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古诗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狗勾勾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蝶恋花》古诗赏析(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狗勾勾”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蝶恋花》古诗赏析

篇1:蝶恋花古诗赏析

蝶恋花

诗人:柳永 朝代:北宋

伫倚危楼风细细,[2]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3]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4]

对酒当歌,[5]

强乐还无味。[6]

衣带渐宽终不悔,[7]

为伊消得人憔悴。

篇2:蝶恋花古诗赏析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篇3:古诗《蝶恋花》赏析

《蝶恋花》原文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浪。

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篇4:古诗《蝶恋花》赏析

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缱绻的闺中女子形象。她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怅然怀想。她也许是思念远方的情人,也许是伤惋青春的易逝。“捻”表现执扇时怅然无绪的情态,极为传神。“初”、“生”二字,前后关联,暗示因节序变换,令闺中人顿生新的怅望之情。空闺独守,本已寂寞难耐,偏又有“隔叶莺声”,撩人意绪。“似学秦娥唱”句把莺声比似学秦娥之唱。以莺声之欢快,反衬人心之怅恨,命意与着笔确有含蓄蕴藉之妙。莺啼婉啭,是实处着笔;闺中索寞,则是虚处命意,运实于虚,终无一字点破。“午睡醒来”二句,深化闺中女郎百无聊赖的孤寂情状。她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在床上的`双纹翠席,犹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这两句点明睡醒,而由翠簟联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户看花。

下片转写户外优美的自然场景:夏雨初霁,徐徐的和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摇曳生姿。“碧涨”,是由上片的“寒浪”引出,“寒浪”是虚喻,“碧涨”是实写,前虚而后实,意脉不断,运意十分灵活。“脉脉”二句,更是传神入化之笔。作者赋予雨后荷花以人的风韵和感情,它含情脉脉,泪珠脸,有情有思。这个比喻中的荷花已跳出物象,“红相向”三字,似写朵朵红荷,曳相映,实写荷花带雨,向人脉脉欲语;人带泪珠,对之黯然神伤。是花是人,迷离莫辨,已达到物与人交融、浑然合一的境地。结拍二句,时间由午后过渡到夜晚,写新月初上的景象。作者于依托明月遥寄相思的传统作法上,又自出新意,别开境界。“绿云”明指夜空浮云,暗喻女郎乌发。“新月”傍云而上,犹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新月弯弯,犹似愁眉。作者运用双关的委婉手法,既借月夜之景,抒写怀人之情;又避开对形象作直露的绘形勾貌,而是以新月状人之愁眉,通过景物的暗示性和象征性,使情与境谐,气氛浓重。

《蝶恋花》作者简介

晏几道,汉族,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鹧鸪天》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受人赞赏。

篇5:《蝶恋花》古诗赏析

《蝶恋花》古诗赏析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几句词是说,河畔杨柳青青,丛草新绿,这般春景,反添愁肠;这种“新愁”为什么像青草、绿柳一样年年萌发?前句言景,后两句言情,设问之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情怀,“新愁”“年年有”,沉郁之情显见。

出自冯延巳《蝶恋花》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译文

谁说闲情意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译文二:

谁说平日闲散久了抛弃心中那份惆怅?等到春来之时,还是一样的满腹惆怅.日复一日的赏花,对花饮酒成病,不敢看镜里的消瘦。

河提上柔细的柳枝轻拂过河畔上杂乱的小草,是为何而添加了新的惆怅,什么事岁岁年年都有呢?

独立小桥之上,风灌满袖,密林里的新月在人回家后升起,

赏析: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为五代词人冯延巳所做的一首词。作者以细腻、敏锐的笔触,描写闲情的苦恼不能解脱,语言清丽流转,感情深致含蓄,写尽了一个“愁”字,是冯延巳最为著名的词作。

