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精选(共含12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酷酷鸡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
(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介绍 :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投影打出相关资料)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 、解决生字词:
撇 蘸 幽暗 √包罗 √惬意 疏密 √坐不牢 朱砂 水门汀 √口头禅 √参差不齐
2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本文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或: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3、完成表格:
1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思考探究:
1、课文中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西方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 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2、找找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
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欣赏图画,要求:
1、迅速浏览课文中的相应字句,你能说出下面几幅画哪些是中国画、哪些是西洋画?
2、用自己的话说说国画的精妙之处在哪里?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七、作业: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2、完成本课练习卷,并预习新课。
一.检查预习
1.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义
弥漫 眼梢 惬意 汀 蘸
缕 口头禅 硕士 参差不齐
2.概括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出示图片“竹影”,讨论:竹影是谁画的?
思考:
1.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2.在我们的资料中除描影外还有哪些复制图画或类似复制的方法?
3.小结:描、印、放大、临摹都是复制的一种,不是创造。朗读黄全愈的一段话作为小结: 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
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4.讨论:爸爸说我们这不是画竹,“不过好玩罢了”。学某类西洋画的人能把自然描摹到几乎一样,这是不是绘画呢?
5.出示五幅西方油画,讨论西洋画的优缺点,并用丰子恺的话小结:描得像真的东西一样,顶多也只抵得一张照相,现在照相机很便宜,三五块钱也可以买一只。我们又何苦费许多宝贵的钟头来把自己的头脑造成一架只值三五块钱的照相机呢?
三.生成新疑,深入探究
1.讨论:描、印、放大、临摹、模仿大自然都不是真正的绘画,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做这些事,他们做这些事有何得失?
2.以下文字作为小结:
A.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
B.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朱光潜。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1.设若一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
2.如果是丰子恺的父亲站在他面前,他会说些什么?
3.出示郑板桥竹图与真竹照片,比较照片与图画的区别,讨论:郑板桥对竹作了哪些改动?他为何作此改动?
4.竹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性格。文雅、清高、虚心、坚韧„„有许多诗人赞美它;当然,也有人爱唱反调,说: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根细好钻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现在站在竹丛前的人是你。绿、红、黑、黄„„眼前摆着无数颜料,你会选哪一种颜料?你会把竹画成什么样?
五.作业
把你心中所画的竹图写出来。
【课堂实录】
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竹影》,现在我想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如何。(出示预习题)大家一起念。 学生齐读:弥漫 眼梢 惬意 汀 蘸 缕 口头禅 硕士 参差不齐
师:很好,第二题。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内容?
一生: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
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俱全,很不错。不过这位同学还有补充。
一生: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师:非常好,这就十分全面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画的竹影。(出示图片“竹影”。)
师:竹影是谁画的?
一生:华明、丰子恺、丰子恺的弟弟、丰子恺的父亲。
师:真的吗?
教师用一块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竹”字。然后请一学生上台用粉笔把这个字描一下。
师:请大家看黑板,请问这个粉笔“竹”字是谁写的?
一生:__同学。
另一生:老师。
师:理由?
一生:版权属于老师,__同学只是依样画葫芦。
师:说得好,我就这么问吧,如果这个字拍卖,卖了10000元,我拿多少,他拿多少?
一生:你最少拿9500,他最多拿500,算苦劳。
师:很好,那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这竹影到底是谁画的?
一生:是月亮画的。
师:是月亮吗?月亮能发光吗?
好几个学生一起叫道:是太阳!
