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第六课教案(共含1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茜尔”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六课教案
Unit 6 Famous stories Teaching aims: Express opinions, facts, and common observations. Compare personal characterisrtics. Relate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opinions. Language focus: I like Monkey King the best. He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character. She is more beautiful than Cinderella. Tasks: Write a paragraph about characters in famous stories. Listen and chant to practisse talking about personalities of characters. Step1: Pre-task stage Presentation 1. Bring in storybooks like Mulan, Journey to the West, Cinderella and Robin Hood to the class. 2. Hold the book Mulan and ask the students Who is this? 3. Ask the students to describe Mulan in English if possible. 4. Write the word smart, brave, hard-working on the board. Mulan is hard-working. She is brave and beautiful. Monkey King is brave and exciting. Cinderella is hard-working and beautiful. Robin Hood is very brave. 5. Ask the students to tell us the storybooks they have read and the characters they know. 6. Ask the students to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role-play the dialogue. They should continue it using the word and picture cues at the bottom of the page. Homework:1 Copy the new words and Part A. Collect one storybook you like best and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characters. Step2: Presentation !. Tell the students about your favourite characters and describe them using the adjectives on page51. Snow White is the most character. Monkey King is the funniest character. Cinderella is the most hard-working character. Her mother and sisters were not good to her. Simba the Lion King is a young animal. His uncle is the most frightening character. 2.Write the words brave, hard-working, honest, kind, famous, interesting, funny, strong, exciting and beautiful. 3. Ask a student to pick a paper strip and ask them to talk about the character using the adjectives on the board without telling the class the name of the character. 4. Ask the class to guess who the character is. 5. Put the students into groups of four. Ask the students to tell each other about their favourite characters. They make notes like those in section B1 on a piece of paper. 6. Collect the notes from all the groups and find out the most popular charactes in the class. Homework: 1.Copy the text of part B1. 2. Write down the characters you like best. Step3:Story Nuwa fixes the sky 1. Point to the pictures. Ask the students if they know the story of Nuwa mending the sky. Nuwa is a woman. She is very kind and brave. She is very smart. She is helpful. She is very beautiful. 2. Explain that it is Chinese mythology. It is said that Nuwa created animals and human beings. 3. Nuwa also saved human beings by filling the gap in the sky. 4. She hence stopped the flood. 5.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story. 6. Ask the students retell the story in English in their groups and write down the story in their books. Homework: 1.Copy the story. 2. Retell the story to each other.第六课《小袋鼠》教案
第六课《小袋鼠》教案教学目标:
一、创设自主、开放、活泼的课堂,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有关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一些基础知识;
二、能充满情趣地演唱《小袋鼠》,能即兴、自由地进行《小袋鼠》歌表演,喜爱小袋鼠,保护小袋鼠,向小袋鼠学习--热爱劳动;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小袋鼠》
二、聆听《袋鼠》
三、音乐游戏《摘果子》
教学重点:
演唱歌曲《小袋鼠》
教学难点:
能即兴表演《小袋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课前律动:播放《星光恰恰恰》跟随教师做动作。
师:我带你们去一个地方,谁能知道带你们去哪里?
1、聆听《袋鼠》
我们来听一段音乐,想一想,这段音乐描绘的是什么动物?(初听)
2、带着问题再一次听音乐。(想一想,音乐中描述的袋鼠给你的感受。)
3、复听乐曲用动作感受音乐。(提示学生跟着音乐做袋鼠跳动的动作。)
听乐曲--跟教师手指画旋律线
师:原来,它们在举办动物狂欢节,你听,有一个小动物为我们送来了一首很特别的音乐。请跟上我的手指跳动,谁能告诉我,我为什么跟着音乐一会这样(跳动),一会那样做?
生:自由回答
师:我是跟着音乐在画画,音乐在跳动的时候,我的手指就在跳动,音乐变的慢时,我的手指就画的.线条慢些。
4、复听乐曲--学生画旋律线
二、编创与活动:摘果子
师:小袋鼠蹦蹦跳跳累及了,它又累又饿想摘果子吃,可是果园里的老爷爷给它们出了个难题,让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吧!
