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分享高等农业院校兽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共含13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elili123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等农业院校兽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分析了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新发展和高校兽医内科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进行兽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措施,以期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兽医内科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临床兽医学人才。
关键词兽医内科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高等农业院校
abstract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animal culture and health car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 were analyzed,and the reform measures about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 were raised,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result of the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 in agricn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to brought up a great deal of the talent of the clinical veterinary medicine with the originality consciousness and the practice capability.
key words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teaching situation;teaching reform;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进入21世纪,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取得了新发展:动物养殖已经由个体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诊疗对象由大动物向宠物、猪、禽等中、小动物转变;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依然是当前危害中国养殖业的重要疾病,原发性的典型的内脏器官疾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不是太多,但在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过程中引起的继发性的内脏器官疾病和营养代谢性疾病,以及用药不当所导致的药物中毒则大量发生;心电图机、b超机、x光机、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pcr仪等仪器设备已经用于兽医临床。wwW.133229.coM
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发展,社会亟需大量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临床兽医学人才。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的兽医学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高校兽医内科学等兽医临床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大批临床兽医学人才刻不容缓。
1兽医内科学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老化,脱离实践
目前,中国从事兽医内科学教学的教师,多偏重于课堂教学或学术研究,轻视兽医临床诊疗,能长期深入兽医临床,具有丰富诊疗经验的教师较少。以至于对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新发展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选取和处理教学内容多依赖于网络、报纸、杂志和专业书籍等,甚至照搬教材,使教学内容老化[1],严重脱离实践。讲授时重点不突出,不能将兽医内科学和其他兽医学科有效结合,课堂沉闷,效果差。
1.2知识结构单一,人文教育薄弱
所谓人文教育,即关于“成人”的教育。多数兽医内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能结合实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1]。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
目前中国高校的兽医学教育以兽医学士教育为主[2],其专业培养目标为具备兽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或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中国大学的扩招,给培养众多职业兽医创造了条件,但也给高校的师资队伍、教学硬件等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使有些高校模糊了专业培养方向,降低了专业目标的要求[2]。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对兽医存在明显的职业偏见,入学后缺乏奋斗目标,缺乏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实践活动,部分同学专心考研,对考研科目以外的课程置之不理,导致专业思想不巩固、应付学习、考前突击、混毕业证等不良现象。总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创新意识和临床诊疗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
1.4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目前,中国兽医内科学教师队伍存在青黄不接和年轻教师偏多等现象,甚至许多大学教师缺乏充分的职前师范教育,教育理念落后。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1],很少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和课后反馈。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以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为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过度学习和强化训练。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个性的丰富。
1.5教学手段水平差,不能满足学生随时学习的需要
目前,兽医内科学主要采用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差,多数多媒体课件不过是教材的ppt格式,没有教师自己的语言,缺乏生动的兽医内科疾病的图片和短片,教学效果不理想。多数高校的多媒体课件不能上网,建立兽医内科学网站的高校更少,学生宿舍没有电脑,不能随时进行学习。有些教师以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课堂生动,但信息量小,直观性差。挂图和标本的应用正逐渐减少。课外专业实践活动开展极少,且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进行。
1.6实验实习条件差
多数农业院校由于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和生产,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经费投入,没有一流的实习动物医院和牧场,没有高水平的兽医师队伍,实验实习条件差[2],严重影响高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和学生兽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1.7考试方法单一,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多数院校的兽医内科学试卷由授课教师按大纲要求出题,有些院校采用试题库抽题。多考试兽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部分专业技能,多数院校存在平时不学、考前辅导、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历年的真题或试题库,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较少,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以考试分数确定学生的优劣,不注重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和对学生学习经历的考查等现象。当前的兽医内科学考试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考试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正的专业水平。
2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践,及时更新
制订并严格执行兽医专业课教师实践制度,加强兽医内科学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其兽医临床诊疗业务水平的提高,过了教学关和兽医临床诊疗关的专业课教师才能登台讲课。兽医内科学教师应长期参与临床诊疗活动,紧密结合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新发展和学生的需要选取、组织教学内容,淘汰不适应当前兽医临床需要的教学内容,应侧重讲授宠物、猪、禽、牛、羊等动物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群发病,将兽医内科学和其他兽医临床学科有机结合[3],多列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紧密结合兽医临床的例子,多推广经过实践验证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对学生关心的兽医临床问题及时作出正确的指导。
2.2加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人文教育
兽医内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网络优势,指导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学会查阅文献资料,认真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并结合教师的学习生活、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经历,指导学生了解当前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环保观念、成才就业、学习方法,实践技能和经营管理等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人文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强化专业培养目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中国的兽医专业教育按照培养目标目前可以分2个层次进行,第1层次是兽医学士教育,应该有比较宽的专业培养方案,在掌握兽医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技能;第2层次的兽医职业教育完全是独立的,按照职业兽医的要求进行的专业深造,兽医职业教育应在设备好的教学动物医院内进行,在有较高水平的兽医师指导下完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试办兽医职业教育[2]。因此,高校应强化兽医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开展兽医临床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精心挑选政治坚定、业务精良、精力充沛、懂教学管理的教师兼任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实习指导,并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和奖惩。在学生达到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如果有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可以鼓励其考研。
2.4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施行启发式教学
高校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更新教育观念,施行启发式教学[1],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实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注重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反馈,构建和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2.5加强现代教育手段建设,认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对高校兽医内科学教师应加强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精选教学内容,配以精心拍摄的兽医内科疾病图片和短片,制作一流的兽医内科学多媒体课件。高校应加强硬件建设,装备足够的多媒体教室,教室和学生宿舍能够上网,可以采用天空教室、教学邮箱、qq群、飞信等手段服务教学,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办兽医内科学教学网站,使学生在任何时间均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提高。鼓励教师制作优质的挂图和标本,用于课堂教学。定期组织学生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专业实践活动,撰写专业实践调查报告,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查。
2.6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兽医师队伍的培养
高校应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力度,建立一流的教学动物医院和牧场,服务于实践教学,并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兽医师队伍,完善教师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切实提高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的兽医临床诊疗水平[2,4]。
2.7施行考教分离,注意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考试
兽医内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考试观念。兽医内科学试卷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出题,施行考教分离,考试内容应侧重对兽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临床诊疗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察,并结合学习经历,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使学生的成绩能够正确反映出该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1,3,5]。
3参考文献
[1] 杨德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j].高教探索,(3):56-58.
