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广东体检帮手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借书》教学设计(共含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广东体检帮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借书》教学设计

篇1: 《借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并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重点和难点:连贯地说一段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把借书、还书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准备: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小朋友,我们有时要向别人借东西。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出示课题,齐读。要求大家仔细看图,并且把话说正确、有顺序。]

明明买了一本故事书,丁丁想借来看。怎样学会借书呢?这节课就来学学这方面的内容。

二、逐幅看图说话。

⑴、看图1。

问:这是哪一天?(3月5日)图上画了什么?明明有本新的故事书,丁丁向明明借书时是怎么说的?(明明,这本新书借给我看看好吗?)

⑵、看图2。

问:丁丁来到什么地方?(家里)他在干什么?他在干什么?(把借来的书包上封面。)为什么要包上封面呢?明明是怎么想的?

⑶、看图3。

问:丁丁看书时怎么样?(丁丁看得很认真,也很小心,不把书弄脏。)

⑷、看图4。

问:丁丁什么时候把书还给了明明?

丁丁还书时会说些什么?(明明,这本书我看完了,现在还给你。谢谢!)

明明怎样说?(不用谢。)

三、把4幅图连起来说。

1、提示:丁丁的言行要说具体,明明的话要说得简明。

2、让学生自由准备,再指名说,老师作点播,注意用好过渡语。

3、指定几个人说,评议,说出优缺点。

四、情境表演。

1、自由组合,表演“借书”。

2、指定一组表演,评议。

3、迁徙说话训练,可表演借铅笔、借橡皮等,练习借和还时的言行。

五、总结。

1、你喜欢丁丁的哪些地方?

借了东西要爱护,要及时归还。借和还的时候要使用礼貌用语。

2、针对班级实际,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板书: 5、借书

借书 (请 谢谢)

包书 (爱护)

看书 (认真)

还书 (谢谢)

篇2:《借书》教学设计

《借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并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重点和难点:

连贯地说一段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把借书、还书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小朋友,我们有时要向别人借东西。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出示课题,齐读。要求大家仔细看图,并且把话说正确、有顺序。]

明明买了一本故事书,丁丁想借来看。怎样学会借书呢?这节课就来学学这方面的内容。

二、逐幅看图说话。

⑴、看图1。

问:这是哪一天?(3月5日)图上画了什么?明明有本新的故事书,丁丁向明明借书时是怎么说的?(明明,这本新书借给我看看好吗?)

⑵、看图2。

问:丁丁来到什么地方?(家里)他在干什么?他在干什么?(把借来的书包上封面。)为什么要包上封面呢?明明是怎么想的?

⑶、看图3。

问:丁丁看书时怎么样?(丁丁看得很认真,也很小心,不把书弄脏。)

⑷、看图4。

问:丁丁什么时候把书还给了明明?

丁丁还书时会说些什么?(明明,这本书我看完了,现在还给你。谢谢!)

明明怎样说?(不用谢。)

三、把4幅图连起来说。

1、提示:丁丁的言行要说具体,明明的话要说得简明。

2、让学生自由准备,再指名说,老师作点播,注意用好过渡语。

3、指定几个人说,评议,说出优缺点。

四、情境表演。

1、自由组合,表演借书。

2、指定一组表演,评议。

3、迁徙说话训练,可表演借铅笔、借橡皮等,练习借和还时的言行。

五、总结。

1、你喜欢丁丁的哪些地方?

借了东西要爱护,要及时归还。借和还的时候要使用礼貌用语。

2、针对班级实际,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篇3:《周总理借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精神.

2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语的意思.,能写出表示电话铃、下雨和敲门等声音的词语.

3仿照例句,根据规定的内容,用请问有没有这种委婉语气说话,能把请问有没有的句子补充完整.

4能说出课文第3自然段按事情发展写的顺序.

5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第三段话,领会周总理自觉遵守制度的精神。

难点:指导学生仿效例句说话。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学习第1、2自然段,能用请问有没有这种委婉语气说话,能把请问有没有的句子补充完整.

一、看图揭题

1、出示图,问:

图上是谁?小朋友对他了解多少?图上画着周总理干什么?(先让学生自由说,再要求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

2、揭题、读题。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动人的故事呢?大家学了课文就会明白。

二、自学课文,检查效果

1、自读课文,:要求:

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②自学生字词

③标好小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①抽读生字、词卡

②理解词语

图书馆,问:图书馆是怎样的?你常去吗?

