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萧山杨梅》教案设计(共含1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狗守护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萧山杨梅》教案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4.会认“杭、咖、啡、籍、遨、兼”等6个生字,会写“杭、咖、啡、阅、籍、兼、蝉、初、库、沧”等10个生字。掌握“杭州、咖啡、书籍、兼管、蝉鸣、初中、宝库、沧桑”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作者资料、书籍《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2.找学习伙伴互相读一遍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放开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简单介绍本文主人公——袁鹰。
他成长为作家,和他酷爱文学,从小大量阅读课外书有密切关系。
介绍“萧山杨梅”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1)组词: 籍() 初()()
阅()() 兼()()
(2)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三、浏览课文,观看插图,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1、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
2、整理图书吃杨梅。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记忆字形:
“遨”:敖+走之旁
“兼”:笔画记忆
“初”:衣补旁
3.指导写字:
“籍”:上下结构,左下“耒”,右下“昔”
“兼”:笔顺是先写两竖再写撇捺。
“初”注意部首
“沧”最后两笔是横折勾,竖弯勾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出示杨梅图。
杨梅大家都吃过。“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
[板书:萧山杨梅]齐读课题
“常常”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经常、时常
[意在理解文中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
这是为什么呢?打开书自读第一自然段。
——带来一丝温暖,想起一位老师。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作者四年级时的语文金老师。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金老师的哪些事?
——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板书: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
[意在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文探究: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读读金老师的外貌。
——瘦瘦的脸和深咖啡色的中山服。几十年了,至今记得,印象很深。
感觉金老师会比较严肃。
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我从金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课外阅读”这四个字,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直到如今。金老师是怎样鼓励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
——把课外阅读当语文作业布置;因人施教,个别辅导。
⑴金老师把我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让我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又跟着冰心女士遨游天涯海角,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理解词语:一个新奇的天地;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金老师引导我们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指导朗读。看第一幅插图,想象我们读书时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评读。
从鼓励课外阅读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关心学生。[板书:关心]
3.自读第五、六自然段。在作者回忆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反复读一读,想想体会到什么?
⑴校园十分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陪伴着我们默默地忙着。
理解词语:“十分”“只有”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吗?
指导朗读。试着读一读体会在只有蝉鸣十分安静的校园中边整理图书边读书的感受。
⑵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理解词语:“尽量”“最”这两个词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金老师善于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说明他尊重、爱护学生。
指导朗读。读出金老师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
同桌互读;指名读。
⑶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惟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
理解词语:“又……又”“一直”“都”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表面是说杨梅的好吃,更深的含义是金老师请我们吃杨梅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指导朗读。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我们吃杨梅时的那种惬意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齐读。
[意在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品读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从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护学生。[板书:爱护]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质疑:读完这一段话,你有什么问题?
[意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什么四十多年了,再也没见过金老师,“我”却发出这样的呼唤,几十年世事沧桑,我们的金老师,您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我”对金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他一定又鼓励和指导一班又一班的学生由课外阅读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
让我们也饱含着对金老师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的情感再读这一段。
四、课外延伸:
在众多的课外书中,金老师最早让“我”阅读的两本书是什么?
——《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请同学们找来读一读,我想你一定从中有所收获。然后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读书体会。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板书
18 萧山杨梅
鼓励课外阅读 关心 感激
整理图书吃杨梅 爱护 思念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4.学习生字。
5、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2.找学习伙伴互相读一遍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质疑解难
1.简单介绍本文主人公--袁鹰。
他成长为作家,和他酷爱文学,从小大量阅读课外书有密切关系。
介绍“萧山杨梅”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1)组词:
籍( )( ) 初( )( )
阅( )( ) 兼( )( )
(2)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三、浏览课文,观看插图,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四、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谈话:杨梅大家都吃过。“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
板书:萧山杨梅
齐读课题
“常常”?这是为什么呢?打开书自读第一自然段。
(带来一丝温暖,想起一位老师。)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金老师的哪些事?
三、学文探究: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读读金老师的外貌。
(瘦瘦的脸和深咖啡色的中山服。几十年了,至今记得,印象很深。)
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我从金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课外阅读”这四个字,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直到如今。金老师是怎样鼓励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
(把课外阅读当语文作业布置;因人施教,个别辅导。)
⑴金老师把我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让我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又跟着冰心女士遨游天涯海角,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金老师引导我们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指导朗读。看第一幅插图,想象我们读书时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2)从鼓励课外阅读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关心学生)
3.自读第五、六自然段。在作者回忆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反复读一读,想想体会到什么?
⑴校园十分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陪伴着我们默默地忙着。
指导朗读。试着读一读体会在只有蝉鸣十分安静的校园中边整理图书边读书的感受。
⑵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尽量”“最”这两个词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金老师善于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说明他尊重、爱护学生。)
⑶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惟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
理解词语:“又……又”“一直”“都”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表面是说杨梅的好吃,更深的含义是金老师请我们吃杨梅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从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爱护学生。)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质疑:读完这一段话,你有什么问题?
