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楚茨》原文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阿泽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小雅·楚茨》原文赏析(共含11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经《小雅·楚茨》原文赏析

篇1:诗经《小雅·楚茨》原文赏析

诗经《小雅·楚茨》原文赏析

《楚茨》,《诗经·小雅·谷风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十一句。《诗经》中无名氏的一首四言诗。 这是一首祭祖祀神的乐歌。它描写了祭祀的全过程,从祭前的准备一直写到祭后的宴乐,详细展现了周代祭祀的仪制风貌。读这首诗,可以想见华夏先民在祭祀祖先时的那种热烈庄严的气氛,祭后家族欢聚宴饮的融洽欢欣的场面。诗人运用细腻详实的笔触将这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全诗结构严谨,风格典雅,由序曲到乐章的展开,到尾声,宛如一首庄严的交响乐。

楚茨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祝祭于祊。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我孔戁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卜尔百福,如几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钟鼓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译文

田野里生长簇簇蒺藜,去清除这些带刺荆棘。为什么自古就这样做?因为要种植高粱小米。我们的小米长得茂盛,高粱在地里排得整齐。粮食堆满我们的谷仓,囤里也装得严实紧密。用它们做成美酒佳肴,作对列祖列宗的献祭。请他们前来享用祭品,赐我们宏福无与伦比。

我们步趋有节神端庄,把那些牛羊涮洗清爽,拿去奉献冬烝和秋尝。有人宰割又有人烹煮,有人分盛有人捧献上。司仪先祭于庙门之内,那仪式隆重而又辉煌。祖宗大驾光临来享用,神灵将它们一一品尝。孝孙一定能获得福分,赐予的福分宏大无量,赖神灵保佑万寿无疆!

掌膳的厨师谨慎麻利,盛肉的铜器硕大无比,有人烧肉又有人烤炙。主妇怀敬畏举止有仪,盘盏中食品多么丰盛,席上则是那宾客济济。主客间敬酒酬答来往,举动合规矩彬彬有礼,谈笑有分寸合乎时宜。祖宗的神祇大驾光临,赐福回报子孙的`心意,万寿无疆宏福与天齐!

祭祀中我们极其恭谨,因而礼仪周全没毛病。于是司仪向大家致词,赐福给主祭孝子贤孙。上供的祭品美味芬芳,神灵很喜欢又吃又饮,要赐给你众多的福分。祭祀遵法度按期举行,态度恭敬而举止敏捷,庄严隆重又小心谨慎。因而永赐你极大福分,成万成亿绵长无穷尽!

各项仪式都已经完成,钟鼓之乐正准备奏鸣。孝孙也回到原来位置,司仪致词向大家宣称:神灵都已喝得醉醺醺。皇尸起身离开那神位,把钟鼓敲起送走皇尸,祖宗神祇于是转回程。那边众厨师和主妇们,很快地撤去肴馔祭品。在场的诸位父老兄弟,一起来参加家族宴饮。

乐队移后堂演奏曲调,大伙享用祭后的酒肴。这些酒菜味道实在好,感谢神赐福莫再烦恼。大家都吃得酒足饭饱,叩头致谢有老老少少。神灵爱吃这美味佳肴,他们能让您长寿不老。祭祀十分顺利而圆满,赖主人尽心恪守孝道。愿子孙们莫荒废此礼,永远继承将福寿永葆!

注释

(1)楚楚:植物丛生貌。茨:蒺藜,草本植物,有刺。

(2)言:爱,于是。抽:除去,拔除。棘:刺,指蒺藜。

(3)蓺(yì):即“艺”,种植。

(4)与与:茂盛貌。

(5)翼翼:整齐貌。

(6)庾(yǔ):露天粮囤,以草席围成圆形。维:是,一训已。亿:形容多。一说亿犹“盈”,满。

(7)享:飨,上供,祭献。

(8)妥:安坐。侑:劝进酒食。

(9)介:借为匄(gài),求。景福:大福。

(10)济济:严肃恭敬貌。跄(qiāng)跄:步趋有节貌。

(11)絜(jié):同“洁”,洗清。

(12)烝:冬祭名。尝:秋祭名。

(13)剥:宰割支解。亨(pēng):同“烹”,烧煮。

(14)肆:陈列,指将祭肉盛于鼎俎中。将:捧着献上。

(15)祝:太祝,司祭礼的人。祊(bēng):设祭的地方,在宗庙门内。

(16)孔:很。明:备,指仪式完备。

(17)皇:往。

(18)神保:神灵,指祖先之灵。一说指降神之巫。飨:享受祭祀。

(19)孝孙:主祭之人。庆:福。

(20)介福:大福。

(21)执:执掌。爨(cuàn):炊,烧菜煮饭。踖(jí)踖:恭谨敏捷貌。

(22)俎:祭祀时盛牲肉的铜制礼器。硕:大。

(23)燔(fán):烧肉。炙:烤肉。

篇2:诗经·小雅·北山之什·楚茨

诗经·小雅·北山之什·楚茨

原文: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我孔熯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注释:

1、抽:拔除。《集传》:“楚楚,盛密貌。茨,蒺藜也。抽,除也。”

2、蓺(艺yì):通“艺”,种植。《集传》:“古人乃为此事乎,盖将使我于此艺黍稷也。”

3、与与:繁盛貌。翼翼:犹“与与”。《集传》:“与与、翼翼,皆蕃盛貌。”

4、庾(雨yǔ):露天谷仓。《毛传》:“露积曰庾。”《郑笺》:“十万曰亿。”

5、妥:安坐。侑(右yòu):劝饮劝食。

6、济济、跄跄:恭敬端庄。《集传》:“济济跄跄,言有容也。”

7、絜:使之洁。

8、烝(蒸zhēng)尝:《郑笺》:“冬祭曰烝,秋祭曰尝。”

9、“或剥”二句:《郑笺》:“有肆其骨体于俎者,或奉持而进之者。”

10、祊(崩bēng):庙门。《毛传》:“祊,门内也。”

11、明:《郑笺》:“明犹备也、洁也。”

12、皇:《郑笺》:“皇也。先祖以孝子祀礼甚明之故,精气归旺之。”

13、神保:神明。《集传》:“神保,盖尸之嘉号。”

14、孝孙:《集传》:“孝孙,主祭之人也。庆,犹福也。”

15、爨(篡cuàn):灶。踖踖(及jí):恭敬勤敏。

16、俎(阻zǔ):盛肉的礼器。

17、燔(凡fán)、炙(至zhì):《郑笺》:“燔,燔肉也。炙,肝炙也。”

