这不能不使我们为祖先贡献了这样一部杰作而感到骄傲。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在几个世纪中得到不同民族,乃至不同阶层人们的热爱,自有其奥秘。它作为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一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它又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文学巨制,它用一种雄浑的旋律和悲怆的音调,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外交方略、巫医方术、科技发明、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有的人在这里汲取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思想材料和一般做人应世的本领,有的人从书中找到一种国家统一、民为邦本、君明臣良、安居乐业的寄托,当然,也有的人只是把它当做一件艺术品加以欣赏或消遣。因为它在艺术上也确有其迷人之处:其结构宏大而布局严谨,头绪纷繁而脉络分明,情节曲折,妙趣横生,像三顾茅庐、单刀赴会、群英会、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故事,都写得引人入胜,精彩非凡。至于它所刻画的400多个人物中,如诸葛亮已成为智慧才略的化身,曹操是奸诈权术的代表,其他如关羽、刘备、张飞、周瑜、鲁肃等都写得形神俱足,在我国乃至亚洲许多国家都已妇孺皆知。这就难怪它一直拥有大批的读者。
2.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内容。
3.课后练习2――借箭成功的条件
认真分析,找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难就难在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地表述也可以详细地解说。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找出借箭成功的条件”的要求。一是指借箭过程中所必需的条件,它们都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借箭计划实施之前孔明的计划和准备;二是指不可缺少的条件,即没有这个条件借箭的计划就不能成功。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从而得出孔明借箭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江上有大雾(气象自然条件);鲁肃提供的船队、束草、军士(物质条件);诸葛亮对草船受箭的精心安排;曹军只射箭拒敌而不出战(军事策略条件)。这四条缺少任何一条借箭的计划都不可能成功。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在正确的读音后打“√”
二.在错别字下面“_____”线,把正确的字写在里。
1.周喻说:“这是工事,希望先生不要推确。”()
2.我得吩附军匠们,造剑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3.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追也来不急了。()
三.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计谋高明,很有预见性。()
2.大声喊叫助威。()
四.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只有……才……
只要……就……不仅……还……
1.()江上雾很大,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2.曹操()知道自己上了当,()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三天造不好十万枝箭,()会受到周瑜的惩罚。
4.周瑜()对诸葛亮的想法一无所知,()以为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幸运的小树
湖畔有两棵树,一棵粗如熊腰,一棵细若手臂。给湖底清理yū()泥时,它们被锯掉了。从此,岸上就多了两根树桩。
冬天过去,春天来临,湖边的树开始抽芽没多久,已是满湖春色。也许是灾难过于深重,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灭顶之灾,总之,对岸边的热闹,两根树桩没有一丝的回应。游人都以为它们是两根死了的树桩,园林处的人也都认为它们活不了了。
一天,来了一个花木工人,要挖掉它们重新植树。这时一位散步的老爷爷走过来,说:“大的不敢保证,小的一定会活。”花木工人看了看树桩,没有动,收起工具走了。
就在夏天将要到来时,小树桩果然如老人所言,拱出一粒嫩芽。它立在截面的边沿,如满脸怒气的壮士,粗粗的,紫紫的,显得威武有力。那根大的`,也拱出了嫩绿的芽,绿芽密密地围成一圈,就像一个绿色的圆。
花木工人开始浇水,开始加固围栏,他希望它们重新长成大树。
一年过去了,小树桩上的嫩芽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的嫩芽长成了一丛灌木。花木工人希望大树桩上的嫩芽也长出枝条来,他砍去多余的枝条,留下最有希望的一枝。可是,一点儿都没有用,你掰去多余的枝条,它又会长出来。你今年掰,它明年长,你明年掰,它后年长。被有意留下的那一枝,则永远不长,它总是在一尺左右高的时候就枯萎,第二年再留,它依然枯萎。
就在花木工人打算把它捆扎起来,仅露出一根枝条的时候,那位散步的老爷爷经过这里说:“没有用,它太老了。”果然,三年后,这根拱过多次芽的大树在最后一根枝条枯萎后,悄无声息的死了。
有一天,散步的老爷爷又来到这儿,园林工人遇见了他,特别想解开心中的迷hu()。老人说:“书和人一样,凡是早年遭受cu()折的人都是幸运的,他们还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可以鼓起勇气,不忧不惧的重头再来,最后成为有用之材。到了四五十岁才灾祸临头,就真正可怜了,他已没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和精力,现在,那棵小树桩()”
1.查字典,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汉字。
2.结合短文内容,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灾祸――枯萎――依旧――
3.两棵树被锯掉后命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_______”画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自己再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课文内容,在()内填上合适的结尾。
教学反思:学生读文较困难,大部分同学不能正确流利的读文,理解文章内容较吃力。需要教师讲解文章大概意思。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能知道孔明借箭能够成功的条件。学生练习速度较慢,需要加强限时练习的训练。
