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课文《炎帝的传说》教案(共含1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eiteIzecso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课文《炎帝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炎、靠、充、灿、稻、平、谷、粒、集、植、保、农”13个生字,并书写“平、方、农、给、金、食、谷、完”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一边看图,一边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感受炎帝的美好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体会他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3、正确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小卡片,带有田字格的小黑板。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些伟大的.英雄人物并了解他们的故事,如: 王二小等。那都是近代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事迹。今天啊,老师带你们去到远古时代,认识那时的一个伟大的人物,好不好?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传说故事《炎帝的传说》,出示课题,学生读题。介绍“炎帝”,同时学习生字“炎”,解“传说”一词。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主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词,遇到不懂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2、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你不懂的生字的。
3、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引导学生认读,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生字词,是怎样识记的,并给会写字组词。
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4、采用抽读,“开火车”读巩固认识生字词语。
5、让学生从读音、结构等方面给生字分类。
如:
(1)独体字:方、农
(2)左右结构:收、给
(3)上下结构:金、食、谷
6、师:同学们,刚才学得可认真了,认识很多新朋友。老师现在还有个忙想请同学们帮一下:就是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三、再读课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增减字词。
2、结合插图,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炎帝的传说》的课文,认识很多新朋友,那么你们还记得它们吗,看看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
指名学生读生字。
“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二、图文结合,细读感悟。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问:课文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内容?
2、学生自主读课文,并结合每段的插图看看,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3、全班交流汇报。汇报时,先分小组依次读每一个自然段,再指名学生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师适当引导。同时随机指导学生理解不懂的词语。
4、讨论(一):
同学们越来越会读课文了,老师真高兴!现在老师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能行吗?(出示卡片)
(1)、文中讲了炎帝的一件什么事情?
(2)、炎帝怎么想到去种植稻谷的?
(3)、炎帝为什么要做成香喷喷的食物给别人吃,还把种植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说说,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评价。
6、讨论(二):
老师相当满意同学们的表现,老师决定再考考你们?
(卡片出示):人们为什么称炎帝为“神农”。
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归纳:炎帝仔细观察鸟儿吃剩的稻粒,在地上结出了稻穗后,他便函亲自试种,获得了丰收。炎帝把种植方法教给大家,从此人们生活有了保障,所以尊敬地称炎帝为“神农”。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拓展。
1、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2、把炎帝的故事说给小朋友听一听。
3、读读:课本第127页的第2题。
4、完成“词语花篮”。
(1)指名读,齐读。
(2)你还喜欢课文里的哪些词语,说一说,再抄到“花篮”中。
(3)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
四、巩固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词语。
2、学生描红,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笔画的位置和特点。
3、师生共同讨论怎样在田字格中把字写得好看。
4、师范写,学生跟着边读笔画边用手书空,师提示学生难过易错的笔画。学生在田字格本子上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书写展示、评议。
五、作业:抄写会写字,每个两行。
板书设计: 26 炎帝的传说
看——想——种——教
尊称“神农”
关于炎帝的传说的课文简介
《炎帝的传说》一文是一篇神话故事。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连环画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炎帝发现鸟儿吃剩的`稻粒在地上结出了稻穗,他便亲自试种,获得丰收,并指导人们种植五谷造福人类的故事。
本文共有6个自然段,每段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炎帝的伟大功绩,会产生敬佩之情,引发许多思考。
“炎、黄、尧、舜、禹”是传说中的“五帝”。炎帝作为“五帝”之一,其种植稻谷、发明医药、创立集市等丰功伟绩,对推动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从尧舜时代起,炎帝就与黄帝轩辕氏一道,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受到世代炎帝子孙的钦佩敬仰。
根据本文特点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的预设方案是这样的:揭示课题——自读课文,扫清障碍——检测效果,反馈信息——图文结合,了解大意——读写结合,指导书写——巩固练习,适当拓展。教学中,按照照这一思路,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达到了认写生字、自主阅读之目的教学效果较令人满意。
课文《炎帝的传说》教学反思
“炎、黄、尧、舜、禹”是传说中的“五帝”。炎帝作为“五帝”之一,其种植稻谷、发明医药、创立集市等丰功伟绩,对推动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从尧舜时代起,炎帝就与黄帝轩辕氏一道,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受到世代炎帝子孙的钦佩敬仰。
开课后,我以谈话的方式问学生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学生说爱看动画片,紧接着我告诉学生将要送给他们一份特殊的礼物。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调动起来了,抓住这一有利契机,让学生完全走进了故事,享受着动画故事带来的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妙的激趣,得法的引导,紧抓学生兴奋点,这些都为下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识写生字和自主阅读是《炎帝的传说》一文两个教学重点。教学中,我紧扣重点进行教学。通过认读生字、扩词、练习说话及形式多样的朗读(自由读、同桌互读、齐读、看图读文等),较好地突破了以上两个重点。在双向互动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各项训练扎实、到位。教师能客观地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间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在较为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着平等的对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13个生字和3个偏旁,并书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炎帝种植稻谷的故事,知道人民为什么称呼他为“神农”,体会他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体会他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3、正确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
教学方法:游戏法、讲读法、情境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大家听爸爸妈妈讲过传说吗?这节课就学其中的一个。
二、认识生字,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多读几遍。
3、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4、学生再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三、图文结合,读懂课文。
1、炎帝是什么人?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文中讲了炎帝的一件什么事情?