18、莫莫:《毛传》:“莫莫,言清静而敬至也。”曾运乾《毛传说》:“天子诸侯之妻称君妇,犹大夫士妻之称主妇。”

19、豆:《毛传》:“豆,谓肉羞庶羞也。”

20、献酬:《郑笺》:“始主人酌宾为献;宾既酌主人,主人又自饮酌宾曰酬。”

21、度、获:《集传》:“度,法度也。获,得其宜也。”

22、格:来。

23、酢(坐zuò):《毛传》:“酢,报也。”《正义》:“报以大大之福。”

24、熯(赧nǎn):敬惧。通“戁(赧nǎn)”。(熯:又读汉hàn)

25、愆(牵qiān):过失。式礼莫愆:《郑笺》:“法式无过愆。”

26、致告:《集传》:“致告,祝传尸意,告利于主人,言孝孙之利养成毕也。”

27、赉(赖lài):《毛传》:“赉,予也。” 《正义》:“致神之意以告主人。” 《通释》:“《皋陶谟》百工即百官,工祝正对皇尸,为君尸言之,犹《书》言官占也。”

28、苾(闭bì):馨香。《郑笺》:“苾苾芬芬,有孝祀也。”

29、几:期。《毛传》:“几,期。式,法也。”

30、稷:《毛传》:“稷,疾。”《传疏》:“齐、稷、匡、敕皆祭祀肃敬之意”

31、极:《集传》:“极,至也。”

32、戒:齐备。《郑笺》:“戒诸在庙中者以祭礼毕。”

33、孝孙徂(cú)位:《郑笺》:“孝孙往位君堂下西面位也。”

34、尸:《郑笺》:“尸,节神者也。”

35、废:拿走。彻:通“撤”。《郑笺》:“废,去也。尸出而可彻,诸宰撤去诸馔(撰zhuàn,饭食)。”

36、燕私:《郑笺》:“祭祀毕,归(馈)宾客豆俎。同姓则留与之燕(宴),所以尊宾客亲骨肉也。”

37、以绥后禄:《正义》:“祭时在庙,燕当在寝,故言祭时之乐皆复来入于庙而奏之,以安从今以后之福禄。”

38、将:《尔雅o释诂》:“将,美也。”

39、小大:《郑笺》:“小大,犹长幼也。”

40、惠:《郑笺》:“惠,顺也。甚顺于理,甚得其时。”

41、子孙:《郑笺》:“愿子孙勿废而长行之。”

42、替:废。引:敛。

译文:

田野里生长簇簇蒺藜,去清除这些带刺荆棘。为什么自古就这样做?因为要种植高粱小米。我们的小米长得茂盛,高粱在地里排得整齐。粮食堆满我们的谷仓,囤里也装得严实紧密。用它们做成美酒佳肴,作对列祖列宗的献祭。请他们前来享用祭品,赐我们宏福无与伦比。

我们步趋有节神端庄,把那些牛羊涮洗清爽,拿去奉献冬烝和秋尝。有人宰割又有人烹煮,有人分盛有人捧献上。司仪先祭于庙门之内,那仪式隆重而又辉煌。祖宗大驾光临来享用,神灵将它们一一品尝。孝孙一定能获得福分,赐予的福分宏大无量,赖神灵保佑万寿无疆!

掌膳的厨师谨慎麻利,盛肉的铜器硕大无比,有人烧肉又有人烤炙。主妇怀敬畏举止有仪,盘盏中食品多么丰盛,席上则是那宾客济济。主客间敬酒酬答来往,举动合规矩彬彬有礼,谈笑有分寸合乎时宜。祖宗的神祇大驾光临,赐福回报子孙的心意,万寿无疆宏福与天齐!

祭祀中我们极其恭谨,因而礼仪周全没毛病。于是司仪向大家致词,赐福给主祭孝子贤孙。上供的祭品美味芬芳,神灵很喜欢又吃又饮,要赐给你众多的福分。祭祀遵法度按期举行,态度恭敬而举止敏捷,庄严隆重又小心谨慎。因而永赐你极大福分,成万成亿绵长无穷尽!

各项仪式都已经完成,钟鼓之乐正准备奏鸣。孝孙也回到原来位置,司仪致词向大家宣称:神灵都已喝得醉醺醺。皇尸起身离开那神位,把钟鼓敲起送走皇尸,祖宗神祇于是转回程。那边众厨师和主妇们,很快地撤去肴馔祭品。在场的诸位父老兄弟,一起来参加家族宴饮。

乐队移后堂演奏曲调,大伙享用祭后的酒肴。这些酒菜味道实在好,感谢神赐福莫再烦恼。大家都吃得酒足饭饱,叩头致谢有老老少少。神灵爱吃这美味佳肴,他们能让您长寿不老。祭祀十分顺利而圆满,赖主人尽心恪守孝道。愿子孙们莫荒废此礼,永远继承将福寿永葆!

鉴赏:

这是一首祭祖祀神的乐歌。它描写了祭祀的全过程,从祭前的准备一直写到祭后的宴乐,详细展现了周代祭祀的仪制风貌。但《毛诗序》却称此诗:“刺幽王也。政烦赋重,田莱多荒,饥馑降丧,民卒流亡,祭祀不飨,故君子思古焉。”读过此诗,再回观《毛诗序》,不难看出它的牵强附会。朱熹在《诗序辨说》里就已指出:“自此至《车辖》凡十篇,似出一手,辞气和平,称述详雅,无风刺之意。《序》以在变雅中,故皆以为伤今思古之作。《诗》固有如此者,然不应十篇相属,绝无一言以见其为衰世之意也。”朱熹的这段议论甚为中肯合理,故得到了后世不少学者的赞同。如黄中松《诗疑辨证》说:“古人身居衰季,遐想郅隆,恨不生于其时,而反覆咏歌,固无聊寄托之词也。然追慕之下,必多感慨;词气之间,时露悲伤。而十诗典洽和畅,毫无怨怼之情,何以变欣慰为愤懑,易颂美为刺讥乎?故就诗论诗,朱传得之者盖十八九矣。”

