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秀丽的长城导游词(共含8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aishe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亲爱的旅客朋友们:
heuo!我叫_,我是你们这一次游览的导游。
大家看,我们现在已经在八达岭的脚下。大家抬头看,八达岭长城是不是非常像一条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延盘旋着。告诉大家,这段长城有一万三千里。大家再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西、北两峰,景色十分壮观、龙腾虎跃、气象万千。
游客朋友们!我们终于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长城上,真是雄伟壮观啊!这八达岭长城高大、坚固,是用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好了,大家再往前走,大家边走边看一下,城墙上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口,这是打仗时的瞭望口,和射击口。城墙的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这就是古代屯兵的堡垒。
八达岭长城还有很多壮丽的景色,这里是世界文明的旅游景点,希望你们能够细细游赏!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们光临平武——报恩寺参加游览。我很荣幸能够担任您们的导游,陪同各位领略平武人文风光的神韵,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在美丽而神奇的平武县城,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恩寺。它集悠远厚重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美绝伦的建筑、繁富瑰丽的艺术于一体,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平武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是氐人所建白马国的一部分。西汉初年正式设置县级政区刚氐道,距今已有22历史。西晋时始有平武之名,北魏孝武帝时置江油郡。西魏废帝二年置龙州,延至明朝嘉靖四十五年改为龙安府,所以平武又称龙州或龙安。
报恩寺是由龙州宣抚司世袭土官佥事王玺王鉴奉旨修造的。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正式动工,至正统十一年(1446年)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景泰三年(1452年)王玺死后,其子王鉴承袭佥事之职,与同僚薛公辅、李爵等多方集资,装塑点染,继续修葺。至天顺四年(1460年),历方全工告成。距今已有560余年历史。1956年被四川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寺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它坐西向东,其主体建筑布局在一条长300米的中轴线上,由东向西次第升高,附属建筑左右对称排列,分为门前广场和前、中、后三进院落。由于规模宏大,其设计和主持施工卢禹、郭鼎等20余名工匠又是王玺从北京等地请来,因而其形制和气势都酷似皇城宫殿,故又有深山宫殿之名。报恩寺不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其建筑还独具特色。它的建筑在风格上由宋、元向明、清过渡,体现了承前启后的特点。其单体建筑,既严格按照宫式手法建造,细部装修又灵活地运用了地方技巧,在建筑艺术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每座建筑不仅雄伟壮丽,各具特色,并且还具有高度的抗震性,自创建以来,经受了16、1630年和1976年等多次强烈地震,仍安然无恙,完好如初,被中外建筑、地震专家誉为“明初罕见之遗构”,“独具匠心的抗震建筑”。这座古老的寺院虽然全系木质结构,却不腐蛀,甚至不结蛛网,这又是一个奇迹。原因何在?它的用料十分考究。整座寺院,木村全部选用本地所优质楠木建成,此处仅有,别处绝无,堪称一绝。
