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侗家儿童多快乐》教案设计(共含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挖机忙内霍麻辣”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侗家儿童多快乐》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唱《侗家儿童多快乐》。
教学目标:在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学生能够体会少数民族的风格特点,唱好二声部。
教学理念: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欣赏、演唱及学生创编舞蹈,创编打击乐伴奏等实践创新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完成教学任务。
课题:《侗家儿童多快乐》
课型:以唱歌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授课时间:20xx.11.17
教材分析:《侗家儿童多快乐》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儿童歌曲。曲调活泼跳跃、节奏明快。本课表现了侗家儿童生活的欢乐幸福,反映了儿童们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喜爱。
重点:指导学生用活泼的情绪,真挚的情感演唱这首歌。
难点:
1、二声部的处理。
2、休止符的处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录音机、磁带、电子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音乐有节奏的走进教室。
二、组织教学
三、做律动:
四、趣味节奏
五、欣赏土家族音乐《山路十八弯》
六、处理难点
七、新课教学
1、介绍侗族
2、学习歌曲旋律
3、学习二声部
4、完整演唱歌曲
5、打拍子演唱
6、指挥演唱
7、为歌曲创编打击乐,并表演
8、创编舞蹈,表演舞蹈
板书设计
《侗学儿童多快乐》
一、年级: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
二、课型:唱歌课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活泼的情绪、真挚的情感演唱《侗家儿童多快乐》
表现侗家儿童在党的关怀和哺育下,做文明礼貌的好儿童的精神风貌。
2、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各种动作、器乐、演唱形式去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
五、教材分析
《侗家儿童多快乐》是一首由一个扩充性乐段构成的二声部合唱歌曲、歌曲前四个乐句节奏较快且基本相同,表现儿童的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歌曲运用衬词,将歌曲的结构扩大且处理成二部合唱,并与齐唱部分形成较好的对比,最后一个乐句运用衬词扩大到五个小节,
打破了乐句的.规则性,使歌曲更加生动,休止符的运用也十分巧妙,较好地揭示出儿童的风趣可爱的神情。
六、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活泼的情绪,真挚的情感演唱这首歌。培养学生创新表演能力。
七、教学难点:
1、和谐地演唱二声部。
2、即兴创作。
八、创新教学方法:
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欣赏、演唱吹奏及学生创编舞蹈,创编打击乐伴奏等实践创新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完成教学任务。
九、教学用具:音碟、VCD机、录音机、磁带、竖笛、钢琴、电脑、光盘。
十、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练声曲《半个月亮爬上来》
①用竖笛吹奏两个声部旋律。
②学生随琴声演唱二声部。
低声部的声音向高声部靠拢,力求平稳、和谐。
(三)导入新课
师:现在老师用VCD为同学们播放一首很好听, 又很熟悉的歌曲《爱我中华》,它是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边听边想这首歌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生: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生活幸福美满)
师:是呀,正如歌词中所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他们的歌舞风格也不同,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民族的歌曲,歌名叫什么?你能唱几句吗?(请几位同学回答并演唱)
师:还有很多民族的歌曲我们没学过,不过,我们会不断地了解,学唱这些歌曲。现在,我们来欣赏侗族的一首歌曲吧《侗家儿童多快乐》。
(四)新歌教学
⑴出示歌单至大屏幕(操作电脑)
师: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侗家儿童多快乐》这首歌是F调、2/4拍,开始是齐唱部分,接着出现合唱部分,最后歌曲在齐唱中结束。
⑵欣赏歌曲
老师在欣赏前提出问题,让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用什么样的感情和速度去唱这首歌的?
