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善举》文言文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fenkeai25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刘氏善举》文言文阅读答案(共含11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enkeai2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刘氏善举》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1:《刘氏善举》文言文阅读答案

《刘氏善举》文言文阅读答案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wèi)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dài)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

遗(wèi):赠送

殆尽:几乎全部烧光了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2分)

①昼则耕于田间( )

②竟年如是( )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2分)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小题3:“乡里咸称其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小题4:选文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白天(2)这样

小题2:偶然有没有衣服的人,刘氏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他。

小题3: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小题4:要善待他人,要乐于助人,善有善报,与人为善。

小题1:试题分析:“昼”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一致。“是”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字,一般为代词用法,放到语境中解释为“这样”。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此句中的关键词有“遗”等。“遗”放到语境中译为“给,送给”。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找到此句“乡里咸称其善”出现的位置,分析其前后文章,此题很容易确定原因在“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wèi)之”中便可找到。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全文内容可知,刘氏好善乐施,后来家里着火,被她救济过的人都来相助,可见此故事告诉我们,善有善报,要与人为善等道理。

篇2:《刘氏善举》阅读答案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刘氏善举》阅读答案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刘氏善举》阅读题及答案

【前言】

《刘氏善举》为一篇歌颂助人为乐精神的文章。(也是文言文初学者的必读篇目)曾被收录进《走进文言文》、《文言文启蒙读本》等书籍中。

【原文】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 。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

1、者:的人

2、昼:白天。

3、耕:耕种。

4、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5、如:像。

6、是:代词,这样。

7、贫:贫穷。

8、辄:就。

9、相:代 贫困者 。

10、济:救助,帮助。

11、偶:偶尔。

12、以:把。

13、遗(w i):赠送。

14、之:代词,代 无衣者 。

15 憾:怨恨。

16、咸:皆, 全,都。

17、称:称赞。

18、然:然而。

19、诫:告诫。

20、与:与,偕同之意。

21、为:做。

22、善:好,好的,善良的。

23、本:根本;准则。

24、卒:去世。

25、殆(d i):几乎。

26、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尽:没有。

27、给:给予。

28、伐:砍。

29、方:才。

30、第:房屋、府第。

31、善举:慈善的事情。

32、举:行动、举动。

33、疾:快,急速。

34、刘氏以己之衣遗之:第一个之是助词 的' ,第二个之是代词 他们 代指邻居。

35、斗升:旧时量器;此指一斗一升。

36、育:生养,养育

37、竟:终。

38、竟年如是:终年像这样。

39时:那时

40念:想,惦念。

41乃:是

【翻译】

姓刘的一个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一个孩子。白天在田间努力种田,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她善良。然而她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诫他,说: 和别人相处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 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善举。

【赏析】

《刘氏善举》给我们的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这样才是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刘家儿子 方悟 ,他明白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昼则耕于田间( ) ②竟年如是( )

13、翻译句子 (2分)

乡里咸称其善。

14、本文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2分)

12、白天 这,这样

13、乡里人都说(称赞)她好(善良)。

14、如:善有善报,要学会乐于助人;帮助了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

篇3:《刘氏善举》阅读答案

《刘氏善举》阅读答案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 (2)屋舍衣物皆尽( )

12、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别人做好事,是作做人的本分,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B.对别人做好事,是作做人的本钱,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C.为别人做好事,是作做人的根本,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D.跟别人做好事,是作做人的基础,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13、“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刘氏的“善举”具体表现在: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刘儿“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参考答案:

11.(4分)(1)赠送(2)房屋

12. (3 分)C

13. (2分)(1)辄以斗升相济 (2)以己之衣遗之

(3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与人为善则与己为善)。

篇4:刘氏善举阅读答案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戒之,曰“与人为善,乃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丧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遗]:给予,赠送。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

(1)且为之伐木建屋                         伐

(2)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举

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2分)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12.“乡里咸称其善”的原因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3.选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0、伐( 砍,砍伐)举(举动、行为)

11、偶然有没有衣服的人,刘氏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他

12、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13、要善待他人,要乐于助人,善有善报,与人为善。《刘氏善举》阅读答案

篇5:《刘氏善举》阅读答案及译文

《刘氏善举》阅读答案及译文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wèi)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辄.以斗升相济 ②心有憾.()

③母卒.三年()

④方.悟母之善举()

2.翻译句子。

①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②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3.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刘氏的“善”?

