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家的老物件优秀作文650字(共含13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nkwinn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家的老物件优秀作文650字
每个人家中都会有几件“珍品”。有的是价值昂贵的珠宝,有的是爱不释手稀少的珍藏品。可我家的这件老物品却是一盘普普通通的磁带,已经保存了整整二十九年了,它的意义非凡。
这盘磁带放在录音机里,按下开关键,就听见到了一个男童清脆嘹亮朗朗的诵诗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接下来听到的是《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这声音铿锵有力。体现出共产党员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宁死不屈的精神。还有那似水如歌,清澈动听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桂林山水中的一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山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每当我听到这盘磁带时,我就无比激动。爸爸小时的'那个年代就爱学习善读书,他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我走进美丽的银城校园,这里到处充满快乐。我开始勤奋读书,我酷爱诵读。并参加校内外的一些活动。二年级下学期我竞选上学校大队干,负责主持学校晨会的升旗仪式,不懈的努力和锻炼,渐渐地我成了学校大小活动的主持人之一。南京首届少儿春晚舞台上,四名主持人中也有我的身影。那时我已三年级了。后来我参加了鼓楼区主持人大赛获得银话筒奖和最佳表演奖。在校各类活动中自己给同学们带去欢乐,自己也收获快乐。感谢我的学校,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这里不但抓学习,更注重的是素质教育。
成长的岁月离不开学校老师们的培养教导,成长的岁月月离不开同学们的友谊相伴,成长的岁月离不开家长们爱心呵护。像我这样能够听到自己爸爸童年读书时的童音的同学和伙伴们一定是太少了。
我家的这件老物品对于我来说是用金钱也无法买到的“珍品”,我会一直保存着。
现在只要有钱,便可以买到款式多样的衣服,可谓称得上衣来伸手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位”造衣“工臣”渐渐消失在大家眼里,那就是DD缝纫机。而我家,到现在还有这样的一台“老古董”。
那台缝纫机是外婆给妈妈的出嫁嫁妆,每当看到它,妈妈便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从妈妈小时候开始,外婆就教她做很多事情,洗衣做饭都不在话下。妈妈每次说不想学,外婆就会对她说:“这是为你好,应该尽早独立。”
后来,外婆说要教妈妈做衣裳。外婆带妈妈来到缝纫机前,外婆先在缝纫机旁边讲着操作方式,妈妈坐在小凳子上,脚不停的上下踩着踏板,踏板发出清脆的响声。外婆一听这脆响,连忙阻止了妈妈:“再这样,里面的线都乱了。”妈妈停止了,外婆又把操作方式仔细讲了一遍。看外婆教的那么用心,妈妈也开始认真地听。
然后,妈妈开始操作,她将布料放在针头下,开始制作衣服。妈妈脚踩着踏板,一阵缝纫机“交响曲”响起。下半部分布料放歪了,妈妈将它摆正,不料,上面正在运行的针插进了妈妈的手指,卡在了肉里。妈妈一下子慌了,幸亏旁边还有外婆。外婆将针拔出来,又用镊子将线头挑了出来,血一下子崩出手指,外婆心疼地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啊,早知不让你学了。”妈妈的手虽然破了,但是外婆的话却让妈妈的心暖了许久。自此,妈妈开始认真的学习外婆教给她的所有生活知识和技术。
现在这台缝纫机虽然生起了铁锈,但妈妈一直没将它丢弃,因为这台缝纫机包含着外婆对妈妈的爱!
