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语文教案素材(共含12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oleslaw”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材分析: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11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所有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文中围绕着“杀”与“不杀”大黑骡子,彭德怀与战士们产生了分歧,彭德怀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情节感人,文字精炼含蓄,耐人寻味。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受到革命传统主义教育。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确立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教师展开平等对话,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神情、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感受对话的精彩,并学会仿写,用上恰当的提示语。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彭德怀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旧知:咱们先来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小结:是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彭德怀的喜爱。(板书:爱!)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长征的脚步再次走进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3、过渡:那么,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彭对大的爱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品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他们标出来。
二、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按要求阅读课文,边读边标。
2、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把你所找出来的句子再来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其中的每个字、词、标点、句子又会带给你哪些新的感受,把你的感受用简洁的文字在一边记录下来,然后融入到朗读中去。
3、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些同学找得还不够准确、全面,体会还不够深刻,那就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和同学交流一下,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如果哪个小组有争议,可以随时举手请求老师援助!
三、全班交流体会彭对大的喜爱之情。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交流得都很投入,讨论也很热烈,相信一定有很大的收获,那么谁来说一说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
1.彭德怀深情地抚摩着大黑骡子……一直看着它吃完。
你从哪些具体的文字体会出来的?(“抚摸”写出了彭对大的关心、爱护、疼爱有加;“念叨”说明彭说的次数多,他好象觉得对不起大,总觉得是自己让大太受委屈似的;“你太……都吃不上”,可以看出彭对的啊深深的愧疚,也可见在彭的眼中,大已经不是一匹普通的牲畜,而是一位知心朋友;由“分出、塞进、一直看着它吃完“等,可以看出砰对大的关爱远远胜过了对自己的关心……)
师:是呀,彭是个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大却是如此地深情,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挚爱表现出来吗?自由练习、个别读、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彭德怀背过脸去。
问:他为什么要背过脸去?
3.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为什么说这句话能看出彭爱大呢?从他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大斜倒下去,彭知道大再也站不起来了,心里非常沉痛,所以动作“缓缓”;“摘下军帽”是向在战场上献出生命的战士表示哀悼,而彭的这个举动,说明他早已把大当成同甘苦、共患难的战友)
这句话后面有个长长的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它包含了多少对大真挚的爱,多少不得已的愧疚,多少深切的哀悼呀!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表达对大的哀思!
4.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我吃不下,端开。
探究:警卫员好心端来一碗肉汤,彭德怀竟然推开,而且还发火,你们是不是觉得彭有些不识好歹,不可理喻?你是怎么认为的?
“发火”是因为…… 仅仅是对警卫员发火吗?
从“发火”中,我们读懂的是——他内心交织着各种情感,有痛苦、矛盾,也有不满和怨愤,还有恼恨和担忧等等!所有的这些,固然表现了他深爱着大黑骡子,也表明他最爱着的是红军战士。
此时,彭的内心一定在挣扎,现在你就是痛不欲生的彭,抓住这个提示语,来发火道……
火发得还不够大,彭心里还不够悲痛、矛盾……女彭德怀来!男彭德怀来!共同来感受一下!
四、体会彭德怀的情感,他是更爱战士。
师:是呀,彭那么爱大,杀后如此悲痛,可为何还坚决下令要把大黑骡子杀掉呢?(板书:杀?)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这个故事,去解答心中的疑问!找出相关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杀?(彭爱大,但更爱战士,只有杀大,给战士们充饥,才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1、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
(彭见战士们一个个……一定心如刀绞,在思考如何解决危机,挽救战士们的生命,杀牲口是解决危机的唯一办法。虽然他爱大,但还是战士们的生命重要呀!)
2、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
(从这句话中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生介绍课前查阅的有关草地的资料,深层次感悟当时境遇。理解“燃眉之急”:草地断粮,连野菜……战士们一个个因……“决定”说明他已痛下决心,在他看来,战士们的生命高于一切!)
3、彭德怀深情地……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冷静、理智、从容、平静而坚定,紧急关头处惊不乱)
师:是呀,此时此刻,有多少战士正挣扎在死亡线上,一边是心爱的大,一边是忍饥挨饿的战士的生命,为了长征的胜利,彭只能做出痛苦但很坦然的抉择,那就是……所以,他决定杀的时候很平静,抓住了这个提示语,你一定能读出彭说这句话的语气来!指名读。相机评价。
4、“彭不耐烦了……”
为何不耐烦?来,用上不耐烦的语气朗读这句话!
5、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他们开枪,我就……叉在腰间怒吼道!
质疑::他在对副官长怒吼呀,怎么能说爱战士呢?
怎么样说话才叫怒吼?什么时候才会怒吼?你怒得起来吼得出来,吗?
(怒吼表明他果敢刚毅的性格,怒吼是因为他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意味着又会有战士昏倒,而……却很久没开枪,软的不行来硬的。也是为了爱战士才怒吼的。严厉也是一种爱呀!)
师总结:是呀,彭爱大,但更爱战士,板书:更爱战士!!!所以忍痛割爱,下令杀了大。
五、 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3——19节
过渡:这个故事确实令我们很感动,文章写得也很精彩,那么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或者你最感兴趣呢?指名各抒己见。(对话部分)
为什么印象最深刻?很精彩,把每个人的说话的语气,动作都表现出来了。那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出来。
指名分角色朗读。引导评。彭读得好不好?老饲养员呢?你以什么为根据说他读得不好?“叉在……怒吼”“发火”“流着眼泪”相机再读。
师小结:像“不耐烦、怒吼、发火、流着眼泪”这些都是提示语,正因为词语用的好,我们才能更加准确、真切感受到当时的情形,文章才更加精彩,所以,我们在以后写对话时要灵活地运用,可以让你的文章更加生动传神,才能吸引和打动读者。
六、引读课文最后一节
过渡引读:是的,大黑骡子牺牲了,漫漫征途……
你从这段文字中读懂了什么?(从“再也……”、“滚滚铁流”、两个“融进”、“身无御寒衣……”分别体会。)
七、总结全文,练习说话。
是呀,正是彭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深深感染和激励着战士们走出了草地,我们的红军队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首长和战士,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力量,才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于彭德怀这样赞赏道:(出示欣赏)
给彭德怀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放音乐《送战友》,让生闭上眼睛倾听,师述:同学们,面对着彭德怀,面对着大黑骡子随着枪声斜倒下去的大,如果你就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就是老饲养员,就是亲手开抢打死大的方副官长……此时,你想对彭将军或者大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指名说!相机评价。
八升华主题
看来同学们也已经被彭和战友同甘共苦的精神感染了,品读完了这篇课文,老师还有个建议,就是老师发现课文的题目太长了,直接改成“彭德怀的大黑骡子”或者“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不就可以了吗?你认为呢?指名各抒己见。
这也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的拟题也要讲究的,应努力做到严谨、恰当、准确!