至于祭祀者的身分,朱熹则以为是卿大夫,他在《诗集传》中指出:“此诗述公卿有田禄者力于农事,以奉其宗庙之祭。”后世学者多不同意朱熹之说,以为祭祀者当为周王。如范家相《诗渖》云:“按《左传》引‘我疆我理’二句,明云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则非公卿可知。《周礼·钟师》云:尸出入奏《肆夏》。又《左传》:金奏《肆夏》之三。诗曰:‘鼓钟送尸’。是金奏《肆夏》也,公卿焉得用之?《郊特牲》曰:大夫之奏《肆夏》,由赵文子始也。如以为公卿大夫之诗,则仍是衰世之音矣。”胡承珙《毛诗后笺》云:“《集传》公卿之说,不独初祭求神、鼓钟送尸非公卿所有;即如絜牛骍牡之牲、君妇诸宰之号、奏寝之乐、燕毛之礼、千仓万箱之入、四方八蜡之祭,皆非公卿所宜有也。”以上诸说均可谓言之有据。

不过,今人论诗者也并不泥定此诗为写周王祭祀。郭沫若在《青铜时代》中论及此诗时说:“这首诗,在年代上比较更晚,祭神的仪节和《少牢馈食礼》相近。彼礼,郑玄云‘诸侯之卿大夫祭其祖祢于庙之礼’,虽不一定就是这样,但足见其礼节之晚。主祭者的‘孝孙’可能是周王,可能是那一国的诸侯,也可能是卿大夫。在春秋末年鲁之三家已用‘雍彻’,季氏已用‘八佾舞于庭’,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仪式并没有什么区别了。”(《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又陈子展云:“我们以为《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可能是西周初年王室也就是大奴隶主一家举行宗庙方社田祖等祭祀所用的诗乐。诗里称我,我孝孙,像是周王自称;诗里称尔,尔孝孙,像是诗人称周王。我以为此诗非孝孙自作,当是史巫尸祝之流所作。”(《雅颂选译》)

全诗共分六章。第一章写祭祀的前奏。人们清除掉田地里的蒺藜荆棘,种下了黍稷,如今获得了丰收。丰盛的粮食堆满了仓囤,酿成了酒,做成了饭,就可用来献神祭祖、祈求宏福了。第二章进入对祭祀活动的描写。人们步履整肃,仪态端庄,先将牛羊涮洗干净,宰剥烹饪,然后盛在鼎俎中奉献给神灵。祖宗都来享用祭品,并降福给后人。第三章进一步展示祭祀的场景。掌厨的恭谨敏捷,或烧或烤,主妇们勤勉侍奉,主宾间敬酒酬酢。整个仪式井然有序,笑语融融,恰到好处。二、三两章着力形容祭典之盛,降福之多。第四章写司仪的“工祝”代表神祇致词:祭品丰美芬芳,神灵爱尝;祭祀按期举行,合乎法度,庄严隆重,因而要赐给你们亿万福禄。第五章写仪式完成,钟鼓齐奏,主祭人回归原位,司仪宣告神已有醉意,代神受祭的“皇尸”也起身引退。钟鼓声中送走了皇尸和神灵,撤去祭品,同姓之亲遂相聚宴饮,共叙天伦之乐。末章写私宴之欢,作为祭祀的尾声。在乐队伴奏下,大家享受祭后的美味佳肴,酒足饭饱之后,老少大小一起叩头祝福。

读这首诗,可以想见华夏先民在祭祀祖先时的那种热烈庄严的气氛,祭后家族欢聚宴饮的融洽欢欣的场面。诗人运用细腻详实的笔触将这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全诗结构严谨,风格典雅,由序曲到乐章的`展开,到尾声,宛如一首庄严的交响乐。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孙缄云:“气格闳丽,结构严密。写祀事如仪注、庄敬诚孝之意俨然。有境有态,而精语险句,更层见错出,极情文条理之妙。读此便觉三闾《九歌》微疏微佻。”孙氏此评颇为精切,陈氏指出:“此正道出《雅》、《颂》与巫音《九歌》不同处。”

作为一首记载古代祭祀活动全过程的诗,它对于古代文化,尤其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它向读者昭示了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之后的祭祖活动的真实情景与特有风貌。例如“尸”在祭祀活动中的作用就是很耐人寻味的。诗中写到的“皇尸”就是这一礼仪制度的反映。尸是用同姓或异姓的卿大夫扮为祖先神灵化身的人,他代表神祇接受祭享并传达神意,赐福保佑行祭者。《白虎通·祭祀》云:“祭所以有尸者何?鬼神听之无声,视之无形。升自阼阶,俯视榱桷,俯视几筵,其器存,其人亡。虚无寂寞,思慕哀伤,无所写泄,故坐尸而食之,毁损其馔,欣然若亲之饱,尸醉若神之醉矣。”《通典》称:“自周以前,天地宗庙社稷一切祭享,凡皆立尸。秦汉以降,中华则无矣。”这些论述都有助于读者理解尸的来龙去脉。尸的问题只是所举出的一端,此诗以及其他诗篇中所传达的文化人类学的讯息是丰富的,需要作进一步的发掘。

篇3:楚茨,楚茨诗经,楚茨的意思,楚茨赏析

楚茨,楚茨诗经,楚茨的意思,楚茨赏析 -诗词大全

楚茨

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自昔何为,我艺黍稷。

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

以为酒食,以享以祀。

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e尔牛羊,以往A尝。

或剥或亨,或肆或将。

祝祭于p,祀事孔明。

先祖是皇,神保是飨。

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执爨ee,为俎孔硕。

或燔或炙,君妇莫莫。

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我孔谝樱式礼莫愆。

工祝致告,徂赉孝孙。

芬孝祀,神嗜饮食。

卜尔百福,如兹缡健

既齐既稷,既匡既敕。

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

孝孙徂位,工祝致告。

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钟鼓送尸,神保聿归。

诸宰君妇,废彻不迟。

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

尔ゼ冉,莫怨具庆。

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神嗜饮食,使君寿考。

孔惠孔时,维其尽之。

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篇4:诗经《小雅·鸳鸯》原文赏析

诗经《小雅·鸳鸯》原文赏析

《鸳鸯》,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四章,每章四句。这是一首祝贺贵族结婚的诗。诗歌前二章以鸳鸯起兴,后二章以马起兴。鸳鸯是成双成对的鸟,马和亲迎之礼有关,故可以认为,这是一首同婚姻有关的诗歌。

