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三音词研究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水抱屈原是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于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三音词研究(共含8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水抱屈原是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三音词研究

篇1:基于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三音词研究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三音词研究

近年来,汉语中三音节词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三音节组合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有越发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对三音词的`词类分布、结构模式分布,“单字词缀化”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作 者:占勇 杨爱姣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刊 名: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0(4) 分类号:H401 关键词:三音词   词类   模式  

篇2:中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语法论文

中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语法论文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篇3: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轻声的论文

论文摘要:轻声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点的一种语音现象,同一个词有可能读原调,也有可能读轻声,但读原调和轻声,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这些现象通过表意体系的汉字无法显示出来,这给信息处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也是信息处理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轻声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点的语音现象。它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但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又有一定的缺陷。

一、轻声的性质

关于轻声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轻声是一个独立的调位;另一种认为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再一种观点认为轻声属于轻重音。

徐世荣等认为轻声是一个独立的调位。徐世荣在《试论北京语音的“声调音位”》一文中指出:“北京语音若按实际调值来说,有两大类,一类是正常音节里的‘正常声调’;一类是弱化音节里的‘短弱声调’,就是一般所说的‘轻声’。”

罗常培、王均等认为轻声是一种变调。许多现代汉语教科书采纳了这一观点;“变调说”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罗常培、王均指出“如果联系汉语所有的方言来看,应该认为轻声也是变调的一种。”

厉为民等认为轻声属于轻重音系统。指出“汉语存在词重音,情形与英、俄两种有词重音的语言相类似。”“重音念得不对,有时会引起误会――一部分同形词因重音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duitou(对头,名词):dui′tóu(对头,形容词),′tiaoli(调理):tiao′lǐ(条理)”。

我们认为轻声不是四种声调以外的第五种声调。这是因为轻声的音高不起主要作用:首先,所有的轻声字都失去了其固有声调的音高调值,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被视为轻声。其次,轻声字的音高不固定,往往随着一个音节的音高而变化。这就使得轻声字本身没有稳定的音高值,因此,轻声字的时长很短,音量很弱,音高往往带有模糊性。由此可见,轻声的音高不起主要作用,轻声不是一个独立的调位。

轻声也不是一种变调现象,例如:“党委”中的“党”由原来的上声变为阳平,“一样”中的“一”由阴平变为阳平,变调一般是受后一个音节的声调影响,前一个音节声调变化,但变化后的声调仍然保持四声的区别特征,而轻声往往是受前音节的影响,后一音节的声调变得既短又轻,轻声的声调则失去了四声的区别特征。

轻声应当被看作是轻重音系统中的轻音。赵元任先生把普通话轻重音分为三级:对比重音、正常重音和弱重音,认为轻声属于弱重音。林焘先生也认为“音高在听辨北京话轻音音节时所起的作用远没有音长重要”“音长在听辨北京话轻重音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林茂灿等的声学实验也证明“在普通话轻声字音中,介音和主要元音都以较大幅度离开其在四声字音中的位置,并向央元音方向移动,而元音尾,[n]尾和一些[η]尾有丢失的倾向”这种变化,与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和瑞典语的弱读音的“元音缩短”很相似。可以认为,普通话轻声也具有“元音缩短”现象,它自然属于轻音现象。由此可见,把轻声看为轻重音系统中的轻音是较为合理的。

二、轻声的作用

轻声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有两种情况:

1.读轻声和原调,同形的词,词性和词义都不同。例如:

大意:dàyì名词,表示大概的意思。例如:“文章大意是这样。”

大意:dàyi形容词,形容粗心,不细心。例如:“你太大意了。”

精神:jīngshén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例如:“精神可贵”。

精神:jīngshen形容词,形容表现出来的活力。例如:“老人很有精神。”

运气:yùnqì动词,把力气贯穿到身体某一部分。例如:“一运气能感觉到疼痛”。

运气:yùnqi名词,指命运。例如:“他的运气很好。”

2.读轻声和原调可以区分字形不同的词。例如:

莲子:liánzǐ指莲的种子,例如:“我爱喝莲子粥”。

帘子:liánzi用布或竹子等做的.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例如:“门上挂了一个帘子。”

蛇头:shétóu蛇的头部。例如:“这只蛇头是黑的。”

