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物理教案半导体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熊猫很song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三的物理教案半导体(共含13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熊猫很so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三的物理教案半导体

篇1:初三的物理教案半导体

关于初三的物理教案半导体

【教学过程设计】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半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半导体和导体、绝缘体的`有什么不同?你知道那些半导体元件?半导体都在哪些地方有应用?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半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半导体和导体、绝缘体的区别.

【板书设计】

1.半导体

概念

与导体、绝缘体的区别

2.半导体材料

3. 半导体的电学性能

篇2:物理教案半导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半导体以及半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半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

知道半导体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树立科技强国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分析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入手,进一步引入另一种介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半导体.接着分析了半导体的特点并提出问题.

教材又结合实例,介绍几种半导体的特性,说明了半导体地重要性.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

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设计】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半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半导体和导体、绝缘体的有什么不同?你知道那些半导体元件?半导体都在哪些地方有应用?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半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半导体和导体、绝缘体的区别.

【板书设计】

1.半导体

概念

与导体、绝缘体的区别

2.半导体材料

3. 半导体的电学性能

探究活动

【课题】探究二极管的特性

【组织形式】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查阅有关资料,总结、讨论.

【活动内容】查找、总结

1、二极管的四个特性.

2、判断二极管的方法.

3、二极管的有关参数.

篇3:初三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能力目标

1、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找出本影和半影,能解决日月蚀问题。

2、会使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解释有关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情感目标

1、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让学生正确的认识日月蚀现象,破除传统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用科学家对光速进行测定的不懈努力的事实,教育学生面对困难要树立信心,勇于探索。

3、利用几何知识解决光学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变通。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重点掌握以下几部分知识点: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讲解时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本影和半影等都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装置。 3、光线:光线只代表光的传播方向,它不是客现实际存在的东西,光线是光束的抽象。是在研究光的行为时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有向直线。 4、光束:有一定关系的一些光线的集合称为光束 5、介质(媒质)、光在其中传播的物质、但要注意:光传播时并不需要介质。 6、影:光线被挡住所形成的暗区。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在本影区域内完全看不到光源的光照射,在半影区域内只能看到部分光源发出的光。如果是点光源,只能形成本影,如果不是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与半影。光的直线传播可以通过本影和半影的实验来证实如图所示一个点光源,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能形成一块阴暗的区域。

如图所示两个或几个光源,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能造成本影和半影区域。

7、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全食,如a区。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如b区,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阳周围的发光环形面,这就是日环食,如c区。

8、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同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如图所示,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如图a区;当月球有一部分进人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如图b区;但要注意,当月球整体在c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

9、光速:通常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3.00×108m/s。 注意: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的速度都将小于该值。教学设计示例光的直线传播、光速

(-)引入新课

现在我们学习光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2、光线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思考后请同学提问,教师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解释和说明。由此引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教师带动学生重点分析以下知识点:

1、光源: (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等。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 点光源: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光源的尺寸远小于它到观提点的距离时就可看作点光源。 (2)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 光源发光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光照到物体上,光能又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视觉。 2、光的直线传播 (1)介质: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等。 注意: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 (2)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中。 光直线传播产生的光现象有:小孔成像、形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3、影: (l)点光源的影 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2)较大发光面的本影和半影。

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的范围是本影,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部分光照射的区域,是半影,比较以上两图,光源的发光面积极大,本影区越小,无影灯就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 注意强调: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发出的光可用光线表示,但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光在同一种约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正因如此,才能在障碍物的背面留下影子。 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问题,除了一些现象解释以外,还会出现一部分相关的计算和证明,大多数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和几何知识来解决的。 例题1:一人自街上路灯的正下方经过,看到自己头部的影子正好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人以不变的速度朝前走,试证明他头部的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证明: 先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几何知识,确定某时刻人头影的位置,再应用运动学知识推导出其位移或速度的表达式即可得证。

