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朱德我的母亲教案(共含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匈牙利树蜂”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绰号(chuo4)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摹画(mo2)眼翳(yi4)
舔去(tian3)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读本课10个生字,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 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习朱德同志关心、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德。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10个生字,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习朱德同志关心、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朱德的事迹、材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及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介绍朱德,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你收集到哪些关于朱德的事迹,给大家讲讲。
全班齐读课题,并利用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朱德。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语。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引导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认读,正音,指导口头组词。
4.出示本课词语,朗读,理解。
5.指导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1.个别分段朗读课文。
2.评价朗读情况。
3.认读本课生字,正音,口头组词。
4.朗读,理解本课词语。
5.轻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再读课文,请你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母亲特点的词语。(勤劳)
2. 你认为朱德是个怎样的孩子?找出具体的语句,勾画,旁批。
再读课文,说说母亲的特点及朱德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扩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完成作业。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朱德同志关心、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 课文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母亲的特点?(勤劳)
2. 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母亲的勤劳?(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总是……先……再……还要……甚至……”以及相对应的句子的理解中去体会。)
3. 你认为朱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抓住“勤劳、懂事、关心母亲”这三个方面找出相对应的句子朗读体会。)
4. 精读“挑水”部分,说说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
5. 长大后,朱德怎样?朱德和母亲之间的感情怎样?齐读对母亲评价的句子。
1.反馈学习情况,并朗读体会重点句子。
2.有感情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
三、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 你平常帮亲人做了哪些事?
2.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交流孝敬亲人的体会,学习朱德关心、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德。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板书:
23.朱德和母亲
勤劳 勤劳
朱德 母亲
孝顺 能干
传统美德
[朱德和母亲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在学习课文《朱德和母亲》一文中,写到了朱德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朱德从小养成了勤劳孝顺,善良朴实的优良品质。朱德的母亲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的伟大的女性,朱德的吃苦耐劳,默默地帮母亲做事,同样也感染着我们,同学们表示,也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于是,我引导学生,你会做哪些事,洗碗、洗衣服、看孩子等等。我告诉学生,可以把帮助大人做的这些事,按事情的起因,怎样做的,在做这件事中你是否遇到了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做这件事的感受、心情等这一顺序写出来。最后还要认真修改。学生们对家务事都很熟悉,老师再讲解如何写清事情的过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写作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由于是学生们亲身经历的事,写起来毫不费力。写完后,一些成绩差的`同学的作文被我选了出来,我还将他们的作文念给其他同学听,边念边评哪儿具体,哪儿生动,形象。一个学生写到我帮奶奶挖红薯,过程很清楚,最后还总结到,挖红薯,看起来多简单啊,可是真的做起来,还真难啊。虽然,我没有挖多少红薯,也挖坏了不少,但我还是得到了奶奶的表扬。我感到浑身酸痛,可心里却乐滋滋的。
作文,在我们的眼中,是非常难的。其实,作文就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的记录下来。它不神秘,也不可怕。我们老师,就是应该激发学生的写作的欲望,改变对学生评价方式,让学生愿意写、乐意写,让作文成为学生心中感到容易的学习内容。
《朱德和母亲》教学反思
在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课文《朱德和母亲》的课后,有一次小练笔:你帮亲人做过力所能及的事吗?选一件写一写。
在学习课文《朱德和母亲》一文中,写到了朱德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朱德从小养成了勤劳孝顺,善良朴实的优良品质。朱德的母亲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的伟大的女性,朱德的吃苦耐劳,默默地帮母亲做事,同样也感染着我们,同学们表示,也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于是,我引导学生,你会做哪些事,洗碗、洗衣服、看孩子等等。我告诉学生,可以把帮助大人做的这些事,按事情的起因,怎样做的,在做这件事中你是否遇到了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做这件事的感受、心情等这一顺序写出来。最后还要认真修改。学生们对家务事都很熟悉,老师再讲解如何写清事情的过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写作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由于是学生们亲身经历的事,写起来毫不费力。写完后,一些成绩差的同学的作文被我选了出来,我还将他们的作文念给其他同学听,边念边评哪儿具体,哪儿生动,形象。一个学生写到我帮奶奶挖红薯,过程很清楚,最后还总结到,挖红薯,看起来多简单啊,可是真的做起来,还真难啊。虽然,我没有挖多少红薯,也挖坏了不少,但我还是得到了奶奶的表扬。我感到浑身酸痛,可心里却乐滋滋的。
作文,在我们的眼中,是非常难的。其实,作文就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的记录下来。它不神秘,也不可怕。我们老师,就是应该激发学生的写作的欲望,改变对学生评价方式,让学生愿意写、乐意写,让作文成为学生心中感到容易的学习内容。
教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理解勤劳孝顺、惦念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在读中体会朱德的勤劳孝顺以及母亲的的优秀品质对他的深刻影响,理解朱德同志在回忆录中的句子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朱德同志与母亲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挚感情,学习他献身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德。
重点难点
1.学会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一。
2.读懂课文,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朱德的勤劳孝顺以及母亲的优秀品质对他的深刻影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
2.有感情地朗读课内容。
重点难点
学会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一。
教具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朱德的照片和生平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介绍,引入新课(5)
1.谈话解题:俗话说:骨肉亲情,血浓于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中国伟大的元帅朱德同志与他的母亲一位平凡的中国妇女之间事情,让我们一直去感受他们的母子情深。
2.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关于朱德元帅以及他母亲的生平。
二、读通课文,了解大意(10)
1.请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喜爱的符号勾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自主识字,借助工具书或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完成生字的学习。
3.用开火车、请小老师、猜字谜、拆分一组合部件的形式检查、巩固学生孤情况。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4.通读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朱德和母亲之间发生的哪些事情。
三、紧扣中心词,体会朱德对母亲的爱(10)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你认为朱德是个怎样的人?你能用书中的`两个词语来概括吗?(相机板书:勤劳、孝顺)孝顺: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2.组织讨论:课文围绕朱德勤劳孝顺讲了哪些事?
