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阅读常用技巧20招(人教版教学论文)(共含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网上办证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抛弃“书本只要精读一册”的观念
一般人所谓的读书目的,就是指从书本、杂志等文字媒体,学习到自己所必要的信息资料。所谓的必要信息,则因人而异,但迅速的引用信息,也就是提高效率的读书法,这一点是大家所公认的。“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又要工作,又得睡眠,又非吃三餐不可,实在很难以腾出读书的时间。”有一些人这样说。关于这种说法,绝对不能苟同。读书并不一定限制在这些时间内进行。例如上下班的时间,中午休息的时间,就寝以前,等待客人的时间等等,无一不能利用于读书方面。
为了有效率的读书,首先必须抛弃“书本只要精读一册”的观念。只要阅读自己所需信息的那几页,阅读书本的目的即已算达到了。例如,有一个问题你无法理解,当你拿到能获得解答的参考书时,根本就不必从最初的一页开始阅读,你一定会翻到解答的那一页,且只阅读这一页。一旦获得了必要的信息,再阅读这以外的部分,将构成时间的浪费。当然啦,如果整册都刊载着你需要的信息,那就另当别论。不过,这种情形很少。如果自己都无法明确的了解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话,那就不能开展重点式阅读法。如果在漠然的态度下,认为某一本书现在很流行,或者他人介绍你阅读某一本书,你就去购买阅读的话,由于你在无心之下阅读,所以可能会在毫无目的中浪费时间。就象食物有季节性一般,信息这种玩意儿,也是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最能够使你记牢。因此,以“忙!忙!忙!”做为借口,大叹没时间读书的人,不妨使自己的目的明确化,再开展有效率的读书方式。
个人点评:运用这个技巧时需要注意明确你自己到底是查找什么资料,最好在纸上写下具体目标,不要大概目标。应用习惯之后,会节省你大量的阅读时间。
2、最好并读几册书,吸收信息的效果更好
读书的时间因人而异,对某些人来说,他一向都利用上下班的时间,工作的间隙,回家以后的时间读书。在车里阅读书报,在办公室、卧房,以及配合TPO(即时间TIME、地点PLACE 、场合OCCASION)阅读的书籍都不同。换句话说,你在同时阅读好几本书。
一般地,很多人不喜欢在未读完一本书以前,再阅读另一本书。理由是并读是没有效果的读法,根本就无法同时理解两本书的内容。但是整天捧着一本书,一心一意地阅读它,也不见得是很好的阅读法。例如,在客满的车内,想翻看一本巨大的百科辞典,或者厚重的法律书籍,实在很困难。同时,你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可能全部存在于一本书里面。因此,最好应用读书的TPO,来选择内容适当的书本,同时进行阅读最有效果。例如,在早晨上班的车厢里,可阅读从早报“撕下来”的消息,到了工作场所,可阅读涉及本身工作的各种资料书本与外国的社会法等,回家后则阅读一些轻松性的小品,或者涉及象棋、围棋之类的书本……因为,这些书都属消遣性质,阅读速度相当地快。只要能够从书籍吸取信息,就不难拓宽信息收集的范围,对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个人点评:这个技巧就是同主题阅读,这是在短时间之内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了。
3、先看目录的话,很容易理解书的内容
有些人在阅读一本书时,未看目录,就直接阅读本文。
如果是小说、小品之类的趣味文章,目的只是用来消遣的话,那就无可厚非。假如是为了工作方面的需要,或者想学习一些东西的话,如此的阅读将会产生弊端。因为对一本书来说,目录好比是一幅地图,或者是一个罗盘针。欲航海时,没有人会胡乱开船。他们必须事先研究航线,为了抵达目的地,应该朝哪一个方向行进,以及应该停泊在什么港口。阅读一本书也是如此。必须先看所谓目录的“地图”,以便捕捉到目的地的全部过程,再检查如何去阅读哪一部分。对于不必要的地方可以避开,重要的部分则多耗费一些时间阅读。
个人点评:阅读时最基本的技巧就是分清主次,而阅读目录则是分清主次的最快方法,60%以上的图书都在目录中把内容按重要程度进行分开,但要注意还有一些图书的目录起不到这个作用,如各种小说、文学名著、法律条文之例的东西。
4、重要之处,可以多读十分钟或二十分钟
一年平均要阅读三百本书,这些书籍,包括纯消遣的,涉及工作方面的,以及为了研究而阅读的书籍。因为工作很繁重,不可能有那么充裕的时间,从头到尾阅读每一本书,所以耗费于一本书的阅读时间,平均只有二十至三十分钟即够。“咦?那么短的时间能读什么书呢?”或许有人会表示疑问。事实上,一本书所刊载关于个人所需的信息,充其量,只有那么几页罢了。不过,在阅读重要的地方时,一页往往要耗费十到二十分钟。只要把握住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他的页数不看,也算是达到了目的。最重要的事情,并非在短时间之内“读完”一本书,而是在短时间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仅利用短时间阅读,而想有效率地获得信息,就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要明确地知道,你想知道一些什么?不仔细地阅读目录,如果不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事情,那就找不出应该熟读的地方。如果在不知自己的需求之下,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那还不如花十分钟只熟读必要的地方,效果要来得好些。对读书来说,最重要的并非阅读的时间,而是一种敏锐的判断力,知道应该熟读哪一部分,应该放弃哪一部分。在跳读时,都是适应需要而选择页数,有时只精读刚开始的十页。那是因为有某些书在开头部分,叙述全部的核心之故。如果,你的需要并非十分具体的话,那就不妨精读开头的部分,或者结论的部分。
5、只要弄懂一本书的“关键字”,即可迅速地理解内容
所谓的“关键字”,是在一本书里面,以比较高的频率被使用的重要用语。也是它出现的部分,必须做为重点阅读。如果一开始就打上记号的话,再次阅读时的效率就会变得更好。汉语成语往往会变成所谓的关键字,因此,所谓的“关键字”,只要从“汉语成语”挑出就可以了。另外,必须注意专业术语。汉语成语加上专业术语,只要从中找出关键字,就算是艰涩的专业书籍,也可以在很有效率的阅读下融会贯穿通。
个人点评:这才是阅读专业书籍中最有用的一个技巧,以前并没有文章跟这个技巧有关。
6、遇到难解的文章时,不妨在“然后”、“因为”等