舌头:shétou指辨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例如:“他把舌头咬了一下。”

三、普通话常见的轻声词语

普通话中常见的轻声词语一般有一定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嘛、呢、啊”等。例如:

我的、迅速地、热得很、拿着、看了、去过、好吧、好嘛、你呢、是啊。

2.部分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和合成词中的重叠式的后一个音节。例如:

猩猩、饽饽、妈妈、星星、坐坐、劝劝、催催、讲讲。

3.构词后缀“子、头”和表示群体的“们”等。例如:

桌子、辫子、木头、石头、我们、他们。

4.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例如:

桌子上、脸上、山下、前面、前边、教室里、箱子里。

5.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起来、下去”等。例如:

起来、过去、出去、上去、热起来、拿出来、跑过去、走回去。

6.下面词语里加着重号的字一律读轻声。例如:

来来去去、打打闹闹、黑不溜秋、胡里糊涂、傻不楞登。

7.有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要读轻声。例如:

巴结、巴掌、包袱、本事、编辑、扁担、别扭、玻璃、薄荷、簸箕、不是、裁缝。

苍蝇、柴火、称呼、出息、刺激、聪明、凑合、耷拉、大方、大爷、大意。

大夫、耽搁、灯笼、嘀咕、地道、地方、地下、东西、动弹、豆腐、对头、多少。

哆嗦、耳朵、翻腾、分析、风筝、高粱、胳膊、疙瘩、工夫、功夫、姑娘、故事。

棺材、官司、规矩、闺女、哈欠、含糊、核桃、合同、狐狸、葫芦、胡同、糊涂。

四、信息处理与轻声

由于轻声能区别词性和词义,再加上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不直接表音,所以,轻声现象通过表意性的汉字表现不出来,这给人们朗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特别是习惯轻声,由于人们把握不准的话,不知道该不该读轻声,有的读不读轻声,意思不一样,例如:

1.他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老张年龄那么大了,但显得很有精神。

3.这篇文章的大意我明白。

4.你太大意了,以后可要小心哪!

这两组句子,分别都有两个“精神”和“大意”,但在每一个句子中只有一种读法,前一个读原调,后一个读轻声。联系“精神”和“大意”前后的词语,就可以理解句子意思。

但是,像下面的句子:

5.到一个新的地方分不清东西。

6.这是你的不是?

7.他们一直打冷战。

8.那两个是小王的兄弟。

9.他实在不会说那种话。

10.那个人很像大爷。

这些句子例5中的“东西”里的“西”读阴平,“东西”表示方位,指东边和西边。当“西”读轻声时,“东西”指的是物品。例6中的“不是”里的“是”读去声时,“是”为动词,“不是”表示否定。当“是”读轻声时,“不是”表示错处、过失。例7中的“冷战”中的“战”读去声时,“冷战”指他们双方之间进行的无声较量。当“战”读轻声时,表示因寒冷或害怕浑身突然发抖。例8中的“兄弟”里的“弟”读去声时,“兄弟”指的是哥哥和弟弟,当“弟”读轻声时,指的是弟弟。例9中的“实在”里的“在”读去声时,“实在”是形容词,表示很老实、本分,当“在”读轻声时,“实在”是副词,表示的确的意思。例10中的“大爷”,当“爷”读阳平时,“大爷”指的是不好好劳动、傲慢任性的男子,当“爷”读轻声时,表示是伯父或尊称年长的男子。

这些词语在句子里会有两种读法,两种理解,而且单独就一个句子而言,两种读法、两种理解都成立。我们人工阅读或说话时,要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思,只有联系上下文去理解。那么,这种现象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时,就遇到了困难。在一个句子里,读原调和轻声,所表示的意思都成立,这是由于轻声的缘故构成的歧义句。这种现象给人工阅读带来了麻烦,需要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意思,当然,计算机要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就更困难了。也正如亢世勇说的“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目前,计算机完成了“字处理”,在“词处理”和“句处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例如:词的切分问题,词性的标记问题,也就是说让计算机面对真实文本自动进行词的切分和词性标记。其中词的切分这一项,是字处理突破后中文信息处理所必须突破的又一个核心问题,是必须要闯过的第二道难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学界和汉语言学界联手攻克词的切分这一难关,20多年来,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研制了一些相应的软件。到目前为止,计算机自动分词,正确率可达到90%到95%,剩下的5――10%的词的切分问题,难度也比较大。其中就包括歧义句的词的切分问题,当然也包括由于轻声引起的歧义现象。对于歧义句的理解,我们运用增加、替换词语,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这又涉及到“句处理”的问题。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由此可见,“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而且,“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除歧义的问题。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攻克这一难关,争取早日突破信息处理中的一大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徐世荣:《试论北京语音的“声调音位”》,《中国语文》,1957.7。