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全文共8个自然段,完整地讲述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全文可分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三个部分。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字。
2、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3、写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和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
教学难点:
写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有过自己阅读较长课文的经历。本篇课文的难点是找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由于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地表述也可以详细地解说。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分析概括能力,这也是检验学生以往学习成果的好机会。
教学方法:
自学 讨论 讲解
教学理念:
本课书的教学紧紧围绕课后思考练习展开,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笔把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写出来。在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准备:
推荐课文读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吗?今天我们就来看里面的一个故事,“用奇谋孔明借箭”。
二、扫除障碍,划分层次。
(一)学习认读字
1、自己读一读课后生字,记一记它的样子。
“酌”,组词(酌酒)。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喝、饮)
“骤”“蝗”
读一读这个句子:“骤雨飞蝗来战舰” 大概说说它的意思。
(二)通读全文
要求:自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联系上下文知道课文的大概意思能够读下来就可以了,不必咬文嚼字,明白每个字的意思。
1、自己读一遍。
2、指名读一遍,边读边质疑解疑。
(三)划分层次
1、快速读一遍,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讲草船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7)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三部分(8)写出了故事的结果。
三、自主阅读,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孔明借箭能够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写出来,再与同学交流。(提示:到事情的经过部分去找。一是要找借箭过程中所必需的条件,二是指不可缺少的条件,即没有这个条件借箭的计划就不能成功。)
(1)独立思考,完成习题。
(2)小组交流,互相启发。
2、集体交流
(1)指名说,同学补充。
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是:江上有大雾(气象自然条件);鲁肃提供的船队、束草、军士(物质条件);诸葛亮对草船受箭的精心安排;曹军只射箭据敌而不出战赞(军事策略条件)。这四条缺少任何一条借箭的计划都不可能成功。
3、自己写的不完善的进行修改。
四、总结全文
《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本课所讲述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知识的博大精深,思虑谋划的周全缜密。《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精深绝妙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去借阅。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4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能在充分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课文中,能粗浅地感受到这部名著的语言魅力。能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调动自己对于这部名著的积累,初步感受“孔明用奇谋借箭”的“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了解孔明用奇谋借箭的经过,能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凝练、准确。
3、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孔明用奇谋借箭的经过,能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感受到题目中的“奇”。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原著《三国演义》、幻灯片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相机引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新课
1、可以播放连续剧1.《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
引导学生交流对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印象,可以从作者、主要人物、其中精彩的片段及其具体的情节来谈。
2.介绍并诵读与本文相关的章节和内容。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注意句子通顺、连贯。
三、指读课文
注意发现学生难于读顺的语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语句的意思将句子读顺,或者利用老师、学生的范读引导读顺,其间对于难于理解的语句老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一些难读的语句,要给学生充分练习的时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引导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根据老师的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段。
三、感知课文
1、猜一猜,孔明立下军令状之前可能会想到什么?
