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共含1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二首未麻”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一、教材的编排及其特点
本单元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天安门广场观升旗》《我们的军长》《鸬鹚》及两篇阅读课文:《爸爸的老师》《在大海中永生》和练习1。
二、本单元重点的教学要求
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继续积累词语;同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提高阅读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建议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课文简介:
课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写出了我的联想。表达了我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即升旗仪式的过程即我的联想。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
1.抓住课题理清结构
本文的课题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点明了课文记叙的主要事件,因此,我们可以以课题为切入口,理清课文大的段落结构,落实本单元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这一训练重点。可以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一定会谈到写了天安门广场观升旗这件事。教师点明:也就是课题点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再看课题,既然是写观升旗,那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在教师引导下请学生说出并板书升旗前,升起时,升旗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文,按这三部分将课文分成三段。
2.抓住课后题,引领重点段的学习
课后习题往往能够体现编者的意图,显现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因此,备课时课后习题可以作为我们撰写教学设计的一个参考。本课课后一题:在升旗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紧紧围绕文章重点段第二部分提出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运用此课后习题做如下设计:
教师依据课后习题设计自学提示,出示自学提示并分发自学展示题卡(见下表),启发学生围绕阅读理解的重点,任选一种方式认真自学。(学生自学中,教师深入其间,观察、询问、倾听、启发。)
一、自学提示:
自读课文,思考:在升旗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二、自学方式(任选一种):
1.表格式。
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
2.标画式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3.文字叙述式。
4.其它方式。
在学生充分自学、小组交流基础上,教师适时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抓住学生的学习成果,再次启发学生认真咀嚼、品味课文,既理解文中作者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又领悟文章通过看到、听到、想到的描写将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导读品味
说起读,似有些老生常谈。因为我们的广大教师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读对于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对于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领悟文章表达形式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也越来越多地听到了书声琅琅。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些所谓琅琅书声中真正有效的读并不是很多。为读而读、漫无目地的读、毫书层次的读比比皆是。学生们甚至读得口干舌燥,声嘶力竭,然而,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许还停留在课前的水平。文章要读,但却又不要傻读,如何使读真正收到实效,深入人心呢?就本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抓字词品位
抓住文中重点句段,精工细做,大至内容,小到标点,比较体会,品读感悟。深入理解内容的同时,以实现课堂教学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教学结构。如下面这段文字:
广场上,华灯还在闪亮,但已云集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有首都的市民,有来自南疆北国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还有穿着彩色服装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一些外国客人也来到这里,有的还举着摄像机,准备把这庄严的场面拍下来。
教学中,可抓住云集一词,通过换词比较在读中品味这段话的含义,体会来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的人多。首先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思考云集还可以换成哪个词?学生会将它换成聚集,那就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再读读,体会有什么不同。这两个词都有许多人集中到一起的意思,但聚集往往是在某种命令下的一种活动,而云集则是一种自发的活动。云集比聚集更多了一份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都有哪些人自发的在天还没亮时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呢?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有有还有也这个句式,体会人多,此时,对成千上万一词的理解已经水到渠成。
(2)改写语句品位
文中有一反问句我怎能不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贡献力量?可先引导学生改写句子,改成陈述句,然后在对比读中体会反问句表达语气的坚定,强烈。
(3)联系实际品位
对课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例如: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地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这句话写出了我在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的真实感受。从未有过指的是从来没有过,生平第一次。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到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第一次同成千上万的`观众一起看,第一次参加真正由国旗班武警战士升国旗的仪式。因此我又怎能不激动兴奋?在理解中还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屏住呼吸,心咚咚地跳是怎样的感觉,该怎样读?在此基础上,再读,激动兴奋的心情自然能够体会和表达。
4.积累词语
本文中出现了的()这一形式的词语,首先应依据课后三题,引导学生填空,积累文中词语。在此基础上,为了丰富学生积累的词语形式,可以作如下处理:洁白的手套可以说成手套洁白,闪亮的步枪可以说成步枪闪亮,再读文,到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词语也可以这样说说?学生在读文过程中找词语、进行改写练习,既积累了文中原有的词语形式,又在变换说法的过程中丰富了词语的积累。
5.读写结合
抓住重点段落中的空白点、发散点,启发学生想像、发散,进行阅读性的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练笔内容),以练笔促阅读,将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这两项重要的语文基本训练结合,能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阅读的效率。本文,也可以抓住文中升旗过程中想到的部分,运用课文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练笔。在学文的基础上可出示句式:望着国旗,听着国歌,我仿佛看到了。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
《我们的军长》
课文简介:
课文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军长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陈毅军长平易近人,自觉遵守制度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陈毅军长受到小赵阻拦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学习陈毅军长自觉遵守制度的好品质。
教学难点:
联系全文及有关资料,理解那就更没错了的含义,体会文中所表达的对陈毅军长的爱戴、敬佩和赞美之情。
教学设想:
1.这篇课文的最大特点是对话多,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故事情节清楚,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多读书少分析。教学时,可以通过自读、练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理解人物语言中表达的意思,感受人物的好品质。如对小赵的语言描写谁也不行!这是我们的制度!上后台也要从外边绕。联系文中对他的介绍,只有14岁,参军才半个月,读出孩子气和认真劲。对军长语言的描写既然人家有制度,我们就不要破坏,引导抓住关联词语,体会陈毅军长自觉遵守制度的好品质。
2.想像写话,加深理解
抓住重点段落中的空白点、发散点,启发学生想像、发散,进行阅读性的小练笔,将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这两项重要的语文基本训练结合,有助于极大的提高课堂的阅读效率。本文中结尾部分有这样一段描写:小赵吐了吐舌头,愣了一会儿,又摇摇头,说:不对,我拦住他,他不但没发脾气,还表扬我呢!教学时可以抓住此点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老张说来的人正是陈毅军长,可小赵想了想却怎么也不敢相信。文中只对小赵的语言进行了描写。那么小赵当时又会想到了什么,你能发挥想象,写下来吗?同时出示句式:小赵吐了吐舌头,愣了一会,想于是他摇摇头,说:不对,我拦住他,他不但没发脾气,还表扬我呢!
3.课外拓展,加深理解
文章结尾那就更没错了一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对更没错了是指陈老总所特有的,是他一贯的作风有更深刻的体会,更真切地感受呢?教师这时就可以引入一些课外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加深学生的体会。
如:1949年5月10日。在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的一间简陋的会场里,陈毅司令员正在向部属讲话。他声色俱厉地批评一些干部战士目无纪律的行为,声称要是到了上海,二次再犯纪律,可别怪我陈毅不客气!