4、炎帝怎么想到去种植稻谷的?
5、炎帝为什么要做成香喷喷的食物给别人吃,还把种植方法告诉大家。
6、人们为什么称炎帝为“神农”。
7、你觉得炎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巩固全文,体会朗读。
1、分段开火车读课文。
2、讨论:你喜欢课文中的小朋友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
二、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抽读本课生字卡片。
2、开火车进行扩词。
3、反馈识字情况,交流识记方法。
4、出示词语花篮
(1)指名读,齐读。
(2)你还喜欢课文里的哪些词语,说一说,再抄到“花篮”中。
(3)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
三、认识偏旁,书写生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认读。
2、分类识记,指导书写。
(1)独体字:方 农
(2)左右结构:收 给
(3)上下结构:金 食 谷
3、学生书空。
4、教师板演示范。
5、学生仿写。
6、教师巡视指导。
四、书写展示、评议。
板书设计:
26 炎帝的传说
看——想——种——教
尊称“神农”
【教学目标】
1、识“炎、靠、集、充、饥、灿、谷、粒、植、稻、平、保、农”13个生字;会写“方、农、平、给、金、食、谷、完”8个字。
2、一边看图,一边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感受炎帝的美好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有关炎帝的资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学习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我们今天来学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炎帝的传说》。
[出示课题,解“炎帝”一词的同时学习生字“炎”。]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使学生对故事有初步的印象。
2、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时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
[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增减字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设问:课文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内容?
2、看图读读,说说:
[齐读第一自然段,看图一。理解:传说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图二。理解:庄稼、充饥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看图三。理解:金灿灿、谷粒
齐读第四自然段,看图四。理解:稻穗
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看图六。理解:采集、收获、食物、方法
齐读第七自然段,看图七。理解:保障“神农”]
3、讨论:人们为什么样称炎帝为“神农”?
4、引导朗读,组织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相机板书重点;最后归纳答案。
[读第三、四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炎帝仔细观察。
读第五、六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亲自试种,有收获教给种植方法。
反复读第七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人们生活有保障,尊称炎帝为“神农”。
引导归纳:炎帝仔细观察鸟儿吃剩的稻粒,在地上结出了稻穗后,他便函亲自试种,获得了丰收。炎帝把种植方法教给大家,从此人们生活有了保障,所以尊敬地称炎帝为“神农”。]
五、总结拓展:
1、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2、把炎帝的故事,说给小朋友听一听。
3、读一读:金灿灿金灿灿的阳光照亮了大地
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炎帝的传说这一课,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齐读
炎帝 传说 庄稼 充饥 谷粒 收获 种植 感激
2、开火车读。
3、自由充分认读生字,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4、请同学用自己有把握的字来组词并说一句话。
5、观察几个要求写的字,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6、老师在田字格中示范写字,边听老师念笔顺边书空。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难写的地方,后让学生自己动笔写)
7、学生练习写字后,老师检评。
三、布置作业
1、把喜欢的词语写在词语花篮里。
2、回家后把课文所讲的传说说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听。
3、再去问问、查查有关炎帝的传说。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知道和了解我们现在吃的米饭是怎么来的。
4. 理解和学习炎帝善观察,勤思考,不怕困难,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知道和了解我们现在吃的米饭是怎么来的。
3.理解和学习炎帝善观察,勤思考,不怕困难,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方法:
教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那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呀?(炎帝的传说)那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个很有意思的传说-----《炎帝的传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一直再说炎帝,那么炎帝到底长什么样子呢?那么我们来一起看看图片。(原来炎帝长这个样子啊!)
