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前的李鸿章阅读题答案(共含10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heris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关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20xx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6分)
(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12.(1)BE
(2)其贡献具体表现在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具体而有实效的作为。(2分)
见解: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实业;保护大清国国家主权;打开国门开展双边贸易等。(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作为:①平定战乱,使国家恢复安定。②亲自独立创办军工、运输、通信等实业。③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①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②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③朝廷的腐败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做了替罪羊。(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4)看法一: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①李鸿章29岁便显露才识,后又组建淮军并取得平叛的胜利,创办实业并取得一定实效,(2分)故“敬李鸿章之才”。
②李鸿章很早就认识到必须保护国家主权,要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却少有人共鸣,(2分)故“惜李鸿章之识”。
③大清国每当存亡危急时,均要李鸿章承担最难堪之事,屡战屡败又全由李鸿章承担一切罪责,无人体谅李鸿章的处境,理解其良苦用心,(2分)故“悲李鸿章之遇”。
看法二:不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①李鸿章以及洋务派的主张并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没有起到强国的作用,(2分)故“才不真”。
②李鸿章没有认清中国帝王统治的弊端,被朝廷支使,(2分)故“识不透”。
③李鸿章的遭遇,除了朝廷的腐败统治之外,也有其自身屈从朝廷这重要的原因,(2分)故“遇不值得悲”。
看法三:要辩证地分析。
①李鸿章有才识,但是没能冲破时代的束缚,其才识仅服务于朝廷,(2分)故可认同不值得敬仰。
②李鸿章有关于国家主权等的远见卓识,但这是纸上谈兵,难以实行,(2分)故可钦佩不值得惋惜。
③李鸿章不是“误国者”,但又不是卫国者,(2分)故其遭遇可同情不值得悲伤。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关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6分)
(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2.(1)BE(E3分,B2分,D1分“盖棺定论”表述绝对化;A李鸿章早年并未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去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也不是朝廷的委派;C甲午之战以后,李鸿章没有坚决抵制列强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2)其贡献具体表现在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具体而有实效的作为。(2分)
见解: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实业;保护大清国国家主权;打开国门开展双边贸易等。(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作为:①平定战乱,使国家恢复安定。②亲自独立创办军工、运输、通信等实业。③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意思答对即可。)
(3)①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②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③朝廷的腐败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做了替罪羊。(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4)看法一: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①李鸿章29岁便显露才识,后又组建淮军并取得平叛的胜利,创办实业并取得一定实效,(2分)故“敬李鸿章之才”。
②李鸿章很早就认识到必须保护国家主权,要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却少有人共鸣,(2分)故“惜李鸿章之识”。
