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习题附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胖胖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习题附答案(共含8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胖胖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习题附答案

篇1:《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答案

最新《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答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多忙,对我的问题()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竞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从这组关联词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段,“局势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的句子,填空。

“轻易”在课文中是_________的意思。父亲不肯轻易离开北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话运用了_________描写,表现了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来概括选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论;总是;父亲是很慈祥的。

(2)①父亲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②父亲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工友被抓未归。

(3)随便;这里的工作比生命还重要;对话;坚守岗位,忠于革命。

(4)虽然局势越来越严重,但是父亲仍不肯离开北京。

篇2:《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阅读答案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都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 )( )爹( )为什么要烧掉呢( )怪可惜的( )( )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样的,从来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问父亲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紧张,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给短文的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给多音字组词。

待 dāi( ) 片 piān ( ) 重 zhòng( )

dài( ) piàn ( ) chóng( )

3.找出与原文画 “ ”的句子相对应的句子,用“------”画出来。

4.读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一写你的体会。

5.改变“我哪能离开呢?”这个句子的说法,意思不变。

参考答案

1.:“?!”

2.待会儿 等待 影片 一片 重量 重新(答案不唯一)

3.有时候他留在家里……投到火炉里去。

4.父亲对工作认真负责。

5.我不能离开。

篇3:《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答案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piàn piān)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 :“ 爹 , 为什么要烧掉 ? 怪可惜的 。 ” 待(dāi dài)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 详)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jìn jìng)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 僻)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zhe zháo)急。

局势越来越(严厉 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几次劝他。父亲(坚定 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1、“籍”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J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慈”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C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心 部。“稚”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Z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禾 部。

2、给文中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3、与“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照应的句子。

(1)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4、本段话的中心句是: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5、“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2)工友阎振三被抓(3)含糊回答我的问题

6、文中通过哪几件具体事来突出“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1)父亲早出晚归(2)烧文件书籍(3)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4)工友阎振三被抓(5)含糊回答我的问题

7、用“ ”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8、文中“我哪能离开呢?”请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我不能离开。

9、这段话反映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D )(2分)

A、反映了父亲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

B、反映了父亲关心家庭的高贵品质。

C、反映了父亲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D、反映了父亲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10、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近义词。(1分)

果断(坚决) 慈爱( 慈祥 ) 随便(轻易) 严峻(严重) 毁坏(破坏)

1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反义词

凶恶(慈祥) 清楚(含糊) 成熟(幼稚)

12、给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改变其句意。(3分)

(1)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一些书籍和文件只好父亲被烧掉

(2)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难道我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吗?

13、父亲对母亲说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他不会离开北京 )二是(仍然坚持留在北京继续革命工作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14、“那年春天”是指(1927年 )的春天,这年春天父亲的行为比较异常,体现在:早出晚归、烧掉文件和书籍、含糊回答我的问题。

15、“含糊”的意思是(模糊,不清楚),文中指父亲没有十分明确地回答我。父亲为什么含糊回答我的问题?

答:因为当时局势严重,不是和孩子谈心的时候,且像防止革命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的事也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

16、从“ 竟 ”这个词中可以看出父亲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17、文中的第五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当时局势的严重,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也不是和孩子谈心的时候。写出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热爱与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18、如果你来到李大钊的塑像前,你想说什么?

答:您那临危不惧、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德,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负责,忠于革命事业,为革命英勇奉献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就是有您这种为老百姓奉献的高尚品质,才有我们美好的未来,谢谢您。

19、将这个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正确的是:( C)

A、父亲对母亲说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B、父亲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C、父亲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D、父亲对母亲说 :“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20、假如你是文中的李大钊,当局势这样严峻时,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呢?并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

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宁愿站着死,不能跪着生!自己选择的路,生命结束并不代表是终点,一个李大钊倒下了,会有千千万万李大钊站起来!我的孩子们,你们要坚强,继承者父亲的意志精神,替父亲,为中华民族而活下去!想对李大钊说: 您辛苦了!我们会继承您的意志,发扬您的精神,照顾好您的家人,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21、这段话主要写了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愿离开北京这两件事情

篇4: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书籍、严峻”等词语。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梳理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加深对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被害后同敌人作斗争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2.梳理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加深对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被害后同敌人作斗争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本课的预习案。

2. 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李大钊以及他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学们,我们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了解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们要开始一个新的单元的学习,你知道我们应该先来学习什么呢?

2.出示课本45页的单元导读。通过抓关键词语,让学生自主学习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1)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3.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书籍—狼藉 严峻—竣工

满脸横肉 夹衣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事的,请划出文中标志性的句子。明确答案:时间 那年春天;4月6日的早晨;有一天;4月28日。

2.同学们,4月6日的早晨,父亲被捕了。那么那年春天写被捕前;有一天写被捕后;4月28日写被害后。

3. 理清文章的脉络,结合题目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写我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以及被害后所发生的事情。

4. 同学们,你看一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板书:首尾照应)其实文中还有几处是属于内容上的前后照应,找一找。(例如第6段和13段前后照应)再明确本文的叙事顺序。(板书:倒叙)

5. 同学们,“读书贵能疑”。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和困惑吗?交流一下。教师提问本文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板书:父亲 我 敌人)

6.父亲是谁?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李大钊的资料,教师补充。学生默读这段资料,抓出本文主要是围绕着父亲的哪个身份来写的?(板书:革命者)

(四)我会品悟

1.同学们,你在读书的过程中,能读出我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板书:爱 敬)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再次走进课文,去重温那一个个的历史瞬间,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吧!