四、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对朱德的影响(15)
1.老师谈话:其实朱德的勤劳孝顺都来自于母亲优秀品质对他的深刻影响。组织讨论: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相机板书:勤劳善良、吃苦耐劳)
⑴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你从这一段中体会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是怎样体会到的?抓住总是先再还要甚至等重点词语想象母亲的操劳,感悟母亲的勤劳俭朴、吃苦耐劳。
⑵读课文第二段,组织讨论:心疼、拉、责怪这三个词语包含着母亲怎样的情感?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朗读,感情母亲的善良。
⑶朗读课文第六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是怎样读懂的?从刚刚又还等词语中体会母亲的勤劳,从怕惊动大家体会母亲的善良体贴。
2.小结。
五、布置作业(5)
1.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注意生字的规范书写。
2.学习重点词句,体会朱德同志与母亲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挚情感。
3.学习朱德同志献身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质。
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朱德的勤劳孝顺以及母亲的优秀品质对他的深刻影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5)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内容。
二、突破难点,感情升华(10)
1.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请作上记号。
2.启发: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3.小结: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文章通过这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使母亲和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着快乐的生活。能做到一定能做到,态度坚决,信念明确。
三、拓展延伸,丰富外延(10)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对你有什么启发?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交流介绍收集到的朱德和他母亲的相关材料。
3.组织学生朗诵挽朱德母联,再次体会人物的品质。
4.学生回家帮亲人做几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然后同学间交流自己的体会。
四、再读课文,自主识字(10)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照范字描红后再各书写一个。
3.学生交流自己写字的体会,并提出较难写的字,由教师在黑板上范写、指导,学生再将田字格中的字写完,学生自评、互评。
4.组织学生观看写字规范的学生的作业,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再写一个。
五、布置作业(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朱德勤劳孝顺,对母亲体贴关心
写文章
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朱德一生的影响
纪念
母亲去逝后,写文章纪念母亲
母亲
教后感
校的跳蚤市场,就过去随意的翻了翻地摊上的书,顺手拿起了这本很旧的《朱德选集》,心里竟然有些恋恋不舍,就花了两块钱买了下来。我始终觉得,这人和书之间有时也是个缘分,有些书即使你翻了N遍,也不见的会买。《朱德选集》,文章只收录到1962年,对于我所修的专业而言,研究价值似乎不大。当时买这本书的原因只有一个,里面有这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我深爱之。这篇文章我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读过,朱老总写于1944年4月5日,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难免会有些时代的烙印,掺入了一些阶级感情,但朴实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着对母亲朴素的爱和深深的愧疚!正好这次毛概课老师要交篇读后感,想了想,我再次打开了《回忆我的母亲》,眼睛竟有些湿润的感觉。突然想起要给母亲打个电话,尽管前晚刚打过,母亲慎是很惊讶,我解释说没有什么事,就随意和母亲聊了几句。挂断电话,虽然是灼热的夏天,心里不免泛起了一丝凉意。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本文就写了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教给作者“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生产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体谅党的困难等等,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思想品质的高尚
朱老总采用平实、质朴而又深刻的语言, 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已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文章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读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 朱德六篇范文
