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醉花阴作文100字(共含2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准备改一个名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落尘轻沾海棠树,老屋人不着。晨光黯无煦,杂草肆菀,雨落湿园不?
远山如黛似笼雾,亭台梨花去。锦布实白瀑,残春已暮,回首花落堍。
安徽合肥庐阳区红星路小学六年级:倪睿?
第2篇落尘轻沾海棠树,老屋人不着。晨光黯无煦,杂草肆菀,雨落湿园不?
远山如黛似笼雾,亭台梨花去。锦布实白瀑,残春已暮,回首花落堍。
安徽合肥庐阳区红星路小学六年级:倪睿瑄
上一篇:考试
下一篇:科技小论文 相关推荐 易烊千玺 月亮离我有多远作文800字 鸭妈妈带小鸭子过马路 的第一场雪 三爱三节 剪纸的故事 我的老师作文_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葡萄作文_葡萄的自述600字 我是一棵大树作文500字 留守儿童给父母的一封信800字 《光之塔》观后感450字 童年趣事——洗盐作文500字 玉笛横吹从归路,
日晚霞飞树。
向岸棹歌轻,
碧水悠悠,
醉吻沙堤柳。
独倚秋千风舞袖,
旧事还如故。
怅惘乍回眸,
暮鼓声声,
更在斜阳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自古以来,爱情是才子佳人所苦苦追寻的。
痴男怨女,追寻一生。有的两情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的一厢情愿,作茧自缚,凄苦一生。人们都追寻前者,渴望拥有一份真挚的情感,和相爱的人携手一生。
《醉花阴》中的女主角兼作者,我国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饱受情爱滋味。小时候优渥的家境使李清照自命不凡,少女的心思是极其细腻的,她认为自己是最好的,理应配得上最好的。清照是一代才女,词动京华,学富五车,在别人眼里,她是极其辉煌的。但“高处不胜寒,”她亦是孤独的。她也想自己的身边站着这样一位男子,闲时可以与他诗词歌赋,忙时能与他端茶送水,知冷知热。
少女的情怀成真了。她出嫁了,嫁的是赵明诚。他评诗论文,鉴赏碑刻,她工书能文,通晓音律。这段婚姻倒也是般配的。
然而,身为知州的赵明诚职责在身,不得不离乡任职。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复往日的欢声笑语。她是矜贵孤傲的,也是爱他的。小别胜新婚,别离的愁苦以日日夜夜折磨着这位孤独的女子。彻骨的思念时时刻刻啃噬着她的心,以致佳节来临,不喜反忧,难以入眠。“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在这极度磨人的思念里,她渐渐地消瘦了,实在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爱不过枕边人,最恨不过枕边人。”我想,在这无边无际的愁苦中,她是恨他的,恨他为何不在自己身边,为何要让自己一人承受这无边无际的痛苦。但这其中又夹杂着多少的爱啊!她是爱惨了他,亦是将自己的一颗心都给了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多么妙的一位女子啊!我想,她应该是幸福的,也一定会幸福的。思念成就了她的诗情,苦痛锤炼了她的意志。
泰戈尔曾经说过:“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笑容。”易安啊,“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不要被眼前的国破家亡,丈夫辞世,书卷失窃所打倒。“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说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能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营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在时光深处追寻那一道清丽瘦削的身影,泛黄的老照片里,那些过往的音容笑貌被镌刻起来,轻薄地伫立在回忆里。生如夏花之绚烂的易安,会与你相遇,带你走进她的深情缱绻,思绪愁肠。
临窗眺望,天气有点阴沉,使人略微感到寒意。她却无心再起身披一件衣服,点点滴滴的凉意渐渐袭遍全身。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窗外渐渐起雾,轻盈似梦幻般的雾遮住了远方,阻断了她对远方的凝望。每逢佳节倍思亲,远行的丈夫还未归来,整日的阴沉让它的愁思更添一笔。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原来离别的滋味这般苦涩。她不禁轻唱:“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无穷极……”
他怎么还未归来?可是半路上遇到了什么事情?冷暖又如何?她暗暗担心,却别无他法,只能在这窗前眺望。屋内的香料已经燃烧殆尽,淡淡的烟雾缭绕在屋内。年是梦中休,花空烟水流。新婚燕尔,夫妻琴瑟和鸣,相敬如宾。如今他出远门,她带着满心的相思与哀愁,坐在窗前,等迟迟不归的他。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已近黄昏,他摇了摇头,想挥去满心的相思,却徒劳无功。走向花圃,在这凄凉的黄昏后,独自一人自斟自饮,只是这酒,却是无论如何也品尝不出往日的味道,周围的菊花绚烂的开着,她又不禁想起,这菊花还是他同自己一道种下的呢……
一阵秋风吹过,吹落乱花,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花却飞过秋千去。清淡的菊花香气充满衣襟,令她凄然伤神……
玲珑山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知不知……
她躺在床上,想起她临走时,两人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她满腹思念,却只能用依依惜别的泪水来表达。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入夜已深,她却忽然惊醒,褥被凉如水,一如此刻她的心情。翻来覆去,却是再也无法入眠。
晨起梳妆,坐在梳妆台前,她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梳洗罢,她铺开纸墨,将满腹的思念宣泄在给他的信之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假如秋水可以望穿,我愿把你描绘成最美丽的风景,出现在我生命路途中的每个角落。回眸了一个世纪,执着于漫长的等待。飘落了一个秋季,期待着生命的轮回。守望着那一汪秋水,云中锦雁,望眼欲穿,思念飞不到彼岸。假如秋水可以望穿,我愿在秋水岸边守望千年,过尽千帆。
――后记
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
上片写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
所以,今天我们在欣赏时,主要借鉴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千万不要成了“爱上层楼”者,到时还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愿读者诸君莫道不受用,金榜题名时,你比我高兴。
醉花阴李清照
作品原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①愁永昼,瑞脑②消③金兽。
佳节又重阳④,玉枕纱厨⑤,半夜凉⑥初透。
东篱⑦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⑧黄花⑨瘦。
注释译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作品注释
①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
②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详见《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注。
③消:《花草粹编》等作“喷”。
④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⑤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厨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厨,《彤管遗篇》等作“窗”
⑥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⑦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唐·无可《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
⑧比:《花草粹编》等作“似”
⑨黄花:指菊花。《札记·月令》:“鞠有黄华”。鞠,本用菊。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作品译文
整个白天都被薄雾浓云笼罩,香炉里的瑞脑香一点点烧光。今日又是重阳节来到之时,半夜的凉气开始将被子渗透。
黄昏我来到东篱下举杯独酌,菊花暗淡香气盈满了衣袖。千万不要说没有凄然伤神啊,每当西风将帷帘卷起来的时候,人都要比那菊花还要消瘦呢。
词牌格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词牌说明
醉花阴,词牌名,小令,双调五十二字,前后片各三仄韵。
格律对照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加黑体字有韵脚所在。)
创作背景/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公元11(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公元11(崇宁二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作品鉴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醉花阴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1、作品原文
薄雾浓云①愁永昼,瑞脑②消③金兽。
佳节又重阳④,玉枕纱厨⑤,半夜凉⑥初透。
东篱⑦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⑧黄花⑨瘦。
2、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①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
②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详见《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注。
③消:《花草粹编》等作“喷”。
④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⑤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厨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 厨,《彤管遗篇》等作“窗”
⑥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⑦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唐·无可《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
⑧比:《花草粹编》等作“似”
⑨黄花:指菊花。《札记·月令》:“鞠有黄华”。鞠,本用菊。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作品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菊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①瑞脑:龙脑香。
②金兽:兽形铜香炉。
③纱厨:有纱帐的小床。
李清照《醉花阴》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 浓” 的情境。
《醉花阴》,曾用名《漱玉词》,现两者通用。
传说漱玉词由济南李清照故居前的漱玉泉得名,是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水清澈见底,泉水自池底涌出,溢出池外,跌落石上,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相传李清照早年曾在泉边洗漱。该泉自今仍在流淌,现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门口。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后来她常作《醉花阴》即《漱玉词》词,其中醉花阴(人比黄花瘦),别具一格,语言新颖凝炼,可谓千古佳句。《醉花阴》词牌名为李清照首作《漱玉词》而来。
英文诗歌赏析:李清照《醉花阴》
To the Tune of Intoxicated Under the Shadow of Flower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Light mists and heavy clouds,
melancholy the long dreary day.