[2] 卢正兴.适应时代的需要 探索兽医教育的未来[j].中国兽医杂志,,26(9):3-4.
[3] 杨自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2(3):108-109.
[4] 马吉飞,周庆强,张建斌.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天津农学院动物医院的建设与实践[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12(1):59-62.
[5] 贺建忠,白万胜,陈瑛.兽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研究[j].兽医导刊,(6):6-8.
高等农业院校《设施农业工程及其装备》课程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摘要】本人针对《设施农业工程及其装备》课程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及课程设计环节缺失缺失、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和课程考核方法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改革方法及措施,力求激发学社的学习兴趣的动力,进而提高课程的授课效果,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关键词设施农业工程及其装备 教学手段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沈阳农业大学校教学研究立项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
《设施农业工程及其装备》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学生如何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规模化及设施化生产工艺、工程工艺及相关装备配套的一门技术应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动植物规模化生产的规律,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与环境条件、工程装备及建筑设施间的相互关系。课程内容是农业工程类专业及设施园艺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进行生产实践所必然用到的技术基础知识。但随着设施装备技术的'发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授课的效果。
一、当前《设施农业工程及其装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单一
经过几次教学改革以后,现在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只对着对媒体课件进行填鸭式教学,不能长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实践教学缺失
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课程学时及专业总体培养任务的限制,现有的实践教学多为对生产实践教学录像的讲解,没有真正的实地实践教学,包括对一些设施农业工厂的参观等。
3.课程设计环节缺失
《设施农业工程及其装备》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设施养殖、工厂化育苗及设施园艺。这些内容都包含一定的工程工艺,学生可以选取一方面内容进行课程设计,来提高对工程工艺的理解,而本课程未设置课程设计环节。
4.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设施农业工程及其装备》包含现代农业规模化植物生產和动物养殖两大方面的内容,把农学和畜牧、园艺、建筑施工等几个领域的有关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他的内容覆盖面广,同时既涉及到工程工艺又涉及到技术装备,但无论是工程工艺还是技术装备,市场及行业更新及进步都非常快,而我们授课教材更新相对缓慢,造成授课内容老旧,学生不能掌握该方向先进的知识。
5.课程考核方法形式单一
《设施农业工程及其装备》考核方式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以平时出席为辅。造成许多学生虽然来上课,但并未注意听课,而是在课上做一些其他事情,期末进行突击复习,获得一个卷面成绩。
二、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创新教学手段
运用相应制作软件,不断引入新的教学录像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力求生动直观的展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将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建立网络课程学生可以课下进行复习及温习课程,并对课程提出相应的意见,提高教师的授课效果。增加案例教学学时,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推进实践教学
首先,同学校相关部门沟通,进行课程教学大纲的修改,增加4学时课程实践学时。针对设施养殖和设施园艺两大核心课程内容联系实践教学基地。同时组织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全面实现本课程建设目标。
3.增加课程设计
在现有学时限制的条件下通过改变方式或方法设置课程设计环节,加强学生在该方面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争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施农业工程及其装备》课程内容主要是设施养殖及设施园艺的工程工艺设计,包括厂房选择、建筑设计及生产管理等各个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选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
虽然不能每年进行教材的更换和更新,但在在课程内容上,及时了解及学习新的行业动态与技术体系,通过实例分析、方案点评进行授课内容调整将之融会贯通到课堂教学中去。虽然有较大的工作量,但是可以保证授课内容相对科学,具有一定实践指导价值。
5.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随着该课程授课内容的不断丰富及该课程的应用指导性质逐渐加强,在原有考核基础上增加围绕设施养殖和设施园艺两大核心课程内容的专业课程设计。该设计以小组形式完成,采用分组开放式答辩、教师负责制的形式,确定该部分考核成绩,再综合其他方面确定最终成绩。理论教学成绩占50%、两个课程设计各占15%、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课下作业等。
参考文献:
[1]田素博.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教育学文摘
[2]马承伟.中国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与装备.农业机械
兽医内科学的本科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兽医内科学是研究动物器官、系统疾病的临床学科。它是兽医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兽医内科学是运用系统的理论和先进有效的诊疗技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转归、诊断和防治的临床学科。兽医内科学与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学好兽医内科学不但需要广泛的基础知识,尚需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和解决问题,进而提升理论水平与临床经验。而面对学生主体,教师的教学责任则尤为重大。
1传统讲授法的重要性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力。从事兽医内科学教学的教师首先应长期参与兽医临床诊疗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临床经验,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同时,不断更新疾病进展,了解动物内科疾病研究前沿,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使教师成为动物内科疾病诊疗的专家。
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接受知识以及运用于实践尤为重要。目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较多包括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ase-based learning,C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等,但目前主流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讲授法,传统讲授法是将理论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的过程。其教学目的是将教师多年对该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经验,凝练成一节课的时间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准确地认知该病,使其在诊治及临床实践中少走弯路,面对临床疾病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所以,传统的讲授法尤为重要,但传统讲授法的前提是授课教师拥有对相关疾病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并能利用恰当的方式对该病进行透彻的讲解。由于目前高校教师的教研任务重,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临床阅历少无法达到对所讲的每个疾病都能深入的研究,但可以通过重点精讲,包括教材中经典的疾病、各个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疾病以及自己所研究的疾病进行精讲,使学生通过精讲内容掌握内科系统的理论体系以及对临床病例的实践、深研理论、再实践的过程。板书在传统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板书应尽量精简、提纲挈领、系统性的将整节课的内容贯彻,使学生便于记录,并能随时回顾整节课的内容。但即便如此,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地接触临床病例,践行理论,也不能较好地消化相关理论知识。而多数学生只为强行记忆应付考试,毕业后对疾病相关记忆的几乎一片模糊,遇到疾病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看书,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记住部分兽医内科学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只是大篇幅背诵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考试后也会很快忘记。故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研人员高度凝练相关知识,例如本专业教研室通过奶牛酮病的教研经验总结酮病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语句,让学生记忆“酮病本是温饱病,高产厌食把病犯,各中曲由肝中见,酮粉血酮便可断。个个剩料又减产,神经酮味却少见,产后二周糖源灌,分娩一周需护肝”。通过课堂精讲,并贯穿该语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病。学生通过背诵、理解,可加深对相关疾病的认知。如果参加作后仍能记住部分相关词句,则有利于解决临床疾病问题。