2.听配乐朗读课文。
3.课文读完了,那里面有好多生字看同学们记住他们了没有。(做摘苹果的游戏)老师先指同学们读,然后请几位同学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最后再再找几位同学把地下的苹果放到篮子里去。
4.看到字宝宝玩的很开心,词语宝宝也想来凑凑热闹,大家愿意让他来吗?(好的,和刚才的方法一样)
5.我们把这些词语和字宝宝放到课文中去读一读,看看你还会读吗?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来填一填。 (炎帝 )观察到(鸟儿 )吃剩的(稻粒 )在地上结出了(稻穗 ),他便亲自试种,获得(丰收 ),并指导人们种植( 五谷 )造福人类的故事。
2.看来大家对课文理解的很好啊!那接下来,我们就来思考这样的问题:
①炎帝为什么想到要种稻谷?(人们靠野果和打猎充饥。)
②炎帝是怎样种植的?( 炎帝看到鸟儿吃剩的谷粒后来发芽,长叶,结出稻粒。他想到了种稻谷。)
③炎帝种植稻谷辛苦吗?(炎帝先采集谷粒,种到地里, 浇水,锄草等,辛苦!)
3.是啊!种地很辛苦,辛苦,炎帝那么辛苦的植把食物分给大家吃,还把种植方法告诉大家呢?
4.想一想: 人们为什么称炎帝为“神农”?(因为炎帝把种植方法教给了大家,从此人们生活有了保障,所以尊敬地 称炎帝为“神农”。)
四、总结
1.那下面我们来看看,我们吃的米饭是怎样做成的。
看图思考:
(1)香喷喷的米饭哪里来?
(2)白花花的大米哪里来?
(3)金灿灿的稻谷哪里来?
(4)农民伯伯又是怎样种出来的呢?
2.农民伯伯种稻谷的步骤:
犁田—播种—插秧—治虫—除草—成长—收割—晒稻谷—加工
(过程辛苦,吃的东西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不应该浪费)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
五、练习巩固
1.我会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平( ) 农( )饥( ) 粒 ( )
乎( ) 衣( )叽( ) 位 ( )
2.复习学过的生字。
小学一年级炎帝的传说教案
炎帝在神农架采药时,登上了具有仙境之称的燕子垭、天门垭,继而攀登回生寨,以便将回生寨的七十二种还阳药记入他的紫竹简——《神农本草经》。据传说,这回生寨的还阳药起死回生,所以称之为“回生寨”。当神农氏在跨越回生寨中一座独木小桥时,他不慎将《神农本草》竹简失落桥下,此桥因而得名“失书桥”。神农氏正处在惋惜为难之际,忽然从碧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接上了天庭,成了“药仙”。回生寨从此一年四季香气弥漫,遂改名“留香寨”。据传炎帝身形是:身长八尺七寸,声音洪亮,额角很宽,眉棱圆而突出,胡须很多,鼻子很大,嘴唇很厚。
炎帝为先民们造福,子民们衣食无忧,生活得越来越好。一年又一年的丰收,使人们 的粮食有了剩余,而打猎为生的人们却剩余了肉类和兽皮,缺少粮食。为使人们的生活得以 调剂,炎帝划出了一块空地,以供人们作为互相交换东西的市场。这样一来,大家就可用手 中剩余的东西去换自己需要的东西。
不过,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人们不知道什么时间用来交换东西最为合适,有时为了 换一样东西,等一整天也等不到可以交换的东西。
为此,炎帝想了一个办法。他规定每天太阳升到头顶时,人们可以一起来交换东西, 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还可以节省时间,免去人们跑许多冤枉路。后来人们将这种交换东西 的方式称为“日中为市”。
当时炎帝采用了一种“立杆测影”的方法来确定“日中”的时辰,这也是炎帝的发明 之一。炎帝在观测农业时辰时,在地上立一根木杆,看地上日影变化的情况,日影最短时则 为“日中”,便以此时辰定为人们交换东西的固定时间。
原来的“日中为市”本是以物易物,后来炎帝又发明了一种钱币,即贝壳,以其大小 多少来确定东西的价格。贝壳即成为最早的货币,人们将这种货币称为“神农币”。
“日中为市”的地方是最早在神农镇庄里村,因此,庄里村是最早开创集贸市场的发 源地。
这是一篇神话故事,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连环画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炎帝观察到鸟儿吃剩的稻粒在地上结出了稻穗,他便亲自试种,获得丰收,并指导人们种植五谷,从而造福人类的故事,《炎帝的传说》教学反思 李瑞苗。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每段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浅显易懂。今天的公开课讲了本课的第二课时。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板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
1、生自由朗读课文,重温课文内容。
2、挑一组同学在班内展示朗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完后,其他同学举手纠错。
3、全班齐读课文。
三、完成导学案“精读感悟”部分。
1、指名读第一小题。(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人们不会种庄稼的时候,靠什么充饥?)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出问题的答案。
2、自己读第二小题(找出炎帝是怎样发现种植的方法的?用“”划出并读一读),先在第三自然段找出“发现”一词,思考问题的答案,教学反思《炎帝的传说》教学反思 李瑞苗》。
指名发言,其他同学提出不同意见。