In the golden censer
the burning incense is dying away.
It is again time
for the lovely Double-Ninth Festival;
The coolness of midnight
penetrates my screen of sheer silk
and chills my pillow of jade.
After drinking wine at twilight
under the chrysanthemum hedge,
My sleeves are perfumed
by the fragrance of the plants.
Oh, I cannot say it is not endearing,
Only, when the west wind stir the curtain,
I see that I am more gracile
than the yellow flowers.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边城浪子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此词在古代选本中,或附有“重阳”、“九日”副题,是词人与
赵明诚婚后两年,受朝廷党争牵连,回山东原籍所作。它抒写了一位
多才敏感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
思之情。薄雾浓云是天上由早晨到白天的景象,对应着室内龙脑香料
在兽形铜香炉中渐渐消熔为烟的时间流逝。彷徨室内,仰望天际,一
副寂寞无主的神情可见。心理感觉化的时间不同于自然时间。它可以
把自然时间伸长或缩短。重阳已是白天渐短的时节,但耐不住似雾如
云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总算把漫长的白天熬过去了,又一次
辜负了重阳佳节。面对着冷清清的磁枕和纱帐(厨形的蚊帐,古称为
),半夜难眠,直感到一股凉气把浑身浸透。词的上片从早上写到
半夜,词的下片写的是半夜难眠时对黄昏一幕的幻觉。词人在幻觉中
看到另一个孤独的“我”,这个“我”已经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在的心情,而是对菊把酒消愁,对着苍茫黄昏
而不知回屋,任随菊花幽香飘满衣袖。南朝江淹的《别赋》说:“黯
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苦于离别的人,感到魂魄离散,魂不守舍。
那个黄昏把酒的“我”无奈而突然地叹息一声:不要说不会丧魂落魄
啊,你看西风卷起窗帘之处,人就像菊花一样面黄肌瘦!关于结尾三
句,元朝伊世珍《琅记》传说,李清照把这首《醉花阴》寄给丈夫
赵明诚,赵明诚自愧不如,叹赏之余想与她比个高低。就废寝忘食地
用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词,混杂着交给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反复琢
磨后,说:“只三句绝佳。”结果是李清照写的最后三句。所谓绝佳,
就佳在它以“人、花比瘦”的奇喻,使人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与
天地灵气相通了。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赏析: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压倒南宋词
坛,令人绝倒,无须再言语,刻骨的相思之情已力透纸背。
人惟悴,黄花瘦,究竟是怎样一枝清逸的菊花。立于南宋词
坛,独对西风,易安人淡如菊,风神摇曳。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画,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离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我只在清晨时刻绽放……
--------------------------------------------------------------------------------
回应人: 网络白痴 发表日期: -07-16 09:52:58
注释:
醉花阴:此词调首见于北宋毛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因据其意,取作调名。双调,五十二字,仄韵。
永昼:悠长的白天。
瑞脑:即龙脑香,香料名。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玉枕:瓷枕的美称。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
黄花:指菊花。
评解:
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是李清照寄给她丈夫赵明诚的。元伊世珍《琅环(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这则轶闻说明此词歇拍三句极为脍炙人口,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确乎无“词语尘下”之嫌。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有暗香盈袖”,则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庭中有奇树》)的夫妇睽离之感。凡此,都有玩赏不尽的底蕴
(一)
一树花丛芳影动,雅韵馨香弄。
娇媚卧黄昏,遮面含羞,醉赏妖娆共。
黛烟袅袅潮浪涌,唤醒葱笼梦。
美艳换新妆,景色斑斓,满目芳菲送。
(二)
玉润天然香满昼,朵朵含羞透。
旖旎满庭芳,美韵风情,独醉花阴后。
影姿婀娜娉婷秀,静伫情依旧。
何处可消愁,几度飘零,又惹相思瘦。
(三)
三月暖风吹碧树,沐浴晨曦露。
蝴蝶醉花丛,浅语呢喃,缱绻频回顾。
满园秀色馨香吐,袅娜和燕舞。
冬去又春来,云淡风轻,莫把芳华负。
(四)
纤眉慧目花一朵,靓丽枝头卧。
洁雅蕴高风,几缕幽魂,化作相思果。
管弦拨动流年磨,日转云烟过。
点点送芳姿,不用涂朱,娇嫩馨香裹。
(五)
水翦双眸凝望远,深邃含情恋。
灵韵闪流光,飞向心来,缕缕携温暖。
清纯俏媚青丝绾,惹却相思漫。
婀娜落霞中,百感人生,难忘西湖畔。
不知此时是什么时辰了,稀薄的雾气笼罩在远山上仿佛缠上了一道又一道的纤绳,浓密的云层满载着雨后的雨滴,带着湿气慢慢下沉。
妇人坐在晦暗的房间里,任凭秀发肆意的垂落在肩头,床头上零零散散的地洒落着她用了许久的,刻着一道一道小花纹的木梳和那红得令人觉得刺眼的胭脂。让不时地去看香炉上的香火,一遍又一遍地加着龙脑。烟气就如同她心中的思念飘摇着,氲成一滩。她用手指轻轻地捋了一下垂落在地面的披纱,束在腰间的佩带还挂在床头。外面传来的鸟儿尖锐的嘶叫声使沉思中的她一惊,接着窗外又依稀传来寥远的人声。她慢慢推开厚重的木窗,顿时阳光洒进屋内,披在她身上的纱衣褪去了阴郁的色彩变得光鲜亮丽起来,这张死气沉沉的素面此时也鲜活起来。今天是重阳节啊,她在心中默默念着。但是当她看到登高的人时眼神立即灰暗,表情也阴郁了。
登高的人都已归去,只留下乱七八糟的脚印。她走到床边简单整理了一下衣着,拿着一壶酒来到了篱旁。落日残云,淡淡的菊花清香沁润了她的双眼,还是回到屋中吧。
洁白的瓷枕,被轻纱笼罩的床橱,半夜袭来一的阵又一阵凉风不时地打着帘卷,看到此番场景,她又想起了黄昏时风吹菊花的残景。
菊花随西风的吹打逐渐变瘦,而自己因心中的郁结比菊花还要瘦损,她提起笔在精美洁白的丝巾上写道:“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罢,她把手绢放到窗边,返回内室。
风又刮着,手绢消失在了夜幕中。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①,瑞脑②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③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④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⑤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⑥,人比黄花⑦瘦。