通过上述观点也可联系到所用的教科书排版,如第一部分用简短的篇幅以易于记忆的词句高度概括重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诊断、治疗,并要求学生背诵;第二部分对疾病的相关词句以教科书形式进行全面的展开讲解;此外,再建立一个对应的网络版的典型病例库。这样,学生只需要背诵第一部分,加上课堂讲解、课下阅读,较有利于学生对疾病的认知和记忆,当面对临床病例以及步人工作岗位后也会有据可依,有利于进一步入手临床疾病的诊治。因此,从事教研工作的教师有必要凝练兽医内科学内容,并让学生熟练背诵,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带着更多的知识去面对社会。
2多媒体和临床病例在传统讲授法中的运用
目前,多媒体教学巳经普遍应用于各个学科,而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它在兽医内科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更能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效果。多媒体是学生们可以更进一步认知疾病的一个窗口,通过较为典型的图片和短片,能够加深学生对疾病的直观认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作为兽医临床学科,实践教学则是整个兽医内科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验证书本理论,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然而,由于招生人数多,多数地区存在实习经费少、实验条件差、实习基地缺乏等问题,学生无法学习和了解各种动物常见疾病的诊疗过程及最新诊断技术的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兽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临床完整病例的引入,如通过给予学生动物疾病的品种、年龄、性别、病史、临床症状等基本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进行现场分析,做出诊疗方案,再通过对实际病例的诊疗措施及转归的讲解,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内科知识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兽医内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学科之上的,运用特有的理论体系,分析疾病及诊疗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因此,从事兽医内科学教学的教师,首先应长期参与兽医临床诊疗实践,具有完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次,教师有责任高度凝练兽医内科学内容,便于学生记忆理解,使学生面对临床疾病能够有据可依;再者,有必要综合利用多媒体以及课堂病例的引入,完善学生对内科疾病诊疗理论体系的掌握。
息量大、整体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通过学习该学科,学生应掌握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等基本知识,同时掌握疾病诊疗的基本思路。当代学生思维活跃,有个性,接受能力强,喜欢探索性思维和多渠道获取知识,过去陈旧、呆板、固有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应用于当代学生。所以,全面构建相关医学课程整合模式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内科学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进而提升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亦是内科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
1.目前我校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陈旧
我院的内科学教学先后运用了板书、挂图、投影、幻灯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我校现在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为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讲授知识。虽然运用了新的教学手段,讲课较以往生动、信息量有所加大,但是学生被动上课的形式依然没有改变。上课形式仍然是“灌输式”、“填鸭式”,缺乏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多变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上课方式,学生表现为懒散学习、被动学习[2]。
1.2与基础知识纵向串联不够
内科学教材各章节的编排通常涉及流行病学资料,如依据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资料、预后等多个子课题进行阐述。为方便于理解以及记忆,在讲解时如能将相关背景作介绍,通过对相关生理、生化、病生等知识的串联、回忆,更能提升学生对内科学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2.我校内科学教学改革探讨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讲授内科医师必备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内科病人的处理思路;掌握内科医师必备的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促进知识向技能转化。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最新医学发展状况及时加入一些新内容,转移侧重点,删除一些过时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本专业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的动态。同时,调整与其它课程的关系,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与整个教学体系融为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2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由于基础课的教研室和临床医学教研室分属于不同部门,沟通较少,无法做到讲解基础课程时,联系临床相关疾病。对此,我们进行内科学备课时应加入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接受临床知识同时,通过复习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利于记忆。
2.3模拟病人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标准化病人是指经过一定培训的正常人或慢性病病人,同意充当某种疾病的模拟病人,同时教学医院配备模拟人,作为学生训练或临床学习时使用。通过学生与模拟人沟通,在模拟人身上操作,从而更有效地训练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4训练临床思维
让学生从询问病史、书写病历、病历分析等过程,都有实际的体验。同时我们还注意给学生提供比较适合本校发展方向的参考书籍,对习题集和实验指导书都是有针对性的由课程组成员自己编辑。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把整个内容进行了一个有效的贯穿,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2.5设置学生讲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在具体工作中灵活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出合格的新一代医学专业高质量人才。为了了解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部分教学环节中设置了学生讲座,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同时在课程每一章节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本部分内容查阅相关书籍和论文,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作相关的总结。
参考文献:
[1]范慧慧,朱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J].医学教育探索,,(4):349-351.
[2]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91(3):50-53.