[2]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

[3]厉为民:《试论轻声和重音》,《中国语文》,1981.1。

[4]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林茂灿、颜景助:《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6]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篇4:现代汉语介词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介词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介词是一个语法性质颇有争议的词类,而介词在现代汉语句法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介词功能的综合考查,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很有必要.

作 者:杨丽姣  作者单位: 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 年,卷(期): “”(4) 分类号:H1 关键词: 

篇5:略谈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略谈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学术条件的成熟,促成了现代汉语词汇学的'建立和发展.它是汉语词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关注的是现代语言,所以同现代汉语的学习、应用关系更加密切.国家政府历来重视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重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制定了一系列的语文政策.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更是将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提高到法制的层面加以保证.

作 者:符淮青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 年,卷(期):2005 “”(3) 分类号:H1 关键词: 

篇6:试析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

试析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

[论文关键词]方言;拟声词;构词法;词汇化;语音韵律。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从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三大方面:构词法、词汇化及语音韵律对近几十年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进行归纳与评述,揭示历史研究、语音研究及类型学研究对方言拟声词研究的重要性。

语言学界对拟声词的认识较为复杂,因此汉语拟声词的研究颇为特殊。从研究的内容和角度看,可分四大部分:(1)汉语拟声词与民族语及外语的比较研究;(2)汉语拟声词的历时研究;(3)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探讨;(4)拟声词自身语法语义结构研究。本文着重对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视角。

一、普通话拟声词研究小结

饶勤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一文,以《马氏文通》为始将发表的有关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著作论文进行概述。论文将这些拟声词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898~1949年、1950~1990年及1990年以后,认为前两阶段“拟声词经历了从附属于其他词类到独立列为一类的过程”,第三阶段以朱德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孟琮《北京话的拟声词》和马庆株《拟声词研究》等三篇论文为代表,开拓了将汉语拟声词放在语音系统中进行分析的视角。

综述中围绕拟声词的词性及其句法功能的问题,认为拟声词的词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拟声词语法功能的认识。但事实上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讨论不仅局限于此。正如汉语方言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方言系属问题作为争论的焦点,这种一开始就确立了某种方言系属权威性的作法,会导致其后的调查研究局限在某个框架内,从而限制方言研究的灵活性。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应将精力放在汉语各方言特别是一些濒临消失或者具有混和性质的方言特点的探讨上,构建新理论。拟声词研究也应如此,词性问题固然重要,但拟声词特殊性质的讨论更有意义,因此探讨拟声词应从多方面角度进行。

就普通话拟声词自身结构特点的研究,目前探讨的范围主要有四方面:(1)词性问题;(2)构词方式;(3)语音形式结构;(4)修辞功能。而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多有异同。

二、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

1.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总况。方言拟声词研究从80年代才刚起步,至近几年才逐渐展开,但发表的文章并不多。由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系列共收集了全国四十多个方言点的词汇,其中也包括拟声词的材料,但并无专门的著作文章对这些方言的拟声词进行分析探讨。

更多的文章将拟声词作为一种构词法平面描写,如《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歙县方言的AAB、BBA式结构》《略论厦门话的构词手段和方法》《闽中、闽北方言的分音词》《闻喜方言中的“圪”与“古”》《夏县话里“圪”的用法》《大同方言中的“圪”“忽”“达”缀词语的附加意义》《武宁话的重叠式》《宜都话的两种状态形容词》《宜昌话“AA神”式论析》《汩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等。这些论文仅介绍某一方言拟声词的构词形式,并未对该方言拟声词的整体特点深入探讨,因此也只能作为一种方言调查材料。