【注释】
①永昼:悠长的白天。
②瑞脑:即龙脑,香料名。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③玉枕:瓷枕的美称。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④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⑤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⑥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
⑦黄花:指菊花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作者为何特别提到重阳佳节?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3.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4.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词人的何种感情?情与景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6.这首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前人成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
7.词的上片寄情于景,阅读品味后,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主人公怎样的心境。
8.“东篱把酒黄昏后”巧妙化用了谁的哪句诗?请写在下面。
9.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瑞脑销金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百无聊赖。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而如今却自己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凉意表面上是因为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层次原因是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3.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4.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西风、黄花;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5.这两句词描写了秋日的沉雾、浓云,和静静焚燃的瑞脑新香。抒发了词人在“叶叶梧桐坠”的深秋,居寂寞孤独之中的对丈夫明诚的思念和闺中寂寞无助的忧伤。以景生情,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之中,词人既感触纤敏,又想到良人外游,故情生;又移情入景,两相融合。
6.语言皆是当时自然口语,读来不着雕饰,平易浅近;但浅近之中借无理之譬喻,以花黄喻人瘦,妙绝古今。
7.孤寂无聊,思念无边,没有心绪。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9.诗人以黄色的菊花自比,形象的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
醉花阴·又叹人生老
炎热未消秋已到,
充耳寒蝉叫。
深夜未曾眠,
思绪如潮,
心似翻江搅。
至秋近岁枫妖娆。
愁白苍颜貌。
听雨打枯荷,
怨上眉梢,
又叹人生老。
作者慕尧的文集
故里去,人安之
梦里反复重复的故事,多少次被惊醒。
今离乡数千里而未归,多少次暗惆怅。
突然会很想家,对于我这种从小到大都在那老地方生活的人。
离开,初是兴奋激动,而后开始厌烦,而后开始想念。
数夜思念那久未归的故乡,望着那静躺的嘉陵江——另一头,或许是我的故乡。
抑郁,惆怅,生活在一切都未知的地方,或许有人会帮你,还会有人想害你,惊惊噩噩,我不知该怎么表达。
莫名的,会有强烈的压迫感,萦绕,束缚,无法挣脱。
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很多事,心酸疼痛,默默忍受,屈辱嘲笑,默默忍受,还有欺骗,默默忍受。
时不时会回头看看,过去是多么美好,三五个成群,无话不谈。
那些陪你一起闯荡的,两肋插刀,刀山火海,冒险的梦,陪你去疯。
偶然回头,故里在,人安在否?
我的她
有一个我的她
相知不相遇
待得相遇时
卿已为人妻
问我老来谁相依
夜有明月为被 昼有红日为衣
里,没人可以把你从我心里赶走的。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赏析:
此词别本题作“重阳”或“九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李清照夫妻暂时分离,思念之情绵绵不绝。上片述由白昼到深夜一整天独处深闺的离愁。窗外阴沉暗淡,室内香烟缭绕,“永”、“销”二字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次日为九九重阳,又逢佳节倍思亲之际,离思转深,以故香帐凭枕,夜深难寐。“凉初透”,兼写秋节萧瑟与心境凄冷。下片纪重阳赏菊情事。自古即有重九饮酒赏菊风俗,陶潜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就酌,醉而后归”(《续晋阳秋》)。词人继踵文苑雅事,黄花拂袖,而离愁难解,遂逗出煞拍三句。“销魂”,深化篇首“愁”字,由“愁”而致人瘦,见出离思深沉。帘外黄花与帘内佳人,相映生辉,形神酷似,同命相恤,物我交融,创意极美。据伊世珍《缳记》载:易安以此词寄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传闻未必可信,但这三句确言他人之所未能言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这首词的思想感情,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词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三、教学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掌握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情深意切、意蕴绵长,以“愁”为主题的诗词比比皆是。有杜甫《登高》中的家国之愁: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崔灏《黄鹤楼》中的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有李煜《虞美人》中的亡国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离别之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的相思之愁。
(二)正音、朗读
疏理字音:昼(zhòu)销(xiāo)盈(yíng)纱(shā)橱;集体朗读这首词。
(三)解题、作者简介
这首词的词牌是“醉花阴”,醉于花阴中之意。该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
她与丈夫赵明诚结婚后,志趣相投,感情非常好,生活美满。丈夫很晚才到山东莱州等地做官。夫妻分离使得李清照内心寂寞愁苦,充满了对丈夫的思念,在此种心境下创作了《醉花阴》。
(四)鉴赏
1.“薄雾浓云愁永昼”,轻薄的雾,浓重的云。
(1)问:这是阴天还是晴天?
明确:阴天。是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
(2)问:那同学们在这种阴沉的“薄雾浓云”下心情如何?