试析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初探论文
论文摘要:创业教育应包括树立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培育创业品质和掌握创业知识五个方面的内容。针对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师资队伍、教育环境、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法,丰富实践活动;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创业教育的环境氛围;建立多角度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
论文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创业教育 内容 问题 对策
一、创业教育的内容
创业教育的内容应使受教育者明确所应掌握的创业知识和应具备的创业能力,为个体创业指明了方向,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大部分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树立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对个体起推动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创业兴趣、创业动力、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创业世界观、创业人生观、创业价值观、责任感等。创业意识对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起着支配作用,规定了其态度的方向和行为的力度,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意识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突破思想的束缚,变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积极主动去创业。
2.激发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积极探索、敢于创新、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精神。开展创业精神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真抓实干、承担责任等优良品质。上述品质往往是决定个体创业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创业教育中我们要使受教育者形成自主、自立、自强、自信的创业精神,使他们坚定创业的理念,不断完善个人的精神追求。
3.培养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创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包括记忆力、创造力、想象力、注意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能力等。创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劳动,它要求创业者要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在智力因素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让学生掌握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勇于创新、不畏挫折、艰苦创业、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能力,上述能力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才能获得。因此,在传授创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4.培育创业品质
创业品质包括独立性、勇气、毅力、坚韧性、适应性、责任感、道德感、信用、乐观、缜密性、合作性等。良好的创业品质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创业品质培育的过程中,应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创业心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顽强拼搏的意志、锲而不舍的毅力、缜密思维的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不畏困难、勇于竞争和创新的精神等。
5.掌握创业知识
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创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综合性知识等。在向他们传授创业知识的过程中,应使他们认识到创业知识对于创业的重要性,从而通过学习掌握创业技巧、创业法律法规、风险投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公共关系、保险等必备的创业知识,为创业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同时,通过分析创业案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使他们从中汲取创业成功的经验,总结创业失败的教训,避免走弯路。
二、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不完善
(1)课程内容单一
当前,高等农业院校的创业课程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脱离社会实践,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相对于其他课程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常常将原本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创业教育,变成了课堂上枯燥的知识填充。同时,许多高等农业院校的创业教育与其自身在农业及相关产业中的优势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
(2)缺乏创业教材
目前,我国尚缺少具有权威性的、统一的创业教育教材。很多高等农业院校单纯将原先管理类课程教材“改头换面”作为创业教育课程教材,没有结合高等农业院校自身特点自编教材或讲义。如一门类似创业管理的课程,往往是从高校的企业管理类课程“搬过来”的,用原恒基伟业副总经理范坤芳的话来讲,从这样的创业课堂上传递出来的更多的是如IBM、惠普等大企业“兵团式”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而事实上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小企业。因此,创业课程应围绕“如何创办你的小企业”开设,讲小企业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壮大之道。
(3)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脱离
据调查,除少数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外,绝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对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方法、特点及其规律知之甚少。一些高等农业院校的创业课程仍停留在对创业设计竞赛的指导和毕业末期的就业指导层面上,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和长期性。创业教育课程没有融入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相脱离,仿佛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成为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另外,由于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使学生失去了自身专业优势这一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业教育绝不能脱离学科专业教育而孤立地存在,应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2.创业教育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很多高等农业院校的创业教育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过于简单陈旧,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我们的创业教育往往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社会实践环节,即只重视对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考核,忽视了对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使创业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高等农业院校虽然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组织与机构,但只限于形式,甚至仅仅是创业政策、创业法律法规等的宣传组织机构,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 “
3.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任课教师大多是由辅导员、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或思政课教师等兼任,尚缺少一支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尤其是有创业经验、创业经历的专职教师队伍。很多教师对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尚不了解,只能纸上谈兵,难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许多教师对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特点、规律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难以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
4.缺乏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活动计划》指出,“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目前,各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开展得很红火,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活动大多停留在各种简单社团文化活动的层面上。部分学校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等问题,致使创业教育缺乏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环境。另外,我国尚缺少鼓励个人勇于承担风险的文化氛围,多数大学生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同时农业相关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歧视,农业院校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农业及相关行业的创业,导致他们的专长无法在创业过程中得到发挥,抑制了学生的创业激情。
5.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对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反馈,便于及时解决和纠正,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构建具有高等农业院校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三、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对策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系统化
第一,开设基础类创业课程。向学生介绍一些创业基本常识,如市场动向的分析、创业目标的制定、创业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创业团队的组建等,使学生掌握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为他们日后创业奠定基础。第二,开设专业类课程。针对创业活动中所需的专业知识设置课程内容,如生产经营、市场销售、日常管理、创业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通过开展系统的专业化的创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开设特色类课程。应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特点,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农业类创业技能课。
(2)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的特点选用精品教材
在创业教材的选择上可以使用国外教材,或国家级和省级精品教材。同时,应将农业科学上的最新成果补充进去,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创业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创业教育内容的变化,教材内容自然也要相应发生变化,以便使创业教育课程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业素质。
(3)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内容
应结合专业课教学,采取渗透、强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在各学科教学中应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品质的培育等。对于高等农业类院校而言,专业教师应在现有课程基础上,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生产的实际,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总结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革教育方法,丰富实践活动
(1)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能在大学这段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地学到更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首先,理论知识的讲解应结合农业相关科研课题、项目等进行,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其次,转变教育的方式。由以前只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向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系统正规的'创业教育转变,由短期某阶段的教育向长期的全程式教育转变,由简单的培训、选修课向开设公共必修课转变。第三,改变教育的方法。可以组织开展专业人士讲座、成功案例研究、模拟创业、创业话题辩论等研究型学习讨论活动。 ”