师:很好,竹影的真正作者是太阳,太阳借了月亮的手画的,现在我请大家思考“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教学目的: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竹图展示,导入课文。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现在画一画。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你品味到美了吗?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四、合作探究,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
梳理:(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 艺术解剖学)(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体验拓展,走进童年。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3、竹之游戏:大家在童年时做过哪些跟竹有关的游戏?请用简洁的语言的叙说出来。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2、课外延伸:
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课外资料
一、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二、儿童画(丰子恺)
孩子们的袋里常常私藏着炭条,黄泥块,粉笔头,这是他们的画具。当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便偷偷地取出这些画具来,在雪白的墙壁上,或光洁的窗门上,发挥他们的作品。大人们看见了,大发雷霆,说这是龌龊的,不公德的,不雅观的;于整洁和道德上、美感上都有害,非严禁不可。便一面设法销毁这些作品,一面喃喃咒骂它们的作者,又没收他们的画具。然而这种禁诫往往是无效的。过了几日,孩子们的袋里又有了那种画具,墙壁窗门上又有那种作品发表了。
大人们的话说得不错,任意涂抹窗门墙壁,诚然是有害于整洁、道德及美感的。但当动手销毁的时候,倘得仔细将这些作品审视一下,而稍加考虑与设法,这种家庭的罪犯一定可以不禁自止,且可由此获得教导的良机。因为你倘仔细审视这种涂抹,便可知道这是儿童的绘画本能的发现,笔笔皆从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兴所寄托,使你不忍动手毁损,却要考虑培植这美术心与涵养这感兴的方法了。
实际除了出于恶意的破坏心的乱涂之外,孩子们的壁画往往比学校里的美术科的图画成绩更富于艺术的价值。因为这是出于自动的,不勉强,不做作,始终伴着热烈的兴趣而描出。故其画往往情景新奇,大胆活泼,为大人们所见不到,描不出。不过这种画,不幸而触犯家庭的禁条,难得保存。稍上等的人家,琼楼玉宇一般的房栊内,壁上不许着一点污秽,这种画便绝不可见。贫家的屋子内稍稍可以见到。废寺,古庙,路亭的四壁,才是村童的美术的用武之地了。曾忆旅行中,入寺庙或路亭中坐憩片时,乘闲观赏壁上龙蛇,探寻其意趣,辨识其笔画,实有无穷的兴味。我常常想,若能专心探访研究这种绘画,一定可以真切地知道一地的儿童生活的实况,真切地理解儿童的心情。据我所见,最近乡村废寺的败壁上,已有飞机的出现了。其形好似一种巨大的怪鸟,互相争斗着。最初我尚不知其为飞机。数见之后,稍稍认识。后来听了一个村婆的话:“洋鬼子在那里煎出小孩子的油来造飞机,所以他有眼睛,会飞。”方始恍然,儿童把飞机画成这般的姿态,不是无因的。听了这话,看了这种画,而回忆近来常在天际飞鸣盘旋的那种东西的印象,正如那壁上的大鸟一般的怪物。校正那村婆的愚见,而用艺术的方法把飞机“活物化”为怪鸟,而设想其在天空中争斗的光景,这是何等有兴趣的儿童画题材!这样的画,在上海许多儿童画报上尚未见过,而在穷乡僻处的废寺败壁上先已发表着了。
这点画心,倘得大人们的适当的指导与培养,使他们不必私藏炭条,黄泥块,与粉笔头,不必偷偷地在墙壁窗门上涂抹,而有特备的画具与公然的画权,其发展一定更有可观。同时艺术教育的前途定将有显著的进步。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体会文中充满童趣的生动描写,摹仿课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通过讨论课文有关内容,观看多媒体演示了解中国画相对于西洋画的技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体会文章充满童趣的描写。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技法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过程:
1、导入:在去年6月6日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的《松鹰图》以880万元的高价成交,中国画为什么有这么高的魅力驱使人们花这么多的钱去买一幅画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去看一下中国的另一位著名画家丰子恺小时候是怎样学画画的,也去领略一下我们中国画的神奇魅力。
2、整体感知:朗读整篇课文,试着用简洁的话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不作具体要求,能大致讲出课文内容即可)
3、自主探究:体会课文充满童趣的生动描写。
