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开学第一课课件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雷雨木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一物理开学第一课课件(共含15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雷雨木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一物理开学第一课课件

篇1:高一物理开学第一课课件

一、欢迎词

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将伴随大家进入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

二、自我介绍

三、上课内容

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其于疑”。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求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也就是提问题开始。

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可见,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深入。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上,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象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很肤浅的问题。

2、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

3、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着于与人交流,害怕提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羞于向老师提问题,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因此,虽然有问题,但宁愿闷在心里,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

4、教师方面的原因。学生是否敢向老师提问题是与老师个人性格、品质有关的。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太过于严肃的老师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使本来就有点胆怯的学生更加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有的老师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不以为然,回答时轻描淡写,以为问题简单无需详细讲解,结果,这种不耐烦的作法很容易伤学生的自尊,甚至有时会使学生产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提问题了。

二、针对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我在进行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很“愚蠢”的,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力求建筑答案。

2、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有时,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是解决问题的。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象牛顿那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现象,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可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例如,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眼前就成了“雾蒙蒙”的一片;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前……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3、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分组实验或者演示实验中,不管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都有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实验现象,里面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里面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得出重大发现的例子。例如,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几点荧光,由于伦琴治学严谨,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他经过研究后发现,这原来是阴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伦琴把它起名为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的克鲁克斯都曾发现类似的现象,但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中溜走了。许多科学家,都是象这样对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有了科学的重大发现。因此,应该教育学生,当我们做一个前人做的实验时,如果得到与前人不太一样的结果,这时候不能一味的懊恼觉得自己做错了然后重新实验,这样很容易令我们和一些有价值的发现擦身而过;而应该大胆怀疑是否有前人做错了,努力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例如,学生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学生测出的重力加速度五花八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空气阻力是否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摆线长度、摆球的质量和体积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计时的工具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摆角的大小对测量结果如何影响?等等。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这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继续设疑:“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小车又会怎样运动?”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随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应积极引导引导在实验中观察的“奇”和“细”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对实验非常熟悉,他就能在实验中分辨哪些现象是“奇”,哪些现象是“不奇”,到达了这种程度就有可能捕捉到“奇”与“细”,因而提出问题更具有指向性,就更容易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例如:简单的电现象的实验,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纸屑,同学们小学自然课上做过,很熟练,却很少有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一旦要他们仔细观察,并口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发现摩擦过的塑料尺先吸引纸屑后又推开纸屑,创造出“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排斥”两个问题情境,为使全体学生关注,用多媒体显示摩擦过的玻璃吸引两个悬挂紧靠的小球,后有排斥两小球,且两小球也分开了,减慢速度反复显示问题情境,不断刺激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开发学习动力。

4、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

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许多科学家的逆向思维在科学探索中提出的问题,都有伟大的发现。如,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又如在讲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电功率的大小时,教师可作一个演示:将两只分别标有“220V、100W”和“220V、15W”字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照明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泡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似乎应该是“220V、100W”的灯亮一些。演示实验在白天进行,实际观察时是“220V、15W”的灯亮,而“220V、100W”的灯泡几乎看不到发光。此时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还小声议论,思维十分活跃。这时教师一改解释实验现象的做法,而是围绕着是“220V、100W”的灯泡灯丝断了,还是“220V、15W”的灯泡实际功率大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抢答”。学生从“看”到“想”,进行抢答,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于逆向思维改变了人们探索和认识事物的常规思维定势,因而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和效应,从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反过来想一想”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科学家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从而获得重大发现的例子,作为他们思维的范例,并且在授课和做习题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从反方向思考问题会有什么结果,从而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创造思维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我们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基础教育才有蓬勃的生机,才能真正提高质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优秀后备人才。

篇2:八年级物理开学第一课课件

八年级物理开学第一课课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2、分析学习现状,提出本期设想、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3、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1、 分析上学期学习情况,进儿提出设想。

2、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分析上学年学习情况。

本学科是学生接触了一个学期,上学期成绩还理想,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物理。

三、本学期设想:

1、在原来基础上,结合教材,为同学们提供、开辟探究空间,以开阔视野,提高素养。

2、 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考虑到八年级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本学期计划在期末考试前三周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四、本期目标与要求:

(一)目标:人平:55分;及格率100%:; 优秀率;20%。 力争市排15。

(二)要求:

1、守纪:

要求上课认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相关规章制度;

2、会学:

(1)注重处理学习课外与课内知识的关系;

(2)注重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学习、课后巩固复习三大关;

(3)注重实验与探究。

(4)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3、重考:

正确对待考试,发扬争分抢秒的精神。

4、对学生的常规课堂进行要求:

1.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

(2)准备好上课所需物品。

2.上课的要求:

(1)认真听讲,积极思考;(2)大胆发言、质疑。

3.课后的要求:

(1)认真复习;(2)独立完成作业;(3)主动钻研。

五、 教材简介:

本册教材是按《课程标准》要求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全教学效应。

六、教师小结

我们必须抓住时间中的分分秒秒,莫让光阴空自流。同学们,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为了让我们的梦想能成为现实,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1)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写作业,考前认真复习,考后认真总结,一定能让自己的学习成绩又一个新的突破,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体会辛勤航行后的巨大喜悦和丰硕收获。

(2)愿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受老师、同学们欢迎的文明好学生。班级是我们的家,文明卫生的良好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彻底告别不文明行为和习惯,时刻牢记安全第一,让我们在这样温馨和谐的集体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3)愿大家在这片广阔的沃土上茁壮成长,尽情展示你们的聪明才智。

新的学期,新的征程。愿我们在这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里,快乐每一天,进步每一天,收获每一天!