(2)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与具体的创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检验理论知识,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综合创业素质,而且还可以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创业综合素质。应支持学生组建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团体,设立创业指导中心,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服务,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办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应与地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暑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更多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使学生在成为认识主体的同时,真正成为实践和创造的主体。
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一,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此应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建立一只高素质多元化的师资队伍。第二,高等农业院校应注重打造高素质多元化的师资团队。高素质的创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创业理论知识、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等。除此之外,还应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能力。在注重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的同时,还应聘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由他们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学生指明创业的方向。第三,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使其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4.营造创业教育的环境氛围
(1)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精神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孕育而成,而我国恰恰缺乏这种鼓励个人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高等农业院校应加强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电视、广播、海报、校报、橱窗、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创业文化、创业优惠政策等的宣传,同时重点宣传高等农业院校特别是本校的创业成功案例,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冒险、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成功企业家的现身演说、创业文化论坛、创业主题竞赛、农业创业项目分析预测评估等,让学生认识到创业成功是可能的,使他们懂得创业对于个人、学校、社会的重要意义,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2)优化创业服务环境
优化创业服务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有着重要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应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机构,系统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做好专业的创业指导,协调各方面关系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资金是制约学生创业的一大难题,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制定一些创业优惠政策,联合校友、爱心人士、企业、地方政府等共同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由大学生先提交合理的创业项目,经学校相关评审通过后,可申请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另外,还可以联合企业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学生创业的实验平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5.建立多角度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
创业教育目标的确立为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5]。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确保创业教育能够正常、有序、合理的开展。在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创业教育的评价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所以,应从在校生、毕业生、教师、其他学校、企业家、专家、广大群众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评价,以促进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内科学教学作为医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临床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关系到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将来临床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结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内科学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借鉴美国的医学生教学模式,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创新等几方面提出改革意见,以期通过教学改革,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内科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内科学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信息量大、实践性强的学科。通过该学科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掌握了疾病诊疗的基本思路。目前,我校对该课程的安排分为理论课学习和临床实习两个阶段,教学模式是理论课学习在前、实习课在后的安排顺序。理论课教学以课堂学习为主,由教师主讲,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逐一讲授各系统;同时,各系统疾病也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和防治的基本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缺乏灵活性、趣味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当堂课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70%,必须课下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进一步对课堂讲授内容消化理解。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当代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有个性,喜欢多渠道获取知识和探索性思维,过去呆板、陈旧、固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代学生。所以,全面构建相关医学课程整合模式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内科学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也是我们内科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
1目前我校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落后1.1.1教学模式陈旧我校现在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讲授知识。尽管运用了新的教学手段,讲课较以往生动、信息量加大,但是学生被动式上课的形式依然没有大的改变。同其他学校一样,上课形式依然是“填鸭式”、“灌输式”,缺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灵活多变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上课方式,学生表现为被动学习、懒散学习[2]。1.1.2与基础知识纵向串联不足我们知道,内科学教材各章节的编排通常涉及流行病学资料,如依据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资料、预后等多个子课题进行阐述。为了便于理解以及记忆,在讲解时如能将相关知识的背景作介绍,通过对相关生理、生化、病生等知识串联、回忆,更能提升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然而,由于内科学教学课时安排的限制,没有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例如:溶血性贫血的教学安排仅1个学时,在这一个学时中,教师讲解溶血总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内容,时间紧张,难以展开。尤其是涉及胆红素代谢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不同溶血类型、血生化以及尿液检测胆红素,尤其是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的异常,更无法把检测的指标与疾病本身结合起来判断疾病类型,造成该章节的讲解难度大。我们认为,如果能将胆红素代谢的生化知识在课堂上穿插讲解,那么,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做到纵向串联,融会贯通,从微观的物质代谢到宏观的器官功能,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极大的帮助。1.1.3课件呆板目前我们的课件及授课内容均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如果能把阐述性的授课内容改变为启发性、问题式的授课内容,甚至是跳跃式,笔者认为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利于知识的掌握。我们知道,内科学的每种疾病必然有其典型的临床特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如果能从某一位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入手,通过对一系列患者本身特征的讲解,提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最后再对疾病进行总结性的概括讲解,则学生对该病的理解肯定会优于按部就班地讲解。同时,对于医学知识,理解性记忆、形象化记忆是最适合的记忆方法。如果在课堂讲解时,我们能使静止的知识动起来,做成动画形式,再配以形象化的讲解,则将会提高课堂讲授效果[2]。例如,在讲解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先从一例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提出问题,先从临床思维分析病情入手,提出可能的诊断,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分析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下一步治疗计划。通过这样的讲解,同学就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疾病有了感性的认识,这时候,老师再从干细胞生成的角度,以动态PPT的形式,向同学展示细胞生长、更新,讲解细胞发育的各个阶段以及细胞更新异常时,将会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形象地讲解“种子学说”、“虫子学说”、“土壤学说”是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三大原因,利于学生对该章节的理解及掌握。
1.2教学观念有待更新美国的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典型代表,是一种比较成功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医学教育的基本点。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努力刻苦,知道自己为何学习,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同时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视,每天都会有各个行业的大腕、专家、诺贝尔奖得主开办各种讲座。在国外,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学院的名誉和发展,每个医学院校都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生作为奋斗目标,所以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医学生的教育问题。我们的教学硬件设施虽不如美国,但是我们要学习他们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改变以分数评估教学质量的标准,而以临床实践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作为评判教学质量的标准。
近年来,我们的医学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教学质量较前几年有显著提高,但是还存在不足之处,具体到内科学的教学,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改革。
2.1加强医学生思想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同时要有一颗“悬壶济世”的仁爱之心。笔者认为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在校学习时,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可塑性强。这个阶段,让医学生尽早接触病人,了解患者的疾苦,一方面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爱心,树立为患者解决苦痛的信心,强化学医的目的;另一方面,训练医学生与患者交流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病人、理解病人、帮助病人的.理念。这既是医学知识的获取过程,也是医德品质和医生素质的培养过程。作为老师,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做好思想教育。在课堂上授课时,将有意从人性的角度讲述患者的疾苦,在授业的同时,唤醒学生的悬壶救世的责任心,端正大学生的人生观,从自身做起,以小我来改变社会不良风气,让他们变得乐观向上。时刻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用正能量去感染他们。经过我们的努力,学生们思想教育成效明显,近几年临床二系的毕业生,99%以上都工作在临床医疗第一线。