冯延巳是南唐宰相。南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在五代的乱世中,南唐偏安一隅,君臣中没什么政治军事人才,多次坐失良机,最后被宋太祖所灭。但应该说南唐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气息最浓的朝代。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都是词中大家。冯延巳有一首著名的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中主与他开玩笑,说:“风吹皱一池春水,干卿甚事。”冯延巳答:“未若陛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也。”这是词史上的经典故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若论词的意境,唯有冯延巳的词最当得起“深美闳约”四字;还认为《鹊踏枝》和《菩萨蛮》十数阙是《阳春集》中“最煊赫”之作。按《阳春集》中共收《鹊踏枝》十四首,这里要分析的'这一首是最有代表性的,很能见出冯延巳词在意境风格方面的特色。冯延巳是一位善于写情的抒情词人。他并不隐讳自己的感情,在词中还表达得相当直白;但虽直白却不浅不露,意境深远,情韵悠长,感情深挚、缠绵、执著,因而有“旨隐”、“词隐”之誉(冯煦《阳春集序》)。 这首词在第一句就直接地道出“闲情”二字,作为全词抒写的中心,笼罩着全篇。但正是这第一句就写得极其曲折婉转,写出词人内心极其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抛掷久”三个字,是说这闲情在心间已是纠缠很久了,它令人痛苦、难过,曾下决心要忘掉它,摆脱它。“抛掷”,就表现出一种主观的意向和努力。然而,在前面加上“谁道”二字,就以一种反诘的语气有力地否定了这种意向和努力。词人是确实曾经想要抛掷掉它的,然而经过努力竟终未能抛掷掉;而最终又发现,并且还不能不承认,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实在是不愿意抛掉它的。这“闲情”是如此的缠绵、深沉,简直是忘不掉、拂不去、摆不脱、斩不断的一缕悠长不绝的情思。可是,这“闲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它包含着什么样的具体内容,词中始终没有明白地揭示出来,因而费人猜测,又耐人寻味。从全词隐约透露出的一点意绪看,词人抒写的很可能是一段逝去已久却难以忘却的恋情。这恋情带给他深沉的忧伤和痛苦,折磨得他难以忍受,所以想要抛掷、忘掉;但在忧愁与痛苦中,却又不免时时泛起一种虽早已逝去却仍然历久不忘、不灭也不淡的甜蜜与幸福。因此,词人无法抛掉它,实在也不想真的抛掉它。

次句中的“每”字和“还依旧”三字,是同首句中的“久”字相呼应的。这“闲愁”郁积在怀,永注心间,年复一年。每到春来,一种莫名的惆怅之情便涌上心头,其沉重、缠绵不减当年。春日本是万物萌生、催人奋发的,为什么词人反而格外伤情呢?一则固然可能因为春意勃发,容易引起人感情的苏醒;再则更大的可能,是那段难以忘怀的恋情是发生在春天,因而触景生情,更能唤起那原本就没有失去的记忆。

三、四两句更进一层,在极痛苦中写出一种虽死而不悔的执著。词人确实承受不起这份沉重的忧愁和伤感,却又抛掷不下或不愿抛掷,便只好每日在花前饮酒自醉,借以消愁解恨。揽镜自照,猛见朱颜消瘦,不免心惊;但深情难忘也难解,为此而病酒伤身,憔悴消瘦也是应该的,值得的。这里我们不禁想起柳永《凤栖梧》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表现的正是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深情与执著。

下阙开头换一个角度,承上阙“春来”二字写春景,通过景色进一步抒情。写春景不写盛开的鲜花,因为那太绚丽也太热烈了,与词人的心境意绪不合;他写河畔漫无边际的青草,写堤上细丝飘动的柳条,那碧绿、那绵远、那柔细,在人心中唤起的是一种清寂悠远的境界和深长缠绵的情思。七个字,字字景语,字字亦是情语。 接下来,又承上阙“惆怅还依旧”发问:“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是向青芜问,向堤柳问,也是向自己问。惆怅之情,年年依旧,又年年新生,更显得深沉、永固,绵长不绝。这一问,所传达的仍是那种难于承受、无可奈何、欲抛掷而难于抛掷、实际是不想抛掷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词人虽提问,春色却无法回答,自己也无意于让它回答。因而末二句撇开提问,转而刻画词人的自我形象:“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他独立于小楼之上,寒风满袖,那样孤寂,那样清冷,那样落寞,时间在静默沉想中悄然流逝,不觉已到了月上树梢、路无行人的黄昏时候了。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人。人在景中,而景又充满了人的感受、感情。因而,词意的发展似转而未转,似断而未断,由环境、景物、感受融合而创造出的词人孤寂忧伤的自我形象,已然婉曲含蓄地回答了上面提出的问题。正因为他心中年积月累地萦绕着那抛掷不掉的“闲愁”,才那样一经春色的触发,便产生出一种似旧而实新的惆怅之情来。

统观这首词所抒写的情感,在第一句中便已直接明白地道出来了。但似直而曲,似显而隐,全词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反复描写抒发,将他无尽的愁思表现得非常充分,非常完足,非常饱满,读后使我们不能不被他所创造的艺术气氛和感情所包围、所感染,从中迷离恍惚而又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那斩割不断的绵远而沉重的愁思。我想,这大约就是王国维所赞美的冯延巳词“深美闳约”的艺术意境的特点吧?

