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下课教学设计(共含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思予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可一项一项看,一项一项说活动内容。)
再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大家一起玩,守秩序,团结友爱。)
2、学说话。
“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
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哪些游戏?
3、说说我们下课时是怎样做的,表扬好的同学。
二、课中操。
我学老鹰飞飞,
我学马儿跑跑,
我学鱼儿游游,
我学青蛙跳跳。
我在可爱的学校,
快乐得像只小鸟。
这首儿歌可配上动作,作为课中操。
三、行为指导。
1、听老师说下课后做些什么。
(1)下课以后,准备好下课要用的课本、文具。
(2)要大小便的小朋友上厕所。
(3)休息一会儿,做安全有益的游戏。
(4)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2、进行上述事项的行为操练。
下课的各项常规,要结合班主任工作,经常检查,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下课(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下课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薄厚关系。
2.理解物体高矮、长短、薄厚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3.渗透帮助他人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经历比较高矮、长短、薄厚的过程,初步掌握比较的方法。
2.课堂纪律的组织,学生的'合作精神。
3.比较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
交流法、合作法。
教具学具
几根长短不一的绳子、几本薄厚不一的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在我们教室里老师多还是学生多?
引导学生说:学生比老师多,老师比学生少。
2.请刚才回答的学生上来。
老师和XX同学站在一起,请大家判断谁高?谁矮?
板书:高矮
二、探究新知,尝试交流。?
现在老师再请一位同学上来跟这位同学比较(有意请一位跟这个同学差不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不容易看出来,从而引出比较的方法)。
大家觉得谁高?谁矮?(两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争论一番。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高矮”的知识。请大家打开课本20页,观察这幅图,这是在什么地方?画上画了谁?
这张图还有那些事物可以比高矮?
三、精讲点拨,深入探究。
1.学生看图比较淘气和笑笑的身高,发现问题。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他们不能比高矮,因为他们没有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感知比较高矮要在同一水平线上。体会高矮是相对的。
2.我们也来做游戏,你们愿意吗?
三名高矮悬殊大的一些学生上台。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三名学生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
3.比较长短。?
学生观察图中比较两根跳绳的方法,初步感知比较长短的方法:要先对齐,拉直了再比较。
教师出示两条长短差不多的绳子,让学生先观察然后说出哪根长哪根短?从而引发争论。
请两名学生上台用比较长短的方法比较两根绳子的长短,从而进一步掌握比较长短的方法。
4.选哪个钉子合适?
学生看图完成。
引导学生选择钉子时要根据板凳的薄厚来选择;并不是最长的就合适。
四、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21页练一练2题。
2.比较课本和字典的薄厚。
五、拓展延伸,迁移提高。
在班内探究比较物体、人之间谁高谁矮的方法,总结出比较多个人高矮的方法。
拿出学具(两根绳子)比一比,并说一说怎样比他们的长度。
学生活动,比绳长,并总结方法。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六、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高矮、长短、薄厚的方法,在进行比较
时一定要注意: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才能比较出高矮和长短。
板书设计
下课啦
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等。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的过程,实现合作性互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刚入学还不到一个月,前面学习了比较物体大小、多少,是通过直观的判断进行比较。不会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没有抽象的思维训练。没有学习过比较的方法。本节课是在比较大小、多少之后的第二次比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经历比较高矮、长短的过程,抽象概括出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一、“师生魔术表演活动”导入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为同学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想看吗?
师:请XXX同学到前面来,其他人转过身去,闭上眼睛。(此时教师站在讲台下,学生站在讲台上老师的背后。)
师:请转过身来,睁大眼睛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学生汇报后,教师及时评价)通过变魔术的表演,你能总结一下比较高矮的方法吗?
师:你总结的真好,可以当小老师啦。下面小组开火车学一学老师的话吧。火车头在哪里?
生:开火车强化记忆比较的方法。
(这一情景活动的设计,想通过学生观察熟悉的教师身高的真实变化,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学习比较方法的需要,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并总结出:站在同一起点,并把腿伸直才能比较高矮的办法。将生活中的比高矮的问题转化成数学的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四能中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活动2【活动】两个人比高矮活动
二、新课
(一)、看“教材情境图”初步比较高矮活动(白板出示图)
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今天也来到课堂,他俩请大家帮助比高矮,你们肯帮吗?请看屏幕,说一说。(学生可能说出两种意见。)
师:哦,一个认为头部对齐就可以比脚下,另一个认为让脚下的`起点对齐比。看屏幕,现在两个人站在同一起点上了,结果怎样?