2.2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在国外,为了将知识体系有机结合,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前2年),有目的地渗透临床医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理解。在临床教学阶段中(后2年),更多地联系基础医学知识,甚至基础和临床教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3]。在整个4年的学习中,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4]。而我们的临床实践教学中,由于基础课的教研室和临床医学教研室分属不同部门,沟通少,无法做到在讲解基础课程时,联系临床相关疾病。针对此,我们进行内科学备课时会加入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接受临床知识的同时,通过复习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利于记忆。例如,在讲解糖尿病时,需要将糖代谢的生理、生化以及病理生理学知识进行渗透,这样学生将会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牢靠。事实证明,在进行临床医学知识讲授之前,用数分钟回忆基础知识点,讲课效率明显挺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堂课后学生填写调查问卷,也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问卷调查,不仅能够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学生该门功课的平时成绩;同时可以得知,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授课方法的接受程度。通过该方式,可以激励教师不断调整授课方式,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还能让学生对老师的授课内容提出意见及建议,评选出最受欢迎的老师。通过此项小小的改革措施,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又催生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竞争,对教学的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2.3模拟病人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标准化病人是指经过一定培训的正常人或慢性病病人,同意充当某种疾病的模拟病人,同时教学医院配备模拟人,作为学生临床学习或训练时使用。通过学生与模拟人的沟通,在模拟人身上的操作,从而更有效地训练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现在我们医院配备专门的模拟“病人”,供老师教学及学生实习用。学生可在模拟“病人”身上反复操作,强化学习;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和指导实践。同时,我们的病源充足,病人就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获得对典型病例的认识,枯燥的学习将会变得生动直观。我们教研室自开始,在理论课教学后的实习课中,加入了模拟人的练习。学生可在模拟人身上反复练习操作,有关操作的准确性、频率、幅度等相关参数传到与之相连的计算机,这样就能对自己操作的准确性及精确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且能够进行反复实践,直至达到标准操作。另外,作为三级甲等医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病源广、病种多这一优势,带教老师通过对一些症状、体征都很典型的病人查体、病史询问,获得第一手的临床治疗,然后给出相应的诊疗计划;实习小组同学从个人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互相补充。从实战方面提高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提前进入住院医师的角色,为后期的住院医师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小组教学、分散教学是医学教育的主要方式由于每年的医学生数量较小,教学资源丰厚,美国主要采用小组教学,由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教学,尤其是床边教学,学生实习操作机会很多。对于特殊患者,诊断有疑问时,系里会组织“午餐讨论”(tablemeeting)或专题讲座(semina),进行专题讲授和讨论,甚至辩论。学生通过积极查阅资料,疾病鉴别诊断、疾病的认识水平得以迅速提高。我们学校一直也采用班级辅导员的体制,但是辅导员仅局限于思想教育环节,在临床学习中,没有专门针对医学知识学习的辅导。可在临床医学的学习中借鉴美国的教育制度,在进入临床学习后,每个学生由专门教师负责。教师既组织多人参加的病历讨论,又进行一对一的具体指导。我院近3年开始了高年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专项负责学生的实习教育。教师基本上都是中青年医生,带教老师的选拔是通过科室内的备课、讲课层层选拔的,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能够获此资格,十分不易。一方面老师十分热爱教学工作,往往以指导医学生教学和实践而感到自豪,带教老师精力充沛,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能够做到一对一辅导;另一方面,带教老师也是患者的主管医师,利于与患者沟通,避免了患者不配合教学,甚至拒绝学生的被动局面。
2.5利用网络教学美国各医学院非常重视网络的应用,几乎所有的课程均有网络教学内容,网上内容丰富,既有文字,也有大量的组织解剖图片、病理样本及切片等,有的还配有三维动画。这样,老师讲课时,随时切换投影内容,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讲解的内容丰富、实用、全面,尤其是讲课内容跳跃时,老师通过网络能够将相关知识很好地串联起来;同时,学生也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节奏,学生课下还可以上网了解所学内容,做到巩固强化。现在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将网络应用到临床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水平[5]。我们现在对网络的应用范围、程度还不够,仅将一些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的幻灯、课件以及讲课的重点难点放在网络上,供学生课后查阅。通过网络平台,解答学生的一些问题。对于网络学习,今后还需要老师,尤其是代课老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网络应用水平,发挥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优势。
2.6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临床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美国医学院校已广泛采用。学生在以小组为单元学习时,教师通常将临床上实际遇到的问题作为任务,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学生会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通过图书馆、网络、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问题答案后,再返回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法。我们国内的学生经过了课堂教学的理论课学习后,进入临床实习。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接触病人,在带教老师的帮助下,开展临床工作,与患者沟通,学习临床基本思路,从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提炼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提出下一步的治疗计划。作为带教老师,我们改变了既往把学生集中在一起,再次强化临床知识的模式,将实习课进行了改革,以床旁教学为主要模式,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减少讲解的时间,引导学生课堂上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利用信息资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沉闷的实习课学习变成趣味性十足的探索与发现之旅。总之,内科学的教学是医疗教学的重点,内科学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关系到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需要不断探索,坚持不懈,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范慧慧,朱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J].医学教育探索,,(4):349-351.
[2]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91(3):50-53.
[3]尹兴忠.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在非临床医学专业应用中的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10):81.
[4]何萍.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本科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3):5-7.
[5]陈冰,陶香香,朱晓群,等.基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病理学教学改革设想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62-63.
食品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借用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损害的作用与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1],是云南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食品科学类专业开设《食品毒理学》,使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达到确保人类健康的目的[2]。
教学过程中,《食品毒理学》是一门与医学科学紧密联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毒理学实验是毒理学的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3]。然而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与医学科学专业相差甚远,食品科学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接触过活的实验动物(如大白鼠、小白鼠、豚鼠和兔子等),而大白鼠插管灌胃、小白鼠插管灌胃、小白鼠尾静脉和兔耳缘静脉注射等基本实验技能就更无从谈起。但如果没有这些技能作保证,诸如“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外源化学物半数致死量测定”等毒理学实验就无法开展。因此,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尝试,收效明显。
1培养学习兴趣,调整课程结构
由于《食品毒理学》(包括实验课)与食品贮藏、加工及检验等食品类传统课程有明显差异,且理论性强,内容较为枯燥、抽象,学习困难较大,且部分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与其今后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4]。同时,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被动性和盲目性,特别是实验课程,经常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这门课程,首先应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对《食品毒理学》,特别是其实验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对教师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在课堂上,通过列举新近国内外、特别是人们周围的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例,如“三聚氰胺”、“蒙牛OMP事件”、“氢化植物油安全性评估启动”等,进一步阐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中的地位—实验是食品毒理学的核心”三者的逻辑关系,从而强调了食品毒理学特别是毒理学实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课程讲授中,以“人与食品”这一相互关系为线索,适当穿插、普及一些医学常识,并通过音像、视频资料以及实地参观相关实验室,使学生了解实验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在毒理学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其学习主动性。
同时,学院领导对该门课程也十分重视,对课时结构作了相应调整,课时数由以前的32课时调整为48课时,其中实验课时从9课时提高至15课时,内容也从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性实验”过渡,从而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2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技能
动物实验是毒理学最基本的实验,而进行动物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如实验动物的选择、分组、染毒方法以及生物材料的采集与制备等,是完成毒理学实验的根本保证。教师在指导实验时干预过多,学生的动手实验变成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实践教学极为不利[5]。
因此,只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同学们实验技能,才能完成好毒理学课程实验[6-8]。而对食品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都掌握动物实验技能是不太现实的。因此,通过自愿报名和班级推荐,选出10名左右对动物实验感兴趣且动手能力强的骨干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教师相关科研课题,专门对其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培训。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可基本掌握抓取动物的正确手法、动物染毒(如灌胃和注射)方法、生物材料的采集(如小鼠眼眶后静脉丛采血)等基本实验技能。正式实验时,再将这些同学分散到各小组,带领和指导其他同学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实践教学的改进,尽管期间增加了师生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解决了部分教师科研力量不足的问题(目前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中很大一部分会涉及动物实验),也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可以说是师生共赢、教学科研共赢。
3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实验项目