设灯高为H,人高为h,如图所示、人以速度V经一段时间;到达位置A处。 由光的直线传播可知:人头的影应在图示B处,由三角形相似得: 即: 人头的影的速度 因为H、h、V都确定,故V也是确定的,即人头的影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例2 某夏天中午晴天,若发生了日偏食,在树荫下,可看见地面有一个个亮斑,这些亮斑是太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之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的,这些亮斑的形状是: A、不规则的图形 B、规则的图形 C、规则的月牙形 D、以上都有可能 分析解答: 亮斑是由小孔成像所致,小孔成像是因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其所成像相对物而言是倒立的与物形状相似的实像,其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选(C)。 通过以上实例的分析,请同学注意在以后处理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问题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数学几何知识,结合正确的光路图来求解。探究活动 1、动手制作一个小孔成像观测器。

2、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对光的传播速度的测定方法。

3、注意观测发生日食和月食时的现象以及规律。

篇4:初三物理教案密度

初三物理教案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单位、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以物质本质特征来定义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自制幻灯片、天平、石块、木块、水、量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教学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15100.5

木块210200.5

石块11042.5

石块220xx.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幻灯片出示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三节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

03kg/m3

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篇5:初三下册物理教案

人教版初三下册物理教案

教学准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导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的计算,学会解答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了解等效电阻的含义,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的兴趣。

2、通过对欧姆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难点:正确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弄清变形公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实物投影展示上节实验课某小组的实验数据。

师: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数据,从表格的数据中可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教师展示、学生观察,并引导、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1:加在一段导体(电阻不变时)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或者: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生2:在相同电压下,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

或者: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师:以上的同学归纳都得很好,表达得很准确,如果将上面的实验结论综合起来,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这个结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欧姆定律,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该定律的应用。

板书:第二节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二、新课内容

1、明确定律内容

板书:1、欧姆定律的内容——

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其文字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吗?

生:I=U/R ;师:非常正确。

板书: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

师:该式子当中各个物理量所使用的单位有无什么要求呢?

生:有!在公式中电阻的单位是“?”;电压的单位是“V”。如果题目中所给出的单位不是以上的单位,必须先进行单位的换算,再代入计算,最后电流的单位才会是“A”。

师:你的回答很正确,在使用公式时应该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单位要统一。

板书:3、公式中各量的单位:电阻——?;电压——V;电流——A

师:或许有些同学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式子就叫做“欧姆定律”,它原来是这么的简单,一节课就可以做出来了,真的是这么简单吗?还是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关的资料吧。(播放教学资料,全班学生一起观看)

课件展示:欧姆定律的建立(教师可提前作适当的准备)

师:看了以上的资料后,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生1:原来欧姆定律的发现要经历那么多人的努力啊

生2:其中包含了很多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并非一下就可以得到的

生3:欧姆这个科学家真的很坚强啊,遇到困难也不放弃;对别人的误解也不在乎。

生4:欧姆这个科学家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太对太精彩了,一切伟大科学家的成功所靠的都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科学家,人类社会的发展才会取得不断进步的文明成果。能有现在这么美好的环境和机会,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努力,让我们的人类文化继续发展和发扬下去。

2、欧姆定律应用

师:知道了欧姆定律之后,下面我们来看看它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

例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试电笔内必须有一个阻值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流过人体的电流,该电阻阻值大概是880K?,比氖管和人体的电阻大得多,后二者的电阻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那同学们算算,使用试电笔时,流过人体的电流大概是多少呢?

师:读完题目,你们知道要求什么吗?

生:电流的大小。

师:有什么困难吗?

生:仅知道电阻值,还不知道电压有多大?

师:那你们知道,试电笔要插在那一条电线上,氖管才会发光?

生:应该插在火线上。

师:对,此时的电压是多大?

生:家庭电路中火线与地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

师:好,现在你们就开始计算一下,看看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大。

注意:学生一边开始计算,教师要在黑板上板书示范电学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以及标注和提示解题的规则:

①据题意画图;②在图上标出相关的'物理量;③答题时写出:已知和求解过程、结果(其中非国际单位的要先化为国际单位);(也可以将学生的解题过程投影出来评点;最后将答题的规范投影出来。)

例2:某实验中测得一个未知电阻的电压为4.8V,流过的电流是320Ma,求该电阻的阻值。

师:这道题可以直接使用欧姆定律来解题吗?

生:不行,题目要求的是电阻,不能直接用公式I=U/R来计算,需要将其变形为R=U/I才行。

师:对,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老师所要求的答题规范进行练习。(可以请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教师随后作点评。)(板演和点评过程省略)

师:通过以上两题的解答,同学们有什么体会?

