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第八课 百花园(新人教五下音乐教案)(共含18篇),供大家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冷焰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十册第八课 百花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编花篮》等四首音乐作品及进行《花之歌》音乐会活动,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白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2、表演民歌《盼红军》、《编花篮》,感受四川、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创编伴奏渲染气氛,进一步学习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
3、聆听《花之歌》,听辨乐器音色,感受音乐的抒情性,并即兴舞蹈。聆听《牡丹之歌》,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各地方民歌风格,进行曲调创编活动。
2、聆听音乐,即兴创编舞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歌曲
1、老师范唱,思考:歌曲中唱了几种花?采花献给谁?
2、复听,设问:这首民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把出现最多的节奏型拍出来。
3、老师简介歌曲。
4、学生边划拍边学唱歌谱。
5、跟老师的伴奏哼唱歌谱。
6、分角色唱,要求注意唱出民歌风格。
7、按节奏读歌词。
8、跟伴奏演唱歌曲。
9、小组讨论怎样演唱才更能唱出民歌的风格。
10、完整演唱。
三、就地取材自制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小结:表扬以最简单的废品自制有效果的打击乐器参与表演的同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曲《盼红军》
二、欣赏《牡丹之歌》
1、导入:谁见过牡丹花?能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吗?(老师出示牡丹图)
2、初听男声独唱。
3、介绍这首歌的背景和含义。
4、复听,阅读歌词。
5、你从歌中得到什么启示?
三、完成曲调创编活动
1、从所给的开始4小节曲调及最后的结束小节,可以断定是小调或羽调式。(不必说调式)
2、启发学生用重复、模仿的方法来创编乐句。
3、展示、评价。
4、小结。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中有没有老家在河南的?能说一、两句河南方言吗?
二、学唱歌曲
1、聆听范唱,设问:这两段歌词各唱了什么?
2、复听,找出最有特点的几个音。
3、老师简介歌曲
4、学生学唱歌谱。
5、按节奏读歌词。
6、跟音乐哼唱歌曲。
7、自由讨论如何能唱得更好听。
8、完整演唱。
三、表演歌曲。
四、小结:百花园真美。回家收集以花为题材的歌曲或乐曲,并进行学唱。
第四课时
一、复习歌曲《编花篮》
二、欣赏《花之歌》
1、初听,让学生细细乐曲的旋律。
2、复听,将三个主题先后出现的顺序记录下来。
3、再次欣赏,听辨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
4、分组选择音乐段落,设计舞蹈动作。
5、聆听《花之歌》并翩翩起舞。
三、布置作业:将收集到的以花为题材的资料,在下节课我们开一次班级音乐会。
第六课京韵第3课时新人教五下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聆听《京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聆听《京调》,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
2、情感目标: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欣赏,加强对京剧曲调的认识,培养对京剧的欣赏能力。
教学分析
笛子与乐队《京调》
这是一首采用京剧音乐素材写成的民族管弦乐曲,由上海民族乐团作曲家顾冠仁编曲。乐曲是根据京剧音乐中典型音调如西皮原板(一板一眼,即2/4拍)和流水板(有板无眼,即1/4拍)等音调缀成。乐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在实际演奏时,曲中的第一、第二段重复一次,形成ABABA的结构
乐曲一开始采用京剧中“过门”的音调为引子,由乐队合奏。接着呈示第一部分的主题音乐。
这是由清脆明亮的曲笛吹出的京剧曲牌,给人以明朗、轻松之感。过门乐句之后进入中段,由曲笛吹出了新的模仿唱腔的曲调。
这一舒展的音调与第一部分主题音乐那种活跃欢快的旋律形成了对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最后,突然速度减慢,曲笛吹奏散板的京剧唱腔,全曲告终
乐曲虽然短小,手法简洁,但构思别具一格,富有京剧的韵味,使人充分领略了京剧所特有的情调
教学重难点
聆听《京调》,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欣赏和表演,学生对京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京剧在纯乐曲上的运用,感受器乐曲中的京韵。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京调》
1.从《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两首选段中,基本感受了京剧的唱腔,现在请听这段笛子吹出的'曲调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2.初听第一主题的笛子主奏曲调与第二主题笛子的曲调。
(1)设问:哪一主题的曲调舒展悠长,哪一主题的曲调活泼、紧凑
(2)听辨教师弹奏这两个主题的某一主题,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是第一还是第二主题。
(3)哼唱:视谱哼唱这两个主题的曲调。
3.欣赏全曲。
设问:全曲分为几部分如果第一主题用A表示,第二主题用B表示,那么全曲的结构图式是怎样的(ABABA)
4.复听全曲,完成教材下方的作业。
三、小结下课。
教后记:由于对欣赏要求的适当确立,学生对乐曲中的京韵基本能感受到,加上以前有了一定的欣赏水平,分段欣赏之后对乐曲的结构和表现力更加有了深入的了解。
第一课春意(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 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表演《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2、情感目标:“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能力发展目标: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材分析
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春雨蒙蒙地下》是影片《绿色钱包》中的一首插曲。曲调细腻流畅,描绘了绵绵的春雨,使冬眠的万物复苏,也隐喻着春雨滋润着少年儿童的心田。这首歌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纯朴而富有诗意。歌曲为2/4拍,宫、徵交替调式,一段体结构。曲调由弱起开始,中间不断出现跨小节的切分节奏,使音乐充满生气和活力。象声词“刷刷刷刷”处的二声部手法及其间奏的插入,十分形象生动。尾声时“刷刷刷刷”再现,三次重复及力度的渐弱,最后结束在徵音上,给人以曲终意未尽之感,令人寻味。
教学重点
表演《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教学难点
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词含义的挖掘,让学生不仅知道并加深春雨的自然现象的理解,更是从音乐的感觉中去体会对春雨的描绘。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表演《春雨蒙蒙地下》
1.气象知识导入:
春天里的“春光明媚”是一种天气的现象,天气不可能是永远“春光明媚”的日子!
设问:
(1)还有哪一种天气现象?
(2)人们是怎样来形容春雨的?
(3)春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生机?
2.欣赏歌曲范唱。
设问: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刷刷刷刷”是什么模拟声?你能模仿唱一下吗?