A:为什么四十多年了,再也没见过金老师,“我”却发出这样的呼唤,几十年世事沧桑,我们的金老师,您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我”对金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他一定又鼓励和指导一班又一班的学生由课外阅读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
四、课外延伸:
在众多的课外书中,金老师最早让“我”阅读的两本书是什么?
《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请同学们找来读一读,我想你一定从中有所收获。然后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读书体会。
板书:
18 萧山杨梅
鼓励--课外阅读
金老师 关心--学生
感激--探索世界
探索人生
[萧山杨梅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出示杨梅图。
杨梅大家都吃过。“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
[板书:萧山杨梅]齐读课题
“常常”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经常、时常
[意在理解文中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
这是为什么呢?打开书自读第一自然段。
带来一丝温暖,想起一位老师。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作者四年级时的语文金老师。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金老师的哪些事?
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板书: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
[意在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文探究: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读读金老师的外貌。
瘦瘦的脸和深咖啡色的中山服。几十年了,至今记得,印象很深。
感觉金老师会比较严肃。
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我从金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课外阅读”这四个字,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直到如今。金老师是怎样鼓励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
把课外阅读当语文作业布置;因人施教,个别辅导。
⑴金老师把我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让我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又跟着冰心女士遨游天涯海角,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理解词语:一个新奇的天地;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金老师引导我们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指导朗读。看第一幅插图,想象我们读书时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评读。
从鼓励课外阅读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关心学生。[板书:关心]
3、自读第五、六自然段。在作者回忆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反复读一读,想想体会到什么?
⑴校园十分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陪伴着我们默默地忙着。
理解词语:“十分”“只有”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吗?
指导朗读。试着读一读体会在只有蝉鸣十分安静的校园中边整理图书边读书的感受。
⑵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理解词语:“尽量”“最”这两个词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金老师善于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说明他尊重、爱护学生。
指导朗读。读出金老师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
同桌互读;指名读。
⑶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惟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
理解词语:“又……又”“一直”“都”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表面是说杨梅的好吃,更深的含义是金老师请我们吃杨梅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指导朗读。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我们吃杨梅时的那种惬意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齐读。
[意在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品读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从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护学生。[板书:爱护]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质疑:读完这一段话,你有什么问题?
[意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什么四十多年了,再也没见过金老师,“我”却发出这样的呼唤,几十年世事沧桑,我们的金老师,您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我”对金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他一定又鼓励和指导一班又一班的学生由课外阅读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
让我们也饱含着对金老师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的情感再读这一段。
四、课外延伸:
在众多的课外书中,金老师最早让“我”阅读的两本书是什么?
《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请同学们找来读一读,我想你一定从中有所收获。然后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读书体会。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4、会认“杭、咖、啡、籍、遨、兼”等6个生字,会写“杭、咖、啡、阅、籍、兼、蝉、初、库、沧”等10个生字。掌握“杭州、咖啡、书籍、兼管、蝉鸣、初中、宝库、沧桑”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作者资料、书籍《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2、找学习伙伴互相读一遍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放开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简单介绍本文主人公袁鹰。
他成长为作家,和他爱文学,从小大量阅读课外书有密切关系。
介绍“萧山杨梅”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1)组词: 籍() 初()()
阅()() 兼()()
(2)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三、浏览课文,观看插图,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1、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
2、整理图书吃杨梅。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记忆字形:
“遨”:敖+走之旁
“兼”:笔画记忆
“初”:衣补旁
3、指导写字:
“籍”:上下结构,左下“耒”,右下“昔”
“兼”:笔顺是先写两竖再写撇捺。
“初”注意部首
“沧”最后两笔是横折勾,竖弯勾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4.会认“杭、咖、啡、籍、遨、兼”等6个生字,会写“杭、咖、啡、阅、籍、兼、蝉、初、库、沧”等10个生字。掌握“杭州、咖啡、书籍、兼管、蝉鸣、初中、宝库、沧桑”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作者资料、书籍《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2.找学习伙伴互相读一遍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放开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简单介绍本文主人公——袁鹰。
他成长为作家,和他酷爱文学,从小大量阅读课外书有密切关系。
萧山杨梅原文及主要内容
萧山杨梅颗粒大,核小,肉柱圆,味鲜甜。一般在夏至后5天左右成熟。当然了,也是一篇我们在语文书上的课文。萧山杨梅原文及主要内容,一起来看看。
原文
在众多的杭(háng)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它也许算不上特别名贵,却给我的心带来一丝温暖,因为它使我想起小学时代的一位老师。
上四年级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姓金。至今我还记得金老师那瘦瘦的脸和深咖啡(kāfēi)色的中山服,却总也想不起他的名字。
金老师怎样教语文课,我记不清楚了,但有一点印象很深:他很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这四个字,我就是从金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的。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开始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在中学、大学还保持着这种习惯。以后参加工作了,“课外”改成业余,也仍然坚持着,直到如今。
金老师还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作业来布置。有时他指定一两本书,要求人人阅读;有时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介绍不同的`书籍(jí),分别指导。他最早要我课外阅读的书,是意大利米契(qì)斯的《爱的教育》和冰心的《寄小读者》。在这以前,我在课余也看过不少书,大多是古代英雄故事和武打小说之类。我也只是胡乱翻翻,哪算得正经的课外阅读!金老师将我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让我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又跟着冰心女士遨(áo)游天涯海角,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金老师当时兼(jiān)管学校图书馆的工作。那年放暑假后,他指派我和一位同学帮他整理图书,我们自然非常乐意。校园十分宁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陪伴着我们默默地忙着。不到四五天,书就整理完了。金老师很高兴,我们也很高兴。那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刻,他叫那位同学下楼去打一盆凉水来,让大家擦擦汗;又掏出五角钱,叫我到外面买杨梅。我问买多少,他说尽[jǐn]钱买。我捧着一大包杨梅回来,忘记了是几斤,反正我从来没有一次买过这么多。
我们围坐在图书馆一角的小桌子边。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唯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qiè)意。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临走时,我们向金老师道谢,不仅谢他请我们吃杨梅,还谢他允许我们在整理图书的休息时间随意翻阅许多书。金老师却说:“我要谢谢你们,帮我整理书,我可以早几天回家了。”
暑假过后,换了语文老师。念完五年级,我跳级考上初中。直到现在,四十多年了,我再也没见过金老师。他一定又鼓励和指导一班又一班的学生由课外阅读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几十年世事沧桑,我们的金老师,您在哪里呢?
