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知识点实验总结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不学习会变猪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声现象知识点实验总结(共含15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学习会变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声现象知识点实验总结

篇1: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物因振动而发声,振动停止停发声。

固比液气传声快,真空不能传播声。

感知声音两途径,双耳效应方向明。

规则振动叫乐音,无规振动生噪声。

分贝强弱要注意,乐音也能变噪声。

防噪产生阻传声,严防噪声入耳中。

声音大小叫响度,响度大小看振幅。

距离太远响度小,减少分散增大声。

声音高低叫音调,频率高低调不同。

长松粗低短紧高,发声物体要分清

同一音调乐器多,想要区分靠音色,

只闻其声知其人,音色不同传信息。

超声次声听不到,回声测距定位妙。

B超查病信息传,超声碎石声传能。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篇2: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产生的条件:一是要有发声体;二是发声体要振动。

2.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4.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

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如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波交谈。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6.声速:即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气温有关。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 x108m/s 。

7.回声:声音在传播中,当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形成回声。

只有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或障碍物离人至少17米人耳才能把它和原声区分开,否则将和原

声混在一起, 回声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

8.注意:不要认为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发出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

9.不要认为只要听到两次声音就一定是回声,听不到两次就一定没有回声。

10.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鼓膜 振动,这种振动经过 听小骨 及其它组织传给

听觉神经 , 听觉神经 把信号传给 大脑 ,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1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①空气传导; ②骨传导。

12.人耳听到声音两种途径:①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②声波-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13.人耳听到声音必须具备的条件:

首先发声体振动,且是每秒振动20-20000次;其次一定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再次要有良好的接受声音

的器官(人耳)。

14.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从而能判断声源的位置

的现象。

应用:正是由于双耳效应,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立体声。

注意: 不要认为人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15.概念: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16.决定音调因素: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7.频率:发声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 ,符号:Hz

人耳的听觉范围:20-20000 Hz。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 Hz叫超声波。(波形紧密的频率高)

18.概念: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响度。

19.决定响度因素: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高,响度越大。响度还与人耳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

越远,响度越小。

20.增大响度的办法:一是减小声音的分散;二是减小人耳到声源的距离。

21.音色概念:声音的品质。

22.决定音色因素:发声体本身 注意: 不要认为音调高,响度一定大。

23.噪声的概念:①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4.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2).听觉下限为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可超过9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可超过70dB;

为了保证息和睡眠声音不可超过50 dB。

25.噪声的控制:

(1).控制噪声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3).在人耳处减弱。

注意:不要认为优美的音乐一定不是噪声; 不要认为0 dB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没有物体振动。

26.利用声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

27. 利用声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利用超声波击碎物质;超声波除尘、洗牙。

简答

1、打雷时听到的连续不断的雷声是连续打雷形成的吗?为什么?

答:不是,打雷时听到的连续不断的雷声是由于声音被山峰、云层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的结果。

2、暑假期间,北京大学五名学生到珠穆朗玛峰登山发生雪崩事件,造成重大事故,请你分析:雪地登山,为何不宜高声喊叫?

答:登山或探险的人进入雪山或溶洞之中,一般都禁止高声喊叫,这是因为山上雪堆及洞中岩石支撑可能十分脆弱,高声大叫引起空气振动,传到雪堆或岩石上会引起它们振动起来,这样可能引起雪崩或溶洞塌陷,从而危及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进入这类地区千万不要随意大呼小叫。

3、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4个有关的合理场景。

答:(1)两个人对面说话,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2)闪电过后要好长时间才能听到雷声;

(3)发令枪响后好长一段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放礼花时,看到礼花后,很长时间才能听到礼炮声。

4、随便叫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坐在教室中间不动,然后,你站在该同学的正前方或正后方,用两手击掌发声,请问该同学能否准确判断出击掌的地方?为什么?

答:不能正确判断击掌的地方,因为人是靠“双耳效应”来判断声源方向的,而当你站在该同学的正前方或正后方击掌时,声源到两个耳朵的距离相同,两只耳朵感觉的时间就没有先后之分,不会产生双耳效应,所以不能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5、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而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请解释其原因。

答: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贝多芬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即骨传导来进行创作的。

6、假如你是一名舞台音响师,你怎样使台下的观众听到更好的立体声音?

答: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音箱),这样观众就能听到更好的立体声。

7、把手表用牙齿咬起来,两只手掩紧耳朵,你会听到嘀嗒声加强了许多倍,这说明了什么?

