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古离别》古诗词鉴赏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win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韦庄《古离别》古诗词鉴赏答案(共含9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wi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韦庄《古离别》古诗词鉴赏答案

篇1:韦庄《古离别》古诗词鉴赏答案

关于韦庄《古离别》古诗词鉴赏答案

古离别

韦 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①,不那②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①漠漠,弥漫;毵毵(sā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

②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试题】

1.首句写景,请合理运用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画面。

2.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参考答案】

1. 示例一:淡淡的烟岚弥漫晴空,垂柳柔条迎风轻拂,多么骀荡的春光,多么融和的初日。

示例二:这天,晴空一洗。不远处,淡淡的云烟穿林如织;近处,柳条将舒,披风撩人。真是日丽风和,一片明媚。

2.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一种淡淡的 惜别之情。

(佛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韦庄(836年─9),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鉴赏】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又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第一首:春日的`美景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心灵的愉悦,可是对离别的人来说,这样的美景却使人产生一种无奈。韦庄的《古别离》写的正是这种无奈。

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离别时的情景。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第三、四句继而写想象中离别后对江南春景的感受。“更”与前面的“不那”构成了递进关系,加重了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这首诗虚实相生,成功地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把离人的悲苦之情表达得含蓄而婉转。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酒半酣”之于 “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篇2:韦庄《古离别》唐诗鉴赏

韦庄《古离别》唐诗鉴赏

韦庄《古离别》全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 断肠春色在江南。

译文

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注释

毵毵(sān):柳叶枝条下垂貌。

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赏析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象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又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酒半酣”之于 “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篇3:古离别 韦庄 阅读答案

晴烟漠漠①柳毵毵②,不那③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①漠漠:弥漫。②毵毵: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③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首句写景,请合理运用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淡淡的'烟岚弥漫晴空,垂柳柔条迎风轻拂,多么骀荡的春光,多么融和的初日。

2.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

篇4:韦庄的诗歌鉴赏参考

韦庄的诗歌鉴赏参考

唐代:韦庄

避愁愁又至,愁至事难忘。夜坐心中火,朝为鬓上霜。

不经公子梦,偏入旅人肠。借问高轩客,何乡是醉乡。

韦庄

韦庄(约836年─9),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访寂上人不遇

唐代:皮日休

何处寻云暂废禅,客来还寄草堂眠。桂寒自落翻经案,

石冷空消洗钵泉。炉里尚飘残玉篆,龛中仍锁小金仙。

须将二百签回去,得得支公恐隔年。

南涧耕叟

唐代:崔涂

年年南涧滨,力尽志犹存。雨雪朝耕苦,桑麻岁计贫。

战添丁壮役,老忆太平春。见说经荒后,田园半属人。

篇5:唐代诗歌鉴赏: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译文及注释

译文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灯笼十里长堤。注释⑴台城:也称苑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⑵霏霏:细雨纷纷状。⑶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⑷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

显示全部

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

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灯笼十里长堤。

注释⑴台城:也称苑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⑵霏霏:细雨纷纷状。

⑶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篇6:古离别一作多情,古离别一作多情韦庄,古离别一作多情的意思,古离别一作多情

古离别(一作多情),古离别(一作多情)韦庄,古离别(一作多情)的意思,古离别(一作多情)赏析 -诗词大全

古离别(一作多情)

作者:韦庄  朝代:唐 一生风月供惆怅,到处烟花恨别离。

止竟多情何处好,少年长抱少年悲。

篇7:清平乐韦庄阅读答案

清平乐韦庄阅读答案

清平乐

韦庄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阑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注释】:

⑴暗老: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人已衰老。

⑵“罗带”句:懊悔当年用罗带打结,表示双方爱慕之心。

⑶风触鸣琴:风触动琴而使之鸣。“鸣”,使动用法。

【翻译】:思妇想象丈夫在远行的路上,虽然有野花芳草的陪伴,但依然不免寂寞与荒凉,独自行走,形影相吊,形单影只,不甚凄楚。时节已经是早春,柳丝变成了黄绿色,莺在唱着美妙的歌,可是我(思妇)却在这里独自的惆怅,黯然销魂,这种深深地思念让我变得黯然而又苍老。思妇非常悔恨,她认为不应该和丈夫用罗带打同心结,思妇独自倚着闺阁的朱栏,无限地思念着自己远行的丈夫。深夜,思妇从梦中醒来,头脑中是挥之不去的思念,这深深地思念让她在床上辗转反侧,凄凉的月光斜射进房间,让她的内心更加痛苦,难以成眠。微风吹过窗口,拂响了琴弦,这轻微的响声都让我(思妇)的内心充满了惆怅。

【阅读训练】:

1.“梦觉半床斜月”的“梦觉”之后有哪些复杂的心绪?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2.前人对“小窗风触鸣琴”一句倍加赞赏,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手法使本句达到高妙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有女子梦醒后感慨只有斜月陪伴的孤独与凄凉;回顾当初与远行不归者痴结同心的后悔;想起无数次凝望关山而不见归人,自己只能在寂寞的苦盼中老去青春的惆怅;萦绕着千百回凭栏深思后对生活前景的迷茫。(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就给6分。)

2.本句与“半床斜月”相互映衬,以哀景衬哀情。(1分)女子在独守空床的梦觉之后已凄凉满怀,(1分)此刻凄冷的夜风透过小窗在琴弦上触响的清旷之声在空寂的室内回荡,(1分)在如此清婉哀绝之境的烘托濡染下,(1分)她的深哀浓愁被表现得既深沉又空灵,堪称“胜境”。(1分)(点出手法“以哀景衬哀情”“以景衬情”“烘托(衬托)”“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寄情于景、融情入景)”均可给1分,但答“以乐景衬哀情”“渲染”及其他手法均不给分。阐述高妙效果时能做出与“既深沉又空灵”近似之意的回答也可给1分。)

做阅读理解题的几个好方法

做阅读题目时,有些散文或其他文体的文章,我们读一遍可能理解不上去,对主题把握的不是很到位,也就是说可能理解偏了主题,影响做题正确率,怎么办呢?

