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卫绾列传》阅读答案和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ree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史记.卫绾列传》阅读答案和翻译(共含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re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史记.卫绾列传》阅读答案和翻译

篇1:《史记.卫绾列传》阅读答案和翻译

《史记.卫绾列传》阅读答案和翻译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 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 岁余不噍呵①绾,绾日以谨力。

⑵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

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②,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 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 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⑶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⑷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酎金③失侯。

⑸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建陵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然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卫绾列传》) [注]①噍呵:斥责。②施易:变卖以换钱财。③酎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B.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C.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D.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帝且崩.时 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

B. 景帝幸.上林 幸:指皇帝到某处。

C. 诏中郎将参.乘. 参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

D. 迁.为御史大夫 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召请文帝左右近臣宴饮,绾以生病 为由推辞。景帝即位后,一年多没有斥责过他。

B.卫绾为官清廉,为人忠实宽厚。别人拿宝剑换取钱财,而他却把先帝赐的六把宝剑保存完好;有郎官责备他,他也甘愿蒙受他人的责备,不与人争辩;有了功劳,常让给他人。

C.卫绾敦厚少言。他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只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

D.司马迁评价卫绾,说他为政虽不整肃却能成功,虽不苛严却能安定,启示后世人臣,为政应当注意从卫身上吸取经验教训。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5 分)

(2) 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建陵之谓邪? (5 分)

参考答案

4. C

5. D 迁,一般指升职。

6. B

7. (1)文帝将要驾崩时(或临终前),嘱咐孝景帝说:“卫绾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你要好好对待他。”

(2)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要在言语上迟钝一些,而在行动上要敏捷’,这大概是在说建陵这样的'人吧?

【参考译文】

建陵侯卫绾是代郡大陵人。卫绾依靠在车技上的本事,当上了郎官,侍奉孝文帝,不断立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为人忠厚谨慎而没有其他的才能。孝景帝做太子的时候,召请皇上的左右近臣喝酒,而卫绾却称病没有前去。文帝临终时,嘱咐孝景帝说:“卫绾是个忠厚的人,一定要好好地待他。”等到文帝驾崩,景帝即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也没有呵责过卫绾,而卫绾每天都谨慎尽力。

景帝游幸上林苑,诏令中郎将卫绾陪同乘车,景帝回来时问道:“你知道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辆马车吗?”卫绾说:“微臣从一个驾车的士卒有幸得以依靠功劳逐步升迁为中郎将,我自己不知是什么缘故。”皇上问道:“我在做太子的时候,曾召你来喝酒,你却不肯来,为什么呢?”卫绾回答说:“真是罪该万死,我实在是有病在身。”皇上赐他一把宝剑,他说:“先帝赐给我的宝剑已有六把,我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皇上说:“宝剑这种东西,大家常拿它来交换买卖,难道你还保存至今吗?”卫绾说: “都还在。”皇上派他取来那六把宝剑,宝剑都还装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郎官犯了过错,卫绾经常代替承担罪责,不和其他的郎官争执;有了功劳,也往往推让给其他郎官。皇上认为他品性端正,忠厚老实而没有其他的心眼,于是任命他为河间王的太傅。吴楚七国造反的时候,皇上任命卫绾担任将军,率领河间的军队去讨伐叛军立下功劳,被任命为中尉。三年之后,因为建立了军功,在孝景帝前元六年,被封为建陵侯。

第二年,皇上废黜了太子,诛杀栗卿等人。皇上认为卫绾是个忠厚的人,不忍心让他去办,于是赐他告退还家,而派郅都去搜捕处置栗家的人。这个案子办完以后,皇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回卫绾,任命他为太子太傅。过了许久,升任他为御史大夫。五年之后,接替桃侯刘舍担任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只举职分内例行之事上奏。但是从开始做官直到位居丞相,始终没有提出过什么议论。皇上认为他敦厚老成,可以辅佐年少的太子,对他很尊重和宠信,赏赐很多。

他做了三年的丞相,景帝驾崩,武帝即位。建元年间,丞相因为在景帝卧病时各官署的囚犯大多是无辜受到牵连的,被认为不够称职,所以被免除了官职。此后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爵位,因犯在宗庙祭祀时献金助祭(不合要求)的罪失去侯位。

太史公说: “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要在言语上迟钝一些,而在行动上要敏捷’,这大概是在说建陵这样的人吧?因此,他们的教化不用整肃就能成功,不用苛严就能安定。他们可以说是品行敦厚的君子啊!”