明确:郁闷。给人一种阴郁的感觉。
(3)问:雾是薄的,云是浓的。很明显,薄和浓是一对反义词,反义词放在一起,会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
明确:形成对比。稀薄的雾气弥漫在空气中,浓密的云层笼罩在上空。一个轻,一个重,轻的在下,重的却在上,这样就直接造成一种很强的压迫感,从而营造出一个沉重、压抑的室外的大环境。此时的李清照,忧愁因薄雾浓云而起,使得心里也是愁云惨雾,自然景物与心境融为一体,低迷忧郁,愁绪满怀。
(4)问:“愁永昼”中的“永昼”指漫长的白天。这漫长的白天让人发愁。同学们在玩得很开心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快还是慢?
明确:快。
(5)问:什么时候会觉得慢?
明确:感到无聊、乏味的时候。
李清照也是,她独守空闺,清寂无聊,觉得度日如年,倍感煎熬,怎么挨得过这漫长的白天呢?
2.“瑞脑销金兽”中的“瑞脑”是一种香料,又称龙脑。“销”是消融、熔化的意思,这里指焚烧香料。“金兽”指做成兽的样子的铜香炉。瑞脑香在金兽炉中焚烧着。
问:刚才说“薄雾浓云”描绘的是室外,那“瑞脑销金兽”是哪里?
明确:是室内。漫长的白天着实难捱,李清照看着香炉中的香静静地一点一点燃烧、逐渐消融,飘起缕缕香烟,以此消磨时光。可以想象,她可能是倚在墙边,也可能是闷闷地坐在椅子上,呆呆地看着香炉,半点声音都没有,又孤寂又冷清。这个“销”字,销的是香料,也销了时间,可是销不了人心中的寂寞,反而让愁绪随着腾起的香烟也升腾而起。室外的压抑、沉重与室内的孤寂、冷清融为一体,让人无处可逃。
3.“佳节又重阳”,这一天是重阳佳节。
(1)问:重阳节是哪一天?在什么季节?
明确:农历九月初九,深秋(时值深秋,点明了词的写作背景)。
重阳节是亲人团聚、一起登高、饮菊花酒、彼此祝福的日子,可是作者此时有亲人相伴吗?(没有)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自己如此孤苦寂寞的时候偏偏遇上重阳节。别人家也许全家兴冲冲地郊游登高,自己却独自一人虚度光阴,亲人又在同谁把酒言欢呢?
这个“又”字含义丰富。可能是作者曾与丈夫一起庆祝过无数个重阳节,都是那么快乐和幸福。而如今又到了重阳节,却是物是人非,只有自己独自消磨时光;也可能是作者与丈夫分别已久,独过佳节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今天又是一个孤独的重阳节;还有人认为“又”字可以理解为“却又是”,表递进和加重语气。自己独居时,碰上一般的节日,譬如清明节、端午节也就罢了,可偏偏是这个亲人团聚的重阳节,使李清照的思亲怀人之情更加炽烈。一个“又”字包含了多少美丽的回忆,包含了多少委屈与无奈。其中滋味只有作者自己才能完全体会了。
4.“玉枕纱橱”中的“玉枕”指用玉石打磨成的枕头。“纱橱”是纱帐,用木架撑起轻纱做成的帐子,一般挡在床边防蚊子。枕头和蚊帐,这里写的是闺房的陈设。
问:由“玉枕纱橱”可以想到作者此时正在干什么呀?
明确:睡觉。那她睡着了吗?
5.“半夜凉初透”,半夜渐渐感到有一种凉意透了进来。
(1)问:如果一个人沉沉地睡着了,还会察觉到夜半的凉意吗?
明确:不会。证明作者此时是清醒的。“凉”字点出深秋的夜里寒气侵骨,秋气萧瑟。“初”字非常地妙,它是开始、渐渐的意思,作者清晰地感受到了“凉初透”,证明她体会了一个由“不凉”到开始渐渐变凉的过程,也就是说,她不仅此时是醒着的,之前也是清醒的,根本从未入睡、彻夜未眠。“透”是透过了什么呢?是深秋夜半的凉意从屋外透过了门窗,从门窗透过了纱帐,从纱帐透到了冰凉的玉枕上,从玉枕透过了人的身体,再透彻心扉。
(2)问:为何她睡不着?人一般睡不着是因为有心事,李清照有什么心事呢?
明确: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秋月圆,人难团圆,苏轼因此无眠。李清照更是孤枕难眠,思念丈夫,孤独愁苦的心情让她夜不能寐。秋夜凉如水,逐渐变寒的天气使她更加难以入睡。那永昼的愁,在深夜也是那么浓、那么重,仿佛没有一刻可以停止。
6.(1)问:“东篱把酒黄昏后”写的是什么时间?
明确:黄昏后,将近傍晚的时候。
(2)问:这首词的时间是怎么发展的?
明确:“永昼”,“半夜”,再到“黄昏后”。
(3)问:正常的一天的顺序应该先是白天,再到黄昏后,最后才是半夜。为什么这首词的时间顺序这么怪呢?
明确:大家有没有想过作者记叙的根本不是一天内的事情,而是两天。我们把“半夜”理解成白天的前一天晚上就比较合理了。时间顺序就是前一天晚上失眠,第二天白天是重阳节,作者一派愁云惨雾,看着香在香炉中焚烧来消磨时光,再发展到当天的黄昏后。
(4)问:那为何白天的情形要放到前一天晚上之前来描述呢?
明确:这里采用了倒叙。看课文,先写了作者白天愁苦失意的情形,再进一步交代原因“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后面是个逗号,她的话说完了没有?(没有)接着说“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写前一天半夜失眠的情形,这才说完了。
(5)问:那么第二天白天的重阳佳节与前一晚半夜失眠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也许正是在半夜失眠,思念丈夫,想到与丈夫分别至今不曾相见,不知不觉又要到重阳节了。也许就是因为想起了第二天的节日,只有自己一个人,才伤心得更加难以成眠。
7.小结
(1)问:词的上片写到了哪些意象?
明确:雾、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
词人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再选取特定的时间,对白天、晚上生活状态进行描写,营造了一个凄冷、压抑、孤寂的氛围,表现了内心的空虚和寂寞以及深深的愁绪。
(2)问:这里用到了诗词最常用的一个表现手法,是什么呢?(作者借助了那么多景物来表达情感,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种手法使得感情表达得更含蓄,上片作者没有直接表明对丈夫的思念,但每个意象、每个字都饱含着思念。
8.朗读:我们来把上片读一遍,注意“佳节又重阳”的“又”字要重读,语调要缓慢低沉一些。我先读一遍,你们再读。
9.“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重阳节有赏菊、喝菊花酒的习俗,李清照一个人也要过节。
(1)问:想象一下,本来庭院四周满是盛放的菊花,黄的、白的,将一方小小的石桌和几张石凳围绕,你坐在石凳上,手捧着酒杯,什么烦恼、压力都没有,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应该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宁静、舒适、惬意。
(2)问:那李清照是这样的心情吗?