答:骨头能够传导声音,而且传声效果很好。

8、许多内部听觉还完整的聋子,也都能够依着音乐的拍子跳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这是因为音乐的声音经过地板和他的骨骼传导到耳膜使其振动产生听觉的缘故。

9、将开水倒入一个空暖水瓶中,暖水瓶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这个声音有什么变化规律?

答:向暖水瓶内灌水时,引起水面上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随着水面升高,上方空气柱变短,空气柱振动变快,这样空气柱发出的音调越来越高。空气柱振动幅度变小,响度变小。

10、冬天,寒风吹到野外的电线上,发出呜呜的响声,但夏天却听不到,为什么?

答:因为冬天天气冷,电线受冷收缩,振动频率高,音调高;而夏天天气热,电线膨胀松弛,振动频率低,音调低。

11、蜜蜂载着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是平均每秒振动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蜜蜂是否采到了花蜜,这是根据什么来辨别的?

答:根据声音的音调不同来辨别的。蜜蜂载花蜜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小(300次/秒),音调低;不载花蜜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大(440次/秒),频率大,音调高。

12、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为什么?

答:能引起人们的听觉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Hz,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小于10Hz,它低于人耳的听觉范围,所以人耳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为500~600Hz,它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13、有人说音乐是乐音,因此音乐声不会成为噪声,你认为这一观点对吗?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对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也是噪声,因此音乐声可成为噪声。

14、无声手枪为什么会“无声”?

答:因为无声手枪把声音在声源处减弱了,这是噪声减弱的第一途径。

15、墙壁的传声性能比空气好得多,但是把门窗关闭后,外面传入室内的声音却明显减弱,这是为什么?

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如墙壁、玻璃等,大部分会被反射回去,所以门窗关闭后,传到寅的声音将被减弱,这就是利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一个途径。

16、文明卫生城市为什么要求植树种草?

答:植树种草不仅可以美化城市,更重要的是树木和花草可以吸收、减弱噪声,使得城市更显得安静,让人们放松神经,享受自然。

17、假如你是一位城市建设的规划者,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减弱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答:①植树种草②设置隔音板③工厂、车间、娱乐场所等远离居民区④在市区内禁止鸣笛

18冬天原来嘈杂的马路,降雪后显得格外寂静,其原因是什么?

答:马路上的嘈杂声主要来自各种机动车辆发出的噪声。降雪后,马路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这时马路上的雪较松软,变成了较好的吸声材料,噪声被雪吸收了,所以,雪后的马路上显得比平时寂静多了。

19、一部科幻片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的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的错误。

答:(1)在太空中听见爆炸声(真空中听不见爆炸声)(2)先听到爆炸声后看到爆炸的火光(光速大于声速)

20、光、声的传播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1)光的传播不需要媒介物,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媒介物,真空不能传声。

(2)一般说来,媒介物的密度越大,光速越小,而声速却越大。 (3)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21.为何在屋子里讲话比在旷野里讲话听起来要响亮?

答:在屋子里讲话,回声跟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所以听起来要响亮些。

22、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什么?

答:燕子泥是坑坑洼洼的,其作用是使射到墙上的声音不再被反射到观众那里,避免产生混响,也就是减弱回声。

篇3: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概括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概括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听到声音的两种途径:耳朵听声和骨传声

双耳效应: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3、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利用超声波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

仪器等

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诊病,敲

铁轨听声音等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篇4: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物理学习方法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关于基本概念,举例子: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 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要清楚基本概念,首先,反复看课本。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所有的尖子生都有如此的体会。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同学会说:“课本那么简单,而考试又那么难,看它有用吗?”这种想法很不对。其实据我了解,但凡物理成绩不好或平庸者,都是基础知识不牢。 他们自以为学好了,但实际上却没有理解好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不信的话,你可以翻开课本目录,一节一节地仔细回想相关的内容,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你的 不懂之处在哪里。对于一个物理概念,你要从深层次地去理解它。

比方说,两个小球相撞,你从中能想到什么?动量方面有什么问题?能量方面有什么问题?――并不是非得做题目时才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仔细一想却可以想出很多问题来;并且,这类简单小问题就是亿万考题之根源。