现在我们来到了山门,山门位于中轴张前端,是报恩寺的正门,为单檐悬山式建筑,两侧连以八字形高墙,门上悬横匾一方,上书“赦修报恩寺”五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因为这是王玺请示皇帝,经皇帝特别批准而修建的,故称赦修。匾额周围镂空透雕云龙图案,立体感极强。山门外稍间内,彩塑两尊金刚神像。左为密迹金刚,右为那罗廷金刚。山门内两稍间中彩塑“三头六臂”、“四头八臂”明王神像各一尊,头作焰发,手持法器,体形魁伟,相貌威严,令人望而生畏。山门前广场正中,有两座形制相同的石经幢。经幢原来是丝帛的伞盖状物,上书佛经,于佛前立杆悬挂。相传幢影映于人身,可以免除罪垢。山门与广场之间的三角形平台上,安置雌雄狻猊一对。狻猊身高3米,昂首蹲坐,左右对峙,姿态威武,充分显示了报恩寺石雕技艺的精湛。
穿过山门就进入了寺内第一进院落,三座单孔石拱桥并列其间,连接着山门与对面的天王殿。桥面呈弧形,中桥桥面铺砌团花图案的白色琉璃砖,两侧桥面嵌以青砖。桥身两侧均安装雕刻精美的石护栏。
桥北侧是钟楼。楼高13米,平面呈正方形,总面积152平方米,为16柱重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屋顶。正面檐下悬横匾一方,楷书“天音醒世”四个金字。钟楼脊梁悬挂一大一小两口铸铁钟,大钟重约5吨,小钟重约2.5吨。均为明代铸造,钟声宏亮,轻轻一击,便能声响数里。
钟楼西面有座小小方亭,内有水井一口,名曰“范公井”。此井为明代龙州宣抚司经历范辂所凿。范辂原任御史,因直谏犯上而于正德十四年(15)被明武宗贬为龙州宣抚司经历。此时距报恩寺建成已有70余年。他见寺内僧侣饮水困难,便慷概解囊,出资凿成此井。井成之后,寺内僧侣饮水思源,对范公十分怀念,便在井上建亭树碑,以为纪念。井深17米,设计考究,工程艰巨。水味香冽,四季浮泽如露。
跨过石拱桥,迎面就是天王殿。殿高13米,总面积269.4平方米,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檐下悬横匾一方,制作精美。四周透雕云龙纹饰,两旁圆雕托匾力士各一,造形极为生动。屋顶覆盖黑色琉璃色彩,随着早晚阳光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华光四射,令人称奇。屋内装饰华丽,顶部120块天花板,绘制成“百花图案”,各种花朵,立体感很强。全都保持了五百多年前的原貌。
殿内南北两稍间内置佛台,台上彩塑四大天王神像。像高4米,胸宽1米,体态匀称,造型威武。左边两尊为东方持国天王和南方增长天王。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增长天王按剑挺立。右边两尊为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广目天王手托宝塔,多闻天王手杵宝伞。这四位已经完全汉化了的天王。
走出天王殿,就进入了第二进院落。正面为全寺的中心建筑物大友宝殿,左右两侧北为大悲殿,南为华严藏。
先看大悲殿。殿高16米,为16柱重檐歇山式建筑,总面积369平方米。殿顶为黑色琉璃瓦盖面,绿色琉璃瓦剪边。东西两侧山花各拼装“群狮戏绣球”图案,嬉戏的小狮俯仰转侧,姿态各异,生动活泼,天真可爱。檐下斗拱每层装饰各不相同,门窗装修古朴典雅,天花藻井制作考究全部绘制龙凤花草图案,构图生动,色彩淡雅,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丰富多彩的斗拱,也是报恩寺一大物色之一。斗拱是古代大型木结构建筑物的重要构件之一,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功用。报恩寺除山门之外,其他木建筑均大量施用了斗拱,总数达2200余朵,种类达48种,变化无穷,装饰各异,被建筑专家誉为“斗拱博物馆”。