教师可将这些补充介绍给学生,也可提供阅读资料供学生自己阅读,还可根据学生家中情况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交流理解。
4.抓住题目,创设悬念,感悟写法
题目为《我们的军长》,可文中对军长直接描写的语句并不多,只有这么几处:既然人家有制度,我们就不要破坏小同志,劳你驾,请把这个交给你们杜队长。小鬼,你执行命令很认真,这很好嘛!刚才是我们不了解情况。。文中大部分笔墨都用在写两次的对话场面上,一是陈毅军长和小杨小赵的对话,一是小赵和杜队长、老张的对话。因此,因该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前者为正面描写,后者为侧面描写。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题为我们的军长,可文中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小赵,这是不是跑题了?当然也可以在学文后引导学生质疑:读了可文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老师再杀个回马枪,把问题抛出来引导思考讨论。
5.练习分段
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几部分。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鉴于本文特点,我觉得还是将这一训练放在理解课文之后。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在学文过程中又知道写了两处对话场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整体读文分段,更有针对性,更能有的放矢。
《鸬鹚》
课文简介:
课文记叙了在美丽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文章充满了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应该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弄清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想:
1.板书课题,补充资料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共同点,也就是都有鸟字旁,由此引出鸬鹚是一种水鸟,并可出示关于鸬鹚的相关介绍资料,在学文前对鸬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激发读文兴趣。
2.抓住关键词,理清段落结构
引导学生读文,抓住最后一句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理解恢复一词的含义,就是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从而由现在湖面的平静得出湖面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到平静的过程,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分段,也就是按照捕鱼前、捕鱼中、捕鱼后的顺序将课文分为三部分,然后再引导学生逐段细读。
3.运用课后习题中的表格,引导自主读文
教学时,运用课后习题中的表格,让学生边读文边填表,在读文过程中填表,在填表过程中思考,真正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表格如下:
捕鱼过程渔人动作、神态鸬鹚动作湖面情况
捕鱼之前
捕鱼之中
捕鱼之后
自主阅读填表后,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
4.抓住重点字词,显炼字之功
《鸬鹚》一文,对人和事物的描写,显示出作者非凡的炼字功力。几只又小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形象地描绘出停泊在远处的几只小渔船的形态特点。浮字用得极为精当。它准确地说明渔船之小,船身之轻,因而吃水之浅。可让学生换词比较读,学生可能会换到漂停,这时,可以让学生将换到的词放回句子中再读读,在比较读中体会原文用词的精当。如果用漂停等词显然与原文的轻巧、动态不相符。
再如,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就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句中的抹字,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字眼,它不仅指明了让鸬鹚下水的独特方式,而且活现了渔人动作的敏捷、轻盈和娴熟。它简直让人觉得那竹篙似到未到之时,鸬鹚就到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可见鸬鹚与渔人配合得多么默契,鸬鹚又是何等训练有素和服从命令。从这个意义上说,抹字,如同指挥员下达的一道命令。这一点,也可以通过换字比较,体会文中用词的精当。让学生体会到,如果改用扫、排、拨之类的字眼,就逊色多了。
文中像这样精当的用词还有多处,如悠然、站、忽然等词,都应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味其精当的用法。
5.注重读中想象
本文写得非常优美,随着渔人捕鱼状态的变化,似乎在我们的面前铺展开来一幅幅的画面,这画面或恬然幽静,或紧张喧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将静止的文字活化为头脑中活生生的图像,想象那一幅幅或静或动的画面,感受渔人的悠然与鸬鹚的训练有素。因此,我们既要给学生留有读的时间和空间,又可通过动情地描述、形象的画面、变换的音乐等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及编排特点:本单元共有三篇精读课文《松鼠》《沙漠里的船》《山沟的孩子》和两篇略读课文《沙漠中的绿洲》《比金钱更重要》及练习2。
单元重点教学要求:
1.掌握本单元31个生字及新词。
2.进行积累词语、朗读、默读、背诵、自学填表等阅读能力的训练。
3.进一步揣摩课文的写作顺序,领悟文章写法及段落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建议:
《松鼠》
课文简介: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能说出理由。
1.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猜谜引入:教师可出示一则谜语,谜面为松鼠的特点,谜底就是松鼠,猜谜的过程中板书课题。
动画引入: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动物朋友,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松鼠的画面。看完之后,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才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引入不仅为激趣,更在随后地说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增强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质疑引入:板书课题,关于松鼠,你想了解些什么?
无论哪种引入的方法,无非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2.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读文交流后板书:外形、活动、搭窝、食物
引导:如果将课文分成两部分,你认为可以怎么分,为什么?引导学生看板书概括为外形和习性两部分。这样的话,学生不仅仅是给文章分了段,还在分段的过程中领悟了文章的成文结构,便于后继学习。
3.学习第一自然段,领悟写法特点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有以下写法特点:结构上属于总分段式,先总写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再围绕这一点作具体描写;描写方法上注重通过形容性的词句将松鼠的外形写的形象逼真。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体会的。
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写了什么?(外形)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用横线画出来。再读,边读边圈画在对外形进行描写时写了松鼠的哪些部位?在此基础上出示下面这段文字,读一读,你觉得怎么样?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长着四肢,小面孔上有一对小眼睛,身上有毛,还有一条大尾巴。
那课文又是怎样将松鼠的外形特点写具体的呢?再读,边读边标画,体会文中的表达方法。
然后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领悟本段先总后分这种结构方式。如齐读第一句,指名读后面内容。
4.导学第2自然段,自学3、4自然段
2、3、4自然段结构相近,均是在介绍松鼠的一种生活习性。因此,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学生按此方法学习第3、4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通过读使学生明确是写了活动特点和活动时间两方面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两方面内容以表格的方式记录下来。
活动活动特点灵活
活动时间夜晚
同时抓住只要就这一关联词体会松鼠的灵活
学习第3、4自然段,可让学生自读或小组合作学习,仿照上例,自主设计表格展示学习成果
第3自然段
搭窝搭在哪高大的老树上
怎么搭先再然后还
作用又暖和,又安全
第四自然段:
食物吃什么
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怎么吃直着身子、坐、捧
储存食物秋天,塞到;冬天,寻找
需要说明的是,自读课文,填写表格,只是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一步,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还要抓住文中重点(如第三自然段中的搭窝过程),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朗读,比较、想象等方法体会课文的写法特点。
5.拓展练笔,课外延伸
仿照课文写法将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介绍给大家。提倡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沙漠里的船》
课文简介:这篇课文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及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因而人们称它为沙漠里的船。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本领,继续学习按不同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导言,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骆驼吗?你们知道骆驼与其它牲畜不同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吗?(驼峰)你们想更深入地了解骆驼吗?这节课我们学习7课《沙漠里的船》。
二、以课后习题中的表格为依托,引导自学
沙漠环境骆驼的生理特点作用
宽广无边身体很高、脖子很长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师:以前我们曾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今天这篇课文的许多知识(指板书)也都可以用这一句式练习说话。先由老师做个示范,因为骆驼身体高脖子长,所以能望到很远的地方。就这句谁能换种方法说?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因为所以因为所以
师:还有5句(指板书)随你用哪种方法,任选骆驼的一个特点来说。
学生练习说:
师小结:刚才我们进行了说句子的练习,我们知道这些句子都由表示原因和结果的两部分组成,但同样是因果关系,在表达上不完全一样,所以我们学了就应灵活运用。
练习朗读,体会骆驼的生理特点是怎样适应沙漠生活的。
三、整理知识(采用填图法)。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骆驼的简图,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填。
印发给每位学生一张骆驼简图,要求写出骆驼的各部位名称及作用。
师小结:因为骆驼有许多生理特点,所以有许多特殊的本领。那么,骆驼有哪些特殊的本领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后三个自然段。
四、运用浏览课文的方法,快速学习后三个自然段。
1.提出浏览要求:概括出骆驼的本领,用﹏﹏画一画。
2.找到后,同桌讨论是否正确。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教师小结:因为骆驼有许多生理特点,所以有许多特殊的本领,因为有许多特殊的本领,所以适于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被称为沙漠里的船。大家看课文的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五、课外延伸,说动物的美称
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有类似于骆驼这样的美称吗?