鸳鸯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

宜其遐福。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译文

鸳鸯双双轻飞翔,遭遇大小罗与网。好人万年寿而康,福禄一同来安享。

鸳鸯相偎在鱼梁,喙儿插进左翅膀。好人万年寿而康,一生幸福绵绵长。

拉车辕马在马房,每天喂草喂杂粮。好人万年寿而康,福禄把他来滋养。

拉车辕马在马槽,每天喂粮喂饲草。好人万年寿而康,福禄齐享永相保。

注释

⑴鸳鸯:鸭科水鸟名。古人以此鸟雌雄双居,永不分离,故称之为“匹鸟”。

⑵毕:长柄的小网。罗:无柄的捕鸟网。

⑶宜:《说文解字》:“宜,所安也。”引申为享。

⑷粱:筑在河湖池中拦鱼的水坝。

⑸戢(jí):插。

⑹遐:远。

⑺乘(shèng):四匹马拉的车子。乘马引申为拉车的马。厩:马棚。

⑻摧(cuò):通“莝”,铡草喂马。郑笺:“今莝字也。”《说文解字》:“莝,斩刍也。”秣(mò):用粮食喂马。

⑼艾:养。

⑽绥:安。

诗经赏析

此诗出于《诗经·小雅·甫田之什》。对此诗旨义的解释历代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毛诗序》为代表,以为“刺幽王也。思古明王交于万物有道,自奉养有节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前二章鸳鸯为兴,言交于万物有道奉一物以例余也。后二章又以刍秣之式兴奉养有节。”一是以明代人何楷为代表,谓“以《白华》之诗证之,其第七章曰:‘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是诗亦有‘在梁’二语,词旨昭然。诗人追美其初昏(婚)。凡诗言‘于飞’者六,其以雌雄连言者,惟‘凤凰于飞’及此‘鸳鸯于飞’耳。《乘马》二章,皆咏亲迎之事而因以致其祷颂之意。《汉广》之诗曰:‘之子于归,言秣其马’亦同。”(《诗经世本古义》)清人姚际恒、方玉润也都赞同何说,认为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相比而言,这一说法更为通达,因为鸳鸯作为匹鸟的文化底蕴与“交于万物有道”没有任何合理的关联。而解作贺婚诗,前二章赞美男女双方才貌匹配,爱情忠贞;后二章祝福其生活富足美满,更切近诗旨。

此诗一、二章以鸳鸯匹鸟兴夫妇爱慕之情。描绘了一对五彩缤纷的鸳鸯,拍动着羽毛绚丽的翅膀,双双飞翔在辽阔的天空,雌雄相伴,两情相依,情有独钟,心有所许,多么美妙的时刻,多么美好的图画!在遭到捕猎的危险时刻,仍然成双成对,忠贞不渝,并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从同甘到共苦两种境遇的转变,进一步展现了鸳鸯高洁的.品格,挖掘了鸳鸯的典型的独特的禀性,较好地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为后面对人物的抒写做了充分的准备。在第二章中,诗人抓住鸳鸯小憩时的一个细节,描摹入微,观察至细。芳草萋萋的小坝上,一对鸳鸯相依相偎,红艳的嘴巴插入左边的翅膀,闭目养神,恬静悠闲,如一幅明丽淡雅的江南水墨风景图,满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与无限追求。这二章一动一静,描摹毕肖,既是对今后婚姻生活的象征性写照,也是对婚姻的主观要求和美好希望。生活之中,欢乐与痛苦必然并存,既有甜蜜的欣悦,也有凄苦的哀愁,但只要双方心心相印、相濡以沫,苦乐之中就都有幸福在,又何所惧呢!诗人以鸳鸯比喻夫妻,贴切自然,易于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其形象逐渐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原型,为后世所普遍接受。

诗的第三、四章以摧秣乘马,兴结婚亲迎之礼,充满了对婚后生活的美好憧憬。抓住亲迎所用的厩中肥马这一典型细节,引发人对婚礼情景的丰富联想:隆重、热烈、喜庆;并且厩有肥马也反映着生活的富足。这都含蓄地暗示了婚姻美好的客观条件:男女般配,郎才女貌,感情专一,家产丰裕;反映了诗人的婚姻价值观念,也是对理想人生、美好人生的由衷礼赞。

篇5:诗经《小雅·吉日》原文赏析

诗经《小雅·吉日》原文赏析

《吉日》,《诗经·小雅》第二十六篇。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全诗四章,每章六句。这是一首艺术地再现周宣王田猎时选择吉日祭祀马祖、野外田猎、满载而归宴饮群臣的整个过程的长诗。全诗四章,第一章,写打猎前的准备情况;第二章,第二章写选择了良马正式出猎;第三章,写随从驱赶群兽供天子射猎;第四章,写天子射猎得胜返朝宴享群臣。

吉日

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从其群丑。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译文

戊日吉利好时辰,师神马祖都祭享。田车辚辚真漂亮,四匹公马大又壮。驱车登上大山岗,追逐群兽意气扬。

庚午吉日好时光,匹匹良马精挑选。群兽惊慌聚一处,雄鹿雌鹿满眼前。驱赶野兽到漆沮,天子猎场在此间。

极目远望原野中,地域辽阔群兽集。或是急奔或慢行,三五成群结伴嬉。左面右面来围赶,为让天子心欢喜。

我的弓已拉满弦,我的箭已握在手。射中那边小母猪,射死这边大野牛。烹调猎物宴宾客,举座欢呼且饮酒。

注释

(1)维:是。戊: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计日。以天干奇数为刚日,偶数为柔日。刚日宜外事,柔日宜内事。田猎为外事,故以刚之戊为吉日。朱熹《诗集传》:“以下章推之,是日也其为戊辰与?”

(2)伯:“祃”之假借。祃,师祭。祷:“禂”之假借字。禂,马祭。

(3)田车:猎车。田,同“畋”,打猎。

(4)孔:很。阜:强壮高大。

(5)阜:山岗。

(6)从:追逐。群丑:指群兽。

(7)差:选择。

(8)同:聚集。

(9)麀(yōu):母鹿。麌(yǔ)麌:众多貌。

(10)漆、沮(jǔ):古代二水名,在今陕西境内。

(11)所:处所,此指会猎场所。

(12)中原:原中,指原野。

(13)祁:原野辽阔。有:多,指野兽多。

(14)儦(biāo)儦:疾行貌。俟(sì)俟:缓行貌。

(15)群:兽三只在一起为群。友:兽二只在一起为友。

(16)悉:尽,全。率:驱逐。

(17)燕:乐。

(18)豝(bā):母猪。

(19)殪(yì):射死。兕(sì):大野牛,或谓乃犀牛。

(20)御:进献食物。

(21)醴(lǐ):甜酒。

鉴赏

《毛诗序》说:“《吉日》,美宣王田也。”后代的学者对此没有什么异议。陈奂《诗毛氏传疏》说:“《车攻》会诸侯而田猎,《吉日》则专美宣王田也。一在东都,一在西都。”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全诗四章,艺术地再现了周宣王田猎时选择吉日祭祀马祖、野外田猎、满载而归宴饮群臣的整个过程。

