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ola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共含1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ol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篇1:《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教学重点

了解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广播、电视和无线电话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的基本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引入新课

电磁波是传递信号的载体。

课前大家已经查阅了很多资料,那么,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依靠什么传过来的呢?

就像信鸽传书一样,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以电磁波为载体的。

那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怎样传过来的呢?

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展示一台多波段收音机,播放广播节目,说说你观察的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

那么广播信号是如何发射信号,收音机是如何接收信号的呢?

阅读课本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思考:

1.无线电信号是从哪里发射的?

2.声音信号是如何发射到空中的?

3.信号是如何接收的?

4.收音机接收到手信号如何变成声音的?

小结:无线电广播主要是由信号发射和信号接收两部分组成。

我们可以把广播信号类比成信件的书写、传递和接收。利用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电信号与写信相似;高频振荡电流相当于邮差;调制器的调制就是把信件交给邮差。天线相当于驿站;选台相当于信件的分拣;解调就是把信件从邮差身上解下来;扬声器就是阅读信件了。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那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的又是怎样的呢?

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展示电视机,给电视机接上天线,利用电视机播放某一电视台的节目。

电视接收的图像和声音,电视信号是如何发射和接收的呢?

阅读课本有关电视的发射和接收的内容,思考:

1.电视信号中图像和声音信号是如何发射的?

2.电视信号与广播信号有哪些异同?

移动电话

利用移动电话拨打另一电话。移动电话是如何把信号传递给另一部电话的?

阅读课本有关移动电话的内容,思考:

1.移动电话是如何把信号发射出去的?

2.移动电话是如何接收到对方电话的信号的?

移动电话既是一个信号发射台又是信号接收台,为什么广播电视塔要建那么高大,而移动电话只要这么一点大呢?

在我们家中就有一种可以移动的叫作无绳电话的移动

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依靠电磁波传过来的

学生观察,说出观察结果。上面标有不同的频率;有调谐旋钮;有音量开关等。利用收音机可以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广播信号。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说明。

通常收到的广播信号是由广播电台发射,再被收音机接收,主要分为两个过程。

信号的发射:首先用话筒把声音信号转换成音频电信号;由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电磁波,通过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最后通过天线把载有音频电信号的电磁波发射出去。

信号接收:收音机的天线接收到电磁波,利用调谐器选出我们所需频率的电磁波;从高频信号中取出音频信号,放大后送到扬声器;利用扬声器把电信号转化成声音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问题。

电视信号包括了声音和图像信号,声音信号的产生、发射、接收与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相似。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发射机把电信号加载到频率很高的电流上,通过发射天线发射到空中。

电视机天线把高频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把图像和声音信号取出来放大,由显示器显示图像,喇叭发出声音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电磁波。学生阅读,讨论。

移动电话既是信号发射台又是信号接收台。移动电话相当于是无线电台,它将用户的声音转变为高频电信号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捕捉空中的电磁波,使用户接收到通话对方送来的信息。

学生讨论回答:

手持移动电话的体积很小,发射功率不大;它的天线也很简单,灵敏度不高,因此,它跟其他用户的通话要靠较大的.固定无线电台(基地台)转接来达到通话的目的。

无绳电话的主机和手机上各有一个天线,它们是通过电磁波来工作的,主机接在电话网上,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无线电台

阅读课本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思考:

1.无线电信号是从哪里发射的?

2.声音信号是如何发射到空中的?

3.信号是如何接收的?

4.收音机接收到手信号如何变成声音的?

小结:无线电广播主要是由信号发射和信号接收两部分组成。

我们可以把广播信号类比成信件的书写、传递和接收。利用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电信号与写信相似;高频振荡电流相当于邮差;调制器的调制就是把信件交给邮差。天线相当于驿站;选台相当于信件的分拣;解调就是把信件从邮差身上解下来;扬声器就是阅读信件了。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那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的又是怎样的呢?

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展示电视机,给电视机接上天线,利用电视机播放某一电视台的节目。

电视接收的图像和声音,电视信号是如何发射和接收的呢?

阅读课本有关电视的发射和接收的内容,思考:

1.电视信号中图像和声音信号是如何发射的?

2.电视信号与广播信号有哪些异同?

篇2:九年级物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反思

九年级物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反思

教后记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它们是现代无线电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前面电磁波知识的扩展。基于此,本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具有如下特点:

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应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学习,主要安排了以下的探究活动:布置学生课前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本节的内容:

(1)无线电信号是如何发射的?又是如何接收的?

(2)电视的工作过程是什么?