每个人家中都会有几件“珍品”。有的是价值昂贵的珠宝,有的是爱不释手稀少的珍藏品。可我家的这件老物品却是一盘普普通通的磁带,已经保存了整整二十九年了,它的意义非凡。
这盘磁带放在录音机里,按下开关键,就听见到了一个男童清脆嘹亮朗朗的诵诗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接下来听到的是《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这声音铿锵有力。体现出共产党员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宁死不屈的精神。还有那似水如歌,清澈动听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桂林山水中的一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山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每当我听到这盘磁带时,我就无比激动。爸爸小时的那个年代就爱学习善读书,他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20xx年我走进美丽的银城校园,这里到处充满快乐。我开始勤奋读书,我酷爱诵读。并参加校内外的一些活动。二年级下学期我竞选上学校大队干,负责主持学校晨会的升旗仪式,不懈的努力和锻炼,渐渐地我成了学校大小活动的主持人之一。20xx年南京xx届少儿春晚舞台上,四名主持人中也有我的身影。那时我已三年级了。后来我参加了鼓楼区主持人大赛获得银话筒奖和最佳表演奖。在校各类活动中自己给同学们带去欢乐,自己也收获快乐。感谢我的学校,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这里不但抓学习,更注重的`是素质教育。
成长的岁月离不开学校老师们的培养教导,成长岁的月离不开同学们的友谊相伴,成长的岁月离不开家长们爱心呵护。像我这样能够听到自己爸爸童年读书时的童音的同学和伙伴们一定是太少了。
我家的这件老物品对于我来说是用金钱也无法买到的“珍品”,我会一直保存着。
一缕淡淡的轻烟从厨房里飘出,那烟可有着浓浓的味儿。轻烟是从一个瓦罐子里袅袅升起的,它的肚子里可装着当归、茯苓、地龙、南北杏和半壶翻滚的水呢!这个老物件就是我家的中药壶。
别看这个老古董已经有很长年代了,甚至比我还要年长,但它的业务能力还是很不错的。有几次一天晚上要熬三剂药,它也不在话下。它的表面遍布着深沉的深褐色,在接触火苗的地方稍有一些乌黑。药壶的盖子是一块大小正好的圆木块,那正是中药壶的“鹤发”,上面穿着一条锈迹斑斑的铁丝,方便打开。
中药壶有一个很粗的把手。记得妈妈以前为我煎中药的时候,总要拿一块湿布放在把手上,用很大的力才能把这个带水的药罐子提起来。小时候并不喜欢喝中药,那股浓烈的药味令人作呕,那药中的苦就像“明枪”一样,直击味蕾,令人难以下咽。还有那中药里的药渣,沉在药底,无法下咽。大口大口,咕噜咕噜地咽下,余味久留,那药便到肚子中去了。
如今,厨房里的中药壶依然在无声地工作着,它长长的壶嘴仍有缕缕轻烟直冲天空,它的肚子中仍有着慢火煎熬的中药。有时,它看起来仍像一棵被砍掉了枝丫的树干,有时又很像一个胖小孩叉着腰在抓着一缕轻烟,有时又像一位深沉的老者,身着褐色长袍,给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我试着慢慢将手伸向那缓缓上升的轻烟,触摸着中药的温度,那是多么温暖,又是多么热啊!
“小心别烫到手啊!”妈妈的话让我把手从中药壶嘴上移开了,但手心依旧保留着中药的温度。
是中药壶养育了这有温度的中药,它是个老古董,守在家的一角,永远都那么炽热。它是一个老物件,更是我家必不可少的一员。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爷爷房间大衣橱顶上,有一个黑漆漆的小木箱,这个小木箱已被岁月磨损得破烂不堪了。但是我知道这个小木箱里面都是爷爷的“宝贝”。
天气好的时候,爷爷时常会把小木箱小心翼翼地取下来。轻轻地打开小木箱,里面杂七杂八很多小物品,每一样爷爷都宝贝的不得了。其中有一个用牛皮纸包裹地小册子,他尤其珍视。小册子的封面已经斑驳陆离,轻轻一摸,纸屑都会脱落下来,依稀能看出是一本购货证,翻开小册子,里面夹着几张边沿发黄的粮票。
每当这个时候,爷爷就会轻轻地摸着我的脑袋,跟我将当年的故事。他说当时买粮食要票,买肉要票,连一分钱一盒的火柴都要票。每天早上天还是蒙蒙亮的时候,爷爷就拿上证票和钱,拎着袋子,出门了。因那时物资匮乏,供应量有限,大家都想买到粮食,所以等他赶到粮店门口时,总是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爷爷说,买粮食最痛苦的是冬季,站在看不到尽头的队伍里,呼呼地北风迎面吹来,好像小刀子刮在脸上生疼。寒气从脚底窜上来,腿逐渐被冻麻木了。于是有的抱着胳膊在原地跺脚,有的捧起双手缩着脖子对着嘴哈着气取暖,还有的随手捡起一块砖头垫在屁股底下佝偻着身子坐在避风处。
我听到这儿不禁愣住了,为什么要票证呀?超市里食品琳琅满目,取之不尽,吃饭叫个外卖不就行了吗?还有杭州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整洁的街道,哪里来的砖头呢?爷爷乐了,那时候,我们国家经济比较困难,大家饭都很难吃饱,哪有多余的粮食做外卖呀……
看着这陈旧泛黄的老物件,听着絮絮叨叨地爷爷讲着过去的故事,我逐渐理解这个票证所代表的含义。它是那个时代人们对贫苦和饥饿的抗争史,我们现在的好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在享用时不要忘记当年的艰辛。这个老物件―购货证和粮票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烙印,我会像爷爷那样珍藏它。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老物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所创下的光辉却永不褪色,他们所沉淀的故事令人尊崇!
