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听《愚公移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 (教师随笔)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天涯流浪客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喜听《愚公移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 (教师随笔)(共含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天涯流浪客”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喜听《愚公移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 (教师随笔)

篇1:喜听《愚公移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 (教师随笔)

桥下镇中学 李栋

12月7日上午,有幸喜听钱梦龙老师、肖培东老师及黄厚江老师的三人合作《愚公移山》。

一开场,钱老师就问读书的内容,一句“年且九十”,用自己的年龄和形象引导学生明白“且”字意思。接着重点来了,通过学生的自读来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问山理解“方”,“万仞”。问多少人,明白这是讲两个老头的故事,对人物的语句进行有效指导。而肖老师则是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朗读愚妻与智叟的句子,发现愚妻和智叟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甚矣,汝之不惠!”等句式特点,特别是朗读中体悟两人的态度担心和反对。随后黄老师对“曾”字及文章主题进行导读,让学生明白寓言的寓意,同时还进行了有效拓展,想象人物对话要求紧扣文本知识。

一节课三人同上,纯文本教学,没有任何辅助资料,就带着学生进行朗读、感悟,并进行了文言并重的经典教学。既有文言词语,比如“且、曾、毛”等词语,还有“如……何”、“甚矣,汝之不惠!”以及省略句的句式知识分析,更重要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品味,这一切是如此自然,水到渠成。三人之间衔接如此无痕,为什么呢?

用钱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读书。学生能学明白文章,虽有老师的教学引导,更多的是自己认真去读文本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能力。学生学会了自读文章,当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那么老师教学生也就省力了。老师们的问题扣着阅读的方向,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学生就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相关信息,进行语言的解读,这就做到了语文的味道。语文课就是这样玩出来的。而文本的拓展,让学生发现此文在现在生活中还应有的价值。黄老师的寓意分析就带领学生循着文本明白道理。

这就是真实的阅读教学,教会学生不借助外力,原生态的素读文本。读是理解文章最朴素、最有效的方式,文言教学离不开诵读。学生的自读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学生的品读懂得了重点句子的蕴含,学生的拓读明白了寓意。老师们演绎的教学把“文言、文章”和谐统一,文言知识是文言教学的基本抓手,也是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主轴和基础。三位老师都重视,使得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同时在诵读中体味了文本的意蕴。合宜的阅读教学,把语言的体味和文本的寓意有效融含,使之成为今天的经典。

[喜听《愚公移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 (教师随笔)]

篇2:这一课,素以为绚兮--观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同上《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

浙江省永嘉中学 华慧慧

12月7日,在楠溪语文论坛暨全国中学语文名师课堂展示活动中,三位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共同完成《愚公移山》一课。由钱梦龙老师“起课”,肖培东、黄厚江老师分别“续课”,这样的形式,这样的课堂深深地震撼着我。

“素以为绚兮”出自《论语》,指以素为绚,意即本色、质朴无华是最好、最美的。这一词,也最能形容《愚公移山》一课带给我的真切感受。

一.素颜课堂,朴素无华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特别渴望自己的语文课能上得很美。因此每遇公开课、评比课,总

喜欢将大量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寻找课外资料上,总想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而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可结果经常是“华而不实”。听了《愚公移山》一课,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

如此大的场面,朴实得没有一页课外资料,没有一张幻灯片,没有一丝旁逸斜出,只有语文。称其为“素颜”课堂,一点也不为过。

与愚公年纪相仿的钱梦龙老师从自身年龄导入课堂,进入文本。一切都是那么朴实、自然。可细细想来,“猜猜我今年几岁?和愚公差不多”,看似浅浅的一问,实则精巧至极。学生的思维之花由此绽放。当学生知道眼前这个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语公”与课本中的“老愚公”都是“年且九十”时,内心沸腾着,敬佩着。这一问拉开了课堂教学的精彩序幕,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舒缓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这一问也自然地引出了文中的“且”字,领着学生开始进入文本,唤起学生对文本、文字的敬畏之情。记得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玲老师曾说过:“我必须用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有敬畏之心--敬畏文字,敬畏语文。”

钱梦龙老师看似寻常却匠心独具的导入走进了“孩子们”,走近了文字。“愚公要移的是哪两座山?”“大吗?”“是方的吗?”“参加移山的有多少人?”在钱老不疾不徐、层层深入地追问下,学生走进了文字。

这十分钟的课堂里,教师“导”得朴素,“引”得朴素,学生却是那么轻松、开心。语文课的美尽在那一导、一引、一品、一笑中了。

二.素练课堂,训练有素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钱梦龙老师在《教

师的价值》一书中也提出“学生要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就要靠实实在在的阅读训练。”钱老还对“训练”作了这样的解释: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看,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学生又是不成熟的学习者,还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于是形成了教学中教师“导”、学生“学”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训练”。