(3)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由于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很低,适宜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探究。

2、不必过分要求学生深入地掌握某些知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而并不要求学生知道具体的技术细节,如器件的结构等。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知识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是这一节的另一个特点。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它们是如何工作的?这个问题对学生充满了诱惑。“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课程理念在本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篇3:《听广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会听儿童广播《在宇宙飞船里》,听仔细,记要点,复述主要内容。

重点:

学习集中注意力边听边记要点。

难点:

复述广播内容。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谈话引入:

看书读报、听广播都是学习,会让我们知道世界上的许多大事,学到不少知识。看书读报,如果第一遍没有记住内容,可以再看一遍。听广播就不同了,广播完了,声音也就没了,怎么才能记住它呢?这就是今天大家要学的本领。

2、揭示课题:

听广播

二、默读课文,学习方法。

1、边听边想:课文告诉我们哪些听广播的`方法?

2、说说怎样听广播。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板书:集中注意,听仔细;

先听题目,再听内容;

三、尝试听记,理清要点边听边想,记要点:时、地、人、事。]

1、第一遍听录音:听《在宇宙飞船里》,边听录音边看图

要求:听清广播里的主要内容?(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反馈

a、广播的题目是什么?

b、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是怎样睡觉的?怎样洗脸刷牙的?吃的是什么样的饭菜?

(多叫几位同学回答)

c、看课件演示: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的生活。

学生看课件练说。(出示句式:(题目)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故事。)

四、练说

1、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2、指名说,共同评议、纠错。

五、复述广播内容

1、再听录音,训练边听边记的能力

2、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共同评议。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怎样听广播,知道了要仔细听,边听边想边记的方法。今后,要多听广播,比如:新闻、气象,特别是少儿节目,并能把听到的好消息、新鲜事、有趣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

10、听广播

题目

时间

集中注意,听仔细 地点

边听边想,听要点 内容 人物

事情

篇4:移动通信终端电源管理设计原理

锂离子电源管理的设计主要是针对锂离子电池的特性来进行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及供电性能主要体现在其充放电参数的控制上。图1为锂电池电源管理原理图。该图由控制芯片和外围电路组成。接下来,我们就图1从锂电池放电、充电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锂电池的管理。

1.1 放电工作原理

电池过放可能会给电池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特别是大电流过放或反复过放,对电池的影响更大。一般而言,过放电会使电池内压升高,正负极活性物质的可逆性受到破坏,即使充电也只能部分恢复,容量会有明显衰减。锂离子电源管理电路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了保护锂电池不至于过放。

图1

锂电池的正常工作电压为2.575~4.2V。当电池电压在此范围内,管理电路将MOSFET管S4打开,在电池(CELL)电压与BATT+之间建立低阻通道,有利于电流从电池流向手机负载。在此情况下,过放就体现为输出电流过大。在整个输出过程中,电源管理电路不断地检测从电池输出到负载的电流。当电池输出电流超过通常的保护值3.5A的时候,手机短路保护电路开始工作,关闭S4,切断电池与BATT+的连接。

当电池持续放电到电池电压低于文献[1]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2.375V以下时,则属于电压过放。此时,图1中的手机低电压及短路保护电路开始工作,同电流过放一样,关闭S4,切断电池与BATT+的连接达到保护锂电池的目的。

1.2 充电工作原理

充电管理电路在对锂电池进行充电时,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保证锂电池能够充满,又要保证锂电池的性能,最重要的是要保证锂电池不能过充。如果锂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过大,或充电时间过长,产生的氧气来不及被消耗,就可能造成内压升高,电池变形,漏液等不良现象。同时,其电性能也会显著降低。

整个充电电路应该具有以下几种充电模式:

――低电压预充电模式;

――全速充电模式;

――涓流充电模式;

――顶端截止、脉冲充电模式;

――充电截止模式。

1.2.1 低电压预充电模式

当电池电压低于3.0V时,电源管理电路进入低电压预充电模式。当电池极度过放时,为了防止过量的充电电流对电池性能造成损伤,充电电路应该采取渐进的充电方式。

对于一块极度过放的,电压已低于0.7V的锂电池,电源管理电路将提供预充电涓流给电池。此时S1关闭,充电器通过R1提供电流给管脚Vdect,充电器提供电流的大小完全由R1决定,整个充电器几乎工作在无负载情况下。这种充电模式甚至可以对电压已经为0V的电池进行充电;当电池电压高于0.7V低于1.98V时,外部S1及S2工作,电源管理电路可以以更高的.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但是,此时三极管S1的功耗检测电路还没有工作,必须限制其功耗低于800mW,以免烧毁S1;当电池电压高于1.98V低于3.0V时,整个电源管理电路都正常工作,此时S1的控制电路使S1以较高的电流,但远低于全速充电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该电流一般超过100mA。