A、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了小时候描竹影、学画画的事。课文中的这些描写生动、活泼,富有童趣,让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现在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他细研读课文,勾画出你自己喜爱的句子,然后在课堂上跟大家交流一上,并说说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比如:语言好在哪里,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等。(答案不强求一致,理之有理即可)
4、拓展延伸:摹仿课文大家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让大家共同分享。(准备3分钟左右,然后举手发言,)
5、过渡转入:中国画的技法特点
看来,许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童年趣事,而丰子恺的童年乐趣之一就是画画,那么接下来丰子恺的一幅中国画并比较一下中国画相对于西洋画有什么特点:(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丰子恺的一幅竹画和一幅油画)
6、联系课文有关内容结合多媒体演示,大家讨论一下中国画相对于西洋画有什么特点,然后,叫几个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问题较难,教师视需要进行适当提示、点拔)。然后明确:
(明确: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包括内容和形式两部分,中国画的关键在内容而不在形式,注重写意,西洋画注重写实,中国画强调神韵,西洋画强调神似,所以西洋画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中国画要更精深一些。现在大家明白中国画中的竹子为什么多是墨竹了吗?因为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用墨笔就够了。)
板书:
中国画:强调神似意境深远,情趣高雅
西洋画:强调形似客观再现,趣味平谈
6、大屏幕再次显示,让学生欣赏,以加深他们对中国画的了解。
7、质疑大挑战:课文今天就学到这里,关于文章,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了,有的话提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8、总结:今天我们品味了画家丰子恺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也初步了解我们中国画的博大精深,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其实,丰子恺也正是这们从一个画画的爱好者一步一步而成为画家的。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从此拥有一颗充满好奇的童心,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双善于创造得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让生活随时变成学习的课堂,让我们平凡的生活变的更加多姿多彩,更希望未来的艺术家就在我们这里诞生……
9、作业:①、收集有关丰子恺的材料,课后交流
②、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不限字数)
《竹影》这篇文章是被我们组公认的一篇比较难讲好的文章。可能是大家的理解不同,我们在备课时对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争论不休,最后我们拟订一套基本思路,自己在备课时可以进行适当修改
首先,我的设计是想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感受到蕴涵在其中的艺术和美。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一方面体味孩子与生俱来的童真,另外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到更为深层次趣味那就是艺术的美。
其次,对于课文的讲解,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本文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2、从这些活动中如何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童真童趣?3、文中爸爸这个人物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4、全文表达了什么主旨?此过程采取学生带问题读课文,学生从文中得到答案的方式进行。应该说学生的回答远远超过了我的估计,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发散讲解的语句相对就多了点。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优点在于:教学环节能自然流畅的完成,能完成教学的目标。能够对学生的回答最必要的点评或引导。
不足之处:环节设置不满意:在讲到最后一个问题之前,引导了艺术问题时,安排了一个欣赏比较活动环节,即西洋画和中国画的欣赏。这个环节设计在上完课后发现稍微显得有显宾夺主之意,原本是想拓宽学生的视野,结果却显得是教师在自我展示 。
语文竹影教学反思文三
得知抽签的结果是《竹影》,我当时有点茫然,去年教七年级时教过一次,当时是怎么处理教材的,已记不大清楚了。这次,我再读教材,只觉文章内容太杂太散,要让学生感受和了解的情感点太多、知识点过深。
艺术,让我们成年人都仰之弥高的东西,怎么让学生去懂?