篇2:史记张仪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史记张仪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 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 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 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 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与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题目】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 B. 仪之言果信矣 信:真实

C. 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 售:嫁出去 D.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须:等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将为国交也 王以其言为然

B.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 有顷而病

C.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 非独仪知之也

D.出妇嫁于乡曲者 问于左右

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B. 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C. 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D. 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秦惠文王一听,立刻找来陈轸,问是否有这回事。

B.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跟张仪争宠,秦惠王最终拜张仪为相,陈轸便去了楚国。楚国重视他,还让他出使秦国。

D.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4分)

②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两个事例。(要求自己概括)(3分)

【参考答案】

5. A(恶:诋毁)

6. C(代词,这,这件事 A.介词,给,替/动词,是 B.连词,因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D.介词,在/介词,向)

7. B

8. C(“楚未之重也”, 楚国不重视他。)

9.(1)①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判断句式1分,“善”1分,“厚”“薄”1分,句意1分)

②忠于国君尚且被弃用,我陈轸不去楚国又到哪里去呢?(“且”1分,“见弃”被动句1分,句意1分)

(2)①陈轸面对张仪的诋毁,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②韩魏相攻,期年不 解。秦惠王向陈轸征求意见前,想知道陈轸是否还愿意帮他,陈轸用庄舄病中说越语的故事打消了秦惠王的疑虑,放心听取他的建议。③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 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果真,韩魏两败俱伤,秦国才出兵,大获全胜。(1点2分,2点3分。 答到三点中任意两点均可。)

翻译:

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带着丰厚的礼物轻便快捷地来往于秦国和 楚国之间,本该替国家的外交事务出力。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大王为什么不随他的便呢?”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有。”秦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陈轸说: “不仅张仪知道这回事,而且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回事。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的君主便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因而都希望要他 做儿子。所以被贩卖的奴仆、侍妾,不出里巷就卖掉了的,是好奴仆、好侍妾;被遗弃的妇女能嫁在本乡本土的,是好妇女。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君主,楚国又怎么 会认为陈轸是忠臣呢?忠于国君还要被弃用,我陈轸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的话是对的,就友好地对侍他。

陈轸在秦国逗留了一年,秦惠王终于让张仪做了宰相,而陈轸就投奔到楚国。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遣陈轸出使秦国。陈轸于是到秦国去。

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秦惠王想劝救,向文武大臣询问。有的说劝救有利,有的说劝救不利。秦惠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陈轸刚好到了秦 国,秦惠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有思念寡人没有?”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秦惠王说:“没有。”陈轸说:“他在楚国当了大官,不久 生病了。楚王说:‘庄舄是越国的微贱之人,现在在楚国做了大官,尊贵富有了,也思念越国不?’身边的侍从人员回答说:‘一般人生病时最容易泄露自己对故土 的思念之情。他思念越国就会说越语,不想念越国就会说楚语。’让人去听他说话,果然还是说越语。现在我虽然被弃用被赶到了楚国,怎么会不说秦话了!秦惠王 说:“好!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有的对我说劝救有利,有的对我说劝救不利。我下不了决定。希望你为你的主子谋划之余,能帮我谋划这件事。” 陈轸回答说:“应该也有人讲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给您听吧?卞庄子想杀老虎,客馆里的佣人劝他:说‘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牛好吃他们就必然会争起来,争起来 他们就会打起来,打起来强大的一方就会受伤,弱小的一方就会死。您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了伤的,一举而有杀两头老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在一旁 看着两虎相斗。不一会,两只老虎果然打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受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卞庄子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伤的,果然一举而有拿下两只老虎之功。现 在韩魏相争,打了整一年还停不下来,这一定会导致两国中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到时候趁机去讨伐受伤的那个国家,必然一举而拿下两国。这不就 像是卞庄子刺虎吗?(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选择立场),我为自己的国君出主意与为大王您出主意有什么不同呢?秦惠王说:“好。”最终不去劝救。最后韩魏两国 果然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了。秦国这才出兵讨伐,大获全胜。这是陈轸的计谋。