专门对方言拟声词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是从《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和《北京话的拟声词》两篇相呼应的文章开始。但这些研究并未被马上继承,直至《吴语拟声词的状态标记“叫”》《潮阳方言的象声词》以及中国社科院王晓君的博士论文《汉语方言拟声词调查与研究》等文章的出现,使语言学界才真正开始关注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

2.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具体方面。(1)构词法描写。与普通话拟声词研究相似,大多数方言拟声词的研究都局限于特殊构词法的描写及语法功能的.简单介绍:

例如山西大同方言中以“圪”为前缀的“圪A”和“圪A圪A”两种构词法;闻喜方言以“古”作为词缀的“古A”“古里古A”“古古AA”等结构。吉林方言的“一AA”式和“一AB”两种格式中各字的声调是固定,为“一35A51A0”“一35A51B0”。安徽歙县方言主要结构为“拟声词A+动词性B/形容词性B”的“AAB”式和“动词性B/形容词性B+拟声词A”的“BAA”式。江西武宁方言为AA式、ABAB式和AABB式,仅作状语和定语。湖北宜昌方言的结构为双音拟声词加后缀“神”,主要充当补语和谓语;宜都方言也有“AAs?圮n”式的重叠式拟声词。湖南汩罗长乐方言主要以“哩”为后缀,结构为“AA哩”,语音为“中重轻”的格式。厦门方言的结构则分“一字格”“二字格”“三字格”及“四字格”,等等。

这类文章对拟声词的讨论较拘泥,仅从字面构词的特点进行描写,未对这些拟声词具体特点进行研究,因此无法揭示出该方言拟声词在词法和语法的特殊功能。

(2)词汇化。随着词汇化语法化在语言学界的兴起,方言拟声词的研究也开始关注词汇化。在调查中发现某个方言中存在着几种不尽相同的拟声词格式,或者几个方言中存在着相似或相异的拟声词格式,若将这些格式对比分析,往往可能发现不同拟声词之间亲疏关系,从而可揭示出某类拟声词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所属的阶段特征。这样,一些论文开始从这种动态研究的角度对拟声词构词特点进行解释。

江西赣语新余方言介绍了三种格式:重叠式、A沙式和AA叫式。文章指出AA叫式拟声词与普通话不同在于,“叫”在新余话中已语法化为一个词缀。通过对比赣语吴语中AA叫式拟声词在语法语义上的差异,试图解决“AA叫”式语法化的历史过程。

北部吴语嘉善方言中的拟声词的状态标记是“-叫”,文中指出双音节拟声词与“叫一记”在组合的过程中日趋紧密词,并发生词汇化,“一”语音弱化读轻声,所有后附于拟声词的“叫”都可以用“叫一记”来替换,而语义没有变化。所以,文章认为,“叫”已经语法化为一个状语标记,而“叫一记”则在使用中词汇化,也开始逐渐接近于一个状态标记。这些论述揭示出吴语中这两种拟声词所形成的不同阶段和相互关系。

(3)语音层面分析。拟声词最初表达的是要摹拟自然界某种声音的某些属性,本质上与声音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各方言拟声词在语音和韵律上的独特之处,这把对拟声词的认识推进了一步:河南获嘉方言中的拟声词的词头是一种表音字,拟声词若以这类词头为第一音节的时候,第二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就会受到严格限制,但文中对这种限制并未进一步讨论。闽中闽北方言的拟声词中存在着一种分音词,将一个音节分成声母韵母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又各自扩充为一个独立的音节,第一个音节与原单音词双声叠韵,第二个音节与原单音词叠韵。声母固定为1,并且新的两个音节均与原单音节词同调”。

马庆株以北京话拟声词为案例,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从音素的角度切入,把拟声词看成一个语音单位,根据北京话拟声词的发音机制,分析了各拟声词声母韵母各自的特点。研究发现这些拟声词的声母多以塞音边音塞擦音充当,韵母多为无韵尾,有韵尾则多以ng尾为主的客观情况,并通过对不同音节中各相应的语素进行对比,总结了不同音节声母和韵母的特点及各自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文章从音素的角度看待重叠,得出变韵重叠(语素重叠)和变声重叠(音节重叠),这些变形重叠后的完全再重叠就发展至文字形式上的拟声词重叠。