三读教材之时,文章第一人称“我”突然让我茅塞顿开,既然文章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心理去写的,我何不把这节课也设计成一节带领孩子们回忆童年、感悟童趣、体验成长的课!让孩子们在同伴的游戏中找趣,在已有的生活体验中悟理,让他们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玩中学,在玩中与同伴对话,与“爸爸”对话,也与自己的童年交流,与艺术大师切磋。
因此,我把“赏读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把“了解中国画”作为一个难点,把“感悟成长”作为拓展。在这节课中,我努力从三个“关注”去做。
一是关注现场生成。在赏读童趣环节中,学生关注的许多点都不在我的预设之中,但我没有刻意地把学生往我的“圈子”中引,而是把自己也当作学生的同龄人,和他们平等地交流,引导学生赏出文中的童真童趣。如一生找到画竹影时孩子们说的四句话,认为很有童趣,我除了评点这是一种语言之趣、场面之趣,马上想到让这个学生所在的小组四个人进行角色对话,读出孩子们叽叽喳喳议论的味道。在学生读得不够出色时,我及时进行了一人表演多个角色的范读。那一刻,我都觉得成了孩子。
二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面对深奥的绘画艺术和大段大段的知识讲解,我去粗取精,抓关键词“画意”,找与之相对应的句子。学生在文中分别找到了“神气”“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来解释“画意”,就已经能证明他们理解了。如果过多解释,理论性太强,学生也觉枯燥无味,反而成了一节美术鉴赏课。事实证明,当我让学生在四幅图中找到中国画时,他们既找对了,也能说出理论根据,连中国画的竹与西洋画的竹的细微差别也没有说错,让我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真的是事半功倍。
三是关注学生体验。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童年感受和经验,如讲自己平时的游戏;对照文中的“爸爸”说自己的生活启示。关注体验时又照顾到了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多个体验角度,如赏析童趣的角度有三种以上,谈成长感悟的角度有四种以上。
但我总觉得这节课还没有发挥好,首先是我个人的素质有局限,临场激趣的能力不强,课堂气氛不活跃;其次是学生的体验还不充分,如“童趣”赏读点还可更多一点。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在赏读童趣这一环节中设计更充分的学生活动,在学生自主探究方面加强学法指导。
“竹影”这一节在中国画的基础上阐释童稚活动中蕴涵的艺术和美,在这堂中实践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堂教学中经过教师的引导,活跃堂气氛,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反思一:关于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在执教丰子恺的《竹影》一时,对这堂的教学的目的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一堂真正的好,应是让学生心灵的自由放飞,在向生活的拓展中,得到人的熏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堂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语知识的构建方式,由单纯的传授转变为师生双方参与的互动,营造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语堂,让学生自主的读、说、悟,教师做恰当的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我也由此体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我在备要时也充分考虑到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机等。
在备过程中,考虑到这节的主题是:“游戏中产生的艺术美”,所以在设计堂时,希望以尽量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作者的深刻内涵。为了让堂的4分钟轻松度过,同时又能把教学内容自然而然的融会堂中,前做了相当的准备。首先关于作者丰子恺,这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和学家,所以对他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在网上我下载了关于丰子恺的生平资料,以及他有代表性的几幅漫画,希望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体验。特别是中关于中西绘画的区别,我精心的准备了几幅中国水画和西洋油画,通过分组的讨论的方式,对比分析。为的是学生能够在对比过程中学会欣赏,活跃堂气氛。真正作到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高质高效堂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在堂教学时精心安排,做到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适合的不安排。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于合作学习。要留给学生时间,进行充分讨论,在谈到中西绘画的区别时,学生通过合作,自己总结很很多方面的区别,甚至提出了我备时忽略的细节,效果出乎意料的得到,可以说学生在堂中真正的成为了主体,而教师只要适当的引导就可以得到让人惊喜的结论。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效果。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定的技巧。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真正作到师生想融。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高质高效教学模式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要认真反思一下,以便掌握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提高堂效率。
今天,我用多媒体上了丰子恺先生的《竹影》这一,感觉还不错。这是教研组组织的一次听活动,并且也是我第一次运用多媒体上的一节公开。
教学设想:
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我用的是演示稿,我先在中学语教学资网上下载了,但是,很多不符合我的教学思路,我以一个为基础,对做了整合,去掉了作者的一些漫画,而运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加入了“教学目标”,“预习检测”等部分,原的试题和答案是在一张幻灯片上,我做了一些修改,让答案可以随时为我所用。讲结束,我又加入了“随堂检测”部分,这样,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就形成了。由于准备充分,学生配合也很好,所以整体效果不错。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的教学,我有了以下感悟收获
1、对于下载的,要学会整合,一定要让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
2、堂运用中,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比如堂上,品味语言部分还有一张幻灯片是教师示范,但是当时没有展示,我及时把这一张跳过了,不影响其他的环节。
3、学生要有充分的预习,堂上才能出效率。六班学生预习不充分,学习效果就不如五班效果好。
竹影(人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
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
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文章洋溢着童真童趣,且蕴涵艺术的体验
与感受。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
非比寻常的意义。《竹影》告诉我们,也许,艺术就蕴含在童真童趣中,我们
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艺术。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艺术就蕴涵在童真童趣中。
2、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童真童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艺术就蕴涵在童真童趣中。
三、教学难点
运用生动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手影。大家看,老师做的是什么?(师做手影)
学生:老鹰!