篇3:《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着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①,侍武帝。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以此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②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馀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馀,复召为郎。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间居,不慕官爵。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释】①狗监:汉代内官名,主管皇帝的猎犬。

②西僰:(xī bó)古族名。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从者谢吉 谢:告诉

B.故空藉此三人为辞 藉:借助

C.长卿固未尝有书也 固:本来

D.忠奏其书,天子异之 奏:进献

5.以下四组句子,全都表现司马相如才华令人叹服的一组是( )(3分)

①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 ②自往迎相如

③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④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⑤与卓氏婚,饶于财 ⑥时时著书,人又取去

A.①③⑥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粱孝王到京城朝见景帝时,司马相如见到并喜欢上了跟梁孝王前来的几个游说之士,于是借口生病辞掉官职,旅居粱国。

B.临邛县令王吉发自内心地尊敬司马相如,相如到临邛县后,他每天前去拜访相如。卓王孙、程郑请相如吃饭时,他甚至亲自去迎接。

C.司马相如在景帝及武帝朝分别任职,两位皇帝对他的辞赋的态度迥然不同。他为武帝写作的游猎之赋,假托三个虚构的人物,来阐明做天子的大义。

D.司马相如不追慕官爵名位,不同公卿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常借病在家闲居。可是,却曾因有人上书说他出使时接受贿赂而失去过官职。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5分)

(2)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5分)

参考答案:

4.A 5.B 6.B

7.(1)(司马相如)一向与临邛县令王吉互相交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外出任官,不太顺心,可以到我这来拜访。”(善:交好;宦游:外出做官;遂:顺心、称心、如意;句意2分。)

(2)皇上听说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此机会把这并不是皇上的本意告知巴蜀百姓。

(责:责备,责罚;喻告:告知,晓喻;状语后置句,句意2分。)

翻译: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所以他父母给他取名犬子。司马相如完成学业后,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最初,他凭借家中富有的资财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粱孝王前来京城朝见景帝,跟他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因此就借生病为由辞掉官职,旅居粱国。粱孝王让相如这些读书人一同居住,相如才有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正赶上粱孝王去世,相如只好返回成都。然而家境贫寒,又没有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于是,相如前往临邛,暂住在城内的一座小亭中。临邛县令佯装恭敬,天天都来拜访相如。最初,相如还是以礼相见。后来,他就谎称有病,让随从去拒绝王吉的拜访。然而,王吉却更加谨慎恭敬。临邛县里富人多,象卓王孙家就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也有数百人。二人相互商量说:“县令有贵客,我们备办酒席,请请他。”一并把县令也请来。当县令到了卓家后,卓家的客人已经上百了。到了中午,去请司马长卿,长卿却推托有病,不肯前来。临邛令见相如没来,不敢进食,还亲自前去迎接相如。相如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满座的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

过了较长一段时间,蜀郡人杨得意担任狗监,事奉汉武帝。一天,武帝读《子虚赋》,认为写得好,说:“我偏偏不能与这个作者同时。”杨得意说:“我的同乡人司马相如自称,是他写了这篇赋。”武帝很惊喜,就召来相如询问。相如说:“有这件事。但是,这赋只写诸侯之事,不值得看。请让我写篇天子游猎赋,赋写成后就进献皇上。”武帝答应了,并命令尚书给他笔和木简。相如用“子虚”这虚构的言辞,是为了陈述楚国之美;“乌有先生”就是哪有此事,以此为齐国驳难楚国;“无是公”就是没有此人,以阐明做天子的道理。所以假借这三个人写成文章,用以推演天子和诸侯的苑囿美盛情景。赋的最后一章主旨归结到节俭上去,借以规劝皇帝。把赋进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