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萧山杨梅引出了一个和萧山杨梅有关的师生情的故事。
讲述了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1)组词: 籍() 初()()
阅()() 兼()()
(2)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三、浏览课文,观看插图,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1、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
2、整理图书吃杨梅。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记忆字形:
“遨”:敖+走之旁
“兼”:笔画记忆
“初”:衣补旁
3.指导写字:
“籍”:上下结构,左下“耒”,右下“昔”
“兼”:笔顺是先写两竖再写撇捺。
“初”注意部首
“沧”最后两笔是横折勾,竖弯勾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出示杨梅图。
杨梅大家都吃过。“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
[板书:萧山杨梅]齐读课题
“常常”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经常、时常
[意在理解文中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
这是为什么呢?打开书自读第一自然段。
——带来一丝温暖,想起一位老师。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作者四年级时的语文金老师。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金老师的哪些事?
——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板书: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
[意在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文探究: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读读金老师的外貌。
——瘦瘦的脸和深咖啡色的中山服。几十年了,至今记得,印象很深。
感觉金老师会比较严肃。
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我从金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课外阅读”这四个字,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直到如今。金老师是怎样鼓励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
——把课外阅读当语文作业布置;因人施教,个别辅导。
⑴金老师把我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让我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又跟着冰心女士遨游天涯海角,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理解词语:一个新奇的天地;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金老师引导我们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指导朗读。看第一幅插图,想象我们读书时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评读。
从鼓励课外阅读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关心学生。[板书:关心]
3.自读第五、六自然段。在作者回忆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反复读一读,想想体会到什么?
⑴校园十分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陪伴着我们默默地忙着。
理解词语:“十分”“只有”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吗?
指导朗读。试着读一读体会在只有蝉鸣十分安静的校园中边整理图书边读书的感受。
⑵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理解词语:“尽量”“最”这两个词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金老师善于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说明他尊重、爱护学生。
指导朗读。读出金老师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
同桌互读;指名读。
⑶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惟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
理解词语:“又……又”“一直”“都”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表面是说杨梅的好吃,更深的含义是金老师请我们吃杨梅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指导朗读。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我们吃杨梅时的那种惬意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齐读。
[意在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品读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从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护学生。[板书:爱护]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质疑:读完这一段话,你有什么问题?
[意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什么四十多年了,再也没见过金老师,“我”却发出这样的`呼唤,几十年世事沧桑,我们的金老师,您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我”对金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他一定又鼓励和指导一班又一班的学生由课外阅读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
让我们也饱含着对金老师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的情感再读这一段。
四、课外延伸:
在众多的课外书中,金老师最早让“我”阅读的两本书是什么?