③大清国每当存亡危急时,均要李鸿章承担最难堪之事,屡战屡败又全由李鸿章承担一切罪责,无人体谅李鸿章的处境,理解其良苦用心,(2分)故“悲李鸿章之遇”。
看法二:不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①李鸿章以及洋务派的主张并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没有起到强国的作用,(2分)故“才不真”。
②李鸿章没有认清中国帝王统治的弊端,被朝廷支使,(2分)故“识不透”。
③李鸿章的遭遇,除了朝廷的腐败统治之外,也有其自身屈从朝廷这重要的原因,(2分)故“遇不值得悲”。
看法三:要辩证地分析。
①李鸿章有才识,但是没能冲破时代的束缚,其才识仅服务于朝廷,(2分)故可认同不值得敬仰。
②李鸿章有关于国家主权等的远见卓识,但这是纸上谈兵,难以实行,(2分)故可钦佩不值得惋惜。
③李鸿章不是“误国者”,但又不是卫国者,(2分)故其遭遇可同情不值得悲伤。
(必须围绕梁启超的三方面评价概括分析,搬用第二题答案不给分。)
《上李鸿章书》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6题(14分)
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自古教养之道,莫备于中华;惜日久废弛,庠序亦仅存其名而已。泰西诸邦崛起于近世,深得三代之遗风,庠序学校遍布国中,人无贵贱皆奋于学。凡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于学之中,使通国之人,童而习之,各就性质之所近而肆力焉。又各设有专师,津津启导,虽理至幽微,事至奥妙,皆能有法以晓喻之,有器以窥测之。其所学由浅而深,自简及繁,故人之灵明日廓,智慧日积也。质有愚智,非学无以别其才,才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有学校以陶冶之,则智者进焉,愚者止焉,偏才者专焉,全才者普焉。盖贤才之生,或千百里而见一,或千万人而有一,若非随地随人而施教之,则贤才亦以无学而自废,以至于湮没而不彰。泰西人才之众多者,有此教养之道也。
且人之□□不一,其上焉者,有不徒苟生于世之心,则虽处布衣而以天下为己任,此其人必能发奋为雄,卓异自立,无待乎勉勖也,所谓豪杰之士不待文王而后兴也。至中焉者,端赖乎鼓励以方,故泰西之士,虽一才一艺之微,而国家必宠以科名,是故人能为奋,士不虚生。逮至学成名立之余,出而用世,则又有学会以资其博,学报以进其益,萃全国学者之能,日稽考于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陈出新,开世人无限之灵机,阐天地无穷之奥理,则士处其间,岂复有孤陋寡闻者哉?又学者倘能穷一新理,创一新器,必邀国家之上赏,则其国之士,岂有不专心致志者哉?此泰西各种学问所以日新月异而岁不同,几于夺造化而疑鬼神者,有此鼓励之方也。
孙文《上李鸿章书》(节选)
1.节选的文字所要表达的观点是 (2分)
2.对文章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让国人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每个人都努力培养自己的天赋气质。
B.让国人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各人根据自己的天赋气质发挥力量。
C.让国人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各人都努力靠近自己的天赋气质。
D.让国人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各人向着最接近于自己天赋气质的方向去努力。
3.文章第一段将 和 进行对比,作者的用意是。(4分)
4.文章第二段的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才志还是才智?请简述理由。(3分)
5.用自己的话概括西方的鼓励之方。(3分)
参考答案:
1.国民需要良好的教养之道和鼓励之方。(2分)
2.D(2分)
3.中华教养之道、西方教养之道;建议国家效法西方,普及教育,循序渐进,因材施教。(4分)
4.才志。这段主要谈实施国策鼓励国人立志求学的重要性,紧连的下文依据是否有主动发奋之心将人们分成上焉者和中焉者,因此,作者强调的人之不一之处应该是才志。(3分)
5.细分学科。给有专项才艺的人以声望;用学会、学报等机构媒体来开阔视野,促进研讨;重奖有贡献的研究者创造者。(3分)
《李鸿章家书》阅读答案及译文
李鸿章家书——致瀚章兄
来函由清江至镇搭轮船赴鄂,拟五月初七接篆,川费不足,借用弟与省斋各二千金,俟到任陆续缴呈老母收存。将来此项归还,乞禀母亲转交六弟妇,留作家用。幼弟代办经方等喜事,未寄分文,殊以为歉。闻其家不甚宽裕,或分作两次付寄为妥。
方儿按课作文,工夫浅,天分低,仅成片段。鄙意原不必观场,而少年欲速之志未便阻遏,或临时请赵密庵、彭子尊送去,试毕即归。桂儿尚未开笔,孔桂轩喜与讲典,故史、鉴略解一二,而书不能熟,又因气弱未肯严督。弟公冗不暇兼管,伊能读书亦觉文、诗、小楷无甚用处。每忆髫龄,仰蒙严亲日夕督责,乃底于成,今竟不克施于儿辈,有愧庭训多矣……子弟之不才固关气数,父兄当于文艺之外教以做人立身之道,或亦可挽回一二耶。季弟久无鄂信,疏懒已极,事亲大节若置度外,岂能责子孙以孝为?金姬病时好时歹,似尚不至作古。桐城既有隙地,姑存此说。去夏收婢名顺喜者,弟妇尝讥其无用而有性气,必欲遣之;嗣闻其有孕而止。四月初二申时竟产一男(拟名燕保),在我不必多此赘物,亦不敢不为堂上告。合家闻之,当共喷饭。此间无称贺者,或请慈谕弟妇,时婉讽其善视之,无使失所。弟于此事颇知调停,伉俪更益和睦。妇病亦久不作,惟觉多此一举。天下事往往无意得之,亦悔之晚耳!