在萧山机场的出发层我发现了一辆外型特殊的轿车,她的整个车身特别长呈前高后低,黑色的外形充满着古典奢华的气息,车前两个大眼睛搭配着凌冽的线条,车头右前方插着一面小国旗映衬着红色的车标,彰显出别样的威武和庄严!我注视了很久,深深被她所吸引,这时爸爸走到我身边笑着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车吗?”我茫然地摇摇头,的确这样的车我还未曾在平日里见过呢,于是爸爸带着我回到历史的长河里重温她的故事……
中国的象征色是红色,中国的国旗是鲜艳的五星红旗,而有那么一面红旗,她是特殊的“红旗”。眼前的这部红旗牌轿车,就是车轮上特殊的“红旗”。爸爸告诉我,红旗车是我们中国人第一部自己制造的轿车,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强大!在很久以前,我们的国家科技落后,被外国所嘲笑,而红旗牌轿车的诞生证明了我们中国也是可以做到的,她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标志着祖国逐步迈向繁荣富强!爸爸的话让我对红旗车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还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到1959年第一批红旗车是供国庆10周年阅兵式使用,1984年建国35周年阅兵式、建国50周年阅兵式、20xx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乃至今年70周年阅兵式,红旗车均作为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车使用,她就像和新中国一起长大的伙伴。回想起我还常常在电视上看到国家领导人出行所用的也是红旗轿车,车头前总会飘扬着鲜红的小国旗与那红色车标相得益彰。我似乎渐渐明白了爸爸的话,这不仅仅是一辆普普通通的轿车,而是历经几十载雨路程里凝聚的中国心、中国梦!
凝望车轮上永不褪色的红旗,亿万万的中华儿女歌唱着祖国,而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将爱国之心深深地刻进骨子里,沉浸在时间的年轮里。伴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鲜艳的红旗永久地飘扬在和煦的清风中,飘扬在传承的车轮上,飘扬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我家有个老物件,放在家里大客厅的一个角落里。这是一个木质的钢琴,它外边刷了一层黑色的油漆,上面贴着两个有点生锈的大字“珠峰”。
虽说已经是个老物件了,但依旧油光发亮,没有丝毫划痕,脚踏板上被布包裹着,又套了一层塑料。钢琴的琴键,黑白相间,像波浪似的一高一低,每个琴键摸起来十分光滑。
小时候,它是哥哥用来吓我的道具,有件事我至今也没有忘记,属于我的黑历史啊!一天晚上我吃了晚饭,坐在地板上搭积木。忽然,哥哥的朋友叶哥哥抱着积木桶跑到哥哥房间里,我什么也没想就跟了进去。突然门关了,灯灭了,什么声音也没有。小时候我最怕黑了,立马瘫坐在地上,我听见钢琴打开的声音,一串低音在耳边响起,这下我被完全吓破了,哭了起来。
这架钢琴是我童年的见证。
这架钢琴,现在是我向哥哥炫耀的资本。哥哥因为没有坚持练琴,现在都不会弹琴了,而我这位坚持不懈琴童,小学五年就考过了钢琴十级,完全碾压了零级的哥哥。
这架钢琴,和我成了好朋友。看着钢琴,我的心里就有满满的成就感,为了向自己亲爱的哥哥展示我的才艺,我天天和他微信通话,让他听听我的琴声。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做事要坚持不懈,才有可能成功。
这架钢琴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个老物件,它是我童年的见证者,更是我的好朋友。如果再过二三十年,我依然要让它像现在一样闪闪发亮。