4.“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就 ②怨言 ③死 ④才

2.①晚上就在烛火下纺织,终年都像这样。(则、于烛下、竟、如是)

②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哪一个人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为善、乃、本、缓急)

3.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直接描写刘氏的动作“以斗升相济”,“以己之衣遗之”,以及儿子不理解时的语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表现刘母的“善”;写乡里的`对刘氏的评价以及刘母去世三年后刘家遭受火灾后乡里对刘家的帮助,和刘儿由开始的“憾”到最后的“悟”两个侧面突出刘氏的“善”。

4.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句子翻译

1.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刘氏)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就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整年像这样。

2.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谁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

参考译文

姓刘的一个人是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有)一个孩子。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她善良。然而她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诫他,说:“和别人相处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光。乡亲和邻居们不仅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的举动。

启示

《刘氏善举》给我们的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这样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刘家儿子“方悟”,他明白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方悟:才明白)

篇6:《刘氏善举》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刘氏善举》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wèi)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dài)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遗(wèi):赠送 殆尽:几乎全部烧光了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昼则耕于田间( ) ②竟年如是( )

13、翻译句子 (2分)

乡里咸称其善。

14、本文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2、白天 这,这样

13、乡里人都说(称赞)她好(善良)。

14、如:善有善报,要学会乐于助人;帮助了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

篇7:刘氏善举文言文翻译

刘氏善举文言文翻译

原文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wèi)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dài)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译文

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抚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终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她往往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没有衣服穿的人,她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刘氏就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宿舍衣物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服,还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寡妇的情意呀。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

字词解释

1、…者…也:判断句,…是…。 2、昼:白天。 3、耕:耕种。 4、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5、如:像。 6、是:代词,这样。 7、贫:贫穷。 8、辄:往往。 9、相:代“贫困者”。 10、济:救。 11、偶:偶尔。 12、以:把 13、遗:赠送。 14、之:代“无衣者”。 15、咸:全,都。 16、称:称赞。 17、然:然而。 18、诫:告诫。 19、与:为。 20、为:做。 21、善:好事。 22、本:根本;准则。 23、卒:死。 24、殆:几乎。 25、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尽:没有。 26、给:给予。 27、伐:砍。 28、方:才。 29、第:房屋、府第 30、善举:做好事。 31、疾:勤奋的;努力地 32、憾:怨恨;抱怨。 33、刘氏以己之衣遗之:第一个之是“的”,第二个之是“他们”代指邻居。 34、斗升:此指一斗一升。 35、育:生养 36、竟:整,从头到尾。

句子理解

1.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就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是这样。 2.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哪一个人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文言知识 释“辄” “辄”是个文言虚词,解释为“就”、“往往”、“常常”、“总是”。上文“辄以斗升相济”,意为往往用一斗一升的粮食救助他人。成语“动辄得咎”,意为动不动就受到批评。道理 《刘氏善举》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刘家儿子“方悟”,他“悟”出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

篇8:刘氏善举文言文及翻译

刘氏善举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wèi)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1]

译文

姓刘的一个人是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有)一个孩子。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她善良。然而她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

母亲告诫他,说:“和别人相处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光。乡亲和邻居们不仅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的举动。

注释

1、者:……的人

2、昼:白天。

3、耕:耕种。

4、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5、如:像。

6、是:这样。

7、贫:贫穷。

8、辄:就。

9、相:动作偏指一方(刘氏者对邻居)。

10、济:救济,帮助。

11、偶:偶尔。

12、以:把。

13、遗(wèi):赠送。

14、之:代词,代“无衣者”。

15 、憾:怨恨。

16、咸:皆, 全,都。

17、称:称赞。

18、然:然而。

19、诫:告诫。

20、与:与,偕同之意。

21、为:做。

22、善:好,好的,善良的。

23、本:根本;准则。

24、卒:去世。

25、殆(dài):几乎。

26、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尽:没有。

27、给:给予。

28、伐:砍。

29、方:才。

30、第:房屋、府第。

31、善举:慈善的事情。

32、举:行动、举动。

33、疾:快,急速。

34、刘氏以己之衣遗之: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们”代指邻居。

35、斗升:旧时量器;此指一斗一升。

36、育:生养,养育

37、竟:终。

38、竟年如是:终年像这样。

39、时:那时

40、念:想,惦念。

41、乃:是

42、疾:急,此指努力

附阅读答案: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wèi)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dài)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遗(wèi):赠送 殆尽:几乎全部烧光了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昼则耕于田间( ) ②竟年如是( )