传统的毒理学实验多数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按照实验讲义的内容及要求按部就班地操作,实验结果一目了然。但全部采用这种实验教学,一方面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对实践教学内容有必要进行调整,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调整后的实验内容安排上,由3个传统的验证性实验、1个应用型实验和1个综合设计性实验构成。验证性实验依旧为毒理学经典基础性实验:急性经口LD50毒性试验、Ames试验和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应用型实验为“家兔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观察及解救”;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则是“不同外源化学物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要求同学们自行选取感兴趣的、与食品相关的外源化学物质通过灌喂小鼠,测定动物血浆转氨酶活性变化,并分析该化学物质对肝脏的损害。
实验项目的优化,不仅可以更好地巩固和提高同学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加深其对“实验”在食品毒理学应用中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基础性实验,使同学们熟悉、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并了解经典实验的相关内容及毒理学意义;应用型实验是在掌握一定基础实验后对解决毒理学实际问题的探索[9-10];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则是要求学生能够分组(4~6人/组)完成非特定外源化学物毒性及致病机制的初步研究。该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及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用外源性化学物质的种类、可能引起动物中毒的剂量(既能引发明显的中毒症状和特征性生物学标志的改变,又不能导致动物死亡),并能够熟练进行实验动物灌胃、采血及其血清转氨酶活性的测定。通过上述实验的逐级训练,特别是综合性设计实验,不但可以使大部分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般毒理学实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初步毒理学试验设计,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和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4完善考核制度,突出实验成绩
要圆满完成上述实验,需学生付出相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增加实验成绩在期末课程成绩的权重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已由20%提高至30%,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完成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实验课成绩从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和考勤等几方面进行评分。
课程实验成绩的考核重在过程而非结论,这一原则始终贯穿在实验考核中。针对部分学生缺课、不认真完成实验和抄袭实验报告等现象,采取了严格的实验课程管理办法:成绩考核方面如无故缺席实验课1次以上,实验成绩取消;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有无重大操作失误;对实验报告的格式、实验原理和现象的讨论分析进行综合评定,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实验,而实验结果误差多少不重要,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即可。通过上述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就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其对毒理学实验的掌握情况,而学生对实验成绩的评定也完全认可。
5结语
实践证明,《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肯定,课程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但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没有穷尽的,目前仅是作了一些探索,而在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11]。相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效果会不断提高。
6参考文献
[1] 严卫星,丁晓雯.食品毒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 汪雪雁,付瑞燕,薛秀恒.浅谈农林院校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改革[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3):104-106.
[3] 王安,安飞云,钟才高.提高卫生毒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3):300-301.
[4] 吴又桐,杨杏芬,黄俊明,等.25所毒理学实验室设施及设备资源调查报告[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4):222-224.
[5] 宋正蕊,王金勇,季守莲,等.改进《毒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体会[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8(2):81-83.
[6] 袁旭,阮长青,张清荣.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中国教育导刊,2005(18):84-85.
[7] 王彦波,韩剑众.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食品科技,,23(12):95-97.
[8] 邵美丽,刘宁,徐渐,等.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6):62-64.
[9] 计红芳,张令文,胡梁斌,等.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2):67-68.
[10] 张海晖,段玉清,张红印,等.食品毒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1):147.
[11] 江芸,金邦荃,刘琛,等.《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2861-12862,12865.
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
文章论述了现行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动态和数学在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作 者:孟军 Meng Jun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刊 名:高等理科教育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3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数学课程 教学改革方向 硕士研究生作者:吴祥为高倩操海群 华日茂
摘要农药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对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的设置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探讨与实践,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教学方法多元化、创新型设计性实验、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AbstractPesticides science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major of plant protection in colleges。 Course settings,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were reformed and practiced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esticides scienc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 The result showed good effects were achieved by reformed settings and innovation of course,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ultimedia mean(CAI)and teaching plan,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ans,designing experiments and renewing 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pesticides science;teaching reform;practice
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发生了重大变革[1]。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包括人才目标的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环节。农药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植物保护人才中占有中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是制药工程、环境科学、园艺、农学、林学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涉及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自以来,笔者在已取得的教学成绩基础上,积极进行农药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1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农药学课程的设置必须照顾到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其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再到管理法规都应纳入教学范畴,而对已有较快发展的分支学科,如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剂型加工、农药管理与经营等,则另设课程进行教学[2]。由于以往开设的农药学课程主要以农药应用基础和毒理为重点,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农药残留分析、新农药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农药登记等方面人才的强烈需求。在本课程的设置中就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开设农药残留分析专题、新农药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有害生物抗药性、农药环境行为等方面课程内容。
目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以后,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重要瓶颈,同时也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围绕农药残留分析这个热门主题,充分利用当今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介绍农药残留概念、农药残留存在形式、农药残留来源、残留与残毒区别联系、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农药残留污染防止与控制措施。农药残留分析需要化学与农药学紧密结合,要求有具备农药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分析化学基础扎实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指定某一具体教材,而是大量地介绍和推荐教学参考书和资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消化。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中,农药学的课程设置是先上完理论课再上实践或实习课,实验课是稍后于理论课,这一点笔者从每2年的一次的“全国农药教学科研工作研讨会”上可以得知。笔者认为将课程实习穿插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加合理一些。因为学生在学习农药学课程之前,对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都没有基本认识,学起来觉得枯燥、费力[3]。倘若在教授这些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去实验室、农药厂和田间实地参观,初步了解农药学的基本知识、室内生物测定过程和田间药效试验过程,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参观内容来讲授,学生学习起来要生动直观得多。同时,通过实验室参观可以了解本领域的一些研究方向,将科研和教学联系起来。学完理论课以后,针对某种作物上某种有害生物,组织学生设计1个相关田间药效试验或生物测定实验并认真执行,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