有道是良药苦口。有时只阅读一、两页,就会叫人感到头疼,而想放弃不阅读;一旦搞懂了以后,它就会有如良药一般,对你非常有帮助。不过,不管是多么好的良药,如果不喝下去的话,根本就不会奏效。同样的,不管是一本对管理者如何有益的书,假如不能理解它的含义,那么,它就等于没有用的东西。因此,恰有如管理者服用苦药时,使用糯米纸包起来服用一般。阅读难解的书籍时,也应该想想办法。一般地,难阅读的书籍有两种:一种是文中所使用的语句异常地难懂。例如,动辄就使用专业术语和外来语,或者作者故意卖弄玄虚,绕着圈子说话,叫人似懂非懂。关于那些专业术语以及外来语,只要查查辞典之类就不难明白。至于作者故意卖弄玄虚,兜着圈子所说的话,只要把它们改成浅显易懂的言语,就不难解决。另一种难读的书籍是文章的结构很繁杂,使人难以抓住前后的关系。象学术性的专业书,充满实用知识的读物,都有这种缺点。如果碰到又繁又长的句子,不叫人感到疲惫才怪。遇到这种情况,要把文章分割成几段阅读。同时,也把连接词“然后”、“因为”、“这样”等记号化,如果确实太多的话,就使用号码。如此,由于各文章的关系被记号化,因此可以一目了然。又如,对于罗列的内容管理者也使用号码,并且在头脑里整理一番,经过如此的处理,将比最初的状态,更容易使人吸收。如果,你有一本准备抛弃不看的书,那就不妨使用这个方法,然后再决定是否真的无法阅读。
个人点评:我自己遇到这样的文章时会制作一个思维导图,把所有的观点分清楚,一目了然。
7、书内附上书签的话,就能够有效率地读书
对忙碌的上班族来说,想抽出一些固定的时间读书,可以说相当困难。所以,只好使用上下班时间、休息时间、以及就寝前的时间。在坐车的时间内,或者等人时,即使只有三、五分钟,也利用它们来读书。
利用这种零碎时间读书时,最叫人感到浪费时间的是必须寻找好几遍,才能找到你想要阅读的部分。象小说一般,从头到尾阅读下去,或许不成问题。不过,欲从实用的书籍找出自己想要阅读的部分的话,那就得耗费时间翻看页码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使用自制的“绳子书签”。这种绳子书签被缝在书背,不会掉下来。同时,既然夹着它,也不会妨碍你翻查别页,如果你想参考很多地方的话,使用这种绳子书签最方便。正因为有这些益处,才说它比纸制的书签好用。关于制造绳子书签的材料,试过很多的材料,结果还是刺绣用的丝线最好。制作方法很简单,只要把刺绣用的丝线穿过刺针、在刺入书背外侧再打一个结就行了。绣线一般手工艺材料行或文具店均有出售,颜色有数十种之多。?如果你嫌这样太麻烦的话,那就不要使用刺绣针。以玻璃纸把绣线贴在书背表皮就行了。使用这种方式,只要三十秒钟就足够了。购买六种不同颜色的刺绣用丝线,使每一种颜色代表不同的意思。例如──茶色是需要参阅很多次的部分,黑色表示最重要的信息,绿色表示正在阅读的部分。如此分开使用,立刻就会知道自己现在想打开的页数,且读书的效率也会跟着提高。
个人点评:这是相当实用一个技巧,看完之后你可以试试自己制作一些书签,缝在书背。
8、去掉书本书套、封皮和宣传带子,再阅读
有很多人在阅读时,舍不得拿下书套、外皮以及有些书商在封面加强宣传的书带子。书本受到了营销竞争的影响,大多数附有印刷精美的外套,以及醒目的书带子。其实,这些东西只是装饰罢了,或许为了招徕读者,又或者是把书本当成装饰品,这种做法或许有些功效。不过,对于想活用书本的人来说,那些装饰只会碍手碍脚而已。看着一些人一面把快掉下来的书皮对好,一面阅读。如此这般,注意装饰品,势必将不能全心全意的阅读,真是何苦?或许有人会说,带上书皮,书本才不会污损。然而,书本是一种获得信息的道具,在防止污损阅读书本,这未免太“本末倒置”了。刚买回来的书本,只是半成品,在必须加工成容易阅读的书本以后,才可以说是成品了。这种加工的第一步,就是刚才所说的取掉书套、书带子以及书皮等装饰品。再取掉书本里面夹的纸制书签、广告以及回函卡之类。在这种形态下的书本最容易阅读,也最为实用。按下来,把一直到目录为止的书皮,也就是翻开书本时,手指会碰到的地方,剪成半圆形。如此一来,立刻就可以打开目录,并缩短你寻找需要信息的时间。如果你是必须利用短时间阅读的上班族,则这种加工将影响到你读书的效率。
9、与其一面阅读、一面记笔记,不如直接写在书上比较方便
有很多人认为学习东西必须写笔记,有些人甚至把物理考试的图描下来,而且还利用彩色笔着色,自鸣得意,以为如此就非常完整了。
“书写”必然要耗费很多时间。并不是说记笔记是坏事,不过,为了这种工作耗费太多时间的话,重要信息的收集将受到影响,结果必然会使效率降低。在阅读或者学习时,对于临时想到的事情,或者是想做为参考的事情,应直接地写在书本的空白部位,如此就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而且,书与在书本上面的资料,可以随着书本爱带到哪儿,就带到哪儿,对忙碌的上班族来说,可说非常的方便。
个人点评:一个节省时间的技巧。
10、画线可利用四色笔标示重要的程度
在阅读书本时,千万别在重要的地方画线,遇到这种情形,往往因重要程度而更改圆珠笔的颜色。最重要的部分使用红笔画线,次要者使用蓝笔画线,参考程度则使用绿笔画线。有人认为画线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很麻烦。不过如此做之后,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如果只使用红笔画线,则每一页都是红线,叫人分不清楚哪儿最重要?哪儿比较不重要?以致所有画线地方都要看,当然会浪费很多时间。虽然比较麻烦些,如果以不同颜色笔画线,再阅读书本的话,不管在头脑里面,或书页上面,内容都会被整理,自然就能够成为提高效率的读书法。有一种四色笔,对于这种分色作业很有帮助。有一只四色笔便于携带,对于随时随地读书来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11、书页上角打上“□”、“○”、“△”等重要度标志以方便重读及检查
在书本的各页上角都打上“□”、“○”、“△”,以及×等的记号。这仿佛是答案用纸的评分似的。事实上,这些
记号是表示该页的重要程度。在阅读时,发现重要处,都会打上“□”,认为尚重要者会打上“○”,如果只能做为参考资料则打上“△”,至于不必要者,一律打上×。书本是知识的宝库,从那儿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也正是所谓“读书”的作业。打上“×”的部分,大体上都是难解的装饰语句。也可以说是作者卖弄玄虚的手段之一。只要把表示重要程度的记号,打在书页上角,重读或检查时就可以一目了然,对读书效率当然会提高不少。
个人点评:这也是一种做笔记的方法,好象上学时喜欢这么做,现在已经很少这样去做了。还是有一种相似的方法,就是使用不同颜色的口水纸直接帖在书上,以不同的颜色来表现重要程度或所需要的内容,翻书一下就翻到相应的部分,可以在买会计用品的商店中买不同颜色的口水纸或标签。
12、不必要的书,不妨陆续处理掉
以杂志来说,把它阅读以后,取得了必要的信息,就已经算完成任务了。把它里面的重要信息复印下来,或者把必要部分剪贴以后,就没有阅读的必要了。
有一些书籍刚购买时,没有时间阅读,到了有时间阅读时,才发现它根本就没有用处。或许有人会大不以为然,认为花费不少钱买回来的书籍怎舍得丢掉呢?但是,没用的书籍堆积如山,又有什么用呢?反而还得浪费宝贵的时间去整理它呢!