明确:不是。李清照消沉了一天,直到黄昏后快傍晚的时候,才强打起精神“东篱把酒”。她从室内出来,走到院子里,来到东篱边,对着淡雅的菊花,喝着重阳酒,想借此排遣一点自己的苦闷,以驱除难忍的孤独。
没想到只是在东篱稍作徘徊,就“有暗香盈袖”,发现有一股暗暗的幽幽的香气充满了自己的衣袖。有两句古诗是这样说的:“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写的是庭院中鲜花盛开,女主人折下花枝,她的怀中和衣袖上都是馨香,但却因为路途遥远,没法把它送给远方的丈夫。李清照在这就化用了这个典故,“暗香盈袖”引发了她怀念远方丈夫的遐想。孤独没能消解,反而更胜之前。
“酒”这个东西,在高兴的时候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忧愁的时候却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黄昏后”又是一个时间段,与半夜、白昼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可以想到,忧愁和思念已经充斥了作者生活的每时每刻,逃也逃不了,躲也躲不过。
东篱菊花的香气悄然间钻进了她的衣袖,无端地引起她怀念丈夫的遐想,喝酒、赏花已是索然无味,徒惹忧愁。
10.“莫道不销魂”中的“莫道”是不要说的意思,“销魂”形容伤感到极点,就像魂魄从躯壳中离散。不要说不伤感,此时此地、此情此境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在重阳节日,有庆贺的佳酿、有芬芳的赏心悦目的菊、有品味高雅的女词人,唯独少了一人共赏此菊、共品此味。作者本来谨慎地、矜持地把对丈夫的思念隐藏在含蓄的暗示和淡雅的语言中,忽然忍不住又要直说:“莫道不销魂”,她终于说出了“销魂”二字,这是压抑不住内心情感潮水的突然喷发。
问:“莫”和“不”是肯定还是否定?
明确:否定,而且是连续用了双重否定,可见她语气的强烈,内心的激动。你们不要再说不伤感了,我怎么可能不伤感呢?这个失魂落魄的女子,实在是令人心疼。
11.“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西风吹来,卷动了珠帘。场景由在庭院赏菊喝酒转换到了室内。本来应该是西风卷帘,为何作者说“帘卷西风”呢?
(1)问:此时是什么季节?
明确:深秋。
(2)问:深秋的西风有什么特点?
明确:我们先来想想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它是和煦的、温暖的,能使草木变绿、万物复苏。还有《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是无声的、温润的。而秋风呢?“风急天高猿啸哀”,它是急的,是萧瑟的,是凄凉的。
萧瑟强劲的西风吹过,卷起了帘子,帘子凌乱交织,也挽住了西风,风与帘纠缠不清,所以说“帘卷西风”。这个说法既新颖又形象。
12.那么西风吹起帘子后,又看到了什么呢?“人比黄花瘦”,菊花又叫黄花,人比菊花还要清瘦。
(1)问:菊花有什么特点?
明确:菊花的花瓣是一缕一缕细长形的,颜色以黄、白为主,比起华贵的牡丹或者芍药,显得更加清雅、消瘦。而且开在萧瑟的秋天,不在春天里与百花争奇斗艳,所以隐士陶渊明最爱菊花,菊花品节高尚,是花中的隐逸者。
这里词人深居闺中的模样闪现了出来,以帘外的菊花与帘内的人作对比,一是以高洁的菊花来衬托人的品节,二是以菊花的外形来突出人的外貌,比起那瑟瑟的菊花,人似乎还要消瘦憔悴了几分。
(2)问:这一句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注意这句有“人”,即李清照自己;有“黄花”,帘外庭院中的菊花;有“比”这个副词;有“瘦”这个形容词。
李清照先是见到了菊花之瘦,然后又看到了自己之瘦,最后才发现自己之瘦还超过了菊花,她本身似乎早已与菊花化为一体了。帘外的黄花与帘内的人相互对比、映衬,境况类似,形神相似。花开无人赏,人好无人陪,花瘦人更瘦。人为何而瘦?是被相思和忧愁折磨得憔悴无比。最后一句把感情具体化了,当她那比菊花还要消瘦的身躯,越过帘子的缝隙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会不禁感叹、怜惜,从而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思。词到此结束,却余韵绵绵。
13.小结
下片叙写词人重阳节赏菊喝酒的生活片段,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词人比菊花更瘦,抒发了词人刻骨的相思与忧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痴情女子的形象。
14.朗读
我们把下片读一遍,“莫道不消魂”要重读,“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要读得悲切。我先范读,你们再读。
(五)总结
李清照是一位女词人,在古代男权社会非常少见。就连这种抒发闺中相思哀怨的诗词也多是男人代笔,站在女人的角度来模仿。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李清照能够坦率地描写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正是这种真挚和直率,是她最打动我们的地方。
这首词处处都体现着这个“愁”字,可谓是全词的词眼,主要是相思之愁,然而李清照的愁还远不止于此。她出生在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一个大家庭,19岁时和有着同样背景的赵明诚结婚。婚后生活相当美满,两人有共同爱好,能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鉴赏古籍、古董。赵明诚外出做官后,李清照常写《醉花阴》这样的诗词来表达思念。关于《醉花阴》还有一件有趣的事,相传当赵明诚收到李清照这首词后,十分倾倒,但是又想到老婆比我厉害啊,这不行。于是他摈除公务,锁紧房门,花了三个昼夜,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写了50首词,把《醉花阴》混在里面,拿给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品味再三,然后说,其中顶好的三句就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无奈,只能笑着承认还是老婆厉害。这恐怕是李清照最幸福的时候。
后来因金国来犯,北宋灭亡,宋高宗即位,南下避难,建立南宋朝廷。李清照曾被诬陷叛国,只能把家中所有的贵重物品送给朝廷以示清白。之后追随高宗向南逃亡,途中几乎丢失了所有的书籍和古玩。赵明诚于两年后病死,李清照此时46岁,而且没有子女。国破、家亡、夫死,孤苦伶仃的过完悲惨的晚年。
最后大家再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后完成背诵。
选择《醉花阴》作为公开课的课题起初就是一种单纯的喜欢,喜欢“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之愁,可是,当题目被敲定后,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醉花阴》是高一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李清照词两首》中的一首,是李清照南渡前的代表作,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本文就把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围绕品读意象、体悟意境展开。我想通过各个意象的品读帮助学生对李清照的词产生浓厚的学习鉴赏的兴趣,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愁哀思。导入时,我通过引用郭沫若对李清照评价的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了解李清照的文学地位。接下来,我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初中学过的《如梦令》,这也是为了鼓励学生通过已学知识的复习回顾进一步明确李清照南渡前期的创作风格。之后是指导诵读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古文不感兴趣,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在学习古代诗文时有文字阅读障碍。我就指导学生先读准字音,然后读出情感,边诵读边体会。诵读过程包括名家范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三个环节,都让学生觉得学习不枯燥,有兴趣。下面就围绕本文的词眼对诗词意象展开分析,由各个意象串联成一幅图画,体会词人的心情,感悟诗词的意境。最后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本文的时令、时间、景物、行动进行了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愁绪。
教学可取之处:
1、课前准备工作较好。课前组织学生就前期学习过的诗词进行背诵,导入部分又让学生朗读了之前学过的《如梦令》,以学过的诗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事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2、意象分析也较透彻。注意分析上下阙意象,分析过程中注意联系之前所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复习巩固了之前的知识。通过对比分析上下阙的意向更好地理解上阕中的“凉”以及下阕中的“瘦”,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人的“愁”。无论是指导诵读,还是分析解读,都在有层次地帮助学生将愿意学习的兴趣转变为鉴赏解读感悟的兴趣。
3、图表的应用。课程总结部分利用图表的形式对本文进行了梳理,形式相对新颖,既能吸引学生,又能简单明了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意象,体悟意境。
不足之处:
1、诵读部分有待加强。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诵读,本课我采取的是学生自读——听录音范读——学生再读的形式,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再学习他人的朗诵,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理想,最好是可以加上教师范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渲染诗词情感。
2、对课堂的预设性不够。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会对课堂进行预测,但理想与现实终有差距。在分析意象时,学生往往会自动过滤掉诗歌中象征隐喻的信息,只抓住那些带给他们最直观感受的句子或词汇,这样分析诗歌容易滞留在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上,而难以深入进诗歌的深层意蕴与真实情感,由于对课堂的预设性不够,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不够到位。
3、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有待加强。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前半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课堂有些沉闷。后半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但个别学生爱接话,扰乱正常教学秩序。
课堂是多变的,一个班60个学生就是60种个性,因此,要进行多层预设,多种预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深度广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武陵春》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词五首》里的第四首,《醉花阴》是本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的一篇词作。两篇词作是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代表了南宋时期的其中流派之一——婉约派。第六单元以史传文学为主,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述,呈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风貌。
《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展现了她内心浓重的哀愁。《醉花阴》则是李清照婚后独居青州所作,独自一人孤单,思念一个人更孤单,故作此词,抒发重阳佳节思夫念夫的愁情。愁情较为单纯,属南渡前“闲愁”之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创作背景对比理解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抓住好词好句赏析,了解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
(2)运用联想、想象、对比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赏析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对比使学生体会两首词不一样的“愁”。
难点:通过好词好句品味词的内涵。
二、说学情:
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又喜欢“强说愁”的年龄,对于惜别的离愁,对于相思之愁,他们大多都能够体会到,也有朦胧的青春萌动之情,对《醉花阴》这首词理解起来更容易。而现在是和平年代,少数同学可能经历过死别,但是家国之恨却没有切身体验。要把握《武陵春》里词人颠沛流离、孤寂无依的感情就特别不易,所以只是通过对比手法,让学生作基础的了解。
三、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对比法、点拨法、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此环节有助于温故知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资料助读
录音范读、学生自读、读通句子、读准字音,结合背景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与历史的联系,培养学生筛选资料的能力。)
(三)师生赏读
1、初读——寻愁
这两首词感情基调是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寻愁)
——整体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了解两首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此环节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知能力,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细读——析愁
这两首词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展开想象,自由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意,再现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研读——品愁
这两首词分别是怎样表现愁的?
——赏读词作,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1)《武陵春》愁的外在行为有哪些?/“闻说”、“也拟”、“只恐”表现词人怎样的感情过程?
(2)《醉花阴》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词人怎样排遣愁绪?结果如何?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重点品读,紧扣文本感知意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4、悟读——比愁
李清照“愁”从何来?两首词中的“愁”有何不同?
——欣赏歌曲,体会意境,领略两种不同的愁绪。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联系背景进行比较阅读,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水平。)
四、拓展延伸——劝愁
读完两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从现代人的角度劝慰深陷愁思的李清照。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与品味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作业布置
积累描写“愁” 的诗句
(此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搜集积累材料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愁
武陵春: 醉花阴:
愁景:花已尽(伤感) 国破家亡 孤独寂寞 景:薄雾浓云 西风黄花(阴沉萧瑟) 愁状:倦梳头(倦怠) 物失夫逝 离别之愁 物:瑞脑金兽 玉枕纱厨(孤寂凄凉) 愁态:泪先流(悲苦) 春暮人老 相思之苦 事:黄昏把酒 暗香盈袖(乐景哀情) 愁情:载不动(深重) 人:消魂 瘦 (忧伤憔悴)
,大家也可以品赏一下~!