第一章写打猎前的准备情况。古代天子打猎是如同祭祀、会盟、宴享一样庄重而神圣的大事,是尚武精神的一种表现,仪式非常隆重。因此,事先选择良辰吉日祭祀马祖、整治田车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程序。“升彼大阜,从其群丑”二句在这一章中是将然之辞,一切业已准备就绪,只等在正式打猎时登上大丘陵,追逐群兽。第二章写选择了良马正式出猎。祭祀马祖后的第三天是庚午日,依据占卜这天也是良辰吉日。选择了良马之后,周天子率领公卿来到打猎之地。那里群鹿聚集,虞人沿着漆、沮二水的岸边设围,将鹿群赶向天子守候的地方。第三章写随从驱赶群兽供天子射猎。眺望原野,广袤无垠,水草丰茂,野兽出入,三五成群,或跑或行。随从再次驱赶兽群供天子射猎取乐。第四章写天子射猎得胜返朝宴享群臣。随从将兽群赶到周天子的附近,周天子张弓挟矢,大显身手,一箭射中了一头猪,再一箭射中了一头野牛。表现出英姿勃发、勇武豪健的君主形象,实是对宣王形象化的.颂扬。打猎结束,猎获物很多,天子高高兴兴用野味宴享群臣,全诗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通过上文的叙说,可以发现诗人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依次道来,有条不紊,是此诗最明显的一个特点。

另外,全诗大部分章节记叙田猎活动的准备过程以及随从驱赶野兽供天子射猎的情景,间及群兽的各种状态,以作烘托,具体写天子射猎只有四句:“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既叙述了田猎的过程,描写了田猎的场面,透露了轻松的气氛;更突出了天子的形象,增强了天子的威严,使全诗有很强的感染力。

篇6:诗经《小雅·大田》原文赏析

诗经《小雅·大田》原文赏析

《大田》,《诗经·小雅》第五十八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四章,前二章,每章八句,后二章,每章九句。这是一首西周奴隶主于丰收后祭祀田祖(神农)的诗歌,诗中记述了农业生产的情况,又是一首农事诗。《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大田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译文

大田宽广作物多,选了种籽修家伙,事前准备都完妥。掮起我那锋快犁,开始田里干农活。播下黍稷诸谷物,苗儿挺拔又壮茁,曾孙称心好快活。

庄稼抽穗已结实,籽粒饱满长势好,没有空穗和杂草。害虫螟螣全除掉,蟊虫贼虫逃不了,不许伤害我嫩苗。多亏农神来保佑,投进大火将虫烧。

凉风凄凄云满天,小雨飘下细绵绵。雨点落在公田里,同时洒到我私田。那儿谷嫩不曾割,这儿几株漏田间;那儿掉下一束禾,这儿散穗三五点,照顾寡妇任她捡。

曾孙视察已来临,碰上农妇孩子们。他们送饭到田头,田畯看见好开心。曾孙来到正祭神,黄牛黑猪案上陈,小米高粱配嘉珍。献上祭品行祭礼,祈求大福赐苍生。

注释

(1)大田:面积广阔的农田。稼:种庄稼。

(2)既:已经。种:指选种籽。戒:同“械”,此指修理农业器械。

(3)乃事:这些事。

(4)覃(yǎn):“剡”,锋利。耜(sì):古代一种似锹的农具。

(5)俶(chù)载:开始从事。

(6)厥:其。

(7)庭:通“挺”,挺拔。硕:大。

(8)曾孙是若:顺了曾孙的愿望。曾孙,周王对他的祖先和其他的神,都自称曾孙。若,顺。

(9)方:通“房”,指谷粒已生嫩壳,但还没有合满。皁(zào):指谷壳已经结成,但还未坚实。

(10)稂(láng):指穗粒空瘪的禾。莠(yǒu):田间似禾的杂草,也称狗尾巴草。

(11)螟(míng):吃禾心的害虫。螣(tè):吃禾叶的青虫。

(12)蟊(máo):吃禾根的虫。贼:吃禾节的虫。

(13)稚:幼禾。

(14)田祖:农神。

(15)秉:执持。畀:给与。炎火:大火。

(16)有渰(yǎn):即“渰渰”,阴云密布的样子。

(17)祁祁:徐徐。

(18)公田:公家的田。古代井田制,井田九区,中间百亩为公田,周围八区,八家各百亩为私田。八家共养公田。公田收获归农奴主所有。

(19)私:私田。

篇7:《诗经·小雅·六月》原文赏析

《诗经·小雅·六月》原文赏析

《六月》,《诗经·小雅》第二十四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六月》记叙周宣王北伐玁狁的事,是通过对这次战争胜利的描写,赞美宣王时的中兴功臣也即这次战争的主帅尹吉甫文韬武略、指挥若定的出众才能,和堪为万邦之宪的风范。姚际恒《诗经通论》说:“此篇则系吉甫有功而归,燕饮诸友,诗人美之而作也。”《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译文

六月出兵紧急,兵车已经备齐。马匹强壮威武,人人穿起军衣。玁狁来势凶猛,我方边境告急。周王命我出征,保卫国家莫辞。

四匹黑马配好,进退训练有素。正值盛夏六月,做成我军军服。我军军服已成,行军一舍有余。周王命我出征,辅佐天子稳固。

公马四匹高大,宽头大耳威风。只为讨伐玁狁,建立无上功勋。严整肃穆小心,认真对待敌军。认真对待敌军,使我国家安定。

玁狁来势不弱,占据焦获驻防。又犯我镐与方,不久就到泾阳。织有凤鸟纹样,白色大旗明亮。我军兵车十乘,先行冲锋扫荡。

兵车已经驶稳,前后俯仰操纵。公马四匹整齐,整齐而且从容。只为讨伐玁狁,进军太原猛攻。文武双全吉甫,国家榜样英雄。

吉甫宴饮欢喜,接受许多赏赐。从那镐京归来,走了许多日子。设席招待朋友,蒸鳖脍鲤美食。哪些朋友参加,忠孝张仲在此。

注释

(1)栖栖:忙碌紧急的样子。

(2)饬(chì):整顿,整理。

(3)骙(kuí)骙:马很强壮的样子。

(4)常服:军服。

(5)孔:很。炽:势盛。

(6)是用:是以,因此。

(7)匡:扶助。

(8)比物:把力气和毛色一致的马套在一起。

(9)闲:训练。则:法则。

(10)于:往。三十里:古代军行三十里为一舍。

(11)颙(yōng):大头大脑的样子。

(12)奏:建立。肤功:大功。

篇8:诗经《小雅·车攻》原文赏析

诗经《小雅·车攻》原文赏析

《车攻》,《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八章,每章四句。这是一首叙述周宣王在东都会同诸侯举行田猎的诗。《毛诗序》云:“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修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造车徒焉。”《墨子·明鬼篇》说:“周宣王会诸侯而田于圃,车数万乘。”清胡承珙还援引史实对《序》说详加证明:“成康之时,本有会诸侯于东都之事。