篇3: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课件

一、欢迎词(略)

二、自我介绍

(板书:陈)有句俗话,叫“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寺院里常有一对联“佛门半开,有缘进来”,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四百多名的高一新生,偏偏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就恰巧分到这一个班级里来,彼此成了同学甚至同桌,用流行语说“千万人之中,没有早一分,也没有晚一秒,我们就这样相遇了??”这就是缘。通常,人们喜欢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职业的极至赞美。但我一点也不喜欢,蜡烛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并且含着泪,过于悲壮。可我做教师想快乐的点亮你们的一生,却不想毁灭自己,而且现代科技看来,蜡烛的光太暗了,不如日光灯亮,我更喜欢把老师比喻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了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惜缘)时下流行一种说法,表明关系的亲密,缘分的可贵:同过窗(同学),扛过枪(战友),下过乡(知青)。你们正好赶上了第一条,不管是你们遇到了我,还是你们彼此成为新的同学,请记住,这都是缘分,将来的生命中,你还会不会记得高中的生活,还记不记得高中的学习生活中有个我,这很难说,生命是个变数。希望你们倍加珍惜朝夕相处的岁月,倍加珍惜你们的友谊。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句唱词“今生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慢慢地体会,你会发现各种无穷的奥妙。

三、激发兴趣:

(针对学生兴趣不浓、消积被动的学习态度,首先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让他们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产生不学不行、欲罢不能的心理需求,以高涨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自觉地弥补自己的贫乏。)

1、澄清语文的概念:

①流行的几种说法:语言和文学、听说读写、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②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③大语文概念:应试、应用、人格修养;文史哲不分家;语文的社会生活化

④雅和俗: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个人魅力和生活层次。

结语: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语文是快乐的:风花雪月,刀枪剑戟:语文又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

2、认识语文的魅力:为何要学好语文(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先问一下,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学语文很枯燥,没有兴趣。中国的应试教育害人不浅,但它仍是目前中国人最适用并且最公平的一种方式。所以,请大家不要恨高考,也不要怨中考。

在中学的历程里,语文——文学作品,他能通过写作者真实的生活经验与心理历程与你交流,向你展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取向,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你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作者的精神家园,中学里没有哪一门功课是。这样的内容,在精神上为你做引领。在我看来,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做人。你不一定要踏入大学的门,可你必定要跨入社会的门,你可以不懂数理化,没有任何特长,只要领工资会签自己的名,但你不能不会做人,你可以失掉一切,但你没能失掉尊严。

希望大家在高中阶段,不要把语文看成是在应付考试,那样你会学得很吃力很疲倦,我希望大家把它当成一种欣赏,一种享受,这样你才能真正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结语:语文知识是有温度的,它融入了写作者深厚的生活体验以及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语文教师是在二者之间搭一座桥梁,让我们体验靠自己也许一生都无法感知或体验到的生命。比如死亡,比如吸毒比如??。

语文老师只是一时的,关键的还是要自己去体验,一个意象,一段文字,一位作家,在你最快乐,最痛苦,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它,而它又给了你温暖和欣慰,这时的文字才是你的,你才真正的理解了语文,或者文学,这时文字――已经融入你的生命中。而这种温暖与欣慰,随着你阅读范围的扩大,频率欲来欲高,你成长的欲来欲快。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成长)史。

文字是一种美丽,一种遭遇,和文字用心灵和他相逢是一种幸福。

四、方法介绍

引言:清代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1、相信自己,勇敢挑战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不要去想过去,想自己的基础是不是很差,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强调高中语文学习积累要坚持)

3、自我规范,养成习惯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强调: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

4、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重要的还在钓技。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五、学习要求

1、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

2、大家要有钻研精神。相对大家而言,我接受教育比你们早,对于很多问题,我已经形成了我的一套看法。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的观点肯定带有我自己思想的影子。孟子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别人的观点、书上的既成观点,大家要自己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举例子略)

3、注意积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多读,多写,多积累,厚积薄发。积累的多了自然就会有感悟。

4、具体的作业要求:

a.一个星期一篇随笔

b.坚持摘抄。内容比如:名言名句、诗词、优美文段、新颖的观点等等。

c.坚持作笔记,日常积累不可少。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尤为重要,既是高一语文老师向高一新生展示自己形象的机会也是高一新生对语文转变态度的好机会,所以需要老师对高一语文教学设计上心,才会让学生们深深的喜欢上语文。

篇4:高一英语开学第一课课件

高一英语开学第一课课件

一、自我介绍(Introduce myself 3′)

Hello everybody, Well,nice talking with you here. I''m your English teacher, next year we will learn together, with the progress. I have worked for 1 years since I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 Being a teacher is tired but excited . Having taught for this year, I think I am experienced in teaching field .

I have a strong sense of duty and humor.Actually , I always think that English is so wonderful a language that we should not only regard it as a subject,but also look on it with great interest.Hope you can enjoy your way in English.I will be happy to be your company.

二、学习方法介绍( 20′)

1、学习英语无捷径。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

2、对于高中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

3、说英语一不要怕犯错误,二不要怕别人笑话。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和外国人讲,和同学讲,和同事讲,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

4、要多用词典,多用英语词典。如果读词典读的津津有味,就说明学英语已经上路了。

5、英语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后,通读(注意不是略读或跳读)一本浅易的英语语法书会使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从根本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学会英语,会学英语。

三、学好英语的几个关键问题

Ⅰ.如何才能做到坚持不懈?

人之初,性本懒!坚持是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情!要想坚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先彻底模仿一篇文章,要模仿得和录音完全一样!

2、英语书要随身携带,有空就读!

3、每天必须坚持脱口而出几个句子或一小段文章!这样就可以保持一种“成就感”!

4、要用“热爱”来代替毅力!一口流利的英语是多么美妙的事情,疯狂热爱英语吧!

Ⅱ.单词到底怎么背?

掌握单词最好的方法就是:第一、把单词读准;第二、大量地朗读和背诵文章。发音好的人,背单词特别快! 俗话说:只有成章入口,才能出口成章!

我要介绍的第一招是:借熟记新。何谓借熟记新?即使在一个新单词中找你记得的熟词,从而记住新词。如:card,scarf,carnation中有你最熟悉的单词car,只需要在car前后增加字母就成了卡片,围巾,康乃馨。再如:newspaper中就有两个熟词 news ,paper。再有:mistake中有 make;midnight中有 night;mineral 中有mine; market中有 mark...等等。假如你有“角色意识”的话,仔细研究你要记的单词,那么你会发现适合借熟记新原则的单词会是很多的。

我再介绍一招:改头换面.所谓改头换面就是将你认识的熟词改换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字母而成为你要记的生词.如:将take → sake; take → bake → fake → wake → cake ...;back → rack; bank →blank →tank → rank →thank → thankful....;ask →task → bask ;bar → bare →barely;now → how → bow → cow → grow → blow → throw

→ flow ...;经过改头换面,你也许会发现英语单词的构成不再是杂乱无章了,而是熟词的另一种组合罢了!