3.在教师指导下,练习模拟的下雨声“刷刷刷刷”。
(1)前面部分的8小节(包括间奏)要求二声部。
(2)结尾处的5小节(注意力度的变化)要求。
4.师生接唱。
教师唱歌曲的歌词部分,学生接唱雨声“刷刷刷刷”部分。
5.学唱曲调,学习切分音。
(1)教师范唱曲调。
(2)讲解切分节奏及切分音唱法。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开始的9小节曲调(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弄清强弱拍及后半拍节奏)。
(4)曲调:先弄清节奏,再学唱曲调,教师有重点地指导有读谱困难的学生。 (5)用小快板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唱好全曲。
6.学唱歌曲,表演歌曲。
(1)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后,填入歌词歌唱。
(2)歌词词义讨论。
设问:第一段歌词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歌词:“这是生命在歌唱,这是种子在发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借景抒情)
(3)在理解词、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配上打击乐,尤其是沙球在哪里用比较合适?使歌曲的表现更有声、有景、有情。
三、下课
教后记:这首歌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纯朴而富有诗意。学生通过对歌词的理解,知道了春雨的作用,并且学会了欣赏和体会春雨。在歌曲的演唱中,体会到了音乐对春天的赞美,并通过种子发芽的自然现象,理解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和可贵,懂得了珍惜生命的道理。
第六课京韵(第4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蝈蝈和蛐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表演《蝈蝈和蛐蛐》,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
2、情感目标: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表演,加强对京剧曲调的认识,培养对京剧的欣赏能力。
教学分析
歌曲《蝈蝈和蛐蛐》
《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歌曲的曲调汲取于北方戏曲(如京戏)、说唱(如评剧)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全曲以这样一个乐节为动机而展开。歌曲以内容的情节发展而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8小节,四句组成。每句2小节。介绍两个人物“蝈蝈”和“蛐蛐”,他俩一唱一和开始“吹牛皮”。词曲结合贴切,平稳而带有叙述性。第二乐段是中间带有反复记号的部分,9小节(包括说白的1小节),也是2小节曲调为一句,曲调由第一乐段的动机倒逆为而展开,以说唱的形式各自吹虚自己的本领。第三段是最后的13小节,由六句组成,基本是2小节一句。(但倒数第5小节的是3小节一句)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音乐节奏拉宽,带有戏曲的拖腔味,表现二位吹牛大王,越吹越大,正在洋洋得意之际,音乐突然出现一个前八分休止符,转入另一个情境:“走来一只大公鸡”,用连续七个四分音符:形象地把公鸡“一口一个”把它俩全吃了。风趣而完满地结束了这一闹剧。
歌曲以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表现这小哥俩的丑态,边唱边演去体验音乐的诙谐性。
教学重难点
表演《蝈蝈和蛐蛐》,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这种特殊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可以让学生很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设计中主要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趣,以此激发对京剧的热爱。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表演《蝈蝈和蛐蛐》
1.聆听范唱《蝈蝈和蛐蛐》。设问:歌曲讲述什么内容?它给我们什么启示?歌曲曲调的风格与情绪怎样?
2.分段跟唱。先跟唱曲调,然后再跟唱歌词。
(1)第一段从“我是蝈蝈——吹牛皮”。
(2)第二段从“蝈蝈对着蛐蛐笑眯眯——叫谁向东它不敢朝西”。
(3)第三段至最后结束。
3.完整唱全歌。
4.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及分角色设计表演唱。(教师为他们准备道具,如头饰彩色纸等。)
5.表演唱《蝈蝈和蛐蛐》。
6.回家学一段地方戏曲,下节课在班上唱给同学听。
三、小结下课。
教后记:因为歌曲特殊的诙谐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加上有了一定的对京剧韵味的感觉,学起来比上节课效果高了很多。不仅能把握住旋律的特点,也能充分表现出歌曲的情趣。
第二课 欢乐的村寨(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 歌曲《巴塘连北京》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以表达藏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2、情感目标: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介绍了藏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
3、能力发展目标: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以更好地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材分析
歌曲《巴塘连北京》
四川巴塘一带藏族聚居地区的民歌。歌曲结构十分简练,曲调短小而又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它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由领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载歌载舞,故又称“巴塘弦子”。
歌曲为2/4拍、c宫调式、二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第一乐句的一开始就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第2小节的跨小节切分音运用使得曲调明亮而又舒展,情绪热烈。歌词把东方的彩虹比拟成通向北京的云间金色大路,十分形象生动。第二乐句的句首紧接着第一乐句的尾音,曲调在五度跳进后作了一个旋律波浪形的起伏,好似一条金色的大路逶延伸展,尽情地抒发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
教学难点
准备唱好切分音节奏。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旋律不长,但是由于具有浓厚的藏族民歌的风格,所以在学习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唱初期用慢速视唱,可以更好的把握旋律的准确性。对切分音的掌握是旋律的难点,所以必须单独练习。唱好连线,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表演《巴塘连北京》
1.地理地貌知识导入:
青藏高原海拨几千米,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就在青藏高原。由于山高冰封的时间很长。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难的。每当一地的工路修筑起来当地的人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歌曲《巴塘连北京》正是这样背景的反映。
2.范唱:有条件的最好结合影视片。边唱、边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画面,视听结合,效果更佳。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并边唱边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做好示范。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指挥图式划拍,慢速度视唱前6小节。注意唱好连线(连音线、圆滑线)及乐句的完整性。
(3)学生分组视唱后5小节,教师巡视,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
(4)完整地唱好全曲。注意强弱节拍感。
4.复习切分音节奏,找出歌曲中跨小节的切分音。
5.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全曲。
6.在流畅完整地唱好曲调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是迎刃而解的。注意连线一定要唱好,这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7.表演歌曲,用自制的道具(服饰、哈达等)及藏族基本舞蹈动作边唱边演,表达藏族同胞欢乐的情绪。
三、下课
教后记:由于旋律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时花了不少的功夫,虽然藏族歌曲的风格大家不是很陌生,但是这首歌曲唱起来却有些拗口。无论表演形式如何,演唱是基本,也是必须掌握的,所以即使再难,也要先解决演唱的问题。
新人教三下五十六朵花音乐教案
学习目标:
通过对部分少数民族歌曲、音乐的欣赏等方式、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歌舞、感受民族音乐特点。
重点难点:
通过对藏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欣赏来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课前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教师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激发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教师分别播放藏族、朝鲜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来分别说出他们是那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三、民歌欣赏
1、朝鲜族民歌《桔梗谣》
教师出示朝鲜族的图片,引导学生在了解朝鲜族民歌风格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的朝鲜族人民的生活风俗、服饰等文化。
2、藏族民歌《北京金山上》
(1)教师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受藏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2)给学生观看相关的藏族舞蹈的音乐片段,教学生做藏族舞蹈动作。
(3)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那些藏族的民歌
3、维吾尔族民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1)引导学生将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维吾尔族的小知识将给大家听。
(2)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受维吾尔族热烈、奔放的音乐情绪。
(3)引导学生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维吾尔族舞蹈的动作。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课 题:幸福花儿开心上
学习目标:通过对部分少数民族歌曲、音乐的欣赏等方式、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歌舞、感受民族音乐特点。
重点难点:
1、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正确地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唱好歌曲的二声的合唱部分。
2、感受柯尔克孜族民歌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课前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播放柯尔克孜族民歌的一段音乐画面,与学生一起来欣赏
师:你们知道这是那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吗?你们了解这个民族吗?这个民族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得来回答问题。
教师介绍:柯尔克孜民族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新中国成立以前还保留着氏族部落的组织形式,每个部落下游若干个家庭及基层组织,生产生活低下。新中国的柯尔克孜草原出现了兴旺景象。《幸福花儿开心上》就描述了牧民们过上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
二、学习歌曲
①播放歌曲录音,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
②引导学生有节奏的读歌词,注意歌曲中的节奏难点。
③引导学生在教师的伴奏下有节奏的读歌词。
④加上旋律演唱歌曲
⑤分声部练习合唱部分,进行和声训练
⑥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演唱,及歌曲中的重音记号的演唱)
⑦完整演唱歌曲第二段
⑧小组间展开竞赛,进行演唱。
三、歌表演
分小组进行动作创编,进行歌表演,并通过舞蹈侗族来准确的表达歌曲欢快的'音乐情绪。
第三课时
课 题:金瓶似的小山
学习目标:通过引导能够用多种形式的打击乐伴奏形式来为民乐合奏《金瓶似的小山》编配伴奏。
重点难点:
1、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用多种形式的打击乐伴奏形式来为民乐合奏《金瓶似的小山》编配伴奏。
2、通过欣赏这首民乐合奏乐曲来引导学生感受藏族的独特的歌舞风格。
课前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各种打击乐器(沙槌、三角铁、响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藏族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教师提问: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这个民族的歌曲?
