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ing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声赋》优质课教案(共含1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篇1:《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秋声的特色。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秋天的图片。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无边落木萧萧下,是霜冷长河,是枯叶飘零众芳摇落(幻灯片)的季节,愁是秋天的心(幻灯片),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欧阳修听听他的秋声(幻灯片)。

二、初读课文 了解文意(自由朗读幻灯片8)

翻译(开火车的方式回答,这样确保从第二个同学开始没有问题)

竦然而听之 惊恐地听

初淅沥以萧飒 初起时像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

衔枚疾走 口里衔枚快跑

但闻人马行声 只听到人马的行声

烟霏云敛 烟气浓重,云雾聚集

其气栗冽 他的气温寒冷

丰草绿缛 丰茂的草地碧绿繁盛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秋风之所以能够摧折草木使其零落,那是因为秋气具有肃杀的余威。

于时为阴 在时令上属于阴

于时用金 在五行中属于金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夷,就是杀,生物过于繁盛就会消减

渥然丹者 红润青春的面容

黟然黑者为星星 浓黑的头发变成星星白发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到底是什么使人受到伤害,又何必去怨恨秋声。

三、再读课文 深入研习

(一)研习第一节

1、A课前同学们预习过课文,刚才我们自由朗读了课文,请一个同学说说看,课文写得什么内容?

秋声及秋声引发的感慨。

B课文哪几节写的秋声?

1、2两节

2、A齐读第一小节,找出第一段中描写秋声的句子。(幻灯9)

明确:文章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至“但闻人马之行声”(幻灯10)

B很好,找的很准确具体。这是作者听到的秋声(板书:听秋),这几句话向来为人称道,把一个无形的秋声写的惟妙惟肖,这里作者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具体可感,能够让人如同看到一幅画面。

C请同学们口头翻译,尝试背诵,待会我们请同学背一背(记得找个学生事先背这一小段)

明确:这秋声刚开始像淅沥萧飒的细雨,忽然变得像澎湃的.波涛,让人想象到大雨急至的场面。又把它比喻成衔枚疾走的赴敌之兵,让人想象到行军队伍那种虽无号令却又急骤前行的场面,似乎能听到行军脚步的“唰唰”声。

齐背,实在不会背就看黑板

(二)研习第二节:

3、课文第2节开始写了什么?写秋之状分别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 (幻灯11)

明确: “秋之状” (幻灯12)

从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来解秋的。板书:解秋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4、其表现在秋声上的特点是什么?(幻灯13)

特点: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A(正因为秋有此状此声,所以它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幻灯14),是无边落木萧萧下,大自然中的万物在秋天通常都会凋零!)

B、那么人类在秋天又会做些什么活动呢? 我们一起来把剩下的部分读一遍

齐读: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老师概括:秋天里自然界万物凋零,而秋天里人类的活动又通常是秋后问斩、秋季用兵,包括音乐也与自然密切相关,与秋天相对的商就伤,夷就是戮。那么人的活动为什么和大自然的活动如此的高度统一呢? 因为古人追求天人合一。(幻灯片15)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与人事的高度统一。天地春夏秋冬与人间管制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相对与音乐五声十二律相的配合见注释17,18.天 地 春 夏 秋 冬吏 户 礼 兵 刑 工宫 商 角 徵 羽季夏 秋 春 夏 冬夷则七月(农历)

四、三读课文 探究主题(幻灯16)

(一)研习第三节1、关注一下课文的题目秋声赋 赋是什么?幻灯打出关于赋的介绍(幻灯17)明确: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刘勰 文心雕龙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幻灯18) 2、作者写的什么志,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感悟呢?(幻灯19)

(1)我们常常说了解一部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欧阳修的人生经历(幻灯20)。宦海沉浮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 虽然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而此时朝廷内外日益污浊、黑暗,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于是他辞去了官职,专心致力于《新唐书》的编纂。53岁这年的秋夜,他感慨万千,写下千古名篇《秋声赋》。补充交代62岁,与王安石新法产生严重分歧;65岁,辞官归隐;66岁,终老颍州(今属安徽省)。

(2)四人一桌学生讨论回答,可以用自己的话,可以用原文。(幻灯21)

A. 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精力。

B.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C. 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二)研习第四节

1、作者的这种感悟童子能不能体会?