2、引导学生读原文,从课文的具体内容中找相关的根据,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
3、通过朗读促进感受。
第三课时
一、感受语言的魅力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和同学交流哪些语句的写法有特点,值得借鉴和学习。
二、配题
1、引导读过原著的同学向同学汇报自己印象深刻的描写别具特色的语句,吸引更多的同学读原著。
2、在原著中,还有哪些章节或故事也能表现孔明的神机妙算,令你折服,读一读,讲给同学听,最好能应用上原文中的句段。
三、感知课文。
四、作业:拓展:我看《三国》等
五、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难点: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到的有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
2.教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去读一读《孔明惜箭》这一章节。
3.教师:通过自读,你们已经知道了孔明是何许人了吧?(诸葛亮)
4.展示资料,简介历史背景。
孔明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孔明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5.教师导读: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按要求小组合作自渎课文。
二、提纲导路,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同学交流文中人物留给你的印象。
4.引导学生提出自读中仍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答,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讲述故事
1.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
答应造箭 立军令状 准备船只 草船借箭 如期交箭
2.学生先在小组内讲故事。
3.推荐代表在全班讲述故事。
四、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1.分角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讨论交流。
3.指名反馈,并说明自己判断的理由。
五、课堂检测
1.联系课文,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
⑵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
⑶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2.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⑴怎敢戏都督?
⑵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
⑶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学习诸葛亮,做一个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的人。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积累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讲“孔明借箭”的故事。
重点难点
1.重点: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难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读一读。
隐瞒 支吾 叮嘱 诈骗 擂鼓 呐喊 神机妙算
2.听写上面的词语。
3.教师导人: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明借箭》。
二、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1.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除掉诸葛亮。那么结果怎样呢?(学生反馈后,教师出示文中的句子)
瑜大惊,慨然叹日:“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2.教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3.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周瑜非常惊讶,不禁感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自愧不如他呀!”。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小组台作探究。
三、品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反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数学建议:⑴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说根据。⑵教师根据下面的要点,引导学生探入体会。⑶适当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中加深感悟。
⑴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盛,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①分析: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②追问: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指名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
⑵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⑶“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军士擂鼓呐贼,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⑷鲁肃惊日:“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知己知彼,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做事谨慎的人。请葛亮如此淡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⑸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
这样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⑹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风向。
2.教师导读: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集体反馈。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请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6.教师小结:同学们,诸葛亮神机妙算,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后人借这件事创作了一首小诗赞美诸葛亮: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仲
1.教师小结:《孔明错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将计就计; ⑵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⑶醉翁之意不在酒。
2.教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这一歇后语讲的就是《孔明借箭》的故事。其史,有关诸葛亮的歇后浯还有很多呢!
3.学生一起读一读。
4.学生补充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歇后语。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故事还有很多。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一定要好好地读《三国演义》这本书。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诸葛亮的故事,和伙伴们交流。
3.默读课文,想想孔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说说课文的内容。
4.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周瑜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①把船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却说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五六千矣②。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明,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③害我哉!”鲁肃拜服。
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入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后人有诗赞曰: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④。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少顷,孔明入寨见周瑜。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诡谲⑤小计,何足为奇。”
船借箭新编六年级作文
我坐着时光机,来到了三国时代,猛然发现自己正站在茫茫江边。江中停着数十只船,船上的草把上扎满了利箭,而对岸的士兵正在奋力射箭。
啊,我目睹了“草船借箭”这一幕!又深入周瑜阵营,获取他们火烧赤壁的计谋,决定制止这场战争。我来到魏军帐内,恭恭敬敬地给曹操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道:“丞相,您的军队如果再这样射下去,诸葛亮就能完成造箭任务啦!就会用大量弓箭反过来射你们。”
曹操瞅了瞅我的校服。一惊,忙问:“小朋友,你是哪里人?为何穿着如此古怪?你有什么过人的本领?”