3、师读第三小题(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人们称炎帝为“神农”?),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师予以引导,提醒学生通过以前人们的生活食不果腹和现在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做一对比,明白这些都是炎帝的'功劳,是他细心观察,勇于实践,才发明了种植五谷的方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农”。
四、完成导学案“巩固练习”部分。
1、齐读第一题的例句。思考用“胖乎乎”造句。
生自由发言,师评价。同桌交流自己的句子,然后写到导学案上。
2、指名读“阅读短文”的两个问题,提醒学生通过观察找出答案(短文共有四句话)。生自由朗读短文,思考第二小题。师巡视,部分学生找到了答案,部分学生不会找。师朗读短文后提醒学生在短文中找“发现”一词,答案显而易见。提醒学生做阅读题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五、布置作业。
导学案上的拓展延伸题(把炎帝的传说故事讲给家长听。)
优点:借助导学案,整个课堂环节比较清晰,也给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和展示朗读的时间,能够及时纠正孩子们的错误读音和对一些词语的不当理解。(比如“充饥”一词,学生比较陌生,都理解成“吃饱吃好”,我及时予以引导。)
不足: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够好,因公开课担心内容讲不完,对课堂的秩序缺少维持,忽视了低年级学生注意
日月潭的传说的课文教案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词语,理解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部分常用词语。
2、体会在句中补充相关内容可以将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敬重为民除害的英雄的思想感情。
4、默读课文,能口头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敬重为民除害的英雄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卡片若干,录音准备。
主要板书计划:
21、日月潭的传说
拿到(发展) 大尖哥 化作青山
砍死 水社姐 (结果)
救出
见到光明 (高潮)
太阳
恶龙 月亮
吞吃(起因) (漆黑一团)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能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日月潭的位置和它的传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传说吗?
(指的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论述和评价。)
请你举个例子说说,我们都学过或听过哪些传说?
(《鲁班学艺》等)
那这篇课文将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呢?(日月潭)
2、绍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中部的南投县鱼池乡,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潭中有个小岛叫珠仔岛,将湖分为两半。北面为日潭,南面为月潭,因为轮廓近似月亮和太阳而得名。周围有大尖山和水社山等环抱,树木葱茏,是台湾省著名的旅游和疗养的胜地。
3、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a) 学生自读课文,给生字注上声调。
b) 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
拯是后鼻音,潭是前鼻音。
c) 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作上标记。
交流讨论:
一、(1)写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景色。
二、(2-5)写日月潭的传说。
三、(6)写大尖山、水社山和日月潭的名字的`由来。
d) 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和觉得重要的地方作上记号。
4、学习第一段。
a) 指名读第一段。
b) 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些什么?是从哪一句中知道的?
(知道了日月潭是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泊。)
(知道了日月潭的景色很美)
(知道了日月潭还有一个传说。)
5、指导书写。
商字的里面要和滴字的里面区别。
注意漆的下半部分的书写。
筹字注意要写得紧凑一些。
6、布置作业。
a) 抄写坌棵生字词语。
b)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体会在句中补充相关内容可以将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敬重为民除害的英雄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节。
2、引出下文:
我们知道,日月潭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到底是什么传说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听录音,概括课文内容。
2、指名一生说说故事的梗概。
(将大尖哥和水社姐降服恶龙,救出太阳和月亮,让人民重新见到了光明。他们自己却化作了青山。)
3、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哪一节讲到了?