学生讨论,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以举例。
例:森林里的医生啄木鸟和平的使者鸽子等等
六、课堂总结,感情延伸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大沙漠?有谁坐过骆驼行走在沙漠里?是啊,在无边无际,无人定居的沙漠里,骆驼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载着人类穿梭在风沙之中,从远古走到现在,在驼铃的叮当声里,驼来了西方的文明,驼走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使东西方文化得以融合。骆驼是为沙漠而伴生的生灵,有骆驼在,沙漠就不再孤单,有骆驼在,人类行走天涯就不再遥远。孩子们,如果有那么一天,你能到沙漠中去,你一定要体验一下骑骆驼走天涯的征服自然,挑战自我的快乐感觉!
《山沟的孩子》
课文简介:这篇散文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赞颂了山里的孩子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山沟的孩子们为了山区早日脱贫、祖国更加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想:
这篇散文的语言很美,极富感情色彩,因此教学中要重在朗读。有感情的多读几遍,学生就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们是怎样去上学的?山里的孩子去上学遭到了哪些困难?那应该怎样读?
另外,可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加强训练。比如,同桌互读、那女生对读、师生对读、老师音读、问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
1.引导学习写景内容
(1)比较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写景的部分:
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初升的红日把他们拥抱。
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远远近近,说说笑笑。
(2)体会,从这些对山沟特有景物的描写中,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
(3)这样写是不是重复?(生动地把山沟特有的景物描写出来)
(4)从这段的描写中你还了解了什么?(山区生活贫困,条件十分落后)
第二段:
1.默读课文,你能读懂吗?山沟里埋藏的那把能够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到底是什么?(勤奋刻苦地学习)
2.思考:山沟的孩子为什么这样刻苦地学习?(改变)
3.品读:山沟的孩子不怕从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迎来灿烂的黎明(灿烂的黎明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朗读:充满信心和希望,仿佛看到了祖国美好的未来,要怀着坚定的信念朗读。
4.小结:山沟的孩子为了使山区脱贫,为了祖国的强盛而学习,不怕天黑,不怕困难,他们一定能迎来灿烂的黎明。
关于第6单元的教学设计
篇一:三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单元主题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紧紧追随科技发展的步伐,强调科学探秘和科技应用。涉及到太空探索和互联网络、机器人的想象等热点内容,由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其中《太阳》《月球之谜》写的是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展示了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这种安排既可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又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欲望和兴趣。
2.了解有关科技发展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的兴趣。
3.了解本单元的各类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动手设计发明的能力。
单元学习重难点:
1.让学生得到有关的宇宙知识
2.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课 题:21、太阳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习重难点:
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学习准备:
课前让学生与太阳有关的传说故事,搜集关于太阳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交流“太阳的故事”,导入课题
1.说说自己知道哪些关于太阳的小故事?
2.师小结导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太阳》。(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2.小组成员之间互读,组内互助,解决重难点词语。
3.师巡视,归纳出重难点词语,学生再次认读、组词。(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
4.请小组或个人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生评价。
三、小组合作,再读课文,组内谈谈自己对本课学习的发现、重点段的理解感受、质疑的问题?
学生谈自己的发现、感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师相机启发、拓展。)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学习重难点:
体会怎样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学习过程:
一、研读课文,解决问题(结合学生所提的问题,预设解决):
1.太阳有哪三个特点?远、大、热?
2.为什么作者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二、朗读课文,质疑思考并讨论。
1.读课文说你认为在描写太阳特点的部分,哪些句子写得好?
2.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你有哪些发现呢?(引导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3.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知识和图片。
三、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最后一段。
四、作业:
1.鼓励学生运用这些说明方法写一写月亮。
2.背熟课文。
五、板书
课 题:22、月球之谜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估计,年龄,神秘,探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表面的情况。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学习准备:
.学生围绕月球收集资料,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有哪些难解之谜。
3.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二、组内交流
1.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2.组内同学交流所画出的月球之谜。
3.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三、全班交流
1.各组选派代表或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2.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2.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学习重难点:
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
1.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
2.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3.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二、创设情境,感悟月亮的文化内涵
1.(出示月色皎洁的图片,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曲子)让我们在《春江花月夜》这首名曲中,把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月亮的名句写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反复吟诵几遍,再抄写下来。
三、发散思维,大胆想象,拓展练笔
假如后你登上了月球,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准备去做什么?
四、板书
尘土是否能杀菌?
22.月球之谜
水藻为何鲜嫩青绿?
课 题:2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电子信箱、五湖四海、迫不及待、目不转睛、赞叹、恋恋不舍、新奇、功能”等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好处;学习上网,交流上网的体会。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什么是网络。
2..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体会网络的神奇。
学习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网络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亲身上网感受网络的神奇。
学习过程:
一、谈话质疑,激发情趣。
1.齐读课题《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这里的“信息高速路”是指网络。所以题目用上了双引号。
2.再读课题。课题里有个字用得特别妙。是哪个字?(跨)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组内交流
1.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2.组内同学交流什么叫做网络?
3.讨论画出爸爸对网络解释的句子。
三、全班交流
1.各组选派代表或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2.网络还能干什么呢?请你用“进入网络,可以??可以??还可以??”
预设:视频聊天远程上缴费远程学习发电子贺卡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表达心情的语句,学会如何使句子更加生动。
2.进一步体会网络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学会如何使句子更加生动。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网络家庭 敞开 新奇 功能 恋恋不舍 情不自禁 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目不转睛 应有尽有 电子信箱科技博览样的心情?
