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李世南所画秋景》阅读及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尛桜茼泶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书李世南所画秋景》阅读及答案(共含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尛桜茼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阅读及答案

篇1:《书李世南所画秋景》阅读及答案

(其一)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其二)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注:

龙蛇:喻指植物屈曲的枝干

8、第一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和意境?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两首诗怎样表现了画面以为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8、(5分)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生动传神地展示出一派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2分)秋季,水落根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生动形象,“落涨痕”与“出霜根”前后对比鲜明,“疏林”一词凸显秋意浓厚,(3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分)

9、(6分)这两首诗发挥想象,虚实结合,表现了画景以外的景和趣。(2分)这样写的好处是:化静为动,水落根出,龙蛇挂猿,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丰富了画面的`意趣; (2分)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将眼前的溪水、扁舟、树木龙蛇般蜿蜒屈曲的枝干同臆想中江南的黄叶村、有猿猴在其林间栖息的险山急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在景物中融进人情,引发读者情思。(2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分)

篇2: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一》阅读训练附答案

【宋】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 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注释】

⑴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工画山水。

⑵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

⑶欹倒:倾倒。

⑷扁舟:一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翻译】: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赏析】:

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此诗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情调悠扬、才气横溢的情感。全诗情调高远,意趣丰富,神思驰骋,翻空出奇,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两首诗想象丰富,虚实结合,表现了画景以外的景和趣。

【阅读训练】:

(1)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 和 。

(2)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4)诗歌中哪几个意象点明李世南所画为秋景?(3分)

(5)题画诗内容丰富,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风而议论画理等。请赏析此诗的后两句。

【参考答案】

(1)疏林 黄叶村

(2)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

(3)读后引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似与舟中人浩然长往,心情无限畅适。

(4)落涨痕、疏林、黄叶

(5)诗人通过设问形式,想象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去?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引发读者情思,也丰富了画面的意趣。(手法各1分,效果各1分)

篇3: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宋代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译文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

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

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树一旦被砍,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

注释

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工画山水。

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

欹倒:倾倒。

扁舟:一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创:砍掉。夷:削平。指对于林木的伤害。

成:一本作“会”。

鉴赏

诗题名其画为“秋景”,有的记载称这幅画为“秋景平远”,或作“秋山林木平远”。综合各种称谓来看,“秋景”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水及林木,所谓“平远”即是指画中辽阔的水面景象。

第一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组诗第二首着眼于溪山林木,此诗后二句说:“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可知这幅画内是有山的,是位于近处。这里树木龙蛇般蜿蜒屈曲的枝干同臆想中江南的黄叶村、有猿猴在其林间栖息的险山急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在景物中融进人情,引发读者情思。

七绝的写法,一般是前二句叙写事物,后二句抒发情思。第一首诗虽全章在题咏秋景画,仍于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出人的情感,画景之外,情调悠扬,极耐人寻味。这两首诗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将眼前的溪水、扁舟、树木枝干同想象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内涵,情味深长。苏轼才气横溢,情调高远,其诗善于驰骋神思,翻空出奇。其题风景画诗无论长篇短章,都能不停滞于物象,常从生活联想中蔚发奇思,丰富了画的意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前后,当时苏轼任翰林学士,与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李世南善画,作“秋景平远”图,诗人为其画题了二首七绝。一说题了三首,今存者二首。

篇4:诗歌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诗歌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曾独往,何有解作挂猿枝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篇5: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的意思,书李世南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的意思,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赏析 -诗词大全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作者:苏轼  朝代: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曾独往,何有解作挂猿枝。

篇6: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译文及赏析

宋代: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篇7: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译文及赏析

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工画山水。

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

欹倒:倾倒。

扁舟:一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创:砍掉。夷:削平。指对于林木的伤害。

成:一本作“会”。

篇8: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译文及赏析

诗题名其画为“秋景”,有的记载称这幅画为“秋景平远”,或作“秋山林木平远”。综合各种称谓来看,“秋景”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水及林木,所谓“平远”即是指画中辽阔的水面景象。

第一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组诗第二首着眼于溪山林木,此诗后二句说:“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可知这幅画内是有山的,是位于近处。这里树木龙蛇般蜿蜒屈曲的枝干同臆想中江南的黄叶村、有猿猴在其林间栖息的险山急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在景物中融进人情,引发读者情思。

七绝的写法,一般是前二句叙写事物,后二句抒发情思。第一首诗虽全章在题咏秋景画,仍于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出人的情感,画景之外,情调悠扬,极耐人寻味。这两首诗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将眼前的溪水、扁舟、树木枝干同想象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内涵,情味深长。苏轼才气横溢,情调高远,其诗善于驰骋神思,翻空出奇。其题风景画诗无论长篇短章,都能不停滞于物象,常从生活联想中蔚发奇思,丰富了画的意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篇9: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译文及赏析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

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

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树一旦被砍,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

《新塘书李抱真传》阅读题及答案

李世默ted演讲稿

答李翊书原文及翻译

张切糕李切糕阅读及答案

李勉阅读题及答案

《俗世奇人》之“刷子李”

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

苏世长讽谏阅读答案及译文

《晋书·李重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李书福的经典语录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阅读及答案(集锦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书李世南所画秋景》阅读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