纵观《愚公移山》一课,三位老师始终以“训练”为主线。钱梦龙老师让学生找愚公年龄时,学生找到了“年且九十”,但理解却是“九十”。这可见在课堂伊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不高,或者说他们没有细读文本的习惯,但在钱梦龙老师有序的引导与训练中渐入佳境。

肖培东老师的“续课”,重心落在对愚公妻子和河曲智叟的语言描写的反复揣摩、品味中,肖老师领着学生穿梭于文字中,钻到文本的语言深处,也钻到愚公妻子与智叟的内心深处,细致体会两人的不同态度,更钻入了学生的思想深处,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文言文阅读还可以这么有意思。只要学生力所能及,答案就决不“抛给”,这让我想起了孙绍振先生曾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老师“轻拢慢捻抹复挑”般的引导,使课堂的生成显得那么自然,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浸润在每一处教学细节中。“读”是肖老师续课中又一个主要的语文训练活动。无论是个别读或者齐读,读一共出现了十余次。正是在这样的反复品读与揣摩中,学生一步步走向课文深处。

张志公先生曾说:“所谓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在文章中进进出出走它几个来回。”如果说肖培东老师带着学生走向了文本深处,是“进”。那么黄厚江老师则是引着学生先“进”后“出”,在朴素的语文训练中走向了语文深处。用一个“曾”字串起了愚公妻子、智叟以及愚公本人面对“移山”一事的态度,学生在文本中漫溯。而在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时已经包含了“出”。黄老师让学生讨论:“若干年之后,三人又遇愚公会说些什么?”这一语文训练活动引着学生跳出文本,却又要立足本文进行深入思考。在黄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学生撑一支语言的长蒿,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三位老师的教学紧扣文本语言,不旁逸斜出。这种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的语文活动。教学方法简简单单,教学活动实实在在,可见三位教师驾驭文本、驾驭课堂的深厚功力!

三.素情课堂,怀真抱素

在三位知名特级教师的课上,教师、学生、文本,接洽巧妙,不着痕迹,各具风格,浑然天成。不仅如此,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在语言文字的王国里自由地探索,在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快乐地发现,固有的灵性得以显现,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课堂里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激情背后是三代语文人对文字的痴迷与挚爱,对经典的痴迷与挚爱,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痴迷与挚爱。他们用深厚的底蕴,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拥有的美好情怀。情怀,体现在一个个教学细节中,钱梦龙老师自比愚公,亲切和蔼;肖培东老师以读促思,灵动和谐;黄厚江老师注重体验,轻松幽默。他们领着学生滴水穿石读《愚公移山》,深挖细品思经典,让年轻的生命领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秘诀。好的语文课堂,正是带着这样一份情怀,用热情去感染热情,用趣味去提升趣味,用智慧去开启智慧。

一堂《愚公移山》,让我们感受了一个个真实而又鲜活、可爱而又可敬的长者,领略了一代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探索者的教学风采。他们用纯真朴实而又特色鲜明的课堂在诠释他们的语文教育理想与情怀。

如此朴素,却又绚烂至极!

[这一课,素以为绚兮--观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同上《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

篇3:衹觉移山兴味长--与钱梦龙先生、黄厚江先生共上《愚公移山》(教师随笔)

肖培东

“老师,你就上十分钟,不不,五分钟也可以。”我在电话里慢慢地磨着。

每次见到钱老师,听他深深浅浅地说着语文事儿,我都会在心底涌起这个想法。如果可以,他能再次站在讲台上,融进课堂,慈眉善目地望着那些可爱的学生,和他们一起读着语文课本,于我们,这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而且学的是《愚公移山》!

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我读了不知多少回,个中细节熟烂于心,但我一直遗憾没有在现场目睹老师“移山”。这里程碑式的经典课例,把文与道、文与言交融得如此自然熨帖,改变了老师的教育人生,也深刻地影响着语文路上的后来者。三十多年过去,老师“年且九十”,“语公”已到“愚公”之年。时光老去了容颜,因语文而生的儒雅睿智却随岁月更为浓郁。有缘再看老师“移山”,感受“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是我,也是很多语文老师尤其是年轻一代语文人的一大梦想。甚至,愿望简单到只想看到老师再次走进学生中间,一个眼神,一句对白,都会带我们走进那遥远又熟悉的经典,语文路上很多绚烂的镜头就会重温。那种幸福,绝不仅仅是视觉存储,一定是会深植到我们的内心深处。

“镜里朱颜无计驻,为伊心上留春住!”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温习真诚,我们需要寻找意义。

终于有一天,我大着胆儿说了出来。2016年12月,我的故乡浙江永嘉,楠溪语文论坛,纯公益的语文教学活动,老师,你能再上讲台吗?