去年路过学校的跳蚤市场,就过去随意的翻了翻地摊上的书,顺手拿起了这本很旧的《朱德选集》,心里竟然有些恋恋不舍,就花了两块钱买了下来。我始终觉得,这人和书之间有时也是个缘分,有些书即使你翻了N 遍,也不见的会买。《朱德选集》,文章只收录到1962年,对于我所修的专业而言,研究价值似乎不大。当时买这本书的原因只有一个,里面有这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我深爱之。这篇文章我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读过,朱老总写于1944年4月5日,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难免会有些时代的烙印,掺入了一些阶级感情,但朴实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着对母亲朴素的爱和深深的愧疚!正好这次毛概课老师要交篇读后感,想了想,我再次打开了《回忆我的母亲》,眼睛竟有些湿润的感觉。突然想起要给母亲打个电话,尽管前晚刚打过,母亲慎是很惊讶,我解释说没有什么事,就随意和母亲聊了几句。挂断电话,虽然是灼热的夏天,心里不免泛起了一丝凉意。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本文就写了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教给作者“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生产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体谅党的困难等等,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思想品质的高尚 朱老总采用平实、质朴而又深刻的语言,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已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文章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这是篇纪念性的文章,在记叙中有机地结合抒情和议论。文中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和慷慨激昂的词句去叙写、赞颂母亲。但是,在那简洁、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母亲的真挚深沉的爱。如,“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文中,深情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特点,同情穷苦人民、憎恶为富不仁者的朴素阶级意识,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的思想品质。作者还两处写到:“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的感激,赞颂之情。
这篇回忆性散文在写作语言上朴素、平实。作者用一系列生活琐事来表现母亲的伟大,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我在讲授这篇课文第二课时时,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较到位,在创新方面则表现在思考上的创新。针对平行班的学生,在归纳全文主旨上,以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尤其是在拓展学生写作方面,首先是老师做示范,范写课文中的语句,再让学生根据要求来进行随堂写作。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然而,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课堂上需要改进的方法还很多。 第一,就自身而言,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激情不够, 语速较慢,模式单一,感知课文时,没有先感染自己再由此去感染学生,这种状况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精力不集中或者是完全没听讲。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一篇课外文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完这篇文章,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大概是因为想到妈妈了吧。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妈妈,而每个妈妈都十分伟大。她们都曾经在肚子上放着一个累赘整整十个月;她们都曾经忍痛刨开肚子抱出我们;她们都把青春全部托付给我们……她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平凡的人,也是最伟大的人。
文中朱德的母亲钟夫人是一位能干娴熟的家庭主妇,我的妈妈和钟夫人竟“志同道合”,不知天下的母亲是否都同钟夫人和妈妈一样,但我看肯定,天下的母亲都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
脑海中,总有几件事让你忘也忘不掉。比如,那一夜。
也不知是几月几日了,印象开始逐渐模糊了起来,可能再不想想,就只有轮廓了吧。我自由体弱多病,时不时几声咳嗽,几场大病。我仍然记得,那一次,是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在呼呼的风声中,不知不觉,我头上的温度开始升温了,逐渐变烫了,几乎可以和火山的热度媲美了。当时,母亲一个人抱着我,对父亲问了问:“孩子她病了,怎么办?”父亲思索了一番:“先吃药看情况吧。”母亲按父亲谁说的做了,可药对我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作用,高烧仍然没有退下去。母亲把目光望向父亲,见父亲早已被睡意催眠了,也就不去打扰了。妈妈从衣柜里拿了件大棉袄披在身上,就急忙抱着我跑去医院。路上,我被寒冷浸灌了全身,我瑟瑟发抖,妈妈见我这样,把身上的棉袄拿起来,盖在我身上。我就这样一帆风顺地到了医院,可母亲,却见她嘴唇干裂得很,脸色被寒风吹得似乎苍白了些,脸上的皱纹更加明显。此时母亲的面容我永生都不会忘记,也不可能忘记。
有谁能告诉我,有哪个母亲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季老先生的母亲、朱德元帅的母亲,她们都是如此,想必古今中外的母亲也都是如此的吧。就在刚刚,母亲跟我说,她今天很乏累,要早点去睡了,或许此刻我该做的就是——轻轻的做自己的事,不吵到母亲。我一定也可以像妈妈爱我一样爱妈妈!