生:欧姆定律公式当中的三个物理量,只有知道其中的两个,才能够求出第三个。

师:对,而且,公式当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是针对同一个导体在同一时刻的。

师:若是该成求U和R呢?公式应该作什么变化?

生:U=IR,R=U/I

师:很好!从公式R=U/I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求导体的电阻,只需要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量出该导体的电压和电流,就可以求出该导体的阻值了。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同学们要记住它。

师:至于公式R=U/I,能否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生1:好象可以的;

生2:不行,以前学过:导体的电阻是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决定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师:看来这为同学的基础知识很牢固啊,讲的很好!我们对物理公式的理解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而要考虑其物理意义。式子R=U/I,只是一个计算式,表示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流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不能单纯理解成正比或反比。

师:其实大家只要想想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即可明白:当电压为0时,导体的电阻也会随之为0吗?这么容易就获得“超导体”这是很荒谬的事啊。

生:哦,原来是这样的。

师:同样地,对于式子U=IR,应该怎样理解?你们能够解释一下吗?

生:这个也只是数值关系而已,电压并非与电流、电阻成正比。其实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导体两端在不加电压时,电流为零,但是导体的电阻却不为零的。

师:解释得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很清楚了。

篇6:初三的物理教案

关于初三的物理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

?分组实验: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

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图一

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图二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

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3.作业:

(1)思考与练习―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

(二).声波的传播1.声波传播的条件

(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

后当堂交流)图三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

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阅读课文

2.声速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15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2)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3)回声

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声波的接收――耳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3.作业

思考与练习―1、3、4、5。

(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中的实验。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教学反思】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老师还要注重第一次对学生的作业指导。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了解骨传导。

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难点:骨传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1、人耳的构造

听觉神经大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介绍贝多芬的故事。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三、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立体声

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该了解一下。普通立体声(2.0),从声音来源开始。录音时,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行录音,录出来的音乐信息是同时进行的双声道。播放音乐时,由双声道进行还原,分别到两个扬声器中(音箱就为两组)(左,右)。利用人的双耳效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当然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一定距离。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改为用电脑。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双声道立体声(大多数),所以平时(多数)用电脑,手机或MP3,MP4播放器,听到的都是(2.0)的立体声,(当然前提是耳机和音箱没问题)。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7.1),我就不说了,只不过多几个声道而尔(对音箱的要求更高)。

篇7:初三物理教案浮力

初三物理教案浮力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物理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篇8:半导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半导体以及半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半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

知道半导体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树立科技强国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分析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入手,进一步引入另一种介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半导体.接着分析了半导体的特点并提出问题.

教材又结合实例,介绍几种半导体的特性,说明了半导体地重要性.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

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设计】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半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半导体和导体、绝缘体的有什么不同?你知道那些半导体元件?半导体都在哪些地方有应用?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半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半导体和导体、绝缘体的区别.

【板书设计 】

篇9:半导体

3. 半导体的电学性能

探究活动

【课题】探究二极管的特性

【组织形式】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查阅有关资料,总结、讨论.

【活动内容】查找、总结

1、二极管的四个特性.

2、判断二极管的方法.

3、二极管的有关参数.

篇10:运动的描述初三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初三物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指的是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其核心是参照物的选取,理解它的关键是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来辨别那个是研究对象那个是参照物,本节课运动的描述是运动和力的第一节,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及分析

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分析: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就是指让学生明白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看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都必须选一个标准物体,这个标准物体就是参照物。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就是指借助参照物的基础上的判定,可学生对于参照物并没有意识,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完成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

三、问题诊断及分析

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本节的内容及特点,采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逐步深化提问,学生分析、论证、归纳得出结论,而后实例分析应用来使三维目标得到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

通过引导学生想想身边的各种运动,教师讲解分子运动、地壳运动,体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讲授新课

一、机械运动

问题一:足球场上正在进行比赛,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所熟悉的.运动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是静止的。

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它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改变。

2、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

不是,球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虽然没有改变,但是随地球的运动,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在改变,因此也在运动着,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结论:

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机械运动实质上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二、参照物

课堂活动

请同学们把物理课体放在桌子上,课体上放一铅笔盒,推动课体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观察现象。