阅览室:阅览室是干什么的?结合览的音(与蓝比较)义(看的意思)记住览的上下两部分。

读者:在阅览室里读书的人叫什么?怎样的人可以叫读者?这里的者什么意思?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再结合理解管理员、值班室。

③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指名分节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周总理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自由说,不必统一答案)。

三、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图书馆里读者很少?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师读第一句后问:是谁打的电话?(板书:打电话问)

②同桌分读周总理和小王的话,试着体会说话的语气。

③说说从周总理和小王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A、引导学生说说总理的.有礼貌、自觉遵守制度是从哪些词句中体现出来的。(随机板书:请问有没有谢谢!)

B、告诉学生图书馆里有些比较贵重的数量少的书一般不能外借,只能在图书馆里看,这是图书馆的制度。

④说说一般图书馆里还有哪些借阅制度需要遵守的。

3、这段对话怎样读?(讨论,再分角色读)

四、依照例句说话。

1、明确说话要求:总理想错《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着两本书,他是怎么说的?

师:是啊,用上请有没有这两个词说话,语气非常有礼,委婉。让我们也来学一学。

2、练习说话。

①想买明天的去上海的火车票。

②想买一本《儿童图画词典》

五、巩固生字词,抄写。

1、认读生字、词卡。

2、分析册、越的字形。说说这一课大部分生字都可用什么方法记住。(加一加,换偏旁)3、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打电话问:请问有没有谢谢!

篇4:《周总理借书》的教学设计

冒雨借书:(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理清按事情发展的写作顺序,了解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2、感受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精神。

一、复习检查

1、看拼音写词语,反馈矫正。

2、出示叮铃铃、笃笃笃两张词卡,问:这是表示什么声音的词?(除文中外,要求说说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声音)文中下大雨又发出什么声音?改写第一段句子,用上象声词。

3、分组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课文。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按顺序说说这段话写了哪些意思,哪几句是写这个意思的。(板书:撑伞站雨中表扬小王按制度办事在阅览室认真看书)

2、填空练习:

课文第三自然段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是按()的顺序写的。

3、引导小结学习方法(略)

4、指两名学生朗读总理和小王的对话,讨论:

①小王为什么激动?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这句话?指名读。

②你觉得周总理该不该让小王送书?

5、小结,朗读全文。

二、总结全文

1、感情朗读全文,说说故事中的周总理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

2、课文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总理严格遵守图书馆的制度的?

3、总结谈话,课外延伸(略)

板书设计:

周总理 打电话问:请问有没有谢谢严格要求自己

借 书 冒雨借书:撑伞站雨中表扬小王认真地看自觉遵守制度

(按事情发展顺序)

篇5:第一次借书的经历教学设计

第一次借书的经历教学设计

预习提示

读懂笔下生花的习作要求。

教学目标

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能连贯地写一段话,并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教学重难点

连贯地写一段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把借书、还书的过程写清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巧设情境,引入话题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习语文天地,咦?书没有了,老师上课可不能没有书。到办公室去拿又太远了,不如我们到隔壁班级借书用一下,谁愿意帮老师这个忙?

师:大家都愿意,真好!那么你们打算跟隔壁的老师借书时是怎么说的?借到书后应该怎样做?怎样还书?先自己准备一下,想好了,把我当成隔壁的老师先模拟一下,谁说得好,就请谁去借。

不着痕迹,模拟情境

师生合作,借书情境模拟。

指多名学生上前与老师对话,要求下面的同学注意倾听,看谁能借到书。老师根据学生的语言相机引领,训练他们的应对能力。

请下面的同学说说谁借到书了,他为什么能借到?

指一名学生去隔壁班级借书。其余学生同桌相互说说平常向人借书的经历。

因势利导,激情促说

请借回书的同学汇报借的情况,老师给予表扬,并奖他一本精美的儿童故事书。

借故事书。

师:同学们一定都想看看这本书,下面老师宣布,这本故事书书的这位同学所有,但全班同学都可以向他借阅。你能否借到,就看你借东西的水平了。不过,大家要是一个个上来说,课堂上恐怕没那么多时间,不如我们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一个代表上来借,看那组最有说服力,就让这位同学把书先借给哪组看,怎么样?

