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秦川古诗的阅读答案(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ao2ba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春望古诗阅读答案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选择题
①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② 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③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④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颔联寄 于 ,表达 之感,运用了 的修辞。
3、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
4、本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诗人 之情。
5、表达思念亲人的句是 。
6、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9、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10、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12、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C ②D ③C ④ C
2、情;物;悲切;对偶、拟人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7、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8、安史之乱
9、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10、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1、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12、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阅读理解常见考点
1说明方法
a.举例子,举出经典事例来进行说明。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形象。文章中多出现: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中国石拱桥》中举赵州桥、卢沟桥的例子来说明石拱桥的特点。
b.列数字,用准确的数据来突出事物特征。文中多出现数词,确数或约数。《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全长50.82米;《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
c.作比较,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或相关事物来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事物特点。文章中多出现“也”、“较”、“相对于”等字词。《苏州园林》中将苏州园林和北京的园林进行比较说明。
d.打比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增加文章的生动性。文中多出现“像”“仿佛”等字词。如《看云识天气》中把云的形态比作成羽毛、王群、鱼鳞等。
e.下定义,运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是一个科学、完整的判断句。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f.作诠释,对事物或事理某些性质或特点作分析说明。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大拱肩上的两个小拱时,诠释了这样设计的作用。
g.引资料,引用有关资料作为说明的依据或内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如名人名言、诗句、俗语民谣、谚语等。注:部分考生易将列数字写成“例数字”,将举例子写成“举列子”。错字轻则将说明方法的1分扣掉,重则整道题3分都没有了。2说明顺序
a.时间顺序,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描述事物发展过程。如从早到晚,从春天到冬天,从古到今等;b.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多用在相对静止的事物,如《苏州园林》。空间顺序多为从近到远,从高到低,从左到右等;c.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内部联系来进行说明。逻辑顺序种类较多,如从主要到次要,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等。注:初中语文一篇说明文,不是只能有一种说明顺序,如课文《中国石拱桥》,既有时间顺序(按照桥梁建成年代分为说明了旅人桥282年—赵州桥6—卢沟桥1189年—长虹大桥1961年),也有逻辑顺序,从一般到个别(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答题是根据不同题目要求和不同段落针对性作答。
3议论文阅读题的常见考点
理解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区分简单议论文中的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分析论据作用或补充论据;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关注某些议论文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学会分析其写作目的和作用。
现代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
1、假设考生是故事中的人物,让考生就某一情节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
2、假设考生是故事中的人物,让考生“在当时的情景中”谈自己的感受;
3、假设考生是故事中的人物,让考生描述“此情此景”中的心理活动
4.让考生揣摩、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在某一情节中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或动作变化并进行描摹;
5、给出一个特定情景(如打算给文中人物塑像),让考生根据阅读材料想象人物的风度神情;
6完全不考阅读能力而让学生单纯进行想象的,如阅读关于电子图书的文章之后,让考生想象“未来的书会是怎样的”——像这样的题,也带有一点“见解型考点”的味道。
阅读的注意事项
1、语文阅读以及作答的时候,一些基本的技巧要掌握。比如段落,掌握段意较为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或者文章的脉络主旨,有的文章标题就说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阅读理解答题里面也是有很多套路,也就是相对固定的回答方式,总之平时要多留意,梳理总结。
2、阅读作答之后,可以与参考答案作比较:有哪些点是你没想到的?又有哪些点是回答得不够准确的?不要看了答案之后只是“哦,原来是这样”就过了,一定要学会分析你为什么没答上来,比如审错题意、阅读抓取关键信息能力差等方面。