2、你怎么知道的?

读第四节

3、好现在我们再会过头来看文章开头老师留给你们的一个问题:(幻灯22)

“童子听到的秋声的感受与欧阳修的感受同吗?为什么?

总结:从季节上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那么从人生的季节上来看童子正处于人生的春季,而欧阳修却处于人生的秋天了,所以他们无法形成共鸣,你们现在恰如那童子,当然欧阳修的人生感慨老师也不能完全体味,但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们都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五、四读课文 课后练笔(时间多就继续读课文思考)幻灯23

以《谛听自然》为题写一篇听秋声感秋意的小短文。

篇2: 《秋声赋》教案

《秋声赋》教案

一、导入课文

在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

二、自由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三、研读课文1―2小节

先一起回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1―2

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

先一起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天的?

谁给我解释一下“如赴敌之兵”

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

比喻 本体是秋声,喻体是

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

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

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色 容 气 意

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秋之意是什么?神韵 由形到神的过程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 ”我们先来翻译一下

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什么样的特点?悲

下面把“摧败 ”翻译一下 注意“气”应该怎么理解――――肃杀

古代杀人犯处斩,大都放在秋季,称之为秋后处斩。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

再一起把第二段朗读一遍

小结:第一段写秋之声,突出其悲的特点,第二段写秋之声,交代悲切的原因,后半部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

那么第三段写的又是什么呢?

朗读下面听我把这一段翻译一遍

先看写的是什么――议人生 发表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

感叹为追逐一时的功名,而落得心力交瘁,华发早生。联系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从“百忧 ――――――――星星”再齐读一遍

板书:

角 度

特 征

主观感受

秋 声

淅沥萧飒 如风雨骤

奔腾砰湃 如波涛夜惊 WW铮铮 如军队夜行

凄切悲凉

秋 状

惨淡 清明 栗冽 萧条 丰草色变 佳树叶脱

肃杀寂寥

对于自然之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

秋 义

刑官 兵象

阴阳五行

五声六律

肃杀寂寥

四、研读课文第三小节

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文章第三小节。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讨论三分钟,然后告诉我你的观点和理由。

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谈得都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不想听听我的看法呢?

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投影: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xx),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

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j,。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xx)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着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着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飘散,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

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彼此争盛,丰美繁茂;树木葱茏青翠,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篇3:《秋声赋》教案