车攻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

田车既好,田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决拾既佽,弓矢既调。射夫既同,助我举柴。

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徒御不惊,大庖不盈。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译文

猎车修理已坚牢,辕马选出都健矫。四匹骏马壮又高,驾车向着东方跑。

猎车装备已完成,四匹骏马势威猛。东方甫田茂草长,驾车出猎快驰骋。

天子夏猎在野郊,清点士卒声嘈嘈。队伍前后旌旗飘,敖山打猎意气豪。

驾起四马行原野,四马从容又迅捷。红色蔽膝金黄鞋,会合诸侯有序列。

扳指护臂已戴正,弓箭调配已相称。射击比武有对手,搬运猎物相帮衬。

四匹黄马已起驾,两旁骖马无偏差。驾车驰骋有章法,放箭中的技艺佳。

凯旋萧萧驷马鸣,迎风悠扬飘旗旌。徒步拉车兵机警,猎毕厨房野味盈。

天子猎罢上归程,但见队伍不闻声。勇武果敢真天子,确实成功有才能。

注释

(1)攻:修缮。

(2)同:齐,指选择调配足力相当的健马驾车。

(3)庞庞:马高大强壮貌。

(4)言:句中语气词。徂(cú):往。东:东都洛阳。

(5)田车:猎车。

(6)孔:甚。阜(fù):高大肥硕有气势。

(7)甫:通“圃”,地名,在今河南中牟西。

(8)之子:那人,指天子。苗:毛传:“夏猎曰苗。”

(9)选:通“算”,清点。嚣(áo)嚣:声音嘈杂。

(10)旐(zhào):绘有龟蛇图案的旗。旄:饰牦牛尾的旗。

(11)敖:山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北。

(12)奕奕:马从容而迅捷貌。

(13)赤芾(fú):红色蔽膝。金舄(xì):用铜装饰的鞋。舄,双层底的鞋。

(14)会同:会合诸侯,是诸侯朝见天子的专称,此处指诸侯参加天子的狩猎活动。有绎:绎绎,连续不断而有次序的样子。

(15)决:用象牙和兽骨制成的扳指,射箭拉弦所用。拾:皮制的护臂,射箭时缚在左臂上。佽(cì):“齐”之假借字,齐备之意。

(16)调:相称。

(17)同:合耦,指比赛射箭的人找到对手。

(18)举:取。柴(zī):即“紫”,或作“胔”,堆积的动物尸体。

(19)四黄:四匹黄色的马。

(20)两骖:四匹马驾车时两边的马叫骖。猗(yǐ):通“倚”,偏差。

(21)驰:驰驱之法。

(22)舍矢:放箭。如:而。破:射中。

(23)萧萧:马长鸣声。

(24)悠悠:旌旗轻轻飘动貌。

(25)徒御:徒步拉车的士卒。不:语助词。无义,下句同。惊:“警”之假借字,机警。

(26)大庖(pǎo):天子的厨房。

(27)允:确实。君子:指天子。

(28)展:诚。

鉴赏

这是一首叙述周宣王在东都会同诸侯举行田猎的诗。《毛诗序》云:“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修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造车徒焉。”《墨子·明鬼篇》说:“周宣王会诸侯而田于圃,车数万乘。”清胡承珙还援引史实对《序》说详加证明:“成康之时,本有会诸侯于东都之事。《逸周书·王会解》首言成周之会。孔晁注云:王城既成,大会诸侯及四夷也。《竹书》成王二十五年大会诸侯于东都,四夷来宾,皆其明证。宣王中兴,重举是礼,故曰复会。”(《毛诗后笺》)古代天子举行田猎活动,常有军事训练和军事演习的作用,周宣王会同诸侯狩猎,当有政治军事的特殊目的。周王朝在厉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礼仪制度遭到破坏,诸侯亦心离王室。宣王继位后,志在复兴王室,一面治乱修政,一面加强军事统治。宣王在东都会同诸侯田猎,一则和合诸侯,联络感情,二则向诸侯显示武力。方玉润对此有精辟的见解。《诗经原始》中说:“盖此举重在会诸侯,而不重在事田猎。不过籍田猎以会诸侯,修复先王旧典耳。昔周公相成王,营洛邑为东都以朝诸侯。周室既衰,久废其礼。迨宣王始举行古制,非假狩猎不足以慑服列邦。故诗前后虽言猎事,其实归重‘会同有绎’及‘展也大成’二句。”

《诗经》中涉及田猎的诗篇有许多。描写场面之宏大,当首推此诗。全诗八章,艺术地再现了举行田猎会同诸侯的整个过程。第一章是全诗的总冒,写车马盛备,将往东方狩猎。战马精良,猎车牢固,队伍强壮,字里行间流露出自豪与自信。第二、三章点明狩猎地点是圃田和敖山。在那里人欢马叫,旌旗蔽日,显示了周王朝的强大声威。第四章专写诸侯来会。个个车马齐整,服饰华美,显示了宣王中兴、平定外患、消除内忧后国内稳定的.政治状况。第五、六两章描述射猎的场面。诸侯及随从士卒均逞强献艺,驾车不失法度,射箭百发百中。暗示周王朝军队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第七章写田猎结束,硕果累累,大获成功,气氛由紧张而缓和。第八章写射猎结束整队收兵,称颂军纪严明。赞语作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全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按田猎过程依次道来,有条不紊,纹丝不乱。运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射猎的场面及各种不同的景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写射猎,仅用四句十六字就绘声绘色地将大规模的场面呈现于读者眼前。“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凝炼传神;“萧萧马鸣,悠悠旌旆”,画出一幅队伍归来的景象,尤意境宏大而优美,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车攻》是《诗经》中的名篇,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石鼓文》中的“吾车既工,吾马既同”是因袭此诗而来。方玉润《诗经原始》云:“‘马鸣’二语,写出大营严肃气象,是猎后光景。杜诗‘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本此也。”可见一代诗圣杜甫也深受此诗的影响。