其次,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这第二步和第一步一样,被许多人瞧不起。

他们可能认为做那些简单的题目是降低了他们的身份,抑或他们忙着做难题,没“功夫”去做简单题。何谓“简单的题目”?就是那些直接考察基本定义、定理的题目,比如课本上的习题和稍微复杂点的题目。

做这些题目,目的并不是正确的答案,而是吃透这道题,从简单题目中联想出一些东西。一些所谓的难题,其实就是由几个简单题目组合而成。

然后,多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做一些中等难度的常规题目。我个人最喜欢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因为题量少,并且很典型,解答也很规范。课后,做几道中等题目实践实践,效果往往很好――不求多,几道足矣。还是老话,做完后好好回想回想,记笔记。

物理学习技巧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习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习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习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某种模型解题,它会束缚你发散探索的思路,只能让你走进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提倡独立思考,重在方法的迁移和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就什么,该用什么就用什么的理念解每道题,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脑子真正活起来,通过解题获得成就感。

三、不贪难题,要抓“双基”

题目有难易度之分。我们解怎样的题更有助于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应该以解中档题为主,这种题含有基础性要求,同时又有能力提升的空间。也就是说解这类题能驾驭自如,那么,面对有难度的题也不会一筹莫展,或胆怯退缩。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热衷于做难题。贪大求难,但往往受挫,久而久之消磨了意志,望题生威。究其原因,底气不足,还未到火候。要知道,所谓的难题就是综合的知识点多,需要统筹的方法多,设置的情景新颖,问题的过程复杂,实际应用强。

但是,我们只要认真解剖,分立而治,分析背景,提取信息,善于转化,复杂问题得到简化。再则,再难的综合试题往往设置了由易到难的思维能力梯度,使你逐级往上,不是压根儿全然无知。因此,我们解题不必总觅难题。要抓基础题和中档题,逐步修炼,增强正确解题的自信心。

篇5: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传播的具体过程是: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150C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影响因素: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物体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等等;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 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另一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声)

篇6: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整理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电磁波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声现象 ;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三)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少于0.1s。

人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少于: S=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声现象 vt =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声现象 ×340m/s×0.1s=17m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五)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乐音及三个特征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3、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4、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声源的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6、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7、区分乐音的三个特征: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高声大叫——指响度; 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六)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源: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有毒的固体废弃物污染。

2、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一切干扰人们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

为了不影响睡眠,一般不要超过50dB,

为了不影响工作,一般不要超过70dB,

为了不损害听力,一般不要超过90dB,

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最微弱的声音;

4、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例:汽车安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植树、隔音墙)

(3)在人耳处减弱.(例:戴耳塞)

(七)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例:1、蝙蝠用来辨路捕食2、超声波测速仪 3、“B超” 4、“声呐”)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例:1、清洗精密机械 2、粉碎体内结石 3、制成超声加湿器)

篇7:声、光、热现象知识点

【知识要点】 一 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而产生。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 传播。 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声音在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

11

S总?vt总 22

4.乐音的三个特征: 、 、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它与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 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 ,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不同

5.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减弱;(2)在 中减弱;(3)在 处减弱。

二 光现象

(一)光的色彩 光的传播

1.光源:自身能够

2.光的色散:将光分解成红、 3.光的三原色:、、。 4.红外线主要特点:热效应。 应用:取暖、摇控、探测、夜视等

5.紫外线主要特点: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灭菌、验钞等,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健康,过量照射紫外线有害于身体健康,要进行防护。

6.光的直线传播:光在传播。

小孔成像、影子、看不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日食、月食,属于光在同一种物质中 沿直线传播 7.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8,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8。

(二 )光的反射

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的光了我们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等于(注:光路是可逆 的)

入射光线 法线 反射光线

(三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体大小

(2)像到镜面的距离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4)平面镜成的是

2.平面镜应用:

(四 )光的折射

10.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1.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射光线分居法线 ,折射角 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光路也是 可逆 12.折射的光路图:

13.透镜与凸透镜成像规律 透镜:

透镜成像规律的说明:

一焦分虚实。u=f是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u>f,成实像,U=f不成像,u

二焦分大小。u=2f是成缩小的`像与放大的

像的分界点,U>2f成缩小的实像,u=2f成等大的实像f

注:凹透镜对物体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三 热现象

(一) 温度

1、温度:是指物体的。测量的工具是

2、温度计是根据原理制成的。

3、摄氏温度(℃):单位是1摄氏度的规定:把 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 1 ℃。 4、常见的温度Www.559FB55AA49149FF.html计有(1)(2)(3)