《秋声赋》精品教案

《秋声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赋的基本常识,疏通文句,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3.体味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即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2..领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绘而引出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有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 2.点拨法 3.学生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播放幻灯片1―14,背景音乐《秋日私语》) 夏日迈者蹒跚的步伐离去 把背影留给了季节的风和雨 凋零的叶子伴着秋的足迹 在沉吟中 默默无望的叹息 岁月的眉梢 凝着一颗颗凄凉的泪滴 摇摇欲坠的心事 在颤栗的.寒潭里铺展 汇成了一江绵亘不断的愁绪 知道失望是灰色的天际 知道秋的落寞 不会演绎出轻盈翩然的舞姿 当班驳的思绪 在萧瑟的风里枯萎 我依旧怀念深深 不忍滴落那最后的牵挂和别离 就这样沉浸 沉浸于秋日的私语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以来很多文人不厌其烦地追随“悲秋”的主题,抒写宋玉式的悲凉,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赋的常识{单击图片播放短片后整理知识要点}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短片,并根据自己的预习材料说说你所了解的欧阳修和赋的相关知识。。 明确: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庆历中任谏官。因支持范仲淹改革,直言谏事,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州。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古文运动的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赋,①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②主客问答的方式。主客问答是传统汉赋的特点。 高一已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也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三、初读 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注意正音和朗读的节奏。 1、听范读。正音,注意朗读的节奏。 教师播放录音,听读课文后展示文本字词,找一名学生朗读,强化正确听读。 悚然sǒng 萧飒sà 砰湃pēng WW铮铮cōng 烟霏云敛liǎn 冽lì 砭人肌骨biān 呼号háo 丰草绿缛rù 渥然wò 槁木gǎo 黟然yī 戕贼qiāng 2、自由读。感受文体特点。 ⑴、学生自由放声诵读,教师巡视指点。 ⑵、分四组进行朗读比赛。 三、悟读理解文意 学生以研讨小组为单位,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义,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段文言要点: ⑴、欧阳子正夜读书 ①正在; ②夜,名词作状语,夜里 ・・ ⑵、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句式) ①从; ②定语后置 ・ ⑶、悚然而听之 ①修饰・ ⑷、其触于物也 ①代词,它; ②到 ・ ・ ⑸、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①快 ②跑 ・・ ⑹、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①只 ・ ⑺、此何声也?(句式) ①判断句 ⑻、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①数词作名词,四周 ・ 2、第二段文言要点: ⑴、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①句式:判断句; ②何,何故 ・ ⑵、盖夫秋之为状也 ①那; ②主谓间,不译; ③呈现 ・ ・・ ⑶、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①色彩; ②聚集 ・・ ⑷、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①容颜 ・ ⑸、其气冽,砭人肌骨 ①秋气; ②刺 ・ ・ ⑹、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①秋意 ・ ⑺、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①所以; ②发出 ・ ・ ⑻、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①承接; ②承接 ・・ ⑼、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①用来……的; ②是; ③句式:判断句 ・・・ 3、第三段文言要点: ⑴、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①句式:判断句; ②在; ③属于;④在;⑤属于 ・ ・ ・ ・ ⑵、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①这; ②把; ③作,作为 ・ ・ ・ ⑶、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①古义:自然;今义:天空; ②对于; ③名词作动词,结出果实 ・ ・ ・ ⑷、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①所以; ②代词,指秋天; ③代表; ④是,属于 ・・・ ・ ⑸、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①句式:判断句; ②已经 ・ ⑹、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①句式:判断句; ②经过,过了; ③形容词作名词,繁盛期 ・・ 4、第四段文言要点: ⑴、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①古今异义,古义:有……的时候;今义:偶尔,不经常・・ ⑵、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①是; ②句式:判断句 ・ 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①劳累; ②身体・ ・ ⑷、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①那些; ②主谓间,不译 ・ ・ ⑸、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①变为 ・ 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①奈何,为什么; ②用 ・・・ ⑺、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①残害; ②怨恨 ・ ・ 5、第五段文言要点: ⑴、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①回答; ②修饰 ・ ・ ⑵、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①只; ②应和; ③的 四、议读理清文章思路 师:在疏通文本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讨论后明确:这篇散文,先写秋声,再写“秋之为状”,再论“何恨乎秋声”,概括而言,即摹秋声、绘秋状、论秋感三个部分。 师:第二段写秋之为状,为什么会有如此之状貌? 明确:因为秋意味着刑、阴、兵、伤、杀,因而2、3两段可以合为一部分。 师:最后一行写童子沉睡,虫声唧唧,是文章的尾声,也可与第4段列为一段。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的具体意境是什么? 明确: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五、布置作业:背诵1、2自然段 附板书: 秋声赋 欧阳修 夜读――摹秋声――绘秋状――论秋感(自然/人事)――童子垂头而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1、2自然段(教师根据背诵情况予以指导或点评) 二、导入课文 同学们,高二上学期我们学过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还有印象吗?余光中用诗化的语言、丰富的联想,把雨声写得具体可感,让我们高度享受了雨在听觉上的美感,并传递了浓重的文化乡愁。 雨有声音,大自然的一切都有声音。 学会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不但要用耳聆听,更要用心聆听,有所感悟。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在《秋声赋》中听到了怎样的秋声?从秋声中得到了怎样的感悟呢?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师: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结合课文谈一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 明确:考查写作手法与技巧;解题步骤:写作手法――解读手法――运用效果 明确:比喻 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淅沥萧飒的(风雨声)、波涛夜惊、风雨骤至、WW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虚为实的手法)。 2、师:胡适认为描写声音的四大名篇―

篇4:《秋声赋》的教案

一、联想导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 杜牧《山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了解的写作特点。

三、走近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四、简介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五、了解文体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六、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是描绘的什么?用何方法描绘的?该事物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描绘秋声。