问题二:根据实验现象看看选取不同物体作为参考标准时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设计意图:得出描述物体运动必须要选一个参考物。)

选取桌子作标准,铅笔盒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选取课本作标准,铅笔盒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选取铅笔盒作标准,课本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学生描述结论

结论:

描述物体运动的情况首先要选定一个标准参照物

所选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结果不同。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选定参照物

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没有发生位置改变

改变运动

没改变静止

什么是参照物

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选作标准的一个物体或一组相对位置不改变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研究地面上的物体,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

③小结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

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无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静止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观察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六、板书设计

第1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1.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 机械运动实质上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二、参照物

1.什么是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1.选定参照物

2.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没有发生位置改变

改变运动

没改变静止

篇11:人教版初三下册物理教案

人教版初三下册物理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导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的计算,学会解答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了解等效电阻的含义,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的兴趣。

2、通过对欧姆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难点:正确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弄清变形公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实物投影展示上节实验课某小组的实验数据。

师: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数据,从表格的数据中可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教师展示、学生观察,并引导、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1:加在一段导体(电阻不变时)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或者: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生2:在相同电压下,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

或者: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师:以上的同学归纳都得很好,表达得很准确,如果将上面的实验结论综合起来,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这个结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欧姆定律,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该定律的应用。

板书:第二节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二、新课内容

1、明确定律内容

板书:1、欧姆定律的内容——

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其文字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吗?

生:I=U/R ;师:非常正确。

板书: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

师:该式子当中各个物理量所使用的单位有无什么要求呢?

生:有!在公式中电阻的单位是“?”;电压的单位是“V”。如果题目中所给出的单位不是以上的单位,必须先进行单位的换算,再代入计算,最后电流的单位才会是“A”。

师:你的回答很正确,在使用公式时应该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单位要统一。

板书:3、公式中各量的单位:电阻——?;电压——V;电流——A

师:或许有些同学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式子就叫做“欧姆定律”,它原来是这么的简单,一节课就可以做出来了,真的是这么简单吗?还是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关的资料吧。(播放教学资料,全班学生一起观看)

课件展示:欧姆定律的建立(教师可提前作适当的准备)

师:

篇12:初中初三物理教案有哪些

初三物理教案一

一 运动的世界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 m=109nm

例:45 m=4.5 10-5m 0.23dm=2.3 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和t的单位化成m/s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若汽艇以100m/s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船=V船t=100m/s 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声=V声t=340m/s 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船+ S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 来计算,切勿利用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的公路上行驶,前50m的速度为20m/s,后50m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这100m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解:前半段时间为:t= = =2.5s

后半段时间为:t= = =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 =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的。

(2)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_____的,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3)小明对马路上的行人来说是________的,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2.一只小球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s内通过的路程是5m,则它通过20m路程后的速度是________m/s。

3.作直线运动的某物体,在开始5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接下来的15s时间内作速度为5m/s的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在这20s时间内作的是_______运动,整个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合___________km/h。

4.下列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C.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5.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是1:6,运动路程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9:1 B.1:9 C.4:1 D.1:4

6.某同学坐在一辆以速度20m/s匀速直线行驶的车里观察路边的电线杆,从第1根电线杆在他的眼前经过算起,经1分钟时间共有41根电线杆从他眼前经过,则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平均距离为( )。

A.30.8m B.30m C.29.3m D.28.6m

7.以乙为参照物,甲作匀速直线运动。以丙为参照物,乙静止不动。那么以丙为参照物,甲作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变速”)。

8.某商厦安装有自动扶梯,当扶梯不动时,人走上去需要2分钟。当扶梯运行时,人走上去只需40秒。当人站在运行的扶梯上,由扶梯送上楼,需要_________分钟。

9.某物体以8m/s的速度通过全程的2/3,通过剩余1/3路程的速度是21.6km/h,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初三物理总复习一

声的世界

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二、 乐音与噪声

1、 区别:动听悦耳的、有规律的声音称为乐音;

难听刺耳的、没有规律的声音称为噪声。

与情景有关,如动听音乐在扰人清梦时就是噪声。

2、 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 离声源的距离、振幅、传播的集中程度 有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 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