(起因是恶龙把太阳和月亮吃了,第二小节描写了着一个内容。)
4、默读第3节,思考:
①为了降伏恶龙,拯救日月,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你是怎么体会的?
②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比较
A、大尖哥和水社姐要去降伏恶龙。
B、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比较哪个句子好,说说为什么?
5、默读思考:这一节讲了什么?按地点不同可分哪两层?每层的内容是什么?
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说说他们是怎样和恶龙决战的?(体会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激战三天三夜等词语。)
比较句子:
A、他们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B、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练读这两句话。
三、学习第三段
1、轻生读第3段。
2、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3、齐读这一节。
四、再读课文,由零到整的再感知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看有关录象。
3、学了这篇课文,你们觉得大尖哥和水社姐是个怎样的人?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复述课文。
2、完成作业。
一、复习课文。
1、齐读课文。
2、生自由剖读课文。
3、复述课文。
二、默写本课生字词语。
三、作业设计。
(一)、补充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葱( ) 漆( ) 性( ) 摸( )
丛( ) 膝( ) 姓( ) 莫( )
2、多音字组词
chuan ( ) jiang ( ) bo ( )
传 降 泊
zhuan ( ) xiang ( ) po ( )
3、填空
日月潭是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一个湖泊。那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为了纪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年轻英雄,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这个潭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炎帝传说研究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长期以来,中国伦理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论述中国原始社会的道德时,都比较空泛,没有具体的资料,一般都是根据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等著作来论述的。这些著作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但是,如果不结合中国原始社会具体的'伦理道德资料,那么,这种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议论上,不能给人们真正展示出中国原始社会先民们的道德风貌。那么,在我国有没有记载中国原始社会及其道德的资料呢?最近,我抱着这一问题,翻阅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的一些资料。我感到,资料是相当多的,遍布于经、史、子、集各类著作当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有《逸周书》、《国语》、《周易》、《左传》、《管子》、《庄子》、《列子》、《韩非子》、《世本》、《新语》、《淮南子》、《史记》、《山海经》、《帝王世纪》等50多本。另外,陕西省宝鸡、岐山、扶风等地发掘出的仰韶文化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关,把这些资料梳理出来,估计有十多万字。如果我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这些文献资料,不仅对认识、填补中国原始社会先民们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丰富炎黄文化的内容,总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早期的传统美德,搞好当前两个文明建设,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炎帝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
大约从170万年以前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国的广大土地上劳动、生息、繁殖子孙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谋、陕西的蓝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区,都先后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遗骸和遗物。这充分说明我国从很早的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
在十分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开始只会简单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学上叫做“石器时代”,把只会打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旧石器时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新石器时代”。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经历了几十万年。就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群开始向氏族社会过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会出现和形成。大约在公元前60左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许多氏族部落达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无论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妇女为中心进行。再经过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即从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龙山文化时期转变,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据历史文献记载,炎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东汉初年的《说文解字》进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长于今扶风县内的记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弃外家”。随后,不少文献都有关于炎帝活动在姜水一带的记载,即今宝鸡市辖境内。《世本・帝系编》说:“炎帝即神农氏。”东汉宋衷注:“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西晋皇甫谧撰的《帝王世纪》说:“有@①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我焉。”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说:“歧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他认为,《国语》、《世本》、《帝王世纪》中所说的“炎帝长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括地志》、《雍录》等书认为姜姓原始氏族活动地区在古邰国,即今扶风揉谷乡一带。上述所有记载都说明,炎帝是出生、活动在今宝鸡、岐山、扶风、武功一带。
那么,炎帝出生的时代是什么时代呢?根据大量的文献记载,可以肯定地说,是氏族社会的原始农耕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逸周书》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破木为@②、chú@③、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luǒ@④之岁。”意思是说,神农时代,谷类像雨一样从天上掉下来,生长甚多。神农制作陶器、斧、犁、锄等农具,开垦荒地,然后,使五谷兴盛,并获取了各种各样的果实。《庄子・杂篇》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就是说,神农时代,人们睡卧时安然恬静,起身时,宽舒自得。人知其母,不知其父。《淮南子・齐俗训》说:“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天下为先。”从这段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神农时代,已经形成了一些明确的规定:若果丈夫身体强壮而不耕种,那么,天下的人就要受饥饿;若果妻子当年不纺织,天下的人就要受寒冷。所以,神农带头率先亲自耕种,妻子带头率先亲自纺织。这样,就把所有的丈夫和妻子,带动了起来,进行耕种和纺织,这样就能保证人们有饭吃,有衣穿,不受饥饿和寒冷。
从《庄子・杂篇》和《淮南子
[1] [2] [3]
《炎帝的传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识“炎、靠、集、充、饥、灿、谷、粒、植、稻、平、保、农”13个生字;会写“方、农、平、给、金、食、谷、完”8个字。
2、 一边看图,一边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感受炎帝的美好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
2、 有关炎帝的资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学习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传说故事,很有意思!出示课题,解“炎帝”一词的同时学习生字“炎”。
二、 初读课文
1、 老师范读课文,使学生对故事有初步的印象。
2、 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时多读几遍。
三、 再读课文
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增减字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 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 设问:课文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内容?