——《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请同学们找来读一读,我想你一定从中有所收获。然后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读书体会。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板书
《萧山杨梅》教学反思
这是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课文中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来达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本课理解感悟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课文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师生之情,所以重点放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金老师的爱使“我”感到无比温暖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环节中,将朗读作为了重点,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能够把握语气的转变,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变化,品味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课后我让学生读一读课文中提到的《爱的教育》和《寄小读者》,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知识视野。然后进行小练笔,仿照文章写法——通过一件具体事例体现人物思想品质,提醒学生采用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效果会更佳。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楚。作者按杨梅的生长过程特点,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十分精练、简洁,朴实、亲切。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及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对杨梅产生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
选编这篇课文是学习作者通过“眼看、手摸、嘴尝”进行观察的方法,体会作者抓住特点,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之情。
二、学习目标
1毖Щ岜究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狭长、桂圆、柔软、平滑、嘴唇、汁水、甜津津、豆腐、虽然、酸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情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爱故乡,爱杨梅的情感,积累语言。
4.学习按一定顺序、抓特点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地方,让学生把杨梅带到课堂上来。边观察实物,边上课。如果没有,可用图片代替。
2.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楚。教师可在学生预习和初读课文之后,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还可让他们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杨梅的可爱的。
3.课文讲杨梅可爱的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要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了解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可爱”这个意思,抓住杨梅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写具体的,从而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要使学生懂得,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亲切、朴实、感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对杨梅留心观察,不仅观察了事物的静态,而且留心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看、用手摸,而且用嘴品尝了;不仅有对景物的描述,而且表达了内心的感受。
4.这篇课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简洁,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教师要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各种读的方式读出作者喜爱杨梅的情感。如,美读第二自然段,采用删词、换词法体会句子的优美。
可启发学生对最后一段质疑、讨论,从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为什么要写小时候因吃杨梅,牙齿被酸倒的事?”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练习朗读。
5.本课中的生字,注意引导学生读准翘舌音:“吮、触、唇、汁”。“刺”,左半边是“”,不要写成“束”。“唇”与“晨”区别字形。
6.举行“我爱家乡特产”演讲会,最好带特产来,吃的、用的、观赏的都可以。边观察实物边说特点,同学们评议、补充。然后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四、参考资料
王鲁彦(1901-1944)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笔名鲁彦。浙江省宁波市人。因家贫,高小未毕业即辍学。16岁到上海当学徒。后去北京加入蔡元培、李大钊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并在北京大学旁听。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走上了文学道路,加入文学研究会和世界语学会。
抗战爆发后,携家离沪内迁抵达长沙、武汉。先后在田汉主持的《抗战日报》副刊和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工作。1938年10月,抵桂林,参加筹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任该会主席。在桂林期间,创作了一批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春节》(一至七章),中篇小说《胡蒲妙计收伪军》,短篇小说《我们的喇叭》《杨连副》《千家村》《炮火下的孩子》《陈老奶》,散文随笔《火的记忆》《新的枝叶》等。
[《萧山杨梅》(教案) (S版四年级下册)]
萧山杨梅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设计理念】
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以读为本,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认“杭、咖、啡”等6个生字,会写“咖、啡、阅”等10个字,掌握本课中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说说对“萧山杨梅”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就课题提出疑问。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梳理、归纳“课文写什么?
为什么用‘萧山杨梅’做题目?”等有价值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听课文录音。
2.模仿课文录音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3.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互相检查认读,说说识记字形的办法。
4.生字卡片出示生字词,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准确。
5.指导书写。注意指导写好“籍、兼、初、沧”等容易写错的字。
6.互相欣赏,检查订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事?
2.默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四、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1.学了这节课,我们弄懂了什么?
2.课后认真朗读课文,完成书写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指导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金老师是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自由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2.指导品读有关语句。随机处理“阅读、书籍”等词。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金老师是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体会金老师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善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
(二)指导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
1.金老师指派“我”和另一个同学帮他整理图书时,他是怎样做,怎样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5-7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2.指导品读有关语句。
(1)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尽量、最”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 通过金老师的行动、语言,体会 金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关爱之情。
(三)体会人物情感。
1.通过作者对金老师的描述,金老师留给你什么印象?
2.作者为什么对这两件事印象特别深刻?
3.作者对金老师怀着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指导学生读有关语句,重点指导学生读好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1.说说用“萧山杨梅”做题目的好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课文的感受,或者说说自己身边的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板书设计:
18 萧山杨梅
金老师 怀念、感激 我们
鼓励指导课外阅读
请吃杨梅感谢帮忙
[《萧山杨梅》(教案) (S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4.会认“杭、咖、啡、籍、遨、兼”等6个生字,会写“杭、咖、啡、阅、籍、兼、蝉、初、库、沧”等10个生字。掌握“杭州、咖啡、书籍、兼管、蝉鸣、初中、宝库、沧桑”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作者资料、书籍《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2.找学习伙伴互相读一遍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放开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简单介绍本文主人公--袁鹰。
他成长为作家,和他酷爱文学,从小大量阅读课外书有密切关系。
介绍“萧山杨梅”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1)组词: 籍() 初()()
阅()() 兼()()
(2)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三、浏览课文,观看插图,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1、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
2、整理图书吃杨梅。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记忆字形:
“遨”:敖+走之旁
“兼”:笔画记忆
“初”:衣补旁
3.指导写字:
“籍”:上下结构,左下“耒”,右下“昔”
“兼”:笔顺是先写两竖再写撇捺。
“初”注意部首
“沧”最后两笔是横折勾,竖弯勾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出示杨梅图。
杨梅大家都吃过。“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
[板书:萧山杨梅]齐读课题
“常常”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经常、时常
[意在理解文中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
这是为什么呢?打开书自读第一自然段。
--带来一丝温暖,想起一位老师。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作者四年级时的语文金老师。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金老师的哪些事?
--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板书: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
[意在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文探究: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读读金老师的外貌。
--瘦瘦的脸和深咖啡色的中山服。几十年了,至今记得,印象很深。
感觉金老师会比较严肃。
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我从金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课外阅读”这四个字,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直到如今。金老师是怎样鼓励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
--把课外阅读当语文作业布置;因人施教,个别辅导。
⑴金老师把我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让我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又跟着冰心女士遨游天涯海角,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理解词语:一个新奇的天地;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金老师引导我们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指导朗读。看第一幅插图,想象我们读书时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评读。
从鼓励课外阅读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关心学生。[板书:关心]
3.自读第五、六自然段。在作者回忆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反复读一读,想想体会到什么?