1.2.2 全速充电模式

当电池电压高于3.0V时,预充电模式结束,进入全速充电模

式。此时,电源管理电路将S1及S2打开,并使S1工作在饱和模式,充电器提供全速充电电流给电池充电。但是,电源管理电路将限制最大充电电流小于1.5A。

这种充电模式对充电器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其实现限流输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移动通信终端厂商,在产品设计时可以根据产品的定义,选择不同的充电电流,实现对具体锂电池快速有效的充电。在典型应用中,一般要求充电器提供的输出电流限制在1A以内,具体的电流可以根据所用锂电池厂商推荐使用的充电电流,以便电池能够具有一个较高的循环寿命。

1.2.3 涓流充电模式

该充电模式其实也是一种恒压充电模式,当电池表面达到控制电路设定的终止充电电压Vterm时,即进入该种充电模式。由于在全速充电模式下,电流比较大,电池表面电压与实际电池芯的电压有比较大的落差,涓流充电模式就是用来减小甚至消除该落差。此时,电源管理电路通过控制S1的开闭情况,将提供给电池的最大电流限制在100多mA。由于电池被充得越来越足,因此,涓流就越来越小,直到截止。

1.2.4 顶端截止脉冲充电模式

当电源管理电路处于涓流充电模式时,它会周期性地跳转到全速充电模式,形成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大电流脉冲宽度一般<100μs,这样有利于电池更快被充满。

1.2.5 充电截止模式

电源管理电路会有一个控制引脚,由手机的CPU决定什么时候停止充电。进入这种模式,一般会有这样几种情况:手机检测到充电电路包括锂电池温度过高;不是原装的锂电池;已经进入涓流充电,不需要充电时间过长;充电器设计不合理等等。

2 结语

由于电源管理电路在移动通信终端产品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涉及到手机的安全性能而且关系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专用芯片加匹配的外围电路就能实现,而这种专用芯片很多厂商如NationalSemiconductor,Motorola等都有很成熟的产品。

篇5:移动通信终端电源管理设计原理

摘要:移动通信终端产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非常普及,因此,其设计的安全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就移动终端产品安全隐患最大的地方――电源管理设计,提出了一些设计理念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关键词:移动通信终端;电源管理;可充电锂离子电池

引言

移动通信终端产品如GSM手机、CDMA手机及PHS小灵通电话已经深入普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促进了中国电信事业的发展,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但同时,由于一些移动终端厂商的'设计缺陷,多次出现了手机爆炸伤人事件,而造成爆炸的主要原因在于电源管理部分设计有缺陷或设计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与其他现有电池相比,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具有多项优势,这使它们成为更适合于便携式应用的电源。它们可以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最高达200W・h/kg或300~400W・h/L,分别是Ni/Cd或者Ni/MeH电池的2.5倍和1.5倍)和更高的电池电压(碳阳极电池为4.1V,石墨阳极电池为4.2V)。它们具有无记忆效应,自放电率小,可快速充放电及更高的充放电次数等优点。

锂离子电池的更高化学能量密度和更高电池电压使得我们可以为移动终端产品应用制造出更小和更轻的电池,而更轻和更小的电源对目前中国移动通信终端产品追求最小尺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充分利用电池容量或延长电池寿命,必须极其严格地控制充电参数。

鉴于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的上述优点,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设计高效、安全的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管理电路。

篇6:移动通信终端电源管理设计原理

锂离子电源管理的设计主要是针对锂离子电池的特性来进行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及供电性能主要体现在其充放电参数的控制上。图1为锂电池电源管理原理图。该图由控制芯片和外围电路组成。接下来,我们就图1从锂电池放电、充电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锂电池的管理。

&n

[1] [2] [3] [4]

篇7:《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的又一个性质,与本章第二部分第一课时学习的《小数的性质》的不同在于,它主要研究的是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

设计理念

通过本章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本节课借助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它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概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的重点、难点

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利用以毫米为单位的整数间的大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含义。理解并应用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小数点的故事。

播放故事《小数点的悲剧》

看来,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了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怎样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二、课上预习:

1.请同学们自学教材61页,认真观察情境图。

2.小数点的移动与数的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利用手中的数字、小数点卡片摆一摆、填一填)

3.完成书上的填空。

三、学生小组汇报,探究新知。

1.学生汇报讲故事

学生一边讲,一生一边板书:

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2.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感受这四个小数的长短,我们先把这四个小数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的数,谁来说说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3.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一组式子,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

板书:小数点向右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

4.再找一个小组汇报对“从下往上观察”发现的规律。

板书:小数点向左

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

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强调用分数表示,而不是说多少倍。

5.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同桌互相再讲一讲,注意语言规范。

篇8:《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社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八册第78—81页。

二、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把6米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分别是多少米?