注:本文是李鸿章写给长兄李瀚章家书。文中的“幼弟”即李鸿章六弟李昭庆,“李经方”是李鸿章长子。“桂儿”即李经述,是李鸿章次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弟公冗不暇兼管 冗:多余
B、俟到任陆续缴呈老母收存 俟:等到
C、事亲大节若置度外 度:考虑
D、妇病亦久不作 作:发作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借用弟与省斋各二千金失其所与, 不知
B、闻其家不甚宽裕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岂能责子孙以孝为不赂者以赂者丧
D、弟妇尝讥其无用而有性气吾尝终日而思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封信写于李鸿章搭乘轮船赴湖北上任途中,李赴任时,为筹足旅费,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四千两银子。
B、李鸿章认为自己的儿子作文的工夫浅,天分低,所以认为儿子暂不适合参加科举考试,但又不能阻止他的上进心,所以打算临时请人代替考试。
C、作者在信中指出,家中子弟没有才能固然关乎家族的命运,但在文章技艺之外教给他们立身做人的道理,或许可以有所补救。
D、李鸿章曾经收了一个叫顺喜的婢女,夫人认为顺喜没有什么用处,性情脾气还不小,所以千方百计要把顺喜赶走,最后因对方怀孕了才作罢。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忆髫龄,仰蒙严亲日夕督责,乃底于成,今竟不克施于儿辈,有愧庭训多矣……
(2)此间无称贺者,或请慈谕弟妇,时婉讽其善视之,无使失所。
参考答案
4、A【解析】冗:繁忙
5、B【解析】B项“其”,代词,他的。A项“与”,连词,和/动词,亲附,结交;C项“以”,介词,用/介词,因为;D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6、B【解析】“打算临时请人代替考试”错,根据文意,应是请赵密庵、彭子尊送他去考试,考完了就回来。
7、【参考翻译】
(1)经常回忆儿时,承蒙严父日夜督促责罚,才达到成功,现在竟然不能施加于儿辈身上,有愧于父亲的教诲太多了……
(得分点:髫龄,底于,克,庭训)(5分)
(2)这中间没有称道庆贺的,或许可以请老母劝告弟妇,不时地婉劝她好好对待燕保,不要让他失去安身之处。
(得分点:或,慈,讽,失所)(5分)
【译文】
来信写于我由清江至镇搭乘轮船赴湖北的`途中,我打算五月初七接受官印,旅途费用不够,向用弟与省斋各借了二千两银子,等候到任后陆续交给老母收存。将来这些钱款归还,请求禀告母亲转交六弟媳妇,留作家用。六弟代办的经方等人的喜事,我没有寄出分文,深表歉意。听说他的家里不是很宽裕,或许分作两次付寄较为妥当。
考察督促方儿写文章,他下的工夫浅,天分又低,仅能写成片段。我的意思是他原不必
去参加乡试,但少年人想要快速实现志向的愿望不便于阻止,或者临时请赵密庵、彭子尊送他去,考试完了就回来。桂儿还没有开始学做诗文,孔桂轩喜欢给他讲典故,所以史籍(桂儿)略知一二,但诗书却不能熟知,又因为他身体虚弱不肯严加督查。我公务繁忙没有空闲兼顾,即使他能够熟读诗书,也会发觉文、诗、小楷没有什么用处。经常回忆儿时,承蒙严父日夜督促责罚,才达到成功,现在竟然不能施加于儿辈身上,有愧于父亲的教诲太多了……子弟没有才能固然关系到家族的命运,但兄长应当在文章技艺之外用做人立身的道理教育他们,或许也可以挽回一些。三弟好久没有寄到湖北的信件,疏懒到了极点,侍奉父母的大节好像都不放在心上,哪里能以孝来责成子孙呢?金姬的病时好时坏,似乎还不至于会死。桐城既有空地,姑且保留这种说法。去年夏天收的婢女名叫顺喜的,你弟妇曾经讥讽她没什么用处,但性情脾气还不小,一定要打发她离开;后来听到她有了身孕才作罢。四月初二申时终于产下一个男孩(打算取名燕保),在弟看来不一定要多这个孩子,却也不敢不告知堂上。全家听到这件事,应当会觉得此事极为可笑。这中间没有称道庆贺的,或许可以请老母劝告弟妇,不时地婉劝她好好对待燕保,不要让他失去安身之处。我对此事颇为知道调停,夫妻关系更加和睦。你弟妇的病也好久没有发作,只是觉得多此一举。天下事往往无意中得到,自己也悔之晚矣!