3、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大多得益于课外阅读。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只依靠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课外阅读的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基本的你可以根据课内阅读进行延伸,因为文章,包括阅读理解都会有来源说明。人选书不好选,但书选书就容易多了,你多的书越多,你就越知道怎么选。对于学生来讲,平时课业也较多,想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相对也是有难度的。所以对于课外阅读,建议学生学习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提高一下自己的阅读效率和能力,比如我练习过的“精英特快速阅读”,掌握到一两千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是非常容易的。
4、课内外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要多注意收集摘录,平时一有时间就可以拿来翻翻,久而久之这些故事或名言精句等就会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活跃在你的脑海和文章中
春望古诗阅读答案
9.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分析】《春 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解答】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A选项正确;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B选项正确;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C正确;D.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D错误。故选D。【点评】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 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李颀的《望秦川》阅读答案附赏析
望秦川①
[唐]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
⑴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
⑵炯:遥远。
⑶净:明洁。
⑷重:重叠。
⑸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
1.诗歌前四句写眼前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这一特点;后四句写心中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等特点。(3分)
2.诗歌后两联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明净;萧瑟、凄凉(森然、凛冽、寥落)(答出一点给1分)
2. 诗人借具体的秋景来作渲染和衬托,抒发了诗人看到秋景想起了官场上的失意,离别长安的悲凉之情。(手法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都可,要结合诗句稍作分析,2分;感情答官场失意,悲凉无奈等都可,要抓住注释及诗句本身进行分析2分)
二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硕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此诗中指长安一带。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领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
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卜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D.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E.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3分)、E(2分)。B项,“萧瑟、苍凉”错误,应为“辽阔明净的画面”。E项,全诗没有表达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2.①本诗前两联通过描写“秦川”、“日出”、“山河”、“城阙”之景渲染了一种明净、壮丽的氛围,反衬出诗人的官场失意之感;(3分)②后两联通过描写“竹之声”、“松之色”、“霜露之浓”,营造了一种萧条、清冷之境,再加上尾联中“归欤叹”和“凄”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和辞官归乡之前的怅惘、凄凉之情。(3分)
赏析:
这首诗,是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写的。诗由“望”字入手,描述了长安附近,渭河平原一带,秋风萧瑟、凄凉寥落的景象。诗的上四句写景。旭日东升,登高一望,号称八百里秦川尽呈眼底,正东方的山峰起伏嵯峨,在初日的映照下,山形尤显清晰。四周环顾,远近层峦叠嶂,泾渭纵横,山河互映,都显得明亮洁净,而长安都城则随山势而逶迤曲折,尤显气势雄伟。这四句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而眼界广阔,山河明净,正是秋高气爽时节观景的特点,不言秋而秋色已自见。下四句即转而着重写秋。无数竹丛在寒风中摇曳,瑟瑟作响,一派秋声,五陵苍松翠柏,虽然不像其它树木那样黄叶凋零,但其森然凛冽,透露着浓重的寒意。写秋亦全然由具体的景物来作渲染和衬托。诗中对秋景的描写既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笔墨简淡,线条清晰,犹如一幅萧疏散淡的山水画卷。
《望洞庭》古诗鉴赏阅读答案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下面给大家分享《望洞庭》古诗鉴赏阅读练习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阅读练习
7、⑴下列诗文中不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1分)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衔远山,吞长江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⑵善用比喻是本诗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2分)
⑶王老师认为,刘禹锡是一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请结合全诗说说理由。(3分)
答案:
7、(1)B(B句描写的是沧海之景)。(1分)
(2)第二句,将月色下的千里洞庭湖比作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铜镜,(1分)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1分)。(或:第四句,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外形美、色彩美。)
(3)刘禹锡被贬,(1分)并没有表现出悲观、失落情怀,(1分)而是浓墨重彩地勾勒洞庭湖山水和谐美,表现出诗人的豁达胸怀。(1分))
8、(1)①使……痛苦。②本人,自己。③共同享受。④喂。(4分,一词1分)
