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情思的议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ddddddd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闺怨情思的议论文(共含12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dddddd”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闺怨情思的议论文

篇1:闺怨情思的议论文

闺怨情思的议论文

谁在月下吹箫,独饮一杯佳酿。看那孤寂的身影,独自对镜梳妆,自是引人顾怜。黄昏处,她眉头紧锁,低回凝首,那满腹的心事似乎压抑了许久,借着这静谧的寒夜,她对月诉说。然而只言片语的碎片中,我仿佛嗅到了她孤独而又挂念的心思。

古时的闺怨女,此刻我仿佛读懂了你们那颗脆弱的心。是什么支撑着你们走过了这几多孤独的日子,是什么让你们在那重视男权的社会依然活得如此的精彩?我想是信念吧!也许不尽然,但我想信念是不可缺少的!在一轮孤寂的月亮下,抬头仰望星空,期盼那久违的重逢,也许就那么微小的希冀支撑着你们空寂的生活。看着如此皎洁的月光,我似乎看到了清照那瘦弱的身影,看着如此消瘦的她心中自是许多的不忍和不舍。还记得“低眉却把青梅嗅”那个害羞的姑娘吗?其实那不正是清照内心的'自我独白吗?

想当初,第一次见赵明诚的时候,害羞的她“欲笺心事,却说还休”的可爱却依旧让人无法忘怀。可如今,物是人非,人走茶凉。此刻的她似乎是白居易笔下那身世犹怜的琵琶女,虽有满腹的才学却无人共赏,只有自己孤单影只的身影相伴,度过这漫无边际的黑夜。碧玉纱橱,却只有一盏佳酿相消满腹的凄楚。望明月,年年盼君君不归,望眼欲穿处可曾听见这一女子低低的哭泣。对月当歌,唱不尽无穷的忧愁;独饮一盏酒,饮不尽人世的沧桑;低头诉说,道不尽满腹的柔情衷肠。这就是闺怨女的一生,何其悲凉,可是却无法不让人为之赞扬。是的,生活虽苦,却依旧无怨无悔,你可以说她们傻,可以骂她们笨,可是你们却无法蔑视她们的那份执着。因为信念,她们坚强的挨过了这许多的春秋,这许多凄苦的岁月。是的,她们是傻,傻到为了那个永远无法实现的诺言空守闺房数十载;她们是太笨,笨到宁愿相信那个承诺也不愿去追寻那份真实。可是我们自己呢?难道有权利去指责她们吗?

看看我们自己,何其惨痛的过往,何其不堪的如今,看着如此颓废的自己,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情去体味她们的那份真诚与执着呢?闺怨女,正如是朝代的更迭一般,换了朝代也换了一拨又一拨的闺怨女,因为等候,因为承诺,因为爱情,她们苦等了千年。明明知道这种等候遥遥无期,可是却依旧无怨无悔的等了下去。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情去瞻仰这些挥洒青春的生命呢?写到这,我有点彷徨了!古时的爱恨情仇在我们今天看来多么的神圣,遥不可及啊?放眼如今的太平盛世,物华丰盛,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可是一份唯美的爱情却是难以寻觅了!难道我们不该自我反省一下吗?是什么使得这份真挚的感情消失了踪影,是什么让偌大的天地间失了那份真诚?为了房产证问题,谈了七年的感情却在一瞬间溃不成军,难道这么深厚的感情还无法抵挡一张虚无的物质凭证吗?还是根本没了爱了呢?看到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难道我们不该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下吗?我们到底缺失了什么了呢?想着那些美好的日子,想着那些相濡以沫的往日情深,难道你们真的忍心为了物质的利益而一拍两散吗?

所以请珍惜眼前的幸福,握紧那份承诺,因为什么都难以抵挡着住岁月的侵蚀除了那份真挚的感情。当矛盾袭来的时候,想想那些闺怨女的处境,因为你比她们幸运,至少还可以吵吵闹闹的,而她们呢?什么都没有,只有空房相伴!

朋友,不管这个时代怎么变幻,不管人事沧桑几许,请守住身边的幸福!因为溜走了就永远的失去了!