具有抛弃不用之书的勇气,方能有效地使用时间与空间。
13、购买书本时,看看作者的经历、介绍等,再决定是否有阅读的价值
通常,人们仔细地浏览报纸上的新书广告。有时,受到广告上的文字吸引,买回来的书却毫无益处。为了防止这种失误,在购买书本以前应检查以下几个重点。
(1)先看作者介绍。作者介绍,通常被在封套或封底的上面。包括──作者的出生年月日、出身地、学历等所谓经历,以及到目前为止的作者实绩。你必须特别注意的是──一本书所包含的内容,是否为作者的专长。就算是赫赫有名的作者,如果他所撰写的内容,并非他的专长,一般来说,并不太可靠。又如──举出了很多似乎很有用的诀窍,如果到目前为止,作者不会以实际证明的话,那也不能相信。
如果你想购买一本书,却不认识该书的作者,那就别忘了看看作者介绍,那就比较容易理解该书的内容。只要把作者的大致经历、实绩放入脑海里,就能够很容易地掌握该书的内容了。
(2)必须看清楚的是书本的最后一页。这里记载该书的发行年月日,只要看清楚这一点,就知道该书有些过时的信息,根本就无法派上用场。因此,看清最后一页就不难知道,这书是否已经过时,信息是否已经失效。
看看作者介绍及最后一页,只要耗费一分钟就足够了。看起来似乎浪费了一些时间,然而,当你想到阅读无用之书所浪费的大好时光,这一件事实应值得去做。
个人点评:我自己买书也有一些习惯,给大家做下参考。第一绝不买编著的书,编著的书质量一般都很差,可读或可信性不强。第二尽量不买盗版的书,因为纸太差,还有很多错别字。不过现在盗版事业蓬勃发展,有时也能看到一些不错的盗版书。第三,国内作者写的书尽量不买,国内很多人写书就是在抄,还有不少自己一点经验都没有,就什么都敢写。从来没有做个销售或没有出色业绩的人去写销售或管理企业,只能说这种书是在害人。
14、“参考文献栏”能使你买到有益的书
选购书籍的信息来源有报纸的书籍广告。可是,那些几乎都属于新书广告。如果你想购买出版已久的书籍,那只能到书店寻找吧!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有关书籍的“参考文献栏”。
每逢找不到想要的书籍时,虽然不直接地发生作用,仍然应购买跟它有关连的书籍,再利用它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几乎都被刊载于卷末。大体上,还记着书名、作者以及出版社的名称。比较亲切的出版商,甚至还附带发行年月日,以及简单的内容介绍。有些出版社不在卷末介绍,而在文中以及栏外介绍。
把这些参考文献复印下来,再根据需要,向书店或者出版社购买。遇到这种情形,虽然要逛好几家书店,但是,可以获得有益的书籍,到头来还是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个人点评:这个技巧有些过时,现在买书之前,一直都去看看评论,看一下别人怎么评论这本书的。象当当、卓越和豆瓣都可以查看评论,这时可以通过评论来了解这本书是否真的有用。
15、选购书籍时,必须从标题去掉装饰的言词,再考虑是否购买
相信你有过如下的经验──当你为了购买需要的书籍到书店时,方才发现同类的书籍太多,以致叫你不知购买哪一种比较妥当。
广告标题能大幅度地影响销路。正因如此,最近出了很多夸大的广告。例如──“绝无仅有”、“第一家”等等。
的确,广告标题能决定读者对一本书的印象。换言之,它正是一本书的“面孔”。如果每一本书都使用华丽的广告词藻,以及浓重的修饰的话,有不少读者很可能会被蒙骗。每逢到书店购买书籍时,就会很习惯地把夸大的标语,以及浓重的修饰语除去。
例如──你一向无视于所谓“看了书能使你的XX程度一日千里”或者“此书是XX的权威”、“此书会带你进入惊人的世界”等等。只要去掉这些广告词儿,书本的主题就会变得特别鲜明,自然可以节约时间,就算是有类似“谁都不知道的XX法”以为“能增加乐趣十倍的XX术”的广告词儿,你也不必相信它,只要注意“XX”的关键字就可以了。
一旦被修饰过度的广告词所迷惑,购回无用书本的话,势必造成时间与金钱的浪费。因为,书籍一旦买下就不能退还,选购时,务必特别注意。
个人点评:现在图书也开始做广告了,不得不防啊。印象中第一个图书的大规模广告是当年的《学习的革命》,买来之后一看,都是怎么空洞的理论,具体怎么去做一律没有。
16、从“入门书”学习新事物,反而会使效率转坏
每逢学习新的事物,一般人都喜欢从入门书开始。然而,这是否是很正确的做法呢?实在叫人感到怀疑?
