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清溪行》诗歌鉴赏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caifang3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清溪行》诗歌鉴赏(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aifang314”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白《清溪行》诗歌鉴赏

篇1:《清溪行》 李白

《清溪行》 李白

《清溪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经典诗词,全诗表现出了诗人内心难以言传的抑郁悲伤之情。

清溪行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释】

⑴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⑵诸:众多,许多。

⑶新安江:河流名。发源于安徽,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

⑷度:这里是飞过的意思。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

⑸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

⑹游子:久居他乡的人。作者自指。

【白话译文】

清溪的水能使我心境清澈,它的水色不同于其它江水。

借问那以清闻名的新安江,那哪里能像这样清澈见底?

人仿佛行走在一面明镜中,鸟好像轻飞在一扇屏风里。

快到傍晚时猩猩开始哀啼,徒然让悲伤感染远方游子。

【创作背景】

此诗是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仿佛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汇入长江。李白游清溪作有许多有关清溪的诗篇。

【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篇2:李白《清溪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清溪行》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秋后李白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仿佛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汇入长江。李白游清溪作有许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

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

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篇3:李白《猛虎行》诗歌鉴赏

猛虎行

李白

朝作猛虎行,

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

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

战鼓惊山欲倾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

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

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

鱼龙奔走安得宁?

颇似楚汉时,

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

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

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

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

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

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玉剑挂高阁,

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

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

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

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皆顾盼,

四海雄侠两追随。

萧曹曾作沛中吏,

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

杨花茫茫愁杀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

吴歌白紵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

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

得鱼笑寄情相亲。

篇4:李白《猛虎行》诗歌鉴赏

《猛虎行》为乐府诗旧题。《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古辞云: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

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晋人陆机、谢惠连都赋有《猛虎行》诗,都表现行役苦辛,志士不因艰险改节。李白以此题写自己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至德元年(756)春天,李白因避安史之乱,离开宣城南赴剡中途中,遇大书法家张旭于慄阳(今江苏慄阳),作此诗以赠张。

篇5:李白《清溪行》阅读答案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4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答:(1)颔联用衬托手法侧面描写清溪的清澈。(1分)新安江水的确是清澈的,然而,与清溪相比又将如何呢?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1分)颈联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1分)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将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与鸟在山中飞行的情景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1分)

(2) 尾联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2分)诗人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2分)

篇6:李白《清溪行》阅读答案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诗的颔联、颈联分别用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水色的清澈(1分)。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长安)的情怀。(2分)

2、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1分),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1分)。颈联运用比喻手法(1分),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1分)

篇7:李白《清溪行》励志诗词

李白《清溪行》励志诗词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而风景名胜又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象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泻入长江。李白游清溪写下了好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多少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将如何呢?“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 “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胡仔云:“《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苕溪渔隐丛话》)

最后,诗人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这对于我们这位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

篇8: 清溪行李白阅读答案

清溪行李白阅读答案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作。

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5.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16.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4分)

15.水色的清澈(1分)。寄托诗人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1分,厌恶混浊的长安1分)的情怀,

(或清寂1分之中又含空悲孤寂1分,或远游他乡1分而悲切、内心落寞忧郁1分的情绪)的情怀。

16.颔联运用衬托(对比也可)的手法1分,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1分。(或设问1分,诗人向新安江询问,你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吗?强调清溪的清澈1分。

颈联运用比喻手法(1分),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1分)

附:《清溪行》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秋后李白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仿佛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汇入长江。李白游清溪作有许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

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

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篇9:《清溪行》诗歌赏析

作者/张英华

清溪行①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②,空悲远游子。

注释

①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宣州,在池州府城北五里。

②向:临近。

简析

从诗题中的诗体标志词“行”字可知,这是一首古体诗。诗歌抒发了诗人行游至清溪的观感。

所观如何?所感如何?

跟随诗人的眼光看过去吧:清溪就在眼前。清溪之水清兮,可以清我心。当然,时隔一千多年,已无法想见当年的李白眼中所见究竟是何等清亮的一方水,却可以想象那水清得纯净,清得透亮,水草摇摇,卵石历历,可映蓝天白云,能照秀树雅姿,让诗人在污浊的凡俗间被尘灰所蔽的心灵为之一清。于是诗人不由感慨:这么清亮的水是自己以前看到的众多水流都无法可比的呀!接着诗人便从记忆中请出“新安江”来,要问问她——你怎么能比得上清溪之水一清到底呢?

这一清到底的江水实实在在地让诗人叹赏不已了,让诗人心旷神怡了,让诗人产生幻觉了: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诗人觉得自己哪里是行走在水畔,分明是行走在一方明镜中嘛!看,镜里那个潇洒飘逸的形象,俊朗映现;瞧,那翩翩的鸟儿竟然在七叠八弯的屏风之上飞舞起来了……

水如明镜,山似屏风;人行镜中,鸟度屏里。诗人一时之间竟然忘记自己处身于人间的山水之中了。

然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猩猩悲凄的啼声从山林之中破空而来,直入诗人耳中、心中。于是诗人从画中清醒了,忽然间意识到自己原来是在人间,正远游他乡。那猩猩的啼声似乎是在为自己漂泊不定的'处境而悲,为自己失却稳定的家的温暖而悲,为自己无法在远处的帝都施展志向而悲……

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后,安史之乱带来的国势动荡未曾平复,诗人从污浊的官场脱身而出的惆怅尚在,身在污浊之世,心遭诸般创伤,志受无尽挫磨,时年50多岁的诗人之身心该是多么疲惫啊!然而,清朗不凡的诗人依然让自己清隽的心灵,从这个叫清溪的地方,盛开了这朵带着浓浓的陶醉与带点淡淡的悲情的绝妙好诗的花朵。

名句欣赏

这首诗中的“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清溪水比作明镜,将溪畔的山环水绕之景比作屏风,描绘了人影映现溪中,好像行走于明镜之中,鸟儿飞翔山水之间,仿佛是在屏风之间滑动的如梦似幻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被清溪之景陶醉的情感。

《江夏行》李白唐诗鉴赏

李白豫章行诗词鉴赏

李白诗歌赏析鉴赏

清溪行阅读答案

李白诗词鉴赏

李白诗歌

诗歌鉴赏

长干行 李白

李白《清平调》鉴赏

李白《将进酒》古诗鉴赏

李白《清溪行》诗歌鉴赏(合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白《清溪行》诗歌鉴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