1、教师提示学生观察小袋鼠口袋上有什么标记?每个小袋鼠能摘几个果子。
2、学生分组讨论,用画线的方式连到小袋鼠的口袋上。搞清楚有的小袋鼠只能摘一个,并说出为什么。
三、歌曲《小袋鼠》
1、小袋鼠把果子吃到嘴里,高兴得唱起了歌。(听歌曲范唱)
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讨论:这首歌怎样唱才能表现小袋鼠的可爱?(教师用连音、断音两种唱法分别演唱歌曲,让学生区分哪一种演唱更好)
4学生进行歌表演(学生可参照课本上的动作,但鼓励自编动作的学生。)
师:你们会了吗?一起再用手指跟着音乐跳动(要求学生主动跟着音乐画画,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并告诉我,你觉得这说乐曲跟哪个小动物的形象最像?
生:自由回答。为什么?
揭示--袋鼠
师生讨论袋鼠小知识;好在哪里呢?谁能告诉我袋鼠的小知识。
袋鼠跳起来特别快,特别轻巧,因为它的后腿特别强壮,我来和袋鼠做个游戏,我跳到哪位同学面前,请这位同学站起来一起跟我做做慢的做动作。
5、再听乐曲--师生袋鼠游戏
师:老师跟着音乐跳到一位学生时,请这位学生跟教师一起做音乐慢的部分。
老师请了几只小袋鼠一起做游戏?(3只)你学会了吗?跟教师一起来感受袋鼠的可爱吧。
6、再听乐曲--学生表演袋鼠跳
7、再听乐曲--创编慢音乐部分
师:再听到慢的那架钢琴时,用其他的动作来告诉我你这只袋鼠在干什么?
8、再听乐曲--继续创编
四、拓展深化
歌词创编
师:树丛里还有很多小动物呢,请你为我加入动物叫声,能吗?(小花狗)
你也肯定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来我数到3,请把你喜欢的动物用造型告诉好吗?
瞧,他们正在树丛里等我们去迎接它们呢(顽皮的小猫咪、爱叫的小鸭子)喜欢这种动物的请你用歌声来表达,其他同学帮我们加入“咔嗨嗨”的动作和动物的叫声、动作,好吗?
五、小结下课
同学们,动物狂欢节结束了,一路上欣赏着有趣的袋鼠,一同分享主人对小绵羊的爱护,还有你们这些乐于助人的好心人,相信你们看了刚才可怜的小动物,你会更加爱护它们,因为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是有爱心的人.
MSN(中国大学网)
学科:政治
授课班级:C三1、2、3、4
授课地点:教室
授课时间:9月11日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和个人的关系;②知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③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2、能力目标:①正确认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能力;②具有关爱集体的实践能力,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行为能力,发扬集体的好作风,善于团结他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②树立责任意识;③体验团结就是力量的自豪感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使学生弄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难点:②如何关爱集体。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己举例,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具体、生动的事例以及美妙的歌曲感染、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反思。
媒体类型: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课件中的歌曲《爱的奉献》,鼓励学生一起唱。(教师提问):
(1)歌曲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两句歌词是什么?
(2)这些歌词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
(1)歌曲中印象最深的两歌词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2)这些歌词说明了学会负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的意义: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有助于我们实现远大的理想。
(二)讲授新课:
一、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一)我是集体的一员
活动1:为什么毕业后仍能感受到当初班集体的温暖?
(答:因为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即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1、个体与集体相互依存
问题1:集体和个体的关系怎样?
(答:①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②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活动2:某校九年级3班,许多同学只关心自己学习,很少有人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上课时常有人讲话,影响老师教学;卫生打扫马虎,教室脏乱;……
(1)这个班级的学生会受到什么影响?
(答:会导致许多不良的影响如思想涣散,无心学习,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道德品质败坏等等。)
(2)如何改变班级的这种状况?
(答:因为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每位同学应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做到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2、集体利益一个人利益均沾是相互依存的
问题2: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如何?
(答: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的实现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3、个人更应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均沾
(二)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活动3:李泽群是多管闲事吗?
(答:不是,是关爱集体的表现。)
问题3:为什么说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答:集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只有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集体才会真正成为我们依恋的家。)
活动4:小铭为什么犹豫?他该怎么办呢?
(答:因为小铭不知道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摆在第二位,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问题4:如何关爱集体?
(答:关爱集体的表现: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⑶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活动5:“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1)为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
(答:因为集体的力量不仅仅取决于成员数量的多少,更取决于成员之间的组织和配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的集体菜油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2)为什么三个和尚却没水喝?