篇9:诗经《小雅·信南山》原文赏析

诗经《小雅·信南山》原文赏析

《信南山》,《诗经·小雅·谷风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六句。这首诗与《小雅·楚茨》同属周王室祭祖祈福的乐歌。但二者也有不同:《楚茨》言“以往烝尝”,乃兼写秋冬二祭;而此篇单言“是烝是享”,则仅写岁末之冬祭,而且它侧重于对农业生产的描绘,表现出周代作为一个农耕社会的文化特色。《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信南山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

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这里是大禹所辟地盘。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齐,后代子孙们在此垦田。划分地界又开掘沟渠,田陇纵横向四方伸展。

冬日的阴云密布天上,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再加上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

田地的疆界齐齐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壮茂盛。子孙们如今获得丰收,酒食用谷物制作而成。可奉献神尸款待宾朋,愿神灵保佑赐我长生。

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块腌渍成咸菜,去奉献给伟大的先祖。他们的后代福寿无疆,都是依赖上天的佑护。

祭坛上满杯清酒倾倒,再供奉公牛色红如枣,先祖灵前将祭品献好。操起缀有金铃的鸾刀,剥开牺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鲜血和脂膏。

于是进行冬祭献祭品,它们散发出阵阵芳馨。仪式庄重而有条不紊,列祖列宗们欣然驾临。愿赐以宏福万寿无疆,以此回报子孙的孝心。

注释

(1)信(shēn):即“伸”,延伸。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

(2)维:是。禹:大禹。甸:治理。

(3)畇(yún):平整田地。畇畇,土地经垦辟后的平展整齐貌。原隰:泛指全部田地。原,广平或高平之地;隰(xí),低湿之地。

(4)曾孙:后代子孙。朱熹《诗集传》:“曾,重也。自曾祖以至无穷,皆得称之也。”相当于《楚茨》中所称“孝孙”,故又作为主祭者之代称。田:垦治田地。

(5)疆:田界,此处用作动词,划田界。理:田中的沟陇,此处亦用作动词。疆指划定大的田界,理则细分其地亩。

(6)南东:用作动词,指将田陇开辟成南北向或东西向。

(7)上天:冬季的.天空。《尔雅·释天》:“冬曰上天。”同云:天空布满阴云,浑然一色。

(8)雨雪:下雪,“雨”作动词,降落。雰雰:纷纷。

(9)益:加上。霢霂(mài mù):小雨。

(10)优:充足。渥:湿润。

篇10:诗经《小雅·渐渐之石》原文赏析

诗经《小雅·渐渐之石》原文赏析

《渐渐之石》,《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六句。这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雅歌,是周文王回到周国后准备献给商纣王而收集的歌舞队伍,作为献给商纣王的礼物,在送别这支歌舞队伍时,周文王唱了这首送别歌。

渐渐之石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遑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译文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高呀。山遥水又远,跋涉真辛劳呀。将士向东进,出发无暇等破晓呀。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陡呀。山遥水又远,何处是尽头呀。将士向东进。深入无暇顾退走呀。

有猪是白蹄,成群蹚水波呀。月亮近毕星,就怕雨滂沱呀。将士向东进,无暇他顾快通过呀。

注释

渐(chán)渐:山石高峻。

劳:通“辽”,广阔。

武人:指将士。

不皇朝:无暇日。

卒:山高峻而危险。

曷其没矣:什么时候可以结束。矣,感叹词。

不皇出:只知不断深入,无暇顾及出来。

有豕白蹢(dí),烝(zhēng)涉波矣:天象。夜半汉中有黑气相连,俗称黑猪渡河,这是要下雨的`气候。蹢,兽蹄。

月离于毕:天象。月儿投入毕星,有雨的征兆。

滂沱:下大雨的样子。

不皇他:无暇顾及其他。

赏析

《毛诗序》认为“《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这里认定了三个问题:一、定此篇是诸侯国所作;二、定为刺幽王而作;三、为东征荆舒因役久而作,荆舒,即楚及其属国群舒。因周幽王时代无东征楚役的记载,所以后世学者多不取刺幽王与征楚的说法,而是就诗论诗,不确切地指明其人其事,朱熹说:“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也。”(《诗集传》)这一说法颇有代表性。

这首诗的情调酷似《诗经》中的“国风”,可能是下级军官所作,自述东征劳苦,似是途中之作,重在叙述行军艰难而紧张,并没有《毛诗序》所说“役久”的意思。全诗三章,以赋叙事抒情,头两章叠唱,意思相仿,诗人在急行军途中,迎面映入眼的是陡崖峭壁,挡住队伍的去路,忍不住惊呼道“维其高矣”、“维其卒矣”。头两句写所见,中间两句写所感,叹惋山川遥远,跋涉攀援,步步维艰,疲劳不堪,十分盼望抵达目的地。然而“山川悠远”,不知道何日才能走到。最后两句点题,交代急行军。“武人东征”一句贯穿全诗,三章都有,点明抒情主体与事件。首章“不皇朝矣”句,说明行军紧急,起早摸黑,天不亮就上路。马瑞辰认为“不遑朝者,甚言其东征急迫,不暇至朝也”(《毛诗传笺通释》)。第二段“不皇出矣”句蕴藏着更多难言的痛苦,行军紧迫,不断深入,无暇顾及以后能否脱险。也就是说至此生命已全置之度外。