我的家是四世同堂。小时候,家里最受人尊敬并有威严的,便是我已近九十岁的太爷。他和我是最亲密的“朋友”。
记得小学时,我每天让父亲送我上下学。春日的细风等来了夏日的阳光,秋季的落叶化作寒冬的银装。每一天都不同,但在我的记忆中,一成不变的便是那小区长椅上的灰布袋。每天放学后它都会准时出现在我的眼前――那是太爷的灰布袋。
太爷坐在长椅上,目光永远朝向我回家的方向,他从来不会“爽约”,只要我走到他面前,太爷便会用苍老的双手支撑着膝盖,慢慢地直起身子,然后转头轻轻地提起那已经撑得不能再鼓的灰布袋攥紧递到我面前。我不用看就知道里面是什么,因为太爷跟我有着神奇的默契,他能预感到我这一天想吃些什么。
然后,父亲便扶着太爷慢慢地爬上五楼的家,我就跟在他们的身后,小心翼翼地护着,总是担心太爷摔倒。
太爷家的小区跟我家的小区紧挨着,但都在没有电梯的五楼,太爷每天都要上下楼几次,其中必有一次是来我家。太爷的生活非常有规律,他说他每天有三件必做的事:养花、写字、来看我。
每周末写作业时,总能听到轻轻的敲门声和小心翼翼走到我身后的脚步声。那个塞得满满的灰布袋一如既往放到我面前。学习时、弹琴时、看书时,太爷永远总是默默地坐在我身边,静静地看着我,从不厌烦。那已经攀满皱纹的脸上,浓浓的目光却没有黯淡。在我的记忆中,太爷的眼睛是最暖的,它没有被无情的岁月掩盖,而总是闪烁着一种慈爱,和善的独一无二的光芒。而那光芒,唯我独享,因为只有在我面前时,它才会那样闪烁。
但那只是小时候,长大后,我开始要面子,逐渐厌烦了一个身影总追随在我身后,我对太爷的感情变了。对他只剩下了无声的对话与默默地目光。
意外,总是突如其来。在得知太爷因为摔了一跤而使脑中有一种控制吞咽的神经坏死后,我奔向了医院。映入眼帘的竟是那被岁月冲刷掉色了的灰布袋里面,鼓鼓的。那一刻,以前无声的矛盾瞬间冰释前嫌。再看向太爷瘦削的脸,我抱怨为何时间要任由皱纹去逼向他,我抱怨为何戏剧性的事件要发生在太爷身上。但,我依旧望见了那没有被折磨耗尽的柔和的目光,里面充斥着太多的不舍。
珍惜眼前的人,因为你永远也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当我意识到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抓住他。太爷就在那夜溘然长逝。我痛哭了好久好久,太爷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而太爷最后一次望着我时的那道目光,已被深深烙印在心底。
后来,我悄悄将那灰布袋留在了身边,每看到它,总会掀起我心底的深深愧疚。太爷啊太爷,愿您在天堂,安好。
在我的记忆里,家中是有一件蓑衣的,虽染上了岁月的尘灰,却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流淌。听大人们说,这件蓑衣是一位友人赠予父亲的,他们家祖传的手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那件蓑衣,我只在小时候偷偷穿过,小小的我套着它走在雨里,好像裹着一件大大的披风。蓑衣的毛儿整齐地弹动着,好似在与雨丝共舞。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于古人们而言,蓑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必需品。跨过千年时光的浅流,我仿佛看见小孩子穿着蓑衣奔驰过田野,溅起点点泥渍;农人们穿着蓑衣,坐在田埂上,嘴里叼着一根烟,云淡风轻;一对男女并肩走在阡陌边,穿着蓑衣,在朦胧的雨季,情意绵长。雨把一条街下空了,街边瞎子的胡琴也停了,连忙穿上蓑衣,摸索着前方的路,渐行渐远。
那时候,手艺人还很受欢迎,每每出去游街串巷,总能卖出不少件蓑衣,邻里邻外的也就因此而熟识了。
但,不知几时起,蓑衣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鲜少被人们所提及。