老师:很好,这个大家都能跟着做,都会做,那么,还有没有同学可以做出别的事物来,勇敢地到台上来,带着大家一起做!
学生做手影:狗咬蛇、天鹅起舞、鸡啄蜘蛛
老师:太棒了!同学们能够做出这么多!手影带给我们的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和无穷的乐趣,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丰子恺的《竹影》,同样是影子,看看竹影带给我们的又会是怎样的乐趣。请大家翻到课本第128面(板书,打灯片)
(二)了解作者
老师:学习文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所了解的丰子恺。哪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是李叔同的徒弟,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
老师:不错,能了解这么多!丰子恺是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还是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个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散文,与著名的儿童作家冰心齐名。 (打灯片)
(三)学习目标
丰子恺的散文充满孩子般的天真趣味,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细细体会《竹影》一文中的童真童趣,理解艺术就蕴涵在童真童趣中,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童真童趣。
(四)字词检测
老师: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要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一起看看,这些字词你都会读了吗?同学们派个代表来读一下!(学生读)
老师: 哇,非常棒!满分!现在,我们一起齐读两遍!
(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老师: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内容。大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思考:文中都出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描竹影,爸爸和我们谈中国画。
老师:回答得很好!文章的内容就是两大块:描竹影--谈国画(板书)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童真童趣
1、分角色朗读,划出充满童趣描写生动的语句。
老师: 同学们,刚才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们觉得文章中哪部分内容读起来更有趣味,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呢?
学生:描竹影。
老师:描竹影主要发生在课文的哪个段落?
学生:第三自然段。
老师:很好,那么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一起到文章中找寻和体会童真童趣,请同学们把充满童趣描写生动的语句用笔划出来。
2、筛选学生找的几个精彩语段,细致分析,学生朗读品味。
(1)华明:活泼可爱,大大咧咧,随和机灵。读出语气,轻松愉快随意。关键词:一屁股。(学生表演朗读)
(2)月亮:隐,隐藏,躲藏。切,(切蛋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害羞或调皮而躲藏起来的样子,描绘得生动形象。(女生、男生分别齐读)
(3)注意力:天性好奇,不会专注于一件事。(举学生日常例子)
(4)青蛙:华明的影子(天真烂漫,自然随意)
(5)好看啊!中国画!(脱口而出)(老师示范读,全班齐读)
(6)“对起,对起,……”(学生表演朗读)调皮愉快的'口吻
老师:同学们找得太棒了!其实,不光是第三自然段,文章中处处充满童真童趣,我们都陶醉在这种惬意的童年生活中了。但是,老师想提一个问题,大家回到第130面第三行中间的那句话:“啊!好看啊,中国画!”(齐读),刚刚大家读得那么精彩,但是有没有想过“什么是中国画?”
学生: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
老师:这么独特的艺术,孩子们却能脱口而出,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那么艺术是不是很难以接触的东西呢?
学生:不是。
老师、学生:是啊,其实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她就存在于儿童童稚的游戏活动中,生活处处有艺术!