一般说来,所谓的入门书,是为了使初学者容易了解起见,内容都经过精选,而且又整理成简洁的叙述方式。
就是因为“入门书”被整理成简洁的文件,只列出一般的要点,且解说往往不够充分,因此显得枯燥乏味,同时,又比较难以
理解。如此一来,对于满腔热血想学习新事物的人,无疑是当头泼他一盆冷水。满腔热血,换来一盆冷水,方才萌出不久的学习欲望,立刻又烟消云散。
尤其是碰到看不懂的专门用语,以及学说以后,才萌出的兴趣火焰,往往被泼灭。
这样,与其阅读所谓的“入门书”,不如阅读以这个问题为重点的书,或者有关某人在这方面的传记,如此这般,扩充你兴趣的范围,效果将更为良好。
因为,当一个人开始学习某种东西时,“咦?”、“为什么?”等对未知的兴趣,将成为一股很巨大的力量。使兴趣扩大以后,再以更富于体系的方式,从有关的书籍上涉猎相关知识的话,你所获得的知识,将远超过“入门书”的知识。
个人点评:这个技巧讲的不错,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兴趣,当产生兴趣之后,学习的效果会大大加强。
17、阅读原文书时,尽量避免频繁地翻字典
在学生时代,老师都再三叮咛,在阅读英文教科书时,“手中最好牢抓着字典”。学生是没有话说。如果是为了工作方面的需要,必须阅读外国文献,则实在不宜忠实的遵守这种“教导”。
利用字典找一个单字,需耗费相当的时间及精神。而且,一旦翻查字典,就非中断本来“读书”的事情不可,思考也会跟着半途中断。如此一来,不容易抓到连贯之处,吸收信息的效率将转低。
遇到不懂的地方,原则上,你还是会继续阅读到最后。纵然有好几个地方,从前后文章之间的关联,也可以做某种程度的推测。对于那些不懂的单字,如属重要的话,事后,会整理起来一块查字典。
总而言之,站在效率的立场来说,能够把握全体文章的意思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够把握全体内容,即使看完整篇文章后,再查字典,也可以从上下句中,找出更适切的意思,当然就能够更为精确地把握内容。
18、把书店的电话号码、营业时间、公休日记录下来
自己渴望能够买到的书籍,竟然无法在公司附近找到,或者在你上下班的路程中也买不到,这实在是一件非常扫兴的事情。
就算是你渴望需要的书籍,无法在书店找到,除非它已经绝版,否则仍然可以利用订购的方式获得。不过,必须耗费一、两个星期。如果是消遣性的书籍还无所谓,假如是工作方面所需要的消息,那就不能漫长地空耗下去。
遇到这种情形,自制的书店名单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为了有效率地购买到书籍,最好巧妙地利用书店。
你自制了一份目录,上面记载着时常利用的书店名称、电话号码、营业时间及公休日。你不但要把这一份目录留在办公室里,还要时时带在身上。如此的话,一发现有自己需要的书本,即可立刻打电话到书店,先问他们有没有存货以后,再前往购买。如此就不至于白跑一趟了。
以这个问题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把哪一家书店列入目录?
首先,必须优先考虑到货色丰富的大型书店。除此以外,还得检查一下工作场所附近的书店,以及住宅附近的书店。如果能够不必长途跋涉地到大书店购买,而到附近的书店就能够买到的话,那是最好不过了。
专门性的书店也不要漏过,像外文书中心、杂志中心、教育书中心等具有专业特色的书店。因为可以购买到一般书店所没有的东西,可说是十分难得。
个人点评:这个技巧也有些过时,现在是网络时间,需要什么书都可以在网络购买。我个人买书的途径一般只有两种,一是图书批发市场,一般是8折,另一个是当当、卓越之类的在线书店。除非遇到特殊情况,一般不在书店买书了。
19、利用录音带,以“耳朵”读书
就算是在行走,甚至躺在床上,关掉所有的灯,仍然可以读书。
换句话说,只要利用录音带,以“耳朵”读书就行了。
最近,不但有朗读诗词以及小说的录音带,甚至有演讲以及授课的录音带出售。
在刚开始的时期,这种方式的录音带是专门提供盲人使用的。想不到这几年来,一般人对利用眼睛读铅字,似乎已经感到不新鲜了。于是,利用耳朵听的读书方式,逐渐受到多数人的青睐。
利用“耳朵读书”的好处,在于不必使用眼睛和手,不必选择时间及地点,就算在刷牙、走路时都能够读书。
同时,因为不必使用眼睛看铅字,在黑漆一片的床上也能够读书。尤其是对白天眼睛感到疲劳,不想再使用眼睛的人来说,这种用“耳朵”的读书方式,可说是最理想不过的。只要你能够抛弃“读书必须使用眼睛”的老观念,读书的机会是很多的。令人感到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录音书籍”的数目,只占书籍总发行的极少部分而已。尤其是专门性的书籍,几乎尚未发行过。
你不妨请周围的人(例如妻子),为你录下你所喜欢的书籍内容。如此一来,你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到自己必要的信息。而且,当你在从事别的工作时,可以巧妙利用他人的时间。
你不仅可以录下新书的内容,就是旧书内容也照样可以录下来,如此一来,当你想查阅一度读过的书本内容时,也会感到非常地方便。
奉劝忙碌而无暇读书的各位,不妨多多利用这一招。
个人点评:现在“听书”已经是非常流行了,国内已经有不少的网站,提供各种MP3格式的音频图书下载。随时都可以听,非常方便。如果有的书没有找到音频格式,你还可以通过软件来自动生成MP3格式的图书。
20、躺在床上看书,一感到困倦立刻停止,效果比较好
不过,有时一躺到床上,翻开书本就开始打盹。通常,一旦感到困倦,立刻就会放下书睡觉。在黑暗的环境里读书会伤害眼睛,且疲劳的头脑也无法吸收信息。跟睡魔周旋的结果,并不能带来明显的效果,第二天反而陷入睡眠不足的苦恼,只能浪费时间了。
不如在疲劳时,好好地睡上一觉,第二天早晨再以清新的头脑向工作挑战。如此一来,效率将会提高很多。但是,在不适当的时间里用尽力气,则危害健康。如此一来,将什么都不会剩下来。
最重要的,就是要看清某一件事,是否值得你去努力。
个人点评:睡觉读书时,看不进去的时候,千万不要强看。睡了就可以睡,等第二天早上的时候再看,效果会好不少。我自己就经常这么干。
[阅读常用技巧20招(人教版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技巧
陕西勉县杨家山中学小学部:戚继祥
邮编:724200 联系方式:13891654553
[文章摘要]:“小学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架空词语”进行教学的现象。笔者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运用比较法”、“演示法”、“联系生活实际法”、“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游戏法”六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具体操作及其理论支持进行有效性的实践重建。让教师有技巧、有方法实现具有丰富意义的词语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效的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作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词语、教学、技巧、理解、上下文、比较法、演示法、游戏法、生活实际。
《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词语理解,常以字典的解释为主,让学生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硬背词语意思。因此,造成大部分学生在说话、写作时出现了语言干瘪贫乏,甚至词不达意的现象。
维果茨基曾经把词语的内涵划分为“个人内涵”“客观意义”两个部分。所谓“个人内涵”就是词在人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概念和感知。而“客观意义”则是这个涵义中最稳定,最统一和最精确的部分(我们可以理解为字典,词典上的解释)。斯米尔诺夫指出:“语词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的作为’客观意义’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因此,老师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细细的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词语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这就需要教者在词语教学时,掌握一些词语教学的基本技巧,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 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如《将相和》一文中的“负荆请罪”一词。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语。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只有在读中悟出词语意,若去粘讲,则会适得其反,画蛇添足。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 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 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 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二、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法文法。
1、近义词比较: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中词语“五光十色”的教学设计:
(1)如果让你把描写海水这段话缩成一个词,你选哪个词?(五光十色)
(2)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你还知道哪些?(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3)那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行不行?为什么?(可以换,因为两个词的意思一样。不能换,书上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
(4)将两个词中表示数字的词去掉,比较一下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一个成了“颜色”,一个成了“光色”。水面是平静的,能反射太阳的光,所以不能换。)
(5)我们到商店,走到卖布匹的地方一看,那是---;到了卖珠宝的地方一看,那是---。