(答:因为他们不团结,也没有协作。更不能在集体中求大同存小异,不能团结他人,无法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关爱集体,人人有责。从而能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发扬集体的好作风,善于团结他人。
巩固新课:
先浏览一遍板书内容,边问边答讲过的一些知识点。
师生一起唱《爱的奉献》,体会其中的歌词说明的道理。
[教学反思]
能紧密围绕课标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思路合理,教学活动体现了学生主体,切实提高学生能力,不同学生有所收获。利用现实事例贴近学生生活,起到了巩固教学效果得作用,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扩大了知识面。在目标任务部分应更多考虑学生能力和完成情况。
总第6课时
第六框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知道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历史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应用能力和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抽象概括能力。
思想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增强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方法
本节主要采用学生讨论归纳为主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近代中国人民救国的奋斗历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2、难点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相互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问题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设计
第六框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学生自读课本
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为什么会这样?
2、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如何?
(因为学生已学过历史,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已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总结:
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也会象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扭曲发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人民急切盼望改变这种社会现状。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没能完成救国的历史使命
学生自读课本
学生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近代革命志士进行的救国探索有哪些?结果怎样?
2、以上探索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封建势力顽固而强大,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民主革命趋向胜利。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知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试图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是不可能的,要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只能用新的革命方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讲的内容。
板书设计 :
第六框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一、近代中国的国情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完成救国的历史使命
1、中国的近代国情 1、近代民主革命的几次斗争高潮
2、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 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效果检测与矫正: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教学札记:
初三第六课政治教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六课教案
第六课 做情绪的主人―第一框 丰富多样的情绪(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人类情绪的丰富多样性,知道喜、怒、哀、惧是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理解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认识自我、驾驭情绪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团队合作进行学习和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情绪对个人行为和生活重要性,保持积极乐观向上情绪状态,引导学生发展良好情绪品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情绪反映着个人的兴趣和志向。 三、教学难点:情绪对人的不同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人类情绪的丰富多样性,知道喜、怒、哀、惧是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理解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情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认识自我、驾驭情绪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进行学习和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懂得情绪对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情绪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情绪反映着个人的兴趣和志向。 三、教学难点:情绪对人的不同作用。 四、教学程序 1、导入 情绪体验――小游戏 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上并且竖起食指,左右同学围成一个圈。老师将说一段话,当话中出现“竹”这个词时,你要赶快用左手抓旁边同学的右手食指,而你的右手食指应赶快逃掉。如果你抓住别人同时自己又逃脱了,你就是胜利者! 通过游戏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让学生理性地掌握情绪及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知识,又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 2、正课: 活动二 情绪搜索――“比一比” 全班分成四大组,各代表喜、怒、哀、惧四类情绪,情绪词语接龙情绪搜索――“析一析”:学生在上一环节的活动中,分析自身的情绪变化,发现对同一事件会产生两种以上类型的复杂情绪 以活动为载体和主要渠道,通过学生的合作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同一情绪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不同类型的情绪组成复合情绪;依托现实的活动情景,让学生课堂上体验情绪与个人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 丰富多样的情绪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绪是否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呢? 既是对第一目的总结,也引申出第二目情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活动三 情绪探究――分析情绪对人的行为和生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a流放中:“……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b大赦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才华出众、机智过人,但诸葛亮利用其气量狭小的弱 点,巧设计谋,气得他断送了风华正茂的性命。 