5、体温计:测量范围是 6、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 稳定 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 凹面 相平。

(二) 物态变化

7、、、

8、熔化:物质从 9、凝固:物质从10、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点。同一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相同 。

11、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12、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t t

(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上图中AD是晶体 熔化 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 温度 不变,处于 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 固 态。

13、汽化:物质从和。都要 14、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是在 温度下,且只在液体 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 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 表面 同时发生的 剧烈 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 热,但温度 ,这个温度叫 。

15、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2)液体;(3)液面快慢。 16、液化:物质从变成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和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7、升华和凝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升华,要热;

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凝华,要 热。

篇8: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八年级物理学习方法

勤于动手,多做物理实验

普朗克说:“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正是拓展思维、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时期,通过演示和实验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自主实验的意识。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实验原理,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拉近学生们和物理的距离,让学生们觉得物理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减少对物理学习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实验并不一定要都在课堂上做,那样时间可能也不会允许。老师可以安排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回家完成。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去做的实验有:测量盐水和糖水的凝固点,往热水瓶里倒水音调的变化,敲击含有不同体积水的同一瓶子音调的变化,用一张纸盖住装满水的杯子倒置水不会流出。

八年级物理声学习技巧

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模式

对于很多初中学生来说,物理是很难学好的一门课,特别容易听不懂,所以初中物理老师讲课过程中要适当暂停,及时检查听课质量特别重要。比如,随机提问几个课堂小问题,学生答对了给予几句口头表扬,学生也乐于继续听,有了互动,也方便教学继续进行。

同时要反复叮嘱学生们注意概念的理解和辨析,理解其物理意义,只有基础概念理解好了才有物理根基。对于基础性的知识决不能模棱两可,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拿出自习时间来背诵和记忆,课堂进行提问检查。

老师教授新课时,要多结合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来进行类比教学和举一反三。在课堂上,多讲解一些考试中的重点例题,对于一些比较难和偏的问题,可以让感兴趣的同学课下请教,照顾整体同学的学习进度,不可因小失大。

篇9:高中化学主要实验现象总结

高中化学主要实验现象总结

高中化学主要实验现象总结: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的同时生成白色物质。

2.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的气味。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

有刺激性气味产生,试管上有液体生成。

6.氢气在空气种燃烧:

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种燃烧:

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使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

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2. 钠在氯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3.点燃纯净的氢气:

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4. 将氯气通入无色KI溶液中:

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生成。

1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

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1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

迅速发生反应发生爆炸。

17.新制氯水中呈黄绿色,光照有气泡生成,久置氯水成无色。

18.氯水中加石蕊试液:

先变红色后褪色。

19. 红磷在氯气中燃烧:

有白色烟雾生成。

20.湿润的淀粉碘化钾遇氯气:

试纸变蓝

21.氯气遇到润湿的有色布条:

有色布条的颜色褪色。

22.溴(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炭:

溶液分层,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接近橙(紫)色。

23. 细铜丝在蒸气中燃烧:

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24.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物质。

25.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蒸发皿):

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淡黄色的粉末)。

26.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

火焰呈淡黄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中有液滴生成)。

27.氯化铁溶液中通人硫化氢气体: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并有黄色沉淀生成。

28.集气瓶中混有硫化氢和二氧化硫:

瓶内有浅黄色粉末生成。

29. 二氧化硫气体通人品红溶液:

红色褪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3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试管中,加热反应完毕后,待溶液冷却后加入水:

有刺激性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1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

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

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

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需要塞人少量棉花的实验,它们是①加热KMnO4制氧气②制乙炔③收集NH3。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9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 :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如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饱和的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

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篇10: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听到声音的两种途径:耳朵听声和骨传声

双耳效应: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3、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利用超声波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

仪器等

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诊病,敲

铁轨听声音等

篇11:初中物理关于声现象的知识点

初中物理关于声现象的知识点

声现象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内能知识点

1.内能是构成系统的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分子内部以及原子核内部各种形式能量的总和。

2.内能变化的途径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当外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内能增大,反之亦反。

(2)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热传导,热对流(一般见于气体和液体)以及热辐射。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必须有温度差。