徐德新
二十年前,我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和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测试费,父亲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去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和我上路了。
“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叨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凉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①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甩手一模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这时,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淳。
不知不觉,县城到了。
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地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父亲一眼。“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实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实。”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道远路滑,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②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风裹着雪吹过来,5元钱落到父亲的脚边。父亲愣愣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捡地上的钱,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了一声“多谢了!”然后拉着我默默地离开。
“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出门时父亲穿得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测试。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可能保送上大学。”眼看就要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如果也遇到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什么,爹?”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父亲是怎样一个人?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父亲的?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技巧的理解能力。对人物个性的把握,要透视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细节里分析概括;对人物描写技巧的分析,首先要想到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两大方面,然后分析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方面的笔墨对刻画人物起的作用,此题也可以触及环境描写对人物精神的烘托作用。
【答案】①勤劳、善良、憨厚,有维护人格尊严向往。②写父亲摸黑砍柴、冒雪送柴(行为),突出父亲的勤劳;写父亲在别人给钱之后道谢(语言),突出父亲的善良、憨厚;结尾写父亲的叮嘱,突出父亲对人格平等的向往,更希望儿子成长为一个尊重别人的人;风雪的描写,从侧烘托父亲的形象。
2.第②处画线句写买柴者付钱时连用了“摸”“抓”“扔”几个动词,这几个动作体现出了他人性中的哪些特点?
【解析】考查对作品语言的理解和对人物个性把握的能力。解答时须仔细品味词语的内涵。“摸”动作缓慢,显示他拿钱很不情愿;而从父亲手中取过钱来的“抓”动作迅速而有力度,带有几分怒气,再到“扔”,则怒火完全表露,且带有对父亲鄙视。
【答案】贪鄙、吝啬,缺少同情心,不尊重贫困劳动者人格尊严。
3.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试找出一例,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解析】考查对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将具体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思想的表达结合起来思考。本文对寒风、冷雪的描写,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烘托父亲的形象,二是渲染悲凉的氛围,表现生活的艰辛。
【答案】示例: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表达效果:以下雪天,衬托父子的困难,生活的艰辛。
《李鸿章家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鸿章家书——致瀚章兄
来函由清江至镇搭轮船赴鄂,拟五月初七接篆,川费不足,借用弟与省斋各二千金,俟到任陆续缴呈老母收存。将来此项归还,乞禀母亲转交六弟妇,留作家用。幼弟代办经方等喜事,未寄分文,殊以为歉。闻其家不甚宽裕,或分作两次付寄为妥。
方儿按课作文,工夫浅,天分低,仅成片段。鄙意原不必观场,而少年欲速之志未便阻遏,或临时请赵密庵、彭子尊送去,试毕即归。桂儿尚未开笔,孔桂轩喜与讲典,故史、鉴略解一二,而书不能熟,又因气弱未肯严督。弟公冗不暇兼管,伊能读书亦觉文、诗、小楷无甚用处。每忆髫龄,仰蒙严亲日夕督责,乃底于成,今竟不克施于儿辈,有愧庭训多矣……子弟之不才固关气数,父兄当于文艺之外教以做人立身之道,或亦可挽回一二耶。季弟久无鄂信,疏懒已极,事亲大节若置度外,岂能责子孙以孝为?金姬病时好时歹,似尚不至作古。桐城既有隙地,姑存此说。去夏收婢名顺喜者,弟妇尝讥其无用而有性气,必欲遣之;嗣闻其有孕而止。四月初二申时竟产一男(拟名燕保),在我不必多此赘物,亦不敢不为堂上告。合家闻之,当共喷饭。此间无称贺者,或请慈谕弟妇,时婉讽其善视之,无使失所。弟于此事颇知调停,伉俪更益和睦。妇病亦久不作,惟觉多此一举。天下事往往无意得之,亦悔之晚耳!