月牙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是七星山的斗柄峰之一, 因山腰有岩如新月, 故名。明代孟详月牙岩诗宏: “天设岩须古, 月牙名白今。树低千岸转, 洞敝万峰侵”, 月牙山景致优美, 山西沿小东江有石级可登, 沿路有伴月亭、月牙岩、小广寒阁、襟江阁等景观, 且均面临江面, 视野开阔, 桂林市景悉陈眼前, 游人莫不心旷神怡。石级下到山西南麓, 有龙隐洞、龙隐岩、桂海碑林等桂林名胜。
月牙楼 在月牙山的玉衡峰北麓。3层, 下为餐馆、小卖部, 中为素食馆, 上为宴会厅、观景楼。主楼长31米, 深13米, 总面积近1200平方米。楼后有架空的走廊与后山凉亭相通。整个建筑由楼、亭、廊组成, 高低错落, 起伏有致, 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这里的素食有100多年的历史, 独具一格。登楼品尝地方风味的同时, 还可以观览普陀山、博望亭、普陀精舍、花桥、展览馆以及远山近景。郭沫若1963年题诗赞美: “月牙楼是画廊楼, 八面奇峰豁远眸。毋怪楼中无一画, 画图难及白然优。”
伴月亭 在月牙山山道上, 靠近月牙岩, 名取随伴月牙岩之意。始建于清代, 1958、1978年两次重建。为4柱、单檐、攒尖顶方亭, 长、宽各2.9米, 面积8.4平方米, 有半月形观景台挑出小东江之上, 是俯瞰江水, 遥看“花桥虹影”的最佳点。
月牙岩 在月牙山西北山腰, 高2~3米, 宽1.5~3米, 深10.5米, 面积25平方米。在花挢遥望, 岩如新月。岩内, 清建有月牙山寺, 两层, 上为观音殿, 下为大雄宝殿, 毁于抗战烽火。1963年在旧址新建“小广寒”楼阁, 另建襟江阁, 以飞虹桥相连。在这里观景, 正如清人张宝描绘的: “螺峰远近堆千点, 雉堞回环锁万家。玉笋瑶簪山似画, 丹枫紫桕叶如花。”
小广邃 在月牙山月牙岩。1964年在月牙山寺旧址, 依傍岩穴形势筑成3开间2层仿古楼阁, 硬脊、坡顶、翘角, 上有飞虹桥与襟江阁相连, 建筑面积230平方米, 设旅游商品点, 是观景、购物的理想场所。
襟江阁 在月牙山月牙岩旁, 原建于清, 名文昌阁, 抗战期间破毁。后建成眺远楼, 1958年更名襟江阁; 195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高14米, 长宽各7.8米, 总面积120余平方米。
1964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理论与历史研究室设计, 与小广寒统一构筑, 二者均为2层, 而襟江阁标高较高。小广寒横向构图, 6角耸立, 形成一隐一显, 一低一高, 一后一前, 一横一竖的强烈对比。襟江阁坐落在月牙山通往龙隐洞的风景道上, 北有花桥, 西北有老人、叠彩诸山, 下临小东江, 是游人必经之道, 又是观赏花桥一带美景荟萃的胜地。
骖鸾亭 在龙隐岩东侧的石台上, 名取韩愈“飞鸾不暇骖”诗意。《广西通志》载, 为宋范成大建, 后废。明复建, 更名怡云亭。明包裕《重修怡云亭记》详记其始未, 摩崖依稀可辨。骖鸾亭前临小东江, 后陀山西北麓, 寿佛洞南侧, 与飞来石相邻。高7.5米, 呈不等边多角形。苍翠如玉屏, 清佟钧刻“翠屏寒雨”于石上。
揽月亭 在月牙山瑶光峰顶, 原名嘘云亭。襟江阁旁有登山道可达。本世纪70年代新建, 为4柱混凝土结构仿古亭, 高6.5米, 长5.4米, 宽5.8米, 面积31.3平方米。宋光诩题额, 周游书联。漓江自北而南缓缓流过, 东岸民族风情园的侗族鼓楼高高耸立, 西岸虞山、叠彩、伏波、独秀、老人诸峰历历在目, 是眺望桂林胜又一佳处。
丹桂岩 在市区月牙山襟江阁西50米处。亦称凌空洞。洞江向西, 深6米, 宽5米。在厚约2米的文化堆积中, 含黄褐胶结土和螺壳堆积层, 学中虽发现磨制骨针和鹿、猪、羊动物骨骼以及大量瓣鳃类水生动物骨骼。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的遗址。由于人为破坏, 大部分文化堆积已无存, 仅洞穴后壁尚有少量残迹。
翠屏石 桂林名石之一, 在普名泉。洞内乳石垂悬, 幽暗逼仄, 游人多驻足探奇, 留有摩崖石刻百余件。宋熙宁间(1068-1077)在龙隐岩建有释迦寺, 为桂州四大名寺之一。1963年建藏碑阁。1988年建碑廊, 廊阁相连, 称桂海碑林。其后, 又于岩侧筑陈列馆, 3层, 高阁、曲廊、飞檐, 总面积达100平方米, 宽敝明亮, 是藏展与观景俱宜的好设施。