学好初中物理的方法和技巧

1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初中生学好物理的方法之一就是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相比其他学科,物理各个知识间的联系性更强,考试卷子试题非常综合,即在同一道题中会考察到多个考点。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电功率这部分内容时总觉得很难,这是因为电功率的很多问题,需要与欧姆定律结合起来使用,还需要把不同的电路状态分析清楚,也就是说电路到底是串联还是并联,因此要重视物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课下练习,加强学习自主性

物理这一科属于逻辑性非常强的一科,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果将物理学好了,初中的这几本课本能够很轻松的从前往后的讲知识点穿连起来。同时,物理也是一门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一科,要想更好的学习好物理,课下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篇12:声现象教学计划

声现象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声音的传播

3.声速及有关计算

4.乐音的三要素

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

【知识结构】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原因:振动(举例:讲话时喉咙的振动;吉他)

2.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以波的形式传播。(举例:敲击桌子能听到声音)

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作为常识识记)

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

(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

(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

(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快慢)决定。(举例:吉他或翻书)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有关。(一个人的声音大小)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两个人声音不同)

三、乐音和噪声

1.区别:

(1)从物理学角度看(有规律或无规律;好听悦耳或难听刺耳);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是否污染环境)。

2.减小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

(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戴耳机)

四、超声与次声

通常把高于0Hz的声音称为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人耳不能听到)

篇13:物理教案声现象

物理教案声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二、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4.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

a.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自学P13课本,教师指导。

(二)声音的传播

1、演示:(没有器材,教师讲述)

a.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b.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2、哪些事实或实验说明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方案一: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二: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三: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自学P15第一自然段。

在黑板上画水波。(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看烟花时,一看见烟花爆炸,就能听到声音吗?

(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作业布置: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1、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2、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3、耳聋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4[想想做做]课本第17页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骨传声.

(三)、科学世界双耳效应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

2.布置学生下一节课带乐器。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学生分辨1、2、3、4、5、6、7音调的高低

2、实验:钢尺在桌面振动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结论: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4、观察声波的波形、简单介绍示波器

5、想想议议

(二)、响度

1、演示:轻敲音叉,响度小;重敲音叉、响度大.

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得出结论:

3、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4、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三)、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1[想想做做]

2、音色由什么决定?

3、观察波形.

4[想想做做]

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

1、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5)小商贩的叫卖声.(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9)物理课上有人偷听音乐的声音.

2、观察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请同学们自学第25页最后两自然段,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三、控制噪声

1请同学们阅读26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4.课本图1.44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

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

3.噪声的危害.

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教学用具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声与信息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4、声呐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5、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声与能量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 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5、.超声波加湿器

三、小结

声与信息

声与能量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节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

[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

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

解析:响声和白烟的确同时发生,但是光和声传到计时员那里需传播100 m.由于光的速度太快,传播这100 m所用时间极短,而声音传播速度则要慢得多,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那么声音传播这100 m所用的时间为

t= s=0.294 s

而短跑100 m的成绩在10 s左右.若不考虑这段时间,记录的成绩误差将达3%.

综上所述选择D.

[例3]蜜蜂和苍蝇在我们面前飞过时,发出嗡嗡声,而蝴蝶在空中飞行则悄无声息,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蜜蜂和苍蝇的嗡嗡声是因为它们的翅膀振动引起了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而被人耳所接受到.但是,蝴蝶的翅膀同样地在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呢?这是因为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在几千赫兹,蝴蝶翅膀只有几赫兹,而人的听觉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所以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

[例4]一个爬山运动员,爬到半山腰,他对着对面的山崖高喊一声,4 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他离对面的山崖有____m.

解析:由题意知,声音传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2 s.

那么,他离对面山崖的距离有

s=vt=3402 m=680 m

三、作业:提醒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器具

篇14:声现象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重点 声音发生和传播

难点 回声测距离

教具 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学生 橡皮筋

一 引入新课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 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观察音叉振动观察橡皮筋振动感觉喉头振动归纳观察左边乒乓球思考回想实验查表,并比较

教学过程 设计

四.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已知:v=340m/s ; t=1.5s求:S解:s=vt1=340m/s×1/2×1.5s=255m答:略

五.小结 计算练习学生解题

三.思考与作业  P43-3

四 板书

篇15:声现象一

第一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发生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 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 声速(15℃)340m/s

3. 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初中物理声现象试题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光现象知识点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怎么设计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幼儿园科学的实验现象教案

实验总结

声现象知识点实验总结(合集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声现象知识点实验总结,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