即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

例:热水瓶充水时的音调会越来越高(声源的长度越来越短)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能认出是哪个人说话或哪种乐器就是因为音色。

3、 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三、 超声与次声

1、 可听声:频率在20Hz—0Hz之间的声音;(人可以听见)

超声: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音;(人听不见)

次声: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音;(人听不见)

2、 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

(1) 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

(2) 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超)

(3) 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

四、 与速度公式联合,解题时应依物理情景画出草图。

例:远处开来列车,通过钢轨传到人耳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s,求火车离此人多远?(此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解1:设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则

— =2 解得S=727.6m

解2:设声音通过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则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2,则依题意有:

340(t+2)=5200t 解得t=0.14s

则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vt=5200m/s 0.14s=727.6m

1、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 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C.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D.乐器商店的标志。

2.你的邻居搞装修十分吵闹,干扰你的学习和生活,下列哪一个是无效的:( )

A.赶快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朵;

C将窗打开让空气加快流通;D.将棉被挂在窗户上。

3.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它一下,由声音来判断是否破损,是根据: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以上都不对。

4.口琴和笛子同时演奏,我们一听便能从声音中区分出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

A.音调; B.频率; C.响度; D.音色。

5.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有效、可行的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 )

A堵塞感受噪声器官 B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

C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6.吹奏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动引起的,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

7.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人面对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2秒后听到回音,则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m。.

8.声音要靠 传播,登月的人只能靠无线电交流,因为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9.噪声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试举世2个例子。

(1) __________ ;

(2) 。

10.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一个乒乓球(系着细线)、橡皮筋、鼓、一张纸、小锤。你任选器材设计三个有关声现象的探究实验,并按下表要求填写。

器 材

实验目的

操作过程

发生现象

示例:鼓、小锤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

用小锤敲击鼓

11、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问:

若他喊时离高崖是875m,则汽艇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初三物理总复习二

三 多彩的光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日食、月食、手影、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等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 108m/s,

2、 光的反射:

(1) 反射定律:(3条)

(2) 漫反射与镜面反射:区别及应用

(3)平面镜成像:成像特点(2点)

(4) 作图:(如下)

3、光的折射:

(1)在空气中的角度较大 (2)光折射成的虚像比实际物体高

4、光的色散

(1)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

(2)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基色:红、黄、蓝;

(3)物体的颜色:

Ⅰ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跟它相同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有光线,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光线);如红裙子只能反射红光;

Ⅱ透明物体只能透射跟它相同颜色的光;如蓝色镜片只能透过蓝光

例:穿红裙子、白T恤的女孩在只有蓝光的暗室里被看到穿蓝上衣、黑裙子。

5、凸透镜成像:(1)正立虚像(不可在光屏上呈现):u

(2)倒立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将u或者v跟2f进行比较。

u>2f:物大 缩小

u=2f:物等 等大

u<2f:物小 放大(同理,可应用在v上)

例:(04上海)物体放在焦距为16厘米的凸透镜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侧光屏上得到—个缩小的像,则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

A 10厘米 B 20厘米 C 30厘米 D 40厘米

解:缩小 物较大 u>2f u>32cm即选D。

6、眼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近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照相机成 缩小倒立的实像

投影仪成 放大倒立的实像

1.(04广东)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m/s. 太阳、月亮、荧火虫、其中不是光源的是___ ______. 请你列举一个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2.(04宁夏)(2分)“立竿见影”中的“影”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___形成的;“水中倒影”是物体经水面形成的____________像.(填“实”或“虚”)

3.(04佛山)如图2所示,“汾江”牌台灯有一个灯罩,它的内表面做得很光滑,其作用是将光尽量集中到需要照射的地方,它运用到的物理知识有( )

A.光的反射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光的反射且反射角大于入射角

C.光的反射且反射角小于入射角 D.光的反射且光路是不可逆的

4.(04黑龙江)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立竿见影B.在岸边观看水中游动的鱼

C.树木在水中形成倒影 D.阳光照射浓密的树叶时,在地面上出现光斑

5.(04临沂) 一束光线从空气斜着射向水面,入射光线跟水面的夹角为50°,则( )

A. 反射角应为50° B. 折射角应为40° C: 折射角应为50° D. 反射角应为40°

6.(04南京)测量视力时,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可以节省空间。如图1所示,让被测者面对着镜子背对视力表,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离他的距离是( )

A.3m B.4m C.5m D6m

7.(04江苏宿迁)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在平面镜中不能成像 B.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物体的实像

C.人离平面镜越远,在镜中成的像越小 D.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总是相等的

8.(04西宁)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光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其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

B.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反射角为90度

D人离平面镜较远时,在镜中所成的像比人要小.