(生:活泼 中速)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了歌谱,下面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吹奏,看谁唯的连贯,流畅。
①吹奏齐唱部分(操作电脑,出示齐唱部分旋律)
a、用竖笛吹奏开始的齐唱部分旋律。
b、左边同学吹奏旋律,右边同学唱歌词。
c、右边同学吹奏旋律,左边同学唱歌词。
d、全班齐唱旋律,歌词。
e、个别演唱歌词。
②吹奏中间的合唱部分(操作电脑,出示合唱部分旋律)
a、用竖笛吹奏第一声部旋律,再用竖笛吹奏第二声部旋律。
b、左边同学吹奏第一声部旋律,左边同学唱歌词。
c、左边同学吹奏第一声部旋律右边同学唱歌词。
d、二声部合奏,合唱。(要求声音优美、和谐)
③吹奏最后的齐唱部分(操作电脑,出示施律)
a、用竖笛吹奏旋律。
b、加上歌词随着老师的琴声演唱歌词。
c、注意的停顿,如有错误,加以纠正。
────────────────────────
────────────────────────
────────────────────────
────────────────────────
────────────────────────
d、讲解反复跳跃记号,下滑音记号的演唱以及作用(通过演唱,
进一步体现侗家儿童生活幸福,活跃可爱的形象)
────────────────────────
────────────────────────
────────────────────────
────────────────────────
────────────────────────
④学生完整,流畅地演唱歌曲。
a、在老师的琴声下,学生采用中速,活泼情绪,和谐完整地把歌曲演唱一遍。
b、分男、女声演唱歌曲。
c、挑选两位同学演唱歌曲。
(五)发挥创造,为歌曲创编歌表演或伴奏。
①师:通过吹奏,演唱,同学们已经会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这首歌了,如果同学们能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或者拿出自己自做的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那就能更好地表现歌曲,同学们,互相讨论,共同创造。
②放歌曲录音,鼓励学生随着音乐跳起来,鼓励学生大胆地拿出自制乐器,为歌曲伴奏。
(六)小结
①师:《侗家儿童多快乐》这首歌表现了侗家儿童在党的关怀下,茁壮成长。 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是一天比一天过的好, 这是因为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应该怎样来报答党对我们的思情呢?
(生:热爱祖国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出力)
②师:对,我们要奋发努力、刻苦学习,学好本领,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用嘹亮的歌声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来表达我们的心愿。
③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七)下课。
《侗家儿童多快乐》这首歌曲是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学唱歌曲,本节课我利用情景设计,让学生坐上了畅游“五十六个民族”的专列,让学生在聆听本单元熟悉的2首歌曲中走近侗族,进入了本课的第三个环节——参与游戏、体验风情,完成本堂课的难点:二声部的合唱。
在这过程中,我把本课的难点,二声部合唱的节奏、旋律、歌词融入到侗族拦路歌的礼俗中,让学生进行闯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他们在拍打节奏后,通过聆听旋律,很快便能自主填上音名跟琴演唱了。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听来感受出第一声部的'深情悠扬、第二声部的轻快跳跃,并提出挑战:你们能象侗族的人们一样来合唱嘛?以此激起学生的演唱欲望。在老师的指挥和帮助下,进行二声部的合唱练习。这样一步步由浅入深地去攻克,突破教学的一大难点。
在歌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说能从速度、节奏、歌词中感受到快乐的情绪。当学生已能准确而又完美的演唱歌曲时,师生一起又为歌曲配上了欢快的“罗也舞”,就这样,在欢快的歌声中,在师生愉快的舞蹈中,孩子们感受到了侗族儿童快乐而又美好的生活,也将我的课推向了高潮。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与不足,本节课的优点是:
1、情景设计恰到好处。始终围绕认识侗族,了解侗族的目的来进行艺术感受的。
2、多媒体设计恰到好处。在教学中应用课件创设情景激趣,让学生在声、光、电、流动的画面的启发下走进音乐。
3、悬念设计恰到好处,学生由于迫切的想走进侗族。所以很认真很努力的学习侗族歌曲。
存在的不足是:
1、二声部的学习占用了的时间稍多了点,导致后面的环节没能完成。
2、我对歌曲的艺术处理仓促了些,不精细,学生的演唱情感表达不够,不能唱出民族歌曲的特色,在音强弱上没能很好的引导,在没唱好歌曲的情况下进行了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没有达到好的效果。
《合作快乐多》的中班教案设计
中班社会:合作快乐多
一、活动目标:
1. 初步理解合作的意义,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2. 学会与同伴合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纸盒盖子若干。
2.视频《合作力量大》。
3.音乐《网小鱼》。
三、活动过程:
1、通过观看视频《小蚂蚁抬面包》,让幼儿懂得合作的意义。
(1)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好看的动画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播放第一段视频,教师提问:你在动画片里看到了什么?蚂蚁是怎么抬走了面包的?当第一只蚂蚁抬不动时,她想到了什么办法?