老师:《竹影》就通过孩子们描竹影的游戏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丰子恺还用自己的漫画创作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副漫画。(打灯片,出示漫画1)
老师:儿子的一个奇思妙想,一个无意的游戏,就被丰子恺细心地捕捉到,创作了这副有趣的漫画!我们再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这副漫画,艺术的创造就是这样奇妙地发生着!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吧,那么让我们也来艺术创造,解说漫画。(打灯片,出示漫画2、漫画3)
(七)拓展发现
老师:文中的孩子们从描竹影的游戏中,找到了影子的乐趣,艺术的乐趣。我们在童年的游戏中,有过怎样有趣的经历,试着用生动的语言说说。
学生描绘童年游戏:捉迷藏、老鹰抓小鸡、跳房子、学游泳等。
老师: 同学们的创作太棒了,太有诗意了!我现在最想借用作者丰子恺先生的这段话来表达我此刻激动的心情: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们的世界的广大。和平之神与幸福之神,只降临于天真烂漫的童心所存在的世间。
让我们永保一颗童心,用童心发现世界,用童趣点缀生活!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
让同学将课外积累的关于惜时的名句讲出来,展示自己的风采,并给予评价。
二、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那么,我们仰慕的这些名人,他们的童年生活你了解吗?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这样的文章,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例如:)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你可要留下遗憾了,不过还好,有人画过,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画得算是弥补一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25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丰子恺的《竹影》。
三、信息箱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
(看谁说得棒)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5、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6、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7、文中的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你品味到美了吗?
1、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2、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六、比较鉴赏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答: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七、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八、走进童年
1、好,关于中西方绘画方面的区别,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其余的要在美术课上学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是要学习这篇课文中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言文《童趣》,能不能记住,好我们来齐背第二自然段。
2、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跟同学们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九、质疑大挑战
1、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2、小结: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七年级下册《竹影》语文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示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示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课时布置】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同学查找丰子恺的漫画或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同学齐读儿歌:
影子
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是个小黑狗,
经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个好朋友,
经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绩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和散文创作方面成绩颇丰。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⑴同学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和其注音。
⑵要求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讨论、明确中心:
问题: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和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示什么样的中心?
同学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示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四、探究交流
1、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2、在小组内交流自身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说理由。
五、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身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一起解决。
六、延伸拓展
1、小结导入:本文表示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它与上学期所学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请大家无妨回忆一下《童趣》。
2、复习旧课,请同学背《童趣》,其他作评价、修正、补充。
3、延伸拓展:
⑴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语言简洁,尽量表示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越2分钟。同学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⑵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⑶教师小结。
七、巩固拓展
1、丰子恺的胜利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假如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身的教育构想。
2、细读课文第6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与美术课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课后记】
本文充溢了童趣,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同学主动进行探究,进行考虑;同时,也可以借助本课的学习协助同学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协助同学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竹影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竹影》教案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本文生字词。
2、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3、掌握本文的主要人物活动,体会本文突出的童真、童趣。
4、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教学重点:1、文中“爸爸”的领路人作用
2、本文主要人物活动
教学难点:本文人物活动的分析以及童真、童趣的体现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进入今天的新课之前,请大家猜一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打一事物)谜底(影子)。在这个世上不仅人类有影子,动物、植物以至于宇宙万物都有影子。我们曾学过“猴子捞月”的故事,讲的是月亮的影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课,讲的是《竹影》。(1分钟)
二、常识了解
文学指:散文、小说、诗歌、剧本四大文学样式。
艺术指: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竹影》是一篇散文,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在于取材广泛,表现形式不拘一格,主题思想集中而又统一,这就是所谓的“形散神聚”。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是散文的又一特点。一篇优美的散文使人陶醉,这就是美的享受。下面让我们进入丰子恺的《竹影》这篇优美散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童真、童趣。(1分钟)
三、字词过关(3分钟)
注音:Piě zhàn yōu qiè
撇 蘸 幽暗 惬意
chán cēn cī xiāo
口头禅 参差不齐 萧萧
tīng jiè pái huái
水门汀 芥子园 徘 徊
词语解释:
惬意: 满意、称心、舒服。
弥漫: 遍布。
参差: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包罗: 包括(指大范围)
口头禅: 指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词句。
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四、知人论事(1分钟)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喜爱。(展示两张丰子恺的漫画)
他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率真集》等。这些作品大多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快速朗读(10分钟)课文,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2分钟)
(我们在月光下看竹影,画竹影,听爸爸给我们讲解中国画的知识.)