注:本文是李鸿章写给长兄李瀚章家书。文中的“幼弟”即李鸿章六弟李昭庆,“李经方”是李鸿章长子。“桂儿”即李经述,是李鸿章次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弟公冗不暇兼管 冗:多余
B.俟到任陆续缴呈老母收存 俟:等到
C.事亲大节若置度外 度:考虑
D.妇病亦久不作 作:发作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借用弟与省斋各二千金 失其所与, 不知
B.闻其家不甚宽裕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岂能责子孙以孝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弟妇尝讥其无用而有性气 吾尝终日而思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封信写于李鸿章搭乘轮船赴湖北上任途中,李赴任时,为筹足旅费,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四千两银子。
B.李鸿章认为自己的儿子作文的工夫浅,天分低,所以认为儿子暂不适合参加科举考试,但又不能阻止他的'上进心,所以打算临时请人代替其考试。
C.作者在信中指出,家中子弟没有才能固然关乎家族的命运,但在文章技艺之外教给他们立身做人的道理,或许可以有所补救。
D.李鸿章曾经收了一个叫顺喜的婢女,夫人认为顺喜没有什么用处,性情脾气还不小,所以千方百计要把顺喜赶走,最后因对方怀孕了才作罢。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忆髫龄,仰蒙严亲日夕督责,乃底于成,今竟不克施于儿辈,有愧庭训多矣……
(2)此间无称贺者,或请慈谕弟妇,时婉讽其善视之,无使失所。
参考答案
4.A【解析】冗:繁忙
5.B【解析】B项“其”,代词,他的。A项“与”,连词,和/动词,亲附,结交;C项“以”,介词,用/介词,因为;D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6.B【解析】“打算临时请人代替其考试”错,根据文意,应是请赵密庵、彭子尊送他去考试,考完
了就回来。
7.【参考翻译】
(1)经常回忆儿时,承蒙严父日夜督促责罚,才达到成功,现在竟然不能施加于儿辈身上,有愧于父亲的教诲太多了……
(得分点:髫龄,底于,克,庭训)(5分)
(2)这中间没有称道庆贺的,或许可以请老母劝告弟妇,不时地婉劝她好好对待燕保,不要让他失去安身之处。
(得分点:或,慈,讽,失所)(5分)
【参考译文】
来信写于我由清江至镇搭乘轮船赴湖北的途中,我打算五月初七接受官印,旅途费用不够,向用弟与省斋各借了二千两银子,等候到任后陆续交给老母收存。将来这些钱款归还,请求禀告母亲转交六弟媳妇,留作家用。六弟代办的经方等人的喜事,我没有寄出分文,深表歉意。听说他的家里不是很宽裕,或许分作两次付寄较为妥当。
考察督促方儿写文章,他下的工夫浅,天分又低,仅能写成片段。我的意思是他原不必
去参加乡试,但少年人想要快速实现志向的愿望不便于阻止,或者临时请赵密庵、彭子尊送他去,考试完了就回来。桂儿还没有开始学做诗文,孔桂轩喜欢给他讲典故,所以史籍(桂儿)略知一二,但诗书却不能熟知,又因为他身体虚弱不肯严加督查。我公务繁忙没有空闲兼顾,即使他能够熟读诗书,也会发觉文、诗、小楷没有什么用处。经常回忆儿时,承蒙严父日夜督促责罚,才达到成功,现在竟然不能施加于儿辈身上,有愧于父亲的教诲太多了……子弟没有才能固然关系到家族的命运,但兄长应当在文章技艺之外用做人立身的道理教育他们,或许也可以挽回一些。三弟好久没有寄到湖北的信件,疏懒到了极点,侍奉父母的大节好像都不放在心上,哪里能以孝来责成子孙呢?金姬的病时好时坏,似乎还不至于会死。桐城既有空地,姑且保留这种说法。去年夏天收的婢女名叫顺喜的,你弟妇曾经讥讽她没什么用处,但性情脾气还不小,一定要打发她离开;后来听到她有了身孕才作罢。四月初二申时终于产下一个男孩(打算取名燕保),在弟看来不一定要多这个孩子,却也不敢不告知堂上。全家听到这件事,应当会觉得此事极为可笑。这中间没有称道庆贺的,或许可以请老母劝告弟妇,不时地婉劝她好好对待燕保,不要让他失去安身之处。我对此事颇为知道调停,夫妻关系更加和睦。你弟妇的病也好久没有发作,只是觉得多此一举。天下事往往无意中得到,自己也悔之晚矣!