(2)D(2分,A项“以”表示结果的连词,以致。B项“以”意为“因为”。C项“以”意为“用,拿”。D项“以”表示目的连词,用来,来)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①。
题君山②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③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释:①青螺:古代的一种发型。②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③水仙:相传舜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死后化作湘水神。
《望洞庭》阅读题目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C.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D.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17.两首诗都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描绘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18.《鉴诫录》说道:“刘禹锡尚书有《望洞庭》之句,雍使君陶有《咏君山》之诗,其如作者之才,号往往暗合。”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两位诗人的“诗才”是如何“暗合”的。(5分)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古人说“一草一木总关情”,自然之景给人的感受总是异常丰富的。当我们走进翠翠居住的茶题峒时,会对那“翠绿逼人”的竹林风光留恋不已,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道:“从小丘西行 答百二十步,①_______ ,_______,如鸣佩环,心乐之。”;当我们将视线定格在孙少平从矿山再次 要回到黄原的那个场景时,他一定发出了与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一样的感慨:“②___________,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可是与鲨鱼拼尽全力的桑地亚哥,面对海洋,他一定不会理解苏轼不在《赤壁赋》中的心境:“寄蜉蝣于天地,③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鲁迅在《故内乡》中这样描绘船外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辛弃线疾却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江边,这样思念故乡:“江晚正愁予,④__________。”
16.A(3分)
17.D(3分)
18(5分)
【答案示例】
修辞角度:
两位诗人都用了比喻的手法赞美洞庭。刘禹锡用古人的发髻—“青螺”比喻君山,巧妙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浑然天成,使诗作清新高逸,也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而雍陶在与刘诗遥相呼应的同时,又有所突破,用“一螺青黛”喻洞庭中的君山,想象新颖,兼用典故,融合进古代神话传说—“水仙梳洗处”,在虚写上更近一层,别开生面,展现了诗人高超、灵动的诗才。
两位诗人被同样的景色感染后,用同样高超的艺术才华,表现了对洞庭风光的无比热爱之情。
【评分标准】
从修辞、意境等角度解说都可以,一定要体现“诗才”与“暗合”的关系。
19(6分)
隔篁竹 闻水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山深闻鹧鸪
黄庭坚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注】三径: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1)首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6分)
参考答案:
(1)对比(1分),将离家时的装束(风裘雪帽)和现在的景色(紫燕黄鹂)进行对比(1分),表现了时光的流逝,暗含离家已久,思念家乡之意(1分),触景生情,引出下面的人生感慨(1分),也为最后一联的写景抒情埋下伏笔。(1分)。
(2)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隐居的愿望(2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虚写),描写家乡夏日傍晚的景象,表达思乡之情;三径运用蒋诩的典故,表达了隐居的愿望;乱蝉嘶罢柳阴阴以景结情,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隐居的愿望,含蓄蕴藉,余韵悠长。(答出两点给4分)
满分作文记叙文范文:谈最遥远的举例
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航海者说:“最遥远的距离是在海洋里看不见海岸,找不到归途的方向。”攀登者说:“最遥远的距离是山顶到山脚的距离,因为这一路的攀登是艰辛困苦的。”,面对亲人的别离,有人会说:“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的永别。”但是,我认为,最遥远的距离是心灵间的距离,是人心隔着一堵厚厚的墙。
古今往来,有多少像这样的例子。你看,着名作家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个活生生的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就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也不免成为穷困潦倒的下等人。生活在孔乙己周围的那些人,缺乏同情心,漠视他人,不同情可怜之人。当孔乙己偷盗别人财物而被追打时,周围群众只是冷冷地站着笑,不时又指手画脚地对孔乙己冷嘲热讽。这种麻木不仁、冷漠无情、入木三分的人际形态便划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想,如果当时的人能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怜悯之心,多几句关怀安慰的言语去关心孔乙己,那么,也不至于他后来无故的离开人世。孔乙己和周围群众的距离便是最遥远的距离,是一道划开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助的距离。
的那场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中,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患难见真情,当巨大的石块压在受难者的身上,我们国人的心如刀绞,解放军展示也义不容辞的站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上,帮助无数受难群众脱离苦海。此刻,人们血溶于水,用团结友爱的力量铸就钢铁般的长城,距离近了,陌生的面孔不再陌生,不同的言语不再是障碍,只因你我心连心。
说到这里,我便想高声的赞扬那驻扎在灾情第一线的解放军和志愿者,是他们挽救了一条条可爱的生命,是他们众志成城的勇气缓解了灾情。然而,该批评的是那群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人们,是他们腐朽的心灵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孔乙己和他周围的人们。最亲近的距离,莫过于灾难下人们团结一心的精神。
最遥远的距离,是一条划不开的隔膜,是一道隐形的线条,是一根连接爱心、同情心和友爱之心的绳索。让我们打破这遥远的距离,用双手送给他人温暖,用行动去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友善的情感!