2、请学生来做几个藏族的舞蹈动作。
二、欣赏
1、播放乐曲《金瓶似的小山》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色彩来表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
2、请学生用刚才所做的藏族舞蹈动作来配合歌曲来进行律动。
3、引导学生演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三、乐器创编:
1、引导学生用老师所提供的打击乐器来为主题旋律伴奏(可用不同的打击乐器组合方式来进行)
2、用打击乐器来为歌曲伴奏:
33、分组练习:一组学生演唱主题旋律,另一组学生来进行伴奏;然后交换练习。
4、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进行伴奏表演。
新人教三下七彩的生活音乐教案
第一课时
课 题:《白鸽》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地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在教师的指导下会看合唱谱。
2能够有感情的表现这首二声部歌曲
重点难点:
能够有感情的表现这首二声部歌曲
课前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白鸽》,以此为背景出示(或图片),引导学生回答图片中的是哪种动物的形象?
二、学习歌曲
1、播放歌曲,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
2、分句、分声部教唱旋律,先学唱高声部的旋律,熟悉之后在学唱低声部旋律。(用听唱法准确演唱歌曲的旋律)
高声部旋律:
3、配上歌曲伴奏,有节奏的读歌词。
4、完整演唱歌曲第一声部
三、学唱二声部
1、播放歌曲录音,看合唱谱,听二声部的和声效果。
2、学唱第二声部的旋律
3、分声部练习,进行合唱。
四、创编
分组在音乐的伴奏下来用形体表现白鸽的形象。
第二课时
课 题:欣赏《哦,十分钟》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演唱二声部歌曲《白鸽》,完整表现歌曲。
2欣赏歌曲《哦,十分钟》,体验音乐带给人们的欢快情绪。
重点难点:
欣赏歌曲《哦,十分钟》,体验音乐带给人们的欢快情绪。
课前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 各种打击乐器(沙槌、三角铁、响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学生齐唱歌曲,注意要表现出这首歌曲的`欢快情绪。
2、分小组进行二声部的轮唱。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
二、欣赏
1、讨论
同学们,你们的课间十分钟是怎么度过的?(引导学生讨论)
2、初听
提问:歌曲描述了什么内容?它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3、复听
教师出示歌词,引导学生小声的哼唱歌曲。
4、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歌曲的伴奏下,来跟更好的表达歌曲情绪(如舞蹈、自选打击乐器等方式)
三、小组竞赛
每个小组设计一种最好的表演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情绪,看那个小组表现的最好。
课题:编创与活动 课时:2――1
教学目标:通过一组多层次的节奏练习,启发学生对风、雨的感受,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积累自己的生活常识。
教学重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复习上节课内容。
3、复习《小雨沙沙》。
二、基本部分:
1、编创与活动:
(1) 这是一组多层次的节奏练习,是配合歌曲《小雨沙沙》及教材主题《春天》安排的。
(2) 启发学生对风雨的感受,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积累自己的生活常识。
(3)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编创其他声音,表现给大家听,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
(4) 在分组设计更多的象声词,使这组多层次节奏练习更加生动、形象,千万避免声硬地读,要有感情地朗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风雨声更形象、生动、有趣。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
教学内容:
1.听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目标:
1.能安静地聆听音乐,并知道在什么场合下要唱、奏国歌。
2.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人声和器乐不同的音色。
3.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唱歌。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准备:CD
教学过程:
(一)听赏《国歌》
1.引入新课。
教师简单介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歌。国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反映该国家人民的精神风貌。因此,在唱、奏国歌时一定要起立。面部表情要庄重、肃穆,身体不能乱动。介绍完后,请学生起立,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录音,让学生完整地听赏一遍。
2.可向学生提问:在什么场合、情景下唱、奏国歌?然后播放有关唱、奏国歌的VCD、录像带或幻灯片及有关图片,再请一至两位学生补充。
3.介绍国歌的来历,并听齐唱和铜管乐演奏的国歌,使学生感受人声与乐器的不同音色。
4.教师启发学生简单谈谈,用乐器演奏和人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给他们的不同感受。
5.播放奏国歌、升国旗的画面,让学生知道奏国歌、升国旗的联系。
(二)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1.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国旗的形状、颜色、五星的排列、象征意义等国旗知识。
2.教师播放歌曲录音或范唱一遍,以引起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
3.教师带领学生将歌词按语言节奏朗读一遍。
4.学生跟着教师分句模唱歌曲数遍。
5.教师引导学生,以接唱方式熟唱歌曲,如教师唱“国旗国旗”,学生接唱“真美丽”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星光圆舞曲》、《会跳舞的洋娃娃》、《号手与鼓手》,感受分辨钢琴、小提琴及不同乐器的音色,节拍。初步感受分辨音乐的不同情绪。感受音乐中描绘的“小音乐家”形象。
二、学习用甜美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快乐的小笛子》、《法国号》,用动作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三、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难探索感知音的长短。
教学内容
一、表演《法国号》
二、聆听《号手与鼓手》
三、表演《快乐的小笛子》
四、聆听《会跳舞的洋娃娃》、《星光圆舞曲》
教材分析
一、《星光圆舞曲》是美国作曲家布雷纳德创作的。乐曲为G大调,三八拍子,进行曲速度,其结构变奏式。
二、小提琴曲《会跳舞的洋娃娃》的产生有着不平常的经历,它出自两位作曲家的手,匈牙利作曲家波尔蒂尼和奥地利小提琴家克莱斯勒。
这是一首有浓郁的儿童情趣的钢琴小品,最初是波尔蒂尼为了教学写的练习曲。开始时,它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个偶然的机会,奥地利的小提琴家克莱斯勒发现了它,这首曲子的情调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将安改编成了一首小提琴的独奏曲。从此,《会跳舞的洋娃娃》就成为小提琴演奏家喜爱的一首名曲。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用干净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法国号》
二、聆听乐曲《号手与鼓手》,感受分辨喇叭、鼓声,能体会乐曲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音乐律动。
二、复习歌曲《小蜻蜒》
三、聆听《号手与鼓手》
1、完整初听乐曲,听到喇叭声音请你举手来表示。
2、请你说说:听了乐曲,你感觉心情怎么样?(是高兴的还是悲伤、激动?)