9.(04福建宁德)小明身高为1.70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lm处,他在境中所成的像高是1.70m.当他再后退1m时,他在镜中的像高为 ____ m,像离镜面的距离为 _____

10.(04吉林)观看电影时,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到银幕上的景象,是由于发生了光的 ____ 反射.同时,我们能分辨出银幕上不同人物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 ______ 不同.

11.(04烟台)在图12中,AO、BO’为点光源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点光源S和S’像的位置并画出光路线。

12.(04河南)在一个干枯的井底正中央P点叭着一只青蛙,它能看到的视野范围如图a所示,天降大雨时井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P点,它的视野将发生变化,请你在图b中利用光路图确定青蛙视野变化的大致范围,并用阴影线表示出来。

13.(04福州) 下列表示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4.(04北京丰台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用照相机给人照相时,在胶片上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人离镜头的距离u和镜头焦距f的关系是( )A. B. C. D.

15.(04广东)如图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是( )

A B C D

16.(04山西)用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某同学拍照时,底片上成一清晰的半身像,现要改拍全身像,则应该( )

A.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前调节 B.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后调节

C.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前调节 D.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后调节

17.(04上海)物体放在焦距为16厘米的凸透镜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侧光屏上得到—个缩小的像,则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

A 10厘米 B 20厘米 C 30厘米 D 40厘米

18.(04大连B)如图所示,一条入射光线从空气斜射向鱼缸中的水面,折射光线进入鱼眼(已画出)。请画出入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标明入射角 。

19.(04江苏宿迁)如图所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光屏上恰成一个清晰的像,则此时烛焰所成的像是 (填“缩小”或“等大”或“放大”)、 _ (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如果使烛焰沿主轴远离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 (填“左”或“右”)移动。

20.(04福建泉州)如图9所示,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让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是 _cm。若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可以将物体放在 点;若想看到一个正立的像,可以将物体放在 _点。(选填“A”、“B”或“C”)

21.(04湖北黄冈)下列事实或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太阳未出地平线时,人已看到太阳 B.人在太阳光下行走,出现人影相随

C.在隐蔽处用潜望镜观察外面的情况 D.注满清水的池底,看起来象变浅了

22.( 04辽宁本溪)下列事例中能看到物体实像的是( )

A.在岸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 B.在水下通过潜望镜看到水面上的景物

C.在电影院看到银幕上的电影 D.通过放大镜看到报纸上的字

23.(04北京丰台区)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站在游泳池边看到池底好像变浅 B. 坐在教室的同学都可以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

C. 在太阳光照射下树木出现了影子 D.平静的水面映出岸上的景物

24.(04哈尔滨)下列有关光学知识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湖岸景色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B照相机底片上呈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C阳光下大树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海市蜃楼是光沿直线传播而产生的

38.(04福州)彬彬用数码相机在公园拍得一张照片如图6所示, 请你观察照片中的情景,指出一个物理现象: ________ ,该现象涉及的物理知识是 __________ 。

33.(04湖南郴州)李明同学用蓝色墨水笔在白纸上写了一些字,他在只有红色灯光的暗室里,看到的纸是________色,看到的字是_________色.