龙隐洞 在月牙山西北麓, 高8~12米, 宽8~20米, 长64米, 面积645平方米。有一条硕大、蜿蜒、矫劲石槽通贯洞顶, 传为老龙隐此留下痕迹。小东江流注洞中, “金鳞倒影水浮空”, 似为游人再现当年破壁而飞的景趣。1963年建观景台于洞西北, 是观“神龙”的佳境。古往今来, 游人不绝。洞中唐宋石刻近百, 后人有“壁无完石”之叹。
龙隐岩 在月牙山西麓, 与龙隐洞相邻。岩高3~5米, 宽20米, 深10米, 面积200平方米。洞口西向, 呈穹隆状, 像个口袋, 俗称布袋岩。传老龙曾隐岩内, 后从龙隐洞“破壁而飞”, 故有龙隐之名。此岩开发较早, 宋人谭 评介说, “天下洞穴, 类多幽阴, 或远水, 清韵不足; 龙隐岩高而明, 虚而有容, 大概似碧落洞, 而登览之富则过之”。岩的南隅, 高处有一悬岩, 名悬洞; 岩的北面有一洞, 像海螺, 名海螺洞, 洞前有平台, 叫禅台, 洞中有滴玉泉, 传为烹茗依月牙山麓, “ 飞翼鼓, 周匝有栏, 陟降有路”, 成为一代名胜之地。古亭不复存。现在原址新建, 混凝土结构, 高6.5米, 长宽各3.5米, 面积12.25平方米, 复“骖鸾”之名。
辅星山 在普陀山南、月牙山东面, 海拔221米, 相对高度约71米, 面积2.75公顷。《广西通志》载: “七星山者, 七峰位置如北斗, 又一小峰在旁, 日辅星。”山有小道可翻越, 通月牙山, 给七星公园平添一趣。
剑柄石 在月牙山玉衡峰北, 像一把宝剑插入山中露出的剑柄。石高14.4米, 孤立耸峙, 上刻“列翠之屏”4个篆字, 是桂林五大名石之一。
骆驼山 在七星公园内, 为桂林市名山之一, 原名酒壶山。因其状态酷似骆驼, 遂名之。每当晨昏, 霞光映耀山石, 色泽斑斓, 颇为壮观。明清以来, 山下遍植桃树, 若逢春至, 桃花烂漫, 江霞紫务, 分外妖娆。因此, “壶山赤霞”为清代桂林新八景之一。现山周围辟有动物园、盆景艺苑、花圃茶室等亭台楼阁。桃花依旧, 桂树成林, 花果满园, “壶山赤霞”更加绚丽多姿。
盆景园 在七星公园东南、骆驼山南侧, 1985年建成, 面积4355多平方米, 分水石、桩景、乳石3个景区、水石景区, 从入口到山水廊, 设置各种吸水石、水边石制成的盆景, 从山水廊到水榭, 陈列各种树桩盆景和室外树桩, 占地2465平方米; 乳石景区, 从水榭到出口, 陈设各种钟乳石盆景, 占地830平方米, 这是全苑的精华, 它完全不同于梦幻般的洞府。而是暴露在明媚的阳光下, 还其玉洁冰清的本来面目, 有的灿若朝霞, 有的翠如黛玉, 有的简直是喷薄着的飞泉。全部近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 各具神韵, 意趣天成, 并采取了窗洞、景窗、景门、挑板、地景、博古架等多种陈列式样。景区内建设, 布置殊异, 或池鱼、叠石、雁墙、篱笆, 或平桥、曲廊、水榭、亭台, 或树丛、竹林、草坪、藤架, 以建筑小品、庭院、植物连接或分隔成若干空间, 曲折清幽, 如入仙境, 令人心荡神移, 目不暇接。
灵剑溪 又名灵剑江、灵剑河, 在城东, 源于尧山西南大河乡上阳家之北、尧山公路之南一池塘, 池中有泉, 终年不涸。由池向北, 至尧山西麓茅坪庵附近, 有一沟壑, 丰水季节, 也有水注入灵剑溪。七星山古名弹丸山, 灵剑溪绕其下, 有弹丸溪之名。灵剑发自尧山, 经省春岩, 留春岩、弹子岩、同志桥、张曙墓、七星山, 会小东江, 绕月牙、龙隐, 至穿山人漓江, 全长约9公里。它流经众多著名胜迹, 其本身也最为游人所钟爱。
灵剑石 桂林名石, 在灵剑溪畔, 弹子岩前。高出水面15米, 宽12米, 长9米, 面积约110平方米, 呈笔架形, 主峰突如剑戟, 上刻“灵剑石”3个大字。
龙隐桥 位于龙隐岩西南170米龙隐路, 是小东江上的一座大跨度单拱石桥。1940年, 这里建有跨度单拱石桥。1940年, 这里建有跨度24米、宽2米的木便桥, 用以疏散城区人口, 早废。现桥长62.2米, 宽10.7(7+2×1.85)米, 跨径40米, 荷载汽-13级。此间地形复杂, 岽 岸桥台基于一块大孤石上, 高10米, 西岸桥台筑在基岩上, 高1米, 有一2米径溶洞, 植桩支承。1964年兴建, 1966年始竣工。前此, 马坪街一带通往三里店需经花桥, 又不能行车, 十分不便。龙隐桥的建成, 不仅缓解了花桥的重负, 便利了交通, 且为小东江新添一景。
大家好,欢迎来到八达岭长城观光游玩。我是你们的小导游,名字叫敖锐滔。长城是我国古代宝贵的历史遗产,现已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百闻不如一见,今天请大家跟随我的足迹,细细地游览这项宏伟的建筑吧!