最后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地读读课题,用你们的朗读告诉老师现在读课题应该强调什么。
九、作业超市:
1、仿照课文写一小段对话,用上恰当的提示语。
2、长征名篇阅读推荐:《丰碑》、《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草地夜行》等,准备班会课上开一次读书交流会。
附: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的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一九四七年八月一日《战友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
【注释】
〔六言诗〕是旧体诗的一种格式,每句六个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句数和平仄都不像律诗那样严格。
〔给彭德怀同志〕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宁夏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跟了上来,毛泽东和彭德怀拟写了一份电报,主张给马家骑兵一个打击,以防把敌人带进根据地,电文有“山高路远沟深”句。击败追敌骑兵后,毛泽东写了这首诗,首句即用电文句,但改“沟深”为“坑深”。据《彭德怀自述》一书第二○六至二○七页说,彭收到这首诗后,把诗的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然后将原诗送还了毛泽东。彭德怀(一八九八——一九七四),湖南湘潭人。一九二八年四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八年七月,领导平江起义参加红军,任红军第五军军长。一九三○年六月任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七月曾一度攻占长沙。同年八月与红军第一军团会合,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原曾计划分别扩编为一、三方面军,因兵力不足作罢。)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到达甘肃迭部县俄界时,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毛泽东兼任,彭德怀任司令员。十一月初,红一方面军番号恢复,仍由毛、彭以原职领导。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案
【设计依据】
阅读教学要确立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直面文本,紧扣细节,与文本、教师展开平等对话,深入人物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高语言素养。
【前端分析】
(一)背景分析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篇记叙文,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全文情节丰富,细节动人,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红军长征的年代离我们日渐遥远,可红军的精神却像丰碑一样永远伫立在我们心中。让现在的孩子去深刻体会老一辈的那份执著,那份如磬石般坚定的意志,真情的引导、情境的创设、细节的品味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人物内心,与彭老总,与战士们同呼吸、共命运。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神情、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3、挖掘课文空白点,联系课文展开想象,练习描写彭德怀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神情、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既怀有深厚感情又不得不忍痛割爱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课前预备】
1、搜集相关长征的图片和诗句 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前活动:欣赏长征图片,说说你的感受,可以是自己的语言,也可以是一个词或是一句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揭示命令,引发矛盾冲突。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彭德怀非常爱他的大黑骡子,与它亲如手足,(板书:爱)然而,他却一次又一次地下令杀它,这是怎样曲折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彭德怀下令杀骡子的句子。
交流:三个命令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将一篇文章生动地比喻为一个环拱着圆心的圆球。那么这篇课文的“圆心”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誓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所以我把着力点放到彭德怀的身上,以彭德怀的三次命令为抓手,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深情、动作、语言等细节的句子,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二、直面命令,品味细节,走进人物内心。
这三道命令中,到底饱含着彭德怀怎样复杂的情感呢?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3-20自然段,思考:三次命令分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圈划彭德怀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结合下令的背景,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
(一)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圈画)
(二)交流感悟:
交流第一次命令,感受情况之迫
1、出示命令:第一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
(1)草地断粮,情况紧迫。
抓住“燃眉之急”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情况的紧迫。
2、过渡:每走不远,就是一个战士的尸体啊!播放红军过草地视频。看着这样的画面,作为三军团长的彭德怀心情如何呢?
3、对啊,他必须让自己的战士活着走出草地,这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啊!谁能读好这第一次命令?指名读,齐读。
小结: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从这道“命令”中我们感受到了彭德怀的果断和坚决。
设计意图:在教学第一次命令时,红军过草地的这段经历离学生生活遥远,所以我利用了电视剧《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体验那种艰辛、困苦,更真切地感知情况的紧迫,战士们的生命危在旦夕,感受到作为三军团长的彭德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交流第二次命令,感受决心之坚
1、第二次命令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呢?(学生交流因为战士的一再请求)战士们是如何请求的呢?谁来读读他们的请求?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战士们也舍不得杀这立过功的骡子,所以着急流泪。更因为对彭德怀的爱,而不愿杀他的坐骑。
2、小结过渡:是啊,彭德怀是三军的团长啊,他肩负的担子非常沉重,这匹坐骑对他而言是多么重要啊!面对这这样一群宁可自己昏倒,也不愿杀他坐骑的战士,彭德怀是如何表现的呢?
A 、交流出示句子:“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
过渡: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彭德怀怎样的内心了呢?
(1)抓住“深情地望着”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深的眷爱和不忍和痛心。(你读懂了彭德怀的眼神,大黑骡子和他亲如兄弟,杀它,不就像是要切断自己的手足吗?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2)质疑:既然充满深情,既然满怀不舍,那他为什么还下令杀它,而且话说得如此平静呢?
抓住 “只有”体会这是唯一的办法,为了战士他必须这么做,这是理智的选择。
抓住“多一些人”体会在大黑骡子和战士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战士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抓住“或许”体会只要有一线希望,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选择。
(3)小结引读:同学们,在他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的是痛苦和不舍,流露出的是对战士的爱啊,所以他深情地望着,却平静地说……
B、还有描写彭德怀表现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1)你从彭德怀的话语中读懂了什么?相机指读句子。
抓住“能……也能……”体会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
抓住“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体会彭德怀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
彭德怀仅仅是在表白自己内心的无畏吗?联系“拍”体会对战士的鼓舞。
抓住“最后一次大功”体会彭德怀豪迈悲壮。
(2)同学们,彭德怀的那种誓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决心和那无所畏惧的气概已经完全饱含在了他那坚定有力的话语中,体现在他对老饲养员肩头的一拍中。让我们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深情的朗读中吧!