在读文章时,要抓住几个重要的位置读,然后理解阅读文章。一是标题,看看是什么意思;二是作者,了解作者背景;三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是理解文章的重点段落,读懂这两段能更好地理解一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主题;四是读懂各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这个往往是中心句,总结了一段的中心思想,对做题也很有帮助。

以上几个方法不一定针对所有文章都适用,但却是做语文阅读的好方法,也是快速理解一篇阅读文章大意的最快捷有效的办法。当然,要想真正把题目做对,还需要研读细节,了解出题意图,掌握一些常用的答题术语,会用一些套话答题,这样做语文阅读才能更加如鱼得水。

语文小说阅读环境题答题方法及技巧

小说中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又指社会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展现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如下方面:

(1)背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包括社会背景)。

(2)形象:暗示或交代人物心情、身份、处境、命运;

(3)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或人物出场做铺垫;

(4)主题:帮助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5)气氛、基调:渲染或烘托某种气氛。定下全文的基调(悲伤、愉悦、明快、暗淡、平和)。

(6)照应:如果开头与结尾都有景物描写,思考是否照应开头(结尾)

篇8:韦庄诗金陵图鉴赏

生平简介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人 。是诗人韦应物的后代 。早年屡试不 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 。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 ,召为判官 ,奉使入 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劝王建称帝,为左散骑常侍 ,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官 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工诗 ,多以伤时 、感旧、离 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 ,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 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尤工词 ,与温庭 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 享乐生活及离情别 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卷,录诗三百一十六首 。另有《浣花词》辑本,存词 五十五首。

金 陵 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故城。

篇9:韦庄诗金陵图鉴赏

金陵(今江苏南京)是一个易于激发诗人画家灵感的地方 ,它不仅有险峻的地理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而且具有丰富的历史内蕴,一连续有六个短期的王朝建都于此。因此咏史怀古是到达此地的文人墨客不可少的节目。在中原饱受战争**之苦的韦庄四十八岁到五十二岁间两次到金陵,可能在这时他看到六幅描绘金陵史事的图画,它触发着诗人,他感昔伤今,而写下了这首诗。

“谁谓”二句是有针对性。在韦庄之前那位曾写过“ 日边红杏倚云栽 ”名句的高蟾有《金陵晚望》。

其中写道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 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高氏在金陵处处 感到一片衰败景象,而他却没有看到表现六朝衰亡的图画 !因此 ,所谓“画不成”是带有激愤情绪的反语。韦庄也并非不懂。他只是以此作为缘由,揭示所谓“画不成”的原因的底 。“画人”们内心只注意迎 合“ 世人”喜欢粉饰太平的庸俗心理 ,因此才不去揭示六朝的“伤心事”。看来,“瞒”和“骗”是中国文艺家的痼疾,它历史悠久,为世人所欢迎。六朝偏安江左,内战、外战不断,有什么可炫耀的。可是六朝给后人留的印象却是富贵气十足的“六朝金粉”或带有飘逸色彩的“六朝烟水 ”,而诗人从自己亲身的 经历出发 , 他在金陵所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沉重的一幕 。他看到的《金陵图》恰恰和他的感受是一致的, 因此对其他“画人”的批评,正是对《金陵图》作者的.褒美。

那么《金陵图》表现的是什么呢?“君看”句指出它是六幅描述“ 南朝事 ”的组画 ,(可能一朝一画),但画中具体内容如何呢 ?诗人没有直言,只用 极空灵的一句“老木寒云满故城”结尾。读者不要以为这“六幅”图画都画的“老木寒云 ”,此句只是用 “老木 ”、“寒云 ”、“故城”三个意象来暗示《金陵图》中所表现的六朝,不是繁华兴盛、也不是超凡脱俗,而是它的萧瑟、凄凉、窒息和衰败。从六朝的历史教训 ,诗人必然想到现实 ,北方已经战争践踏成“赤里千地”,而且战火仍在燃烧。南方也充斥了腐 朽与衰败 ,唐王朝大约已走到了历史的末路。这一点,诗人已经朦胧地感受到了。

题画诗虽然产生于六朝 ,但到唐代才繁盛起来, 大多题画诗都要细致描绘画中景物 ,然后抒情叙事。 而此诗以议论为主,通过议论以状写诗人的忧惧之情和无限的伤感,对于画的内容却只以暗示和象征手法一笔带过,将画中的空白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韦庄诗鉴赏之上元县

古诗词鉴赏

韦庄《清平乐野花芳草》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观沧海》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方法

寒食古诗词鉴赏

韦庄的七言绝句《稻田》赏析

咸阳怀古,咸阳怀古韦庄,咸阳怀古的意思,咸阳怀古赏析

春早,春早韦庄,春早的意思,春早赏析

勉儿子,勉儿子韦庄,勉儿子的意思,勉儿子赏析

韦庄《古离别》古诗词鉴赏答案(锦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韦庄《古离别》古诗词鉴赏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