13、翻译句子 (2分)

乡里咸称其善。

14、本文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2、白天 这,这样

13、乡里人都说(称赞)她好(善良)。

14、如:善有善报,要学会乐于助人;帮助了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

篇9:《和氏献璧》文言文阅读答案

《和氏献璧》文言文阅读答案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7.给下面句子中的粗体字注音。

(1)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

(2)奉而献之厉王(    )

(3)王以和为诳(    )

(4)而刖其左足(    )

(5)厉王薨(    )

18.解释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意义。

(1)武王使玉人相之

(2)王又以和为诳

(3)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4)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5)遂命曰

19.指出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用法,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1)泣尽而继之以血

(2)吾非悲刖也

(3)贞士而名之以诳

(4)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20.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粗体词的`意义。

21.说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2)此吾所以悲也。

22.和氏献壁的故事常用来比喻什么?

参考答案:

17.(1)pǔ (2)pěng (3)kuāng (4)yue (5)hōng

18.(1)察看,鉴别 (2)欺骗(3)称 (4)打磨 (5)于是

19.(1)动词用作名词,眼泪(2)动词意动用法,以……为悲伤(3)名词用作动词,称(4)兼词,于之,从中

20.(1)它,代玉璞  的  这么  (2)以……为,认为  用

21.(1)介词结构后置。和氏于是抱着那块玉璞在楚山下哭。(2)判断句。这是我悲伤的原因。

22.良宝见弃,埋没真才。

篇10:刘般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刘般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刘般 生于汉朝,宣帝之玄孙,自嚣至般,积累仁义。刘般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我们来看看。

【原文】

以当袭父般爵,让与弟宪,遁逃避封。久之,章和中,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恺犹不出。积十余岁,至永元十年,有司复奏之,侍中贾逵因上书曰: 孔子称 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 。窃见居巢侯刘般嗣子恺,素行孝友,谦逊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惧非长克让之风,成含弘之化。前世扶阳侯韦玄成,近有陵阳侯丁鸿,并以高行洁身辞爵,未闻贬削,而皆登三事①。今恺景仰前修,有伯夷之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圣朝尚德之美。 和帝纳之,下诏曰: 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盖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听宪嗣爵。遭事之宜,后不得以为比。 乃征恺,拜为郎,稍迁侍中。

恺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②。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③。论议引正,辞气高雅。旧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丧,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元初中,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为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时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诏下公卿,议者以为不便。恺独议曰: 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今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师,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尤宜尊重典礼,以身先之。而议者不寻其端,至于牧守则云不宜,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④直,不可得也。 太后从之。

时征西校尉任尚以奸利被征抵罪。尚曾副大将军邓骘,骘党护之,而太尉马英、司空李郃承望骘旨,不复先请,即独解尚臧锢,恺不肯与议。后尚书案其事,二府并受谴咎,朝廷以此称之。安帝时,诏引恺拜太尉。视事三年,以疾乞骸骨,久乃许之。岁余,卒于家。

【注释】

①三事:三公之位,这里指丞相;后文提及的 公卿 即三公九卿,是朝廷高官; 二千石 刺史 指地位较高的州郡牧守级长官; 长吏 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员