根据班级人数适当分组,小组同学开始商量借书对策。

各组代表上前借书。

师生共同评价决定,把书先借给哪组看。

笔下生花

把刚才的借书的经历写出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画圈,写拼音,空出来,全部写完后再查字典修改。

篇6:《周总理借书》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学会生字,学习第三段,在“单元提示”指导下读懂这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中的生字和新词,复习按部首查字典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周总理。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梳理问题

三、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划出生字词

四、讨论问题,结合学习生字新词

1、什么时候向谁借书?学习“馆”、“管”。

2、周总理要借什么书?学习“册、济”。

3、书借到了没有?学习“阅、览”。

4、对照生字表,学习余下生字。读准字音:值、笃、呵。查字典,说说“读者”的意思,说出带有“者”的词。

五、自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大概。

六、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篇7:《周总理借书》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对话,感受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按发展顺序写的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三段,理清写作顺序

1、齐读,思考: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引导学生回顾“单元学习提示”,说说按事情发展顺序组句成段的段该怎样读?

3、结合课后第3题,读读议议: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按要求读课文,体会事情发展的顺序。

写周总理冒雨来到图书馆是哪几句?

说周总理表扬小王做得对,应该读到哪儿为止?

读最后一句,想想:小王见周总理借了书后坐在阅览室里认真地看,心里会怎样想?

三、通读全文,体会周总理的好品质

1、自由读课文,讨论:你从周总理借书的事中感到周总理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哪里可以看出周总理自觉遵守借收制度?

2、教师总结

四、训练朗读对话

周总理笑眯眯、笑呵呵地说,读出亲切、和蔼语气

小王激动地说,读出吃惊、激动的语气

五、学习积累象声词

1、从课文中找出表示声音的词。

2、读读想想,用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

3、说说其他表示声音的词。

六、训练用委婉的语气说话

1、读懂课后第4题的例句

2、仿照例句,用“请问……有没有……”说话。

3、体会用上“请问……有没有……”说话的作用。

七、完成作业

篇8:《借书》教学设计方案

《借书》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并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

能抓住人物的言行把借书、还书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难点:

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注意每两幅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本新书,你们想看吗?

(想)

2、你们想看老师的这本书,可得向我借(生齐说)

(板书:借)

3、你准备怎么向老师借这本书呢?谁先来说一说,看老师愿不愿意把书借给你!(生说)

看来,同学们都能从老师这儿顺利地借到书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愿意把书借给他们吗?)

板书:有礼貌

(他们用了哪些礼貌用语啊?)

板书:请好吗

4、今天啊,明明也买了一本新书,丁丁很想看,于是,他向明明借书。那丁丁又会怎么借书,怎么还书呢?这节听说训练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看课文中四幅图,读读课后问题。

2、能说说你自己都看明白,读明白一些什么吗?

3、学生自由交流。如果你愿意向老师交流就和老师说,愿意与同学交流就和同学说。注意把话说通顺,让人能听明白。

三、逐幅看图,练习说话

(过渡:看着同学交流的兴奋劲,真想听听同学们是怎样把一幅图一幅图说清楚、明白的.。愿意说给大家听吗?)

1、出示图1:你准备怎样把这幅图的意思表达明白?

A、指名说.谁有补充吗?

B、多请几个同学说。

2、出示图2:是的,丁丁也顺利地借到了书。看,回到家,他在干什么呢?

3、从这里可以看出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爱书)

(2)你能猜猜丁丁这时是怎么想的吗?

(3)请你连起来把这幅图的意思说一说,好吗?

4、图3包好了书皮,丁丁在干什么了?

(板书:看书)

看你能用上哪些好词好句?(板书:津津有味专心致志)

5、图4过了一个星期,丁丁把书还给了明明。还书时,丁丁会怎么说?明明又会怎么说呢?

(板书:还书)

从时间上看,丁丁还书非常按时。

四、把4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

注意图与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1、自由说

2、指名说

五、表演《借书》

1、自由组合练习表演

2、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对话是否正确,是否有礼貌。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向别人借东西是否有礼貌?按时归还了没有?准备今后怎样做?

篇9:黄生借书说 教案教学设计

黄生借书说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2、通过课文分析,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认识有书必须认真读的道理。

3、理解本文阐述观点的思路,学习对比说理的方法。

4、诵读课文,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2、难点:理解本文阐述 观点的思路和对比说理的方 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常常去图书馆借书,那么当你借到了你所需要的书时,你 会怎么样呢?

二、作者以及文体介绍

1、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 不语》等。

2、解题:

(1)黄生,姓黄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允修。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而且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如《爱莲说》。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正音。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正音。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庋guǐ 夫fú人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2)学生散读,熟悉。

(3)全班齐读,掌握。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四、疏通第一、二段

1、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重点字词:(1)随园主人:作者袁枚自称。(2)授:交给。(3)以:把

参考译文:青年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第一段先说黄生借书,引发下面的议论。

2、书非借不能读也。

参考译文: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

3、子不闻藏书者乎?