二、出示自学提纲。
1. 默读3——5自然段,找自己喜欢的段落再出声读一读。想“我”为什么会产生这
2.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知识向大家介绍喜欢的段落。进一步体会网络的神奇。
三、汇报交流:
圈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
(1)抓住“好奇心、迫不及待、不由得赞叹起来”等重点词体会“我”第一次上网时的心情。
(2)你还知道有网络上有哪些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知识向大家介绍(采用分组汇报的方式)
(3)谁发过电子邮件?发电子邮件有什么好处?点出保护环境的好处。
第7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精选
复习一单元的知识,学生已学过,如果重复过去,学生没有新的收获,只会感到厌倦;如果出一些习题,让学生机械重复的训练,收效甚微。如何让学生整合头脑中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如何提高复习课的含金量,让学生得到更多?从而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螺旋上升,更高更新的复习效果呢?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是这样考虑的:
1、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复习,自定目标。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允许差异。学生对哪些知识已掌握了,对哪些知识还有疑问,哪里学习中最觉得困难,他们最有发言权。于是,我告诉学生第7单元的复习,我们要开展一次复习竞赛。竞赛的习题由同学们自己来出,竞赛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来定。学生一听,来了兴致。接下来,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全面复习,并找出学习后尚存在的问题,分词语、句子、课文内容三大块列举出来。
在第一轮自主复习的基础上,我们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课文内容组、词语组、句子组,三个组根据自己板块的特点,自己制定本次单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2、以训练点为重点,适当拓展,延伸目标。
在出题时,老师要求每个小组,以本单元词语、句子、课文内容的训练点为重点,来设计问题。第7单元中,词语的训练点是: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训练点:主要是修改病句;课文内容训练点是:如何通过内容来体会思想。在抓住重点训练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层层递进,适当拓展延伸。在每一个板块中,都有三个层次:基础题、综合题、拓展题,来满足各个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要求。
如:在词语复习题中,学生们找出了平时易读错的字让大家判断,选择正确的读音;找出易写错的成语进行改正错别字的训练,并结合进行词语感情色彩的分类,在此基础上,还要求每个组写出平时积累到的褒义、贬义的成语,促使学生的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3、以竞赛为形式,激发兴趣,达成目标。
三个小组,三个板块,展开复习竞赛,这样,每个小组要参与完成其他小组的练习,每个人必须对本单元课文内容、词语、句子这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才能争取本小组的胜利;另外,每个小组所出的题,也是竞赛的一部分,因此,在出题过程中,每位组员都献计献策,各抒已见,力争自己小组能出一套高水准的习题,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复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4、以评价为突破口,总结方法,提升目标。
每一板块的题目,体现了每个小组既定的目标,在完成答题的基础上,小主持人会通过对答题人的评价,把答题的'方法、步骤,或是分析问题的思路作出总结,教师对学生和主持人的回答作出调控,在关键处适当点拨,以提升教学目标。如,句子组在修改病句时,他们列出的十句病句,分别代表十种病句类型,在病句修改好之后,主持人要求大家思考刚才修改的各种方法。通过每个小组讨论,总结出四大步骤:1、要读句子;2、要找病因;3、修改句子;4、检验句子。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但掌握了病句类型,还总结出了修改的方法步骤。
通过这节课,学生自主复习、自主出题、合作讨论、大组竞赛、评价反馈这一系列的活动,体验了复习的全过程,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知识框架,而且学会了复习一个单元的方法。
教后体会:
1、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不仅仅学到语文知识,他们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都得到了发展。
2、教师要确立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思想,做学生的启发者、点拨者、组织者,做学生学习中的向导、顾问。尽管在这次尝试中,我花了比以往多几倍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备复习课,但学生们的收获也是递增的。
教学目标
1、按要求预习课文。掌握预习方法。
2、自学生字新词。积累相应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祖先的摇篮》。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3)提出问题。你在预习课文中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复习预习方法。
同学们很好地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预习的方法。
(课件显示)齐读。
预习课文的方法:
a) 读通课文。
b) 自学字词。
c) 理解内容。
d) 质疑问难。
e) 搜集资料。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问:“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出示课件——看,这就是“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这是多大的摇篮呀,一望无边,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神奇的森林,齐声朗读《祖先的摇篮》。
2.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讨论。
(1)指名回答。问:“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小组讨论。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4.交流。
预习课文时,同学们搜集了许多人类保护环境、反对破坏生态的资料。大家来交流一下。
5.小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的摇篮,让大自然永远美丽。
三、课堂练习。
1.词语连线。
注意题目要求:可以多种答案。先在书上试着划一划,然后说一说。
2.背诵课文。
四、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试着学写一段小诗。用纸抄写出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 爱学习、会学习。
2、遇到问题自己想一想、试一试。
3、仔细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
教学重点:
肯定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
教学过程:
导语:今天咱们来做一个智力闯关游戏,如果闯关成功,你们的梦想就能实现。游戏的名字是《你做到了吗?》游戏闯关开始!
1、 师:你做到了吗?第一关
杨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略(板书:尊敬老师,热爱学习)
师:从课文里的那些句子能看得出?
生:略(从课文中找出读)。
师:谁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生:略
师:你们都是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因为你们都懂的尊敬老师(肯定每一位学生)。第一关顺利通过。
2、 师:你做到了吗?第二关
曹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略(板书:脑筋)
师:从课文的哪里能看出来?
生:略(课文中找出,读)。
师: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你在什么时候动脑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略
师:你们都是爱动脑子的好学生,因为你们生活中一直这样做着,你们就是当代的小曹操,了不起。(肯定每一位学生)第二关顺利通过。
3、 师:你做到了吗?第三关
有一首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劳动,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咱们来看一下,可爱的卡琳娜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略(从课文中找出读)。
师:卡琳娜又是怎样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呢?
生:略(从课文中找出读。板书:动手)
师:回想一下自己动手解决过哪些让自己困惑的问题?
生:略(自由说)。
师:你们真了不起。我相信,即使还没来得及动手试一试的'学生,从这节课开始会动起你一双勤劳的小手,来发现、创造出更多的神奇。希望在以后你们日记中分享你们的成就感。(肯定每一位学生)
第三关顺利通过。
4、 你做到了?第四关
师:你们都是热爱学习的学生,又是爱动脑又动手的好孩子。
咱们先来看一本书《岩石书》(出示课件)。
说一说这本书与咱平时看得到的书有什么不同?
生:略
师:书中自有黄金屋。可是这本一个字也没有的岩石书中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生:略(在课文中找出读)。
师: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而地质勘探队的叔叔能看得到呢?
生:略(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小结:地质勘探队的叔叔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运用学过的知识,动脑又动手,发现了地下蕴藏的宝藏。
师:谁能说说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生:略
第四关顺利通过。
小结:今天的你们是胜利者,回到家,你可以非常自豪的对自己的父母说:我一定会成功。理由就是:(出示课件)通过这个闯关游戏,证实了你们具有大学问家杨时热爱学习的态度;天才曹操爱动脑的好习惯;可爱的卡琳娜动手试一试的勇气;磊磊和林林充满好奇的探索精神;懂得了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去发现、去创造。你们不成功谁成功。相信你们!加油!!
第2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方法与策略: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电脑课件,小棒,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过年的时候,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
我们来看看小明为大家准备了什么吧?(课件展示小明为大家准备的`食物)追问:小明怎么给大家分这些东西呢?引入今天的课题(板书:平均分的概念)。
1.说一说
课件展示书上第八页例1题:老师决定把6颗糖分成如下图所示的3份,打算送给三位同学。
你们认为老师分的怎么样?你认为应该怎样分?
教师抽查,得出来应该三位同学分的同样多,每人分2个糖果。
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习题,学生练习,体会平均分。
二、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元宵节你们都吃汤圆了吗?元宵节吃汤圆象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汤圆”。
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数数有多少个小碗?
说一说,想办法吧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成5份,该怎么分呢?
小组讨论互动,教师抽查小组讨论结果。
小组展示:(1)1个1个地分:
(2)2个2个地分:
(3)3个3个地分。
你们更愿意选择哪种分法?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想一想:
怎样把老师奖励的铅笔平均分给同组的4个小朋友呢?(课件展示奖品)
分小组讨论,教师抽查点评。
习题巩固:
1练一练:
课件展示习题,抽查学生。
2想一想:
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平均分这种方法,想想:在你们的生活中,用过这种分法吗?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与同桌交流一下。
五、板书设计
平均分的概念
2、2、2、2、2
2、2、2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3、3、3、3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7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精读课文,《说勤奋》这篇课文教导学生明白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李时珍夜宿古寺》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介绍了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进行艰苦的调查访问的过程,感受李时珍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一心为病人着想的精神。《维生素C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知识性文章,教学以了解有关互联网的知识,指导学生朗读为主。
习作是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学习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
3. 熟记成语,理解成语的意思。
4.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勤奋踏实和努力。
5.练习习作,学习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
6.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帮他人出主意。。
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理解。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背诵。
2.熟记成语,理解成语的意思。
3. 学习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article/
教学难点:
1.一些词语、成语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朗读、背诵。
2.学写作文,学习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
初二英语上册第7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目标语言
重点词汇:熟练掌握下列单词:
(1):sandwich, bread, butter, relish, lettuce, turkey, slice, super top recipe, check, green onion, duck, sauce, pancake, roll
(2):First...,Next...,Then...,Finally...
重点句型:
How much relish?
How many bananas do you need?
Do you like …?
综合能力
Make and describe turkey sandwich.