《朱德的扁担》的教案
课型:新授
教学时间:第14周
重点难点: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突破举措:
1、出示扁担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揭示课题,板书课题:6 朱德的扁担。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出示扁担图片,朱德用这根扁担做什么用呢?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呢?(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指名读出相关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班齐读。
4、出示朱德挑粮图,说说你看到的朱德。出示句子:
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满满”一词,你从中体会到什
5、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朱德和战士们是怎样挑粮的呢?战士们这么做有没有阻止朱德挑粮呢?默读课文,指名反馈,教师小结: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他。
6、学习写字。出示会写字,读一读。小组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13、朱德的扁担
挑
五六十里 (路远)
穿草鞋 挑粮 戴斗笠
山高路陡 (难走) 满满
做
藏 (连夜 赶)
教学目标: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按笔顺规则书写8个字。
2、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这是扁担)出示投影,板书: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6,朱德的扁担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相机简要介绍朱德及其课文背景。(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他南昌起义和湘南**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主党组织极积动员群众为山上送。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已是40多岁了,但他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上问号。
2、听课文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3、把这篇课文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一起讨论识记生字,解决疑问,标出自然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5、质疑:初步理解以下词语
坳:山间平地。
围剿:包围起来消灭掉。
经济封锁:用强制的力量使跟外界经济联系断绝。
绵延:连续不断。
(三)集中识字。
1、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生字卡片:
朱担粮绝军令禁锁井冈坪战士脱肩浩荡戴
2、这一课的生字这么多,你能记住吗有什么好办法
3、将生字按难易分类,把容易识记的字卡拿出来指名认读。
如:担战士军令井冈山粮食
指出“担”是个多音字,本课读dàn 担子,扁担,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dān 担心)
指导学生读好后鼻音:令粮
4、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记住形声字:粮禁坪浩荡
5、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指名读。
(四)巩固练习。
1、游戏:识字大餐。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老师念出本课生字,学生指相对应的生字卡片,看谁指得又快又准确。指得快又对的为优胜。
2、再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你能把课文准确地读出来吗指名朗读课文,集体纠正发音。
(五)作业设计。
将本课的生字和课文读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围绕“藏”和“找”学习课文。
1、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可能还会流出血来。朱德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
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战士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
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如:从井冈山到毛坪,有五,六十里路,路很远,而且山高路陡,十分难走。尤其挑着粮食就更吃力了。
什么是“山高路陡” 什么是“崎岖”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
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6、过渡: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7、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没想到”)也就是战士们没有如愿以偿。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又找来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朱德的找扁担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朱德做事不怕困难。朱德做事有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是的,朱德愿意与同事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朱德的一个“找”,也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到这里,你明白第一自然段这首歌谣的含义了吗
2、指名读歌谣,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首长,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
总结补充。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想法
2、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吗请阅读《朱德的故事》等课外书。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细腻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情感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勾划关键词句,品析含义,体会文章细腻的语言风格
难点: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文体
播放配乐诗,引入课题《我的母亲》,请同学在题目前加一个动词,表现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忆)这篇文章的题材是――回忆性叙事散文
板书:回忆(思念)
二、检查预习,概括情节
1、文章是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明确:背儿赏灯 讲述小说 陪儿落泪 深夜做鞋
2、指导学习方法,布置学习任务
勾画:描写人物的语言
品析:最具表现力的词语
批注:我的阅读感受
三、细读文本,感受人物
1、跳读“背儿赏灯”的段落――欣赏母亲的“美”
明确:“微笑”、“蹑手蹑脚”、“好几次”等词语 ―― 活泼、欢悦、柔和、青春(可爱的性格)
(学生默声跳读,勾画描写母亲的语言,圈出最具表现力的词语,训练信息提取能力)
板书:可爱
2、听读“讲述小说”的段落,――探讨母亲的“泪”
明确:挥泪痛哭――艰辛命运的共鸣(能干的才具)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勾画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圈出最概括流泪状态的词语,结合补充材料分析母亲流泪的原因,训练学生结合补充材料分析文本的能力。
板书:能干、惋惜
3、演读“陪儿落泪”的段落――感悟母亲的“泪”
(1)学生先跳读勾画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圈出最概括流泪状态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分析母亲流泪的原因。)
明确:饮泣吞声――望子成龙的期盼 (严格的慈爱)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后集体演读,训练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
演读: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板书:慈爱、感念
4、默读“深夜做鞋”
(学生默读,勾划描写“我”心里活动的语句,圈出圈出最具表现力的词语,理清作者的情感线索。)
明确:居然、眼巴巴、歉疚、不安等词语 ―― 回报母亲的奉献(努力的精神)
板书:奉献(劳苦)、歉疚
四、回顾文本,探究主旨
1、回顾四个记忆片段,这是母亲对爱的 ?
明确:表达和期待(学生表达的意思相近即可)
2、通过首尾的段落,这是儿子对爱的 ?
明确:感念和歉疚(学生表达的意思相近即可)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追念的感激吗?
出示文章第八段删减内容:“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明确:推母爱以爱我民族与人群
五、美文赋诗,余音袅袅
(将文章改写成一首散文诗,配乐朗诵,结束教学)
★ 我的母亲教案
★ 我的母亲 教案
★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