(二)请同学们填写下表(5分钟)(找学生回答)
时间 一个夏天的晚上
地点 我家屋后的院子里
人物 “我”、弟弟、华明、爸爸
人物活动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画竹影、谈艺术
(时间、地点在第一自然段。)
(人物活动先由同学自己寻找,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补充。提示同学:人物活动可以从看和做两方面来寻找。文章中的人物看了什么,做了什么)
(教师展示ppt。直接展示出人物活动。也可大致讲一下。)
(三)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找学生回答)(2分钟)
明确:
1、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 人物活动。
(而且景物描写所占的篇幅较少。)
(四)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思想?(3分钟)
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最后一自然段。作者在听过爸爸讲述中国画的知识后对吴昌硕的墨竹的体验。前文已经介绍过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墨竹属于美术,是一种艺术,因此作者的感触应当是艺术的体验。)
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画竹影、谈艺术的人物活动以及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而这些人物活动正体现了儿童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模仿力。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五)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中以及后来爸爸的表现,你觉得爸爸是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三分钟的时间讨论。前后左右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答案只是参考)(5分钟)
(文中的“爸爸”是一个好爸爸,他随意、平和,尊重孩子的天性。爸爸对孩子描竹影的游戏是支持和鼓励的,爸爸善于保护孩子的童真、童趣,善于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爸爸 ”是以艺术领路人的身份出现,他适时地利用孩子的游戏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爸爸的作用))
(六)孩子们与父亲一同探讨中国画,哪句话最能体现西洋画和中国画的区别?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3分钟)
(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照相是对事物真实的反映,
符号是抽象地指称事物。(符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关 键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由此可见出:
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
西洋画则重写实,重形似。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欣赏)(2分钟)
(七)课文写几个小伙伴看天看月看竹影,充满童趣.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 并说说好在哪里?
用“----- 句好,好在 ------------ ”这一句式评点。
(温馨提示:可从某个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品评。说得越多越好。)
(八)作业: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
擅长写作的,将童年生活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
懂得写诗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刘春艳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案《竹影》《口技》
第18课《竹影》 18.竹影教案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 二、讲授课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你可要留下遗憾了,不过还好,有人画过,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画得算是弥补一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25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丰子恺的《竹影》。 (二)读一读 读课文 (三)想一想 1、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2、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四)议一议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答:(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Anatomy for art students (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说一说 好,关于中西方绘画方面的区别,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其余的要在美术课上学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是要学习这篇课文中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言文《童趣》,能不能记住,好我们来齐背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很有趣味的。跟同学们说一说 第19课《观舞记》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神态、服饰表现内容的。 2.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利用VCD 、DVD 搜集一些印度舞蹈、中国舞蹈,做好上课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激发热情。 以舞导入 :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让同学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进入兴奋状态。 抓住这一契机,提问: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干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作者是谁,观谁的舞蹈。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后,谈初读的体会。 三. 局部欣赏,发展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为什么喜欢并大声朗读。同学们可能会喜欢如下语段: 13段。因为这一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 16段。因为这一段从衣饰方面写出了舞蹈的美。 17段。因为这一组排比句,它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 18段。这一段也是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的。 讨论分析后,要求学生能用一个精辟的词语来进行概括。明确:飞动的“美”。 四. 小组交流,互问互答。 学生对还不理解的问题在4人小组上进行合作交流。 五. 集体探究,深入理解。 学生把小组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究。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设计: ――2-5段连用4个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第7段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17段,冰心奶奶说卡拉玛“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忘怀了自己还能理解,忘记了观众怎么行呢? 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 知识迁移,课堂延伸。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那请问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学生可能会答:有。 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 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吗?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能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后,欣赏一段舞蹈,要求学习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写完后,展示,交流。 七. 结束语。 同学们不仅说的好,写的也很优美。40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衷心的祝愿大家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第20课《口技》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J”、“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 课文竹影教学反思
★ 文竹_
★ 竹影教案
★ 文竹作文
★ 七年级教案
★ 文竹作文250字
★ 文竹作文650字
★ 文竹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