后来,它又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里,却是在城市的一隅,在那灯红酒绿里,成为了人们的消遣。有人再次穿起它,却只是出于好奇、娱乐,或是一种新的“时尚”。
也有人缅怀过去,提出将它放在博物馆里,也许这一想法会被实现,毕竟它曾经有着赫赫功绩,但没人能预知那一刻将会在何时到来?也许是明天,也许在那遥遥无期的未来……
我相信,终将会有那么一天,有那么一位男子,在江南的雨季,重新穿起它,走在三月的细雨里。
洁白的墙壁上,一把老蒲扇静静地倚着,那是奶奶用了很久的老物件。
老蒲扇的蒲叶上落满了灰尘,布满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圆洞,阳光可以透过它们,洒落在地,这一束束阳光像一位舞者,跳着优美的拉丁舞。蒲叶周围的一圈布也已脱落了许多次,老蒲扇的手柄,原本表面有些凹凸,可现在,光滑坚硬,仿佛被抚摸了无数次,在阳光的照射下,隐隐发亮。
虽然老蒲扇很旧了,但奶奶只是修补,从未想过扔掉。对此我也有些奇怪。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大黄狗躲在树荫下,“呼哧呼哧”地吐着舌头。窗外的大树上,知了在唱着夏天,窗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床前,那就是我的奶奶。她手持蒲扇,手臂轻柔的一上一下,挥舞着,那时我还小,便在这徐徐清风中熟睡了……
这时奶奶突然发现,蒲叶边缝的一圈布松动了,便轻轻地叹:“你也老了,我也老了,孙子都长这么大了。”话音刚落,便一手拿针,一手捏线,为老蒲扇做起缝补,可奶奶的老花眼度数很高,穿一次落一次,奶奶扶了扶眼镜,没有放弃,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将线穿入那细细的针眼中,她一手紧紧捏着针,一手轻轻扶着蒲扇,好像呵护着自己的小宝宝,上一针,下一针,后面跟着的线上下翻飞,如同一条能腾云驾雾的长龙,在蒲叶间飞舞着,这时,幼小的我醒来了,见奶奶在缝蒲扇,便问奶奶:“这蒲扇都这么旧了,为什么不扔掉呢?”奶奶笑眯眯地摇摇头:“乖孙子,这把蒲扇比你爸爸还大好几岁呢,他身上有许多许多的故事啊……”我静静地聆听着,顿时整个房间安静了下来,听不到蝉鸣,也听不到狗叫,仿佛时间也静止了,听着听着我眼前又朦胧起来……
写到这里,我向窗外望去,风景与那日是一样的,烈日炎炎,蝉声阵阵,我不禁写下,朋友啊,呵护那些老物件,带上那些绽放的旧时光,就算变了样,也要好好珍藏!
一缕淡淡的轻烟从厨房里飘出,那烟可有着浓浓的味儿。轻烟是从一个瓦罐子里袅袅升起的,它的肚子里可装着当归、茯苓、地龙、南北杏和半壶翻滚的水呢!这个老物件就是我家的中药壶。
别看这个老古董已经有很长年代了,甚至比我还要年长,但它的业务能力还是很不错的。有几次一天晚上要熬三剂药,它也不在话下。它的表面遍布着深沉的深褐色,在接触火苗的地方稍有一些乌黑。药壶的盖子是一块大小正好的圆木块,那正是中药壶的“鹤发”,上面穿着一条锈迹斑斑的铁丝,方便打开。
中药壶有一个很粗的把手。记得妈妈以前为我煎中药的时候,总要拿一块湿布放在把手上,用很大的力才能把这个带水的药罐子提起来。倒药的时候,两手用力抓住盖着湿毛巾的把手才能让药从冒着袅袅轻烟的长嘴壶口中,若涓涓细流般流入玻璃碗中。渐渐地,壶中的药会带着里面的药材流入碗中,就好像小河滑起的细石那样。
小时候并不喜欢喝中药,那股浓烈的药味令人作呕,那药中的苦就像“明枪”一样,直击味蕾,令人难以下咽。还有那中药里的药渣,沉在药底,无法下咽。大口大口,咕噜咕噜地咽下,余味久留,那药便到肚子中去了。
如今,厨房里的中药壶依然在无声地工作着,它长长的壶嘴仍有缕缕轻烟直冲天空,它的肚子中仍有着慢火煎熬的中药。有时,它看起来仍像一棵被砍掉了枝丫的树干,有时又很像一个胖小孩叉着腰在抓着一缕轻烟,有时又像一位深沉的老者,身着褐色长袍,给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我试着慢慢将手伸向那缓缓上升的.轻烟,触摸着中药的温度,那是多么温暖,又是多么热啊!