“哦,我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五莲,我知道您和您的'大军就要大祸临头了。我是来帮您和您的敌人化干戈为玉帛的。”我诚心诚意地劝说曹操。
“我们八十万大军怎么打不过小小东吴的三万兵力?”曹操不以为然地说。
“我可以告诉你它们的战术。”我边说边把东吴军队的战术详细地告诉了曹操。
曹操仰天大笑:“哈哈哈哈!这样我就给有把握战胜他们了!”
我面对曹操的满堂谋士和百员战将,面不改色心不跳:“我既然敢告诉你它们的战术,我就有能力帮助他们打败你们,八十万大军在我的眼里只不过是‘谈笑间灰飞烟灭的事。曹军听我一席话,满座皆惊。纷纷向我询问破敌之法。
我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们:“我们现在已经到了21世纪,各种先进武器应有尽有,什么激光炮、火箭炮、航天飞机、人造地球卫星,要想打败你们这些冷兵器的军队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不过现在的世界需和平,拒绝战争,好好搞好基本建设,为你们的子民造福,让他们共享小康生活。”
我把这一番话通过可视电话现场直播给以孙权、刘备为代表的孙刘联军,他们也主动提出偃旗息鼓,保证不再主动挑起战争,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难点: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到的有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
2.教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去读一读《孔明惜箭》这一章节。
3.教师:通过自读,你们已经知道了孔明是何许人了吧?(诸葛亮)
4.展示资料,简介历史背景。
孔明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孔明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5.教师导读: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按要求小组合作自渎课文。
二、提纲导路,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同学交流文中人物留给你的印象。
4.引导学生提出自读中仍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答,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讲述故事
1.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
答应造箭 立军令状 准备船只 草船借箭 如期交箭
2.学生先在小组内讲故事。
3.推荐代表在全班讲述故事。
四、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1.分角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讨论交流。
3.指名反馈,并说明自己判断的理由。
五、课堂检测
1.联系课文,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
⑵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
⑶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2.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⑴怎敢戏都督?
⑵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
⑶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学习诸葛亮,做一个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的人。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积累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讲“孔明借箭”的故事。
重点难点
1.重点: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难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读一读。
隐瞒 支吾 叮嘱 诈骗 擂鼓 呐喊 神机妙算
2.听写上面的词语。
3.教师导人: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明借箭》。
二、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1.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除掉诸葛亮。那么结果怎样呢?(学生反馈后,教师出示文中的句子)
瑜大惊,慨然叹日:“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2.教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3.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周瑜非常惊讶,不禁感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自愧不如他呀!”。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小组台作探究。
三、品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反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数学建议:⑴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说根据。⑵教师根据下面的要点,引导学生探入体会。⑶适当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中加深感悟。
⑴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盛,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①分析: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②追问: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指名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
⑵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⑶“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军士擂鼓呐贼,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⑷鲁肃惊日:“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知己知彼,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做事谨慎的人。请葛亮如此淡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⑸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
这样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⑹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风向。
2.教师导读: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集体反馈。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请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6.教师小结:同学们,诸葛亮神机妙算,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后人借这件事创作了一首小诗赞美诸葛亮: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仲
1.教师小结:《孔明错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将计就计; ⑵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⑶醉翁之意不在酒。
2.教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这一歇后语讲的就是《孔明借箭》的故事。其史,有关诸葛亮的歇后浯还有很多呢!
3.学生一起读一读。
4.学生补充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歇后语。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故事还有很多。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一定要好好地读《三国演义》这本书。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诸葛亮的故事,和伙伴们交流。
3.默读课文,想想孔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说说课文的内容。
4.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周瑜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2、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五)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4、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继续阅读课外读物。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4、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g,不读成cé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内—呐属—嘱日—曰
愉—瑜昨—诈吾—语勿—匆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自己练习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 船教学设计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 借生日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