3、在战士的再三请求中,彭德怀“不耐烦了”,出示第二次命令,齐读句子。
你从不耐烦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1)对,他做事向来雷厉风行,这是彭德怀鲜明个性的真实写照。
(2)他也不忍心杀这匹心爱的骡子。
(3)真切地反映了忍痛割爱背后的坚定决心,源于对战士的.爱。
这不耐烦中饱含着这样复杂的情感,但更多的,是对战士的爱啊!齐读命令。
设计意图:在教学第二次命令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展示和彭德怀的对话,用心品读,在与文章人物、与文本用心对话的基础上,展开师生交流,说中悟,悟中读。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中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无私大爱,感受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格魅力。
交流第三次命令,感受割爱之痛。
1、杀一头骡子只需一枪一弹,然而,要杀这匹大黑骡子怎么那么难啊!这第三次命令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呢?
(在方副官长迟迟不肯开枪的时候。)
这一迟就是多长时间啊!
2、出示句子:二十分钟过去了……
(1)在这二十分钟里,出现了哪些感人的画面与场景呢?
重点交流:彭德怀背过脸去。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彭德怀这个“背”过去的脸,用心体会,你看到了什么呢?
(2)对彭德怀来说,这是怎样的二十分钟啊?(漫长、痛苦、难熬、令人窒息……)
3、师:在这死寂般的二十分钟过后,爆出了他的第三道命令,齐读。
这时,他双手叉腰,显然真的动怒了,你从这这“怒吼”声中又体会到什么了呢?(痛苦,想赶快结束,很急,再不开枪,战士们将倒下得更多。)这怒吼中饱含的又是对战士的爱啊,再读命令。
4、彭德怀已经下达了死命令,方副官长怎么还能拖延呢?(教师配乐深情朗读) “砰”一声枪响,大黑骡子缓缓地、缓缓地斜倒下去,老饲养员猛地挣脱拉着他的人,扑上前去,抱住大黑骡子的脖子深深痛哭起来,狂风呜咽,野草叹息,在场地战士个个泪流满面,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此时此刻,他有多少知心的话想对它倾诉呀。
彭德怀要对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走进人物内心,以“大黑骡子啊……”开头,为彭德怀写一段真情告白。
教师小结:纵有千言万语,但却一句话也没说,这才是彭德怀,一个有情有义,却刚毅果敢的将领,他把对大黑骡子的情感都饱含在了这摘下军帽的动作中。
在彭德怀的心里,在三军将士的心里,此时的大黑骡子成了什么?
是啊,只有英雄才要致以如此崇高的军礼啊,齐读句子。
5、引读体会“发火”中饱含的情感。
设计意图:在教学第三次命令时,就抓住一个“背”字,充分想象,这背过去的脸上的神情,感受到彭德怀的割爱之痛,这样的设计,其实为的是更好地衬托彭总忍痛背后折射出的对战士的爱。此外,在教学枪杀骡子的这一感人片段时,我挖掘了“彭德怀向着写到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摘下军帽……”中“……”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展开想象,写出彭德怀的心里话。此时学生能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展开想象,于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他们眼前,他们的思绪跟随文中人物融进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场景,真切地感悟到了课文的意境。
(三)回归命令,彰显人物形象。
在这三次命令中,彭德怀的情绪从不耐烦到怒吼,甚至是发火,但我们关注细节,联系下令的情况,深入到彭德怀的内心,收获到的却是一份深沉的爱,为了战士、为了革命愿意献出一切的无私大爱。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自然地经历了一个“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过程,那“悠然心会,处处难与君说”的感受虽然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的,但通过老师及时的总结回顾,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已完全为他们所心领意会,人物形象也完全在学生的眼前高大丰满起来了。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凸显文章中心。
1、引读“漫漫长征路…….”
虽然身无……却能……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对,这样的队伍就是铁流。
是什么融进了这支红军队伍?让他们能这样的英勇无畏?
2、这真是,“风雨苍苍,一路泥潭一路霜。征途茫茫,一把草根一把糠。绝处危情,战士生死谁牵挂?痛杀爱骑,一腔热血洒碧疆!”配乐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是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出示资料:
设计意图:根据这篇文章提炼出小诗“风雨苍苍,一路泥潭一路霜。征途茫茫,一把草根一把糠。绝处危情,战士生死谁牵挂?痛杀爱骑,一腔热血洒碧疆!”学生学到此,配上悲壮的背景音乐渲染,更好地让学生领会到战士们能“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的精神动力的来源,升华主题,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四、课后作业:
长征途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尝试着抓住细节,好好品读。
五、板书设计:
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深情平静
不耐烦
怒 吼 爱兵如子
发 火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教案
一、第一段教学(略)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自学要求;为了解决饥饿的问题,彭德怀竟然杀了跟随自己多年的大黑骡子,你认为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究竟怎样呢?(要求:读读、划划、想想、议议。)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组织交流、汇报
以下语句中我们要读出彭德怀很爱自己的大黑骡子:
A“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来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B“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彭德怀背过脸去。
C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4、小结;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情厚谊,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这份爱意传达出来吗?
5、讨论;既然彭德怀那么的爱他的大黑骡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杀他的大黑骡子呢?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
从下面的语句中我们读懂了彭德怀更爱的是他的战士们,万般无奈,只能杀了大黑骡子。
A“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B“你们能走,我也能走。……”
6、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对战士们的爱。
错案诊断
初看这个.教案,似乎给人留下一气呵成的印象,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教者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教材,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感,然而仔细推敲,这一片断设计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环节已经深深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上都未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设计的`两个大问题“为了解决饥饿的问题,彭德怀杀了大黑骡子,你认为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怎样呢?”、“既然彭德怀那么的爱他的大黑骡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杀大黑骡子呢?”贯穿整节课。其实新课标中已经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着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每一点微小的发现都是可贵的,星星之火却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进取欲望。也许正是有了今天课堂上的这些小发现,才会有以后生活中的大发明。
2、朗读指导未能尊重学生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例如教师指导朗读时,先后提出“要读出对大黑骡子的爱。”教师已经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应该由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自主对课文感情的体悟过程,使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受到束缚。我觉得课堂上应启迪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感悟到应该怎样读,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3、课堂上教师也试图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流于形式。教者未能很好的进行指导,学生最后的汇报仍然是自己的理解,不能代表小组的意见。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成功设计
一、第一段教学(略)
一、学习第二段
1、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第二段主要是讲彭德怀忍痛命令杀掉大黑骡子的经过。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这一段,通过读,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进行学习讨论?估计老师会向同学们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自由阅读,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可能会发现、提出“彭德怀为什么要杀掉大黑骡子?”、“他为什么不忍心杀掉大黑骡子?”、“杀大黑骡子的经过是怎样的?”、“读这段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彭德怀最后命令杀掉大黑骡子表现了什么感情?”等问题)
3、根据学生提问,梳理、生成出两个合作探究的重点议题(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解决):(1)从彭德怀忍痛杀掉大黑骡子的经过你发现、体会到了什么?(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你从哪些地方发现、体会到的?画出有关句子。
(2)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使别人体会到你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落实以上两个重点要求。
5、汇报交流、感情朗读
(1)每组推荐一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评价。
1交流第一思考题的探究情况和结果。交流后就合作学习的情况和结果评价。
2凭借第一思考题,引导学生感悟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展现人物思想感情的特点,并抓住情感线索,点拨学生,理清层次思路。
(2)凭借第二思考题,运用自主朗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有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深入体会第二段,深化理解,升华感情。
6、质疑、延伸:通过这段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没有问题要提出的?