(6)请你想像海水的样子像蓝宝石,你再来读读课文……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精准地把握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引导学生联系生实际,看珠宝、看布匹的情境中,两个词语的微妙差别得以辨析,恰当好处。
2、异词比较:就是不同两个词语之间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好地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有“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笔者课堂教学如下:
师:自由地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这句话中的数字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三年又九个月。”中感受到居里夫人在对科学事业的坚定。
生:我从“成吨”,“0.1克”这个词中知道居里夫人要提炼的矿渣非常的多。
师:知道成吨有多少吗?--操场那样大!知道0.1克镭有多少吗?--它比我们圆珠笔笔尖还小。你把这两个词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居里夫人太厉害了,居然能把一个操场那样多的沥青矿渣提炼成圆珠笔笔尖那样下!
生:居里夫人是凭着她那种锲而不舍,为科学奉献出自己一切的精神去提炼的,
师:所以课文说这点0.1克镭“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在上面的例子中,教者把一个句子中的两个词语“一吨”“0.1克”放在整个语境中让学生理解,体会,就能让学生感悟,领会到居里夫人的献身科学的伟大,对真理锲而不舍的品质!
3、同词异义:指同时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 ”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三、演示法,理解词语:
1、学生演示: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一棵一棵的砍下来。”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教者可以创设情境,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通过动作的对比,他们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当时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
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2、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
3、多媒体演示: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
如在教学会意字“笔”时,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又如《秋天的雨》“五彩缤纷”一词,笔者教学设计如下:
(1)、 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美景:“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之后,请同学们带着美好的感情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生画出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色、淡黄、雪白)
(2)、还有其他颜色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秋雨中,大地上有这样数也数不清的颜色,文中哪个词来形容?(五彩缤纷)
(4)、请你回忆生活中看到的“五彩缤纷”的现象,用上它说一句话。
(5)、反复诵读、品味描写“五彩缤纷”的句子。
“五彩缤纷”是文中的关键词语。教师紧紧抓住它,环环相扣,集中下文中的其他描写颜色的词语,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同时,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在充分想像中,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生活链接。引领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录像的使用可以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优美境观,既释词又解句,使学生更好地把课文了然于心。教学实践证明,电教手段的使用是优化释词过程的重要途径。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五、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理解词语。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分析字词的形体,理解词语。
在朗读中,读准字音,分析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真正做到汉字音、形、义的统一。 例如笔者在进行《盘古开天地》中“滋润”词语的教学设计如下:(1)、这个词谁会念?(2)、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3)、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4)、对啊,水分多了,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万物滋润了,人滋润了,感觉就舒服了!那该怎么读?(5)、声音柔软点,再舒服点读?这样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不但从字的偏旁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以及它在语境中的运用范围。此时,“滋润”不再是一个单调的词,它有着充沛的水分,它象征着万物复苏。这样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拉近了学生与“滋润”的距离,使学生对它有了感情,有利于上升到情感上深刻理解词语。
分析词语的构成,理解词语。
汉语词的构成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利用合成词的特点,先将合成词分开,给每单纯词组词,找出适合这个合成词意思的两个意思加以合并,这个合成词语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例如:《珍珠鸟》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对“信赖”一词和理解,可先分开“信”和“赖”,给“信”组词,“信念、信任、相信……”,“赖”可组词为“依赖、依靠……”。最后据文中的意思,可选为“信赖就是信任并依靠”。又如“争辩”就是争论,辩论。“皎洁”就是明亮而洁白。
六、游戏法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有效的游戏,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不但能增强识字学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如教人教版第一册《操场上》的教学中,在教学完六个新词后,设计了“词语归类游戏”。教学准备:“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词语卡片,同桌两人一份。 教学方法:1.同桌两人分别把词语读正确。2.把这些词语中同类的摆在一起,然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 3.归类方法可以任选一种。生组1:与“手”动作有关的为一类(打球、拔河、拍皮球),与“脚”动作有关的为一类(跳高、跑步、踢足球)。 生组2: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打球、拔河、跳高、跑步),由3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拍皮球、踢足球)。生组3:属于球类运动的为一类(打球、拍皮球、踢足球),其他的为一类(拔河、跳高、跑步)。
这一“游戏”环节不但复习巩固了六个新词,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给词语归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因此,词语教学应渗透在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上,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促进了学生其他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激发了兴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从而让字词教学显得情趣盎然。
参考文献:
1、(苏)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
2、(苏)斯米尔诺夫《文艺学、评论和美学著作八卷》。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朱光潜《咬文嚼字》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技巧(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论文)]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初探(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
[关键字]语文教学、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