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逢唐蒙受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西郡又多为他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人。他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皇上听到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的本意。檄文说:

从那以后,有人上书告相如出使时接受了别人的贿赂,因而,他失掉了官职。他在家呆了一年多,又被召到朝廷当了郎官。

相如口吃,但却善于写文章。他经常患糖尿病。他同卓文君结婚后,很有钱。他担任官职,不曾愿意同公卿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而借病在家闲呆着,不追慕官爵。

相如已因病免官,家住茂陵。天子说:“司马相如病得很厉害,可派人去把他的书全部取回来;如果不这样做,以后就散失了。”派所忠前往茂陵,而相如已经死去,家中没有书。询问相如之妻,她回答说:“长卿本来不曾有书。他时时写书,别人就时时取走,因而家中总是空空的。长卿还没死的时候,写过一卷书,他说如有使者来取书,就把它献上。再没有别的书了。”他留下来的书上写的是有关封禅的事,进献给所忠。所忠把书再进献给天子,天子惊异其书。

篇4:史记汲郑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史记汲郑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田)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汉武帝)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 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①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 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公孙)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注] 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明君。

【题目】

19.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善灌夫、郑当时(2)群臣或数黯()

(3)汲黯何如人哉()(4)使人可其奏()

20.下列各句中划线处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句是()(2分)

A.数犯主之颜色B.天子方招文学儒者

C.最后病,庄助为请告D.其见敬礼如此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2)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22.下面的 句子中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3分)

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23.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_______的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19.与……交好;责备;怎么样;同意,批准

20.C

21.(1)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来治理国家呢!

(2)难道是让他们一味阿谀奉迎,曲从怂恿,使君王陷于违背正道的境地吗?

22.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23.对比,突出武帝对汲黯的尊重礼遇,表现他的直谏刚正。

节选翻译:

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靠父亲保举,孝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景帝死后,太子继位,任命他做谒者之官。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攻战,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他未到达东越,行至吴县便折返而归,禀报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他回来报告说:“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皇上认为汲黯贤良,免他无罪,调任为荥阳县令。汲黯认为当县令耻辱,便称病辞官还乡。皇上闻讯,召汲黯朝任中大夫。由于屡次向皇上直言谏诤,他仍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当了东海郡太守。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他体弱多病,经常躺在卧室内休息不出门。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很称赞他。皇上得知后,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比照九卿的待遇。他为政力求无为而治,弘其大要而不拘守法令条文。

汲黯与人相处很傲慢,不讲究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但是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很注重志气节操。他平日居家,品行美好纯正;入朝,喜欢直言劝谏,屡次触犯皇上的面子,时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为人。他与灌夫、郑当时和宗正刘弃交好。他们也因为多次直谏而不得久居其官位。

就在汲黯任主爵都尉而位列九卿的时候,窦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fén,坟)做了宰相。年俸中二千石的高官来谒见时都行跪拜之礼,田蚡竟然不予还礼。而汲黯求见田蚡时从不下拜,经常向他拱手作揖完事。这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太过分了,汲黯太愚直!”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

汲黯多病,而且已抱病三月之久,皇上多次恩准他休假养病,他的病体却始终不愈。最后一次病得很厉害,庄助替他请假,皇上问道:“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庄助说:“让汲黯当官执事,没有过人之处。然而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已成的事业,以利诱之他不会来,以威驱之他不会去,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样勇武非常,也不能憾夺他的志节。”皇上说:“是的。古代有所谓安邦保国的忠臣,像汲黯就很近似他们了。”

大将军卫青入侍宫中,皇上曾蹲在厕所内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平时有事求见,皇上有时连帽子也不戴。至于汲黯进见,皇上不戴好帽子是不会接见他的。皇上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适逢汲黯前来启奏公事,皇上没戴帽,望见他就连忙躲避到帐内,派近侍代为批准他的奏议。汲黯被皇上尊敬礼遇到了这种程度。