2、 看图读读,说说:
齐读第一自然段,看图一。理解:传说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图二。理解:庄稼、充饥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看图三。理解:金灿灿、谷粒
齐读第四自然段,看图四。理解:稻穗
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看图六。理解:采集、收获、食物、方法
齐读第七自然段,看图七。理解:保障“神农”
3、 讨论:人们为什么样称炎帝为“神农”
4、 引导朗读,组织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相机板书重点;最后归纳答案。
读第三、四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炎帝仔细观察。
读第五、六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亲自试种,有收获教给种植方法。
反复读第七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人们生活有保障,尊称炎帝为“神农”。
引导归纳:炎帝仔细观察鸟儿吃剩的稻粒,在地上结出了稻穗后,他便函亲自试种,获 得了丰收。炎帝把种植方法教给大家,从此人们生活有了保障,所以尊敬地称炎帝为“神农”。
五、总结拓展:
1、 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2、 把炎帝的故事,说给小朋友听一听。
3、 读一读:金灿灿金灿灿的阳光照亮了大地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炎帝的传说这一课,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 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齐读
2、 开火车读
3、 自由充分认读生字,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4、 请同学用自己有把握的字来组词并说一句话。
5、 观察几个要求写的字,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6、 老师在田字格中示范写字,边听老师念笔顺边书空。(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难写的地方,后让学生自己动笔写)
7、 学生练习写字后,老师检评。
三、 布置作业
1、 把喜欢的词语写在词语花篮里。
2、 回家后把课文所讲的传说说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听。
3、 再去问问、查查有关炎帝的传说。
[《炎帝的传说》教学设计(S版一年级下册)]
课文《假如》教案
《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绘画用品。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课时内容目标:
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过程 :
一、故事导入 :
1、小朋友们,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
2、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谈一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课件,认读生字,检查认读情况,并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3、开火车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师生正音。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假如有一支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引导学生用“我用马良的神笔为——画。”说话,师随机板书、板画)
三、细读课文,感悟语言、感情朗读。
1、小组自学。
(1) 课文用三个小节写了小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他的哪一个愿望,把它读给组内的同学听,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2、指名汇报小组自学结果,师加以适当的'引导。
(1)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为什么?
(2)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些词、哪些句子用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3)比较感悟句子。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的成长。
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同上。)
2、总体朗读指导。
(1)“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四次,朗读时怎样处理?
(2)“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画一双好腿”。这三处感情有什么不同?假如你是小树,小鸟、西西,你怎么读这三个句子?(指导学生分别读出“兴奋——喜悦——沉重”的语气。)
(3)比赛读,师生评价,让学生在边听边评中提高朗读水平。
(4)创设情境诵读课文。(闭眼想象与课文有关的画面,或者用笔画出这些画面。)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选你最喜欢的一节背诵下来。
找自己的好朋友,竞赛背。
四、扩展活动
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画一画吧。我们来为课文再写一小节好吗?