现笔者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浅见,且将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基本步骤大致可以总结为:1、读材料;2、找原话;3、看要求;4、答问题。为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一线老师提供参考,不妥之处,请大家不吝批评指正。
(一)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总之,笔者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于是无谓的是选题确立为《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初探》。笔者主张,教育科研的选题应该来源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同样教育科研的成果也应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实践。
笔者认为,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做好高考英语完形填空的14种技巧
1. 跳读首尾句进行预测
一般来讲,高考完形填空的首、尾句通常是不挖空的。先跳读这两句,便可判断体裁,猜想它要讲什么。若首句交代了when, where, who, what,即四个W,那么就是记叙文,很可能就是一个故事,为了测试语篇的理解能力,出题者特别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结尾往往出人意料,耐人寻味;若首句是提出或解释说明某事物,一般来说是说明文;若首句提出一个论点,那么就是议论文。
首句往往开宗明义,是文章的主题。细读首句可启示全文。而尾句又往往是对文章主题的总结。所以,它们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窗口,对我们理解全文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段首句提供的信息,去挖掘文章的思路,寻找文章的脉络与线索。
Evelyn Glennie was the first lady of solo percussion in Scotland. In an interview, she recalled how she became a percussion soloist (打击乐器独奏演员) in spite of her disability.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苏格兰第一位女打击乐器独奏演员Evelyn Glennie在耳聋的情况下成功学习打击乐器的经历。根据首句给出的信息,下面我们可以猜想Evelyn
Glennie学习打击乐器过程必然充满困难,而能够在耳聋的情况下学习打击乐器,Evelyn Glennie对音乐肯定也是充满热情的。
2. 利用语法分析解题
完形填空虽然以语境填空为主,但也有部分考查语法项目的题目。对于这类题,考生可以利用平时所学的词汇知识,分析单词(组)的使用范围、动词的及物和不及物,并利用句子结构、句式特点等知识全面衡量所有选项排除干扰。如:
___51___do you suppose he asked for them?
51. A. What B. How C. Who D. Which
【解析】本题中,do you suppose为插入成分。he asked for them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句子,因此空格处应该用副词How来修饰谓语动词asked,而不能用代词What, Who或 Which。
___8___ I had been born in the 16th century, I would have had no job.
8. A. Because B. While C. If D. Since
【解析】根据后面的I had been born in the 16th century可知这只是个假设,是一个虚拟语气的条件句。故前面要用if引导。
3. 利用固定搭配解题
完形填空题中对词汇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习惯用法和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两方面。习惯用法是英语中某种固定的结构形态,即所谓的“习语”,不能随意改动。所以,考生平时应掌握好习惯用法。对词义辨析题的考查有加大力度的趋势。要做好这类题,需要有较大的词汇量和词语搭配能力、词语辨析能力,特别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能灵活运用的能力。如:
They couldn’t read or write. They didn’t like to work and they never 12 baths.
12. A. took B. washed C. ran D. covere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固定搭配take a bath,意为“洗澡”。
I did very badly at school. My headmaster thought I was useless and when I was 14 he said, “You’re never going to be 2 but a failure.”
2. A. anything B. something C. everything D. nothing
【解析】本题考查习语anything but,意为“决不”“根本不”,即校长认为我肯定是一个失败的人。
4. 利用固定句型解题
完形填空虽然注重考查语境理解,但同时也会考到一些固定句型,考生掌握好这些句型,对确定题目的答案很有帮助。如:
I haven’t had a phone in the house for three weeks now, and it’s several days 19 I used a phone box.
19. A. as B. when C. if D. since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it’s…since…句型,意为“自从……已(多长时间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我上次打投币电话已经有好几天了”。
It wasn’t long 18 the police caught the thief.
18. A. after B. when C. before D. until
【解析】It wasn’t long before…是常用句型,意为“不久就……”。这里说的是不久警察就把小偷捉到了。
“Why 14 you take a big man with you? You have to fight the sailor who is drunk.”
14. A. don’t B. couldn’t C. can’t D. do
【解析】Why don’t you do sth?是表示建议的固定句型,意为“为何不……?”。
5. 利用复现信息解题
语篇复现的信息包括原词复现、同义词和反义词复现、上义词和下义词复现、概括词复现和代词复现等。语篇中有词汇和结构同现的现象,如与语篇话题相关、意义相关的词汇同时出现,结构同现,同义同现,修饰同现,因果同现等。因此,利用上下文寻找解题信息,确定正确答案。如:
First of all, I respected his 3 to teaching. Because his lectures were always well-prepared and clearly delivered, students crowded into his classroom.
3. A. attention B. introduction C. relation D. devotion
【解析】空格后面的句子说到教授的讲座准备充分、讲解清楚(well-prepared and clearly delivered),由此可知教授为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devotion to sth意为“对……贡献……”,与下文相通。
I put my head in, expecting the worst. But to my surprise, the room wasn’t empty at all. It had furniture, curtains, a TV, and even paintings on the wall. And then on the well-made bed sat Amy, my new 44 , dressed neatly.
A. roommate B. classmate C. neighbor D. companion
【分析】名词同现,空格前出现了room, furniture, curtains, a TV等同现信息可知坐在铺好的床上的是“我”的室友。
6. 利用跳读法解题
一般而言,完形填空要填的20空中总有一些空是相对简单的。
对于这类空格考生可以先将其确定下来,之后再逐个去突破其他空。跳过那些不太容易得出答案的题。切忌做题时循规蹈矩地一个顺着一个地去完成。如:
“Visitors!” repeated Josh, wide-awake at once. He___1___ up and looked around. A short distance away, a group of___2___ stood quietly watching us. One of them ___3___ walking toward us. We both jumped to our ___4___ not knowing what to expect.
1. A. sat B. stayed C. thought D. put
2. A. pilots B. natives C. editors D. assistants
3. A. avoided B. delayed C. began D. desired
4. A. boat B. car C. horses D. feet
【解析】在通读全文的第一遍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将第四空填出来,这是固定搭配jump to one’s feet (跳起来);由此也可推出第三空的答案,因为有人开始向“我们”走了过来,所以“我们”才跳了起来;再根据第一空前面的wide-awake可知,此处指的应该是“我和Josh完全清醒,坐起来,环顾四周”,所以第一空的答案为A;最后,根据句首Visitors可推知第二空的答案为B。
7. 巧用排除法解题
在有些情况下,考生如果不能很有把握地直接得出某一道题的答案,可以把排除法和词汇、语法分析结合起来运用,缩小选择的范围,提高正确率。如:
The woman looked carefully at me ___5___ through her glasses, and then questioned me in a low voice.