参考译文:你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

4、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重点字词:(4)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5)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书子集四库。

参考译文: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皇帝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

5、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重点字 词:(6)汗:使......流汗;塞:使......塞满。指搬运起来使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这里形容藏书很多。

参考译文: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

6、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重点字词:(7)祖父:祖父和父亲。(8)无论:不用说,不必说。

参考译文:除此以外像祖辈父辈收藏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 用说了。

7、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参考译文: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

8、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重点字词:(9)夫人:那人。(10)假:借。(11)惴惴:忧惧的样子。

参考译文: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 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

9、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重点字词:(12)业: 已经。(13)庋:放置,保存。(14)俟:等待。(15)观:看。(16)云:句末语气词。

参考译文: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第二段提出观点,并用一系列的实例和 说理论证这一观点。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第一、二段。 2、翻译课文,积累生词。

第二课时

课题: (第二课时)

备课日期:_年12月4_日星期四 授课时间:第___周 星期____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2 、通过课文分析,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认识有书必须认真读的道理。

3、理解本文阐述观点的思路,学习对比说理的方法 。

4、诵读课文,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2、难点:理解本文阐述观点的思路和对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文学常 识

2、第二段重点字词句翻译

二、疏通第三、四、五段

1、余幼好书,家 贫难致。

参考译文: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 到书读。

2、有张氏藏书甚富。

参考译文:有个姓张 的人收藏的书很多。

3、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重点字词:(17)诸:之于

参考译文: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

4、其切如是。

重点字词:(18)切:迫切。

参考译文:我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

5、故有所览辄省记。

重点字词:(19)省记:记。(20)辄:就。

参考译文: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

6、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r灰丝时蒙卷轴。

重点字词:(21)通籍:做官。(22)落落:形容多而连续不断地堆积。(23)素r:指蛀蚀书籍的银 白色蠹虫。灰丝:指虫丝。(24)卷轴:书册。

参考译文: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书虫常常布满书册。

7、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重点字词:(25)可惜:值得珍惜

参考译文: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第三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观点。

8、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 之吝书若不相类。

重点字词:(26)类:像。 (27)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

参考译文:现 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的情形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 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

9、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重点字词:(28)固:本来。

参考译文:既然这样,那么我本来不幸是遇到姓张的呢,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

10、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参考译文: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11、为一说,使与书俱。

重点字词:(29)为:写。(30)使:让。(31)俱:一起(交给黄生)

参考译文: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第四、五段向黄生提出希望,读书要专、归书要速。

三、总结文言字词

辨义:

1)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2)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3)若业为吾所有 被

为一说 作、写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5)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的样子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6)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 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 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4、古今异义

祖父、无论、夫人、可惜

四、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生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2、通过课文分析,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认识有书必须认真读的道理。

3、理解本文阐述观点的思路,学习对比说理的方法。

4、诵读课文,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 ”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 点文言词汇,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2、难点:理解本文阐述观点的思路和对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句子

二、品读课文,分析课文

(一)朗读1-3段:

1、作者对借书读书的看法是什么?

“书 非借不能 读也”。

2、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中心论点的?

作者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给黄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摆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开篇进题,毫无枝蔓。并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有力。

3、为了阐述这一观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的?

(1)朗读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些是重点写的?

(作者运用了3个实例,即三种人藏书不读书的现象从反面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先以“七略四库”和“汗牛塞屋”极言天子和富贵之家藏书之多,继而以“读书者有几”进行反问,表明他们无心读书,有书不读。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较严厉。第3例以“祖父积,子孙弃”概括其他藏书者的情况,意在说明有书不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3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2)作者说“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作者由“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推开一层新意,指出向别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自己已有的便不以为然这是普遍的心理。作者把这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比较,由两种不同的心理引出两种不同的做法,前者因“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这样就进一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3)朗读第三段: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

(作者幼时好书,由于家贫无书,向张氏借,但张氏不借,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能清楚地记在心里,因而读书效率很高,这说明借书能促使人发奋学习。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易了,“落落大满”,藏书不少,但有书反而不读了,让书布满虫丝,被虫蛀。这样一正一反,两相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

(4)如何理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是作者本人读书经验的总结,以此告诫黄生借书不易,现在借到了书,就要珍惜少时岁月,专心读书。同时也为课文转入第二部分对黄生提出希望作了铺垫。)

总结:作者是从三方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

1)例证。历数三种人藏书不读书的现象,从反面论证。

2)由书及物。以假人之物与为己所有两种情况下的不同态度和心理做对比,进一步论证。

3)由人及己。把少时借书专心读和做官后有书弃置不读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

(二)朗读第4、5段:

(1)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作了哪些比较?这些比较对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什么作用?