3、复听乐曲徒手做打鼓和吹喇叭的动作。
4、听音乐分组表演。
四、表演《法国号》
1、听弹奏乐曲,学生随着音乐做动作,用拍手、拍腿、拍腿或跺脚、拍手、拍手等用动作感受节拍,注意强弱弱的节拍感。
2、师范唱,让学生体会乐曲的情绪。
3、用模唱法学习歌曲,先用“lu”来模唱。
4、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5、随琴声轻声唱歌。
6、指导学生用干净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来唱,师注意用范唱来感染来感染学生。“嗡巴巴”第一个字要唱得强,似号声,“巴”要唱得轻巧,“谁在唱歌”要唱得连贯,用连、断的对比表现这首歌。
7、边唱边用手半握拳状在桌子上击出强弱。第一拍用空心拳击桌面为强,第二、三拍用手指点桌面为弱。
8、学生自编动作来表演歌曲。
9、小结。
课后反思:新课标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或许我们关注的只是几个极好或极差的学生,中间的学生常常被我们所遗忘。每个孩子都享受音乐的权利,只是我们的老师给他们创设的音乐活动太少、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太少。今天的音乐课,每个孩子都参与到了课堂当中,而且参与的很精彩,参与的很融洽,参与的很开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我们每一个孩子从音乐中感受到了合作,感受到了快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用优美抒情的效果来演唱《快乐的小笛子》
二、聆听《会跳舞的洋娃娃》,感受乐曲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听《号手与鼓手》律动,稳定情绪。
二、复习歌曲《法国号》,要求用富有弹性而甜美的声音来演唱。
三、聆听《会跳舞的洋娃娃》
1、完整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2、再听乐曲,问: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音乐中的洋娃娃是怎么跳舞的,请你用动作表现出来。
3、复听乐曲,一部分小朋友随着音乐做动作。用手半握拳敲击节拍。一部分学生可随着音乐用手指按图谱划动,感受乐曲的快慢。
四、表演《快乐的小笛子》
1、听录音;初步感受歌曲。
2、听唱法学习《快乐的小笛子》。师范唱,学生们跟着教师的歌声唱。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4小节一句跟着教师的琴声学唱歌曲,注意歌唱的速度,稍慢但不要拖拉,使得歌曲演唱达到优美抒情的效果。
5、歌曲处理:歌中一字多音要唱准确,“叮叮咚”要唱得轻快。
6、选择碰钟敲击每小节的第一拍为歌曲伴奏。
7、创编动作,一组表演唱,一组敲击碰铃唱。
五、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开始学唱歌曲,在学唱过程中遇到休止符,同学们很难掌握,总是把前面的音拖长,休止符没有表现出来,于是,我放慢速度教唱有休止符的小节,让学生理解休止符的含义,在音乐中表示停顿的地方,在生活中遇到红灯要停一停,在音乐中遇到休止符也要停一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巩固歌曲《快乐的小笛子》,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来表演。
二、聆听《星光圆舞曲》,感受钢琴的音色。
三、感受音的长短,听辨音的强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快乐的小笛子》,要求学生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来表达。
二、复习《法国号》,要求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唱。
三、感受音的长短。
1、用比较的方法说说:瀑布流水与房檐滴水哪个长,哪个短?
2、用碰铃和木鱼敲一敲,哪个声音长,哪个声音短?
3、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感受理解音的长短。
4、将学生分成小组,对课本上的思考题进行思考讨论,并且用笔在纸上画出长短线条。
四、聆听《星光圆舞曲》
1、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感受钢琴的音色,让学生说说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2、再听乐曲,说出乐器的名称,边听音乐边用手指敲击节拍。
3、复听乐曲,随着音乐用动作表示出三拍子。
五、编创与活动:走走跳跳
1、学生围成一圆圈,教师手持鼓站在圆圈中,教师敲敲,学生走和跳,鼓声强跳,鼓声弱走。
2、师用强弱分明的力度来敲,第一组用强音__,第二组用弱音__,便于学生反映在动作上。
3、改变方法:学生随师的击鼓声转方向,鼓声强时顺时针走,鼓声弱时逆时针走。
4、让学生献计献策,怎么样才能让活动更有趣,让学生动脑参与到编创活动中。
5、根据学生的想法走走跳跳。
6、小结评价。
课后反思:在学习休止符过程中,同学们能理解,但是实际演唱时总出错,于是当遇到四分休止符时,让学生点一下头,刚开始同学们动作比较生硬,慢慢练习,同学们掌握了休止符的运用。
在我们的教学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思考,就能想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摸索,使我们的教学更具特色。
第六单元 中国功夫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申奥短片的播放,使学生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及在全世界的影响,它代表华夏子孙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
2.通过歌曲的学唱,懂得中华武术魂,懂得做人也是“外练:强身健体,内练:一身正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3.了解旋律的压缩在音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纪录片,定格在成龙表演功夫一幕。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运动项目吗?这是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宣传片。为什么短短的几分钟内要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表现武术呢?谁知道中国的武术都分什么门派,有什么招式,有什么武器啊?
师:其实武术不但有同学们说的那些,它还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武术魂。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中华武术的歌曲好吗?
二、歌曲新授
1、教师播放录音,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歌词。
师:刚才在播放录音的时候,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会唱这首歌曲。那么老师提问一个问题:这首歌曲分几段呢?有哪一段与众不同呢?
师:哦,第3段不是“唱”歌而是“说”歌,这就是一种新的演唱形式──说唱,我们一起来把第3段读一遍好吗?
2、教师与学生一起按节奏朗读第三段歌词,中间不停顿。
3、教师带领学生再次朗读歌词。
师:老师看到在歌曲中有两处歌词是一样的,同学们发现了吗?有什么不同呢?
(速度不同,节奏也不一样。)
师:对,第1段速度较慢,它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呢?应该怎么演唱呢?
生:表现了英雄吸纳天地之气的气势。应该唱得有气势,要深吸气,气沉丹田。
师:第2段速度较快,应该怎么演唱呢?
(表现英雄舞刀弄枪的飒爽英姿。应该唱得有力量,有活力。)
4、教师介绍歌曲节奏的变化与旋律的压缩使音乐的情绪发生变化。
学生视唱两段不同的曲谱,打节奏。唱曲谱后再唱歌词。
师:最后一段中,“东方一条龙”指的是我们的伟大祖国;“儿女似英雄”说的是我们炎黄子孙都是英雄;“天高地远八面风”,说的是我们祖国幅员辽阔;“中华有神功”,说的便是我们祖国的武术了。大家再来完整地把歌曲演唱一次好吗?
5、学生演唱全曲。
三、感受与表现
1、师:老师听到大家唱得热血沸腾了,我想大家也想来表演一下吧?老师这有一部《中国功夫》的音乐电视,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几个喜欢的动作模仿。
师:哪个小组设计好了动作到前面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2、学生表演,找出好的一组全班模仿,并完整表演。
师:老师看到大家表演得都很好。但是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的动作和大家不一样,不知道你们从哪里学来的啊?
师:谁知道有关黄飞鸿的事呢?
3、学生简单向大家简单介绍黄飞鸿的故事。
老师补充,并播放有关黄飞鸿的影音资料。
师:正值外寇侵华,国难深重之时,黄飞鸿奋起抵抗,号召中华儿女当自强!
4、教师播放《男儿当自强》音乐。
师:听过音乐以后,有哪一句是你最不能忘的呢?为什么呢?