篇6:欧阳修《蝶恋花》古诗赏析

欧阳修《蝶恋花》古诗赏析

蝶恋花

宋代: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赏析

上部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或见《阳春集》。李易安定为六一词。易安云:“此词余极爱之。”乃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意中人任性冶游而又无可奈何。

下部前三句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门掩黄昏”四句喻韶华空逝,人生易老之痛。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结尾二句写女子的痴情与绝望,含蕴丰厚。“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正讲少女与落花同命共苦,无语凝噎之状。“乱红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乱红”飞过青春嬉戏之地而飘去、消逝,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乱红”意象既是下景实摹,又是女子悲剧性命运的象征。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与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妇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篇7:蝶恋花古诗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古诗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前言】

此人苏轼的一首词。为常见的一个词牌名,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注释】

①慵:懒。

②残红:指凋残的花,落花。

③幕:这里指窗帷。

④鬓鬅:蓬松,指头发松散的样子。

⑤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来画眉。

⑥愁媒:引起悉愁情的媒介。这里指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

⑦消遣:消解,排遣。

⑧系绊:这里是“维系”的意思,还可以引申为“寄托、有着落”。

⑨杨花:指柳絮,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

⑩管:照管。

【翻译】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此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情懒意慵,神倦魂销。

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懒于梳妆打扮,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

【鉴赏】

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上片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些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自然,蝶、莺本来不见得慵懒,但从这位少女的眼光看来,不免有些无精打采了。发端写景,下了“懒”、“慵”、“狂”、“残”等字,就使周围景物蒙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隐约地透露了主人公的心境。以下写人: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分明使人感到主人公情懒意慵,神倦魂销。无一语言及伤春,而伤春意绪却宛然在目。

下片由写少女的外在形象,过渡到写内心世界,点出伤春的底蕴。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是说触处皆能生愁,无人可为排解。“总”字统括一切,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则心绪之烦乱,襟怀之孤寂,可以想见。到此已把愁情推向高潮。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杨花似花非花,在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它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

篇8:欧阳修古诗《蝶恋花》赏析

原文: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翻译:

深深的庭院不知有多深?一排排杨柳堆起绿色的云,一重重帘幕多得难以计数。华车骏马如今在哪里游冶,被高楼挡住,望不到不见章台路。

风狂雨骤的暮春三月,时近黄昏掩起门户,却没有办法把春光留住。我泪眼汪汪问花,花默默不语,只见散乱的落花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字这首词解释:

⑴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这首词。

⑵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⑶玉勒雕鞍:极言车马的豪华。玉勒:玉制的马衔。雕鞍:精雕的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⑷章台:汉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⑸雨横:指急雨、骤雨。

⑹乱红:这里形容各种花片纷纷飘落的样子。

蝶恋花背景:无

篇9:欧阳修古诗《蝶恋花》赏析

此这首词写暮春闺怨,一起一结颇受推赏。“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这首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这首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这首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这首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这首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

欧阳修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欧阳修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无重数,即无数重。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这首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这首词话》),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这首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这首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这首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这两句情感层次如下: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欧阳修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欧阳修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这首这首词意境深远。这首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欧阳修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过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唐宋这首词选释》)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这首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尤其是结句,近人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这首词话》)。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这首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个人资料:

欧阳修(10-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这首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篇10:蝶恋花的古诗翻译赏析

蝶恋花的古诗翻译赏析

蝶恋花

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 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 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 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注释

①阅:经历。

②不道:不料。

③如许:像这样。

④绿窗:绿色的纱窗,指女子居所。韦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⑤朱颜:青春年少的容颜。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辞镜花辞树。

参考译文

行遍天涯,看尽人情。想不到重回故地时,故人已如花飘零。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现在只剩绿窗青天如故,却已非当时风景了。 想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新人如玉好,旧人无奈向谁边?早知道这世间美丽的'东西都不长久,都难长留,明镜空在,何处得照玉颜,恰似花儿飘落,只余空枝残干,显我孤清。

作者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祯,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

赏析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是王国维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整首词表达了浓浓的相思之愁。

“阅尽”三句:我早已历尽天涯离别的痛苦,想不到归来时,却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三句甚好。天涯离别之苦,不抵时光流逝之悲。加倍写来,意尤深厚。

“花底”二句:我跟她,在花底黯然相看,都无一语。绿窗下的芳春,也与天时同样地迟暮了。“无一语”,益觉悲凉。春暮,日暮,象征着情人们年华迟暮。

“待把”三句:本来准备在夜阑灯下,细诉别后的相思。可是,一点点新的欢娱,又勾起了无穷的旧恨。三句更着力写迟暮的悲感。当日的别离,辜负了大好芳春,这千丝万缕的怨恨是无法消除的。

最 是”二句: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离树飘零的落花。“辞镜”二字新,有点铁成金之妙。两“辞”字重用亦佳。

蝶恋花 秦观 赏析

的李清照蝶恋花赏析

《蝶恋花春景》原文赏析

周邦彦《蝶恋花·秋思》赏析

欧阳修的蝶恋花赏析

苏轼蝶恋花的赏析

《蝶恋花·春暮》赏析

《蝶恋花》译文及赏析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

蝶恋花柳永翻译赏析

《蝶恋花》古诗赏析(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蝶恋花》古诗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