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阅读《渡荆门送别》及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wyy07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词阅读《渡荆门送别》及答案(共含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yy0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词阅读《渡荆门送别》及答案

篇1:诗词阅读《渡荆门送别》及答案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2分)

【答案】 (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2)(2分) 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2.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3.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2、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13、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4分)①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②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1分)

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3分)

16.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4分)

14.李杜(1分)

15.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3分)

16.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两人风格各擅胜场。(4分)

篇2: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1分)

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3分)

16.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4分)

14.李杜(1分)

15.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3分)

16.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两人风格各擅胜场。(4分)

篇3: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2分)

【答案】 (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2)(2分) 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2.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3.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2、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13、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篇4: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问题】

1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

17.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有人认为:诗中无送别,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理由。(3分)

答:

【参考答案】

16.描绘了群山远去,平原无际,江流奔涌的辽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

17.不同意这种说法,“送别”二字不可删,因为这首诗和常见的送别诗不一样。常见的送别诗多以人送人为题材,而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送别诗人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曲折含蓄,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佳作。

篇5:《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7.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有人认为:诗中无送别,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6.描绘了群山远去,平原无际,江流奔涌的辽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

17.不同意这种说法,“送别”二字不可删,因为这首诗和常见的送别诗不一样。常见的送别诗多以人送人为题材,而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送别诗人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曲折含蓄,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3] [4] [5]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篇6: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2分)

【答案】 (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2)(2分) 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2.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3.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2、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13、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1分)

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3分)

16、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4分)

14、李杜(1分)

15、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3分)

16、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两人风格各擅胜场。(4分)渡荆门送别 阅读答案

篇7: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12.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3.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颁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24.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答案:

五、诗歌鉴赏

23.C

24.选择图画一。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示例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三:“飞”字状写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图画二。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示例二: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心情。

【解析】

23.C.有误。“直接表达”错误。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2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从颈联中任选一句赏析即可。如“月下飞天镜”一句。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展现江岸辽阔,一幅“水中映月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又如“云生结海楼”一句。黄昏时分,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写出了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和喜悦的心情。

篇8: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2分)

【答案】 (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2)(2分) 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2.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3.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2、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13、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4分)①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②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1分)

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3分)

16.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4分)

14.李杜(1分)

15.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3分)

16.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两人风格各擅胜场。(4分)

篇9: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后面题目。(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2分)

14、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选择其中一个字作简要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消息,完成后面题目。(4分)

据新华社天津20xx年1月1日电(记者周润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1月1日,是20xx年新的一年的开始,中国人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在中国已沿用4000多年,现行“元旦”只有“62岁”。

天文教育专家赵之珩介绍说,中国元旦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①因朝代不同,采用的历法也不同,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②夏朝在正月初一,商朝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③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决定采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历法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元法。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旧历年”。

15、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16、新闻的第三段是按一定的顺序写作的。请把下面这个句子放回原文恰当的位子,应放在第()句的后面。(2分)

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阅读理解答案:

13、(2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每空1分,共2分)

14、(2分)“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15、示例:(1)专家称现行“元旦”只有62岁

词语沿用四千多年

(2)天文专家表示:现行“元旦”只有“62岁”。(2分)

16、第(②)句后面(2分)。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译文

渡荆门送别扩写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阅读题含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

李白诗《渡荆门送别》原文赏析

诗词阅读《渡荆门送别》及答案(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诗词阅读《渡荆门送别》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