5、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四、小结
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五年级第九册音乐教案「打印版」第六至第八课
课 题 第七课 雨 花 周次 10-1 课时 3-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 过程与方法: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教学重点 能够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 教学难点 最后8小节的曲调 教学用具 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表演《踩雨》 1.夏日的雨声――沙沙沙;赤着脚丫踩在雨中――叭叭叭。这声音能构成美妙的音乐吗?请听歌曲《踩雨》。 2.聆听范唱。 谁能模唱开始的两小节“沙里格沙”?说明他既非常认真地听,又代表他的记忆力非常强! 3.我相信全体同学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注意轻声唱,不要影响周围同学。 4.听钢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 5.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一唱。 6.最后8小节曲调很容易,但注意有两小节稍有变化,要看仔细,唱准确。 7.要带着欢乐、活泼的心情,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这首歌。并用自制的下雨音响为歌曲伴奏。 8.谁在夏天的雨中踩过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9.我们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轻松地、甜美地唱一唱。 10.小结:“沙沙沙、叭叭叭”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呵! 二、听《踩雨》 1.这首歌曲与本课表演的《踩雨》是同一内容,(同一词作者)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的构思、风格也不一。如果说前者是几个人在玩踩雨的话,那么这首歌则是一群人在踩雨。 2.欣赏《踩雨》。 设问:歌曲表现出怎样的情景?什么地方能产生回声? 3.再次欣赏《踩雨》。 谈话:听了两遍《踩雨》,也唱过了另一首《踩雨》,能说出他们的同工异曲之奥妙吗? 4.选择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边欣赏歌曲边轻轻为歌曲伴奏。 5.小结: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乐趣所在。 三、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七课 雨 花 唱《踩雨》;听《踩雨》。 二次备课: 教学回顾: 课 题 第七课 雨 花 周次 10-2 课时 3-2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过程与方法:跟伴奏音带唱二声部曲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活泼、风趣地表现歌曲,以表达校园的多彩生活。 教学重点 唱好二声部曲调 教学难点 自学二声部 教学用具 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聆听《雨滴》 1.主题名称导入: 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雨花,钢琴是怎样描绘雨滴声? 2.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 你能听出钢琴弹奏的雨滴声吗? 3.谁愿意到钢琴上来试试弹奏这雨滴声! 4.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设问: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5.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设问:这中间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对比起什么变化? 6.介绍肖邦创作背景及生平。(见乐曲分析) 7.聆听全曲。如果班级中有学生能演奏此曲,请她(他)来演奏,效果更佳。 8.小结:雨滴带给人们遐想……。 二、表演《雨中》 1.这是一首带有通俗音乐风格的校园歌曲。 2.看着歌谱听一遍范唱。 3.用不同的颜色把相同的节奏与相同的曲调涂上,这样便于学唱。 4.再听一遍范唱。要求各声部的同学跟录音的范唱哼唱自己声部的曲调。 5.分声部自学曲调。 (1)把全歌分为两个部分: 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余是第二乐段,分乐段自学。学好第一乐段,巩固第一乐段。再学第二乐段。 (2)跟伴奏音带唱二声部曲调。教师可参与第二声部给予支撑。 6.因为歌曲是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很容易投入。 要求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活泼、风趣地表现歌曲,以表达校园的多彩生活。 三、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七课 雨 花 听《雨滴》;唱《雨中》。 二次备课: 教学回顾: 课 题 第七课 雨 花 周次 11-1 课时 3-3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从命题出发构思内容框架。根据框架选用素材进行创作 过程与方法: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 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的欣赏《暴风雨》和《踩雨》、《雨中》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教学重点 创作活动 教学难点 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 教学用具 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聆听《暴风雨》 1.复习四年级(上)《羊肠小道》的第一部分。 设问:这段音乐你们听到过吗?它的名称是――?内容是――? 师生回忆四年级(上)《回声》中及聆听过的《羊肠小道》。 2.出示教学标题――暴风雨。 这段欣赏曲是继四年级聆听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五乐章。 3.初听第一部分。 从乐曲的旋律中听到了你熟悉的主题吗? 从本乐曲的标题名称中,你认为这段音乐是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暴风雨前的宁静) 4.初听第二部分。 从这段音乐的音响中,你想像是怎样的场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5.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要求: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 6.小结:这与《踩雨》、《雨中》就不一样了,是暴雨了,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二、创作活动 1.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单独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2.构思: 从命题出发构思内容框架。根据框架选用素材进行创作。 3.因为是命题的自由创作,所以各种形式不限。 如:用各种音响的先后交织出现,组成一幅《狂风暴雨》; 再如:用数首表现“雨”的歌曲串联起来,加上打击乐器、串联词等。还可以小品形式、艺术造型、舞蹈等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三、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七课 雨 花 听《暴风雨》;创作“雨”的命题音乐。 二次备课: 教学回顾: 课 题 第八课 冬 雪 周次 11-2 课时 2-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过程与方法:歌曲表演时,注意两个乐段的对比,第一乐段注重叙述性,平稳而口语化,尤其是四个“告诉”,要体现对小动物的保护的环保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冬雪给大地带来严寒,雪景给我们带来银白世界的欢乐。这一自然现象给音乐文化提供资源。 教学重点 第二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注重抒情性,表现对小动物的.亲切和热情。 教学难点 注意弱起的节奏,用划拍法唱准。 教学用具 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解题导入:“雪花”、“梦”有关系吗? 这里的“梦”由谁在做?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做什么“梦”?这就是本歌要告诉你的内容。 2.聆听范唱。 听完范唱,对歌名能理解了吗?雪花-梦-小动物-春风-梦醒。 3.再听一遍范唱,在“告诉小××”的间奏处,请大家轻轻随音乐拍手(XX)。 4.解决两处难点: “#2”的音高要接近“3”,这样“#2”就能唱准。 注意弱起的节奏,用划拍法唱准。 5.自学歌曲的曲调。 6.歌曲表演时,注意两个乐段的对比,第一乐段注重叙述性,平稳而口语化,尤其是四个“告诉”,要体现对小动物的保护的环保意识。 第二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注重抒情性,表现对小动物的亲切和热情。 7.讨论:设问:(1)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生物科普知识――冬眠) (2)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知识的拓宽与延伸) 8.带着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感情地唱好本歌。 9.小结:冬雪带给我们的益处――生态平衡。 二、聆听《踏雪寻梅》 1.这是我国近现代作曲家黄自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歌曲。简介黄自的生平。 2.欣赏《踏雪寻梅》。边听边看书上的歌词,如能将歌谱也同时展示,效果会更好。 3.讨论歌曲表现的内容。(歌曲抒发了主人翁在冬天,踏雪寻梅、勤奋读书、追求好时光的心情。) 4.再次聆听。鼓励学生看着歌谱,轻轻哼唱。 5.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描绘雪景为题材的歌曲。 三、聆听《打虎上山》 1.初听《打虎上山》。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情中的《打虎上山》唱段的背景。 2.聆听引子音乐,体验“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 3.复听全唱段。学习杨子荣的英雄气概。 4.小结:这是京剧描绘的雪景及英雄穿林海跨雪原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四、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第八课 冬 雪 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听《踏雪寻梅》、《打虎上山》。 二次备课: 教学回顾: 课 题 第八课 冬 雪 周次 12-1 课时 2-2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找出相同节奏的乐句,学唱第一乐句曲调。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第一乐句曲调识谱的基础上,自学第二、第三、第四乐句(每句3小节),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祖国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观其美景,第五单元 环球风采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红蜻蜓》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
2、初步学唱两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一段歌词。
教学重点:歌曲《红蜻蜓》第二声部的学唱
教学难点:歌曲两声部的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电子琴、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教师深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并揭示课题。
2、听赏录音版本的歌曲《红蜻蜓》
聆听要求:
a. 歌曲的情绪?
b. 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3、出示歌谱
提问:歌曲有几个声部?什么叫合唱?
解释: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的形式,叫合唱。
4、复听(录音)歌曲《红蜻蜓》
提问:二声部的歌曲与单声部的歌曲相比,听赏效果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深情回忆童年趣事的的意境,以及了解相关的知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乐段歌词
6、学唱低声部第一乐段歌词
要点:音准、一字多音、气息、速度、力度等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歌曲低声部的演唱
7、 复习歌曲第一声部的第一段
8、合唱歌曲的第一段
a. 请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交换演唱)
b. 学生分声部练习: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声部歌曲的合唱学习,体验二声部合唱歌曲所表现的音响与和声效果,学习合唱知识,练习二声部合唱技能。
五、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火车咔咔咔》
2、创编节奏为《火车咔咔咔》伴奏
教学目的:
1、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2、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的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综合训练
注意:发声要均衡、声部要和谐。注意力度的变化。
集体演唱《红蜻蜓》
二、欣赏
1、导入:请学生回忆新年时的快乐情景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介绍:一种是作为歌剧或者舞剧的开场音乐,有暗示剧情的作用;另一种是带有标题的独立器乐曲。
3、初听全曲,请学生说出总的气氛情绪。
教师弹奏主题旋律,请学生跟着哼一哼。
4、复听乐曲,请学生注意那几段是重复的?