名师点评
比较前后两篇教学设计,我感觉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已经在年轻教师的课堂上有所体现。该教师能及时发现错案中存在的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诸如“你认为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究竟怎样?”、“既然彭德怀那么的爱他的大黑骡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杀他的大黑骡子呢?”及“要求读出对战士们的爱”等束缚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指令性、诱供性、结论性的问题和方法,经修改后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思想,教者能找准自己的角色位置,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设计中,既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对合作探究过程的反馈引导;既重视文章内容思路的把握,更重视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深入体会;既重视问题的讨论交流,更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化理解,强化吸收,发展、升华阅读成果。教学过程清晰,结构精当,应该说是一份成功的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爱战士的感情以及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指黑板,齐读)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体会到了哪些爱?(板书:爱)
把这样的一份“爱”融入课题中,再来读读。指读课题。
二、 学习2至20小节
(一)学生注读
师:老师相信,对于这个“爱”字,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这是非常宝贵的。但是,对于学习课文,光有这点感受是不够的,请同学们再走近彭德怀和大黑骡子,看看你是从什么地方,哪些文字,哪些句子当中深切地体会和理解了这个“爱”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20小节,,用波浪线画出有关语句,把你的感受简要地写在旁边。
(二)交流
师:所有的同学都已将自己的理解转化成了一条条深深的波浪线,非常美丽的波浪线。老师想问一下,哪些同学已经找到了有关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的语句?
1 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
1)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师:哪些词触动了你,让你震动了?
评议: 能体会到流淌在细微之处的爱,真细心!
指导朗读:这份爱真挚而含蓄,谁能通过朗读把它表达出来?
小结:当时,每到宿营地,彭德怀总要牵着大黑骡子溜一溜,给它刷毛、掸土,喂些草料和自己的干粮,这头大黑骡子很通人性。只要彭德怀轻轻一拍它的脖子,它就会很乖地卧下,等着彭德怀骑上去再慢慢起来。打仗时,只要彭德怀一声令下,它就勇往直前,从不退缩,多少个日日夜夜,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都能看见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相依相伴的身影啊!
师: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还流淌在我们课文的其他语句中,你们读到了吗?
2)彭德怀深情地望着……平静地对……
能把你的目光再缩小一下,缩小到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吗?你缩到了哪个词儿? 把“深情”这个词再放大了,你想到了什么?(爱大黑骡子)
此刻,大黑骡子已不仅仅出现在彭德怀的眼前,更留在了我们心中,让我们来读好这一句。齐读。 3)心中的悲痛彭德怀终于掩饰不住了,但是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不能让大家知道自己有多么不舍,所以他把心中积压的痛苦用别的方式宣泄出来,他有些不耐烦了,引读--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
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引读--
“不耐烦”和“怒吼”的背后,我们读到的了什么?(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
4)师:六匹牲口还是集中到了一起,军令如山啊,彭德怀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老饲养员难过啊,他拍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引读
师:枪口对准了大黑骡子,彭德怀背过脸去。
此刻,你们是彭德怀身边的警卫员,你们从彭德怀转过来的脸上看到了什么?(表情)
体会彭德怀的心境,让我们来品味这个句子,齐--
5)范读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我相信你说的话也是其他同学最想说的话。谁能把心中的体会表现出来?
6)过渡:这天晚上,草地上多了些生机,战士们终于可以吃真正意义上的食物了,可是彭德怀吃了吗?他是怎么做的?谁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
G、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从彭德怀的语气中,你能读懂他的内心世界吗?(爱大黑骡子)
小结:彭德怀是绝对喝不下肉汤的,那碗肉汤里散发出的都是大黑骡子的气息啊!他深深的爱着大黑骡子,又怎么能喝下这碗肉汤呢?
1、 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爱
过渡:同学们,对大黑骡子深深的爱仅仅体现在彭德怀身上吗?(战士们也很爱)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战士对大黑骡子的爱?
A、“什么?杀掉?……”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说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
好的,找得很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位同学的新发现。为什么“着急”?(爱大黑骡子,爱彭德怀:这是组织上派给彭德怀的坐骑,尽管他很少骑,但是彭德怀一路上不但要走路,还要指挥队伍前进,辛苦啊,战士们心疼他,希望大黑骡子能减轻他的负担。)
小结:是啊,长征以来,大黑骡子受尽了苦,一路上不是驮着粮食,就是驮器材,战士生病了,它驮着伤员一步步朝前走;过大江时,是它一次次将不会游泳的战士运过江;过雪山时,是它将奄奄一息的战士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战士们是多么地不忍心杀掉大黑骡子啊,我们听见那发自内心的请求声:B、老饲养员流着眼泪对彭德怀说……他为革命立过功
C 大家仍在请求……。
能读出请求的语气吗?
命令下了,而枪声 ,10分钟 ,20分钟 。这分分秒秒里凝聚的都是人们对大黑骡子的不舍啊!
练习朗读:同学们把这份真挚的感情体会的多好!是啊!此时此刻,每个爱大黑骡子的人都挣扎在爱与痛的边缘,这份深埋在心底的爱此刻又是那么地痛苦,让我们走进每个人的心里,读出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
分角色朗读3-12小节
评价:同学们出色的合作让老师仿佛置身在那艰苦的年代,那痛苦的时刻。
3)彭德怀对战士的爱
质疑: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战士们也是那么不舍得大黑骡子,那为什么还要杀大黑骡子?板书:(杀?)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第1、2小节。
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再细细地读,不要放过一个字,一边读一边感受,你会发现,这一段话中突然有一个词语跳入了你的眼帘,把它抓住,不要放过了!(同学再齐读)告诉大家哪个词语突然跳入了你的眼帘?交流:最为艰苦为什么这个词语会突然跳入你的眼帘?(杀的原因)
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带着这沉重、难受的心情读一读这一小节好吗?