(一是二人家贫无书相似,再是两人借书来读相似,三是一个往往借不到,一个能借到不相似。通过这些比较,拉近了黄生和作者的距离,使黄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受作者的观点,听从作者的 教导,专心读书。同时也突出了借书不易,让黄生知道他是幸遇作者,能够借到书,就更应珍惜时光,奋发学习。)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知幸与不幸”和“归书也必速”?

(“知幸与不幸”这句话是要黄生以作者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的不幸,知道自己能借到书是非常幸运的。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要珍惜眼前难得的机遇,勤奋地读书。“归书也必速” 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黄生能尽快把书还回来,似有吝书之嫌,但实际上是作者以此督促黄生要抓紧时间读书,要珍惜“少时之岁月”。)

(3)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构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在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总结:这部分内容通过作者与黄生在借书读书方面的比较,说明自己遇吝书者为不幸,黄生遇公书者为幸,勉励黄生专心读书。

(三)朗读全文,概括中心

课文以社会实例和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及青年人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条件,发奋读书。

(四)归纳:本文的特色这一就是对比手法的应用,请找出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把借物(书)者“惴惴焉摩玩不已”的做法和“ 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跟藏物(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和“姑俟异日观”的心理作对比;

2、将作者年轻时“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的急切求书心理与通籍后有书“落落大满”却让书“素r灰丝时蒙卷轴”的情况作对比,有力地说明了藏书者不读 书和借书者读书专,突出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中心论点。

3、把“张氏之吝书”跟“予之公书”作对 比,由此再引出“黄生之幸”和“予之不幸”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寄托着对黄生的厚望。

三、拓展延伸:

1、本文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小结: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气,有决心,不利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

2、以“谈读书 ”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五、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

2、复习课文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文实词和句子翻译

2、理解对比说理的方法和论点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巩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文实词和句子翻译

2、理解对比说理的方法和论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课文2、3段

复习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

二、学生做试卷

三、教师讲评

四、学生订正

附《黄生借书说》练习

一、加点字解释

1、汗牛 塞屋 ( )( )

2、祖 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 ) ( )( )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 )17、其切如是( )

4、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 )( )

5、若业为吾所有 ( )( )( )

6 、庋藏焉 ( ) 7、姑俟异日观 ( )

8、家贫难致 ( ) 9、归而形诸梦 ( )( )

10、故有所览辄省记 ( )( )11、通籍后 ( )

12、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13、落落大满 ( )

14、今黄生贫类予 ( ) 15、生固幸而遇予乎( )

16、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 )

二、句子翻译:

五、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六、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七、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八、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素r灰丝时蒙卷轴。

九、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十、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十一、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十二、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

十三、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 几?

十四、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1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12、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13、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14、为一说,使与书俱。

三、课文理解

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他自称为 。

2、本文的论点是 (用原文回答),意思是 。

3、“说”是古代的一种_____________的文体,课题的“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

4、课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________,写出3个自己所学过的第二人称代词。

5、课文为了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 方面的对比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本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0:14 周总理借书(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4.周总理借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理清按事情发展的写作顺序,了解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2、感受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朗读好周总理的三句话。

2. 能清楚地掌握“说”的标点符号。

一、复习检查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出示”叮铃铃、笃笃笃“两张词卡,问:这是表示什么声音的词?(除文中外,要求说说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声音)文中下大雨又发出什么声音?改写第一段句子,用上象声词。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段,想想到底是用什么顺序写的?(按事情发展顺序)

2、填空练习:

课文第三自然段先写了(周总理撑伞站雨中),再写了(周总理表扬小王按制度办事),最后写了(周总理在阅览室认真看书),

①学生自己说。

②交流评价。

3、指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总理和小王的对话,讨论:

①小王为什么激动?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这句话?指名读。

②你觉得周总理作为一个国家主席,可不可以让小王破例送书?他有没有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3.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抓住周总理的说的三句话来进一步巩固。

1.师:大声地朗读课文,再想一想:从周总理说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借书制度?

生:自由讨论。

“好吧,谢谢。等会儿我到图书馆来看。”电话里说。

总理笑眯眯地说:“我到这里看书来啦!”

“不,小同志!”周总理笑呵呵地说,“你做得对,应该按你们的制度办。”

2.有感情地朗读三句话。

师:我们要读出什么感觉?