②风行:风操品行

③岩穴:即岩穴之士,指隐士

④景:通 影 ,影子

【翻译】

刘恺字伯豫,因为(按礼法)应当世袭父亲刘般的封爵,(为了)让给弟弟,(就)离家逃走,以躲避世袭封爵。过了很久,到了章和年间,有关部门上书请求撤除他的封国,肃宗赞美刘恺的义行,特别优待宽容他,可刘恺还是不肯露面。过了十余年,到了永元十年,有关部门重申原来的请求(撤除刘恺的封国),侍中贾逵于是给皇帝上奏书,说: 孔子说过 能用礼让的道理来治国,对处理国事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我了解到居巢侯刘般的承嗣儿子刘恺,他平素的品行,对兄弟友爱,为人谦逊清白,把封国让与弟弟刘宪,自己藏身隐居很久了。有关部门不推究刘恺乐于为善的本意,而依照平常的法则处理此事,这恐怕不能鼓励礼让的风气,也不能成全宽容仁厚的教化。前代有扶阳侯韦玄成,近代有陵阳侯丁鸿,都因高洁品行没有接受封爵,从未听说过他们遭到贬爵削封,却都升官登宰相之位。现在刘恺仰慕前贤,有伯夷的节操,应当让他蒙受矜怜宽宥,保全他祖先的功业,以扩大彰显朝廷崇尚仁德的美誉。 和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说: 过世的居巢侯刘般,他的继嗣儿子刘恺,(按礼法)应当世袭父亲刘般的封爵,而刘恺声称遵从父亲的遗愿,把封国爵位让与弟弟刘宪,自己逃走藏身隐居七年,他操守很是坚定。大凡王法在于推崇善举,助人完成美事。现准许刘宪袭爵。这是对特殊情况的权宜处理,以后不得以此为例。 于是征召刘恺,将他任命为郎,不久升迁为侍中。

刘恺入朝为官,同朝为官者没有谁不敬仰他的风操品行。刘恺性情纯厚古朴,推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每逢征召举荐人才时,一定以岩穴之士(隐士)为先。他评论引证,谈吐高雅。以往制度规定:三公、九卿、二千石官员、刺史,不得为父母守丧三年,因此朝廷上下众多官员都废弃了丧礼。元初年间,邓太后下诏规定长吏以下官员不为父母服丧三年的,不得参加主掌诉讼案件和选拔举用贤能。当时有人上奏说州郡的长官也应该执行与此相同的丧礼制度。朝廷下诏让公卿大臣们讨论,议论者多认为州郡的`长官不便行此丧制。只有刘恺建议说: 朝廷下诏书,之所以制定长吏以下必须守丧三年的法令,不过是为崇尚教化、移风易俗,来达到弘扬孝道的目的。现在刺史、二千石这样的官职作为州郡的师表,其职责就是教化百姓、美化风俗,按理更应该实行为父母守丧三年的礼制,用自己为他人作了榜样。可是议论的人却不探寻它的原委,以至于说郡守级官员不应该服丧三年,这就像使河水的源头混浊却想得到清泉,使树木的外形弯曲却想得到笔直的影子,这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太后听从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时征西校尉任尚因为非法谋取利益而被羁押追究抵罪。任尚曾经是大将军邓骘的副手,因而邓骘的党羽庇护他,太尉马英、司空李郃迎合邓骘的旨意,不再事先请示,就独自解除任尚的监禁,刘恺不肯赞同他们的做法(议处、判议)。后来尚书查办此案,太尉马英、司空李合二人都受到责罪,而朝廷却因此称赞了刘恺。 安帝亲政的时候,下诏征召刘恺授予他太尉官职,在任上治事三年,因为身体疾病请求退职告老还乡,安帝过了很久才答应他。一年多后,在家里去世。

篇11:乌氏庙碑铭文言文阅读答案

乌氏庙碑铭文言文阅读答案

元和五年,天子曰:“卢从史始立议用师于恒,乃阴与寇连,夸谩凶骄,出不逊言,其执以来!”其四月,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其下皆甲以出,操兵趋哗,牙门都将乌公重胤当军门叱曰:“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于是士皆敛兵还营,卒致从史京师。壬辰,诏用乌公为银青光禄大夫、河阳军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封张掖郡开国公。居三年,河阳称治,诏赠其父工部尚书,且曰:“其以庙享。”即以其年营庙于京师崇化里。军佐窃议曰:“先公既位常伯,而先夫人无加命,号名差卑,于配不宜。”语闻,诏赠先夫人刘氏沛国太夫人。八年八月,庙成,三室同宇①,祀自左领府君而下,作主于第②。乙巳,升于庙。