比喻的方法。

悲。

2、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全段。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於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我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仔细倾听,说道:“奇怪啊!”起初听起来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那声音)奔腾澎湃起来,好像江河夜间波涛汹涌,暴风雨骤然来临,(那声音)碰到物体就发出金属撞击时的铿锵之声,又如同开赴敌阵的士兵,口中衔枚疾进,听不到如何号令,只有人马行走的声音。 我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啊?你出去看看。”书童回答说:“星星和月亮皎洁光耀,银河横在天空。四处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间发出的。”

3、作者是如何描写秋声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1).用一连串的比喻(博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等。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

(2).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二)研读第二段

1、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二段前半部分写秋之状、声,交代悲切的原因;

后半部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

2、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前半部分。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我说:“哎!可悲啊!这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何而来呢?那秋天呈现的情状啊,它的颜色惨淡,烟云密集;容貌清明,天空高远,太阳明亮; 气候寒冷,刺人肌骨;秋意萧瑟,山川寂静空旷。所以秋天发出的声音,凄凄切切,呼喊号叫,愤然而作。(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但草被秋风一吹被颜色就变,树被秋风一碰叶子就落; 它们之所以零落衰败是因为秋之气的余威.

3、前半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

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

4、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后半部分。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於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於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 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秋天是刑官执法的时令, 时令上属阴;它又是征伐的季节, 五行上属于金.这就叫做天地尊严正义之气,常常把肃杀作为心性.天对待万物,使其春天生长,秋天结果。所以秋天在音乐上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夷则是七月的音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已经衰老,令人悲伤。夷,是诛杀的意思,万物过于茂盛,就必然衰败。

5、后半部分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

这样写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三)研读第三段

1、概括第三段所写内容。

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产生的'人生感悟。

2、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全段。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 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哎!草木无情,秋天来了也会飘零。人是动物,在万物中最有灵性。百种忧虑影响他的心绪,又有万件事情劳累他的形体。 内心有所触动,一定会损耗他的精神。何况还要思考那些力量无法做到、忧虑那些智慧解决不了的事情呢。这当然会使他红润的脸色变得如同枯木,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为什么要用并非金石般的身躯,去和草木争繁斗盛呢?想一想是谁给自己带来残害吧,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2.最终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四)研读第四节

1、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全段。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童子没有回答,低着头睡着了。这时只听到四面虫鸣唧唧,好像应和着我的叹息。

1.写童子“垂头而睡”“四壁虫声唧唧”,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童子已“垂头而睡” ,这样写衬托出作者孤独寂寞。而只有“四壁虫声唧唧” ,反衬出作者的作者悲凉的心境 。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七、概括主题思想

本文以秋声发端,描绘了暮秋山川寂寥、草木凋零的萧条景象,借此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悲秋情怀,同时也流露出无为无忧、超然物外的老庄思想。

八、归纳写作特点

1.大量运用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

2.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3.骈散结合。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注意运用长短不齐的句子,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变得散文化了,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篇5:欧阳修《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余曰 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秋声赋》赏析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j,。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篇6:秋声赋诗词

秋声赋诗词

秋声

茶烟凝露尚盈盈,惊觉波涛鼓浪声。放纵月明千万意,金戈铁马尽横行。

秋雨

梧桐叶上雨潇潇,清冷敲阶正寂寥。好趁黄昏涂一梦,落红轻润祭妖娆。

秋叶

清露盈盈点翆萝,咏凉漫步驻星河。分明不晓秋多少,梧叶轻划静静波。

秋品

霜花点缀满山红,倒影清江嵌入瞳。可恨浮波难解意,却将青眼对飘蓬。

秋色

清风白羽送新凉,雁字高天已苍茫。染透胭脂枫亦醉,缤纷花锦不同香。

秋闲

云端归雁又辞家,嵌入深眸淡淡华。还会新泥春花护,怡然篱畔嗅清茶。

秋魅

秋波又起漾飞鸿,雁影高天渐渺瞳。何惧凄风兼细雨,青山霜染胜长虹。

秋韵

染醉胭脂岭上秋,枫姿流韵舞清流。春华如晓风中旎,颔首低眉应是羞。

篇7:秋声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秋声赋》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文以气为主”版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形象的语言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千百年来引起后人无数共鸣。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情感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散文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 理解并初步实践文、质、哲三维文章学习法。