师: (出示对比课件进行启发)也就是说,比较高矮,不论是看起点,还是看终点,只要怎样就能比较?
师:方才的总结,你认真倾听了吗?
男生,女生:起立一起回答
师:板书之后,颁发笑脸,及时评价和奖励。
(之前的魔术表演得出的结论并不全面。为了使学生的认识再次从感性到上升理性。我借助电子白板这一信息技术,直观地展示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提升。)
活动3【活动】三个人比高矮的体验活动
(二)、体验高矮是相对的活动
1、3个人比高矮的推理体验活动
师:你们想像淘气和笑笑一样到讲台前面比较高矮吗?
生:被叫到后,自己找一位。
师;再为其找另外一位。保证这三人的个子是高、中、低。
中间的生:汇报
师启发思考:他一会说自己高,一会说自己矮,这是为什么?
(学生立刻会发现,由于比较的人变了,所以高矮也变了。)
师概括:这说明高矮是相对的。相对于xxx,中间人高,相对于xxx,中间人矮。
师引导推理:大家看,左边的比中间的人高,中间的人又比右边的人高,那么左边的和右边的人相比,谁高呢?
师:学生推理后,教师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你们现在正处在长身体的年龄,只要好好吃饭,不偏食,多锻炼都会长大个的。或许今天最矮的人变成了最高的人呢?)
活动4【活动】小组比高矮体验活动
2、小组每人比高矮的体验活动
师: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六个人互相比高矮,请按照这样的句式进行汇报。看屏幕:和()比,()高,说好后,组内的学生可到前面来汇报。
小组: 到讲台前汇报
师:评价小组的汇报,及时地总结。
(为了让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体会比较高矮的相对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的能力,我设计了3个人比高矮,4个人比高矮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倾听、思考、汇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思维活动得以显示,实现思维的可视化。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活动5【活动】比长短
(三)、比较长短
师:手里拿着跳绳,启发学生观察:这两根跳绳,我们还有必要比较他们的高矮吗?比什么?
师:引导思考:“谁来说一说,比较绳子的长短要注意什么吗?”
师:指导操作活动。由于跳绳太长,我们就用短绳来代替跳绳,请组内两人合作。
1、动手操作活动
教师课前将粉色和蓝色的彩绳发给各小组,学生两两地操作后,再请两名学生到前面叙述比较的方法和结果,最后教师总结。
(由于前面已总结了比较高矮的方法。因此在这一活动中,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6【活动】比谁走的路长
2、比较“谁走的路长”,总结比较方法。
师:不论是比高矮还是比长短,都只需要伸直,将一端对齐就能比。那么,现在打开教材20页,观看“谁走的路最长的情境图”,他们两个走路的起点相同吗?到达的终点相同吗?仔细看看,中间走的路是否相同呢?
师: (学生可能有两种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走的路不能像绳子一样拉直,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呢?
师:出示课件,演示数格子。
师:引导总结“现在,你学会了比较长短的方法了吗?”
师:一端对齐,伸直比较高矮方法同样适合比较长短,但如果起点和终点都对齐的时候,我们需要看中间部分的曲直,采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比较。(板书)
(为了丰富学生对比较活动的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发现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长短。教师借助电子白板的投影,直观地将数格子的方法展示给学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活动7【测试】闯关游戏
三、应用知识,开展探索(闯关活动)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进行物体的比较,都是在两组物体的比较中得出结论。
下面请同学们比较下面的两组物体,进行闯关游戏:(PPT),时间6分钟。
生:做题后汇报。
第一关:21页的第1、2题。
(学生汇报时,教师用教具演示2题展开的结果:圈数越少绕的线越短,圈数越多绕的线越长。线越短绕的圈数越少,越长绕的圈数越多。)
第二关:21页的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小汽车从桥下通过呢?