(2)把6000厘米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分别是多少厘米?

2.填空。

0.05元=分0.007米=()毫米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0.0040.40.04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二)导入新课

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记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生齐笑]

生1:李华的身高不对。14.5米比房子还高。

生2:陆文刚的身高也不对。[用手比]0.139米只有这么高。

生3:王小林的身高是对的。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

生[齐]: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的。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三)进行新课

1.探究规律。

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看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明题意]

师: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还可以继续向右移动。

师:[出示米尺]先看原来的数0.004米的实际长度,在米尺上指出来。

生:[在米尺上指认]0.004米是4毫米。

[板书:0.004米=4毫米]

师:那么,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分别是什么数?也请指出它们的实际长度[指米尺]。

生: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是0.04米,[在米尺上指认]也就是4厘米。[师插问:是多少毫米?]40毫米。[板书:0.04米=40毫米]

生: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0.4米,[在米尺上指认]也就是4分米,400毫米。[板书:0.4米=400毫米]

生: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是4米,也就是4000毫米。[说明有米尺的4倍长]

师:把第二、第三、第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小数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变大了。

师:你们善于发现规律,很好。谁能说得更准确一些,小数在怎样变大?

生: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它就扩大了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它就扩大了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它就扩大了1000倍;[教师在板书上用箭头标出,注明扩大10倍、扩大100倍、扩大1000倍]

师:请同学们注意数学言语的准确性。应该说“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扩大100倍、扩大1000倍、”不要说“扩大了”。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1题,下面的数,去掉小数点,各扩大多少倍?

0.70.250.0060.5062.43.72

[指名口答]

师:在例1中,如果从第四个式子起,依次往上看,小数点的位置怎样移动?小数的大小怎样变化?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下往上看,4米变成0.4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4米变成0.04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4米变成0.004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在板书上用箭头标出变化情况]

全部板书如下:[箭头用彩色粉笔画]

[指名学生对照以上板书说明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缩小的规律]

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2题下面的数,小数点都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各缩小多少倍?

3.542.82.09600193.5

[指名口答]

生:老师,我想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先让学生议论]

师:[出示教具]

[教师演示,当小数点移动时,数位顺序随之移动。学生一边读数,一边体会算理]

2.小结规律。

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生:[略]

师:请阅读课本第78—79页。

3.应用规律。

出示例2把0.08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进行什么运算?

生: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以几。

师:对,请列出算式。

[指名板演,列式:0.08×10=

0.08×100=

0.08×1000=]

师:可是我们还没有学习小数乘法运算,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用向右移动小数点的办法。

师:对!根据上面的变化规律,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

[指名学生写出上式的得数]

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4题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

2.87×103.9×1000.003×1000

0.563×100.148×10012.5×1000

[全班试算,师生共同订正]

出示例3把43.7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进行什么运算?

生: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

师:对!请列出算式。

篇9:《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

确口算一个数乘10、100、1000……的积。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数点位置的右移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这一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谈话:知道这是什么吗?想知道存折里还剩多少钱了?数目的顺序是这样的(贴卡片),只要你在合适的位置加上小数点,你就能猜到这笔钱的数目,你能用卡片摆出来吗?

交流汇报。

激趣:你真厉害,猜中了。

2、孩子们,老师给你们的数字相同,排列顺序也一样,怎么就能摆出这么多数的?小数点所在的位置重要不重要?

引导:在这里,能得到不同的小数,是因为小数点的位置不同,也就是说,在一个小数里,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呢?如果有规律,那规律又是什么呢?我们来一起研究研究。

揭示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6.05乘10、100、1000各是多少?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

学生用列式,计算器计算,并口答。

(2)板书:

6.05×10=60.5

6.05×100=605

6.05×1000=6050

(3)引导观察比较:得到的结果和原来的6.05比,小数点的位置有了怎样的变化?

移动小数点,进行演示。

提问:观察这三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用6.05乘10000呢?等等。

提问: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和这里的什么的个数有关系?

引导小结:6.05乘10、100、1000……,原来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4)猜想:是不是所有小数乘10、100、1000都有这个规律呢?

谈话:我们需要来验证这个猜想。请读大屏幕上的要求。

(5)归纳:

a、交流汇报,积累多样性的具体例子。

b、提问: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的例子,都证明了一个什么规律啊?

2、巩固移动规律。

(1)、谈话:这个规律你掌握了吗?呵呵,想不想用这个规律来玩一玩?请看大屏幕上的要求。

集体汇报、交流(选择代表性的)。

(2)、谈话:觉得刚才的考验太简单了?那老师来出个题目给你们做做。(出示p70练一练的题)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谈话: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是原来的小数乘10.