⑴校园十分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陪伴着我们默默地忙着。
理解词语:“十分”“只有”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吗?
指导朗读。试着读一读体会在只有蝉鸣十分安静的校园中边整理图书边读书的感受。
⑵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理解词语:“尽量”“最”这两个词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金老师善于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说明他尊重、爱护学生。
指导朗读。读出金老师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
同桌互读;指名读。
⑶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惟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
理解词语:“又……又”“一直”“都”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表面是说杨梅的好吃,更深的含义是金老师请我们吃杨梅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指导朗读。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我们吃杨梅时的那种惬意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齐读。
[意在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品读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从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护学生。[板书:爱护]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质疑:读完这一段话,你有什么问题?
[意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什么四十多年了,再也没见过金老师,“我”却发出这样的呼唤,几十年世事沧桑,我们的金老师,您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我”对金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他一定又鼓励和指导一班又一班的学生由课外阅读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
让我们也饱含着对金老师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的情感再读这一段。
四、课外延伸:
在众多的课外书中,金老师最早让“我”阅读的两本书是什么?
--《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请同学们找来读一读,我想你一定从中有所收获。然后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读书体会。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板书
18 萧山杨梅
鼓励课外阅读 关心 感激
整理图书吃杨梅 爱护 思念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听写词语。
鼓励 遨游 陪伴 探索
三、《语文百花园》五语海畅游
1.词语真有趣。
目的:体会连词“和”及“与”的用法。
⑴读一读这两组词语,想一想加点字的作用。
--连接前后两组词语,前后两组词语无轻重、主次之分。
⑵再读这两组词语,体会连词“和”及“与”的用法。
⑶你能用上“和”及“与”这两个连词说几个这样的词组吗?
2.下面每组词语中各有一个站错了队,把它找出来写在括号里。
⑴找一找,谁不属于这一类,说说理由。
--学生是一个人的身份,不属于按年龄划分的这一类。
--少年是年龄的一个阶段,不属于按职业划分的这一类。
--电视是电器的一种,不属于按戏剧划分的这一类。
--电影是一种娱乐的方式,不属于按电器划分的这一类。
⑵读一读,感受事物是按一定的类别划分的。
3.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目的:学习顿号、引号、书名号的用法。
⑴读一读句子,试一试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想一想理由。
⑵指名读句子,加标点,谈理由。相机学习顿号、引号、书名号的用法。
--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词语中间的停顿。
--引号通常用在引用别人说的话,还有个特殊的用法是有特殊含义的句子用引号标出。
--书名号用于标出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及古诗的诗题。
⑶同桌互查,所填标点符号是否正确,读句子。
四、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
《吴老师的心愿》:理解吴老师的心愿,感受吴老师对学生真诚的关心、爱护,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萧山杨梅》(教案) (S版四年级下册)]
萧山赋(转载)
西施故里,杭州南门。东接绍兴,西连富阳。襟钱江而带二湖,控越地而引三角(洲),物华天宝,花卉久负国际盛名,人杰地灵,江淹妙笔生花之处。重山峦列,豪杰是驰;英烈千秋,气贯长虹;海上画派三杰,云飞成虎英雄。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无比。越王百山为驻地,萧然独孤。廿年改革,弄潮儿如云。万里奔腾,誉满中外。昔日毛奇龄笔伐古今至几世,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回;今日万向傲视群雄于国内,传化驰名商标人皆晓。问萧山今日新颜,黄发垂髫怡然自得之所。美哉,故乡萧山!壮哉,萧山故乡!《萧山杨梅》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八仙小学 潘凤霞
教材分析
《萧山杨梅》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家袁鹰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怀念、感激之情。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作者由萧山杨梅引起对小学时代一位语文老师--金老师的回忆。首先回忆金老师的外貌,再回忆金老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他很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和他请“我们”吃萧山杨梅,感谢“我们”帮他整理图书这两件事。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师生之情,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深入探究课文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师生之情。
2.总结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金老师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作家袁鹰在写这篇回忆文章时,已经离开金老师四十多年了,但他依然记着金老师。作者对金老师的想念常常因为什么而想起呢?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通过自读,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读文后汇报,教师点拨。
出示句子:“我常常想起萧山杨梅。”
“常常”可以换成什么词?
作者为什么常常想到杨梅?看到杨梅,就想起一位老师。对老师的想念)
三、 学习二自然段。
让我们一起走近金老师,看看作者念念不忘的金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到了就告诉老师。
(学生读句子)--瘦瘦的脸和深咖啡色的中山服。几十年了,至今记得,印象很深。这就是金老师!
金老师给你怎么样的感觉?(感觉金老师会比较严肃;朴素、严谨)
指导朗读。
四、 学习三四自然段。
我至今还记得他的长相,却总想不起他的名字,也记不清楚他是怎样教课文了,但是金老师做的什么事让作者记忆如此深刻呢?