乌氏著于《春秋》,谱于《世本》,列于《姓苑》,在莒者存③,在齐有余、枝鸣,皆为大夫。秦有获,为大官。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阳;处北者,家张掖,或入夷狄为君长。唐初,察为左武卫大将军,实张掖人。其子曰令望,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孙曰蒙,为中郎将;是生赠尚书④,讳承玼,字某。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及武德已来,始以武功为名将家。

开元中,尚书管平卢先锋军,属破奚、契丹;从战捺禄⑤,走可突干⑥。渤海扰海上,至马都山,吏民逃徙失业,尚书领所部兵塞其道,堑原累石,绵四百里,深高皆三丈,寇不得进,民还其居,岁罢运钱三千万余。黑水、室韦以骑五千来属麾下,边威益张。其后与耿仁智谋说史思明降。思明复叛,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李光弼以闻,诏拜“冠军将军”,守右威卫将军,检校殿中监,封昌化郡王、石岭军使。积粟厉兵,出入耕战。以疾去职。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薨于华阴告平里,年若干,即葬于其地。二子:大夫为长,季曰重元,为某官。铭曰:

乌氏在唐,有家于初;……来觐来斋,以馈黍稷。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释】①三室同宇:三个祭室同在一个庙宇中。②作主于第:在家中做好牌位。③存:指乌氏先祖乌存。下文中的“余”、“枝鸣”、“获”、“察”等都是乌氏先祖的名字。④是生赠尚书:他生养了获赠尚书的乌承玼。⑤捺禄:山名。⑥可突干:契丹将领的名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致从史京师 致:招引

B.号名差卑,于配不宜 宜:合适

C.走可突干 走:赶跑

D.积粟厉兵,出入耕战 厉: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阴与寇连,夸谩凶骄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B.其下皆甲以出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始以武功为名将家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D.寇不得进,民还其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体现乌承玼父子忠心报国的一组是( )

①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 ②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

③先夫人无加命,号名差卑 ④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

⑤从战捺禄,走可突干 ⑥积粟厉兵,出入耕战

A.①②④ B .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诱捕叛将卢从史的危急时刻,乌重胤挡住军门,正气凛然,控制住了局面。朝廷对他嘉赏提拔,并给予他建立家庙、先祖享祭的荣耀。

B.乌氏宗族源远流长,《春秋》上即有记载,历代都以才智能力显扬于世。入唐后成为名将之家,乌重胤因平叛有功而被封为河阳军节度使。

C.乌氏家庙于元和八年建成,用以祭祀乌重胤的先祖三代人:父亲工部尚书、左武卫大将军乌承玼,祖父中郎将乌蒙,曾祖父左领军卫大将军乌令望。

D.这篇碑铭重点突出,着重记叙了乌承玼父子舍生忘死报效国家的感人事迹,而对他们先祖的事迹则略去不述,这样写使碑铭的重点得以突出。

)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阳;处北者,家张掖,或入夷狄为君长。(5分)

(2)思明复叛,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5分)

答案:

1.A(致:送达)

2.D(均为代词,可译为“他们的”“自己的”。A.副词,却、竟然。 ∕ 副词,于是、就。B.连词,表修饰 ∕ 介词,用。C.动词,成为 ∕ 介词,给,替)

3.B.(①说的是“中贵人”,③说的是“先夫人”,④说的是乌氏先祖。)

4.C(“左武卫大将军”是乌氏先祖唐初的乌察,从下文看,其父生前曾还被授予“右威卫将军”等职。)

5.(1)他们的后代有去江南的,在鄱阳安家;居住在北方的,在张掖安家;有的进入夷狄之国,成为君长。

(2)史思明又反叛了(唐朝),乌承玼与其兄乌承恩谋划杀死史思明。事情败露,被灭族,尚书乌承玼独自逃出得以免死。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阅读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刘氏善举》阅读答案

刘潘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刘伶病酒文言文阅读答案

最美的善举阅读附答案

刘公平倭冢记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刘平传文言文阅读

介绍四川刘氏庄园的导游词

快手刘阅读答案

《快手刘》阅读答案

画蛇添足文言文答案

《刘氏善举》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刘氏善举》文言文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