3、教学例3

谈话:同学们,其实学了这个规律,还可以让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出示例3中表格,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谈话: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我们做什么事情?

(3)你打算怎么做?

(可能情况:a、直接得到结果,问: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向又移动三位?b、乘1000,问:为什么要乘1000?怎么想的?怎么办呢?)

(4)谈话:不比一比用计算器计算和运用规律解决谁更快捷吗?

(5)运用这个规律来解决问题,方便吗?我们是怎样从大单位到小单位来进行换算的?(确定进率;小数点右移相应的位数)

真的这么简单?那再试两题怎么样?出示试一试。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谈话:你们学的还真不错啊,好象难不住你们啊?我就不相信了。在来考考你们。

1、提问:你能快速口算吗?出示练习十二第5题。

提问:0.24升=( )毫升,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第6题。

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有谁知道为什么同样的物体在月球上会轻很多呢?

3、完成第7题。

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四、全课小结及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规律,是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的,如果向左移动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为重要的是两点,一是通过学生的验证,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树大小变化的规律;二是使学生熟练掌握移动小数点的具体方法。同时,这节课的准备,还需要带领孩子回忆单位进率的知识。

本节课,我在导入过程中,应用生活中常见的存折结余款,让孩子猜测,体会小数点位置变化引起数的大小不同来引入,孩子有兴趣,也很容易明白。在规律探索过程中,通过对一个小数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它大小变化的现象,经过猜想及验证,层层深入,有条不紊的进行归纳,并形成最终规律:小数点移动的位数和0的个数相等,可以说在规律探索中,学生是真正参与并理解了。在移动小数点的方法上,我用移动卡片小数点,和画出移动轨迹的方法,从感受移动,到体验卡片移动,到独立移动小数点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学生对于怎样移动小数点的方法是掌握了。本节课中,还进行了三个活动,注意了生成资源的利用。

本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比如教师语言稍嫌罗嗦,学生的发言比较小心翼翼,探索过程还需要组织的更加有效,和学生的交流,特别是反馈学生的发言能力还要加强,这样就能节省一些时间,也就能保证练习的完成了。

篇10:《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69-7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的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10、100、1000的积。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小黑板出示口算题:6×10 60×10

6×100 60×100

2、比较每组两个小数的大小(小黑板出示)

3.58○38.5 0.5○0.05

3、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第二题里每组两个小数有什么异同的地方?为什么每组小数里的数字相同,数字排列的顺序也相同,而组成的小数大小却不同呢?

4、小结,揭示课题: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二、学习新课,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二:5.04乘10、100、1000各是多少/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上述各题。

(2)指名说说计算结果,并板书:

5.04×10=50.4

5.04×100=504

5.04×1000=5040

(3)引导观察、比较:50.4和5.04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504和5.04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5040和5.04比呢?

(4)验证:小组合作,每组任意找一个小数,分别把它乘10、100、10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与我们的猜想是否一样。

(5)归纳:通过计算,你认为我们刚才的猜想对不对?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们的发现规律?换一种说法,这个规律还可以怎么说?

2、教学例3

(1)出示例3中的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当介绍“蛋白质”的含义。

(2)提出“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克”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数。板书:0.351千克=( )克

(3)学生操作,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组织交流

3、教学“试一试”和“练一练”

(1)指导完成“试一试”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又是怎么想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填表。

讨论:36乘10、100、1000时,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把36看成小数,小数点应该在什么位置?把3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先要做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二题

三、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二第4、5两题。

2、做练习十二第6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准备进行实验,请各位走过路过多多提出好的建议。谢谢!

篇11:《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9、70的例2、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4——7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的口算一个小数乘10、100、1000……的积,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名数改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初步探索规律的兴趣。

3、情感与态度目标: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并且,结合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学习作风。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位数不够时补“0”的情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口算

18×6= 18×8= 18×10= 18×100= 18×1000=

(1)口算得数,师:后面3题怎么算的特别快?

(2)明确:一个整数乘10、100、1000……只要在这个数末尾添相应个数的0。

2、引导:那么一个小数乘10、100、1000会不会也有简便的计算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二、探索规律

1、初次验证

(1)板书: 5。04×10

a、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50。4。

b、教师引导:请注意观察,这个算式里有什么特别之处?(板书:小数点向右移了一位)

(2)板书: 5。04×100

a、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504。

b、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积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板书:小数点向右移了两位)

(3)板书: 5。04×1000

a、个人猜想:大家来猜猜5。04×1000,小数点会向哪里移动几位?为什么呢?

b、同桌交流理由,说明猜想。

c、你移动小数点看看,5。04×1000会等于多少?

d、用计算器计算、验证猜想。

e、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积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板书:小数点向右移了三位)

(4)观察上面三道题,你有什么发现?(板书:×10、×100、×1000)

(5)这个猜想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数呢?