张盛裕对粤东闽语潮阳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同样以音素为单位。他指出除了无固定格式的纯粹模拟声音的结构外,潮阳话主要有①A下叫,②AA叫,③IA叫,④IA1A2叫四种格式。其中,后三种格式在语音上各有规律,除去词缀“叫”,拟声词每个音节的声韵调有固定的音变规律,并重点论述④式拟声词的语音结构中声母与韵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文章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到的所有拟声词的声韵调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比较,并联系人类发音机制特点进行解释。

王晓君通过170多个词条将调查所得的53个方言点的材料进行分析,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汉语方言的一般拟声词、摹拟动物叫声的拟声词和使唤动物声的语音使用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语音规律。此外,论文将拟声词的音节分为主音节和次音节(包括衬饰音节、衍生音节、前缀音节和后缀音节等),并运用主音节和次音节的概念分析了汉语拟声词的韵律构造。

以上的文章都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对拟声词声韵调等各个音素进行了频率统计分析,这是以往拟声词研究中所不曾运用的方法。拟声词一般是用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人类选择以哪种语音表示哪种自然界事物的声音通常也带有随意性。但是语言又是约定俗成的,在任意选择语音的同时,又受到人类自身的认知及所处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的制约,具有某些优选的规律性,显示出语言的排除机制。用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事实上是将拟声词的研究与普通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从方言中一些现象总结人类对语言的选择方式和接受程度。

三、研究方法的总结

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起步较晚,这与方言调查的开展有很大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只重视语法结构描写以及在普通话拟声词的研究模式下进行两者对比,并没有立足方言自身内部特点的探讨。此外,对拟声词在语法修辞上描写也过于笼统。事实上,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应有自身的特色,可从多角度展开探讨。

1.历时研究。由于拟声词是用自己的方言去模拟某种声音,这种模拟必然带上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从音素到音节到字词,都受到形成该方言的社会心理文化意识影响,因此,不同的方言都可能具有不同的格式。然而,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渗透使得一些方言带上相似的语言现象,系属相近或同属一方言的方言小片中的许多语言现象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将这些特点系连在一起,则可能为某种语言现象展示了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王福堂①从方言语音演变中得出:“多数方言中音变过程完成后,原来的具体情况已经不复可知。需要借鉴其他方言的情况才有可能对音变过程的某些阶段加以复原”。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同样具有历史性。例如吴语、赣语、闽语中都存在着以“叫”为后缀的拟声词结构,但在语法上又有差异性。从历史移民的考证中,古代时就存在着一批移民从长江中下游区迁往江西最后再迁至闽地的历史情况。拟声词在某些方面的一些相似的特点,是同源的关系,还是仅为偶合,这需要结合文化历史的进一步证明。可见,将不同方言中拟声词的结构特征串连起来,能为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语言事实材料。

从历史层次上分析,突破了拟声词仅关注平面研究,从而把拟声词的研究引进历史变化发展的动态立体研究中,对于认识汉语拟声词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2.语音韵律研究。国外拟声词的研究一般从音素入手,而现代汉语普通话拟声词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字词组合上的结构。汉字是一种方块文字,这让汉语研究者通常关注以字为单位符号的汉语,着眼于字面上的汉语,忽视语音层次上更具有变化意义的语言价值。与其他词类相比,拟声词之所以具有特殊性,就是因为它是以声音作为产生载体和条件,因此对语音深入探讨才是真正认识拟声词特点的研究。

石毓智②以广泛存在于各方言的拟声词、联绵词和分音词为基本材料,提出大音节结构这种韵律单位,认为在这个结构中,音节与音节间相应的位置上的音素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从普通话拟声词中归纳出五条音节配合规律,然后从历史材料及闽语吴语等方言材料中印证了这些原则。这种从音系学和韵律的角度探讨了拟声词及其相关的问题,为进一步认识汉语方言拟声词的共性及拟声词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

由最小的语音单位分析至词组合层级分析法,事实上与国外语言学研究方法接轨。拟声词的研究,无论是普通话还是汉语方言,都应跳出字词上的局限,将语音引入,结合词法语法进行研究。