篇5:《卫将军骠骑列传》阅读答案和翻译

《卫将军骠骑列传》阅读答案和翻译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咸击匈奴单于。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既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羸,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迟明,行二百馀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馀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馀粟以归。

骠骑将军亦将五万骑,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无裨将。悉以李敢等为大校,当裨将,出代、右北平千馀里,直左方兵,所斩捕功已多大将军。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后五岁,伉弟二人,阴安侯不疑及发干侯登皆坐酎金失侯。失侯后二岁,冠军侯国除。其后四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汉军既度幕,人马罢(2)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

19.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会日且入()

A.还要B.尚且C.将要D.况且

(2)直左方兵()

A.通“值”,进击。B.通“值”,遇到。

C.通“值”,价值相当。D.通“值”,兵力相当。

20.把第①段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2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1)赵信为单于谋曰(2)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B.(1)乃悉远北其辎重(2)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C.(1)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2)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D.(1)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2)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22.本文对卫将军和骠骑将军与匈奴作战的记述有详有略,请对此简要说明。(3分)

23.依据第③划线句,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主要品质。(2分)

参考答案

18.2分(1)通“疲”,疲惫(2)触犯犯罪

19.2分(1)C(2)B

20.6分正碰上大将军的.军队开出塞外一千多里,看见单于的军队排成阵势等待(着汉军)(或在那里),于是大将军又命令用武刚车围成环形营垒(自己排成环型营垒),又放纵(放出、派出)五千骑兵前往(奔袭)抵挡匈奴(命令五千骑兵纵马奔驰抵挡匈奴)。

关键词:适值,陈,当

21.2分B

22.3分写大将军详尽。先写战前单于的谋略;后叙两军相遇时匈奴以逸待劳,大将军指挥沉稳,列阵派兵作战;此时又描绘红日西坠、飞沙走石的自然景物;然后写大将军派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军队,单于夜逃,大将军驱兵追击,烧其城和余粮两还口而写骠骑将军只用“直左方兵”四字写作战过程,用斩获功劳多于大将军一句概括的叙述写作战结果。

说明:写大将军与匈奴作战,战前、战时、战斗结束都非常详细;应结合原文对这三个阶段的“详”具体分析。

23.2分

不拘古法;自负不羁舍家保国;以国当家;以国为家;一心为国

参考译文

元狩四年(前119)春天,武帝命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令骠骑将军从代郡出兵,命令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兵。都攻打匈奴的单于。赵信替单于出谋划策说:“汉军已越过沙漠,人困马疲,匈奴可以坐收汉军俘虏了。”于是把他们的辎重全部运到遥远的北方,全把精兵安排在大漠以北等待汉军。正碰上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开出塞外一千多里,看见单于的军队排成阵势等在那里,于是大将军下令让武刚车排成环形营垒,又命五千骑兵纵马奔驰,抵挡匈奴。

匈奴也有大约一万骑兵奔驰而来。恰巧太阳将落,刮起大风,沙石打在人们的脸上,两军都无法看见对方,汉军又命左右两翼急驰向前,包抄单于。单于看到汉朝军队很多,而且战士和战马还很强大,若是交战,对匈奴不利。因此,在傍晚时单于就乘着六头骡子拉的车子,同大约几百名壮健的骑兵,径直冲开汉军包围圈,向西北奔驰而去。这时,天已黄昏,汉朝军队和匈奴人相互扭打,杀伤人数大致相同。汉军左校尉捕到匈奴俘虏,说单于在天未黑时已离去,于是汉军就派出轻骑兵连夜追击,大将军的军队也跟随其后。匈奴的兵士四散奔逃。直到天快亮时,汉军已行走二百余里,没有追到单于,却俘获和斩杀敌兵一万 多人,于是到达了窴颜山赵信城,获得匈奴积存的粮食以供军队食用。汉军留住一日而回,把城中剩余的粮食全部烧掉才归来。