第三招:趣味记忆.就是利用读音,谐音,汉语等帮助你记住一些难记的单词.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的语言大师——莎士比亚.他名字如何拼写呢?请记住:握长矛的人就是莎士比亚.你看:Shake(握手的“握”) +spear(长矛)+e =Shakespeare;有两组短语不易分清楚:long before ;before long 我们根据意思记:long 在前,“很久前”; long在后,“不久后”,不就记住了吗?英语中有几个动词不太好区分,它们是:lie (撒谎), lie(躺,位于) , lay(下蛋,搁置),特别难区分的是它们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形式.先背住几句顺口溜:

规则的“撒谎”,不规则的“躺”;“躺”过就“下蛋”,“下蛋”不规则。

lie (撒谎) →lied → lied → lying

lie(躺,位于)→ lay → lain → lying

“躺”的过去是就是“下蛋”的原形(请比较)

lay(下蛋,搁置)→laid → laid → laying

所谓规则的是指其过去式,过去分词是规则的.lay属于元音加y结尾的词加后缀应是规则的(直接加),该词却变y为i加d因此是不规则的.再就是hang 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有两种形式,形式不同意义就迥然不同.请看:hang → hanged → hanged (绞死);hang → hung → hung (挂,悬挂)记顺口溜:规则的“绞死”不规则的“挂”. 当然,这些笨办法的目的就是记住单词短语,用时不会搞错。

篇5:高一第一课课件

目的要求:

1.师生相互了解、熟悉,拉近彼此距离,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2. 联系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实例,谈谈语文学习的价值、意义和重要性。

重点:引导学生明白:语文学习除了关系到前途命运,更关乎其生命质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相互熟识,表达期望

同学们,你们好:

新的学期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征程也开始了。这是我们步入高中上的第一课,将要学习的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科目--语文。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画卷有多美丽,语文就有多美丽;音乐有多么震撼人心,语文也有同样的力量。可是我也知道,有很多同学不怎么喜欢语文课,对吗?不管有多少原因,我们还是要面对今后的语文学习。那么,我们现在就应该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在轻松愉悦快乐的语文课堂中,学好语文。我想,有了这样的一个共同愿望作基础,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轻松的学好语文。但是今天的课,我不讲课文,也暂且不让大家做自我介绍。今天我要给大家讲几个我看到的小故事。它们都是我从报刊资料或者网上看到、听到的,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如果你有心,请记住这些故事,这也是写作文的绝佳材料。

第一个故事是《山,你过来》。说的是:有一天,买买提带着他的40个门徒,在山谷里讲道,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也就是说“人有信心,便没有不能成功的计划。”一位门徒对他说:“你有信心,你能让这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到山顶吗?”买买提对他的门徒充满了信心地把头一点,对山大喊了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音,回声终于消失,山谷又回归宁静。大家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山,买买提说:“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到达山顶,他们因信心促使希望实现而欢呼。

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呢?(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我把我的期望告诉了我的学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信心。可是我想说,这个故事对大家的启示应该是这样的:新的学习生活,每位同学是一座座山,每个老师更是一座座高峰。聪明人会抬起脚步,自己走到山上,而不是战在那里,等山过来。所以每个同学都应该以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你最早适应了新的环境,你就是最大的胜利者!

第二个故事:有一对父子俩住在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比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别多,儿子眼神比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还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现在这个新起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攀登更高的山峰。同学们肯定听过这么一段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的,其意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啊,命运之剑,就握在大家自己的手中,怎样使用它,完全在于你自己。

第三个故事:(自己救自己)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成功者自救。

同学们,现在我们就站在同一起点上。我们要向同一目标前进,为什么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会落后了呢?下面这个故事,也许会告诉我们答案: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谁能告诉我,这个小孩子为什么要钓竿?--要学习掌握钓技。是的,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还有一个故事: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气喘吁吁地请求只驮了一点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不少负担。” 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乐得轻松呢。”不久,驴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一位信佛的老人告诉我,人好比一只空杯,里面的水满了,你得施一半给人家,待杯子里又满了,再施一半给人家。只有不断进、不断出,你这个杯子才会有价值,你这里的水才会是活水。如果只进不出,你那只杯子也就再也装不进了。当你得到一杯水的时候,你别忘记,其中的一半是奉献。假如你不愿奉献,你就再也得不到了。

最后一个故事,我自己重新拟了个题目:《一个鼻子的距离》。星期天和戈尔是两匹难分伯仲的赛马。在两次大型比赛中,它们曾分别夺冠。最重要的第三次比赛,谁能赢谁就是真正的赢家。结果是,星期天以超出戈尔一个鼻子的距离获得了胜利。连锁的结果就是:星期天获得了25万奖金,再加上其他的各类奖金共得到了50万。而戈尔得到的奖金总数是6万。

同学们很感慨,对吗?一个鼻子的距离,44万元的差距!这时候,我们谁会说,我要过程,不要结果呢?所以,我们三年的学习,一定要创造辉煌。

现在让我们来小结一下:

第一、做事要有信心。面对新学期学习生活中的一座座山,一座座高峰。抬起脚步,自己走到山上,而不是战在那里,等山过来。

第二、要养成好的习惯。

第三、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你才是你的救世主。

第四、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第五、要努力地去帮助别人,要懂得与别人分享。

同学们,我们同在一条大船上生活,别人的好坏与我们休戚相关。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我们个人的进步,离不开集体。我们班级的荣誉,要靠大家来维护;一个人给班级抹黑,就是丢了全班的脸面。想想,我们从四面八方因缘走到一起,走进这个集体。从此,我们生活的轨迹有了一段同行的日子;从此,我们的心有了一份共同的牵挂;从此,我们成了一家人。这是一段多么值得记录的经历!在很多年以后的未来,它将是你人生中一笔最可宝贵的财富。所以,只有人人都热爱这个集体,她才会越来越值得你爱。因而,我相信:我们的班级,一定是会让我们所有人骄傲的集体!

二、语文的魅力

同学们,讲了那么多故事,下面我要说到我们,当下把你、我连接起来的--当然是语文。我们就来谈谈语文的魅力和学习语文的方法。想必同学们一点也不怀疑: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艺术,我们可以感受它有声语言的魅力、感受它方块汉字的魅力、感受它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说,在语文的世界里,夸父的坚毅,洛神的婀娜,屈原的仰天长啸,李煜的愁肠寸断,关云长的横刀立马,贾宝玉的儿女情长,无不成为艺术美的化身,历万古而不朽……千古名篇,字字珠玑,章章锦绣,是民族文化、中华文明的浓缩版、精华篇。捧读它,欣赏它,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先贤哲人的深邃博大,志士仁人的报国壮志,游子商旅的亲情乡愁……

通过语文,我们与圣贤相会;吟咏经典,我们与历史对话。语文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诗意盎然,语文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盈厚重。这样的语文怎能不让我们心中萌生一种热望?