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问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 dāidài)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竞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看(zhezháo)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在文中找出下面词的反义词。
清楚( ) 严肃( )
3.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4.用“——”在文中画出和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
5.用“~~~”在文中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6.“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段文字主要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àizhe
2.含糊 慈祥
3.:“?。,。?”。
4.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5.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6.(1)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2)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工友阎振三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7.李大钊为了革命工作英勇无畏的精神。
百羊川坐落在豫北沿儿茄庄村后面的山坡上,别以为真容得下百只羊撒欢,豫北不好找策马扬鞭的场地,更别说在山上。百羊川才一亩几分地,居然平平坦坦,就像山水画上按了一枚印章。这可是枚好印章。茄庄的坡地靠天收,没有机井,山又是个旱山,一秋不下雨,坡上还真收不了几把米。唯有百羊川旱涝保收,越旱小米还越香!老辈人迷信说,百羊川是神田,其实是这块田占对了山脉,下面一定是一根水脉。因水质特别,加上土是黑红黑红的胶土,长出的谷穗又肥又实,碾出的小米喷香喷香,黏度好。明朝潞王落魄于此,一尝便不能相忘,并且年年上贡茄庄小米。又在茄庄修了一座望京楼天天眺望天子,以表忠心。这不过是一段野史,无从考证,倒是当年从豫北走出去的那位副部长,因为爱吃茄庄小米,要把百羊川的主人提拔成公社书记,却是千真万确的。
这主人就是水伯。水伯的祖上就有过要被提拔的经历,说是提一个县令,祖上没去,依然布衣老农,守了下来,就一直守到了水伯这一辈。水伯不稀罕什么公社书记,他只稀罕百羊川的秋天,风吹嫩绿一片,最后变成满坡金黄。农闲的时候,水伯在屋前屋后堆积草粪,坑是上辈人挖好的,水伯只管把青草、树叶、秸秆一股脑儿填下去,再压上土浇上大粪,沤成肥壮的松软的草粪,一担一担挑上百羊川。水伯从祖上接下这个活,一直干到了现在。茄庄的大人小孩都知道,百羊川的小米一直到今天还这么好吃,都是沾了草粪的光。
水伯家的小米每年秋后都有人开着小车来买,买的人多,米少,买主常常为此吵嘴。后来干脆提前下订金,再后来就比价,比来比去,一斤小米的价钱比别人家的竟高出几倍。水伯的儿子受人指点,把“茄庄小米”注册了商标,进城开起了门市部,兼卖一些土特产。几年之后在城里置了房,又要接水伯去。水伯确实老了,锄头也不听使唤了,好几次把谷苗当成稗子锄起来。儿子要留下来照看百羊川,水伯不放心,进城前一再关照:“山后的草肥,多割点沤粪。这几年村里掀房的多,给人家拿盒烟说点好话,老屋土咱都要了,秋后翻地撒进去,‘老屋的土,地里的虎’,百羊川离不开这些!”千叮咛万嘱咐,水伯才离开了茄庄。
儿子却不老实在茄庄侍弄谷子,三天两头往城里来。水伯很不放心,问:“你来了,谁看着百羊川?”儿子说:“雇了村里的光棍老面,老面多老实,叫他给地里上十车粪保证不会差一锨,老面又是种地的老把式,爹你还有啥不放心的?”水伯信了儿子的话,不再为难儿子。再说腿脚也真不中用了,下个楼都要人搀着。有时想回去看看百羊川,又一想自己的腿脚,也就罢了。
这一天,楼下忽然响起一声吆喝:“茄庄小米!谁要?”