原文:
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
作者:辛弃疾
黄花谩说年年好。也趁秋光老。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岛。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拼音:
huáng huā màn shuō nián nián hǎo 。yě chèn qiū guāng lǎo 。lǜ bìn bú jīng qiū ,ruò dòu zūn qián ,rén hǎo huā kān xiào 。
pán táo jié zǐ zhī duō shǎo 。jiā zhù sān shān dǎo 。hé rì kuà guī luán ,cāng hǎi fēi chén ,rén shì yīn yuán le 。
翻译:无
赏析:无
醉花阴简介:
《醉花阴》是一种词牌名,又名《九日》,双调小令,仄韵格,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一般以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正格。
诗人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相关推荐: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赏析
醉花阴 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此词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物皆著我之色彩”,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在结构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都是铺叙笔法;而把节日离索的刻挚深情留在结拍,使它如高峰突起。“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全篇最精彩之笔。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含蓄。唐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诗品·含蓄》)从字面上看,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从她不时去看香炉里的瑞脑燃烧了多少(也即时间过去了多少)的细节中,读者可以感到她简直是度日如年。白天好不容易挨过去了,晚上更加难捱。李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失眠,写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看来她不只是身体感到凉,主要的还是内心感到凉。于是她对赵明诚那苦苦思念之情便从字里行间洋溢而出。读罢全词,一位不堪忍受离别之苦的少妇形象生动地立在读者眼前。
全词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沉细腻。畅达与深沉相结合,这正是李清照词风的一个重要特点。
李清照 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品赏析
【注释】
①瑞脑:龙脑香。
②金兽:兽形铜香炉。
③纱厨:有纱帐的小床。
【评解】
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
【集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伊士珍《瑯嬛记》: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柴虎臣《古今词论》: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换头,言向晚把酒。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厨: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西风;秋风
黄花:菊花
参考翻译: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烦恼白天太长,香料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又到重阳佳节,洁白的玉枕,轻薄的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别说不忧愁,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
上片写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醉花阴》含蓄的述说闺中女子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得向往。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大多数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
本单元以宋词文学为主,选取的是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的作品,涵盖了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风格。教学应指导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后,教会学生鉴赏词的方法,在课上努力做到文本、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如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是作者分别在早期和南渡后晚期的作品。《醉花阴》含蓄的述说闺中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得向往;而《声声慢》则是作者南渡后,丈夫赵明诚病逝,形单影只的生活状况下完成的,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展现了深入灵魂的孤寂于戚戚。
两首词属同一人创作,而且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写的;再加上年代的特殊性,处于北宋和南宋交替、外民族入侵的时间。教授两词时,主要抓住词的感情变化,采用朗读和鉴赏相结合,将两词进行比较研究,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对词的语言、词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思进行鉴赏,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主题和品评内涵。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a、使学生明白朗读诗词要用情感驾御节奏。
b、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从一字一句入手,慢慢品析。
c、鼓励学生鉴赏过程中大胆地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猜测性解读。
d、通过鉴赏过程来培养学生欣赏高雅艺术的兴趣。
教学难点及重点:
a、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从一字一句入手,慢慢品析。
b、鼓励学生鉴赏过程中大胆地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猜测性解读。
这两个目标侧重能力目标。学习鉴赏宋词的方法,授之以渔。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词中蕴含的情感、了解李清照词的风格,领略婉约词风是本单元的重点,因而定为本节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李清照的词以金兵南渡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总体上词风婉约。所以教学设计上,首先做到知人论世,先介绍李清照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学生在了解词人生活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她的思想情感。学习诗词,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对意象的分析在学习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中侧重对词中的特殊意象的理解。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细读----品读----悟读;从方式上看,师范读,引导学生跟读、细读、个读、自由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学生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问题讨论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我注重问题式探究学习方法,探究合作的学习形式。设计一系列问题: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词中哪个字体现了对丈夫的.浓烈的相思之情?(愁)
3、词的上片那些词语能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愁”来?
4、李清照写愁,不仅秀出了心理体验,而且还写出了切肤感受,这一点异于他人。她的切肤感受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凉)
5、我们继续看下片。一个人有了愁绪,怎么办?任由愁绪来折磨自己吗?
6、如何消解愁绪?(饮酒,东篱把酒)
7、饮酒真的可以消解愁绪吗?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消解掉了没有?
8、李清照的消解掉了没有?
9、从词中看哪个字可以看出没有消解掉?愁的最终结果如何?(瘦)
10、一个人整日整夜的思念,愁苦不止一天,能不消瘦吗?柳永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什么意思?(瘦了)
11、愁和瘦是什么关系?(因果,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12、瘦成什么程度?
13、人比黄花瘦,这句用到什么修辞手法?
14、比喻的构成要素有什么?
15、人和黄花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是形容女子的美貌,这个比喻形容什么?人的憔悴。)
16、这是外型上的相似,叫做形似。如果只是要表现出女子的外形消瘦,何必要用菊花呢,柳条又细又长,我们说杨柳细腰赛笔管,这样好不好?
17、菊花有什么特征?菊花除了外形消瘦外,还有什么意蕴没有?东篱把酒黄昏后,这一句有什么典故?(这里的采菊不指隐居,而言其清高孤傲,菊花之高洁,与其贵妇人身份相符合。重在神似)
三、说学法
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节奏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词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探究活动。为此,安排大量的问题,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郭沫若先生的一副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大家知道郭老这幅对联写的是谁吗?
李清照词集名《漱玉集》
与其夫赵明诚一起研究金石,著有《金石录》
南唐后主李煜,沈谦(清)《古今词话》“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是说二李是婉约词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来学习《漱玉集》中一篇重要作品《醉花阴》。
第二步、朗读
教师范读,语速快而豪放
学生评价(语速快,即节奏快),请学生读。
听录音,并评价。(节奏慢,感情真挚,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感情)
小结:读诗词要用诗词中的内容和情感驾御节奏。
第三步、分析诗文:
愁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情感,许多名家大家都有写愁的诗句: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愁是有长度的)
杜甫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愁是有数量的)
秦观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但有数量,而且有深度)
分四个小环节来实施。
(一)初读---找愁
1、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注意读出停顿、节奏与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字词意,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3、学生概述了解整首词的大意,教师指正。
(二)细读---读愁、析愁(课件)
1、师生共同逐句学习词的上下片。(结合词的背景知识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意,再现画面。
(三)品读---品愁
赏读词作,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1、愁和瘦是什么关系?(因果,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2、人和黄花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四)感悟---议愁
1、李清照愁从何来?(边小结边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第四步、拓展延伸
1、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2、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第五步、反馈小结
1、小结:读诗词要用诗词中的内容和情感驾御节奏。
2、小结:化具体为抽象,可感可知
3、小结:表达要含蓄,蕴藉。
4、小结:首两句,一句言外,一句言内。云烟雾气相溶相合,情景相交,整篇词作就在这种阴郁迷离的氛围中铺展开来。
5、小结:鉴赏诗歌,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猜测性的解读,当我们对一首诗歌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进行猜解的时候,就表明我们已经进入的诗歌的意境当中了。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运用同样的方法预习《声声慢》,看一看,同样是黄花,同样是愁绪,同样是秋季,同样以酒浇愁,两者的愁绪有何不同?
《醉花阴》改写作文
时光有些累了。
园中菊花烂漫,府里也不似平日里冷清,他们都在欢度重阳节,等等……重阳节?原来,又至重阳,可明诚啊明诚,你何时能归来?
转身回房,偌大的房间空无一人,空气中氤氲着忧伤的气息,瑞脑香烟萦绕在金兽炉口,心中不免有些失落,这么久了,我还是没能习惯没有你的日子……
想要出去走走。
路过溪亭,忽然想起那日与你一同在这游玩,因醉酒竟迷失了归路,无奈却又驶入荷花丛中,一叶小舟,舟上二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时,只我一人漫步,余晖只为我流泻,而你,也只一人在外流浪。
请允许我这样自私一点,因为我只想让你的清澈,独宠我一人。
可现如今呢,再次回到这里,可你又在哪里?