2、情感渗透;
学习食品的制作过程,培养逻辑排序,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设计课后巩固练习的`幻灯片电脑、投影仪、图片、香蕉
学生准备: 复习所学词汇、句型和语法内容,并进行适当的总结、归类。
预习导航:
1、 用句型两两练习对话如:
2、
(1)打开 (2) 切碎 (3)进入到…内
(4)混合在一起 (5) 把...加到…上
(6) 两茶匙蜂蜜 (7).一杯酸奶
三、教学过程:
Step1. Free talk
Duty report: ask a student to give us a report. 利用上节课的语言项目做值日报告(My favrite … is )
Step2问题导入
师问:Do you know them? Can you spell them? 引导学生进行关健词自我检测,完成自我评估,复习所学的重点词汇,完成P76 第1部分的教学任务.
Point to the sandwich ingredients in the picture .Say each word and ask Ss to repeat it .
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point to the lines where Ss write the things they like in a sandwich .
Students work .After that .Say, Now ask and answer .Point out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box .Ask Ss to work with a partner .As Ss work ,move around the room monitoring .
Ask some pairs to say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
Step3情景创设,导入新课学习食品的制作过程,培养逻辑排序,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情境导入:
你喜欢三明治吗?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如何制作你喜欢吃的三明治,需要什么材料呢?先看看词汇
Step4.自主探究,丰富词汇。( 重现预习导航)
(1)火鸡三明治 (2)一些黄油 (3)把...放在...上
(4)另一片面包 (5)两片面包 (6)火鸡片
Step5.听学兼容:
(1) Let Ss do 2a and 2b.
(2) Desribe how to make a turkey sandwich.
Step6. Free talk(小组活动,思维创造)
How to make super sandwich that you like.
Step 7.写写,练练
Please write the short passage
Step 8.实战应用;
(一)典题赏:
1.----____________late for the meeting next time.
----Sorry , I won't.
A. Be B. Don't be C. Do be D. Be not
解析:选B。本题考查祈使句的否定形式;Don't+动词原形+其他。
2.You must read the _________carefully before taking the medicine.
A. news B. pictures C. numbers D. instructions.
解析:选D。本题考查四个名词的词义区别。news消息,pictures图画,number数字,instructions用以说明。句意为“在吃药之前,你必须阅读用法说明。”
3.--Let’s go to the supermarket by taxi.
----We_______ take a taxi .It is not far from here.
A. can't B. needn't C. couldn't D. mustn't
解析:选B。由后面的“它离这儿不远”可知前句意为“我们不需要乘出租车”。需要用need,不需要用needn't。
(二). 中考链接;
1.(.南通)Come on ,children .Help yourselves to some___________ if you like.
A. fish and chicken B. fishes and chicken
C. fish and chicken D. fishes and chickens
解析:fish(鱼肉) 和chicken(鸡肉)都是不可数名词,故选A。
2.(青岛)Mr. Smith always has _________ to tell us.
A. some good pieces of news B. some pieces of good news
C. some good piece of news D. some
解析:选A。表示“几条好消息”,应将good 放在piece之前,some 决定了piece 用复数形式。
3.(厦门)I need some help .Can you __the bananas for fruit salad?
--- Yes, Mum. But where's the knife?
A. cut up B.mix up C. put up
解析;选A。上句意为我需要一些帮助。你能切碎这些香蕉做水果沙拉吗? cut up 切碎;mix up 混合;put up 举起。
(三)能力提升;完成句子
1.Look!The girl_________________(在切肉)
2.Granny________________the milk ___________(把......倒入)the cup.
3.Let me think .We need __________(再,又另外两个)apples.
答案:1.is cutting meat 2.poured,into 3.another two或two more
Step9 Homework
Write a similar passage about your likes and dislikes
Prepare for the exam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一)认知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二)情感目标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
1.接受
2.反应
3.形成价值观念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5.价值体系个性化
(三)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包括如下目标。
1.知觉
2.模仿
3.操作
4.准确
5.连贯
6.习惯化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①具体目标,②产生条件,③行为标准。
(二)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四、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第二节组织教学过程
一、教学事项
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以及教学情景等。
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
(一)引起学生注意
(二)提示教学目标
(三)唤起先前经验
(四)呈现教学内容
(五)提供学习指导
(六)展现学习行为
(七)适时给予反馈
(八)评定学习结果
(九)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演示法
(3)课堂问答
(4)练习
(5)游戏
三、教学媒体
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性质以及教学媒体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戴尔(1946)从直接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排列了11种媒体,构成一个经验锥形。
四、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第三节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一)发现教学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一)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却是斯金纳。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剧电影中见到过,那是遥远的彼时的回忆了。电视新闻中的战争场面虽然发生在此时,但是在遥远的彼地。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的。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出发出和平的呼唤。
教学设想
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读书时体验会更深刻,更独特。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4.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学习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课前准备
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3.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学习本单元之前,让学生收看教师制作的《战争中的儿童》专题片。内容包括战争中涌现的著名的小英雄的故事,现代战争给儿童带来的悲惨的生活等。以强烈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本单元的专题,激发他们学习本组课文的欲望。
二、教学建议
(一)《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
两篇课文都是讲的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可以整合起来上成一个专题《战争中的小英雄》。以这两篇课文为主打文章,重点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更多的书,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小英雄。这两篇文章虽然都很长,但是很通俗易懂。这样的故事也很能吸引学生,学生有阅读的愿望。应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表各自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学生如有疑问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解答。两篇课文都很适合分角色朗读,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夜莺的歌声》中有写句子含义比较深,需要学生读进去,联系全文才能理解,可让学生把这类句子都找出来一起体会。这一课开头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这个问题不可讲得过深过细,让学生对比着多读这几个自然段,感受文章以夜莺的歌声开篇,再以夜莺的歌声结束,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特点。
接下来的学习就更具有个性特点,教师和学生一起推荐一些书籍和文章,学生课余自主阅读,以故事会、读书会或演讲会等形式汇报读书收获。
推荐文章
四年级数学乘法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是学生计算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乘,除法计算的基础。通过复习,沟通口算、笔算、估算等不同计算方式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它们各自的价值。本课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安排了“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拓展与提高”三个步骤。这样有层次的练习来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 能力目标: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拓展提高题的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理解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1、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不同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进行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
2、出示口算题。
14×10 20×21 13×30 10×40
11×70 40×12 42×20 40×20
指名学生口算出得数。
启发: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方法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3、出示计算并要求验算。
12×24 52×38 49×78
分组练习,指名说出笔算方法.
4、估算下面各题的积。
31×23 59×64 41×19 27×22 40×32 38×11
指名估算,并说出估算过程。
5、启发;比较上面的三种算法,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练习和小结相结合的形式出示,不仅让学生对本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有个简单的梳理,能区分三种算法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课始的学习任务比较简单,全班学生都能尽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练习与应用——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1、根据18×4=7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8×40= 4×1800= 40×18=
180×4= 18×400= 180×40=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它的依据是什么。
2、《少年文艺》的.32页有19行,每行有28个字,估计一下,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提醒学生先分析这道题运用的是哪种算法。再根据题目计算。
3、小红买了4卷胶卷,每卷可以拍36张;小方买了6卷胶卷,每卷可以拍24张。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
【设计说明:通过三种不同的题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P39.5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体会积的大小是随着乘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填表过程中,再一次体会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多少倍的规律。所不同的是,前面是结合具体的事例来渗透,这里已抽象成乘数和积的概念。这样能让学生的认识更深化。】
三、拓展与提高——发展数学思维,感悟思想方法
1、工人师傅带来320盏灯,准备给70个灯柱安装灯泡,每个灯柱上装5盏,带来的灯够不够?(你能用两种方法思考解决吗?)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
重点比较两种方法的思路分析。
2、P40.思考题
(1)先计算,再看看一个数与11相乘,得数有什么规律。
24×11= 35×11= 57×11=
(2)根据上面的规律填空。
16×11=1□6 23×11= □□□
37×11= □□7 48×11=□□□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找出题目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得出规(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 加”。)
【设计说明:前面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基本题及变式题,来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这里安排了一道综合题和一道开放题,来发展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用这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5
习作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编写童话故事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习作教学设计
习作目标:
1、 引导学生编写完整、有趣的童话故事;
2、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主动评价的习惯;
3、 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的能力,能以多种形式创编童话。
指导的重难点:
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使童话故事内容完整有趣。
教学流程:
一、 猜一猜,激发孩子想象。
(课件出示:一个大鸡蛋)师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师:这可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蛋,美国的一个小学生曾以它为名写了一篇作文,获得了特等奖呢!
