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优秀教案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k-ming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青山不老》优秀教案设计(共含14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k-m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设计

篇1:《青山不老》优秀教案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

3、思考下列问题:

⑴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⑵这片土地在没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⑶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⑷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篇2:青山不老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篇3:《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紧扣“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的热爱,以及绿化家园的艰辛与毅力。

2、围绕“学疑”,抓住关键疑问,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通过阅读、感悟、练笔,体会人物情感,领悟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绿化家园的艰辛与毅力。

三、【教学预设】

四、【唤起感动】发现一道风景

五、【学情交流】感悟一片情怀

1、围绕《“感动中国”推荐表》,交流预习收获

2、围绕《我的阅读疑问》,盘点预习疑难

3、梳理学情疑问,确定学习目标

六、【聚焦“奇迹”】体验一段人生

话题一:“15年创造的奇迹”

1、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

2、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3、从小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年龄――体味生活――深化奇迹

话题二:“15年奇迹的背后”

1、出示村干部的《工作手记》,练笔,交流

2、出示《造林功臣碑》的文字,齐诵,提升

3、回归学情疑问,讨论交流,深化解读

七、【推荐阅读】铭刻一种记忆

篇4: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篇5: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总评:设计者用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合理地交还给学生,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的点拨又引领着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奇迹”产生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篇6:《青山不老》读后感优秀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黄金是宝,学问胜珍珠”。是呀!这三句名说得多好啊,书的确可以像药那样,治愈人们的心灵;读书读得多了,任何的问题都能够轻易的解决;黄金珍珠虽然很珍贵,但是书却比黄金珍珠还要珍贵,因为书能够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金钱。因此,我爱读书,最近,我又读了一篇课文——《青山不老》,读了这篇课文,让我受益匪浅,思绪万千。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山野老人,面对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一直坚持在山中造林,一造就是15年。这15年来,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和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这了不起的奇迹,表达了老人坚持不懈造林的决心不变、勇敢、无谓、不怕困难的精神永远存在。

文章中的老人,他已经81岁了,他的女儿一而再再而三的从城里跑到山中劝他回到女儿的身边,让老人去城里享清福,可老人不走,因为他觉得在山中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子后边的青山,就是自己生命的归宿。

文章还有许多好词好句。如:“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坑上,就像坐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看到的一幅造林的景象,窗外全是绿树,都是老人的功劳,置身在这绿树成荫的地方,作者似乎成了一艘小船,而这片绿色,也成了“海洋”,作者似乎正在这汪洋大海中划着小船前进着。读完这句话,我似乎觉得自己也置身在一片绿洲之中,望着一望无际的绿树,心都平静了下来。还有“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的与山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短短的两句话却表现出了老人勇敢、无谓之精神,老人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生命价值。

读了《青山不老》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一定要像老人那样,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坚持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人生的无限的生命价值。

篇7:《青山不老》读后感优秀

“青山不老,为雪白头”每当看到了这句话,我就想到了你。

你就像是我的闺蜜,每天陪我聊八卦,陪我一起逛街,陪我一起打游戏,在我伤心的时候安慰我,在哪开心时陪我一起笑。你是我心中最干净无害的大树,为我遮风挡雨。由于你的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我才得以时光的洪流中,健康而又快乐的成长。你如冬夜里的一簇火焰,宁可点燃自己也要呵护我至苍老。

还记得吗?有一次我在做手工,可怎么也做不好,拼拼凑凑,一气之下就把快完成的手工给丢了,正好扔到了站在门口的你,你用眼睛扫了扫一片狼藉的书桌,立刻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你扬着微笑坐到了床上,对我说:“一件事如果你花了8分力气去完成,只能得到6分的效果,你必须花10分的力气去做,这样才可能得到8分了效果,所以你应该想着你会成功,这样才会成功,如果你对自己都没,信心,你还会成功吗?”是啊,我一直在想我做不好,这样就只会越做越不好。你走到书桌那,笑着对我说:“来,我陪你一起。”那一刻,我觉得你的笑容是世间最温暖的东西,是神奇的力量。

有时候你也回自我反省,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我却真心庆幸自己是你的女儿。你让我的人生变得快乐而又真实,身体力行地教会我善良与爱的课题。你不是传说中的Superwoman,只是最普通的人,你让我明白了--------世间我最爱的人就是你。

你原本是青春漂亮的,可却为了我已有了白发。

母爱似永恒,母爱似芒刺,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东西。

篇8:《青山不老》优秀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 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篇9:青山不老(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4、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感知奇迹

1、请大家先自读课文,概括地表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交流

小结:肆虐的风沙抵挡不住老人坚定的信心,满坡的翠绿是老人恒久相守的理想。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变化带给人们的震撼吧!