2、合作验证

(1)按要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任意找一个个小数,分别把它乘10,100,10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与我们的猜想是否一样。

(2)小组代表交流展示。

3、确认猜想

(1)师:通过这么多例子的验证,你们认为我们刚才的猜想对不对,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我们发现的规律。

(2)揭示规律:

a、全班齐读规律。

b、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一个小数乘10只要……(生答),乘100、1000呢?

c、如果我不小心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两位、三位……就相当于这个小数分别乘多少 ……?

(3)揭示题目: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感悟方法

(1)说一说:回顾刚才的过程,我们是怎样发现这条规律的?

引导学生说出:善于观察思考——合理提出猜想——多方举例验证。

(2)师:数学中有着无数的奥秘,只要你善于观察,敢于猜想,小心验证,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三、应用规律

1、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0。08×( )=0。8 0。452×( )=45。2

0。258×( )=258

3、名数改写

(1)课件出示例3中的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当介绍“蛋白质”的含义。蛋白质:是一些食品中含有的成分,人们吃下食物后,这种成分能被人体吸收,以增进人的健康。

(2)提出:“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数。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3)交流意见。

(4)完成试一试。

4、你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吗?

四、默读课本,解决质疑。

打开课本69—70页,看看还有什么疑问?

五、总结收获

师: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打个分吗?

篇12:《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61页例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师;老师手里也有一个宝贝(出示圆形磁铁)你看,老师让它贴到了黑板上,它就贴到了黑板上。老师让它移动,它就在黑板上移动。(老师边说边演示)神奇不?不够神奇,那就看更神奇的!(老师在黑板的一角写4个1234)一起读一下这几个数。这四个数是一样的。(老师再把其中的3个1234分别贴上磁力块,即1.234、12.34、123.4、1234)大家一起读这四个数。读的还一样吗?我说它有魔力吧!想想怎么回事?

(2)看来小数点不同,小数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同学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吧,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2、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遇到无数妖魔鬼怪,每次都是孙悟空降妖除魔,这不今天又遇到妖怪了(大屏幕出示图)通过看图,你知道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多长吗?0.009米=9毫米

(1) 你知道0.009米的金箍棒多长吗?把它画在练习本上。

(2)看到这根金箍棒,你有什么想法?

3、这么长的金箍棒打不到妖怪,怎么办?只听悟空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就变成了多长?

(1) 那你知道0.09米是多长吗?0.09米=90毫米

(2)请同学们再把90毫米的金箍棒画在本子上,和刚才画的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

(3) 90毫米里有几个9毫米呢?那也就是说现在的金箍棒是原来的10倍 ,对吧?

4、可是,这么长的金箍棒还是打不到妖怪,只见悟空又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就变成了0.9米

(1) 这个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谁知道0.9米是多长?

(2) 它有多长呢?我们用手势来比一下。

(3) 900毫米里有多少个9毫米?那这个时候金箍棒是原

来的多少倍?

5、最后悟空用多长的金箍棒把妖怪打死的? 9米=9000毫米

6、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组数,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小数又有怎样的变化?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

7、出示自学提示,生自己思考后小组交流 ,最后全班汇报。

8、课件出示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生轻声读,并拓展省略号的内容。

9、阶段练习

10、悟空打败了妖怪,只听他说了一声变,金箍棒由9米变成了0.9米、0.09米、0.009米。最后悟空把它放进了耳朵里。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学生观察并和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11、生试总结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并把它填在数学书上,读一读。

12、根据规律试编歌谣。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填空题。

2、请你来当小法官请你当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用手势表示)

(1)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扩大2倍。… ( )

(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 )

(3)一个三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

(4)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数字卡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互相出题,并请其他的同学回答原来的小数大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一个数扩大100倍后,再将小数点向左移一位后的数是3.7,这个数是( )。

四、读故事《小数点的悲剧》,谈体会。

五、回忆教学过程,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小数点移动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篇13:《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4~75页,练习十三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应用规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归纳、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引新

1、回忆:前面我们学习过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是怎样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个规律很方便地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2、启发:学习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你认为我们还应该继续研究什么问题?

3、揭示课题: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变化又会具有怎样的规律呢?这样的规律又可以使我们很方便地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

二、 探索规律

1、提出猜想。

出示例5:21.5除以10、100、1 000的商各是多少?