准备去学学陶潜,采菊东篱下,却不知能否悠然见南山。罢了罢了,何必如此感伤呢?有美酒、菊花相伴,倒也自在。有风掠过,只觉阵阵幽香飘漾在衣袖,我很快乐,是真的快乐,只是眼泪有些不争气。
好吧,我承认,我一直都在自欺欺人。
秋到深处,枫自红,情到浓处,人自醉。我原本以为,饮酒赏菊就可以解忧,可当我看到水中的.倒影时,我怔了一怔,眼前的人,弱不禁风,竟比黄花还瘦。
明诚,你回来会责备我吧,会怪我没有好好照顾自己吧!你快回家吧。
怀揣着希望之情吃过了晚饭,盼望着你回来不会责备我。
饭罢,有些累,想要睡觉,这一觉睡得很安稳,我梦到了你,梦到初见你时,我羞涩的模样——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夜里有些凉了,我起身,想要为枕边人盖盖被子,才发现枕头早已凉透,被眼泪所淹没。
原来我终骗不过自己……
醉花阴作文200字
花垂明珠滴香露,娇态予君惜。与你相守的每个曰子,总是那么的美,常爱执你的手,轻问,究竟是来赴前生的缘,还是来还前世的债?
一切都没有答案,而你给我的爱,就是最好的`答案。
偎在你怀里,就如同偎住了我一生的幸福,你总是轻拍我的脸颊,笑我太傻太傻,而我,就愿意为你傻傻地爱,一生眷念,一生缠绵。
用我深情的目光为你酿一杯新酒,和着我们的幸福,与你交杯而饮,所有山盟海誓都淡了,浓浓的,只有我们相互纠缠的目光,时光,便在那一刻,成了永恒。
初二:天不会不蓝
选择《醉花阴》作为公开课的课题起初就是一种单纯的喜欢,喜欢“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之愁,可是,当题目被敲定后,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醉花阴》是高一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李清照词两首》中的一首,是李清照南渡前的代表作,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本文就把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围绕品读意象、体悟意境展开。我想通过各个意象的品读帮助学生对李清照的词产生浓厚的学习鉴赏的兴趣,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愁哀思。导入时,我通过引用郭沫若对李清照评价的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了解李清照的文学地位。接下来,我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初中学过的《如梦令》,这也是为了鼓励学生通过已学知识的复习回顾进一步明确李清照南渡前期的创作风格。之后是指导诵读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古文不感兴趣,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在学习古代诗文时有文字阅读障碍。我就指导学生先读准字音,然后读出情感,边诵读边体会。诵读过程包括名家范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三个环节,都让学生觉得学习不枯燥,有兴趣。下面就围绕本文的词眼对诗词意象展开分析,由各个意象串联成一幅图画,体会词人的心情,感悟诗词的意境。最后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本文的时令、时间、景物、行动进行了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愁绪。
教学可取之处:
1、课前准备工作较好。课前组织学生就前期学习过的诗词进行背诵,导入部分又让学生朗读了之前学过的《如梦令》,以学过的诗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事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2、意象分析也较透彻。注意分析上下阙意象,分析过程中注意联系之前所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复习巩固了之前的知识。通过对比分析上下阙的意向更好地理解上阕中的“凉”以及下阕中的“瘦”,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人的“愁”。无论是指导诵读,还是分析解读,都在有层次地帮助学生将愿意学习的兴趣转变为鉴赏解读感悟的兴趣。
3、图表的应用。课程总结部分利用图表的形式对本文进行了梳理,形式相对新颖,既能吸引学生,又能简单明了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意象,体悟意境。
不足之处:
1、诵读部分有待加强。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诵读,本课我采取的是学生自读——听录音范读——学生再读的形式,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再学习他人的朗诵,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理想,最好是可以加上教师范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渲染诗词情感。
2、对课堂的预设性不够。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会对课堂进行预测,但理想与现实终有差距。在分析意象时,学生往往会自动过滤掉诗歌中象征隐喻的信息,只抓住那些带给他们最直观感受的句子或词汇,这样分析诗歌容易滞留在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上,而难以深入进诗歌的深层意蕴与真实情感,由于对课堂的预设性不够,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不够到位。
3、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有待加强。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前半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课堂有些沉闷。后半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但个别学生爱接话,扰乱正常教学秩序。
课堂是多变的,一个班60个学生就是60种个性,因此,要进行多层预设,多种预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深度广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醉花阴》教学反思
《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词别具一格,语言新颖凝炼,可谓千古佳句。《醉花阴》词牌名为李清照首作《漱玉词》而来。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醉花阴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昨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李清照的《醉花阴》,教完之后得在导入和诵读这两个环节作了一点思考。
一、导入与新授环节要紧密结合
《醉花阴》是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主要写对丈夫的思念,词的主旨不难理解。我设计用邓丽君演唱的李清照词《一剪梅》导入,试图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进入词作的赏析。随着音乐的响起,我把《一剪梅》词的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学生对词的内容很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学生跟着一起小声哼唱。学生们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这个情境的设置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接下来我让学生说说她们了解的李清照,学生回答出李清照的词分前后期,两个时期的词风是不一样的,应该说学生在她们知识的范围内能答道这些也是很不错的,我于是对李清照的前后期词风进行了总结,围绕她的人生经历讲了很多,等到进入本课学习时原本营造的相思氛围已经一扫而空了。回过头来看,我想在导入之后就直接引入李清照爱情词及她早期的人生经历,进入本课的学习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因为本课属于前期词作,内容上并不复杂,后期凄惨的人生经历、背景不介绍对本课也没有影响,这些课后还可以再补充。导入的作用一般是为了引入新课,好的导入能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一堂好课必然会有一个精彩的导入,有了好的导入还必须和后面的环节紧密联系,不然就会失掉作用。
二、诵读的作用及策略
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诵读,诵读对学生在理解诗词感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堂课我都会留一定的实际让学生诵读,往往只是请一两位同学起来示范或听名家朗诵,这样效果不是很理想。在今天课上我想能否尝试用诵读带动内容的讲解呢?于是我让学生先自由朗读,学生不是很投入。于是我请一位同学范读,读完之后我请其他同学点评,再让点评的同学自己示范,努力读出其中的哀怨和悲伤。其中有学生点评的较好,如“半夜凉初透”句,“凉”字稍重一些,后面“初透”轻缓似轻轻带过却给人一种凉意。“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停顿时间要相对长一些,读出一种不忍面对的孤独,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无奈之情。经过几个回合的点评和范读,学生对词的感情有了比较好的把握,齐读时有了情感,再也没有人笑了。我看到在互评互读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比以往单个人读教师点评要高出许多。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多读,对作品读的多了,读出了自己的情感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此言得之。
★ 《醉花阴》赏析
★ 李清照 醉花阴
★ 醉花阴 李清照
★ 李清照醉花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