3、资料交流:晋西北环境恶劣的沙尘场面

小结:在我国的晋西北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许多的村庄,每一、二十年就得被迫搬迁一次.很多人忍受不住,含泪扶老携幼,背景离乡,那金黄的沙土成了此地人们心中隐隐的痛。

(过渡)虽然环境是恶劣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站了出来,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家园。这位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即使肆虐的风沙把他们的劳动一次次毁掉,即使干旱、霜冻不时冲击他们本已贫困的生活,但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绿意无限眷恋,使他们义无反顾,终于,一片绿波荡漾、松涛阵阵的绿洲屹立在黄土之上,出现在世人眼前。

4、同学们,此时如果让你看到一片绿波荡漾、松涛阵阵的绿洲屹立在黄土之上,你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畅所欲言,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品析重点词句,解读奇迹

1、是啊!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亲勤劳的双手描绘了美好的家园;辛勤的汗水滋润了干渴的心田。老人用粗糙的双手、单薄的身躯创造了一个属于大家的奇迹,这个奇迹是什么呢?(读文用--画出来)

2、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

(齐读)绿化了8条沟、7条防护林带、3700亩林网……

(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的教室不过60~70平方米,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老人什么样的形象呢?(伟岸、高大、值得尊敬、学习。)

小结:老人用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在风沙面前竖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们的心中竖立了高大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用赞美的声音读一下吧,来表达此时的心境。

4、奇迹已然创造,我们就要用心去品读,找出具体描写这一奇迹的句子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A、谁能读一读,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悟,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概括?

(出示)绿意(   )    翠色(    )  郁郁(   )     (    )葱茏

B、作者写出了绿渊的如此美丽,他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

C、你能把这个比喻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5、仿写:树木营造了欲滴的绿色,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那么这里的树是什么样的?

6、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树土的关系在老人心里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小结: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农民有了沃土才会有希望,而树恰恰是保证水土流失的关键,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这树是他的命根,这树是他的希望,这树就是诠释他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7、同学们,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植树就这么难呢?(大环境,风沙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

小结: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这里可称作荒无人烟,这里也可称作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8、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早出晚归、七位同伴五位过世、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9、(出示)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     读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       读          “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一生、把生命奉献给山沟,奉献给青山)

(过渡)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

10、(出示)齐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总结: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     读     青山是不会老的!(板书)巍巍青山常绿,白发老人沉思)

(四)畅谈感想

1、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2、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青山不老(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10:《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我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我会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重难点:我会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从中受到启发。

知识宫阅读闯关探新知

闯关一:初读 ,扫清字词障碍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肆虐 盘踞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归宿 劲挺 淤泥 荡漾 领悟 不紧不慢

闯关二:再读,知大意、理脉络

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 )和生活条件的,义无反顾地( )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地区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赞扬了( ),( )的精神和( )的情怀。

闯关三:三读,细品味

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情景交融、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走进青山,欣赏风光美

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青山的总体印象:

空气( )、天空( )、草原( )。

1、我发现作者是通过这些景物依次描写出了青山的美丽风光: 等。我能用红色笔画出最喜欢的句子,用蓝笔批注自己的感受。

2、作者是为什么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我要找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3、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我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背诵下来。

闯关四:四读,有提升(默读全文)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青山是不会老的”的意思?

通关卡:(检测)

同学们,让我们来展示本节课的收获吧!(达标,时间为5分钟)

听写词语

知识宫闯关须知:

1、自学闯四关,闯过一关,画一个笑脸。

2、没有完成任务先与同桌一起探究。

3、最先闯过四关的

同学帮助没有完成导学案的同学闯关;同桌不能解决的,组内解决;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写到小黑板上。

4、过关小组组长报到得分。

反思栏:

我的不会、易错点是:

已解决:

待解决:

欢迎来到演练场大显身手,相信你的大胆展示会给小组带来荣誉,给课堂带来精彩生成!加油啊!