篇2:闺怨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篇3:闺怨

这是一首写闺中少妇愁怨的诗歌,但是作者一反常规写法,从“不曾愁”写起,可谓独具匠心。作者使用这种变态(指不符合常规的形态)方式,其实是有自己的目的的。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闺中少妇的心理变化,由“不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闺中少妇一定是位年轻的女子。丈夫从军在外,怎能不令她愁闷呢?那么她为什么叫自己的丈夫从军呢?一方面是因为科举制自隋朝兴起到唐朝前期以来,录取的人数是少之又少,简直可以说是万中取一。另一方面是因为唐朝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快速取得功名的重要捷径,比如高适、岑参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功名的。由此我们可知,闺中少妇的丈夫从军觅封侯的行为,是当时社会的风气使然。还有就是闺中少妇对美好生活的单纯幻想之后的的推波助澜。所以,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也是合情合理的。这看似合理的行为就是日后“悔”的原因。

接下来的一句,便是无忧无虑之闺妇的具体行为。清晨,春光灿烂,春色如画,怎能不令人春情荡漾,春意阑珊呢?于是在这种情境中,虽然夫婿从军在外,但是她还是精心地打扮自己,装扮自己。登楼远眺,观赏这美好春色,自娱自乐。如此快乐的场景,少妇尽情欢乐,这就为接下来的一转蓄积了足够的力量。

第三句急转直下,“忽见”二字力沉千钧,突兀腾跃。看似不经意的一瞥,偏偏就是路边盎然绿意、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杨柳,这就勾起了闺中少妇对丈夫的思念。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久而久之,普通的“杨柳”便被赋予了离愁别绪的涵义。同时,“柳”还是春色的代名词,当柳树勃发的时节已是晚春时节,自然便蕴含了青春易逝的伤感。这一切的一切,让这位开始“不曾愁”的闺妇,内心深处生出了极大地伤悲和思念。她此时就后悔了,比起要求夫婿觅封侯来说,青春易逝的闺妇,还是觉得相伴相依来的温存。

作者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其道而行的表述方式,将闺妇春日独守空房的内心矛盾刻画地淋漓尽致,生动地展现了闺妇由喜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真是耐人咀嚼和回味啊!

篇4:情思初中抒情议论文

又是一年草场莺飞,又是一年阳春三月。每年的春季回暖,春风都仿若吹动了无数人的情思,街道上游人如织,风景似画,春潮涌动、甜腻腻的感觉。

我想,我是艳羡的。求而不得,总是让人不甘吧。仅是几年的光景,我们的感情日渐荒芜起来,躁动的心,无处安放。我们迷茫着,迷茫着,不知道当下的对错,不知道未来的权衡考量与争取。得过且过,浑浑噩噩。我们明明不满足于现状,可是又感到惶然无措。如今想来,还是读书的时候,最充实饱满。每天都是按部就班的,希冀这毕业,希冀这长大,希冀着无人约束的自由。。。。

前段时间看了日剧《昼颜》,主要描述两个已婚女人,对于感情的态度和意外的发现爱情的感触。其实日剧的感情描述,一直都是压抑而细腻的。与我而言,真正明白婚姻与生活的,都是婚姻中的女人。许是国内广电总局等诸多因素,内地剧对于感情戏的题材和把握,就有着太多的苛刻要求。最后,大多我们看到的剧本就是,感情大多太直白而显得仓促,就连吃醋也因为太刻意而显得矫情和作。那种求而不得的绝望,那种只想浅尝辄止的希冀,那种明明心动了,却要拼命压抑着装作啥也没有。有时候我们是在意的,很在意一些也许于别人无关痛痒的事,可是我们就是要命的在意。这样的在意,无可诉说,压抑而执着。就像纱河,其实很在意自己鞋带总是松开而老公每次都置若罔闻;很在意丈夫总是孩子妈妈的喊她;在意丈夫眼中心中都是那两只仓鼠的。所以在老师一次次给他系鞋带,一点点去温暖那颗自己都快忘了需要温暖安慰的心时,当然义无反顾。就像渴望那只口红一样,想要打破这样一直到死都一成不变的生活,想要拥有激情拥有爱护。。。

女人从来都是感性的,从来都是渴望爱与被爱。纱河最后和丈夫离婚,我是庆幸的,没有和老师在一起我很欣慰。那样不够有担当,还不够成熟的男人,还不够承担起纱河那样浓烈而深沉的爱。他永远不会明白,在大家眼中的这位“阿姨”,对于他曾经怀着怎么热烈的情感,怎样率性而决绝!!!