d据我国史记记载,伍子胥在过韶关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结果因其极度焦虑而一夜间须发全白。 e《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多年考不中举人,直到50多岁时,终于听到自己金榜提名,“喜极而疯”。 教师总结:喜怒有度:喜不能得意忘形;怒不可暴跳如雷;哀不能悲痛欲绝;惧不能惊慌失措。 活动四 情绪驿站――认识到调节消极情绪有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积极情绪。 A谈一谈:你经历过的最高兴、最悲伤、最愤怒、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它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影响? B看情绪漫画,请充分发挥想象,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3、师生共勉: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当我们把欢声笑语撒满校园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是那么的美好;亲爱的同学,让我们一起用愉快地心情去拥抱灿烂的明天吧! 4、结束语 情绪感悟――播放《幸福拍手歌》 使学生领悟到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生活。 以歌曲激励,学知导行,旨在让学生的情绪体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实现情感觉悟目标、能力目标、认知目标的三统一。 第六课 做情绪的主人―第二框 学会调控情绪(1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初中生的情绪特点,掌握一定的调节情绪的作法,使学生增强控制情绪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分析自身的情绪特点及其自己是怎样克服消极情绪的,老师在此课中起主导地位,对学生分析的方法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学生容易混淆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暗示方法进行讲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中学生情绪的特点:不稳定、易变、易冲动,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适时适当地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二、教学重难点:调节情绪的方法其中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心理换位法、升华等方法,名词新,学生不易理解,难掌握 三、教法 创设情景、观看录像、联系学生实际,分析初中生的情绪特点,联系学生的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程序 1、导入 活动一 阅读与感 阅读:a面对着同样的半杯水的不同态度 b1962年,在美甲天下的桂林,一位女孩因三次高考落榜,爱情失意,准备在此寻短见,幸好她的一本日记失落在地上,被郭沫若拾获,笔记上有绝命诗一首,并有对联一幅。郭沫若看到马上叫人寻找女孩,找到女孩,郭老当面劝导,并将女孩的对联进行改动,女孩接受了,并安全返回。 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 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里。 感悟: 如果说情绪是奔腾的“洪水”,那么理智就是一道坚固的“闸门”也就是说理智可以控制情绪。因为,理智与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的积极健康的情绪表现。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2、正课:活动二 课堂BBS:一吐为快 我平时很喜欢篮球,球打得也不错,可正式上场的时候,心里总是非常紧张,结果场上表现并不如人意。 我被朋友误解了,感到委屈和痛苦,心里很郁闷。 我很讨厌我的同桌,他老爱在课上讲话,妨碍我听课,我很生气总想教训他。 我火气大,平时遇点小事就会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动起手来,为此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批评。 分析、归纳、判断调节情绪的方法 介绍10种放松情绪的方法 活动三: 同呼吸,共命运! 情景一:同桌同学弄坏了丽丽的钢笔,也不道歉一声,扔下笔就走,丽丽非常生气,憋着一肚子气回家,一进家门就冲着妈妈“火”起来…… 情景二:今天的外语考试,张微微得了92分,她高兴极了,大声嚷起来,而微微的同桌同学先是默默地坐着,然后趴在桌上……她的试卷上写着“58” 情景三:凌晨一点,小球迷王刚盼望的足球赛终于开始了……“好球!太棒了!”他兴奋地叫着、跳着……周围的邻居都被吵醒了 问:他们的情绪表达合适吗?为什么? 呼吸法调节情绪 小组讨论: 1、在你伤心难过时,有没有人安慰过你? 2、你是否也很善解人意,照顾过别人的 情绪? 3、在我们表达自己情绪时,怎样照顾别人的情绪,做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3.总结及作业: 结束语:歌曲欣赏――快乐老家 作业:写出一份如何调控及自己情绪的计划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教案
一、教学内容:
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中第二框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住宪法对国家性质、根本制度的规定以及我国宪法的构成。
2、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过程与方法:
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宪法的作用和法律地位,学会从不同方面全面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能初步认识到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难点:宪法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法、对比法、列举法、活动探究法。
五、教时:1课时
六、课前准备
教师:
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如在我国,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宪法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许多学生认为宪法高高向上,离我们很远等等。
储备相关的宪法知识与典型材料,以利于结合课文相关内容的'教学穿插使用。
学生:
熟悉本节教学内容,从关于宪法的作用、宪法的法律地位等方面收集材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做好法律家族聚会的模拟表演。
七、教学过程:
①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②模拟法律家族聚会,提出问题——讨论宪法的作用。
③齐声朗读,明确宪法规定的最根本内容。
④列举说明宪法内容与时俱进,更加丰富。
⑤问题讨论,了解宪法的构成。
⑥案例分析,澄清认识,明确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
⑦看图例,了解宪法所具有的地位和法律效力
⑧填表掌握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宪法具有的最高法律效力
宪法是我们的根本活动准则
⑨预习“相关链接”,认识宪法制定、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
八、课堂小结:
本框题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宪法与普通法律在内容上、法律效力上、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的比较,使我们全面了解了宪法。
九、作业设置: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节课教学重点,请同学们填写小黑板相关的内容,以加深对“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的理解。
第六课规则与秩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规则的分类。理解规则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理解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规则,遵守规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体验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规则、维护规则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三、教学难点:规则的分类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播放丢手绢视频并放歌曲《丢手绢》
预设问题:你玩过这个活动吗?要是活动能玩的好,你知道有什么要求吗?