5. A. as usual B. for a while C. in a minute D. once again
【解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没有工作经验的作者找到工作的故事。此题的解题关键词是carefully,既然是“认真地看”,就不会是in a minute (立刻、马上);既然互不相识,作者也未曾去找过工作,不会是as usual(像往常一样);前面没说已经打量过作者一次了,所以用once again(再一次)是不合理的。
He put the books into the return box. And after a brief ___6___ in the toilet, he would be on his way to the playground to meet Eric.
6. A. rest B. break C. walk D. stop
【解析】此题答案为D。人不可能在厕所里休息(rest, break)或是散步(walk),由此排除另外三个选项。
When I started playing ___19___ him, he told me I needed to relax because I looked nervous.
19. A. at B. by C. for D. around
【解析】此题用排除法,by 和around都有“在……旁边”的意思,要选都要选,故排除这两个答案,play at后接游戏名,是“做……游戏”的意思,也可排除。故答案为C。
8. 利用逻辑关系解题
尝试从逻辑关系的高度整体上把握,就会不无惊喜地发现逻辑关系才是征服完形填空的最佳途径。所谓逻辑关系并不缥缈,它就隐藏在句子中、句与句之间以及段落的衔接中。通过逻辑关系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确切、具体的线索,把答案的逻辑意义推测出来,从而在答案中寻找表现了相同逻辑意义的选项。这样做,使得题目的难度大大降低。
(1) 句中逻辑关系
Vitamins are similar because they are made of the same elements-usually carbon, hydrogen, oxygen, and___45___nitrogen.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at their elements are arranged differently, and each vitamin performs one or more specific functions in the body.
45. A. mostly B. partly C. sometimes D. rarely
【解析】短文中的usually和and是本题逻辑推理的线索。And前后构成了并列关系,即and前的 usually carbon, hydrogen, oxygen 这些维生素成分和and 后面的 nitrogen 成分形成并列关系,相应修饰 carbon, hydrogen, oxygen 的usually必然和修饰 nitrogen 的45空的词构成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鉴于此,在45空考虑填入的应是和usually相对应的频度副词,而语义与usually略有不同。mostly 和partly都表示了部分、量的含义,与频度无关。rarely(很少地,罕有地)虽表示了频度关系,但其意义与usually相反,不符合一一对应的一致性,因此排除。只有C项sometimes(不时,有时)恰到好处地表示了and前后两部分的逻辑对应。故选C。
(2) 句间逻辑关系
在此,我们发现所谓逻辑关系并不抽象,它往往通过转折、让步、递进、因果等明确的逻辑关系词来体现。当然,句子的逻辑关系也不一定体现在一句话的内部,它还可以渗透到篇章的层面上,在句与句之间表现出来。如:
Ms Cleveland does not keep her workers on a short leash. ___13___, she encourages them to get ___14___ ways to do business.
13. A. Still B. Yet C. Instead D. While
【解析】根据前后句子的意思可推出两句间的逻辑关系是转折,意思是“Old Mr Cleveland把工人用带子捆绑起来(没有任何自由),而她不那样,相反(instead)她鼓励雇员”。
There is a tendency to think of each of the arts as a separate area of activity. Many artists, ___1___ would prove that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war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areas of human activity.
1. A. therefore B. however C. moreover D. otherwise
【解析】第一句讲各科艺术间是分离的,但后文讲的却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关联。however的意思是“然而”,表示转折,符合下文。故本题答案为however。
(3) 段间逻辑关系
这种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段落之间的衔接上。如:
Not everyone sees that process in perspective. It is important to do so. It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___29___,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puter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followed by the invention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during the 1960s, radically changed the process, although its impact in the media was not immediately apparent.
29. A. indeed B. hence C. however D. therefore
【解析】这里有两种情况,第一可能是第二段前后的逻辑体现;第二就是段落的前后衔接。但是,这个题出现在第二段的第一句,那么,从完形填空注重逻辑关系的命题思路来看,我们优先考虑第二种情况。前段末句意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正确看待这个进程”。而第二段首句为“大家普遍认为”,显然这两者之间存在了逻辑意义上的相反,此处可能体现了一种转折关系。故选C。
9. 巧用背景常识解题
解答完形填空题时,有时文章中提供的信息还不够,还需要把读者头脑中储存的一般知识信息结合起来考虑,最后作出符合常识的最佳答案。因此,考生的知识范围越广,则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容易,整体上知道所选短文在说什么,那么局部上的每一个空填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因此解答完形填空题时,考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有关世界的知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对语言的把握不很准确时,可充分利用自己已掌握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常识,巧妙地加以运用,先找出并理解文章主题和主线,并根据主题猜测细节,注意从重复出现的词语中寻找、体会文章表达的氛围。这样将会大大简化复杂的分析与判断过程,节省宝贵的时间,顺利地沿作者的思路阅读下去。如:
After ___2___ the British flag at the Pole, they took a photograph of themselves before they started the 950-mile journey back.
2. A. growing B. putting C. planting D. laying
【解析】根据常识,南极地区冰雪覆盖,须费好大的劲将旗插进极地,plant在这里的意思是“安插”“插牢”,故答案为plant。
Salina Joe began to ___2___ when she was one-year old.
2. A. say B. cry C. sing D. talk
【解析】根据常识判断,婴儿在一岁的时候应该是开始学说话,而不是学哭或学唱歌,故答案只能在A、D之间选出。又因为say是及物动词,其后面需接宾语,而talk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不需要接宾语,故正确答案为D。
Every morning she would give him breakfast in bed and bring him the paper to 30
A. check B.read C. keep D.sign
【解析】外国人早上有读报的习惯,题中的paper指的是报纸,这是理解本文细节的关键,有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可迅速推断出正确答案为B。
Owning springs and streams sometimes means control, particularly in the 37 areas like the desert.
37. A. dry B. distant C. deserted D. wild
【解析】我们知道,沙漠以“干旱”著称,有了这点常识,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为A。
10. 利用对比结构解题
对比结构常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出来加以比较或对比。高考完形填空题常常利用句子之间的对比关系或者同一个句子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对比关系设计题目。如:
A pupil who can do his homework in a quiet and___59___room is in a much better position than a pupil who does his homework in a small, noisy room with the television on.