让学生将上述问题改写成三道除法算式。

提问:在进行计算之前,请你先观察一下这三道算式的变化规律,猜一猜这三道算式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学生边观察算式边进行猜想,并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交流,提出猜想:一个小数除以10、100、1 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2、 验证猜想。

(1) 初步验证。

提问:这样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怎样去验证?(引导学生想到可以逐一计算出每题的商,并将它与被除数进行比较)

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出三道题的得数。(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商的变化规律)

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题得数小数点的变化情况。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21.5 ÷ 10 = 2.15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21.5 ÷ 100 = 0.215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21.5 ÷ 1 000 = 0.0215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组织学生结合上面的计算结果,具体说明猜想正确与否。

小结:经过实际计算,我们发现这一组题目符合我们的猜想。

(2) 举例验证。

提问:刚才我们计算的一组题目,符合同学们提出的猜想,是不是就可以认为这个猜想一定是正确的?(引导学生想到所研究的例子还很少,要是任意举出的例子都符合这一要求,我们才能确认猜想是对的)

要求:下面就请每个同学任意再找一些小数,分别除以10、100、1 000,用计算器计算,看看是不是仍然有这样的规律。要注意所举的算式不要超过计算器的计数范围。

学生自己找一些数,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验证。

学生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

(3) 确认猜想。

谈话: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将所举的算式放到一起进行观察,并互相说一说自己举例验证的情况。

反馈:你们所举的例子是不是都符合刚才的猜想?

确认:对于刚才的猜想,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想到每个人任意举出的例子都说明猜想是正确的,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成立的)

3、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规律?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吗?

追问:能说说你是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吗?

三、 应用规律

1、 教学例6。

出示例6中的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格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长颈鹿的体重是多少吨?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引导学生想到解决上面的问题就是把500千克改写成用“吨”作单位的数。[板书:500千克=吨]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上面的改写。

组织交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把500千克改写成用“吨”作单位的数,可以用500 ÷ 1 000,计算500 ÷ 1 000可以直接把5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得到0.500,再化简成0.5。

2、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说说你是怎么得出结果的?为什么要把4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你是怎么思考的?

小结:刚才我们将三个单位是千克的数量改写成了用吨作单位的数量,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可以怎样方便地进行这样的改写?

3、拓展延伸。

谈话:想一想,运用这个规律还可以使哪些计算简便?(引导学生想到把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都可以运用这一规律使计算简便)

练习: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小结:将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只需根据进率将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

四、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0.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分别是怎样思考的。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让学生先说一说,括号里要填的数与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怎么看出从10到0.1,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读题后先说说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然后独立完成。

五、 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

(1) 经过探索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规律?

(2) 我们是怎样探索出这个规律的?

(3)应用这个规律可以方便地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4) 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愉快吗?

六、 课堂作业(略)

篇14:移动终端教学设计

移动终端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所学词汇表达自己及他人的感受。

能听、说、认读提出建议的词汇:see a doctor take a deep breath wear warm cloth count to ten do more exercises,并能在相应情境中使用。

2、能根据他人不同的情感状况,运用句型You should...提出合理的建议。

3、理解学会管理情绪很重要。

4、了解管理不良情绪的一些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掌握互联课堂基本技能,并熟练互联课堂的使用方法。

2、课前用在线平台学习软件进行本课课文、单词的'跟读,预习新词新句的读法。

3、课前下载加密PPT:“feel”供上课时使用,密码breath上课时获取,密码为本课难点单词,设置密码能保留课堂神秘感,激发学生好奇心。

三、课前准备

1、技术软件:向学云 智慧课堂平台安卓WPS

2、教具準备:学生端加密PPT制作并发送给学生端,学生先行下载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重点:能掌握提出建议的词汇、运用句型You should...提出合理的建议。解决措施:运用pad进行听、看、说、做多方位操练。

难点:理解并初步学会管理情绪。解决措施:运用PPT图片帮助理解、运用pad现场调查反馈。

五、教学设计

1、课前热身

自由交谈交流关于自身的爱好的信息

课前检测1

检测上一节课所学词汇:学生端打开PPT链接游戏

单词检测flash游戏每位学生用PAD玩检测游戏

(运用PAD玩学习游戏,扩大操练及检测面,电子游戏检测增强学生兴趣。)

课前检测2

检测预习的词汇:

运用学生端PPT进行词组的认读,认读词组

(运用PPT出示词汇,增大容量,减少用时。提高课堂效率。)

2、课中学习

学习句型you should...

看三组图,使用句型you should提建议

模仿练习you should句型

(运用PPT出示图片及主句型,增加视觉记忆。)

课中操练you should...

掌握并运用句型you should...