1、默读3、4自然段,思考:你又感觉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2、同桌交流,小结:金老师注重阅读,教学有方。
3、小组内自学: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金老师注重阅读、教学有方呢?
4、全班交流汇报,师引导、点拨:
(1)“第一次”是什么意思?“直到如今”呢?你明白了什么?
(2)金老师是怎么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你觉得他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独到之处?(因人施教,个别辅导)
(3)这种方法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理解句子:
《理解词语:一个新奇的天地;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金老师引导我们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新奇”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新奇呢?
仅仅只有这些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省略号)你能说说这个新奇的天地里还有什么吗?
(4)看第一幅插图,指导朗读。
5、齐读第二段,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深深的感激之情)
指导朗读。看第一幅插图,想象我们读书时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评读。
从鼓励课外阅读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关心学生。[板书:关心]
6.金老师教学有方,让作者记忆深刻;我们学习得法,才能学得更好!我们共同回忆一下三四自然段是怎么学的。
五、学习第五 六七段
1、总结第二部分的学习方法:提出问题--初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再读,加深理解。
2、自学提示:(在作者回忆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想想体会到什么?
3、全班汇报交流,师点拨:
(1)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理解词语:“尽量”“最”这两个词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金老师善于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说明他尊重、爱护学生。) 指导朗读。读出金老师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
同桌互读;指名读。
(2)校园十分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陪伴着我们默默地忙着。
理解词语:“十分”“只有”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吗?
指导朗读。试着读一读体会在只有蝉鸣十分安静的校园中边整理图书边读书的感受。
⑶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惟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
理解词语:“又……又”“一直”“都”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表面是说杨梅的好吃,更深的含义是金老师请我们吃杨梅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看着第二幅插图,说说他们吃得怎么样?(理解“惬意”)和老师一起吃东西应该很紧张才对。为什么吃的那么开心、满足呢?
这杨梅它怎么会“甜到心里”?( 原来是金老师的关心让我甜到心里,杨梅染红的不光是嘴唇和舌头,更染红了我的记忆写得多好呀,能背吗?
指导朗读。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我们吃杨梅时的那种惬意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齐读。
从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护学生。[板书:爱护]
《理解“尽钱买”是怎么买?(强调“尽”字音)
出示句子:“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理解“尽量吃”是怎么吃?(强调“尽”字音)
谁来读金老师说的话?》
4、此时此刻,金老师多么像(亲如父母)。
六、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这年暑假过后,四十多年过去了,袁鹰再也没见过金老师,四十多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四十多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四十多年呀,他还记得金老师吗?全班齐读。
金老师在哪里呀?在作家(袁鹰的心里),在(我们的心里),在(所有人的心里)!。
2、你体会到“我”对金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
让我们也饱含着对金老师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的情感再读这一段。
让我们轻轻道一句:老师,谢谢您!
七、通读全文,体会写法
1、作者写了一位关心、爱护、尊重学生老师,那为什么以“萧山杨梅”为题呢?
2、对比前面学过的《莲叶青青》
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八、拓展延伸
1、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有哪位老师给你不可磨灭的印象?能说说他的故事吗?请用一段话把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写下来 。
2.推荐文中提出的两种课外读物《爱的教育》和《寄小读者》
板书设计:
18萧山杨梅
金老师 课外阅读 关心
感激 怀念
请吃杨梅 爱护
[《萧山杨梅》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S版四年级下册)]
《萧山杨梅》课文原文
在众多的杭(háng)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它也许算不上特别名贵,却给我的心带来一丝温暖,因为它使我想起小学时代的一位老师。
上四年级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姓金。至今我还记得金老师那瘦瘦的脸和深咖啡(kāfēi)色的中山服,却总也想不起他的名字。
金老师怎样教语文课,我记不清楚了,但有一点印象很深:他很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这四个字,我就是从金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的。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开始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在中学、大学还保持着这种习惯。以后参加工作了,“课外”改成业余,也仍然坚持着,直到如今。
金老师还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作业来布置。有时他指定一两本书,要求人人阅读;有时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介绍不同的书籍(jí),分别指导。他最早要我课外阅读的书,是意大利米契(qì)斯的《爱的教育》和冰心的《寄小读者》。在这以前,我在课余也看过不少书,大多是古代英雄故事和武打小说之类。我也只是胡乱翻翻,哪算得正经的课外阅读!金老师将我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让我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又跟着冰心女士遨(áo)游天涯海角,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金老师当时兼(jiān)管学校图书馆的工作。那年放暑假后,他指派我和一位同学帮他整理图书,我们自然非常乐意。校园十分宁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陪伴着我们默默地忙着。不到四五天,书就整理完了。金老师很高兴,我们也很高兴。那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刻,他叫那位同学下楼去打一盆凉水来,让大家擦擦汗;又掏出五角钱,叫我到外面买杨梅。我问买多少,他说尽[jǐn]钱买。我捧着一大包杨梅回来,忘记了是几斤,反正我从来没有一次买过这么多。
我们围坐在图书馆一角的小桌子边。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萧山杨梅,我们杭州时年年都吃,唯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qiè)意。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临走时,我们向金老师道谢,不仅谢他请我们吃杨梅,还谢他允许我们在整理图书的休息时间随意翻阅许多书。金老师却说:“我要谢谢你们,帮我整理书,我可以早几天回家了。”
暑假过后,换了语文老师。念完五年级,我跳级考上初中。直到现在,四十多年了,我再也没见过金老师。他一定又鼓励和指导一班又一班的学生由课外阅读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几十年世事沧桑,我们的金老师,您在哪里呢?