出示图片;可以说草地一望无际如浩淼大海,沼泽遍布,荒无人烟,满目凄凉,正如诗中所说:
三十里草地二十里水,
荒无人迹鸟不飞,
如有行人误入内,
十有九个去难归。
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连一粒粮食都找不到,野菜、草根、马鞍、皮带都成了红军充饥的食物,很多人到达草地前身体已经很虚弱,有的倒在泥浆里永远也爬不起来了,有的小战士临死的时候,已经骨瘦如柴了,作为红三军的军团长,彭德怀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而牺牲,又怎么能舍得?他决定了“杀骡子”,(板书:杀!)从这决定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更爱战士们)板书:(更爱战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A、 他眼见着……把目光盯在……
B、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
C、 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4)同甘共苦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战士,看到彭德怀将军忍痛杀大黑骡子,你想到了什么?”
生谈,有没有同学找出相关语句?能读好吗?
A、 你们能走,我也能走。
B、 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
过渡:枪声响起的那一刻,铁骨铮铮的将军彭德怀此刻的内心是痛苦的,是挣扎的,是压制的,是哭泣着的,而这份交织在一起的情感也融在了这个省略号里,(出示第19小节),你能揣摩透这省略号里包含的话语吗?
[挖掘课文空白点,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像,练写彭德怀心理活动的片断]
练笔: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配乐谈感受 ,你们的眼神告诉了老师,有一份深深的感动在你的心中涌动!来,让我们来走进彭德怀的内心世界吧!生谈
同学们,陈老师完全有理由相信,让你感动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第十五小节等。指名读,谈
5)学习最后一小节
枪声响了,永远带走了大黑骡子,它永远消失在了大家的视线里,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它--(引读最后一节)
师:如果我们把这篇课文当作一部电影来欣赏的话,那么,课文结尾则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请大家细细欣赏。(生读最后一段)师:这一段里,大家对“铁流”这个词理解吗?对于这个词,大家不要忙着查字典,求教人。只要你把这部分内容当电影来看,你就一定能读懂它。(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师:如果说“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是个特写镜头,是个近景,那么,你说结尾是个什么镜头?师:说说你看到的远景?师:在崇山峻岭之中,在茫茫草地之间,你又看到了什么?师:联系你所看到的,你一定能理解“北进的滚滚铁流”。师:(引导)“北进”这个词,还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过? “红军指战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 师:联系这两句,并想象画面,你能理解“北进的滚滚铁流”吗?师:你看,你们不都看出来了吗?不过,为什么把“红军队伍”称作“铁流”呢?师:“铁流”就是指战斗力强的队伍。弄清了这个词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说说你对这一段的理解。(生边读边批注,随后交流)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还是音与像的绝妙结合,你看一个远镜头,再配上铿锵有力的画外音“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不就给人一种精神振奋的感觉吗?我们再一起读读这段,并背下来
在长征路上象这样作最后奉献的骡吗,实在难以计数!推荐同学们读一本书:《领袖将帅和他们的战马》
三、 小结:
四、 这节课上,我们和彭将军一起着急,一起悲痛,一起把对大黑骡子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但这爱是伟大的,这爱是感人至深的,这爱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板书: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爱! 杀?
更爱战士!! 杀!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案]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之二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设计之二佚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燃眉之急、饥寒交迫”,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品读课文,在阅读、批注的过程中了解彭德怀杀大黑骡子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彭德怀虽深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怀,体会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揭题设问,激发兴趣,感受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
你指导共和国有哪些元帅吗?我们曾学过哪些元帅的事迹?
毛泽东曾这样地评价过一位元帅,“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猜猜他是谁?
板书:彭德怀
说说你所知道的彭大将军的情况。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位军功卓著的将军。
补齐课题。这位军功卓著的将军与一个大黑骡子之间会发生什么样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故事的'梗概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读课文。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要读准子字音,认清字形,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
交流读文情况,讨论质疑。
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提炼研读主题,理清文章脉络
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你准备研究什么?
指名说,归纳,提炼本文的研读主题:彭德怀为什么要杀自己十分喜爱的大黑骡子?
围绕这个研究的问题,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指名说。
读读课文,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课文有一节已经告诉我们了,找找看?(第三节)
齐读,理解“燃眉之急”,并造句。
现在的“燃眉之急”指的是什么?(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读第一节)
既然是“燃眉之急”了,那还等什么呢?赶快找能充饥的东西呀?
四、品读课文,感悟将军虽深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怀
现在唯一能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那还等什么呢?赶快杀大黑骡子充饥呀!
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黑骡子?自由读体会,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出批注。
讨论:“立过功”指的是什么?
“再立最后一次功”又指的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一只大黑骡子,彭德怀对他有什么样的感情?战士们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板书:十分喜爱
既然彭德怀十分地喜爱它,他想杀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那又为什么要杀它呢?况且这还是一只立过功的大黑骡子呀,而且战士们也是舍不得杀的呀?
杀另外五匹马不行吗?为什么?
在杀大黑骡子时,“彭德怀背过脸去。”为什么要背过脸?你觉得这时他的心理会想些什么?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时的彭德怀又在想些什么?
引读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
五、.总结课文,升华主题,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
师:大黑骡子走了,悄无声息地走了,但它却永远地留在彭德怀和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学到这儿,你觉得彭德怀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对彭德怀将军说,也可以对大黑骡子说。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___________
万焕生
草地岁月,是红军长征中一段最为艰苦的历程。红军指战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_________。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后可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
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向了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这匹从江西出发就跟随彭德怀走向长征路的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的背上堆得像座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没有。”说着,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块,悄悄地塞进黑骡子的嘴里,深情地看着骡子吃完。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他把饲养员喊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老饲养员不解地回答。
“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说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啊!”
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都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赶快解决吃的,我们或许能多些人走出草地。”
老饲养员掉着眼泪对彭德怀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最后立一次大功吧!”