教师小结: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可以找人合作完成,就会把事情办好。
(3)播放第二段视频《合作真轻松》,教师提问:这段动画片里讲了什么事情?小动物一个人抬箱子时感觉怎么样?(很累很慢)后来他们怎么做的?
教师小结:一个人搬东西时感觉很累很沉,可是通过两个人合作一起搬时,就会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而且心里感觉很开心!
2、通过合作搬桌椅,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1)教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一个游戏。可是这些桌子会影响我们的游戏,怎么办呀?
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搬,搬不动,再请一个小伙伴来帮忙一起搬,(教师安排好位置)两个人一起搬太累了,怎么办呢?大家一起来搬。
教师:让我来把你们的'椅子也放到旁边去吧。可是老师一个人搬太慢了呀,怎么办呢?请小朋友一起来搬椅子。
(2)教师:我们通过合作,很快就把游戏的场地变大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吧。
3、通过“小鱼找家”的游戏,让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师:你们看(教师指着地上的一个纸盒),这是小鱼的家。当音乐响起,我们可以在大海里快乐地游泳;音乐停的时候,要很快找到1个好朋友同时回到家里(教师边讲解边找1位幼儿示范站在盒子上)。
(1)教师按2人一个的比例在场地内铺设纸盒。
(2) 教师和幼儿一同游戏,在音乐结束后,寻找在家里的好朋友。并让他们介绍自己是怎样站在纸盒上的。
(3)重复游戏,交换游戏伙伴。
教师:让我们听音乐交换朋友再来一次吧。
(4)提高游戏难度,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教师:现在我们要增加游戏难度,看看1个家里能不能同时有3个人。
请站得稳的幼儿介绍自己合作的方法。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站到纸盒上的吧(紧紧地抱在一起,一只脚可以翘起来)。
4、结束活动。
让我们去找更多的朋友一起来玩游戏吧!(教师带领幼儿拿好纸盒离开活动室)
二年级上册第八课《生活多快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阿细跳月》、《歌声与微笑》,唱《同坐小竹排》、《西伦达》,感受中外民族民间音乐,理解本课主题“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二、能主动参与听、唱、舞的音乐实践活动,表达自己愉快、欢乐的情感。
三、能准确地为歌曲打节奏和用打击乐伴奏,积极参加探索声音的游戏,主动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表演《同坐小竹排》
1、听歌曲录音,随着歌声拍手、拍腿,看谁的反应快,能跟上歌曲的节拍(可放两遍录音)。视学生的程度,教师可带着学生拍击,体验歌曲的强弱规律。
2、随着教师的歌声和琴声边唱边拍,让学生拍击准确,跟唱准确。注意衬词要唱得连贯,结束音四拍,时值唱足。
3、指导学生分两组进行打击乐伴奏,一组前4小节,另一组后4小节,两组衔接要准确,而且要求学生注意倾听打击乐与歌声的协调。〕
4、一部分学生唱歌、拍手,一部分学生伴奏。
二、聆听《阿细跳月》
1、教师可在初听前,借助于幻灯、图片等简介彝族同胞的有关风俗、服饰特点。然后拍着手听音乐。
提示:你感到音乐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彝族同胞在做什么?
试试看,编几个动作来表达你的心情。
2、复听时,让学生以轻快的.动作随着乐曲跳舞,表现乐曲的欢快情绪。
提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我们要多注意一些民族音乐的旋律,把它们牢牢记在心里。
3、你能唱出哪些少数民族的民歌,唱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对能唱出歌曲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