演练场展示提升秀技能

演练一: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演练二:

1、朗读PK秀。我能找出描写景色美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形式可以多样:小组比赛,还可以发起挑战)

2、背诵大比拼。青山的美景令人陶醉,我想把优美的句子、段落积累背诵下来。

演练三:读后抒怀

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演练四: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检测:同学们,让我们来展示本节课的收获吧!(分层达标,时间为5分钟)

篇11:《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

3、思考下列问题:

⑴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⑵这片土地在没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⑶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⑷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篇12:青山不老优秀作文700字

青山不老优秀作文700字

密密的小雨静静地下,笼罩在大地上。

看着窗外,一些顶着雨赶路的人匆匆走过。我仿佛又回到那日......

斜斜的小雨蒙蒙地下,交织到屋檐上。

不好!去补习班要迟到了!我倒吸一口凉气。冲下楼,却发现中午还 停在路边的自行车诡异地消失了。气愤占据我的大脑,一片灼热。哪个缺德鬼干的好事,太可恶了!

我东张西望,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是,一抹熟悉的蓝色郑安然无恙地停在过道里。我的车!居然和那个修车老头的破烂呆在一块儿。

原来是他。那个魁梧黧黑的老头,总是穿一身旧得打满补丁的衣裳,全身透着一股刺鼻的机油味,稀稀疏疏的`胡须像人参根一般,皱纹如一道道黄土高坡的沟壑。不苟言笑,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原来他真不是什么好人,我心想。

我把车推出去,却见那老头正明目张胆地推别人的车。他一看见我便招招手,那双干枯的手仿佛变成伏地魔的爪子,邀请我共餐。

本想假装没看见,可他一直在招手,我只能随机应变了。“来,帮我推一下车。”老头的声音沙哑生硬,透着一丝疲惫。什么,他还想我当帮凶?

“刚刚下雨,我看那辆自行车还停在外面,就先推进去了,别见怪。”他轻轻地说,像是在赔罪一般。哎呀是我错怪他了,修车爷爷是好心好意呀。

我们合力把车推到屋檐下。电瓶车可真够重的,我暗想。环顾四周,雨一直下,却没有一辆小车在淋雨。夹雨的风有些凉意,而修车爷爷却卷起长袖,背上也湿了一大块,雨点打在他的手臂上,汇成水珠落下来。是雨还 是汗?

猛地想起我要迟到了。可雨下得更大了,啪啪啪,打在树上窗上地上。我只得硬着头皮骑上车。一边懊悔自己没带钥匙,一边飞快地骑着。

“唉唉―”我仿佛听到老爷爷的声音。回头一看,他正拿着一把伞飞奔过来,他气喘吁吁地停下来,把伞交给我。“你......你先拿去用,淋雨不好。”他说完便走了。

雨丝包裹着他,白茫茫的,像一个不真实的幻影,正缓慢的行走着,渐渐地朦胧了......

往事永远那样美好。因一年的光景,修车爷爷已不在人世,但他依然像一座青山,屹立在我心中。而他的言行,是那样的美,正如朵朵鲜花点缀在青山之上,比时间活得更久。

青山不老,与美同行,与爱共存。

篇13:《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优秀

一、教材简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积累精彩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准备

1、课件,西北地区土地少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惊叹)

(2)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师引读:(15年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80个月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476个日子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小环境”──艰苦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件出示:

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生齐读)

(五)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苦

奇迹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精神。回顾课中比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

这一课的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教者利用这一课的提示开始了学习的流程,让略读课文的教学做到简约而丰满。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来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在课前理解“老”的基础上,教者再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语文课。

篇14:青山不老教学反思优秀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一提示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回答后我便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肆虐、风雨同舟、归宿、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来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环境的恶劣,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取得良好的视觉和教学效果。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先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同时也存在不足,比如,学文和写文没有恰当适时地相结合来教。

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一提示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回答后我便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肆虐、风雨同舟、归宿、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来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环境的`恶劣,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取得良好的视觉和教学效果。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先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同时也存在不足,比如,学文和写文没有恰当适时地相结合来教。

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青山不老 教案

《青山不老》优秀的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课文读后感

高中生青山不老读后感

青山不老读后感600字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反思回顾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设计(锦集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青山不老》优秀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