自由选择好朋友的相片,看后帮忙提建议

(每位学生用pad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句型运用PAD,学生可按自己想法选择帮助对象及交谈对象。创设

真实交流情境,人人都有话说,人人都能参与,激发兴趣。)

3、课后反馈

课堂问卷

现场调查学生能否合理管理情绪

在PAD上用课堂互联学生端接受教师发布的调查问卷,当堂做答卷。用课堂互联平台的考试功能,当堂测试,立即评分,学生即时接收分数。了解自身课堂学习情况。

问卷讲评、纠错

教师能当堂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讲评环节能有针对的偏向错题学生。

课后小结:

应用移动终端PAD及互联课堂

一、关注每个学生,人人都能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兴趣。

1、应用优课班级共享课堂需用的口语操练PPT,学生平板需课前下载并安装20xxwps,并提前将教师发送的课件下载。课上用WPS软件打开。实现英语口语交流真实情境的创设。在真实环境下,进行英语口语交际更能激发学生开口说的主动性。

2、应用多维信联极域电子书包课堂管理系统V1.0 FOR Android 20xx版 :“考试”功能进行“情绪调控问卷调查”,实现学生个性作答。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情况。

学生端平板需安装多维信联极域电子书包课堂管理系统V1.0 FOR Android 20xx版。课堂需保证网络连接。

二、本节课在课前、课中、课后三次使用新媒体移动终端PAD。

1、课前检测小游戏:运用游戏检测替代传统单词卡片认读。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能自测,避免忽略部分学生。小游戏动感强烈,时间紧凑,用在课前提高学生注意力。应用PAD操作则改变单一的单词卡片认读、改变只有个别学生能上前操练其它学生只能观看的现状。

2、课中口语交流“跟好朋友提建议”:将说话交流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应用PAD,WPS软件打开教师为这一环节制作的操练PPT。教师可以设置加密,课堂上进行到这一环节时才将密码告诉学生。制做的PPT运用了动画、覆盖功能,可以实现“想了解谁就点谁”。加密、覆盖则增强学生神秘感,激发兴趣。

3、课后考试“情绪管理调查问卷”aspt电子书包课堂管理系统文件:课堂结尾7分钟,对本课堂的知识、理解当堂调查,教师用多维信联极域电子书包课堂考试功能,现场考试、当场评分,学生能当时知晓得分,了解自己本堂课的掌握情况,课后则能有针对性巩固。教师能当时知晓全班学生得分情况,为下一节课的课堂调整提供依据。

篇15:移动通信实践的课程教学论文

移动通信实践的课程教学论文

一、授课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工程

这主要要求教师在授课中以实际工程作为引导,在帮助学生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实际。教师授课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保证理论知识的有效发挥,在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利用中兴通讯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完成W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组建,主要包括基站、RNC和核心网的组建。在课程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理论知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有时新科技的发展还会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存在争议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完全依赖书本知识,要懂得创新、懂得联系实际。

二、教学手段要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

通信技术课程单从学生就业方面来看,是一门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践性课程。在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中动手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如: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WCDMA的理解,把WCDMA移动通信系统与奥尔斯公司的物联网实验系统结合在一起。通过借助实际的通信设备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再例如:带着学生与中兴通讯公司进行包括TD-SCDMA的软硬件配置、B328配置以及运行差错等在内的实践教学,以此来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不脱节。

三、实践教学形式多样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通信技术大赛、项目开发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可以利用中兴通讯设备与相邻的高校开展移动通信TD-SCDMAS实践技能的比赛,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另外,还可以通过与多个企业签订实习的合同,让学生提前到实际工作中去历练,实践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是学生毕业后就业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四、结语

总之,由于通信技术领域更新换代比较频繁,传统的、陈旧的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师只有不断地汲取先进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坚持走教改的道路,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合格的通信技术人才。

篇16:《听广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听广播》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会听儿童广播《在宇宙飞船里》。听仔细,记要点,复述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把广播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教学准备:录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听过广播吗?

2、听广播要注意什么?

二、学习听广播的方法

1、默读课文,课文告诉我们哪些听广播的方法。

2、指名说、师板书

集中注意,听仔细。

先听题目,再听内容。

边听边想,记要点,时、地、人、事

3、听记广播,理清要点

A、边听录音边记

B、回忆广播里主要讲了什么?

C、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是怎样睡觉的?怎样洗脸刷牙的?吃的是什么样的饭菜?

D、分解练说、评议纠错。

E、指名说,共同评议。

三、小结

1、复述刚才广播的内容。

2、我们学了听广播,知道了听广播的方法。

四、作业:回家后听录音广播,把主要内容讲什么给家长听。

移动通信技术总结

广播电视台电视部工作总结

4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作文

《移动和旋转》教学反思

移动通信年会员工代表发言稿

年度移动通信公司工会工作总结

广播开场白和结束语

移动通信网络虚拟化探析论文

徐州市公众移动通信基站管理办法全文

5G移动通信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论文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集锦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