(目的从学生熟悉的活动入手简单通俗,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从一开始就把学生拉入活跃的气氛中,为本节课教学提供基础。)
学生回答略
你还玩过那些游戏怎么玩请告诉大家。
(目的使学生认识到哪种活动都有哪种活动的规则)
教师:那么什么是规则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规则定义:就是关于可以和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和不应该做什么、可以和应该怎么做、不可以和不应该怎么做的约定
教师:我们各种游戏有规则,其他地方有规则么?
学生回答:商场 学校 体育比赛 企业之间……
教师现在我们就把这些规则分类:
1、不同场所有不同的规则(家庭规矩 学校规则 社会规范……)
2、不同活动有不同规则 (交通规则 学习守则 运动规则……)
3、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规则 (政治 经济 文化 日常生活领域……)
教师:交通、学校、公共场合方面的规则是大家接触得最多的,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
1、交通规则:
师:如果有人不按交通规则的要求,走路或骑车时靠左走有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目的`让学生认识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要有遵守规则意识)
2、学校规则:
因为我们现在正在讨论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讨论时有什么规则。大家看一下p48……,这一要求不仅在这节课,以 后的每节课都应该这样,除了讨论的规则外,关于学校的规则还有什么?(学生在p49 中划出)
为什么要规定这么多的规则呢?
(学生填表p49 探究)
教师:有没有规则,守不守规则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了大家,为了自己,我们要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探究二:(p49)校内商店。
师:采用什么办法、制定什么规则,既保证小商店 继续开下去,又保证校园的 正常秩序和整洁呢?
3、公共场所的规则:
教师:在公共场所也必须遵守 一定的规则。大家阅读“请勿喧哗”和“从排队开始” 。
师: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通过规则来约束人才可以保障其他人也包括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讨论:p50为什么迟到者要等到幕间休息才能进场? 如果我是这个迟到者,在这种 情况下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课下让你们看本村大队黑板墙上写的关于村民公约的内容你们看了吗?
学生:看了
学生交流看的内容
教师结合书中案例及学生所看到的村公约及学生守则引导学生对规则进行分类。
规则分类: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
正式的规则 (社会制度 法律 守则 纪律……)
非正式的 (道德 风俗习惯……)
强制性的 (法规)
非强制性的 (乡规民约 风俗习惯……)
师生小结:遵守规则是人类社会生活能够正常进行的前提和保证。遵守规则: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目的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六、板书设计:
定义
规则
分类
七、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的规则,说说它的作用(目的为下节课做铺垫)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巅(dian1) 澎湃(peng1 pai4) 狂澜(lan2) 屏障(zhang4) 哺育(bu3) 体魄(po4) 滋长(zi1)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巅:山顶。
(2)澎湃:本课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3)狂澜:本课指巨大的波浪,猛烈的潮流。
(4)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5)哺育:喂养,也比喻培养。
(6)体魄:体格和精力。
(7)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的事物)。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河对口曲》5.《黄水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2.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正课
1.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3)学生齐读。
朗读指导:<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因此,朗读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2.质疑: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并归纳:关键词是“颂”,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
3.质疑:课文的第一节是朗诵词,是作品的序曲部分,这部分开宗明义地说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请同学们归纳作者歌颂黄河的什么?
讨论并归纳: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歌颂黄河所表现的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4.质疑:课文的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讨论并归纳: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点以及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三个方面赞美。
5.质疑: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6.质疑:课文第二节主要是“颂黄河”,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讨论并归纳:望。
7.质疑:“望”字管到哪里?“望”的内容是什么?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管到“劈成南北两面”。“望”的内容有远镜头全景——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有近镜头特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收回俯瞰全景——“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8.质疑: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9.质疑: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讨论并归纳:
(1)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暗喻),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2)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暗喻),因为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万里长城。这是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的。
10.质疑: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个比喻句(暗喻),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这是从表面上理解。从深层理解,黄河如一个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11.质疑:《黄河颂》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1)音节美。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在用韵上隔句押韵,构成自然和谐的韵律。
(2)画面美。歌词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一幅幅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1
12.质疑: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抒胸臆,风格豪迈,有些诗借物抒情,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讨论并归纳:本诗属于直抒胸臆,风格豪迈之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强烈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举例:(1)雄浑豪迈类:王之涣《登鹳雀楼》、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委婉含蓄类:何其芳《秋天》、郭沫若《静夜》
13.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诗歌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五、板书
序曲一主体一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一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同学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表示音乐的形象。
2、 听唱法学习歌曲《母鸡叫咯咯》,通过教师范唱,同学轻声随唱的过程,协助同学理解歌曲表示母鸡生蛋后人们报喜的意图。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 通过为《母鸡叫咯咯》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示自身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同学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扮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 认响板并学习其演奏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母鸡叫咯咯》。
难点:学习用动作表示自身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同学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扮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课前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和思路
一、 组织教学:
二、 律动:
聆听《公鸡母鸡》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公鸡母鸡》
1.完整地聆听乐曲两次,分辨公鸡、母鸡的叫声,乐曲开始是公鸡叫还是母鸡叫?