(课件出示:这个蛋是几个小朋友去野外郊游时,在芦苇丛中发现的,小朋友们争论着,这是个什么蛋呢?一个小朋友建议把蛋带回家孵。于是他们就把这个蛋带回了家里孵。一天、两天、三天??蛋终于浮出来了??)
师:大家猜猜,孵出来了什么?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嘿,蛋里孵出来的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不寻常的人――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篇文章为什么会获大奖呢?指名回答。
师:对,是大胆的、神奇的想象,和出人意料的结果使这位同学的作文得奖。 (板书:大胆神奇的想象)
师:同学们,我们也应该像这位美国的同学一样,大胆地去奇思妙想,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胆的想象、意想不到的故事结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孩子们习作的兴趣,有意识地把孩子们往“大胆想象”“意想不到”的思路上引导。】
二、 忆一忆,归纳童话特点。
1、 师:从小到大,同学们一定听过不少童话故事,回忆一下,你还记得哪些童话故事?我们的课文中又有哪些童话故事?(生自由交流)
2、 师:下面的这些标题中,有些是课外的,有些是学过的课文,辨析一下,哪些是童话故事的标题呢?
(课件出示:《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红帽》、《丑小鸭》、
《巨人的花园》、《鸟的天堂》、《格林童话》)
3、 师:说说童话故事和其他文章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指名回答。
(板书:夸张拟人的手法 包含做人的道理)
4、 师小结:童话故事之所以吸引我们大家,不仅因为想象丰富,文章的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还因为它常常会运用夸张拟人的表达手法,而且故事中又蕴含着做人的道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听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随之概括童话故事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加深对童话故事的体裁的认识,初步懂得编写童话故事不仅要发挥想象,还可以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而且故事中包含着一定的道理,从而为下面的指导编写作铺垫。】
三、 讲一讲,明确习作要求。
1、(课件出示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指名读,说说本次习作向我们提了哪些要求?
(1)选择几种动物或几种物品当主人公?
(2)想象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
(3)编写一个有趣的故事写下来。
2、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自然,看看这些主人公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1)(课件出示《幸福是什么》中的图片)说说在这个故事中,你觉得哪些情节十分有趣?
(2)(课件出示《小木偶的故事》中的图片)引导明白:故事中的小木偶光会笑还不够,还需要会哭,会生气,会着急,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才行。
3、师:是的,在编故事之前,首先确定好一个别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样故事才会有趣。
【设计意图:明确编写的要求,再通过回顾示例,开启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法可循,以降低习作的难度。】
四、 编一编,形成写作思路。
1、 现在,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编一个最出人意料的富有创造性的童话。
2、 你可以一个人自己编,也可以和小朋友合编,看看谁编的童话特别有意思。
3、 同学们可以相互提醒,编清楚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提醒同学注意加入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内容。
【设计意图:口头编写的过程其实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同时也是让学生明白写作是为
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和小朋友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创作的能力,并且懂得与他人分享。】
五、 写一写,动笔起草童话。
师:拿起笔来,把刚才编好的童话写下来,注意:给自己编的童话加上有意思的题目,语句要通顺、连贯,故事内容要完整、有趣。
(生自由写作)
【设计意图:先想后说再到写,既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也能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快乐的习作过程中去。】
六、 评一评,赏析交流作修改。
1、 选定写得较好的学生上台读读自己的童话,师生评议赏析。
2、 根据评议,学生自己在原作上进行修改,也可以同桌相互评议修改。
【设计意图:通过评议,学生自主对同伴的习作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和他人的习作作出理性的判断,也就是自我指导、自我提升的过程。】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学情分析:
本课大体上讲了20世纪科技的发展,展示20世纪主要发明的图片,学生很感兴趣,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明白“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怎样实现的。让他们理解20世纪发生的巨大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 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全班展评。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赖”、“幻”、“潜”的写法。
三、全班交流小练笔《畅想未来》,互相品评,再次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表达特点。
四、手抄报《科技天地》交流展评。
30、电脑住宅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想象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3、和同学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4、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一边读一边想象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让学生读课文,感受电脑住宅的奇妙之处,充分肯定科技的作用,发挥想象设计自己的电脑住宅,想在增加什么功能,学生兴致很高。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从择山洞而居,到结茅而往;从土瓦房到今日的高楼大厦,人类的住宅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住宅会如何呢?今天让我们结识一座电脑住宅。
2、引入新课,板题。
3、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师对生提的问题在黑板上板出来)
(二)初读感知
1、你想了解这座电脑住宅吗?请你自读课文,读准课文的字音。
2、检查生字的读音。
(三)默读理解。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
2、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工作的?
▲过度激趣:刚才你们都到了电脑住宅里参观了,哪个地方的设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指名汇报,指导朗读。
(四)小组合作探究。
1、学习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
(1)制作表格
电脑住宅
住宅的设施
如何工作
有何功能
(2)以电脑主人的身份向参观者介绍一种或几种设施的布局功能以及使用方法。
2、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五)导语激励:同学们,科学技术能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但是最美好的是能够创造美的人!你们愿意做这样的人吗?