(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而且培养他们能运用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课文,提高自身朗读的能力。)

3.学习句式。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句话,说说发现了说话有哪几种形式?

生:同桌讨论。

师(归纳):说话有这么三种不同的形式。接着用卡片出示说话的三种形式。

说话人出现在说的话前→谁说:“。”

说话人出现在说的话中→“。”谁说,“。”

说话人出现在说的话后→“。”谁说。

▲引号用蓝颜色标明,“说”后面的标点符号用红颜色标明,这样做强调了“说话人”出现的地方不同,标点符号也就不同。

4.设计练习,掌握说话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⑴给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①小王说□“这些书只能在图书馆里看,不能外借。”

②“好吧,谢谢。等会儿我到图书馆来看。”电话里说□

③“不,小同志!”周总理笑呵呵地说□“你做得很对,应该按你们的制度办。”

⑵自由想象,再编写说话的三种形式的句子各1-2句

四、总结全文

1、感情朗读全文,说说故事中的周总理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

2. 完成作业本

板书设计:

周总理 打电话问:请问……有没有……谢谢严格要求自己

借 书 冒雨借书:撑伞站雨中表扬小王认真地看自觉遵守制度

(按事情发展顺序)

周恩来(1898~1976)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藉浙江绍兴,18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关于周总理一些资料: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

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

[14 周总理借书(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2、 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3、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作者、作品简介

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笔名柏杨。19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幼丧母,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东北大学。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等。

三、词语积累

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花雕:一种上等的绍兴黄酒。绍兴旧俗,用彩色酒坛贮美酒作陪嫁礼物,故名。亦省称“花雕”。

雀跃:像雀跳跃一样。形容十分欣喜的样子:欢呼雀跃。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干没括nmò:①投机图利。 ②指侥幸之利。③冒险侥幸。④贪求;贪得。 ⑤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潸然泪下shān: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眼泪流下来。

摇尾乞怜: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歃血shà xuè:古代几方相会结盟时的一种仪式。口中含牲血表示忠诚。一说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歃血定盟。

四、诵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五、明确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批判借书不还的恶习,对受损者极表同情,但是,全文正面批判借书者甚少,相反,倒是花了大部分篇幅细写被借者的狼狈和倒霉,甚至写其“恶劣”的讨书行为,“恶毒”的开骂。但是,这种“恶劣”、“恶毒”大都是反讽,导致“恶劣”的大都不是正常的道理,是一种歪理。我国相声艺术有言,“理而不歪,笑话不来”。正是因为歪理成串,歪理歪推,文章才充满了幽默的谐谑之趣。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解重点语句

偷书属于雅贼,打一锤已经该诅咒啦,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你摆着还不是摆着,俺拿来进德修业,以便救国救民,你不送慰劳金已差劲啦,还有脸讨呀。

这可以说是把歪理说到了极端了。把占人之书为己有推成有理,这是第一层歪理;上升到“进德修业,救国救民”这样的高度上去,就更歪了。越是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上,就越是荒谬,越是显出借书的无赖。这就是歪中的正。接着把这种完全缺乏根据的歪理作为前提,推出受损者应该对之奉上“慰劳金”,这就把荒谬推到了极端,无赖也到了极端。将谬就谬,越是层次上升,幽默的效果就越是强烈。

二、归纳写作特点

柏杨的幽默感,和其他幽默作家比较起来,有任情率性、无所顾忌、不怕“丑”的特点。    这表现在用语上,好像有意违背文章风格的统一,有意追求雅俗夹杂。大雅的古代文言,与大俗的现代市井口语交替出现,而且二者均十分夸张,夸张到超越现实,进入虚幻情境,又故意“用词不当”,构成亦庄亦谐的趣味。如写有人一见朋友有好书,就想占为己有,用“顿起杀机”形容;把此等借书称为“伟大的景观”;借书之后,为逃避还书,竟“举家潜逃”;把书被强借,说成是“列强瓜分”;等等。以语义的错位,表现谐趣的放达。为了表现诙谐,在用语上,故意造成语义的大幅度的反差:时而用古代汉语的语汇,构成庄重的风格,如眼见书被糟蹋,忍不住“潸然泪下欤”;从借书不还者家中抢出书来,顺手把人家的打火机偷走,把自己小偷小摸行为,说成是“略施小技,以示薄惩”;把小便急,称作不同的幽默作家,其作品有不同的幽默色调,柏杨散文的幽默,散发出一种辛辣的味道。在写作风格分析中,形成了“柏杨式幽默”。

三、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夸张词语见下文第二段。体会如题干文字;或故作夸张,痛快淋漓,引人发笑深思)