2.听乐曲,在课本的方框中画线条表示听到的公鸡、母鸡的叫声。
3.听乐曲,分别学做公鸡、母鸡的动作扮演。
三、扮演《母鸡叫咯咯》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
提示:母鸡为什么叫咯咯,协助同学理解歌曲表示母鸡生蛋后向人们报喜的意图。
个人教学特色补白
教学过程设计和思路
2.听音乐按节奏读词,并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边唱边用动作表示歌曲。
响板演奏方法简介:
演奏时:
1.可将响板放在左手手心上,用右手拍击。
2.将细绳套在中指上,与其他手指的力量撞击两片木片。可一只手演奏,也可双手同时演奏两个响板。(现在乐队中使用的响板已加装了木柄,用手摇动即可。)
四 编创与活动?
1.认识响板,由教师示范学习演奏响板的正确姿势。
2.分小组讨论响板的演奏方法,交流演奏方法。
3.选择一种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五 课堂评价活动:
六 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个人教学特色补白
教学内容
聋校语文第七册教案-第六课
6 一篮稻穗 教学内容:9个生字词、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九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懂得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解课文内容。 2、教育学生向“弟弟”学习,帮助军属做好事。 3、能用“特别”、“急得”、“一……就……”说、写句子。 4、能仿照课文说、写一段话。 5、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懂得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教学准备:挂图、放大课文 教学方法:讲解法、观察法、演示法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新词,会用常用词语。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授新 1、读课文,找出不会读的字,用笔画出来。 2、板书生字 é hún zhuàn shǔ chéng gā dīng hàn mō 额 浑 转 属 程 嘎 盯 汗 摸 3、借助汉语拼音,学习生字。 4、初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不懂的词语。 5、结合挂图(或配合演示),理解词义。 6、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7、读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初步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 8、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①鹅是什么样子的? ②鹅为什么见到弟弟就伸长脖子围着他转? (2)生讨论,教师小结。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巩固练习1、读词语,讲讲词语的意思。 2、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课后分析:本课的生字词较简单,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也比较浅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目的: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看(听)写词语。 2、看图说说鹅是什么样子的? 二、授新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提问: ①弟弟在干什么? ②鹅想吃稻穗,弟弟是怎么做的?表现弟弟是怎样的人? (3)生回答,找出文中的原句读一读。 (4)指导学生演示本段内容。 (5)小结:弟弟正要把拾到的稻穗送到程大爷家去的时候,那五只鹅以为又给它们喂食来了,围着弟弟要食吃。“淘气”“嘎嘎地追上来”“拍着翅膀”“盯着篮子”“叫着扑上来”等词语,把五只白鹅抢吃稻穗的动态写得生动逼真,招入喜爱。“把篮子举得高高的,大声喊:‘这是程大爷的,不给你们吃!’”“左躲右闪,急得满头是汗”等词句,表现了弟弟一心为程大爷做好事。 (6)朗读第二自然段。 (7)让学生边看图边复述课文内容。 (8)划出“鹅抢稻穗吃”的句子。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为什么程大爷说弟弟是个好孩子? (因为弟弟为程大爷拾稻穗,并且抢稻穗不让鹅吃掉稻穗。) (3)这一段中哪句话可以看出程大爷对弟弟的疼爱?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巩固 1、朗读课文。 2、看图,划出课文中讲图意的句子。 四、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文中我们看到弟弟为了保护程大爷家的稻穗不被自家的鹅吃掉而着急的情景。你们说弟弟做得好不好?我们要学习弟弟这种帮助军属做好事的好思想。 五、作业:流畅地、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分析: 学生理解了句子和自然段的意思,也领悟到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表示要向“弟弟”学习。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题一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习题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二、指导学生完成习题一 1、读第一句:那五只鹅以为又给它们喂食来了,嘎嘎地追上来。 思考: (1)“它们”指谁?