篇13:半导体光催化

一、光催化的机理:半导体或金属氧化物在光的照射下,被能量大于或等于禁带宽度的光子所激 发,产生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和空穴,这些电子和空穴在半导体或金属氧化物颗粒内部以及界面之间的转移或失活。当它们到达半导体或金属氧化物表面并与其表面吸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一些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团和一些具有氧化性的物质,这些强氧化性的自由基团和具有氧化性物质与被降解污染物充分作用,使其氧化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二、其中半导体作为催化剂在光催化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1尹立松,沈辉综述了二氧化钛光催化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及其发展概况,一方面之处作为催化剂用的二氧化钛应摈弃使用高中压汞灯、强紫外灯作为催化光源而直接利用太阳能。另一方面,要提高光催化反应速率和提高反应效率。2武荣国、司民真对二氧化钛光催化原理、制备方法、对有机污染物处理研究现状、影响二氧化钛光催化因素等六个方面综述说明二氧化钛光催化在废水有机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前景。3孙晓军、蔡伟民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二氧化钛 (TiO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主要涉及TiO2 光催化氧化机理、高活性TiO2 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改性、

4TiO2 担载及该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张卫华、李晓彤等人研究了有关

要影响二氧化钛光催化效率的研究,并对提高其光催化效率的方法进行了综述。5王文中, 尚 萌, 尹文宗, 任 佳, 周 林概述了 Bi2WO6、BiVO4和 Bi2MoO6三种常见的含铋复合氧化物可见光催化材料体系的近期研究进展.通过合成方法的优选、晶粒成核和生长的调节,实现晶粒尺寸、形貌、结晶度等微结构的控制,从而获得小尺寸、高表面积的光催化材料, 无论是在有机染料、苯酚和乙醛等多种模拟污染物的矿化, 还是抗菌等方面, 它们皆呈现出优秀的可见光催化性能.通过进一步发展, 含铋复合氧化物有望实现在环境净化领域的应用.6汪多仁研究了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农药的性能、生产的主要技术路线与最佳的操作条件及有关进展情况,对现工业化运行的主要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农药生产工艺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总结,并阐述了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扩大应用范围的前景与市场的需求。7肖信、张伟德分析了半导体光催化剂和碳纳米管的特点,总结了碳纳米管增强半导体光催化的机理。然后分别从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复合半导体种类和典型的应用三个不同的角度,归纳总结近年来碳纳米管/半导体管复合材料光催化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潘力军、金银龙介绍了饮用水有机污染物的现状、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综述了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降解饮用水中天然有机物、人工合成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的最新研究进展。9王跃指出银基微纳米半导体在可见光辐射下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性能。10刘宗国、刘先平分为两种类型阐述了已报道的用于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反应的二元半导体第一文库网体系。一种为将两种半导体复合为一体;另一种为将两种半导体分散加到光催化反应液中z型体系。并分析了z型体系的优缺点,指出对于z型体系的放氢催化剂和放氧催化剂也可以分别进行二元复合改性,以抑制光激发载流子的复合,提高整个体系的光催化效率。11粱智研究单斜相BiVO4纳米粉体的软化学制备工艺及其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性能,分析不同的反应条件对产物物相组

12 成、微观形貌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施章宏、刘斌、窦天军、黄鹤翔采取N过量,改变Sm

浓度的方式,借助于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稀土金属Sm和无机非金属N有机结合的Sm-N-TiO2样品。研究了Sm掺杂对N-TiO2光催化剂的结构、光吸收和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并对甲基橙溶液进行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Sm-N-TiO2与未掺Sm的N-TiO2相比有较高的