骠骑将军也率领五万骑兵,所带军需物资也与大将军卫青的相同,但却没有副将。他就任用李敢等人做大校,充当副将,从代郡、右北平出兵一千余里,遇上左贤王的军队,他们斩获敌兵的功劳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将军卫青。

骠骑将军为人寡言少语,不泄露别人说的话,有气魄,敢做敢为。武帝曾想教他孙子和吴起的兵法,他回答说:“战争只看战略如何就够了,不必尽学古代兵法。”武帝为他修盖府第,让骠骑将军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无心考虑私家的事情。”从此以后,武帝更加重用和喜爱骠骑将军霍去病。

骠骑将军自元狩四年(前119)出击匈奴以后三年,即元狩六年(前117)就去世了。

自从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卫青的长子宜春侯卫伉因犯法而失掉侯爵。五年以后,卫伉的两个弟弟阴安侯卫不疑和发干侯卫登,都因为犯了助祭金成色不足和分量不够的罪而失掉侯爵。失掉侯爵后二年,冠军侯的封国被废除。这以后四年,大将军卫青死去,朝廷加封他的谥号是烈侯。

篇6:史记循吏列传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史记循吏列传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①,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太史公曰:孙叔敖出一言,郢市复。子产病死,郑民号哭。公仪子见好布而家妇逐。石奢纵父而死,楚昭名立。李离过杀而伏剑,晋文以正国法。

篇7:史记循吏列传阅读答案

①尺籍:汉制,把杀敌斩首的功劳记录在一尺长的竹板上,称“尺籍”。此句是说男子不必再当兵出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俗盛美,政缓禁止       禁:禁令。

B.闻君嗜鱼,遗君鱼         遗:赠送。

C.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私:偏袒。

D.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当:应当。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       徒慕君之高义也

B.丧期不令而治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C.坚直廉政,无所阿避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子则自以为有罪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明义,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对循吏的肯定,他认为官吏奉职循理,就可以此治理好天下,不一定非要用严刑峻法。

B.子产在国政混乱的时候担任郑相,治理郑国二十六年,郑国因他而大治,老百姓非常爱戴他,以至在他逝世时为他哭泣。

C.公仪休担任鲁相,遵奉法度,使得百官品行端正,他不轻易接受别人的礼物,也拒绝与民争利,为不影响百姓曾出妻焚机。

D.石奢是楚相,他为尽孝而放了杀人的父亲,为守法而自我监禁,楚王认为这是下属的问题想要宽恕他,他不接受,最终自刎。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2)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4.D (当:判罪。)

5.B (A代词,他/结构助词,的;B都是连词,表示转折;C助词,所字结构,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助词,和“为”构成被动句式;D连词,如果/连词,却。)

6.D “认为是下属的问题”是晋文公对李离事情的态度。)

7.(1)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的,刑罚用来阻止坏人作恶的。(判断句2分,“所以”一个1分,句子通顺流畅1分。)

(2)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儿”“去”各1分,宾语前置1分,句子通顺流畅1分。)

篇8:《史记酷吏列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帝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氏宗人三百余家,豪滑,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篇9:《史记酷吏列传》阅读答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岁余,郡中不拾遗 居:过了

B.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 诣:往,到

C.野彘卒入厕 卒:最终

D.临江王独非忠臣邪 独:难道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C.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D.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郅都不畏强权、敢于对抗豪强权贵的一组是( )

①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 ②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

③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 ④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

⑤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⑥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郅都被汉景帝任命为济南郡太守后,雷厉风行地打击济南豪强,影响极大,周围十几郡太守对他衷心敬服,视他如上司。

B.临江王被传到中尉府受审,郅都责讯甚严,临江王恐惧,请求郅都给他刀笔,欲写信直接向汉景帝谢罪,郅都不许。

C.郅都执法不阿,从不趋炎附势,难免得罪权贵,后因其对头魏其侯故意陷害,致使临江王自杀,郅都也因此遭窦太后记恨,最终被处决。

D.景帝欲救遇险的贾姬却遭到郅都的阻止,可见郅都是一个能考虑宗庙社稷而直言进谏的.难得的忠臣。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C(卒同猝,突然的意思)