为乐曲分段。
5、分段细听乐曲,请学生说出乐曲各部分的不同之处。
6、完整复听。
7、表现音乐,分小组设计表演。
(1)用“啦”演唱、乐器演奏或用节奏也起伴奏。
(2)乐器演奏、用节奏乐器伴奏、创编舞蹈或律动动作。
(3)为旋律填歌词演唱。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林中的鸟声》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林中的鸟声》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了解歌曲演唱的形式,并能为歌曲划分乐段,学习歌曲中少年儿童为祖国的绿化事业所作贡献。
教学重点:欣赏乐曲
教学难点:根据音乐的重复与对比来区分乐曲段落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太阳出来了
二、复习
1、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波音记号。
2、集体齐唱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三、小组展示:
各个小组以《小鸟,请到这里来》为素材,各自准备节目,并演出。看谁演得好。
评比出小组优胜,并加以奖赏。
四、欣赏
1、出现欣赏课题,跟教师琴声学唱音乐的主题旋律。
2、初听乐曲,请学生听主题音乐共出现了几次?再听听用了什么乐器?
3、教师简介乐曲
4、分段细听。
(1)欣赏第一乐段
这段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唱了什么?
(2)欣赏第二乐段
歌曲第二乐段是合唱,我们听这段表达了什么情绪?
(3)完整欣赏,完成听听想想
5、完整复听全曲,讨论乐曲的情绪、速度与节奏
6、再次复听全曲,随音乐做动作
7、教师小结
五、课堂小结
从小爱护我们生长的环境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百鸟朝凤》
教学目标
1聆听《百鸟朝凤》这首唢呐独奏曲,体验音乐作品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
2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唢呐的构造.音色特点及其表现力。
教学工具: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唢呐、钢琴。
教学过程:
一、聆听《百鸟朝凤》引导学生思考 。
(1)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2)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3)在什么地方看过?在什么地方听过?
(4)唢呐演示。
二、.用心聆听、体验,表达听后的感受。
(1)情绪欢快热烈、生动而有趣。
(2)唢呐的特点:音亮大、音色明亮而粗旷。
(3)民间节庆、婚丧喜事和戏曲场面。
三、让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受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 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思考:(1)鸟类的大王?
(2)“朝”意指什么?
(3)“百”是什么意思?
(4)还可以起其他名字吗?
1.动物中的大王是狮子,鸟中的大王是凤凰。
2.“朝”指朝拜之意
3.“百”是虚指,表示多的意思。
4.千鸟朝凤、万鸟朝凤、众鸟朝凤等等。
5.哼唱主题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学生对主题音乐的感受。
四、分段聆听乐曲
1.引导学生思考:我仿佛听到……,我仿佛看到……。
2.鼓励学生用文字或者画画来表达对乐曲的理解。1.引子:用语言叙述。2.主题。
3.模拟各种鸟的叫声。
4.小组活动。
5、.小组汇报。
五、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进行二次创作。小组活动、
1.你知道多少鸟的名字?
2.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
六、小组叙述鸟的名字和怎样保护鸟类? 激发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和对环境的保护。让学生和鸟交朋友。
新人音版二年级上册音乐童话故事教案
第三课 童话故事
目的要求:
一、通过听《糖果仙人舞曲》、《小天鹅舞曲》,唱《小红帽》、《有一个人在林中》童话色彩的音乐和歌曲,感受体验乐曲轻松活泼的情绪。
二、结合口风琴键盘认识d、r、m,能按正确的姿势、按字母谱准确吹奏口风琴。
三、主动参与编创动作表现歌曲,填唱名,选择打击乐等音乐时间活动。
教学重点:体验乐曲轻松活泼的情绪。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出听前可结合画片,用生动语言讲述《天鹅湖》的`格式,让学生感受、分辨乐曲的情绪。提问:听到音乐,你感觉小天鹅怎样舞蹈?
2、复听时,让学生扮演小天鹅即兴舞蹈。
3、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件打击乐器合着音乐敲击。
4、在适当时机简单介绍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
第二课时
内容:聆听《糖果仙人舞曲》
1、初听音乐,教师可不将剧情,让学生静静地感受音乐的梦幻色彩。
2、复听音乐前,教师可讲述《胡桃夹子》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三课时
内容:表演《小红帽》
1、用听唱法学唱歌曲。从感受入手,多听录音或范唱。
2、在学生跟唱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可指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图做动作。还可以启发学生编创与课本不相同的动作表演,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4、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童话故事《小红帽》改编歌词,加入情节表演,可制作刀道具配合表演。
第四课时
内容:表演《有一个人在林中》
1、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听歌曲录音感受歌曲。
2、反复范唱两次,让学生找出相同的旋律,唱一唱。
3、跟着老师有感情的读歌词,填唱歌词。
4、学会歌曲后,分角色表演歌曲。
5、还可以分组吹奏,每人只吹奏一组,接着吹奏下去,形成连奏(慢一点吹奏,)中间不要空拍,如果谁没有接上,就请他为同学们唱支歌。
6、选出优胜组为大家表演。
新人音版八年级下音乐《姹紫嫣红》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认识《游园》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体现本单元所涉及的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等;了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杜丽娘形象、戏曲语言。
教学过程:
一、介绍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活了67岁。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因为这四部剧作都以“梦”来构思情节,汤显祖又是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叫“玉茗堂四梦”。玉茗是指白色的山茶花,而汤显祖酷爱白山茶。他家的庭院中有一株白色的山茶亭亭玉立,所以他的书房就叫“玉茗堂”。“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这首诗是当年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后的心情写照。汤显祖自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那么,《牡丹亭》究竟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主要人物与情节。
南安太守杜宝请到腐儒陈最良来教女儿杜丽娘(闺塾)。在贴身丫鬟春香的鼓动下,杜丽娘到后花园游玩(游园),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柳)。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描画自己的容颜后伤情而死(写真)。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拾画叫画),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夜走京城(婚走)。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做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团圆)。
三、文本赏析。
《游园》选自《牡丹亭》第十出,包括“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内容,重点讲析《游园》部分。
【皂罗袍】这支曲是写杜丽娘在观看园中景色时由喜转悲和由叹转怨的情怀。开头两句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姹”,美丽。“嫣”,娇艳。这是说美丽娇艳的鲜花满园开遍,一片迷人春色。“断井颓垣”是说,井已干涸,矮墙坍塌,一片破败的景象。作者用“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断井颓垣”正象征她那阴冷的'生活环境。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接下来“良辰美景”两句,由触景生情转为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奈何天”,让人无可奈何的时光。这两句是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注意以上几句用词十分考究,“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由物及人,一种自我怜惜的情绪油然升起。这就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表现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的春光间的不谐调,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使得杜丽娘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
这支【皂罗袍】是杜丽娘进园后唱的第一支曲子,是她心绪突变的转折点。
四、教唱。
跟着原唱慢慢哼唱;老师一句一句教唱,重点教学生对每个字每个音的把握;整体学唱之后跟着伴奏哼唱。
五、总结下课。