长城是修筑在陡峭的山岭之间的,它从东头的山海关一直修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共有一万三千多里。从远处看就像一条长龙趴在山脉上,所以又叫做万里长城。
大家请跟我来。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可以互相呼应。
游客们你们看,脚下的方砖和墙上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相当于30多个孩子那么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可以想象有多少劳动人民为建筑长城做出了牺牲。其中有一个最著名的故事叫《孟姜女哭长城》,就体现了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欢迎大家再次游览长城,再见!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你们这次的导游,我叫蔡烁妮。大家可以叫我蔡导。今天又我带领大家游览长城。在游览时,请大家保持长城的清洁,谢谢大家的配合。
我们的首都,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值得一去。长城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我们首先来到的就是长城最有名的一部分——八达岭。站在八达岭上看,自然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因为长城是明朝重新修建的,西起嘉峪关,足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是万里长城得名由来。大家看!长城全部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主城的。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垛子上有长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的。打仗用的。城墙顶上那一座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用的堡垒,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打仗时,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各位游客,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这一块块有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及建筑材料都靠无数的人力抬上去的,是现代人难以想象到的壮举,难怪世界上都公认它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看!站在烽火台上,看到的长城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大山的怀抱里,是何其壮观!看着连绵起伏的群
山,展示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幅壮丽的画卷,再加上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奇故事,长城会使你感到不虚此行的。
今天就参观到这里,欢迎下次再来!
各位游客:大家好!
首先十分欢迎你们的到来,今天由我担任你们的导游,希望大家能喜欢我。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的八达岭上。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可以并行。
来欣赏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吧!
亲爱的访客:
大家好!我很高兴我能成为你的导游。我叫卢伟。你就叫我鹿岛吧。这次我们将参观举世闻名的长城。游览期间请不要乱扔垃圾或在城墙上乱涂乱画。谢谢合作!
现在我们乘缆车到八达岭脚下,开始爬长城。随着陡峭的山峰,长城蜿蜒曲折,就像一条活的金龙躺在上面。从远处看,它在群山之间蜿蜒盘旋。我告诉你,长城有13000多英里长,所以它也被称为长城。再往远处看,白雾似乎用一层薄纱覆盖了长城,就像一幅画满了诗和情歌,让我们沉醉其中。
站在长城上,扶着墙上的石头,踩着脚下的方砖,我们感受到了修建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疲惫。光是看这数不清的石头,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任何工具,被无数双手无数肩膀托起。可想而知他们有多辛苦!你会发现城墙上有方孔,其实是用来射敌人的。一排排都是扶壁,每隔300米就有一个方形的城市平台,是屯兵的堡垒,战斗时可以相互呼应。你以为我们走的路很宽,五六匹马就能并行?
我们爬啊爬,最后到达了最高峰。我们都伸展双臂,尽情呼吸新鲜空气。游客不禁赞叹一句:祖国的山川多美啊!
长城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儿女的灵魂。让我们一起保护它,一起欣赏它。祝大家玩得开心!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国导游舍得导游。我姓江,大家可以叫小江。今天,由我带领大家游览驰名中外、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希望我们能共同度过一段愉快的旅程。
长城修筑在陡峭的山岭之间,它从东海关一直修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一万三千多里。从远处看,就像一条长龙蜿蜒在山脉上,所以叫做“万里长城”。
好,现在我们的车子已经停在八达岭了!游客们,请看前的一块碑,上面刻有“八达岭”的大红字,大家可以把它拍下来,作为一个到过八达岭的留念。
游客们,请看你们脚下的方砖,它非常平,五六匹马可以并行。看!墙两边沿着两排垛,每两个垛有两个瞭望口,供瞭望用的。每个垛子下面有个瞭望口,是供射击用。打仗时,屯兵们既可以自我保护,还可以维护国家,真是一举两得。大家看!你们知道一块方砖有多重吗?一块方砖有两三千斤重!在当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人的手和肩膀,将沉重的方砖一步一步运上这陡峭的山岭。啊!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龙”。
游客们,你们一定知道著名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吧?它正体现了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艰苦。
现在,长城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我们可以把长城拍下来留作纪念。
游客们,希望你们拥有一段难忘的旅程,你们下次再来的话,可以联系我,我很乐意再一次为大家服务。
★ 《长城》导游词
★ 《长城》导游词
★ 简易版长城导游词
★ 长城导游词欢迎词
★ 简单长城导游词
★ 导游词三百字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