实际通篇的基调都是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却引人会心一笑的。文章真正要讲的就是一件事,即倒数第二段说的,书被人借去不还,到自己要用时却只能干着急,心情窝火。这对读书人而言其实是有点要紧的,是值得认真一说的。因为天下读书人向来容忍了这一坏习惯,认为是很正常的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也同时宽容自己这方面的坏习惯,未设身处地替书主人想一想。作者采取另一种幽默风趣的写法,不仅同样给人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开怀大笑的轻松阅读中可能更易让读者接受;同时,一些在严肃正经的文字中不便表达的愤激之词借此说出,借此引起读者的“严重”关注。因此,类似倒数第二段的似乎夸张失实却引人会心一笑的词语在文中多处都是,例如大家努力崇洋、中华民族还有蓬勃的生机、恶客、暗起杀机、悲剧、伟大的景观、举家潜逃、救国救民等。

第二题

(谐趣、新异、洒脱自如、率性而为的表达效果,有关例子见下文)

时而穿插使用庄重的.文言,时而又使用通俗的口语,本文中这种有意为之的新颖怪异的表达,产生的是一种谐趣的和陌生新鲜的感觉。首先是谐趣,这是幽默手法中常用的不伦不类法。其次是陌生新鲜感。读者习惯了现代书面语,突然夹杂了许多不常人文的文言词语和口语,特别是一连串的文言虚词,其新异的表达使读者耳目一新。所用文言、口语词汇不仅是妥帖的,许多处还显得更为精粹传神,比如第七段的“是为……法”,第五段的“一场悲剧于焉上场”、“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这是口语)”等等。以及谚语等通俗口语,读来像脱口而出,有韵有味,因此这还表现了文章语言的丰富和作者驾驭语言的纯熟能力。全文中,文言词语、句式比较多,如盖……也者、于是乎,也等。口语如“哎呀,老哥,给俺瞧瞧”、“还不如捅我一刀”等等。

第三题

(表面自我贬低,实显对方无理、可气,读之既有趣又有顿悟之乐;例句见下文)

自我调侃,自我嘲笑,自我贬低,是幽默的一大重要手法。具体表现有三类:

1. 把自己说得很无奈,似乎很不占理,把对方说得似乎很占理,实际上则显示了对方的无理。典型的句段就是“雅贼”那段,扩展一点包括“恐怕同情的不是书主,而是恶客”那几句话,即词句品味积累的第二句段。类似的还有第六段中“八十年交情从此一笔勾销”那几句。

2. 故意暴露自己的缺点,贬低自我形象。典型的句段如倒数第四段里书主夺回书的经过,包括恐吓、哀求,宣称内急等,让读者在这令人发笑的假骂中体味真情。

3. 夸大其词地把自己的处境写得很狼狈,很可怜,如痛彻心肺,潸然泪下等。这同样是故作可怜,人们在会心一笑中理解了其示弱于人,以退为进的策略。

闫飞

篇12:《周总理借书》说课设计

《周总理借书》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周总理借书》是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通过叙述周总理在北戴河图书馆借书的故事,赞扬了他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品质。这种品质主要表现在他和小王的对话中,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话的朗读,这也是本课的一个语言文字训练点,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请问,……有没有……”说话写话,使学生明白说话要有礼貌,语气要委婉。周总理的这种品质还体现在神态行动中,如:“笑眯眯、笑呵呵、撑着伞站在雨中”等。因此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总理的神态行动来体会品质。

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情况,制定本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图书馆、阅览室、值班室、管理员、经济、读者”等词语的意思。

(2)根据指定的内容,会用“请问,……有没有……”说话写话。

(3)能有感情朗读对话,初步感受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精神。

2.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图书馆、阅览室、值班室、管理员、经济、读者”等词语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2)能仿照例句,根据指定的内容用“请问,……有没有……”说话写话,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如果我们抓住了课文的思路,也就抓住了组织阅读教学的准绳,这篇课文是围绕“借书”这条主线展开的,通过写周总理什么时候怎样的情况下怎样借书来体现品质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抓住“借书”这条主线来读懂课文,采用了王志尚的“线形教学模式”,即导入铺线(扣题设疑激趣)、初读理线(问题引路促读)、细读循线(读读议议品意)、深读悟线(发挥想象悟情),并结合启发式教学中的.设疑、讨论、想象等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2.学法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三、说程序

本课我分二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并教学1、2段,初步感受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精神。

第二课时:教学第3段,进一步体会品质,完成作业。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扣题设疑,导入铺线。

1.齐读课题后,问:围绕“借”字你想知道些什么?