第三关:21页的第4题。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了三关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生在课堂的时间内,能闯几关就闯几关。为了理解绳子的长短与绕圈数的关系,教师利用食物教具演示缠绕铁丝;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启发学生看着课件图片思考。)
活动8【作业】课后实践活动
四、课后实践活动
师:回到家里,比较家里人个子的高矮,比较腿和裤子的长短。
活动9【活动】拓展延伸
五、课外延伸(借教材的下课情境图)
师: (投影下指着书)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在操场上做玩“情境图上的这些正当游戏。”如比个子、跳绳、踢毽子等。不过在玩之前先比跳绳的长短,踢毽子之后比谁踢得高?在玩中学数学,在游戏中学数学。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下课了。——板书“下课啦”
陈佳丽 用“心”设计
《下课啦》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让学生经历比较高矮、长短的过程,初步掌握比较的一般方法,难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的相对性。
在本节课中,我用“心”设计,以米奇老鼠为主线,通过三关闯关挑战依次从高矮、长短、数格子三方面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回顾本节课,我完成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件准备比较精心。
我改变原来的主题图单纯从踮脚的角度来判断比高矮公平与否,而通过选取班里的三组孩子两两比较的图片,一组有人踮脚、一组一个孩子站在讲台上,一组是有一个孩子坐着。通过这三个典型的错例,前两个强化孩子比高矮要站在同一平面上的认识,最后一个强调比高矮要站直。这三个例子通过让孩子们小组讨论比较的公平性,让孩子对高矮的比较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模块分明,设计比较合理。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完成米奇提出的闯关挑战来让孩子完成对重点内容的认识、掌握。接着,通过帮米奇解决难题来当堂检测孩子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与否。最后,通过孩子小结后独立完成当堂训练题目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设制认知冲突,保持学生兴趣。
在本节课中,我多次设制认识冲突。比如,在让一组学生上台比高矮后,再让其中高的孩子跟老师比,随后马上抛出问题:为什么这个(相对比较高)孩子一下子是高的,一下子又是矮的?让孩子时刻保持兴趣,同时也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四、善于让孩子在对比中发现比高矮、长短的相对性。
在本节课中,我多次强调比较的相对性,突出比较的对象不同,结果可能也不同,并且通过板书、让孩子重复说的方式,明白表达比较的结果时,前面一定要加上谁比谁。
五、练习设计有层次、梯度。
在本节课里,无论是课堂上的当堂检测题,还是小结后孩子们独立完成的分层作业,我都是遵循着层层递进,让优等生吃饱,同时照顾成绩相对退后孩子的原则,尽量让练习的层次感更加鲜明一些。比如,在练习比绳子长短的题目时,当学生说出绳子绕的圈数越多,绳子越长的结论时,我立即出示一组绳子都是绕3圈,但是圈的大小不同让孩子进行比较,在这里,练习显得比较有梯度。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几点需要改善:
1、教师组织教学能力有待加强。可能由于一年级孩子刚入学,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教师在课堂中没有显出比较好的组织能力,课堂上有两个孩子没能进入状态。
2、没能很好利用孩子好动的特点,让课堂融入更多动的环节。比如,在比高矮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同桌比高矮或者小组比高矮;再比如,比长短时,可以让学生同桌两人比手臂的长短。
3、在闯关挑战的第三关时,可以让学生合作交流谁走的路更长,清晰学生的数学观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强调两条路线起点相同,终点也相同,只是中间弯曲程度不同。
4、教学要学会等待。在后半部分,教师等待的时间有点少,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回答时间。
在这节课中,要特别感谢王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力争上出更好的课,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老师。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高矮、长短的比较。比较的方法分为两种: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直接比较主要借由视觉感官进行比较,一般应用于差异较为明显地比较。本课则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明白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进行。间接比较的使用是对于那些看起来无法直接分辨长度的大小的事物,则需要寻找参照物进行间接比较。
首先,导入环节。请学生与老师进行高矮比较,以及生生比较。学生兴趣高,借此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情境:谁比谁高、谁比谁矮,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强度不够,应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说一说。
接着,探究新知部分。环节一:谁高?谁矮?部分学生会觉得两人同样高,但也存在个别学生能通过观察指出,淘气“踮脚”了,不公平。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明白,比较应该在同一个起点进行。而后,通过动画操作,让学生应用“同一起点”比较的方法。环节二:比谁长?谁短?虽有动画的操作,直观清楚地演示比较的过程,拉直、对齐之后再比较。但,如果设置成现场找学生借绳子,现场操作比较,相信学生能通过操作活动,进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也会更深。环节三:谁走的路长?通过教师用手比划两位小朋友走路的路径,学生能自然而然进行数格子比较长短!这部分是学生掌握间接比较——数格子的重心。有了此部分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将知识迁移应用到课后的练习中去(比较小兔子的高矮、铅笔的长短)。值得一提的是,比较的两种方法的应用,应该是优化融合使用,教学中,能直观比较的就没有必要强调学生进行间接比较,增加思维负担。优化比较方法才能更便捷、实效。
总体上来说,这堂课我较为注重引导学生,以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步步推理思考、探索,相对成功。但课堂氛围的营造不足,学生虽能安静听讲,也养成了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但课堂的参与率不高,这是值得反思和改进的。21:48:02
★ 下课打牌检讨书
★ 下课乱跑检讨书
★ 下课的作文
★ 写下课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