学习语文,又有章法可循,老师谈四个词--兴趣、习惯、训练、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才能投入学习,喜欢才能主动钻研,喜欢才能最终形成习惯。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方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良好的习惯方能经营一种良好的人生,一种良好的人生方能成就一种良好的境界。

我们要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准备好一系列的笔记;一份“人物谱”,摘抄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一个“故事囊”,记载感人至深的事例;一册“风景线”,记录风土人情、优美景色的情景;一本“群言谈”,记录富有启迪哲理性的名言警句;一集“沙龙札记”,摘录一些时世杂感、随笔。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源丰才能水源长流。

要形成细心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处处留心皆学问,要用一双锐利的眼睛洞察社会的是“慧眼”,用一颗善感的心去思考人生的是“慧心”,用一支灵动的笔去表现世界的是“慧笔”,而能够去发现、思索、表现别人没有表现过的、没有思考过的、没有发现过的是“慧者”。

积淀了足够的语文知识,我们还要经过科学的多形式的训练。(1)“课前美文欣赏” 激发对语言美的感受,培养良好的语感.(2)课前“三分钟的演讲”“两分钟的评说”: 名言警句感悟,论据集锦评论,名人事例启示,目的是搜集素材,关心现实生活,集腋成裘。(3)命题演讲,口头案例,讲故事,凑新鲜论据。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形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在好习惯的基础上,我们广泛的阅读与思考,积累并感悟着,这样我们就会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当你有着丰厚的语文素养积淀时,我们无论是在学习之余还是在考试训练时都会厚积薄发,从容应对。

大家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目标,为自己订一个可以跳起来够得着的目标,有了目标就能明确前行的动力和方向,西方贤哲德谟克利特小时候有点口吃,但他向往着自己能成为受人尊敬的演说家,有人笑话他,但他不气馁,每天早上在大海边,口含小石子,不断地练习,同时博览群书,最终练就了一副好口才,妙语连珠、出口成章。

有了目标还要有实现目标的信念,信念是一种动力,信念是一种精神,他让我们大家有着充沛的精力和高涨的激情。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竞选演说时,有一个记者对他发难,问他的身体是否能抗得起国家的重任,罗斯福沉着回答:“治理国家靠的是脑子,而不是身体。蜘蛛没有翅膀,但它能把网架在高空,有一个好脑子,能让美国自由飞翔。”这是什么,这就是信念!

我,你们,还有连接你、我的语文,构建了你我的一个世界。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这个世界是和谐愉快的,民主平等的。我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与大家一起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也能有幸分解你们成长的困惑。你我之间构筑一种和谐的境界。一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真诚地希望你们能够热爱语文,喜欢我。

附:课后小结:

短小的故事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令学生理解到老师对他们的殷殷期盼,为以后课程的学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授课目标达成。

篇6:物理开学第一课

教学目标:

目标一:让学生对物理感兴趣,毕竟是第一节课,第一节课就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与众不同。

目标二:让学生知道物理将要学什么,不是简单的抽象的物理学的概念,而是让学生真切的知道物理学就存在于身边。

目标三: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实验探究法。

基于如上的三个目标,我的教学环节分为如下几个过程:

第一环节,实验引入,让学生感受物理世界的神奇。在上课的最初,给学生玩一个魔术:漏斗吹乒乓球。漏斗口向上,乒乓球不会掉下来,正常;但用力向上吹呢?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乒乓球质量比较小,很容易吹起来,而实验结果恰恰相反,任学生鼓足了腮帮,憋红了脸,依然不能将乒乓球吹起,第一个小高潮出现。然后,漏斗口朝下,乒乓球自动下落,如果我们在向下吹呢?学生的观点认为,不吹都掉下来了,更别说往下吹了!结果呢?任学生鼓起腮帮憋红了脸,乒乓球依然不掉,而且用力越大,乒乓球越是不掉。课堂进入了第二个高潮!个人认为,一个实验足矣!学生的兴趣已被吊起,第一个目的达到。如果我们用更多的实验,目的相同,有时候一个实验就可以达到目的,没必要更多的实验,因为效果已经达到,何必再多此一举?!

第二环节: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习什么。教材中,有自然界的神奇和生活中的神奇,简单总结一下,哪些是光学,哪些是力学,哪些是电学,哪些是声学,哪些是热学,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物理学习的五大模块。那么,这些神奇的现象,老师要不要一一解释呢?我的处理方法是,布置课后作业,每组一个任务:从科普书籍或网络上查找资料,介绍一种现象的原因或一个科学家的成就等,通过文字或PPt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查找资料,供第二节课展示。我们知道,任老师介绍的多么精彩,学生毕竟是观众,观众的热情总是不如演员的热情高,观众的投入总是没有演员的投入多,所以,学生自己组织展示,是学生最乐意干的事情,学生的热情自然也高,不是比我们老师讲要好的多么?同时,我们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环节,用“单摆周期的测量”实验,告诉学生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单摆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即周期)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与假设:(可能与单摆的质量有关?可能与单摆起始的高度有关?可能与单板的摆长有关?……)

老师过渡: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如果我们要研究单板的周期与质量是否有关,我们该怎么做呢?另外,单摆摆动一次时间很短,我们如何解决呢?如何数单摆摆动的次数呢?(学生讨论解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介绍解决方案)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计时,一组数单摆摆动的次数)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交流与合作:(实验的过程中,一部分同学计时,一部分同学数单摆摆动的次数,这就是合作;而实验方案的设计,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就是大家讨论的结果,也是同学们互相交流的结果,同时,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大家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评估:(实验存在哪些问题?……)

这样,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对于“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三个基本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达到了如上的三个教学目标,而且教学时间仅仅需要一个课时,个人感觉效果良好。

篇7:高一物理加速度课件

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

1 加速度: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 表达式:a=△v/△t=(vt-v0)/t(vt表示末速度,v0表示初速度) 3 单位:m/s2  或 m.s-2