2.教师引导点拨,小结出4个问题:

①总理什么时候去借书?

②为什么借书?

③怎样借书?

④通过借书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因为本课是按“借书”这条主线展开,要求学生紧扣“借”字提问题,既教学生学会提问题,又让学生把“借书”这条主线握在了手里。

(二)问题引路,初读理线。

1.让学生带着教师小结出的4个问题听录音范读,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想想每段各写了些什么?

以思促读,以读促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讨论读书结果。

①你学懂了哪些生字词?还有哪些不懂?抽读生字卡片。

②投影出示练习题,指导学生理解“图书馆、阅览室、值班室、管理员”等词义。

藏着大量图书的屋子的叫()

供人看书报的屋子叫()

课文中管理图书的人叫()

专门用来让值班人员工作和休息的屋子叫()

由于这些词语没有深刻含义,只是一些场所名称及职务名称,学生容易理解,出示练习题,既能帮助理解有困难的学生理解词义,又反馈了学生自学信息。

③分节指名读,想想每自然段各写了些什么?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老师注意正音,使学生读通课文,在议的过程中,不需要学生很准确地概括,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使其明白第一自然段是写周总理借书的时间、地点,第一、三自然段是写周总理怎样借书,结果怎样,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就可以了。

通过学生的读读议议,教师的引导点拨,师生共同理线,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出线索。

(三)读读议议,细读循线。

1.讲读第一自然段。

①齐读这段。思考:为什么图书馆里读者很少?

②学生讨论,集思广益,使学生知道周总理是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晚上,读者很少的情况下去借书的。

③随机指导学生理解“读者”。

问:

a.在图书馆读书的人叫什么?(读者)

b.阅读书刊文章的人都叫读者,这里的“者”是什么意思?(…的人)

c.“者”还可以组成什么词儿?(学者、作者、记者)

2.讲读第二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____”划出周总理和小王在电话里的对话。

②投影出示句子:请问,图书馆里有没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

A.齐读句子,随机指导学生认识书名号。

师:《世界地图册》是一本书,所以要标上,这叫书名号,《世界经济参》也是()所以也用上了()。

B.投影出示句子比较:

a.请问,图书馆里有没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

b.喂!图书馆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吗?

师问:你认为哪一句说法好?

板书:请问…有没有…

用比较法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体会周总理虽为总理,但仍有礼貌地向图书馆借书,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的美好品质。

③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要用礼貌、委婉的语气来读。

④趁热打铁,仿照例句说话。仿照例句,根据指定的内容,用“请问,……有没有……”说话。

例:想借《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请问,图书馆里有没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

(1)想买明天去上海的火车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买一本《儿童图画字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学生仿照例句“请问,……有没有……”说话。

抓住训练契机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落实教学重难点。

⑤引读。

a.师引:管理员小王听了电话后的回答是……生读(有啊,但这些书只能在图书馆里看,不能外借)

b.师问:图书馆对周总理要借的书有什么规定?指导学生理解图书里有一些较贵重的,数量较少的书不能外借,这样规定既满足读者的需要,又能保证这些书不会遗失,这是图书馆的制度。

c.听了小王的话,周总理怎么说?(好吧!谢谢,等会儿我到图书馆去看。)思考:你从“等会儿”这个词可看出些什么?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等会儿”理解周总理为管理国家大事,工作很忙。

通过学生读读议议,循着“借书”这条主线,抓训练点,抓重点词,步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发挥想象,深读悟线。

1.师导:天下着这么大的雨,周总理为管理国家大事工作这么忙,小朋友们,请你想象一下周总理还可以怎么说也不过分?

2.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畅谈自己的想法。

3.教师小结:是呀!敬爱的周总理工作这么忙,天又下着大雨,他还说:“谢谢,等会儿我到图书馆去看”,周总理是多么严格要求自己,多么遵守纪律呀!

4.指导朗读这段。教师先范读,再让学生分角色读。

这样的反复朗读,既让学生读中体会品质,又使学生领会到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力。

(五)完成作业,巩固新知。

1.复习生字。

师问:你觉得哪几个字比较难写?教师范写,学生写,重点指导“览”“册”。

让学生动笔练,落实教学重难点。

2.完成课堂作业。

第五题:仿照例句,根据指定内容用“请问,……有没有……”写话。

作文 借书**

《借书》 之一

借书日记

借书二年级作文

借书优秀作文

借书的借条

借书450字作文

借书作文400字

借书**作文850字

借书700字作文

《借书》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借书》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