7.D(A.加在动词前表被动,可翻译为被/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翻译为自己我。B.副词,像/连词,还是,或者。C.表修饰,不译/表顺承,就。D.均为动词,均可翻译为到)

8.B(①表现其公正廉洁;③⑥表现其忠于职守)

9.C(文中并未提及魏其侯与郅都有过节,属于无中生有的信息)

10.(1)我既然离开父母出来做官,那本来就应该奉公守节以身殉职,无论如何不能再顾及妻子儿女。(倍亲固死节妻子各1分,句意1分)

(2)匈奴人早就听说过郅都的为人,郢都一到任后,匈奴便自动地把军队撤走了,直到郅都死都没有再靠近雁门。(素节引兵竟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郅都是河东郡杨县人,曾以郎官的身份服待过孝文帝。孝景帝在位时,郅都做了中郎将,他敢于直言劝谏,能在朝廷上当面驳斥一些大臣的意见。有一次他随从景帝到上林苑,景帝的贾姬上厕所时,一只野猪突然也窜了进去。景帝使眼色让郅都去救贾姬,郅都不去。景帝抄起兵器想自己去救,郅都就跪在景帝面前拦阻说:失去一个妃子,可以再找一个,难道天下缺少这种人吗?即使您不珍惜自己,如果万一出点~,那怎么向整个国家,向您太后交待呢?于是景帝便停住了,而野猪后来也自己离去了。太后听说这件~,赏给了郅都一百斤铜,郅都从此受到了重视。

济南郡的{氏是个有三百余家的大族,强横奸猾,前几任的郡太守都对他们无法管制,于是景帝就任命郅都去做了济南太守。郢都一到任就把{氏的一些首恶通通灭了族,其余的人吓得个个心惊肉跳。仅仅一年多,郡中就变得路不拾遗了,附近十几个郡的太守都像敬畏上级长官一样敬畏郅都。

郅都为人勇敢,有魄力,公正廉明,谁给他私下写信他都不看,谁送东西他也不要,不接受任何人说情。他经常自勉说:我既然离开父母出来做官,那就应该奉公守节以身殉职,无论如何不能再顾及妻子儿女。

后来郅都做了掌管京城治安的中尉。那时朝廷里地位最高待人最傲慢的是丞相条侯周亚夫,可是郅都见了他仅仅是作个揖而已。当时民风朴实,人人自重,都害怕犯罪,而郅都却率先实行严刑酷法,他执法不避权贵,使得那些诸侯王公和皇家宗室都怕得斜着眼看他,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苍鹰。

当景帝的儿子临江王刘荣被征到中尉府受审时,刘荣想要刀笔给皇上写信谢罪,郅都不让府吏给他。魏其侯窦婴派人暗中给了临江王。临江王送出书信后就自杀了。窦太后听说此~非常生气,找了一个别的借口说郅都犯了大法,将其罢职为民。而景帝则派了一个使者持着旌节去郅都家任命他担任雁门太守,让他从家中直接走便道赴任,并授予他遇~可以随机处里的特权。匈奴人早就听说过郅都的为人,郢都一到任后,匈奴便自动地把军队撤走了,直到郅都死都没有再靠近雁门。匈奴曾用木头刻了一个郅都像,叫骑兵们练习射箭,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射中,郅都居然能使人怕到这种地步。匈奴把他看作心腹之患。窦太后后来又援引了法律陷害郅都。景帝说:郅都是忠臣。想宽释他。窦太后说:他是忠臣,难道临江王就不是忠臣吗?结果郅都就这样被斩了。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原文和翻译

《史记?列传》读后感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

《史记冯唐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史记翻译

史记东越列传读后感

史记伍子胥列传读后感800字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原文及翻译

管晏列传翻译

《史记.卫绾列传》阅读答案和翻译(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史记.卫绾列传》阅读答案和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