《萧山杨梅》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4.会认“杭、咖、啡、籍、遨、兼”等6个生字,会写“杭、咖、啡、阅、籍、兼、蝉、初、库、沧”等10个生字。掌握“杭州、咖啡、书籍、兼管、蝉鸣、初中、宝库、沧桑”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
作者资料、书籍《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2.找学习伙伴互相读一遍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放开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简单介绍本文主人公——袁鹰。
他成长为作家,和他酷爱文学,从小大量阅读课外书有密切关系。
介绍“萧山杨梅”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1)组词
籍( )( ) 初( )( ) 阅( )( ) 兼( )( )
(2)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三、浏览课文,观看插图,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1、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
2、整理图书吃杨梅。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记忆字形。
“遨”:敖+走之旁
“兼”:笔画记忆
“初”:衣补旁
3.指导写字。
“籍”:上下结构,左下“耒”,右下“昔”
“兼”:笔顺是先写两竖再写撇捺。
“初”注意部首
“沧”最后两笔是横折勾,竖弯勾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出示杨梅图。
杨梅大家都吃过。“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
板书:萧山杨梅齐读课题
“常常”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经常、时常
意在理解文中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这是为什么呢?打开书自读第一自然段。
——带来一丝温暖,想起一位老师。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作者四年级时的语文金老师。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金老师的哪些事?
——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板书: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
意在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文探究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读读金老师的外貌。
——瘦瘦的脸和深咖啡色的中山服。几十年了,至今记得,印象很深。
感觉金老师会比较严肃。
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我从金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课外阅读”这四个字,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直到如今。金老师是怎样鼓励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
——把课外阅读当语文作业布置;因人施教,个别辅导。
⑴金老师把我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让我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又跟着冰心女士遨游天涯海角,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理解词语:一个新奇的天地;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金老师引导我们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指导朗读。看第一幅插图,想象我们读书时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评读。
从鼓励课外阅读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关心学生。[板书:关心]
3.自读第五、六自然段。在作者回忆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反复读一读,想想体会到什么?
⑴校园十分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陪伴着我们默默地忙着。
理解词语:“十分”“只有”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吗?
指导朗读。试着读一读体会在只有蝉鸣十分安静的校园中边整理图书边读书的感受。
⑵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吃!”
理解词语:“尽量”“最”这两个词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金老师善于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说明他尊重、爱护学生。
指导朗读。读出金老师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
同桌互读;指名读。
⑶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惟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
理解词语:“又……又”“一直”“都”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表面是说杨梅的好吃,更深的含义是金老师请我们吃杨梅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指导朗读。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我们吃杨梅时的那种惬意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齐读。
意在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品读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从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护学生。板书:爱护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质疑:读完这一段话,你有什么问题?
意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什么四十多年了,再也没见过金老师,“我”却发出这样的呼唤,几十年世事沧桑,我们的金老师,您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我”对金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他一定又鼓励和指导一班又一班的学生由课外阅读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
让我们也饱含着对金老师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的情感再读这一段。
四、课外延伸。
在众多的课外书中,金老师最早让“我”阅读的两本书是什么?
——《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请同学们找来读一读,我想你一定从中有所收获。然后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读书体会。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板书设计:
18 萧山杨梅
鼓励课外阅读 关心 感激
整理图书吃杨梅 爱护 思念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听写词语
鼓励 遨游 陪伴 探索
三、《语文百花园》五语海畅游
1.词语真有趣。
目的:体会连词“和”及“与”的用法。
⑴读一读这两组词语,想一想加点字的作用。
——连接前后两组词语,前后两组词语无轻重、主次之分。
⑵再读这两组词语,体会连词“和”及“与”的用法。
⑶你能用上“和”及“与”这两个连词说几个这样的词组吗?