“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吧!” 大家仍在请求。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对身边的警卫邱南辉道:“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6匹牲口集中到了一起。老饲养员抱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彭德怀背过脸去。
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10分钟过去了,没有人下得了那个狠心。6匹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什么,集体嘶叫了数声,又都默默地低下高昂的头。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把大黑骡子向远处牵了牵,枪口对准6匹牲口,大家都闭上了眼睛。
枪声响了。彭德怀转过身,缓缓摘下军帽,向着斜倒下的大黑骡子。
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漫漫长征路,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背影,它化入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合奏出红军指战员们行进步伐的节拍来:“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1.通读全文,为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横线处,应填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A.行进
B.挺进
C.前进
3.“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大黑骡子为革命立过哪些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彭德怀既然决心枪杀大黑骡子,又为什么向斜倒下的大黑骡子“缓缓摘下军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语境,分析结尾段中粗体词语“化入”“融进”“合奏出”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刻画彭德怀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彭德怀割爱杀坐骑
2.B
3.(1)驮彭德怀长征;
(2)驮伤病员;
(3)驮粮食和器材。
4.大黑骡子与彭德怀经历过风风雨雨,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并且它为彭德怀做了许多事,所以彭德怀内心悲苦,但为了集体,不得不狠下心来杀死了它,这是舍小家保大家,是可敬的。
5.“化入”“融进”“合奏出”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黑骡子对红军战士们的影响和感化,对全文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6.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彭德怀对红军战士们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他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
“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他的话就是命令。
他有些不耐烦了,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他双手叉在要间怒吼道。
他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他是谁?他在干什么?他怎么了?
这是发生在红军在长征途中过草地的一件事,红军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依然向北挺进,前面的部队还可以挖野菜充饥,后面的部队却什么也吃不到。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爱他的战士,更爱自己的祖国啊。当战士沉浸在饥饿的威胁中时,彭德怀想到的是:如果战士们没有吃的,就会饿死,如果都饿死了,怎么才能打胜仗,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如果不把失去的土地重新收复回来,那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老百姓该怎么办?在这危急的时刻,彭德怀毅然选择了祖国,杀大黑骡子已解决燃眉之急......
漫漫征程,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看看伟人,再想想我自己,总是关心自己胜过关心别人,经常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们斤斤计较,一看见难题就皱眉头,一遇到挫折就想哭,每天总是抱怨这,埋怨那……想到这,我的脸上顿时火辣辣的。
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作为祖国的明天,祖国的太阳,祖国的希望,我们应该牢记: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彭德怀等革命烈士们用鲜血、汗水与努力换来的,我们要传承长征精神,发扬长征精神,在二十一世纪的史册上留下最璀璨的一页!
一、语音世界(看拼音写词语)
shuàilǐngzuòqìluóziránméizhījíjīhánjiāopò
()()()()
rónghuàxùyǔfángyùjǐngwèiyuángǔngǔntiěliú
()()()()()
二、火眼金睛(比一比,再组词)
彭()警()絮()御()
澎()敬()怒()卸()
碗()脖()脑()饥()
惋()勃()恼()讥()
三、句子之窗(加上适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1.小燕子搭的窝漂亮。小燕子搭的窝结实、暖和。
2.老师对我们很严格。老师是为我们着想。
3.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出去活动。
4.他帮家里作农活。他跟父亲读点书。
多做题有助于同学们及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大江保卫战同步练习,希望大家在课后复习时使用,同时祝大家学习进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大江保卫战同步练习
一、课文中描写子弟兵英勇气概的成语有:、、、。(4分)
二、文章写到了哪三个感人的场面?(6分)
1、;2、
3、。
三、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5分)
四、找出排比句,并完成作业(6分)
1、第一自然段中的排比句是,这句话说明了
2、第二自然段中的排比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说明了
五、文章在叙事的过程中,多处发表议论、抒发感情。这样的'句子有
和等。(4分)
六、文章最后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七、读了课文后,你觉得人民子弟兵是怎样的人?(3分)
希望提供的大江保卫战同步练习,能够帮助大家学好语文这门课程,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课文传真。
彭德怀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落)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yīyíyì)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啊!(yanawa)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取)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1.选择你认为更准确的字下画“___”。
2.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3.从画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4.结合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再提高
一、长征路上象这样作最后奉献的骡马难以计数!推荐同学们读一本书:《领袖将帅和他们的战马》,读一读吧。
二、你知道中国的十大元帅吗,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吧。
------------、------------、-------------、------------、------------、
------------、------------、--------------、------------、-------------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让我们深情地读课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这是一个关于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那感人肺腑的故事。老师想,学了它,我们对于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一定会有更加强烈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走进彭德怀的内心世界,好吗?
二、品读课文
(一)、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读2至20小节,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爱他的大黑骡子?用“--”画出来。把你感受深的地方多读一读,并把自己的感受简要地写下来,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1、学生阅读,体会感受。
2、同桌互相交流感受。
(二)、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厚爱。
A、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一直看着它吃完。
1、读了这段话,你们有何感觉?(很爱骡子)
2、彭德怀为什么这样爱大黑骡子呢?
3评:读书不仅要读懂意思,而且要读懂字里行间蕴含的情,这就叫品味。
4、你能把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5、师小结(每到宿营地,彭德怀总要牵着大黑骡子遛一遛,给它刷毛、掸土,喂些草料和自己的干粮。这头大黑骡子很通人性。只要彭德怀轻轻一拍它的脖子,它就会很乖地卧下,等着彭德怀骑上去再慢慢起来。打仗时,只要彭德怀一声令下,它就勇往直前,从不退缩)。
B、出示第七自然段。
1、“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他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啊,他想到驮伤病员的情景,想到它又驮粮食又驮器材,身上堆得小山似的……这一幕幕情景,又在彭德怀的脑海里一一浮现。他怎么忍心杀大黑骡子啊!)
2、可是,他却平静地 (引读)你来读好它。
师:看似平静,彭德怀的内心就真那么平静吗?
生回答。(不平静)
你来读好它。他心里不平静,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
(痛苦)是啊,他心如刀绞,但为了部队战士们的饥饱,他将对大黑骡子的爱深藏起来,所以他平静地说--
(无奈)现在形势危急,杀了大黑骡子,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所以他平静地说--
(……)或许啊,可只要有一线希望,也决不能放过,所以他平静地说--(齐读)
3、是啊,彭德怀平静的外表掩盖了对大黑骡子的爱,而这份掩盖的爱更是体现了他对战士们的爱啊!板书:更爱战士
4、他还这样劝慰老饲养员--(出示,引读)
你读到了什么?(无奈)把你的理解放进去在读一次(同甘共苦)这份坚定,这份志向,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起读好它。
C、彭德怀背过脸去。
他为什么要背过脸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学生试着说说)
D、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1、同学们,从这简单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对大黑骡子的爱,所以他向着--(引读)
--他对大黑骡子的不舍,所以他--
--他对大黑骡子又一次立功的敬意,所以他--
1、 此时,如果你是彭德怀,你会对大黑骡子说些什么?