新人音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人音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目标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普通公民教育,它有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价值观,本册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 进入多声部合唱练习。 2、 巩固小学期间学到的全部歌唱知识。 3、 注意学生变声期的嗓音保护。 全册总课时:32课时 课题 《 同一首歌 》 教学内容:聆听《大中国》 表演《同一首歌》 ;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掌握歌曲并会演唱。 1、感受歌曲,了解音乐的性质,理解歌曲的主要内容。 2、激发儿童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录音机、彩带 第一课时 1-1 教学内容及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音乐问好 新学期寄语: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今天每一个同学都精神饱满,喜气洋洋,踏着春的脚步,伴着春的歌声,开始了我们新的生活。同学们,新学期新任务,你有信心做好吗?好,老师忠心希望你们勇于开拓,敢于进取,在学习中一马当先,在生活中吉顺呈祥。最后,祝愿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茁壮成长,像登鹳鹊楼一样步步高! 复习上册教材歌曲。 第二课时 1-2 一、新课导语:说说我们的大中国: “我们进行了《我是中国人》的主题,大家已经了解了中国的许多知识,你觉得我们中国是个怎样的国家?” (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二、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性质: “你们讲的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中国很大。今天,我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大中国》,让我们听一听。” 提问:这首歌曲听上去有什么感觉? 三、感受、理解歌曲: 1、欣赏歌曲一遍。(仔细倾听) 提问:(1)从这首歌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呢? (2)歌曲中用了一个比喻,把中国比做一个家,那兄弟姐妹指的是什么? (是指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大家庭里,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 2、欣赏歌曲第二遍,帮助理解歌词: (1)你听到歌里唱了哪些美丽景色? (教师以歌词做归纳,同时出示多媒体风景图片) (2)“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麽说? (3)我们中国的什么山峰是世界最高山峰?(教师以歌词总结) (4)长城在古代是派什么用处的?(抵御敌人的入侵) (5)歌曲中为什么说“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 (6)“经过那个多少,那个风吹和雨打”是什么意思?(祖国经历了很多磨难,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好好珍惜。) 3、播放MTV,欣赏歌曲第三遍: “我为这首歌制作了一部非常美的MTV,让我们好好欣赏一下!” (1)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的前后节奏有什么不同吗? (2)听了这首歌是不是有一种非常激动、非常自豪的感觉?是哪一句听上去感觉很激动、很自豪? (3)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吧! 四、进一步激发情感 小结: “歌曲唱完了,你们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光荣吗?好像很多朋友还没有尽兴,我们再用舞蹈动作来表现一下这首歌!” 课题:《同一首歌》 2-1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同一首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二、基本部分: 1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随音乐拍手。 6分段学唱。 7齐唱歌曲。 8指导不足之处。 9自评、互评。 三、聆听歌曲《我的祖国》;讨论 四、结束部分:小结。 课题: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2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三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两首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旋律特点及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学唱欣赏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复习。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聆听全曲。 2介绍演奏家。 3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4复听全曲,同时随音乐打拍子。 5学唱主题音乐。 6表演。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课题:《小黄鹂鸟》 3-1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 听范唱带。 2、 教师范唱。 3、 有节奏的读歌词。 4、 学习歌曲。 5、 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 掌握音乐的强、弱。 7、 齐唱。 8、 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小结。 课题:《银杯》 3―2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银杯》,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 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复唱时正确演唱。 教学难点:正确演里二声部。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听音乐问好。 2、 发声练习。 3、 节奏训练。 4、 导言。 二、基本部分: 1、 完整聆听范唱带。 2、 教师范唱。 3、 随音乐打拍子。 4、 掌握音乐的强、弱。 5、 齐唱。 6、 指导不足之处。 7、 反复练唱。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课题:《多彩的美洲》 4-1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平原我的心、化妆舞会、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感受了解外国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两首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旋律特点及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学唱欣赏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听音乐问好。 2、 发声练习。 3、 节奏训练。 4、 导言。 二、基本部分: 1、 完整聆听全曲。 2、 介绍音乐的作者。 3、 介绍音乐的风格。 4、 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5、 了解本曲。 6、 随音乐打拍子。 7、 学着哼唱本课主题音乐。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课题:《红河谷》 4―2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红河谷》。学习应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这两首歌曲。 2、 能过为旋律画小节线和为歌词配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兴趣。 教学重点:准确视唱二声部歌曲。 教学难点:高低声部应使声部均衡、协调。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听音乐问好。 2、 发声练习。 3、 复习。 4、 节奏训练。 5、 导言。 二、基本部分: 1、 完整聆听范唱带。 2、 教师范唱。 3、 有节奏的读歌词。 4、 学习本课歌曲。 5、 随音乐打拍子。 6、 掌握音乐的强、弱。 7、 齐唱。 8、 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小结。 课题: << 红河谷>> 5-1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 红河谷>>.学习应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这这首歌曲. 2. 通过为旋律画小节线和为歌词配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兴趣. 教学重点:准确视唱二声部歌曲. 教学难点:高低声部应使声部均衡.协调.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听音乐问好. 2. 发声练习. 3. 复习. 4. 节奏训练. 5. 导言. 二.基本部分: 1. 完整聆听范唱带. 2. 教师范唱. 3. 有节奏的读歌词. 4. 随音乐打拍子. 5. 掌握音乐的强.弱. 6. 齐唱. 7. 指导不足之外. 8. 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课题: << 化妆舞会>> 5-2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 化妆舞会>>对阿根廷的音乐表出能力和音乐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通过为旋律画小节线和为歌词配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为歌词配旋律时,应注意小乐句与大 乐句的关系.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听音乐问好. 2. 发声练习. 3. 节奏训练. 4. 导言. 二.基本部分: 1. 完整聆听全曲. 2. 介绍音乐背景. 3. 感受音乐的意境. 4. 复听全曲. 5. 听想唱做.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课题:<< 拉库卡拉查>>6-1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拉库卡拉查>>.学习应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这这首歌曲. 2. 通过为旋律画小节线和为歌词配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兴趣. 教学重点:准确视唱二声部歌曲. 教学难点:高低声部应使声部均衡.协调.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听音乐问好. 2. 发声练习. 3. 节奏训练. 4. 导言. 二.基本部分: 1. 完整聆听全曲. 2. 教师范唱. 3. 有节奏的读歌词. 4. 学习歌词. 5. 随音乐打拍子. 6. 掌握音乐的强.弱. 7. 齐唱. 8. 分段演唱. 9. 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小结. 课题 《茉莉花》 6-2 一、自我介绍 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我们的音乐欣赏也即将开始。我是来自泰师附小的一名音乐老师,我姓季,大新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教案