课文《日月潭的传说》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日月潭的传说》是小学语文果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片课文。这是一篇关于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伏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边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语文素养训练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2、能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课文大意。
3、整体阅读初步感受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关键词句,初步感受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台湾是我国的一座宝岛,在宝岛上有个著名的风景区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生说——日月潭
板书课题:23 日月潭的传说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学生齐读课题
2、传说是什么?指名说。讲解:“传说”是指民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事。(如:《七仙女》 《大禹治水》 )
3、日月潭的传说是一个怎样动人的传说呢?请同学们赶打开课本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生字找出来,画圈圈。
2、检查生字。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翻山越岭 披荆斩棘 树木葱茏 降伏 拯救
一筹莫展 挺身而出 日月潭 漆黑 商量
(1)、教师重点强调:“拯、筹、社”是翘舌音;“饿”平舌音;“潭、剪”前鼻音音节。
自由读生字词,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
(2)开火车读,齐读。
5、讨论交流不懂理解的词语
降伏:制伏,使对方驯服
一筹莫展: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挺身而出:直起身子站了出来,形容十分勇敢,不畏惧。
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3、再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把课文读流利。
4、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完各段出示重点词语练读
第二段: 吞下日月 漆黑一团
第三段: 一筹莫展 挺身而出
第四段: 翻山越岭 披荆斩棘
冒着危险 激战恶龙
救出日月 重见光明
第五段 化作青山 永远守卫
5、把词组连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6、你能用以上词语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师小结: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把它们串起来是归纳课文大意的好办法。
四、抓住重点句子整体阅读,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1、故事讲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传说?板书:动人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也这么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动人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找划划。
3、交流:
1)、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服恶龙。
理解:一筹莫展 挺身而出
从这两个词语 你感受到了什么?(大尖哥和水社姐见义勇为的精神)
指名读句子
2)、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你读懂了什么?读好词语:翻山越岭披荆斩棘 千辛万苦 (感受大尖哥和水社姐不怕辛苦 奋不顾身的品质。)
练读句子
3)、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
你感受到了什么?(大尖哥和水社姐舍生忘死,为民除害的精神。)
五、总结: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想对这两位拯救日月的英雄说社么?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坌棵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3 日月潭的传说
大尖哥
水社姐
为民造福
课文日月潭的传说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用教材必须把视角投向选文类型的甄别和选文功能的明确上,发挥选文“本源”(编写意图和教材规定)的教学功能,进入到文本的底部,将文本解读落到实处,给《日月潭的传说》的教学增加一点厚实。
教材简析:
王荣生教授将选文分成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并对每类选文功能作了较为明确尽的界定。《日月潭的传说》属于定篇类的选文。
《日月潭的传说》是山水物产类传说。该文体有其自身的特点。特点一,山水物产类传说通过生动的故事来解释当地的山水景物与特产。日月潭由解释而产生美丽的传说使碧水生情,青山生色,它是台湾的骄傲。特点二,传说有神奇的想象,如果没有想象,那就没有渔大尖哥、水社姐这两个艺术形象,也就没有了《日月潭的传说》。要让三年级的学生学懂大尖哥、水社姐勇斗两条恶龙的过程,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也必须借助想象。特点三,民间传说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日月潭的传说》表达了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恶龙那样的敌人,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日月潭的传说》是日月潭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结合体。
教学目标:
1、借助文本、图片及观察交流,感悟日月潭的山清水秀。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3、指导采录:搜集身边的传说、适当加工并交流。
教学过程:
一、读图文品美景
1、出示日月潭风景图,
(适当解说;日月潭是台湾省最大的`天然湖。潭中有个小岛将湖分为两半。北面为日潭,南面为月潭,因为轮廓近似月亮和太阳而得名。周围有大尖山和水社山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那里的美景。)
2、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看到的美景吗?(日月潭之美在于环湖重峦叠峰,湖面辽阔,潭水澄澈)
在学生的发言中理解“环抱”、“树木葱茏”
3、课文的第一段也写出了日月潭的美丽,试着读一读。
(设计意图:山水物产类传说充分体现了人们夸耀家乡的自豪心情,因为风景美丽而自豪。看图使日月潭的美丽直观而形象,看图说话让美丽的风景与词汇直接联系,进行短线习作的训练,短线习作与文本语言相互融合。)
二、学传说识英雄
1、知“黑暗”
“说起日月潭,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两条恶龙吞吃了太阳和月亮,天地间漆黑一片。”人世间没有了太阳和月亮,会出现了怎样的现象呢?
(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树木枯萎了,鸟儿不叫了,稻田里快成熟的稻穗也干瘪了,家家户户的粮食吃光了,牛羊快饿死了,日子过不下去了……)
★ 歌颂炎帝的诗词
★ 时光隧道课文教案
★ 荷花课文教案
★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
★ 《项链》课文教案
★ 《琥珀》课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