4 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的方向相同

5  a=△v/△t所求的应是△t内的平均加速度,若△t很短,也可近似看成瞬时加速度

比较速度v、加速度a、速度变化量△v

匀变速直线运动

1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这种运动叫做

1 匀加速直线运动和 ○2 匀减速直线运动 2 分为:○

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时:

1vt>v0,a>0,加速度为正,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

2vt<v0,a<0,加速度为负,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

(2)加速度不变,所以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一定相同△v =  a△t (3)在这种运动中,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相等 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

1 图像是一条直线,说明物体速度均匀增加或减小,即物体加速度不变,所以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斜率的正负判断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或匀减速直线运动,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3 如果是一条曲线,则曲线上某时刻的切线斜率大小表示该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大小

篇8:高一物理加速度课件

【基础梳理】 一.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是_________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________。表达式为__________。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或________。

3.物理意义:为描述物体运动速度____________而引入的物理量。 二.加速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1.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__________的方向相同,其中△v=v2-v1

2.与的方向关系: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a与v的方向_______,如果速度减小,a与v的方向________。 三.从v-t图像看加速度

1.v-t图像反映了物体的______随_____变化的规律,通过v-t图像我们还可以知道物体的______。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___________,并且直线的____表示______,即a=__________=k(斜率)。

【思考讨论】

1. 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吗? 2. 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很大,他的加速度是否一定很大?  3.加速度为正值时,物体一定做加速运动吗?

【小试身手】

1.关于物体的下列运动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C)

A.加速度逐渐减小,而速度逐渐增大 B.加速度方向不变,而速度的方向改变

C.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改变,而速度保持不变

D.加速度和速度都在变化,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小;加速度最小时速度最大

2.以下对于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概念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BD  )

A.加速度数值很大的运动物体,速度可以很小

B.加速度数值很大的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量必然很大 C.加速度数值很大的运动物体,速度可以减小得很快

D.加速度数值减小时,物体运动的速度值也必然随着减小

3.根据给出的速度、加速度的正负,对具有下列运动性质物体的判断正确的是(D ) A.v0<0、a>0,物体做加速运动 B.v0<0、a<0,物体做加速运动

C.v0>0、a<0,物体先做减速运动后加速运动  D.v0>0、a=0,物体做匀速运动

4.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D)

A.加速度越大,速度越大

B.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 D.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也一定越大 B.物体的加速度越大,它的速度一定越大 C.加速度就是“增加出来的速度”

D.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与速度无关

6.对以a=2m/s2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A.在任意1s内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m/s

B.第ns末的速度比第1s末的速度大2(n-1)m/sC.2s末速度是1s末速度的2倍

D.ns是的速度是(n/2)s时速度的2倍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变化的位移相等,则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B.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C.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D.加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8.如图中,哪些图像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ABC )

9.图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请根据该图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

A.物体第3 s初的速度为零B.物体的加速度为-4 m/s2 C.物体做的是单向直线运动D.物体运动的前5 s内的位移为26 m

10.某运动的物体在6 s内的`v-t图像如图所示。在0—2 s内,物体的位移是___6m_______,加速度是______________;在2—5 s内,物体的位移是______________,加速度是______________;在5—6 s内,物体的位移是______________,加速度是______________。 6 m 3 m/s2 18 m 0 3 m -6 m/s2

11.如图所示v-t图象,表示质点做______运动,它的初速度为______,加速度为______,前20s内的加速度是______,第30s末的加速度_______。

(匀减速直线,30m/s,-1m/s2,-1m/s2, -1m/s2)

12.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质点在0~1s内做  运动,加速度为  m/s2;在1~3s内,质点做加速度为2;在3~4s内质点做运动,加速度为m/s2;在1~4s内质点做运动,加速度为

m/s2;

匀加速直线、4、匀减速直线、-2、反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2、匀变速直线、-2;

13.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10s内速度由20m/s减为5m/s.求10s内物体的速度变化和加速度.

加速度的大小为1.5m/s2,a为负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14.计算下列运动中的物体的加速度

(1)某飞机的起飞速度是50m/s,由于其地面跑道的限制,要求飞机在8S内离开跑道,求飞机起飞时的最小加速度.

(2)一辆汽车正以54km/h的速度行驶,因发生紧急情况关闭油门,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5S停止. 解6.25m/s2 -3m/s2式中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篇9:高一物理加速度课件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特别是做一做的实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

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

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学法

指导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精讲精练、

教学

准备用细线拴住的小球

教学

设想预习导学学生初步了解本节内容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是变化的.即使是我们上一堂课研究的匀速圆周运动,其方向仍在不断变化着.换句话说,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伺寒确定呢?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补充内容或错题订正

任务一 预习导学

(认真阅读教材p13-p15,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看两例:

(1)图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

(2)图2中的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2、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类似的做圆周运动的实例,并就刚才讨论的类似问题进行说明.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圆心,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也指向圆心.在理论上,分析速度方向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

4、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由a=△v/△可以导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aN= , aN=

任务二 合作探究

1、速度变化量

请在图中标出速度变化量△v

2、向心加速度方向理论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8页做一做栏目,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

(2)将v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V?

(4)△v/△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v与圆的半径平行?

(6)△v的延长线并不通过圆心,为什么说这个加速度是指向圆心的?

3、学生思考并完成课本第19页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

从公式an= v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圆周运动的半径r成反比;从公式an=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半径r成正比。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请从以下两个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1)在y=kx这个关系中,说y与x成正比,前提是什么?

(2)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三个轮子的半径不一样,它们的边缘有三个点A、B、C,其中哪些点向心加速度的关系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哪些点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作出解释

例:如图所示,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相对滑动,大轮的半径是小轮半径的2倍,大轮上的一点S离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的1/3。当大轮边缘上的P点的向心加速度是0.12m/S2时,大轮上的S点和小轮边缘上的Q点的向心加速度各为多大?

练习:如图,A、B、C三轮半径之比为3∶2∶1,A与B共轴,B与C用不打滑的皮带轮传动,则A、B、C三轮的轮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角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转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__.

任务三 达标提升

1.下列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的方向垂直

B.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是恒定的

D.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断变化

2.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圆周运动.转动半径比为3:4,在相同的时间里甲转过60圈时,乙转过45圈,则它们所受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 )

A.3:43 C.4:9 D.9:16

3.如图的皮带传动装置中 ( )

A.A点与C点的角速度相同,所以向心加速度也相同

B.A点半径比C点半径大,所以A点向心加速度大于C点向心加速度

C.A点与B点的线速度相同,所以向心加速度相同

D.B点与C点的半径相同,所以向心加速度也相同

4.关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角速度大的向心加速度一定大

B.线速度大的向心加速度一定大

C.线速度与角速度乘积大的向心加速度一定大

D.周期小的向心加速度一定大

5、(双选) 如图所示为质点P、Q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随半径变化的图线.表示质点P的图线是双曲线,表示质点Q的图线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由图线可知( )

A.质点P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B.质点P的角速度大小不变?