那我们该怎样做呢?……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电脑住宅,不但领略到它的神奇,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捷,让我们努力学习本领,在科技迅猛的21世纪创造出你的神奇。
五、课外拓展
我来当设计师: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电脑住宅、电脑学校、电脑商场、电脑医院……想一想,看谁的设计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舒适、最方便的享受。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书上恐龙图(恐龙能行走,并配叫声)。辽西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图、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段落(“其中,……崭新的生活天地”),小黑板。
2、学生准备:各类恐龙的模型、图本、信息。字、词典。
难点重点
1、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2、语句表达很准确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很多学生对恐龙很感兴趣,先让学生起来讲解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飞天的过程。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
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刚才屏幕上又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恐龙。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
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1、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2、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④过渡:这个问题放在第二节课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先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三、学生字新词
1、出示小黑板生字新词。
2、提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互帮: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对差的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
4、读生字新词(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四、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自读课文,句出不懂的词。
2、自查字、词典,不懂的同学商讨,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五、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
3、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一起逐句讨论,有不同理解,说出理由)。
4、抽说,有不同意见可站起说出你的理解。
六、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同时也找到第四自然段是这个疑问的答案。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
二、阅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一)读P151第2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你对题目的要求怎么理解?(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要认真阅读弄清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
(二)弄清共几句
①先读书,用序号标出。
②抽说,出错教师点拨。(这自然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三)阅读、理解
1、默读想象,教师巡视引导。(给一定读书时间)
2、教师读,全体学生想象表演。(出示本段文字理解)
3、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4、小组讨论(要求:逐句讨论,每句意思。每人都说,不同的可根据课文内容讲出理由。达成共识。)教师巡视引导。
5、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板收)
6、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a、引读;
b、齐读。
三、感悟
学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讨论、抽说)
科学技术发展。多学科学文化,去钻研事物……。
四、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
1、自读理解,并小声说说;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抽说(恐龙种类多,演化成多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温长的演化”很准确。)
4、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学习准确确地运用词语。
5、找找本文还有这样的句子,读读、想想、说说。
五、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各种恐龙的图片,模型和信息。
六、回家搜集动植物或古猿演化成人的过程,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交流搜集的信息
二、学写田字格字
1、自己观察田字格的字:1)、写时注意什么地方;2)、间架结构怎么安排
2、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3、抽说、补充
4、扩词
5、书写
三、评选优秀奖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学习课文,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的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特殊乘客”怎么特殊的?什么是“特殊乘客”?学生急于知道,读课文后知道原来是——蔬菜。蔬菜到太空“游玩”一圈后,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人类根据需求,保存有力的变化。于是出现“太空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20xx年的10月15日至16日,我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还记得吗?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在“神州五号”飞船上,除了我们伟大的飞行员──杨利伟叔叔,还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它们到底是谁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到底是谁?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植物种子为什么要去作航天旅行呢?把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勾画下来。
2、集体交流:
(1)科学家从参与太空“旅游”的植物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种植出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的农作物。
(2)为什么从太空回来的植物种子会发生变化?
(3)太空蔬菜是怎么形成的?(淘汰不良的,培育优良的,并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最终形成太空蔬菜。)
(4)太空蔬菜与我们地球上的蔬菜有什么不同?
A、外形:更大、更长、颜色的变化
B、味道:更鲜美
C、营养:更丰富,抗病力强
D、其他价值:药用、美化、绿化
(5)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课文以外的太空蔬菜或花卉,让我们一起来大开眼界吧!(指名学生上台进行介绍,后相互交流)
3、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就获得了如此的“魔力”,那么谁是那位伟大的魔法师呢?
4、总结:
科学的领域无边无际,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在这片领域进行着不断的开发、创新,才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单元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应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算理,并且在此基础上熟练进行计算。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为本单元的学习铺平了道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本单元内容,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口算除法(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第二部分笔算除法(商一位数、商两位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第三部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系统整理和全单元的全面复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教材的编排特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特快专递等。教学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上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交流、归纳口算、笔算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同时还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让学生灵活掌握试商的方法。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学生熟悉的“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除法;掌握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另外,有些学生课前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会口算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除法,还有个别学生会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及试商的速度,建议教师准备好口算卡片,供每天课上口算练习使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80÷48= 90÷30= 83÷20≈ 80÷19≈
(1) 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2 6÷3 36÷6 42÷7 450÷50 360÷90 810÷90 80÷40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2、书后:(p80 1、2、3、4、5)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第二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媒体: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40×( )<83 60×( )<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结: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
30 )9 2
9 0
2
练一练
20 )80 30) 64 40)85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40÷30=4……20
4
30 ) 140
120
2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20)140 50)280 80)565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 30)160 90)820 90)480
2、p82 1、 2。
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后:第82页2,第83页1、2。
第三课时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2。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5……1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练习: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第四课时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15×3=25×4=15×4=15×5=25×8=
2、笔算:326÷81294÷58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114÷24208÷26135÷15128÷16
三、巩固练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6525×()<12425×()<95
15×()<12426×()<15016×()<100
2、计算:405÷15192÷24728÷26496÷14
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第五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4: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竖式略)
练一练:805÷23826÷59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2293÷349588÷28独立完成订正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5175÷25288÷24234÷26384÷16775÷25
3、笔算第91页6。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题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8÷2=416÷4=432÷8=4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94、1(填空),书p942(填空),书p943、4。
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小学四年级第四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A.内容具体,写出真实感受.
B.题目自定。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五、誊写作文,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馈(kuì)赠 教诲(huì)
2、多音字:中(zhòng)彩 拮据(jū) 闷(mèn)闷不乐
3、记忆字形:梦寐以求,注意“寐”的下半部分的笔顺。
【阅读能力训练】
1、读第一自然段,借助字典和时代背景,结合二战前的时代背景,“六口人”“一人工作”理解“拮据”的意思。
查字典了解财富的的字面意思,提出问题母亲所说“财富”指的是什么。?这个要在对全文理解的基础上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在这里可以先放一放,留着一个疑问。
2、读第二自然段,查字典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梦寐以求”的含义,父亲为什么梦寐以求的想拥有一辆汽车?结合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梦寐以求的意思。想象:假如父亲真的拥有了一辆汽车会怎样?体会父亲对汽车那种喜欢到极致的心情(为下文理解父亲矛盾的心情做好铺垫)。
3、读3-9自然段,继续锻炼“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画出描写父亲中奖后神情的句子。中了奖,我兴奋激动,父亲却很严肃。为什么?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父亲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通过“仔细辨别”“终于”“擦”“淡淡的”等词语来体会父亲面对两张彩票时矛盾的心情。
读后用简单的话来表述故事大意
4、读最后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名贵的汽车被开走了,可以说与一大笔财富擦肩而过,可作者为什么说这个时刻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培养学生把上下文联系起来读懂课文的习惯。把第一自然段母亲的话和父亲在中彩之后做法联系起来对“最富有的时刻”做出解释。
【表达学习】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表达心理的方法;学习细致观察人物说话时“神色、语气、语言内容”。
1、表现人物矛盾的内心
“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得奖是高兴的事,可父亲却是严肃的,让读者不由得去想个为什么)
“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这里面没有出现父亲,但却能让读者通过那个淡淡的刻字和淡淡的痕迹,仿佛看到父亲得知中奖之后的矛盾心理,以及想得到那辆车而做出的举动。)
2、父亲还车前后表现对比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话音刚落,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
“那天吃晚饭时,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归纳:父亲在本文中的几乎没什么语言,唯一打电话也没有出现话语,但是,从几处涉及到父亲的文字,作者通过父亲的神态、动作就表现出了父亲的喜怒哀乐。
我们观察人物,要细致观察人物做事情过程中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抓住我们看来正常与不正常的矛盾展开思考,想一想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推测一下人物内心在想什么,人物具有怎样的道德;写的时候,把这些正常与不正常的行为表现、神态、语言写清楚,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写作练习】
我们身边的人,有的大方爽朗,有的吝啬小气;有的善良宽容,有的斤斤计较。观察你熟悉的一个人,他怎么说、怎么做、有什么样的神态表情。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推测一下他内心在想什么,人物具有怎样的道德;写的时候,把他的行为表现、神态、语言写清楚,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6*万年牢
【字词积累】
1、多音字 闷(mēn)好,削(xiāo)好
【阅读能力训练】
1、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画出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并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读后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2、一边读一边想,文中的三处“万年牢”各是什么意思?可以先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的意思。
读书,能够理解对文中三个万年牢的含义;讨论三个万年牢之间的关系。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表达学习】
体会“流传的语言”的精妙特点。课文中出现了一些含义深刻、被人们经久传诵的语言。
1、语言精练,凝缩了很多普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让人们容易记住,易于流传。如“万年牢”的两层含义。
2、读起来朗朗上口,期间含蕴着深刻的哲理。如父亲说的“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究实在是万年牢”一段话,既押韵上口,易于背诵,又说出了做买卖的做人哲理。
【阅读拓展】
搜集一些带有“流传的语言”的故事,积累这些流传的语言。
7尊严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惬意 (qiè)
2、记忆字形 “尊”、 “瘦”里面的“叟”、 “捶”右边的“垂”的笔顺;
3、积累描写人们苦难生活的词语:疲惫不堪 骨瘦如柴 狼吞虎咽 饥寒交迫
【阅读能力训练】
1、培养理解词语的能力。初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了解尊严意思;借助预习资料了解南加州、沃尔逊等词语的意思;借助工具书了解“喉结”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捶背”的意思;结合字典和上下文体会“惬意”的意思。
2、读懂段落的能力,能把各个段落联系起来理解尊严的含义。
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写了什么?