怎样概括中心思想
明内容,清目的;连段意,答问题;
审清题,仔细品;析人物,思言行;
抓要点,明背景;叙事情,抓重点;
写景物,思特点;细推敲,套格式。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指路的路牌。④才:隐约。⑤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 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 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扯的景象。
D. 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E. 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2. 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案】1. AC 2. 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和破败、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
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
⑧《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于陌止。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D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有误;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E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无中生有。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应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场面的特点。《春望》中,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乱中的场景,且所写的是国都长安的景象。《汉寿城春望》中,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这是战乱后的遗迹。
点睛:本题属于诗歌的比较阅读题。这类题目的特点如下: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命题角度,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题型设置,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氛围“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比如本题中,主要是对两首诗歌中形象的比较,且属于“同中求异”,即既要答出相同点,也要答出不同点。
语文小说阅读揣摩人物形象
1、描写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寻读提高高考语文阅读速度
寻读又称查读,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寻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它无关部分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寻读与略读不同,略读时,读者事先对材料一无所知,而寻读则是在读者对材料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有时对于某一个具体问题,读者可以采取寻读的方法来找到答案。寻读既可以保证阅读的速度,又做到准确无误,所以寻读技巧也很有实用价值。
扩大视距提高高考语文阅读速度
扩大视距,提高整体的认识能力可以通过练习得到。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把一些短语或短句写在卡片或其他小纸上,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眼前扫过,然后说出短语或短句的内容;也可以把一些字数相同的短语或短句放在一组,按照字数由少到多的顺序逐组排列,依次练习;另外,还可以把一篇文章提前用铅笔圈出一些短语或短句,以圈好的单位进行练习,以扩大视距,提高自己的整体认识能力。
杜甫《望岳》古诗阅读训练及答案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描绘了泰山怎样的.景色?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描绘了泰山商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须答出两方面)
2.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意思接近即可)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3分)
(2)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4分)
(3)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4分)
答案:
(1)(3分)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每点1分)
(2)(4分)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每点2分)
(3)(4分)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
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美文短句摘抄
1.红尘是一个喧闹又萧索的大戏台,我们装扮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离合悲欢、生老病死。到最后,连自己亦分不清,哪段是真,哪段又是假。演了一辈子,唱了一辈子,过了一辈子,那些携手并肩的人,随着光阴,且行且远。--白落梅《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
2.写字是件辛苦的是,尤其是耗费心力,投注情感的文字,期间的过程,经受的疲累,无处与人言说。写字亦是件幸福的事,独坐小窗,一盏清茶,伴着墨香,慢慢入境,到后来,内心洁净,竟是山河更替,亦无惊忧。--白落梅《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
3.武士就应该对死追问不已,高举着死而活,就像存在主义。武士刀法,讲究简洁、明快的动力美。武士赴死,于死的瞬间与美相遇,便舍弃人生,跟着美去。因此武士道是一种死的美学,就像落花之美。--李冬君《落花一瞬》
4.千年的爱与千寻真切又模糊,月色清浓下,多少人将泪洒入长江,满载一江春愁,无语东流。也许,这世间有些遇见原本就是为了分离,可就是那样短暂的相聚,会让你相信,这一个就是永远,然后总有人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缅怀与想念--那隔花的初见。--曾雅娴《花语为诗泪成词》
5.由我们生来不带乐观性的人看来,“将来”总未免太渺茫了,“现在”不过一刹那,好像一个没有存在的东西似的,所以只有“过去”是这不断时间之流中站得住的岩石。我们只好紧紧抱着它,才免得受漂流无依的苦痛,“过去”是个美术化的东西,因为它同我们隔远看不见了,它另外有一种缥缈不实之美。好像一块风景近看瞧不出好来,到远处一望,就成个美不胜收的好景了。--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
★ 望天门山古诗
★ 古诗望天门山
★ 望天门山 古诗
★ 春望古诗
★ 古诗春望
★ 望洞庭古诗
★ 望庐山瀑布古诗
★ 古诗望庐山瀑布
★ 望天门山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