2.下面每组词语中各有一个站错了队,把它找出来写在括号里。
⑴找一找,谁不属于这一类,说说理由。
——学生是一个人的身份,不属于按年龄划分的这一类。
——少年是年龄的一个阶段,不属于按职业划分的这一类。
——电视是电器的一种,不属于按戏剧划分的这一类。
——电影是一种娱乐的方式,不属于按电器划分的这一类。
⑵读一读,感受事物是按一定的类别划分的。
3.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目的:学习顿号、引号、书名号的用法。
⑴读一读句子,试一试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想一想理由。
⑵指名读句子,加标点,谈理由。相机学习顿号、引号、书名号的用法。
——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词语中间的停顿。
——引号通常用在引用别人说的话,还有个特殊的用法是有特殊含义的句子用引号标出。
——书名号用于标出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及古诗的诗题。
⑶同桌互查,所填标点符号是否正确,读句子。
四、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
《吴老师的心愿》:理解吴老师的心愿,感受吴老师对学生真诚的关心、爱护,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萧山杨梅》教学反思
这是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课文中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来达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本课理解感悟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课文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师生之情,所以重点放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金老师的爱使“我”感到无比温暖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环节中,将朗读作为了重点,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能够把握语气的转变,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变化,品味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课后我让学生读一读课文中提到的《爱的教育》和《寄小读者》,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知识视野。然后进行小练笔,仿照文章写法——通过一件具体事例体现人物思想品质,提醒学生采用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效果会更佳。
四年级下册语文萧山杨梅课后练习题的总结
一、比一比,再组词。
阅励()初()兼()
悦()厉()补()谦()
陪()贯()沧()咖()
培()惯()仓()加()
二、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带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作用,然后抄写句子。
1。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
2。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3。校园十分宁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陪伴着我们默默地忙着。
4。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
三、读句子,用带下划线的词语造句。
1。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开始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
2。那年放暑假后,他指派我和一位同学帮他整理图书,我们自然非常乐意。
《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许多有特色的水果,河北有苹果、鸭梨,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岛有香蕉、椰子,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特色水果吗?(金柑、杨梅、桑果)其中,有一种水果被誉为江南奇珍、百果之王,猜猜它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梅,板书)
2、你们喜欢杨梅吗?用一句话来说说你喜爱它的理由。
3、杨梅色鲜、味美,难怪有这么多人对它爱不释手。其中有一位北仑籍的作家,名字叫王鲁彦,他也和我们一样喜爱北仑的杨梅,还特地写了一篇以此为题的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把课题补充完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课文,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想一想课题中哪个字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感情?(爱字带点)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小小的杨梅到底有何魅力能让作者如此喜爱呢?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41页。轻轻地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要把课文读通顺,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段序。
2、反馈交流: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与大家一起分享。(随机指正生字读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情感升华主题
1、过渡:通过第一遍的朗读,我们解决了生字的读音问题,并且能把课文读通顺了。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能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用笔划出来,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或体会。(学生自读感悟)
2、反馈交流: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写出来的。
教学难点
了解杨梅樹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借助字典﹐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弄清“贪婪”﹑“吮吸”﹑“伸展”﹑“甘露”﹑“细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中的思考.
练习2。
4﹑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都有哪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的值得我们怀念﹐特别是家乡的特产。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产﹖
二﹑检查预习﹕
通过演示文稿出示的生字及本课词语检查读音。要求﹕学生注意听﹐看生字的读音是否准确。字词交流﹐理解词义。
同桌互读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你在预习的时候﹐觉得这篇课文的哪句话或哪个自然段最难读﹐你能给大家读读吗﹖
三﹑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的﹖
你还知道有关杨梅的哪些知识﹖
你还想知道有关杨梅的那些知识﹖
学生出示查找的有关杨梅的信息。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知识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特点。
2﹑训练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
3﹑教育点﹕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创造点﹕合理板书﹔具体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重点﹕
深入了解杨梅树的样子和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文字投影﹑杨梅图。
2﹑学具﹕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谈话。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乡的杨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让我们观看一段录像﹐到杨梅的故乡看一看。(播放录相)我们打开书﹐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的'。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三﹑细读体会﹐加深感受。
1﹑故乡的杨梅树是什幺样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2﹑你自己读读这一段﹐划出描写杨梅树的词语﹐想想通过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了什幺﹖
3﹑你还有什幺不懂的﹖
4﹑资料补充理解。
5﹑理解后再读。
自读课文4-6自然段。想想你最喜欢杨梅果的哪一个方面﹖为什么﹖(学生自读课文)
小组深入学习﹐自学讨论4-6自然段。小组选择学习内容﹕按小组成员的意愿。
自学讨论交流﹕(自愿选择学习内容)三个参考问题﹕
1﹑你们选择学习的内容写了杨梅果的什幺﹖(标出重点词)
2﹑作者是怎样把它的特点写出来的﹖(可批注)
3﹑请你试着读读这段话﹐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组汇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
1﹑这段话具体写了杨梅果的什么特点﹖
形状﹕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眷小刺。
颜色﹕淡红深红“黑”﹐果肉新鲜红嫩﹐汁水鲜红。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2﹑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具体写出来的呢﹖
引导质疑﹕我们根据自己自学的内容做了汇报﹐到这儿﹐对于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你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吗﹖
四﹑精读悟情﹐积累语言。
多么惹人喜爱的杨梅﹐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读﹐并背一背。
五﹑总结课文﹐练说一种水果﹕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是喜欢杨梅树﹐还是喜欢杨梅果﹖为什么?
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你带的是什么水果﹐你最喜欢它的哪一方面﹖
自由练说﹕从一方面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要求要说得較具体﹐讲出自己的感情。
同桌练习介绍﹐互相修改补充
六﹑拓展练习﹕
根据练说进行课后练笔﹐在教室作文展示栏展示。
★ 萧山杨梅教学设计
★ 萧山中考分数线
★ 萧山的世界诗歌
★ 杨梅的日记
★ 品杨梅作文
★ 杨梅熟了作文
★ 杨梅酒的做法
★ 西瓜大战杨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