2) *理解并初步实践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

3) *研讨文章主题的多义性。

4) 能从哲学、美学层面了解古人创作的.一般规律。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①〈1〉诵读感悟法

文言文教学贵在多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经典散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③.比较法

通过与《登高》等诗词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文的艺术特色。

④.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① 创设情境、感性认识:依次展示欧阳文忠公像、欧阳修行书、元代赵孟\行书《秋声赋》卷、今人《秋声赋》图轴。

② 温故而知新:讲解诵读提示,师范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2、3、4自然段,重点点评结尾段的朗读技巧。

2、介绍学习目标:文、质、哲 “万能三角”文章学习法。

解析“万能三角”:师介绍什么是“文”,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是“质、哲”,明确基本概念。

3、对“文”进行研讨:

① 文似看山不喜平:师带领学生讨论,明确“起、承、转、合”的创作基本原理,此为“文”的根本所在,是最基本的行文思路。

② 理论联系实际,发动学生探讨课文是怎样起承转合的,明确各部分的具体内容。

4、对“质”进行研讨:

横看成岭侧成峰,发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多义性(分三方面)探讨,总结。

5、对“哲” 进行研讨:

① 学生思考:为什么以欧阳修为代表之一的古人会这样写,写这样的文章?其中有无规律?该如何从哲学层面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说明?

② 师进行理论引导,带领学生结合已学课文进行讨论,总结(分三方面)

6、初试锋芒:

① 绝知此事宜躬行,誓与醉翁比高低:师引导学生按照结合起承转合的写作原理尝试构思《冬风赋》或《冬雨赋》。

② 学生思考,发言谈谈自己的构思。

7、作业布置:

① 布置研究性学习题目。

② 从美学角度思考 “承转合为什么这样美?”

篇8:秋声赋读后感

随手翻到《秋声赋》这一篇,现在不正是秋天吗,刚好,看看古人笔下的秋。

名为《秋声赋》,自然是从秋声入笔。“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萧萧秋风在耳边响起,窗外的山草树木随之呼啸。我大约能想象出,此时的欧阳修是如何大笔一挥,写下传世名篇,何其英洒!

读到第二段,真是脍炙人口。“盖夫秋之为状也,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每每想到秋,总会想起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秋天是黄色的,我想,既是大片黄叶的代表色,也是花蕊的代表色吧。大千世界,生生不息。叶落也只是一种蛰伏,只待春暖时节,重生。

篇9: 秋声赋读后感

如是我闻:除了自身的病患或亲友离去的痛苦是真实的,其他的痛苦都是你自己的价值观带给你的。”社会没有那么复杂,复杂的是人心罢了。在《秋声赋》中欧阳修慨自然而叹人生,其中可以看出作者渴望实现自我超脱的愿望。

欧阳修虽仕途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泊名利。《秋声赋》是欧阳修晚年所作,从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中可看出,作者认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这领悟使得诗人与世无争,淡泊名利。

在《秋声赋》中让我感受到了一个超然物外的欧阳修。与其改变不了他人或物,不如先改变自己。欧阳修超凡脱俗的品质正是如此,正是在他进退两难的时候,选择了退一步去改变自己。他的改变不是为了迎合别人,也不是为了向别人献媚和屈膝,而是采取了一种迂回的方式让自己与世无争,能以更加愉快的心身更好地活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价值观中给他所带来的痛苦。

但其中不免有些消愁的情感。欧阳修借秋抒己悲,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宦海浮沉和人生艰难的不幸遭遇,让人感受到一丝丝的悲伤情调,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而指责他们的消极情绪。在古代的封建文人墨客中,因为受时代的局限和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束缚,因秋而生悲的`伤感情绪是必然的。的确,在不断奔赴理想的彼岸中,会有或大或小的烦恼,也许你因景而倍增伤感,也许你心态端正,砥砺前行,从而造就更好的自我。不得不说,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幸,是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有莫大作用的垫脚石。少些忧伤,多些乐观,也就少了许多痛苦。

《秋声赋》虽包含了诗人丝丝消极的情绪,但他也感悟出了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种乐观的人生哲学,总体上还是偏向乐观豁达的。我们在对待传统古典文化时应要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不应该受古人消极情绪的影响,而是学习古人那种超然物外、自我超脱的品质,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现在起,对生活微笑吧!这样,你能察觉它的美!