(“它们”指的是鹅。) (2)为什么鹅以为又给它们喂食来了?(因为弟弟常常给鹅喂食,所以鹅以为弟弟又给它们喂食来了。) 2、读第二句:弟弟把篮子举得高高的,大声喊:“这是程大爷的,不给你们吃!” 思考: 这句话中的`“你们”指的是谁?(“你们”指的是鹅。) 3、读第三句:可是鹅一点儿也不听话,它们拍着翅膀,盯着篮子,嘎嘎嘎地叫着往上扑。 思考: (1)哪些地方说明鹅一点儿也不听话?(“拍着翅膀,盯着篮子嘎嘎嘎地叫着往上扑”,说明鹅一点儿也不听话。) (2)鹅不听谁的话?(鹅不听弟弟的话。) 三、作业:习题一 课后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读、思来独立完成作业,极少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引导,特别是在语言表达方面。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习题三、四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二、指导学生完成习题三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把下面的词语排成通顺的句子,加上标点。 (1)弟弟 喂食 鹅 给 常常 (2)赶走 鹅 淘气的 程大爷 了 2、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想想如何排句子,才能使句子通顺(根据所给的词语想句式)。 4、学生练习排句子。 5、自己读排好的句子,看是否通顺。 6、齐读排好的句子。 三、指导学生完成习题四 1、出示习题,理解题意 读下面的句子,用带点的词语各说、写一句话。 (1)我弟弟特别喜欢那五只鹅。 (2)弟弟左躲右闪,急得满头是汗。 (3)鹅一看见弟弟,就伸长脖子围着他转。 2、读句子,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3、指导学生仿照句子,用带点的词语说、写句子。 小红的字写得特别漂亮。 这盆花特别美。 他的圆珠笔丢了,急得满脸通红。 小明迷路了,他急得哭了。 一看见老师,同学们都围着他。 中午一放学,同学们就往食堂跑。 四、作业:习题三、四 课后分析:把词语排列成句子一题,课文中有类似的句子,故学生做起来很轻松。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些困难,需要老师的跟踪辅导、举例引导才能完成。一年级音乐第六课咯咯哒教案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第六课 咯咯哒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欣赏乐曲《公鸡母鸡》
2、 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
3、 表演歌曲《母鸡叫咯咯》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学生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表现音乐的'形象。
2、 听唱法学习歌曲《母鸡叫咯咯》,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母鸡生蛋后人们报喜的意图。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 通过为《母鸡叫咯咯》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 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二、新课学习:
1. 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学生认真听乐曲,辨别公鸡母鸡的叫声。采用图谱表示的方法。)
1) 谈谈“公鸡、母鸡”等有关常识;
2) 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3) 复听时可自编动作学做公鸡母鸡的动作进行表演。
2、 听歌曲录音《母鸡叫咯咯》;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 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 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 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母鸡叫咯咯》,要求自创动作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一、应掌握以下词语
附和 叩击 央求 瘦瘪 积蓄 泼辣 炫耀 油腻 雕像 执著 费解 黝黑
秘诀 荤菜 揶揄 眼馋 卑微 落寞 微薄 哽咽 殷殷 脸颊 造孽 蹒跚
黯淡 粗糙 憧憬 斑驳 名正言顺
二、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炫耀:夸耀。 依稀:模模糊糊。
费解:不好懂,不容易理解。 执著(zhuó):坚持不懈的意思。
叩击:敲、打。 揶揄:嘲笑。
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殷殷:形容殷切的样子。
黯淡:不明亮,黑暗。 落寞:寂寞冷落。
造孽(niè):方言,可怜。 憧憬(chōngjǐng):向往。
哽咽(gěngyè):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蹒跚(pánshān):这里指艰难而缓慢地、摇摇晃晃地行走。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时28分吗?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
洗漱 吱吱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优美句子
(1)、自我有记忆开始,家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过期折价的奶粉冲调成的牛奶和一只好大好长的冰棍箱,让很多人费解的是,在这四壁空空的家里,我居然也能顺顺利利地长大,顺顺利利地代替了母亲常年用的根光润的竹棒。