C.质点Q的角速度不变??

D.质点Q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6、于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描述的是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B.它描述的是期变化快慢

C它是线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D.它描述的是角速度变化的快慢?

7、某变速箱中有甲、乙、丙三个齿轮,如图所示,其半径分别为r1、r2、r3,若甲轮的角速度为,则丙轮边缘上某点的向心加速度为()

A. B.

C. D.

8、如图所示传送装置中,三个轮的半径分别为R,2R,4R;则图中A,B,C各点的线速度之比为 ;角速度之比为 ;加速度之比为 。

篇10:高一物理圆周运动课件

高一物理圆周运动课件

高一物理圆周运动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周期等概念,会对它们进行定量的计算。

2、知道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定义,知道线速度与周期,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比值定义法来描述物理量。

2、会用有关公式求简单的线速度、角速度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知识,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实际应用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圆周运动这节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易到难,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

2、常见传动装置的应用。

【教学过程】

活动1【模型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吊扇转动时扇尖的运动。

活动2【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让学生观察吊扇,的中点处,提问A、B两点哪点运动的更快呢?

学生回答:B点比A点运动的快。因为相同时间B点运动的弧长较长。

A点和B点运动的一样快。因为相同时间A、B点转过的'角度一样。

教师总结:前两种答案都很有道理,所以这两种答案都是对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圆周运动。

活动3【导入】投影阅读提纲

1、结合阅读提纲阅读课本内容。

2、学生归纳知识点。

3、交流讨论,查缺补漏。

活动4【讲授】ppt:线速度

1)、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 Δl 和所用时间 Δt 的比值叫做线速度。

2)大小:V=△S/△t

活动5【导入】ppt:角速度

1)、定义: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圆心角Δθ和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角速度。

活动6【活动】线速度和角速度有什么联系 线速度和角速度关系的推导

活动7【导入】ppt:周期 ,频率,转速 周期 ,频率,转速的关系

活动8【练习】ppt:【练习1】

1. 温哥华冬奥会双人滑比赛中,申雪、赵宏博拿到中国花样滑冰史上首枚冬奥会金牌.如图 5-4-2 所示,赵宏博(男)以自己为转轴拉着申雪(女)做匀速圆周运动,转速为 30 r/min.申雪的脚到转轴的距离为 1.6 m,求:

(1)申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2)申雪的脚运动的速度大小.

活动9【导入】ppt:【练习2】

2.已知某一机械秒表的分针和秒针长(指转动轴到针尖的距离)分别为 1 cm 和 1.3 cm,它正常转动时可视为匀速转动,试求:

(1)分针和秒针的周期和转速;

(2)分针和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

(3)分针和秒针的角速度大小.

活动10【导入】ppt:

已知ABC三点的半径之比为

求ABC三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之比

活动11【讲授】ppt:.总结:传动装置中各物理量间的关系

1.共轴转动(如图 5-4-3 所示):

(1)运动特点:转动方向相同, 即都逆时针转动或都顺时针转动.

(2)定量关系:A 点和 B 点转动的周期相同、角速度相同

活动12【练习】ppt:

3.如图 5-4-6 所示的传动装置中,B、C 两轮固定

在一起绕同一转轴转动,A、B 两轮用皮带传动,三轮半径关系

为 rA=rC=2rB.若皮带不打滑,求 A、B、C 轮边缘上的 a、b、c 三点的角速度之比和线速度之比.

活动13【练习】ppt:

(双选, 年佛山一中期中)如图 5-4-7 所示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右轮半径为 r,a 为它边缘上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半径为 4r,小轮半径为 2r,b 点在小轮上,到小轮中心的距离为 r,c 点和 d 点分别位于小轮和大轮的边缘上.若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则

A.a 点和 b 点的线速度之比为 2∶1

B.a 点和 c 点的角速度之比为 1∶2

C.a 点和 d 点的线速度之比为 2∶1

D.b 点和 d 点的线速度之比为 1∶4

篇11:高一物理功率课件

高一物理功率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掌握功率的定义和定义式P=W/t;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3、知道公式P=Fv的物理意义。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如果学生能懂得做功快慢表示的是能量转化的快慢,自然能感悟出功率实际上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功率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这是难点。学生往往认为,在某瞬时物体没有位移就没有做功问题,更谈不上功率了。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功率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这个难点就不易突破,因此,在前面讲清楚功率的物理意义很有必要,它是理解瞬时功率概念和物理意义的基础。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首先以提问方式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

然后提出力对物体做功的实际问题中,有做功快慢之分,物理学中又是如何来描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功率

思考:力F1对甲物体做功为W1,所用时间为t1;力F2对乙物体做功为W2,所用时间为t2,在下列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

A.W1=W2,t1>t2; B.W1=W2,t1<t2;

C.W1>W2,t 1=t 2; D.W1<W2,t1=t2.

上述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的问题学生都能作出判断,其实都是根据W/t这一比值进行分析判断的.让学生把这个意思说出来,然后总结并板书如下: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和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功率.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P表示功率,则:P=W/t

明确告诉学生上式即为功率的定义式,然后说明P的单位,W用J、t用s作单位,P的单位为J/s,称为瓦特,符号为W.最后分析并说明功率是标量.

2、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

举例:一个质量是1.0kg的物体,从地面上方20m高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第1s时间内下落的位移是多少?(与学生一块算出是5m,g取10m/s2)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与学生一起算出W1=50J)第2s时间内物体下落的位移是多少?(15m)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W2=150J)前1s和后1s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各是多大?(P1=50W,P2=150W)这2s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多大?(P=100W)

指出即使是同一个力对物体做功,在不同时间内做功的功率也可能是有变化的'.因而,用P=W/t求得的功率只能反映t时间内做功的快慢,只具有平均的意义.板书如下:

(1)平均功率:P=W/t

(2)瞬时功率

为了比较细致地表示出每时每刻的做功快慢,引入了瞬时功率的概念,即瞬时功率是表示某个瞬时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提出瞬时功率如何计算的问题后,作如下推导: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平均功率可以写成如下公式:

P=W/t= Fs/ t, 而s/t=v 所以:P= Fv

当t值足够小时,v就表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这时P就表示该时刻的瞬时功率.