篇10: 秋声赋读后感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读罢全文,唯其肃杀,却见清明,即悟未悟,将以何种心境应和这秋声。感秋之悲犹如体验死亡,不知归于消极还是坦然面对人生,更增添了明白与勇气。秋声自然,叶落如归,人又有何不同,随其荣发,终归沉寂,散失如尘。既然任谁不过如此,何须有悲。“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此句有前文为证,凡伤皆因心,启人无争。而我却体会到另一种真,那就是于肃然中看到清明,常怀一颗平常心,少一些名利计较,多一些涉世的勇气。自然,淡然,坦然。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这是自然规律,于人如何呢。

读欧阳修的《秋声赋》正值乍暖还寒的时节。虽不是秋日,但和着欧阳子叹息般的呓语,我仍然依稀从扑面而来的暖风中辨认出肃杀的气息。让我试试聆听我自己的秋声。

篇11: 秋声赋读后感

最先响起的是琵琶,玉珠般错落而出的声响,悄悄地以共鸣的方式拨动了我的心弦,节奏清脆简短,却又如思念般悠长,它彻彻的落寞,在无形中感染着它的听众,如孤独的飞禽在旷野呼喊一般的声音从我的耳朵进去,如麻药般哽咽了我的喉咙。接下来,有笛声从遥远的天边传来,与琵琶的低语错杂交织在一起,带着弥漫起荒沙的征人之思来到我的身边。它的声音似乎是忧伤的化身,它淡然地环绕着我,从未靠近,也从未离开,它拂过的时候,不带有丝毫的踪迹,但它离去的时候,却会发现它已改变了一切。不经意间,箫声从笛声之中傲然脱出,开始了独奏,水面回荡开来它的回声,如传说般落寞,如月光般冰冷。它浸染了被时间擦干的泪水,它包容了有爱恨交织的回忆;它拾起了让过往遗弃的忧伤,它揭示了被繁盛遮盖的空荡;它收拢了如细网交织的思绪,它错乱了如梦般朦胧的音符;它焚烧了记载着往事的丘陵,它冻结了曾经炙热着的感情。它如同黄昏的余晖,在晚风未吹拂到的地方,默默地将秋思埋葬,只余下一个孤独的墓碑,上面空无一字。于是乐章从低谷涌向了高潮,如繁星般在一瞬间将我的思绪闪烁成了一片空白,被遗忘的记忆就此复苏,将我的心残酷地撕开,在光影交织中将我的灵魂映成了透明的形体,我无从躲避这来自内心的审判,任凭亘古未变的悲哀,将我心底的微震扩大成风中响亮的呼喊,直到这乐声消逝。

《秋声赋》仍如同刚才一样放在桌上,它旁边的时钟还在嘀嗒地走,丝毫没有注意到之前到来的时光与心灵交错碰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会存留有那些记忆,也许是这篇《秋声赋》把它们唤醒的吧。我明明听见了,隔着书页穿越千年的吟诵正与我心里盛大而落寞的乐章交织成辉煌的交响。但是,秋声注定是寂寞的,它不孤独,但它寂寞。

篇12:《秋声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秋声赋》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文以气为主”版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形象的语言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千百年来引起后人无数共鸣。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情感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散文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 理解并初步实践文、质、哲三维文章学习法。

2) *理解并初步实践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

3) *研讨文章主题的多义性。

4) 能从哲学、美学层面了解古人创作的一般规律。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

①   诵读感悟法

文言文教学贵在多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经典散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③.比较法

通过与《登高》等诗词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文的艺术特色。

④.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学法指导:

意象 意境 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① 创设情境、感性认识:依次展示欧阳文忠公像

、欧阳修行书、元代赵孟頫行书《秋声赋》卷、今人《秋声赋》图轴。

② 温故而知新:讲解诵读提示,师范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2、3、4自然段,重点点评结尾段的朗读技巧。

2、介绍学习目标:文、质、哲 “万能三角”文章学习法。

解析“万能三角”:师介绍什么是“文”,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是“质、哲”,明确基本概念。