(2)、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不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补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
(3)、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4)、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逍遥游》课文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平!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习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两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 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逍遥游》知识点
1、逍遥游: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
2、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下文的“南冥”和“冥海”都用此意。
3、鲲(kūn):本指鱼卵,此处借用为表大鱼之名。这符合庄子的《齐物论》本旨和庄子的独特的奇诡文风。
4、不知其几千里也: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大。一说“几”本义为极微小,引申为“极为接近”,此处当解释为“尽”;因为《庄子》一书中表数量的词都用“数”,如“数仞”“数金”。
5、鹏:古“凤”字,此处借用为表大鸟之名。
6、怒:通“努”,奋力飞举。
7、垂天:天边。一说遮天。垂,通“陲”,边际。
8、海运:海水运动,此处指汹涌的海涛。徙:迁移。
9、天池:天然形成的池子。
10、《齐谐》:志怪小说集。《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七卷,题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撰。《旧唐志》同,《新唐志》入小说家类。亡于赵宋,遗文散见于《艺文类聚》《法苑珠林》《初学记》《白孔六帖》等类书中,其中《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征引最多。
11、志怪:记述怪异的故事。志,记载。
12、水击:“击水”一词的倒装,形容大鹏起飞时翅膀拍击水面的壮观景象。
13、抟(tuán):盘旋上升。扶摇:旋风。
14、去:离开。息:气息,指风。
15、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马的样子。
16、尘埃:空中游尘。
17、以息相吹也:以气息相互吹拂所致。
18、苍苍:深蓝色。
19、其: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
20、邪(yé):通“耶”,疑问词。
21、其视下也:它(指鹏)向下俯视。
22、且夫:助词,无实义,起提示下文的作用。
23、负:承载。
24、覆:倒。坳(ào)堂:屋前地上的洼坑。
25、芥:小草。
26、置:放。焉:兼词,于此,在这里。胶:动词,粘住地面动不了。
27、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就没有力量托起鹏巨大的翅膀。
28、则风斯在下矣:风就在大鹏的下面(说明风有九万里深厚)。
29、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装。相当于“这时……然后才”。培风:乘风。培,凭。
30、夭(yāo):挫折。阏(è):阻碍。
31、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32、蜩(tiáo):蝉。学鸠(jiū):斑鸠一类的小鸟。
33、决起:迅速跃起。决(xuè),同“赽”,迅疾。
34、抢:撞到,碰到。一作“枪”。榆枋(fāng):泛指树木。榆,榆树。枋,檀木。
35、时则:时或。
36、控:投下,落下来。
37、奚(xī)以:何必,哪里用得着。之:往。为:句末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
38、适:去,往。莽(mǎng)苍:草色苍莽的郊野。
39、三餐:指一天。反:通“返”,返回,下同。
40、犹:还是。果然:饱足的样子。
41、宿:隔夜,头一夜。舂(chōng)粮:把谷物的壳捣掉,指准备粮食。
42、三月聚粮:准备三个月的粮食。
43、之:指示代词,这。二虫:指蜩和学鸠。虫,古代对动物的统称,如大虫指老虎,老虫指老鼠,长虫指蛇。又何知:又怎么会知晓呢。
44、小知(zhì):小聪明。知,通“智”,下同。大知:大智慧。
45、大年:长寿。
46、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晦(huì)朔(shuò):月亮的盈缺。晦,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每月的第一天。
47、蟪(huì)蛄(gū):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春秋:一整年。
48、冥灵:大树名,一说大龟名。
49、大椿(chūn):树名。
50、彭祖:传说中寿达八百岁的人物。乃今:而今,现在。久:长寿。
51、匹之:和他相比。匹,比。
52、悲:可悲。
53、汤:商朝的建立者。棘:人名,相传是商汤时的大夫。是已:就是这样,表示肯定。
54、穷发:草木不生的地方。发,草木。
55、修:长。
56、羊角:像羚羊角的'旋风。
57、绝云气:穿越云气。绝,超越。
58、斥鷃(yàn):小池泽中的一种小雀。
59、仞:古代长度单位。周代以八尺为一仞,汉代以七尺为一仞。
60、翱翔蓬蒿(hāo)之间:翱翔在蓬木蒿草之间。
61、至:极致。
62、辩:通“辨”,区别。
★ 网络党课第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