13光催化活性。掺杂1.0%(摩尔分数)Sm,650℃焙烧4h条件下得到的样品性能最佳。张磊、杨

国锐、常薇、延卫通过静电纺丝和水热法联用成功制备了ZnxCd1-xS/TiO2核壳纳米纤维。8

利用XRD、SEM、UV-vis、EDS、BET对样品结构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TiO2纳米纤维表面生长了一层致密的ZnxCd1-xS纳米颗粒,形成ZnxCd1-xS/TiO2核壳型异质复合材料,且其光催化活性均比纯TiO2纳米纤维高。通过调节水热温度,可以控制ZnxCd1-xS表面形貌和x值。当水热温度为200℃时,x值最大,材料光催化活性最高。陈晶玲、操小鑫、陈亦琳、高碧芬、林碧洲采用NH3-H2气氛两步热处理法制备氮掺杂氧缺陷TiO2,用X射线粉末衍射、N2吸附BET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元素分析、电子自旋共振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技术对样品的晶相结构、表面化学状态、氮含量、氧缺陷位种类及含量、光吸收性能和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等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了H2气氛中不同热处理时间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和催化剂样品在可见光(λ>400 nm)条件下的光催化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掺氮TiO2催化剂经H2热处理1 h后具有较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对苯的转化率和矿化率分别为66.8%和47.5%,其降解效率高于单掺杂催化剂活性的总和,双掺杂光催化剂活性的提高与14氮杂质氧缺陷双光活性中心的协同增强作用有关。张文莉、戴飞、陈欣、蒋银花、郭雷群以钛酸正丁酯和硝酸铁为原料,纳米碳球为硬模板剂采用低温回流-煅烧法成功制备了不同比例的Fe3+/TiO2纳米空心球。采用FE-SEM、TEM、XRD,UV-Vis及EDS对制得的样品进行表征。FE-SEM和TEM结果表明,制得样品均为空心球结构,其中Fe3+掺杂后空心球的壁厚有所增加。UV-Vis光谱表明,Fe3+掺杂的TiO2样品对可见光的响应明显增强。以阳离子蓝为目标污染物进行可见光催化降解,试验结果表明,Fe3+/Ti4+摩尔比为0.5:100时,样品的光催化效果最好,降解效率达到83.2%,是TiO2空心球降解效率的4.16倍,降解反应符合1级动力学方程。 15

迄今为止,光化学、光催化以及催化化学式目前在化学学科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特别是光催化领域。利用半导体光催化剂是把光能转化为电能和化学能,成为最热门的研究之

一。而且最近几年来,利用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成膜后的超亲水性和光催化活性研制开发具有自清洁和光催化性能的纳米光催化膜功能材料,给纳米光催化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纳米光催化成为近年国际上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一个以纳米光催化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逐步形成,并且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因其高活性、低成本、稳定性好而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使光催化的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现在也有相应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如:在光催化领域量子效率比较低,我们如何提高光催化中的量子效率我们可以对二氧化钛进行改性其中相应的措施有(1)改变催化剂的尺寸(2)与贵金属复合当然我们也可以积极寻找禁带更窄的催化剂材料。

三、参考文献

[1]尹立松,沈辉. 二氧化钛光催化研究进展及应用[D].中南大学信息院,中科院广州能源研 究所,2000,,12(14);23 - 25

[2]武荣国,司民真.二氧化钛光催化及其在废水有机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展望[J].楚雄师专学 报,2001,3(16):51-54

[3]孙晓军,蔡伟民.二氧化钛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研究进展[D].哈尔滨大学学报,2001,4

(33):535-539

[4]张卫华,李晓彤,徐松,王卫东,徐洪军,李忠义.二氧化钛光催化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D]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9,2(26):44-49

[5]王文中, 尚 萌,尹文宗,任 佳, 周 林 .含铋复合氧化物可见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J]无机 材料学报,2012,1(27):12-18

[6]汪多仁,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农药的开发与应用进展[J]精油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11, 12:33-38

[7]肖信,张伟德.碳纳米管/半导体复合材料光催化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11,4

(23):658-667

[8]潘力军,金银龙.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饮用水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D].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2,3(29):284-287

[9]王 跃.银基微纳米半导体光催化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13,1(24):93-103

[10]王桂S,刘宗园,刘先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用二元半导体光催化剂[J]化学通报, 2013,8(76):689-697

[11]粱智.半导体光催化剂BiVO4的软化学合成与可见光催化性质表征[J].南京理工大学, 2013:1-14

[12]施章宏,刘斌,窦天军,黄鹤翔.Sm-N-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A].2013,6(27):36-46

[13]张磊,杨国锐,常微,延卫.ZnxCd1-xS/TiO2核壳型异质结构的制备及其光催化的性能

[A].2013,6(27):57-62

[14]陈晶玲,操小鑫,陈亦琳,高碧芬,林碧洲.氮掺杂-氧缺陷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J]. 材料研究学报,2013,4(27):405-410

[15]张文莉,戴飞,陈欣,蒋银花,郭雷群.Fe3+/TiO2纳米空心球的制备及其对阳离子蓝 的可见光降解[J]水处理技术,2013,9(39):46-48

初三下册物理教案

初三物理教案模板

初三上学期物理教案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

半导体应届生个人简历

半导体毕业生个人简历

物理教案

半导体中文简历写作

半导体公司实习报告

八年级物理教案

初三的物理教案半导体(推荐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三的物理教案半导体,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