E、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儿看出?(内心的痛苦)
2、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发火!)
3、小结:彭德怀是绝对喝不下肉汤的,尽管他已饥肠辘辘,因为他深深地爱着大黑骡子,他怎忍心吃大黑骡子的肉做的汤呢?
4、感情朗读。
(三)、体会战士们的情。
过渡:是啊,每到宿营地,彭德怀总是对他的大黑骡子疼爱有加,然而,今天,他却下令要杀大黑骡子,让我们一起去走进这悲壮的场面。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战士们对此怎么看的?
1、找一找,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你从战士们的再三请求,体会到了什么?
3、战士们爱大黑骡子,更爱彭德怀。这是多么充满爱与痛的对话。自己练一练。(分角色读3-12)指导感情朗读。
4、小结:战士们也是那么舍不得杀掉大黑骡子:长征以来,大黑骡子受尽了苦,一路上不是驮着粮食、就是驮着器材。战士生病时,是它驮着伤员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过湘江时,许多不会游泳的战士是它一次次地运过江的;过雪山时,一些奄奄一息的战士也是靠它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的。现在,他还要为战士立最后一次大功!大黑骡子战功赫赫呀!
5、战士们是多么地不忍心杀掉大黑骡子啊,让我们再听一听那发自内心的无声请求:(引读) 命令下了,而枪声--,10分钟--,20分钟 --。这分分秒秒里凝聚的都是人们对大黑骡子的不舍啊!
6、质疑:彭德怀深爱大黑骡子,战士们也是那么舍不得杀掉大黑骡子,那么为什么还要下三道命令杀大黑骡子?(出示3道命令)(请学生读)
(四)体会彭德怀对战士的爱。
1、浏览课文第1-3小节。用一句话说说原因:解决燃眉之急。
2、读课文说说现在的燃眉之急是什么?(红军长征途中十分艰苦;断粮了:又饿又冷的日子很不好受;许多战士因为饥饿昏倒在地上了)
师:通过具体的字词,我们感受到了红军遇到的燃眉之急,是啊,茫茫草地,无时无刻不在不在折磨着战士,让我们一起走过这茫茫草地吧!(播放录象)
5、作为红三军的军团长,彭德怀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而牺牲,又怎么能舍得?他决定“杀骡子”,(板书:杀!)从这决定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更爱战士们)板书:(更爱战士)
6、还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读表现彭德怀更爱战士的语句。
(1)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
(2)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理解“燃眉之急”)
(3)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7、作为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自己的战士。革命需要大黑骡子,但更需要勇敢的红军战士。只有杀掉大黑骡子,才能让更多的战士活下来,枪声终于响了,大黑骡子缓缓地倒了下去,彭德怀向为革命而献身的大黑骡子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此时此刻,彭德怀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8小结:彭德怀这位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深情,但他更爱他的战士。这种深沉的爱,多么感人啊!下面让我们把这些话连起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体会。再次感情朗读。
三、学习21小节
过渡:大黑骡子离开了彭德怀,离开了战士们,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了,但是--引读(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你从两个“融进了”读懂了什么?(是大黑骡子给了战士们生命,是大黑骡子给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2、引: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万险,战士们身无“御寒衣”,忍受着饥饿和寒冷,晕倒了能勇敢地爬起来,紧紧地跟上去。他们的力量从哪里来?仅仅来自大黑骡子吗?
(是彭德怀关心战士,爱护战士和他们同甘共苦的无私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位红军战士。)
是的,我们的红军队伍正是有了这样的首长,这样的战士,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力量,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3、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总结
大黑骡子走了,悄无声息地走了,但它却永远地留在彭德怀和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学到这儿,你觉得彭德怀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对彭德怀将军说,也可以对大黑骡子说。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简介彭德怀生平。
过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回答)(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2、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纠正读音。
3、再读课文,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4、小组讨论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交流:
第一段:(1节)讲红军过草地时饥寒交迫,后继部队连野菜都挖不到。
第二段:(2~20节)讲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第三段:(21节)讲大黑骡子的身影融进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5的竹板声里。
5、指名按分好的段落朗读课文并评议。
(三)指导写生字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4课(学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板书: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2、这是一头怎样的骡子呢?(学生找句,读句)
二、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一)理解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欢他的大黑骡子?
2、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彭德怀喜爱大黑骡子的语句:
理解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
句(1).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一直看着它吃完。(理解“悄悄地”一词的涵义:)你能读出感情来吗?
句(2).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说……
句(3).彭德怀背过脸去。
句(4).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对于句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补充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场面)。
句(5).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我吃不下,端开。
3、学生读找出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句中“悄悄地”一词的涵义。
(2)对于第四句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补充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场面)。
师:彭德怀这位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得深情,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话连起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体会。
4、学生自由练读这几句话。
(二)感悟彭德怀虽深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怀。
1、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
2、读读课文,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课文有一节已经告诉我们了,找找看?
3、齐读第三节。理解“燃眉之急”什么意思?近义词(迫在眉睫)。请用“燃眉之急”造句。
4、“燃眉之急”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读第一节)
5、是啊,草地上断粮了,战士们的情况已迫在眉睫了,怎么办?
6、所以,彭德怀决定杀坐骑来解决燃眉之急。你从彭德怀杀骡子看出了什么?
板书:更爱战士们
7、战士们同意彭德怀杀骡子吗?战士们在这个问题上是怎样的态度?
师引读课文3——11节
8、请大家找出11——20节描写彭德怀在杀大黑骡子问题上有什么感情变化?找词语。
9、你能读懂彭德怀“不耐烦”的背后的原因吗?指导朗读。谁来读出“怒吼”背后的感情?
引读13——19节
10、“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时的彭德怀又在想些什么?