通过对“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的理解,体会逃难的人在这种饥寒交迫的境遇下对食物的渴望。
读第二自然段,理解例外的表面意思,思考:年轻人怎么例外了?读下文,勾画出描写他与其他逃难的人相同地方和不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哈默的与众不同。哈默愿意以劳动换取食物,别人则是“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比较中突出了哈默的自尊自爱、卓尔不群。
用简单的话来表述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读第三自然段,研读描写哈默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哈默对“不劳动就不能吃饭”的坚持,体会尊严的含义。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灰暗”原意指 暗淡不鲜明。如“这幅画色调灰暗。”但在这句话中这里却指的是目光发生了变化,没有了原来渴望干活换食物的光彩,传达的是失望的心情。但即便是这样,仍然坚持自己的尊严。
读第四自然段,通过朗读杰克逊与哈默的对话,来体会在哈默心中尊严比食物更重要的信念。
读第五自然段,勾画出描写哈默动作的句子,想一想,这个句子与哈默的尊严有什么关系?狼吐虎咽说明了什么?联系其他人的狼吞虎咽和哈默在工作后地狼吞虎咽有什么不同?
这一动作,表现了哈默饥饿的程度,要让学生懂得,哈默刚才不肯接受食物的精神之可贵,即使到了饥饿极点的时候,也要坚持先干活再吃饭。
读第六自然段,理解镇长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说说对“富翁”的理解。杰克逊大叔的话是什么意思?梳理课文内容,联系二三四五自然段中对哈默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在课文中尊严指的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尊严与财富的关系。
3、读最后一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哈默在成为石油大王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的信念是什么。
【表达学习】
研读项目:细细观察,发现观察对象与其他人的不同
再读课文,作者是怎样观察清楚要写的人物与其他人的不同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对比)。讨论这样对比下的人物外貌行为动作语言等描写的作用,加深对文本的体会。
【写作练习】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很多很多人。这里面,有我们的榜样、楷模,从反面教育我们的人物。我们在与众多人打交道的时候,要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那一个,与他亲近,与他交往,去观察了解他,了解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与其他人在行为、神色、语言、相貌上有怎样的不同,这样你的生活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做人做事的方法上、在道德上、在你的知识上……将来写作文的时候,你也能够写出这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点。
【写作练习】
悄悄地到卖东西的小摊边或者商场热卖的柜台前,仔细观察围着卖东西的一群人,找出其中一个表现与众不同的来,看看其他人有啥表现,这个与众不同的人有啥与众不同的表现,记录下来。
8*将心比心
【字词积累】
1、多音字 扎(zhā)针
【阅读能力训练】
1、初读课文,查字典,了解“将心比心”的意思。
2、梳理出“我”所经历的两件事。小组之间相互口述,再在班上复述。
2、通过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阿姨推开沉重的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针眼处鼓起青包。”
如果你是那位阿姨,那位被扎的母亲,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你想对这位阿姨,这位母亲说什么。
3、读最后一段,通过反复朗读,说说对“将心比心”的理解。
【表达学习】
学习观察人物做事的动作细节、神态、语言细节。
细致观察到了,并且细致写下来,才能把文章写得很明白很具体,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写作练习】
安排单项的观察叙写人物语言、动作变化的单项练习。
单元整理:
【表达学习】
一、语言表达训练目标:学习作者如何表现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的。
1、各篇课文中表达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句的赏析。2、体会“流传的语言”的精妙特点。3、学习细致观察人物做事的动作细节、神态、语言细节。
二、语言表达积累目标:
1、语文园地:
“日积月累”、“趣味语文”:关于“信”的语言积累。
2、本单元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语句积累。
【写作练习】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既然是心里话,就要饱含真情实感,而不是在课堂上做出来的,挤出来的,想出来的。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顺畅地吐出心声。当学生有了生命的冲动,有了创造的激情,那么作文课堂自然会成为他们情感激发,心灵对话的精神乐园。我建议把本次习作延长到本单元教学前的一到两周。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动作,神态怎样,表达了怎样的内心活动。在记录的基础上开展一次实践活动或者口语交际,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去交流,去述说,这样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也就给本次习作带来了不一样的内容。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根、号码、回忆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4、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第一课时
名言导入,直奔中心
1、导人:齐读一句名言:(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一位普通的母亲
朗读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除了记得这句话,还了解了哪些内容?
(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白父亲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品析词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习三一五自然段
走向父亲的心灵深处,去细细品味这位家境贫寒的父亲,在中大奖后的那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过程。
1、自读三一五自然段,并用“——”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晶析词句。
a、中彩后的父亲有怎样的表情?(中彩获车——神情严肃)
b.品读句子: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揣摩人物心理:同学们,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
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的不悦)
c、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人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出示配乐投影)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极了:
d、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六~八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万般无奈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回到家里,他又做厂些什么?
2、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父亲把“05102”i的“k”字擦去了,上面还留有“r字的痕迹)
3、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深人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说:1.昧着良心满足个人私欲;2.对家庭的责任感)
4、品析句子,再次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理解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
a、出示配图朗读投影。(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车,而又担心失去这辆车,竟委屈得差点流泪了)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b.显而易见,“我”的意见是留下车。理由是什么?(因为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理由成立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再次引入情境,小组讨论。
语言引入情境;这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望。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5、深入探究心里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同学们,一位家境贫穷,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老老少少一家六口的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守信面前,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怎能不令我们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呢?请大家用心来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二课时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朗读。(出示投影)
思考: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终于解开了,父亲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2、再次讨论,领悟父亲的高尚人格。
a、朗读思考: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学到这里,我也被搞得“迷惑不解”了,父亲是靠什么解开了这个“道德难题”的呢?请大家再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b.引导学生看投影朗读,从“诚实,有信用”中来归纳“诚信”一词。(学生上黑板完成板书:诚信)
c、同学们,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交往中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传身教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想象拓展
1、学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说话了,惟有这位风格高尚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话,多么遗憾呀!我们能否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出父亲可能说的话?
2、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町能说了哪些话,请写出来。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
(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成年以后看法变了,请齐读最后一段)
2、齐读中心句。(投影)
总结拓展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把自己口述的“收获与体会”,略做修改写下来,也让自己的体会形成一句“名言”,并在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如: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有,更需要精神上的富有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6万年牢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课前准备
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什么)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b6)、闷(men)、削(xiao)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能认读,并结合句于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做生意认真实在)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习‘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说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7尊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
点拨,揭示中心
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将心比心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入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入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课前准备
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2、前后四个同学按段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5、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减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让几个学生排练——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习作我的发现
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也可以是烦恼的事、难受的事……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
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自读。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 单元教学设计
★ 教学单元设计
★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