“培东,我怕是反应跟不上了。”这一听,我就觉得老师还惦记着他的课堂。

“你就上十分钟,后面的三十分钟我来续着。这会是我们最美好的记忆。”我担心的只是他的身体。

几天后,我收到了老师发来的微信:“我试试。”我知道,我们的《愚公移山》有戏了。再过几天,我又电话老师确定这事,老师说:“我已经想好了怎么上,到时候看你怎么接下去!”我不敢笑,但心里乐极了,真爱语文的人,永怀赤子之心。我开始神往我们一起教学此课的情景,反反复复地回放,交接时的仪式感尤其让我觉得神圣、庄严又紧张。黄厚江老师听说了,也很真诚地说:“培东,要是来得及备课,我也上十分钟!”我暗喜,却没回答,我觉得,秋日的楠溪江,一定会有更特别的风景。

那天上午,阳光很好,千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

《愚公移山》课排在上午第三节,第一节是永嘉中学周康平老师的课,他的课一结束,钱老师就站了起来,脱下黑色的大衣,做好上讲台的准备。我告诉他,你的课是第三节,还没呢,别急。老师这才恍过来,调侃地说,我还以为接下来就是我上课了呢。我感动地问老师:“老师,你激动吗?”钱老的肩明显地抖动了一下:“我很期待,好多年没有讲课了。”他没回头看我,只是盯着台上。讲台的背景,是永嘉山水风光,左上角是石桅岩奇崛的山,右下角是楠溪江秀美的水,恍如仙境的山水间,一只孤舟穿梭其中,披着蓑衣的渔翁支起了竹篙。老师不再挺拔的身影融进这样的背景,突然间,我觉得,我做对了一件事。“当年敢有愚公志,衹觉移山兴味长。”(钱梦龙诗句)仿佛高枝上迎向阳光的翅膀,他自有高远和幽深。这样的人,只愿在语文的缝隙里逐渐清晰。这样的生命,只享受语文课堂里外的挣扎、蜕变与升华。那些光灿辉煌,再耀眼,也抵不了学生清澈的眼眸和纯真的笑容。

终于,老师站上了讲台,苍老的声音写满温暖:“同学们,你们猜猜我今年大概多大年纪,提醒一下,我跟《愚公移山》中的老愚公年纪差不多。”这一问,台下响起很多惊叹声!真好,自然,亲切,对话式的开场很自然地吸引学生走向“年且九十”的老愚公的故事。教学的智慧是不会逃逸的,爱语文大的人,岁月是关闭不住他的课感的。“且,就是将近的意思。我也年且九十了,今年我是88岁。所以今天你们是跟一个和老愚公同龄的老教师来学习老愚公的故事,这种概率在全中国都不太有。那么,我先请你们把课文看一看。我做个调查,已经看过的、而且理解的同学请举手。”依旧是不急不慢的流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让教学真实地发生,让语文实实在在地存在。心中有学生,眼中有未来,我瞬间想起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里对钱老的“语文导读法”的解释:“一种引导学生真正学得主动、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锻炼自读能力的新型教学法。”充分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学生本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激活他们的主体精神,距离杭州“西湖笔会”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浙南小城镇,耄耋之年的钱老师再一次告诉我们,语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生怕漏过一个细节。会场上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老师沧桑的声音里。这堂课,震撼我们的,甚至不是语文本身,是语文坚守者的“语公”精神。尤其,我们在现场。偶一回首,很多人,眼含泪光。

“那么我这个老头要讲的故事接下来就交给小愚公,请肖培东老师来继续来跟你们学习这个故事。”老师说完,面带微笑,巍巍站立,像极了翩然于楠溪山水间撑篙行舟的渔翁。我整整衣衫,恭敬地走上台,面对老师,微微一鞠,然后就是一个轻轻的拥抱。后来,很多老师说起这个镜头,还是禁不止地感动。

这个拥抱,是代表所有语文老师。而我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很长。

等到黄厚江老师突然被我请上台续上《愚公移山》的时候,窗外的阳光越发灿烂了。语文的讲台真辽阔。

特别喜欢黄厚江老师上这课的结束语:“我们三个人一起带着大家学习《愚公移山》,就是希望我们的母语教学能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当然,仅仅有我们三个人还不够,希望有更多的人热爱语文课堂,继承我们的事业。”三人同台共教一课,绝非追新逐奇,而是希望用一种站立和行走的姿态,告诉语文,我们永远真诚在路上。

这是一堂精神意义的语文课!

没有永恒的传奇,只有永不停歇的前行,我们和我们的语文!

[衹觉移山兴味长--与钱梦龙先生、黄厚江先生共上《愚公移山》(教师随笔)]

听肖培东老师的作文课:《好久不见》

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

喜听《愚公移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 (教师随笔)(共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喜听《愚公移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 (教师随笔),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