三、小结。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是更爱他的战士。这种深沉的爱,多么感人啊!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引读课文最后一节,为什么说:“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
(这句话看来是写大黑骡子,实际暗含着彭德怀要和战士们一起徒步走出草地,后面路途将更加艰难。后面两个“融进了”告诉我们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大功,更是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鼓舞了战士们奋勇前进。)
六、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领会战士们对彭德怀的爱戴之情。
4、学会抓关键词句体会彭德怀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抓关键词句体会彭德怀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1、 同学们,前不久我看到了一篇令我心灵震颤的文章,今天我把它的片段带来和大家一同分享。(课件出示张爱萍写的《一个真正的人____________深切怀念彭德怀同志》文章片段)
这篇文章是张爱萍在彭德怀逝世多年后写下来的,相信它一定能让我们有所触动。谁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2、为什么张爱萍在彭德怀逝世多年后仍然这样怀念他?为什么我们读了文章后会有这样的触动呢?今天,就让我们借红军长征时的一个故事,一起走近彭德怀。(板书课题)
3、学贵有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亢奋的心情进入新知的探究。]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
2、说说课文围绕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三、巧妙点拨,自读感悟
1、彭德怀和大黑骡子朝夕相处,征战沙场,深埋在他心底的是对大黑骡子的关心和疼爱。这份爱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你认真读课文,画出体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句子,边读边在旁边简单的写上自己的体会。
2、抓关键语句,品读彭德怀的“爱骡之情”。
(1)有人说:“读书给人智慧,给人灵气。”你们从哪些语句看出他爱大黑骡子?谁来读读你勾画的语句,并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以下按学情展开)
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你体会到了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朋友似的友情,从哪几个词语特别能感受这份爱?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这份真挚而含蓄的爱吗?
彭德怀背过脸去。你从“背”字读懂了什么?对,就这短短的七个字,却是那么意味深长,动人心弦。一个简单的动作,正是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的体现!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读了这个句子,你认为,在彭德怀的眼中,大黑骡子是什么?谁能把这种爱与不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你从他的发火体会到了什么?对,他发的火越大,越能看出他对大黑骡子的不舍,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体会这份爱!
通过同学们踊跃的发言和各自深切的感受,让我们在这些句子中体会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这是多么深沉的爱啊!现在,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读一读这几个句子,体会这份爱骡之情。
(2)抓关键语句,品读彭德怀的“爱兵之情”。
学到这里,老师心中有一个疑问,你知道是什么吗?对,既然彭德怀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了它呢?快速浏览课文1-3自然段,用一句话说明原因。
(课件出示)
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栓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自读此句。
要杀大黑骡子了,此时他的心情真的平静吗?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是呀,此时,复杂的情感交织于彭德怀的内心,爱兵如子的他,眼见战士们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每天近百人活活饿死在草地上,这怎能不让他心痛呢?所以,他深情地说____________(师生引读此句)
然而,杀了大黑骡子,他忍心吗?在多年的征战中,他早已把大黑骡子看做出生入死,任劳任怨的战友,此刻,却要在他的命令之下,永远地离开他。他多么不舍啊,但是,只要有食物吃,就能多一颗革命的火种,多一份希望,让革命走向胜利。所以,为了革命的胜利,他深情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生引读此句)
一边是心爱的大黑骡子,一边是同生共死的战友,舍去哪一边都是如同割去自己的心头肉,彭德怀内心复杂的情感撕扯着他的心,但是,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倒下,他怎么忍心呢?所以,他他深情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生引读此句)
从他看似平静的外表下,我们可以看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
(3)抓关键语句,品读彭德怀与战士的“互爱之情”。
在多年的征战中,大黑骡子只赢得了彭德怀对它的爱吗?战士们对它的爱,你们体会到了吗?(学生联系自己找到的语句谈体会)
战士们多么不忍心杀掉大黑骡子啊,让我们再次听一听哪发自内心的无声请求。
(课件出示)
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10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6匹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了什么,集体嘶叫了几声,又都默默地低下了头。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这分分秒秒里凝聚着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爱,更凝聚着战士们对谁的爱?战士们爱大黑骡子爱得那样不舍,对彭德怀爱得那样真诚,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读此部分。
(4)走进人物内心,品出彭德怀的“痛苦之情”。
在生活中,20分钟瞬间即逝,然而此情此景却是那样漫长。彭德怀理解战士们的爱,但多耽搁一分钟,就又会有许多战士悄然逝去。所以,他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情感,双手叉在腰间吼道_______________
(出示课件句子):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 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学生齐读,你能体会彭德怀此时心情怎么样?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此句。
枪声终于响了,让我们一起走入长征,感受这令人揪心的一幕。
(课件播放影片中彭德怀枪杀大黑骡子的镜头)
影片后出示句子: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同学们,一个驰骋沙场,横刀立马的大将军,竟对这头骡子致以最高的礼遇,让我们看到他对大黑骡子哪难以割舍的爱,也感受到他的侠骨柔情。这么一段打动我们内心的文字,怎能让六个小圆点戛然而止?你认为可能省去了哪些内容?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千言万语都凝聚在这个动作中。(再读此句)
(5)观看课件,品读彭德怀与战士的“同甘共苦之情”。
同学们,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感受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爱得那样深情,爱战士们爱得那样坚定;战士们爱大黑骡子爱得那样不舍,爱彭德怀爱得那样真诚。我们在这份爱中感动,在将军与士兵的这种互爱中,我们体会到彭德怀和战士们之间有一种什么精神?(同甘共苦的精神)
(课件播放红军艰难行走在草地上的镜头,教师动情讲述:)
正因为有着爱兵如子、和战士们生死与共的将军,才让士兵们有了钢铁般的意志;正因为有着这样一支将军爱士兵,士兵爱将军,官兵团结,同甘共苦的队伍,才能翻过飞鸟无迹的雪山,才能走过被称为“死亡沼泽”的草地,才能像钢铁一样坚不可摧,势不可当,才能有了战无不胜的力量,才能取得一个个胜利!所以,我们要骄傲地宣布:(课件出示句子)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
全班齐读句子。
让我们用自豪的声音向全世界呐喊──(再次朗读此句)
的确,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采用“以读为本,感悟真情”的方法,让孩子们边读边圈画,抓住一字一词一标点来多元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交流内心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走进彭德怀复杂的内心,只有沉浸在文本中的阅读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四、颂扬完美人格
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位爱兵如子,与战士们同生共死的彭德怀就站在你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阅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快意。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了解到了一位爱兵如子,与战士们同生共死的彭德怀,此时此刻,你明白张爱萍为什么在彭德怀逝世多年后,仍然这样深切怀念他了吧?的确,正如张爱萍所说:彭德怀是一个真正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字的人!我们有这样一位元帅,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他的伟大风范将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彭德怀同志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教学要求: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3、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4、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你了解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指名说)
2、师针对学生回答,简介一些红军长征的故事。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长征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
出示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