水伯的心一阵痒痒,他知道又是一个冒充者。但他知道这冒充者一定是茄庄一带的,他很想去揭穿他,又不忍让他太难堪。家里没有其他人,水伯就强撑着下了楼,问卖小米的:“哪儿的小米?”
“哪儿的?还用问?百羊川的!”
水伯笑了,说:“别说瞎话了,我是百羊川的水伯!”几个正买小米的妇女一听,扔下装好的小米走了。卖小米的很恼火,瞪水伯:“你百羊川的咋了?还不跟我的小米一个样,都是化肥喂出来的?”水伯还是笑着说:“你可不能瞎说,百羊川的小米,没喂过一粒化肥,我还不知道?”卖小米的收拾好东西,推着车往外走:“哼,百羊川才一亩几分地,能产多少小米?撑死不过一千多斤!你儿子一年卖十几万斤茄庄小米,莫非你百羊川能造小米?把陈小米用碱搓搓,又上色又出味儿,哄死人不赔命。哼!”
想再问,卖小米的已走远,水伯愣在那里。
水伯一人搭乘中巴回到茄庄,见人就问:“我儿子真的在卖假小米?”被问的人都摇头,说不清楚,问你儿子吧。水伯明白了,踉踉跄跄爬上百羊川。正是初冬,翻耕过的百羊川蒙了一层细霜,一小撮一小撮的麦苗拱出来。麦垄上横着几只白色化肥袋子,阳光一照,泛出刺眼的光,直逼水伯。水伯嗓子里一阵发腥,哇地一口,把一片鲜红喷向了初冬的百羊川。接着扑通一声倒了下去。这时除了一只山兔远远地窥视着水伯,初冬的山坡再无半只人影。
百羊川静极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xx年第3期,有删改)
百羊川阅读题目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有人要把水伯提拔成公社书记,而水伯坚持在百羊川种地,说明水伯为人忠厚老实,认为自己只会种小米,能力不足以做公社书记。
B.水伯的儿子也是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作者对他爱恨交加,既赞扬他有经商头脑,又批评他为了金钱,生产、贩卖假小米的行为。
C.小说描写人物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水伯与儿子种田的态度、所用的肥料、所种小米的品质等进行对比,表现出两个人物鲜明的个性。
D.水伯家的小米因为好吃,很多人都抢着买,小米的价格因此比别人家的高出几倍,这个细节暗讽水伯家趁机哄抬物价,唯利是图。
E.“百羊川静极了”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环境的寂静衬托出水伯因儿子造假,郁愤而死的凄凉情景,引发读者对重建诚信人格的深刻反思。
(2)小说第一段描写了哪些内容?试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3)小说中,有人卖假冒的百羊川小米这个情节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水伯这个人物有哪些优秀的品格特点?试联系小说的具体内容予以探究。(8分)
★ 精选李鸿章名言
★ 李鸿章享堂诗歌
★ 泰姬陵阅读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