3、对“文”进行研讨:

① 文似看山不喜平:师带领学生讨论,明确“起、承、转、合”的创作基本原理,此为“文”的根本所在,是最基本的行文思路。

② 理论联系实际,发动学生探讨课文是怎样起承转合的,明确各部分的具体内容。

4、对“质”进行研讨:

横看成岭侧成峰,发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多义性(分三方面)探讨,总结。

5、对“哲” 进行研讨:

① 学生思考:为什么以欧阳修为代表之一的古人会这样写,写这样的文章?其中有无规律?该如何从哲学层面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说明?

② 师进行理论引导,带领学生结合已学课文进行讨论,总结(分三方面)

6、初试锋芒:

① 绝知此事宜躬行,誓与醉翁比高低:师引导学生按照结合起承转合的写作原理尝试构思《冬风赋》或《冬雨赋》。

② 学生思考,发言谈谈自己的构思。

7、作业布置:

① 布置研究性学习题目。

② 从美学角度思考 “承转合为什么这样美?”

篇13:秋声赋全文及其翻译

秋声赋全文及其翻译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篇14:秋声赋全文译文

秋声赋全文译文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余曰 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篇15:《秋声赋》说课稿

《秋声赋》说课稿

【教材分析】

首次接触到苏教版的教材,对教材的编排非常喜欢,觉得这是比较接近语文课的一种教材。《秋声赋》在本册课文中被编入第四个文本研习专题:笔落惊风雨。这一安排体现了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在教材处理时会借助对文本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

这一专题的编排有一个特点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编者在概括诗词赋时分别使用了这样三句话:“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我认为诗词文均是作者肺腑喷出之“气”,编者这样说只是一种话语表述的方式,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可把此作为互文见意来理解,绝不能曲解,把这三句话作为三者的不同特点以至误导学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悉《秋声赋》这篇文章;

2、在朗读中体会赋文的特点;

3、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欧阳修;

【教学重点】

同目标1、3。

【教学难点】

课文的`二、三段用语典雅,引经据典,体现了赋的特点。可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中很可能会象文中的童子那样“垂头而睡”。

【教法设计】

针对教学目标,本课在诵读的基础上,以问题带动学习的参与,生成课堂。

【教学过程】

一、以课文在全册的位置分析导入

二、诵读

1、范读,整体感知(如能找到好的诵读资源最好,否则由老师范读)

2、学生读,扫清字词障碍

3、师生边读边议,找出文章的思路:

夜读――闻秋声――童子所见――欧阳子所感(此为文章主体部分)――童子昏睡(在此环节,可顺便解决赋体文的特点问题)

三、问题设计:

1、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千载以下,此文仍在传诵即是明证),可童子们为何听得“垂头而睡”呢?

2、如何才能把“课”讲得更生动,你能帮欧阳子出出主意么?

[对问题一的讨论,要紧扣文本。在讨论的起始,为了活跃气氛,可以以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来与之比较。可这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来突破对课文难点的学习。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

对文本解读发现的答案举例:

(1)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而童子没有感觉,是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情感基础不同。

(2)欧阳子采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础不同。

(3)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人生感悟不同。

[对问题二,只作为学生对文章学习的感悟与吸收,属发展范畴。如课堂不能完成,也可留作课外作业]

四、小结

本部分为对课文内容短小精致的描述,是老师上课重点“灌”的内容。说到这里,我认为,高中语文课的学习,其精粹内容,对文化的传承,绝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学生讨论,课堂生成都只是为下面的“灌”打基础,以使“灌”的过程自流流畅,水到渠成。仅仅停留在“生成”的课堂对高中生来说是一种浅层次的课堂。

五、作业

在熟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本详细的注释,翻译全文。

(本次作业即是对第二课时所做的预习。第二课时预计在第一课熟悉文章、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从文字细节上去“读”课文,以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知识积累问题。)

《秋声赋》教案

秋声赋原文及阅读答案

欧阳修的词《秋声赋》原文翻译

优质课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 教案

秋声散文

幼儿园优质课教案

《称赞》优质课教案

社戏优质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集锦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秋声赋》优质课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