2.思考:父亲是一位什么样的革命者?(出示自学提示)

(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的最精彩、最紧张、最感动你的句段,圈划关键词语,体会真情实感,总结作者刻画人物和表现情感的方法。

(2)同学之间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再体会人物情感。

(3)班级汇报,谈谈自己的体会。

3.学生交流:

(1)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同学们,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明确:对工作高度负责任。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请学生起来交流一下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2)“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往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从这段文字中,你能看出当时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说一说。明确:害怕,“瞪着眼睛”“什么?爹!”“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板书:恐惧)

@是呀,我是个孩子,在那种情况下怎能不害怕呢?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我”说的这句话?教师相机指导“什么?”要读的急促,而这个“爹!”要更重一些,再试一试,教师可以示范朗读。

@此时此刻,面对凶恶的敌人,面对恐慌的我,父亲该怎样回答?我们分角色来读一下。父亲又有哪些举动呢?由此,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革命者?(板书:从容不迫)

@你看作者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我们也可以来试一试。教师设计一个情景:六年级期末考试还有15分钟就结束了,但你的作文还一个字没有写,请你也用简短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动作描写来说一说。(板书:语言 动作)

(3)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同学们,我们再看一看法庭上这一段。此时此刻,你看到父亲有什么变化?明确“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外貌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板书:外貌)

@“平静”体会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无所畏惧,坚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资料。(板书:平静慈祥)

@面对敌人疯狂地折磨,面对亲人的痛苦喊叫,父亲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这是一处对父亲的什么描写,明确:神态。这安定沉着是对敌人最有力的回击,也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家人,化悲痛为力量。那又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地无所畏惧,安定沉着呢?(板书:神态 安定沉着)

(5)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生齐读。当你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你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明确:敬佩。我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深处此境此地的我呢?此时的我对父亲的敬远远超出了对他的爱啊!同学们,让我们再现法庭上这段感人的回忆,分角色来朗读一下。

@文中有句话—“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明确:抢着说。为什么呢?明确:我要保护我的哥哥。此处可以看出我的机智和勇敢。(板书:机智 勇敢)

@同学们,我对父亲是爱,是敬,对待敌人呢?是恨。出示幻灯片,从文字中找出关键的词语来说一说,再读一读。(板书:残暴 魔鬼)

(五)我会写

1.就是这群魔鬼,这群刽子手把父亲推上了绞刑架。敌人为了延长他的痛苦,对他“三绞处决”,绞杀整整进行了40多分钟。父亲牺牲的时候年仅38岁。同学们,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被父亲的高贵品质深深地震撼到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这样的文字: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你从容不迫;面对( ),你( );

面对( ),你( )……请你仿照老师的写法,补充完整。

2.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诗。

(六)课外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像父亲这样的革命者,他们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甘愿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最壮丽的 篇章。出示幻灯片,猜一猜文中的她是谁?怎么看出来的?明确:江姐,旗袍等。

2.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江姐这是要去干什么?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明确:赴死 视死如归等。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和精彩段落。

2.好书推荐《红岩》。

(八)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革命者) 爱 敬 恨

父 亲———我 ———敌 人

语言 从容不迫 恐惧 残暴

动作平静慈祥 机智 魔鬼

外貌 安定沉着 勇敢

神态

前后照应 倒叙

篇5: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

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 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 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 指导朗读。

b 被捕时:

⑴ 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 分角色朗读。

C 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 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 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 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 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 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4.交流展示、评价。

篇6: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备课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的基本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但是,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有时候在头脑里总是有点混乱,上上课,就茫然了。

首先,在阅读分析李大钊同志被捕是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不慌不忙”这一对比处,深入体会李大钊的镇定勇敢,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其次,利用阎振三的'再次出现,引出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去读,自主感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之后,再由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出现的几处前后照应的句子,再读再体会。

课堂教学中,有预设,也有生成。本课最后所生成的环节,也顺理成章。在教学最后环节收束之后,我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回的新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倾诉内心世界的机会,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能力。

但是,对于课时的安排上有所拖沓,上课时就没有着急,课堂就显得松垮,第二课时边读课文边浅显的提问,我的目的是为下节课打基础,课时课堂容量就没有了,更加体现不出高效来了。

反思是老师教学工作不断提高的阶梯,当我们认真准备一节课时,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课后,我一直在想,这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缺点,主要在于教师,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工作时紧张的心理总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失误。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认真细致地备课、反思,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篇7: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3、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李大钊的事迹。

(李大钊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篇8:十六年前的回忆六年级语文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六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六年级语文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阅读答案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计划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习题附答案(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习题附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