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网络教育应用而生。网络课堂是传统课堂的拓展和补充[1]。笔者深刻认识到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作用,而教师则更多地帮助、促进和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农药学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团队已有的多媒体课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药学》多媒体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各章节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或效果不理想的地方,并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依次确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重点和教学模式,确立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非备课笔记的拷贝”的基本制作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教学团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脚本设计,将课件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到课件每一屏的显示内容、屏幕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操控等。多媒体课件结构完整、连续,重点突出,演示效果良好。自20以来,笔者一直在不断更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在~级植物保护专业、2005级学分制环境专业、级环境科学专业、2007级环境工程、2007级生态专业、2006~2007动植物检疫1 000多名本科生中应用以来,得到了学生、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学院领导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农药学》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大胆尝试改革和创新,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板书内容、本次课小结、思考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每一章节后都进行教学自我总结,找出成功经验和不足地方。此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获得了校教学督导组听课老师、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教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2。2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有碍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4—5]。本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理论课堂中运用了课堂讨论教学法、启发法、讲座法、主体易位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结合《农药学》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讨论比较重大的、有生产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新剂型的开发、天然源农药的前景、农药抗药性的产生与治理、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大胆发言。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虽然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学习能动性大幅度提高。视学生论述的内容及情况给予指导及评分,成绩纳入平时成绩。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主体易位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农药品种部分,针对农药品种繁多,学生难以记忆且枯燥这一现实情况,在课前选出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重要品种,采取自荐形式,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品种,课下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按照药剂名称、结构式、理化性质、特性、防治对象和使用注意事项做成幻灯片,由学生讲解,并随堂提问,调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鼓励其他同学向讲解学生提问。对于重要品种,及时补充和强调,如讲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时,询问学生三氟氯氰菊酯为什么比氯氰菊酯的杀螨效果好,然后通过比较其结构式给出答案(三氟氯氰菊酯含有氟原子,结构中引入氟原子,其杀螨活性提高且毒性降低)[3]。采取主体易位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综合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2。3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力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到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6]。而且目前大多数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知道怎么做,不知为什么做,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所学得的农药污染与防治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验选题与自主综合设计。通过创造性设计1个或几个小型实验研究项目,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完成从查阅资料、选题、实验设计、亲自动手操作到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全过程。设计了“Fenton试剂光催化降解毒死蜱废水设计性实验”,应用效果良好,并于得到学校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资助。
3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高等农林院校农药学教学一般参考《植物化学保护》这本教材开展的,而教材编写、修订过程中,由于课程体系和更新速度方面的原因,很难将本领域的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编写到教材中去[2]。在理论讲授时,采用专题形式介绍生物农药新进展、农药剂型加工新进展,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至于与生产及研究前沿脱节。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在加强基础和实践的同时,精选和更新部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多与少,知识急剧增长和课程中局部内容陈旧落后矛盾。如:在讲授农药剂型时,传统的剂型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虽然在农药剂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但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这部分内容略讲,增加了生产上使用新剂型的讲授,如水分散粒剂、泡腾片剂、微乳剂、水乳剂。此外,还对生物源农药开发的新进展和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进行讲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4 结语
总之,农药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要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不断地摸索出符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教学相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农药学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5参考文献
[1]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9):56—59。
[2] 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1):73—74。
[3] 黄继光,周利娟,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8(1):237—239。
[4] 曾东强,任立云,何龙飞,等。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广西农业科学,2008,27(S1):125—127。
[5] 刘亚光。农药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6—87。
[6] 张卫光,杨广领,赵青春。高校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2010(6):34—35。
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近年来,高师院校为了提高非师范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该课程在教材的选用、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已导致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处于两难境地,既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又影响了高师院校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普遍严峻的形势下,深刻分析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改革路径,对于提高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推进高师院校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针对性不强,忽视了专业的差异性
众所周知,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在专业性质、培养目标、就业需求等方面都和师范类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非师范专业就业指导课程要在把握好总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适当调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往往忽视这种差异性,往往沿袭师范生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材的选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和师范生并无区别,导致就业教育的雷同化。
(二)内容局限性强,缺少实践性
目前,部分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学内容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就业形势的变化来调整授课内容。再加上师范院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大多是针对师范生的,非师范生几乎无法在实践中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从而导致其实践能力的缺乏,并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职场经验
当前,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都是非本专业的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和就业经验欠缺,讲课大多是照本宣科,不能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合理的分析,致使学生对就业岗位缺乏足够的了解,不清楚自己要做的职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一片茫然。
(四)教学形式单一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参与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对课堂的互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仍是以讲授式为主,教师不能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指导,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革路径
(一)建立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建立、健全针对非师范生的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强化教学考核和监督。其次,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聘请本专业的专家、校企共同编写就业指导教材,并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保证课时的合理分配。再次,大力加强针对非师范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逐步完善就业指导教学设施。最后,引入职业素质测评机制,建立、健全学生职业素质测评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首先,高校应着力加强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教学理论研究,转变教育思路,采取针对非师范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其次,教师应根据本专业就业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就业信息、案例、情景假设等,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最后,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确保教学实效。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首先,通过开展知识讲解、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课堂游戏等活动,把学生的就业能力素质培养融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再次,积极开展针对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活动,如模拟招聘会、创新训练计划等,提高学生就业技能。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就业实践,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锻炼。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指导能力
首先,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本专业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其次,邀请能准确把握就业市场、政策,有丰富用人经验的本专业企业高管及技术人员开展讲座,并提供条件让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锻炼,丰富教师本专业的实践经验。最后,各院系建立本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通过举办就业指导课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提高就业指导教学水平。
(五)强化心理疏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与沟通,使学生摆正心态,认清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劣势,逐步降低就业期望值。同时,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巩岩.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0(07).
[2]王延东.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10).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9期
高等农业院校数学开放实验课程设置研究
开放式数学实验课(简称开放实验)是高等院校公共数学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本文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开设开放实验的经验,阐述了对开放实验内涵的理解以及对开放实验目的的认识.通过开放实验的实现过程探讨了其课程开课体系、开课模式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 者:葛慧玲 任永泰 尹海东 GE Hui-ling REN Yong-tai YIN Hai-dong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25(5) 分类号:G 关键词:数学实验 开放实验 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