“小心别烫到手啊!”妈妈的话让我把手从中药壶嘴上移开了,但手心依旧保留着中药的温度。
是中药壶养育了这有温度的中药,它是个老古董,守在家的一角,永远都那么炽热。它是一个老物件,更是我家必不可少的一员。
我家阁楼上至今还搁着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这台电视机,14英寸天马牌的,屏面虽然很小,但在当时收看效果非常清晰,也就是这台电视机,曾经给我家以及村子里的乡亲父老带来无尽的欢乐和多彩的回忆。
话说当时,全乡找不到一台黑白电视机,唯独我家是真有这么一台电视机,其实,听我爷爷讲,这台电视机也是来得太突然,因为当时家里条件并不富裕,吃饭都成问题,根本买不起。只是爷爷是建筑手艺人,70年代流行土砖房改造红砖房,爷爷身上仅有的200元现金还是借阿姨订婚款,用这200元现金在老家地皮上建起了一栋5大间红砖房,完工那天,奶奶娘家亲戚作为贺礼赠送过来的黑白电视机。
有了这台电视机,我家就开始热闹起来。晚饭后,家里人就把所有能坐的桌椅板凳,统统排放在院子里。听说我家有电视看,整个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闻风赶来,大家落座时说,这么整齐,到了电影院似的。爷爷说当时比电影院还舒坦呢。大家有说有笑,爷爷递烟,奶奶便拿出瓜子花生之类的东西让大家吃。有时候电视剧还没到点,大家谈谈地里的农活趣事,八卦七姨娘八姑子的生活趣事,甚至把别人上辈子的糗事拿出来晒,真是其乐无穷啊。那时,不管是新闻联播还是电视剧,大家都看得入迷。好看的电视剧,父老乡亲无论是双枪农忙,都会准时来看。
时代在变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各家各户都买了电视,爷爷家的黑白电视也换成液晶高清电视了,客厅里有,卧室里也有,屏幕大,看上去特别清晰。爷爷说过去电视看得太伤眼睛,有时信号不好,不得不转动天线调整,甚至有时手离开天线就又变模糊了,声音沙沙响,根本不像现在看数字电视,图像逼真,没有一丁点杂音。爷爷说:“过去频道很少,调来调去也就两三个台,哪像现在网络一搜,应有尽有。”
现在黑白电视、普通彩电早已淘汰,电子产品种类繁多。而爷爷家的那台老黑白电视机,奶奶还是收在阁楼上,这可能是老人的一种怀念和留给后人的多彩记忆吧。
一束微光透射过窗,“咔哧,咔哧”,枕边缝纫机的踏板声不停歇,卷卷白线在衣洞中泛下条条补纹,机前那弯躬着的背影在老花镜前埋头苦干……
旧红的缝纫机是奶奶的无价之宝。依稀记得,幼时的我靠在机布上随着踏板的摇动缓缓进入梦乡,伴着那哧哧作响的缝补机声,能听见奶奶在缝纫机前哼着催我入眠的小曲。醒来时常常看到奶奶用嘴抿了口线,线口成一条尖丝从针线口一穿而入,有时我晃动一下,便会误了奶奶的事儿,而奶奶也只是露出慈祥的笑容耐心的又再穿一次。
小时候,我的每件衣服都出于奶奶之手,她从手中牵起那五彩的扣子用灵活的身躯在机前不知疲倦地织补着我童年的衣饰,不知有多勤快与欢乐。那缝纫机也是我童年最好奇的玩具,经常趁奶奶不注意,我便拉开两边的抽屉,那五彩夺目的扣子是我最欢喜的收藏宝。
“咔哧,咔哧”,踏板的节奏渐渐变慢,而眼前这苍老的背影却不及十年前那般灵活。那五彩的纽扣依然在针线中欢呼雀跃。而我,却开始嫌弃。慢慢长大,我开始喜欢简单的风格,那五彩的纽扣却成为了同学之间的笑点,每次奶奶辛苦制作后的成果都被我一弃而过,“奶奶,都什么年代了,谁还弄那么花巧的纽扣在衣服上啊,土死了”。又有几次奶奶翻衣柜时,帮我心仪的破洞裤缝好。“奶奶,你土不土啊,我们现在流行的是破洞裤,你帮我缝起来干嘛,多丢人啊”。一次次的嫌弃,在奶奶炽热的爱上泼上冰冷的水。
曾经在缝纫机前的笑声为何变成了一声声指责,曾经伴着缝纫机的小曲为何变成了一声声叹息。望着角落蒙尘的缝纫机,一旁奶奶的背影是沧桑也是无奈。看着衣柜里重被剪开的裤洞,看着衣服上一排简约同色的纽扣,我的眼眶不禁慢慢湿透。我明白了,不管我怎么变,奶奶和我的那段缝纫机的时光是永恒的,那份爱是无可代替的,那台缝纫机中的爱是最能拨动我们心弦的珍品。
“咔哧,咔哧”,眼前旧红的缝纫机仍在摇动,记忆犹如时光机般缓缓流回儿时。我静静地站在那,伴着这欢快的小曲,眼帘里那苍老的背影泛起一道彩虹,暖暖射入我心。
★ 老物件初二作文
★ 我家的老电器作文
★ 团员对照检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