因此 P=Fv 就是瞬时功率计算公式

讨论:

篇12:高一物理绪论课件

高一物理绪论课件

教学目标

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培养远大的学习志向.

⒉高中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高中物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物理学史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主要内容,理解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明确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处于主动、自觉、乐学的地位,为完成由初中向高中的过渡及进一步学习物理做好思想上和方法上的准备;用老一辈科学家献身我国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鼓舞和激励学生,使他们明白,不仅要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能,培养远大的学习志趣.

教学过程:

介绍物理学的特点、研究领域和地位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运用思维和数学工具研究最基本最广泛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结构层次的一门精密的自然科学。时间上,物理学前溯到宇宙起源,后推到宇宙的归宿;空间上,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宇宙天体,近乎无所不在,无所不容。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的两大支柱之一,是现代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通信技术、航天与空间技术和镭射技术即激光技术)的重要基础.现代科技的三大支柱(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和现代科研的三大前沿阵地(基本粒子、天体演化和生命起源)也处处离不开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物理学的高技术和强渗透性也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高中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高中物理分为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与核物理和相对论初步六部分内容,涉及宏观和微观粒子的规律和结构特征.

⒈力学部分,主要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和动量等知识.

演示:小球从竖直圆环的斜轨道上不同位置释放后在竖直圆环上的不同运动情况以及小球恰能沿圆环做完整圆周运动的临界情况.指出,通过高中力学部分的学习,我们将理解小球做上述各种运动的原因并能定量计算出小球恰过最高点的条件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和杂技演员表演的“水流星”节目就以此为基本原理.(演示“水流星”节目,使同学们看到小水桶过最高点且开口向下时水竟一点不流出来.)

演示:竖直方向弹簧振子的运动.

介绍运载火箭的工作原理.多媒体介绍特技演员飞跃四十多米宽黄河的精彩表演.

⒉热学介绍,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以投硬币为例向学生介绍大量微观粒子的运动所遵循的.统计规律;介绍热气球升空原理及日常生活中的吸盘、拔火罐等均遵循热学规律.

⒊电学部分,主要研究电场、电路、磁场、电磁感应和交流电等内容。简介这部分内容在科学技术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磁悬浮列车、超导技术、电磁继电器等.

演示:自感现象.

⒋光学部分,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质属性.介绍光缆通讯,演示光导纤维传播电能的实验.介绍光电管的应用——有声电影以及银行、宾馆的自动门等.

⒌原子物理与核物理部分,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类了解微观世纪的科学方法,简介核裂变—原子弹的原理,核聚变反应——氢弹原理,核能的利用——核电站等。介绍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当时还很贫穷的祖国,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与他的战友一起研制出了我国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⒍相对论简介,主要研究物体在光速、准光速和近光速情况下运动的物理现象.介绍高速空间尺缩、质增、钟慢效应以及“光子飞船”、“黑洞”和“引力透镜”等.

从上面介绍中可以看出,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知识面加宽了,内容加深了——从定性到定量.

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

⒈物理学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三次大的工业革命,每一次都是物理学的发展为之拉开了序幕.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由于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热力学的发展,导致第一台蒸气机的出现,从此工业进入了机械化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导致发电机、电灯、电唱机等相继问世,从此工业进入电气化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中叶(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到今天电脑网络的大规模使用,标志着工业进入了自动化时代,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事实证明,任何一种新的物质运动形式的发现和理论上的突破,总会导致重大的技术革命,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同时又向物理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相互促进.今天电子计算机的迅速更新换代正是这一点的例证.

⒉学习物理学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通过物理学的学习,人的各方面素质都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物理学的学习,一方面提高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培养我们尊重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

学习物理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习科学认识自然、探索规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习者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

学习物理学,还要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研究和实验,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使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提高学习者的心理素质.

物理学充满了对立统一,是活的唯物辨证法.通过学习物理学,学习者自觉不自觉地就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坚持唯物论和辨证法,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坚持真理、崇尚科学,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怎样学习高中物理

⒈做好实验,亲手操作,不只当观察员和记录员.要亲身感受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会探索,学会创新.

⒉认真阅读教材,学会做摘记,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学习课后知识以及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⒊上课认真听讲,学会做笔记,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做旁听生.

⒋学会物理概念和规律,正确运用思维和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要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实质,不死记硬背,不把物理知识数学化.

在物理上,1+1不一定等于2.

如:二力平衡,1+1=0

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1+1<2

同温物体接触,1+1=1(三人拉手,3×36。5℃=36。5℃)

在高中我们还要学到:3+4=5(几何加法)等等.

⒌做好练习,可起到理解、巩固、深化、活化知识的作用。

⒍经得住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课堂小结

今天的绪论课,我们研究了四个问题:

⒈介绍物理学的特点、研究领域和地位;

⒉介绍高中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⒊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

⒋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今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还要结合具体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考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发散、收敛、图象、图景、动态分析、临界态、极值等方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现在要认真学习,将来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报效祖国!

布置作业

⒈回味绪论课所讲内容.

⒉预习第一章 第一节

教学说明

绪论课是教师的亮相课,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要讲得内容、语言生动、贴近生活、激发学习热情,这样,从一开始就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过来,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3:高一物理弹力课件

高一物理弹力课件

高一物理弹力课件

【教材分析】

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和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须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断,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是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力的定义是什么?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问题3:能够举出一些外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

——压缩弹簧、挤压海绵、用手弯曲直尺、小鸟压弯枝头、拉动橡皮筋等。[]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问题4:以上例子中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都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变都非常明显,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变非常微小,无法看清。例如书本放在桌面上,桌面发生的形变;人站在地面上,地面发生的形变。这些形变我们需要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任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演示:①.用力挤压海绵,海绵发生形变,松手后恢复原状;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断裂,无法恢复原状。

总结:物体发生形变,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复原状,如例子中的海绵,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而有些物体由于形变过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从而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任何物体的形变如果超过了弹性限度,将不能恢复到原状。

演示:①.被弯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笔头,放手后粉笔头被弹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纸团,放手后小纸团被弹飞。

问题5:为什么粉笔头、小纸团会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就被弹起。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问题6:如果粉笔头、小纸团与形变的物体不接触,会受到弹力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弹力。

总结: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二)几种弹力

学习了弹力的定义,我们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的问题。 问题1: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课本多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

问题2:它们是弹力吗?为什么?