59. A. furnished B. expensive C. comfortable D. suitable
【分析】本题利用相似短语之间的对比关系来命题。设空部分与下文的a small, noisy room with the television on存在对比关系。作者想借此说明“相同的作业”对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表现出的事实上的不公平。答案为C。
If he did not know them, he would greet them with a few words about the weather, ___15___ he did, he would ask about their families or make ___16___, always cutting his cloth ___17___ his customers.
15. A. and then B. and so C. even if D. but if
【解析】本题考查了相似句型的对比关系。空格处要填的部分与前部分if he did not know them形成对比,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如果店主认识那些顾客了,就会询问他们的家庭或是开些玩笑。
11. 利用平行结构解题
平行结构指的是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关联,语法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排列的语言现象。这些结构的形式整齐匀称,内容联系紧密。命题者常从平行结构的句式相同或相似这一角度,利用其表现意义的关联或对比这一特点来设空。高考完形填空短文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平行结构,掌握这些结构极为相似的句子可大大提高我们的解题效率。如:
Many people now think that teachers give pupils too much homework. They say that it is___51___for children to work at home in their free time.___52___, they argue that most teachers do not___53___ plan the homework tasks they give to pupils.
51. A. unnecessary B. uninteresting C. unfortunate D. unimportant
52. A. Nevertheless B. however C. Therefore D. Moreover
53. A. considerably B. favorably C. properly D. pleasantly
【解析】排比结构由Many people think that...They say that...they argue
that...所组成。在意义上表现了人们(学生家长)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抱怨。该结构中所设置的三个空格的正确填入,要求考生首先把握结构所体现的“主题”
-- 抱怨作业太多。其次,要求考生理解三句之间在表达意义上的递进关系。即:作业过多“too much homework”;所以,课余学生在家做作业是没必要的“unnecessary”;不仅如此,教师对作业的设计也不合适“not properly”。故答案分别为A、D、C。
Companies with low accident rates plan their safety programs, work hard to organize them, and continue working to keep them ___42___ and active.
42. A. alive B. vivid C. mobile D. diverse
【解析】因空格处与and后面的active是平行的,所以答案为与active意思相近的alive。
12. 利用暗示和对应解题
完形填空题中虽然也穿插了对语法、短语和词的辨析、句子结构的考查等,但对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线索的逻辑考查仍是重点。暗示与上下对应的思维方法,是突破此类完形填空最关键的思维方式。考生在做题时要有全局观念,进行连贯性思维,做题时要把每个空白处的含义与前后句的意思联系起来理解,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难选之处前后通常多有暗示,这种暗示多为后面暗示前面。如:
...he would join student groups to discuss a variety of ___47___: agriculture, diving and mathematics.
47. A. questions B. subjects C. matters D. contents
【解析】此题后面的冒号部分有提示:agriculture,diving and mathematics是他们谈话讨论的话题,由此可得出本题的答案为B。
Everybody moved quickly in order to ___6___ the seats they wanted. I was ___7___ to get a seat near the tail, but…
6. A. fetch B. hold C. keep D. get
【解析】本题的答案可由后面的get a seat得出。
13. 根据文章的感情色彩解题
考生在第一遍通读时,应在掌握文章大意,弄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着重寻找反映语境褒贬性的标志性词汇或句子,这些标志性词汇或句子往往对文章的语境褒贬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
When Ed first phoned and ___37___(suggested) we play, I 1aughed quietly, figuring on an ___38___(easy) victory. After all, Ed’s idea of ___ 39___ (exercise) has always been nothing more ___40___(effort-making) than lifting a fork to his mouth. ___41___(As long as) I can remember, Ed’s been the least physically fit member in the family, and ___42___(strangely) proud of himself. His big stomach has always ballooned out between his T-shirt and trousers.
【解析】读这一部分,我们明显看到作者是看不清Ed的,用词有laughed, victory, nothing more than, least fit, strangely, big stomach等。在这样的描述下,人们就会很容易地想到, “我”与Ed比赛,那简直易如反掌(an easy victory),在“我”眼中他那么差,然而他却以自己为自豪,我们怎么会觉得不奇怪(strangely)呢?因此从对人物反面的描述,我们得出这些答案就不难了。
I was so surprised that I was ___47___(speechless). My cousin must have made an effort to get himself into shape. ___48___(As a result), at the point in our game when I’d have predicted the score to be about 9 to 1 in my favor, it was ___49___(instead) 7 to 9 and Ed was 50 (leading).
【解析】surprised 一词道出了情况的转折,我们可以看到这时作者用词的转变。made an effort,get into shape 等这些褒义词的使用对这些空的选择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speechless, instead 都是由惊讶得出的。
The homeless make up a growing percentage of America’s population. ___1___ homelessness has reached such proportions that local government can’t possibly ___2___. To help homeless people___3___independenc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ust support job training programs, ___4___the minimum wage, and fund more low-cost housing.
考生要看懂第一话,为了帮助the homeless,所以选项必须全部支持这个主题,要选择与主题态度相关的词。
14. 综合利用各种线索解题
完形填空题主要考查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因此考生必须阅读全文,弄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准确理解全文。为了答好题,考生必须从字里行间寻找能够利用的线索。如书写和形态变化线索(graphic and morphological clues)、词汇线索(lexical clues)、句法线索(syntactical clues)、社会文化线索(socio-cultural clues),并根据有关的线索进行猜测,作出合理的判断。如:
And the clerk confirmed that his plane was leaving at nine o’clock three days from that day… Since he was ___44___ in three days, Andy didn’t lose anytime.
44. A. moving B. returning C. staying D. leaving
【解析】单从这句来看,考生实难判断出正确答案,但如果结合前文,就可以找到设空部分的解题线索--上文中出现的词汇leaving。故本题答案为D。
有时题目的答案在短文中就有出现,如能找出线索,解题就易如反掌。如:
Many experts believe parents should gently look over the work of younger children and ask them to rethink their 12 .
A. exercises B. defects C. mistakes D. tests
【解析】许多专家认为家长应简单地看看孩子的作业,并让他们自己重新思考自己做的练习。能与句中work照应的只有选项A。
责任编辑:李芳芳
★ 招人广告词
★ cf招人广告词
★ 联盟拉风招人口号
★ 教资考试应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