3.类型学研究。汉语从古代开始就存在着各种方言,千年来各方言自身变化不断,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类型各异。汉语方言的丰富性,不仅数量上而且类型上也为汉语的研究提供大量了的语言材料。从类型学的角度研究拟声词,是对汉语拟声词认识的总结。

方言拟声词的调查研究目前尚未深入展开,但已初步总结出一些类型,包括:各种没有固定格式的纯粹模拟声音的结构、重叠式(常式和变式;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词缀式(前缀、后缀和镶嵌词缀等)、分音词等。可见,除了字词上的格式外,我们更应将语音和词汇化引入,从微观的动态中进行研究。

随着方言拟声词调查的广泛展开和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拟声词结构将被逐渐揭示出来,这就为语言类型比较的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这种类型学的研究角度研究应该成为方言拟声词研究的重要方向。这对进一步揭示和认识汉语拟声词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

篇7: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

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

本文借鉴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借助认知解释和构式语法的观点,结合结构主义的分布、变换等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中几种主要的`致使句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全文共分五章.

作 者:郭姝慧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 年,卷(期): “”(3) 分类号:H1 关键词: 

篇8:中文简历(三)

某某 的求职简历

个人信息

--------------------------------------------------------------------------------

姓 名: 某某某  健康状况: 良 好

性 别: 女  政治面貌: 团员

年 龄: 23 民 族: 汉 族

毕业院校: 华北大学 学 历: 本科

所学专业: 工业电器自动化专业

通讯地址: 北京市南京路武汉街736 (邮政编码:100000 )

固定电话: 01023565489

移动电话: 13924564587

电子邮件:

求职意向

--------------------------------------------------------------------------------

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

系统工程师

教育背景

--------------------------------------------------------------------------------

1996-1999北京市417中学

1999-2003北京市华北大学 工业电器自动化专业

主修课程:自控原理,电力拖动,电子技术,自动测试系统,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计算机硬件及接口电路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C.C++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原理等课程

英语能力

--------------------------------------------------------------------------------

*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考试,阅读和翻译能力较强,曾多次为机械工业出版社翻译计算机书籍,

计算机能力

--------------------------------------------------------------------------------

*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培训

*培训科目:Windows NT Technology

获奖情况

--------------------------------------------------------------------------------

2001年度华北大学优秀学生

2002年度华北大学优秀团员

2003年计算机程序大赛一等奖

工作经验

------------------------------------------------------------------------------------------------

*2003年5月---至今 XX公司

网络系统工程师

□ Cisco、IBM网络产品的技术支持

网络系统方案(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设计和规划,解答用户的疑问,根 据用户需求提出最佳解决方案;Cisco、IBM网络产品的现场调试和系统维护

□ 客户技术培训,及公司内部的技术交流与培训

网络基本原理及技术:LAN,WAN,TCP/IP,ATM等,以及Cisco、IBM 网络设备调试过程;讲解IBM AIX基本系统管理及高级系统管理、Netview、

NFS、HACMP等

□ 曾经参与的项目

设计,安装,调试“吉林97工程”--吉林省电信综合管理系统ATM网络及主机系统,长沙卷烟厂,锦州合作银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系统;设计云南省邮电办公信息集成系统,济南广电ATM宽带综合业务网、陕西有线电视宽带网,

个性特长

------------------------------------------------------------------------------------------------

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认真踏实负责,且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曾多次主持对用户和内部的技术讲解和培训,获得用户和公司的一致好评。曾在电子工业部“三金工程展风采展示会”上向来宾讲解CHINAGBN专线集团用户解决方案。

求 职 信

------------------------------------------------------------------------------------------------

尊敬的先生/小姐:

您好!本人欲申请贵公司网站上招聘的网络维护工程师职位。我自信符合贵公司的要求。

今年7月,我将从华北大学毕业。我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是计算机开发及应用,论文内容是研究Linux系统在网络服务器上的应用。这不仅使我系统地掌握了网络设计及维护方面的技术,同时又使我对当今网络的发展有了深刻的认识。

互联网促进了整个世界的发展,我愿为中国互联网和贵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致

张三

2004.4.1

试析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

事项会计理论下会计信息处理研究毕业论文

三农研究中心工作计划书

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高校中文专业本科生语言研究素质培养模式探索

三索面三主桁斜拉桥设计参数研究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三音词研究(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基于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三音词研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