——它们是弹力,因为它们符合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教师精讲: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要恢复原状,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篇14:高一物理摩擦力课件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主要强调: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摩擦力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N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摩擦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第四节 摩擦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设问法、讲解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问题1、目前我们学了哪几种力?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大小方向如何确定?

教师总结前几节所学习内容,为方便知识体系的理解,在分析力时可把握如下几个过程:

1、力产生的原因;

2、力的大小、方向.

二、新课教学

(一)、引入新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都需要知道它的产生条件、会计算它的大小、能判断它的方向.前面我们为你学习了其中两种力:重力和弹力.这一节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摩擦力是三种力种比较难掌握.

首先请学生分析图示(如图所示),教师可以演示这个实验,B物体用钩码代替:

提问1:木块A受几个力?

答案:重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

提问2:拉力与摩擦力是什么关系?去掉B,摩擦力是否存在?

答案:一对平衡力.不存在,即摩擦力为0.

提问3:摩擦力起什么作用?

答案:在B的作用下,物体A要向右运动,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摩擦力就是阻碍A物体向右运动,从而使A物体与支持面保持相对静止.

(二)静摩擦力的讲解:

1、概念总结:

(1)、静摩擦力:物体间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的摩擦力.

(2)、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在上述实验中,不断增加钩码,使拉力增大,可以分析出:静摩擦力也是增大.但当增大到某一值时,A物体开始滑动了.A物体将要滑动的瞬间

2、例题讲解:

握住水杯,使水杯在空中保持不动.让学生讨论水杯是否受摩檫力.若受,则其大小、方向怎样?

答案:水杯受到重力、手的弹力、手的静摩擦力作用.由于水杯静止在空中,因此静摩擦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

3、继续演示实验,在前述实验中,继续增加钩码个数,木块开始缓慢匀速滑动后,开始提问.

提问4:木块此时受几个力?

答案:重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

提问5:此时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阻碍物体运动.

教师总结:

(三)滑动摩擦力的讲解

1、滑动摩擦力:物体间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继续实验,向A木块施加压力(可以添加砝码),接着再愿基础上添加钩码,让木块又开始缓慢滑动.让学生讨论比较两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四)讲解例题,可以参考书上的例题.

三、小结

四、组织学生讨论课后习题

五、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课题1:

内容: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

可以选择的课题建议:

1、“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将会怎样”,关于本课题,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些类似的文章并写出感想……,对于本文的写作形式可以不加限制。

2、“关于摩擦力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本课题具有专题性质,可以针对某一方面详细叙述,如“摩擦在体育运动中”;“摩擦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等等。

课题2:

内容:通过实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有关的因素。

1、实验验证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已经详细的讲述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因此学生在用实验研究滑动摩擦力时往往对实验的原理忽略,而注重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准确性,因此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并说明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后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

2、测量滑动摩擦力

相对与“实验验证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本实验是其延续,如果说实验1是提出了研究问题的方向,那么实验2就是针对具体细节的研究方案。建议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后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

篇15:高一物理摩擦力课件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最大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1。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跟滑动摩擦力条件的区别是:

3.大小: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

实际大小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

4.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①所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是指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物体将要发生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比如物体静止在粗糙斜面上,假没没有摩擦,物体将沿斜面下滑,即物体静止时相对(斜面)运动趋势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②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可用假设法。其操作程序是:

A.选研究对象----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

B.选参照物体----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且施加静摩擦力的物体;

C.假设接触面光滑,找出研究对象相对参照物体的运动方向即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D.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一一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③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5.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面受力物体上。

【例一】下述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B.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正压力成正比;

C.静摩擦力只能在物体静止时产生;

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

D

【例二】用水平推力F把重为G的黑板擦紧压在竖直的墙面上静止不动,不计手指与黑板擦之间的摩擦力,当把推力增加到2F时,黑板擦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是原来的几倍?

摩擦力没变,一直等于重力.

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比较

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符号及单位

产生原因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摩擦力用f表示

单位:牛顿

简称:牛

符号:N

大小f=μN始终与外力沿着接触面的分量相等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问题:1.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2.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吗?

3.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吗?

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两个相对静止物体间一定有静摩擦力作用.B.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静摩擦力对物体总是阻力.D.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体越重,使它滑动时的摩擦力越大,所以摩擦力与物重成正比.

B.由μ=f/N可知,动摩擦因数与滑动摩擦力成正比,与正压力成反比.

C.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D.摩擦力总是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

3.如图所示,一个重G=200N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和水平面间的摩擦因数μ=0.1,同时物体还受到大小为10N、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作用,则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大小是10N,方向向左.B.大小是10N,方向向右.

C.大小是20N,方向向左.D.大小是20N,方向向右.

4.粗糙的水平面上叠放着A和B两个物体,A和B间的接触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力F拉B,而B仍保持静止,则此时()

A.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F.

B.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

C.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零.

D.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

答案:1.ABC2.ABCD3.D4.B

阅读材料: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

在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中,空间间隔(长度)S、时间t和质量m这三个物理量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一根尺静止时这样长,当它运动时还是这样长;一只钟不论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处于运动状态,其快慢保持不变;一个物体静止时的质量与它运动时的质量一样。这就是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到了十九世纪末,面对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经典力学遇到了困难。在新事物面前,爱因斯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于1905年发表了题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创建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指出:长度、时间和质量都是随运动速度变化的。长度、时间和质量随速度变化的关系可用下列方程来表示:,(通称“尺缩效应”)、(通称“钟慢效应”)、(通称“质—速关系”)

上列各式里的v是物体运动的速度,C是真空中的光速,l0和l分别为在相对静止和运动系统中沿速度v的方向测得的物体长度;t0和t分别为在相对静止和运动系统中测得的时间;m0和m分别为在相对静止和运动系统中测得的物体质量。

但是,当宏观物体的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时(v<

继狭义相对论之后,1915年爱因斯坦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体的分布,使人类对于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大大深化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统称为相对论。

高一英语开学第一课课件

高一物理课件

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课件

开学第一课ppt课件

高二开学第一课课件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课件

高一生物开学第一课

开学安全第一课教案课件

初中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高一物理功和功率课件

高一物理开学第一课课件(共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一物理开学第一课课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