第三章诗人笔锋一转,突然伸向天空,描写星空气象,与首章“朝矣”句相应,暗示是夜晚行军。朱熹说前四句“豕涉波,月离毕,将雨之验也”(同前)。这可能是诗人引用已有的气象民谚。近人闻一多指出:“豕涉波与月离毕并举,似涉波之豕亦属天象,《述异记》曰:‘夜半天汉中有黑气相连,俗谓之黑猪渡河,雨候也。’《御览》引黄子发《相雨书》曰:‘四方北斗中无云,惟河中有云,三枚相连,如浴猪狶,三日大雨。’与《诗》之传说吻合,是其证验。《史记·天官书》曰:‘奎为封豕,为沟渎。’《正义》曰:‘奎……一日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荧惑星守之,则有水之忧,连以三年。’《易林·履之豫》诗曰:‘封豕沟渎,水潦空谷,客止舍宿,泥涂至腹。’此与《诗》所言亦极相似,是《诗》所谓豕白蹢者,即星中之天豕,明矣。”(《周易义证类纂》)依闻一多的说法,天豕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奎由十六颗星组成,所以说“烝涉波”,烝,众多的意思。杨慎《古今谚》中“谚语有文理”条也说:“天河中有黑云,谓之黑猪渡河,主雨。”可与此相参证。“月离毕”说的是月亮靠近毕宿,古人同样视为下雨的征兆,《尚书·洪范》说:“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此星即指毕星。应劭《风俗通义》说:“雨师者,毕星也。”其下即引用此诗“月离”两句为证。《晋书·天文志》也说“月行入毕多雨”。所以这首诗前四句是引气象民谚,预兆将有滂沱大雨。俾,使的意思,点明尚未发生,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姚炳的说法“将雨、既雨,诸说纷如”,实际上诗中原本是说“将雨”,而不是“既雨”,这个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正因为诗人担心遭遇滂沱大雨,行军难上加难,一心一意只想加速行进,无暇顾及其他,所以才说“不皇他矣”。三个段落的末句意思递进,旅途的苦情、忧虑一层深过一层。

篇11:《诗经·小雅·湛露》原文赏析

《诗经·小雅·湛露》原文赏析

《湛露》诗篇名。选自先秦时代的《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这首诗写贵族夜宴的情景。全诗四章,每章首二句均托物起兴,后二句写宴饮的进程。《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湛露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译文

浓浓的夜露呀,不见朝阳决不蒸发。和乐的夜饮呀,不到大醉决不回家!

浓浓的夜露呀,沾在那繁茂芳草。和乐的夜饮呀,宗庙里洋溢着孝道。

浓浓的夜露呀,沾在那枸杞酸枣。坦荡诚信的君子,无不具有美善德操。

那些同类的梧桐山桐,一树比一树果实累累。这些和悦平易的君子,看上去无不风度优美。

注释

⑴湛湛:露清莹盛多。斯:语气词。

⑵匪:通“非”。晞:干。

⑶厌厌:一作“懕懕”,和悦的样子。

⑷宗:宗庙。载:充满。考:通“孝”。

⑸杞棘:枸杞和酸枣,皆灌木,又皆身有剌而果实甘酸可食。

⑹显允:光明磊落而诚信忠厚。显,明;允,信。

⑺令:善美。

⑻桐:桐有多种,古多指梧桐。椅:山桐子木,梓树中有美丽花纹者。

⑼离离:犹“累累”。

⑽岂弟(kǎitì):同“恺悌”,和乐平易的.样子。

⑾仪:仪容,风范。

鉴赏

《湛露》属二《雅》中的宴饮诗。《毛诗序》:“《湛露》,天子燕(宴)诸侯也”,又《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至于所宴饮之诸侯为同姓还是兼有异姓,前人尚有争议。从《小雅·六月》的《小序》有“《湛露》废则万国离矣”来看,似应兼同异姓而言;唯诗中明明有“在宗载考”,古“考”“孝”多通用,而“宗”则不论解“宗庙”或“宗族”,总属同姓,可见诗本同姓贵族的宴饮诗,约春秋时已用为天子宴飨诸侯的乐章。还有一说是“考”指宫庙落成典礼中的“考祭”,因上下文缺乏照应,不可从。

《湛露》四章,每章四句,各章前两句均为起兴,且兴词紧扣下文事象:宴饮是在夜间举行的,而大宴必至夜深,夜深则户外露浓;宗庙外的环境,最外是萋萋的芳草,建筑物四围则遍植杞、棘等灌木,而近户则是扶疏的桐、梓一类乔木,树木上且挂满果实——现在,一切都笼罩在夜露之中。“白露”“寒露”为农历(夏历)八、九月之节气,而从夜露甚浓又可知天气晴朗,或明月当空或繁星满天,户厅之外,弥漫着祥和的静谧之气;户厅之内,则杯觥交错,宾主尽欢,“君曰:‘无不醉’,宾及卿大夫皆兴,对曰:‘诺,敢不醉!’”(《仪礼·燕礼》)内外动静映衬,是一幅绝妙的“清秋夜宴图”。

若就其深层意蕴而言,宗庙周围的丰草、杞棘和桐椅,也许依次暗示血缘的由疏及亲;然而更可能是隐喻宴饮者的品德风范:既然“载考”呼应“丰草”,“载”义为充盈,而“丰”指繁茂,那么“杞棘”之有刺而能结实不可能与君子的既坦荡光明(显)又诚悫忠信(允)无涉,更不用说桐椅之实的“离离”——既累累繁盛又历历分明——与君子们一个个醉不失态风度依然优美如仪(与《宾之初筵》的狂醉可对看)的关系了。只是至此还没有说到最重要的意象“湛湛”之“露”究属何意。

前人大多理解湛露既然临于草树,则无疑象征着王之恩泽。若就二、三章而言,这也不差,只是以之揣摩首章,却不像了。露之湛湛其义蕴犹情之殷殷,热情得酒之催发则情意更烈,正好比湛露得朝阳则交汇蒸腾。

此诗章法结构之美既如陈奂所言“首章不言露之所在,二章三章不言阳,末章并不言露,皆互见其义”,又如朱熹引曾氏曰:“前两章言厌厌夜饮,后两章言令德令仪”。后者需补充的是:在这两者之间,第三章兼有过渡性质(一、二承上,三、四启下)。雅诗的章法结构比风诗更为讲究,于此亦见一斑。

音韵的谐美也是此诗一大特点:除了隔句式押韵外,前两章以一、三句句头的“湛湛”与“厌厌”呼应,去和二、四句句尾的脚韵共构成回环之美;至后两章则改为顶真式谐音,表现为“杞棘”的准双声与“显允”的准叠韵勾连,而“离离”的双叠也与“岂弟”的叠韵勾连(作为过渡,三章“湛湛”与“显允”的尾音也和谐呼应)。

总之,《湛露》一诗,乍看平淡无奇,细品恰如橄榄,其味愈出愈永。

诗经《小雅·吉日》原文赏析

诗经小雅鹤鸣赏析

《诗经·小雅·常棣》原文翻译赏析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原文赏析

诗经 小雅

诗经小雅

《诗经·小雅·黄鸟》原文翻译鉴赏

诗经《小雅·采菽》原文鉴赏

诗经小雅《谷风》

诗经小雅伐木

诗经《小雅·楚茨》原文赏析(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诗经《小雅·楚茨》原文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