全 册 教 学 目 标 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普通公民教育,它有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价值观,本册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进入二声部合唱练习。 2、巩固小学期间学到的全部歌唱知识。 3、注意学生的嗓音保护。 全册总课时:32课时 课题: 第一课 童 年 教学目标: 1、《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摇啊摇》、《小酒窝》等作品,有如四夫幅精致多彩的画面,它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从音乐声中感受并体验这种人间的真挚情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聆听《童年的回忆》时,边听边看图形谱,从中初步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进一步熟悉歌曲,通畅地唱好《摇啊摇》《小酒窝》曲调。有感情的背唱这两首歌曲,并进行即兴表演。 4、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 教学重点、难点: 1、聆听、欣赏。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 2、休止符、有感情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1-1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选用《苏珊娜》)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是谁呀?(小兔子出场) 生:兔子! 兔: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叫小兔! 师:小兔子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钢琴曲,名字叫《童年的回忆》。 兔:小朋友们,这首钢琴曲是小兔子特别爱听得一首,音乐中有一段乐曲像我跑步一样轻快好听,你们能自己听一听,找一找吗?(这时候小乌龟,鸭子也纷纷出现了) 乌龟:还有我,还有我呢,音乐里面也有像我的爬行速度一样慢的音乐,你们也找找看呀! 鸭子:我走路一摇一晃,既不像小兔子跑得那样快,也不像乌龟爬得那样慢,我的速度说不好,反正你们帮我找一找,我还没有找到呢! 三、新授 1、聆听钢琴曲《童年的回忆》,请同学们根据三个小动物的话,来分乐段!听完,做简单分析,画书。 2、小游戏。聆听音乐学三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给学生走路空间) 3、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三个同学分角色扮演! 4、小兔子讲故事。让小兔子讲述她小的时候与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创编一个小故事) 兔:现在回忆起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外婆哄我进入梦乡的那个好听的童谣!同学们想知道吗?”(小兔子朗诵一遍歌词) 生:让学生打开书读一遍。(没有感情!) 兔:“不像不像,你们读的一点都不像我的外婆一样好听!外婆的声音很小。” 生:这个时候让学生再读,他们的声音一定按照小兔子的要求,声音轻而弱。 兔:“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读的速度没这么快。” 生:第二次的要求同学们还能更好做到。 兔: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不但会读,还会唱呢,你们行吗?” 生:同学们听到这里他们憋足了劲异口同声地说:“行”。 5、学习歌曲,聆听几边。 6、学生小声跟唱。 7、音乐小知识――反复记号‖∶ ∶‖ 四、创编活动――进行简单表演 小兔子:哎!现在我真得很想回到从前,躺在外婆的怀抱里好好睡上一觉。外婆总会用他那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身体还有小尾巴!可惜可惜啊,再也看不到了!同学们你们会哄我入睡吗?(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那种迫不及待的手已经开始按照小兔子刚才的一番话模仿了。)同学们当然说没问题!于是,主题曲再次想起,学生们终于理解了这首歌曲,用缓慢的速度,温柔的声音,细致的表演完成了这首歌曲! 五、课堂小结 从音乐的体验中联想你的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一幕,向大家说说。 第二课时 1-2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发声练习:1 23 4│5 ―│5 43 2│1 ―‖ 小猫 爱吃 鱼,鱼。 2、实践模唱,复习歌曲《摇啊摇》。 三、导入 师:世界真大,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比如:鲜花、绿草、蝴蝶、小溪、高山……,到处充满美丽、和平、欢乐。最近老师也在同学们的'脸上发现了美丽的东西,同学们互相观察观察到底老师发现了什么?生:各抒己见! 师:老师最喜欢的是每个同学的微笑,因为我会看到你们每个人脸上可爱的小酒窝! 四、学习歌曲《小酒窝》 1、初听歌曲《小酒窝》,感受音乐的欢快的情绪。 2、按节奏朗诵歌词。 3、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可以小声跟着录音学唱歌曲。 4、重点难点句教唱:“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成天价笑呵呵咿呀咿子喂。” 5、跟着伴奏完整的演唱歌曲。 6、制作彩色小酒窝,利用剪刀剪出两个圆形酒窝贴到脸上,教师给学生配备即时贴纸。 7、休止符游戏。 × × ○ × ○ × × × × ○ × × × × × ○ 五、聆听《我们多么幸福》 1、导入 师:看到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有两个笑起来的小酒窝,老师真开心,那么老师问一问大家你们在微笑的时候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高兴!幸福!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的生活是快乐、幸福的!有一首歌曲就是唱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快乐,我想同学们一定很想听一听! 2、欣赏《我们多么幸福》,可以随着音乐拍手或做动作。 3、播放flash,结束本课! 六、课堂小结,听音乐走出教室。 课时小节及体会: 母亲(诗歌)小草的母亲是谁?小草的母亲是大地,是她给了小草蓬勃的生命。鸟儿的母亲是谁?鸟儿的母亲是蓝天,是她给了鸟儿奋飞的空间。鱼儿的母亲是谁?鱼儿的母亲是江河,是她给了鱼儿畅游的场所。我们的母亲是谁?我们的母亲是祖国,是她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 第三课时 2-1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发声练习:1 23 4│5 ―│5 43 2│1 ―‖ 小猫 爱吃 鱼,鱼。 2、实践模唱,复习歌曲《摇啊摇》。 三、导入; 师:世界真大,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比如:鲜花、绿草、蝴蝶、小溪、高山……,到处充满美丽、和平、欢乐。最近老师也在同学们的脸上发现了美丽的东西,同学们互相观察观察到底老师发现了什么?生:各抒己见! 师:老师最喜欢的是每个同学的微笑,因为我会看到你们每个人脸上可爱的小酒窝! 四、学习歌曲《小酒窝》 1、初听歌曲《小酒窝》,感受音乐的欢快的情绪。 2、按节奏朗诵歌词。 3、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可以小声跟着录音学唱歌曲。 4、重点难点句教唱:“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成天价笑呵呵咿呀咿子喂。” 5、跟着伴奏完整的演唱歌曲。 6、制作彩色小酒窝,利用剪刀剪出两个圆形酒窝贴到脸上,教师给学生配备即时贴纸。 7、休止符游戏。 × × ○ × ○ × × × × ○ × × × × × ○ 五、聆听《我们多么幸福》 1、导入 师:看到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有两个笑起来的小酒窝,老师真开心,那么老师问一问大家你们在微笑的时候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高兴!幸福!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的生活是快乐、幸福的!有一首歌曲就是唱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快乐,我想同学们一定很想听一听! 2、欣赏《我们多么幸福》,可以随着音乐拍手或做动作。 3、播放flash,结束本课! 六、课堂小结,听音乐走出教室。 课时小节及体会: 课题 : 第二课 草原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通过其他创编活动来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在小组集体活动中,用各种创编活动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2、创编活动,节奏练习,旋律片段创作。 教学难点: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双响筒)。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2-2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发声练习:1 23 4│5 ―│5 43 2│1 ―‖ 小猫 爱吃 鱼,鱼。 2、实践模唱,复习歌曲《摇啊摇》、《小酒窝》。 三、导入 1、聆听音乐《草原放牧》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去呀? 生:想! 师:在看的时候如果你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你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跟着唱、打拍子等等(放《草原放牧》flash给学生看)。 2、情境想象,进入主题 师:草原是不是很美丽呀? 生: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老师作提示: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草原有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什么?生:天上有白云,地上有羊、马、狗,草原有绿色、蓝色、红色、白色、棕色,绿色是草和山,蓝色是天空和河流,白色是云和绵羊,还有蒙古包是白色红边的,棕色是马和狗。) 3、初步掌握歌曲风格: 师:下面再给你们听一首歌,也是关于草原的。听的时候要思考这首曲子是什么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播放歌曲《草原上》的录音) 4、听一听、想一想《草原上》和《小酒窝》在情绪、速度上有什么不同? A、优美、舒展地、宽广 B、欢快、活泼地、紧凑 四、学习歌曲《草原上》 1、进入新课:(师)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回蒙古人,唱蒙古歌,跳蒙古舞。 2、聆听歌曲,初步感受内蒙民歌的特点。这首歌曲为4/4拍的羽调式内蒙古族歌曲,音乐语言简练易记,旋律线条起伏较大,基本素材只包含两个乐句的八小节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就仿佛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当中,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热爱家乡的美好生活,刻画了内蒙古人民的爽朗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小声的跟着录音范唱学习歌曲。 4、听辨音的长短:(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的歌词★ 教案音乐
★ 音乐教案
★ 音乐教后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