我想要一次旅行,一次出走。让自己肆意一点。

篇5:情思初中抒情议论文

情思初中抒情议论文

又是一年草场莺飞,又是一年阳春三月。每年的春季回暖,春风都仿若吹动了无数人的情思,街道上游人如织,风景似画,春潮涌动、甜腻腻的感觉。

我想,我是艳羡的。求而不得,总是让人不甘吧。仅是几年的光景,我们的感情日渐荒芜起来,躁动的心,无处安放。我们迷茫着,迷茫着,不知道当下的`对错,不知道未来的权衡考量与争取。得过且过,浑浑噩噩。我们明明不满足于现状,可是又感到惶然无措。如今想来,还是读书的时候,最充实饱满。每天都是按部就班的,希冀这毕业,希冀这长大,希冀着无人约束的自由。。。。

前段时间看了日剧《昼颜》,主要描述两个已婚女人,对于感情的态度和意外的发现爱情的感触。其实日剧的感情描述,一直都是压抑而细腻的。与我而言,真正明白婚姻与生活的,都是婚姻中的女人。许是国内广电总局等诸多因素,内地剧对于感情戏的题材和把握,就有着太多的苛刻要求。最后,大多我们看到的剧本就是,感情大多太直白而显得仓促,就连吃醋也因为太刻意而显得矫情和作。那种求而不得的绝望,那种只想浅尝辄止的希冀,那种明明心动了,却要拼命压抑着装作啥也没有。有时候我们是在意的,很在意一些也许于别人无关痛痒的事,可是我们就是要命的在意。这样的在意,无可诉说,压抑而执着。就像纱河,其实很在意自己鞋带总是松开而老公每次都置若罔闻;很在意丈夫总是孩子妈妈的喊她;在意丈夫眼中心中都是那两只仓鼠的。所以在老师一次次给他系鞋带,一点点去温暖那颗自己都快忘了需要温暖安慰的心时,当然义无反顾。就像渴望那只口红一样,想要打破这样一直到死都一成不变的生活,想要拥有激情拥有爱护。。。

女人从来都是感性的,从来都是渴望爱与被爱。纱河最后和丈夫离婚,我是庆幸的,没有和老师在一起我很欣慰。那样不够有担当,还不够成熟的男人,还不够承担起纱河那样浓烈而深沉的爱。他永远不会明白,在大家眼中的这位“阿姨”,对于他曾经怀着怎么热烈的情感,怎样率性而决绝!!!

我想要一次旅行,一次出走。让自己肆意一点。

篇6:王昌龄:闺怨

王昌龄:闺怨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简评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极善言情。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诗人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

篇7:闺怨 王昌龄

闺怨 王昌龄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简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诗人介绍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篇8:闺怨王昌龄

王昌龄善于用七言绝句表达女子心中复杂的心理变化,其中,名作《闺怨》是极佳的七言绝句代表作。

《闺怨》

篇9: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

1. 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2. 不知愁:又作‘不曾愁’。

3. 凝妆:盛妆。

4. 陌头:意谓大路上。

5. 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写作背景】

唐代前期,民族战争和对外战争频繁,大丈夫从军戍边,保家卫国成为一种风尚。因此,从军就成为人们当时“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这位闺中少妇,一定对夫君远行求取功名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呢!否则不会有诗中的“悔教”一语。夫君既是在她的支持下参军,故她的思念和愁绪或许还夹杂着几分希冀,平日这种情感只是淡淡的,像晴空中的几朵浮云,不易察觉,故曰“不知愁”,这是第二层含义。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都要“三步不出闺门”,不能抛头露面,与男子要授授不亲,但是,当时的少女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地方,她们也有三情六欲,所以,从古就传下“西厢记”“粱山伯与祝英台”等反映少女怀春,少女们不甘寂寞,不顾禁规戒律,偷偷与男子相爱的故事和传说。“闺中怀人”其实是可以双解的,说远出的人怀念闺中人可以,说闺中的人怀念远出的人也是可以的。闺怨诗 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赏析】

王昌龄极善言情。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篇10:王昌龄《闺怨》

王昌龄《闺怨》

《闺怨》

【唐朝•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

赏析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篇11:闺怨诗词

闺怨诗词精选5首

《伊州歌》

年代: 唐 作者: 益嘉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声声慢·寻寻觅觅》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忆江南·梳洗罢》

年代: 唐 作者: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谷风》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1]其沚[2]。宴尔新昏,不我屑矣。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求之。

不我能慉[3],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4]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十二月过尧民歌为别情》

年代: 元 作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篇12:闺怨诗

闺怨诗大全

1、《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3、《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4、《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长门怨》

唐・刘长卿

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

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

芳菲自恩幸,看着被风吹。

7、《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8、《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9、《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10、《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1、《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2、《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3、《望江南・梳洗罢》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14、《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5、《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6、《春闺思》

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7、《河传・秋雨》

五代・阎选

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

暗灯凉簟怨分离,妖姬,不胜悲。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

几回邀约雁来时,违期,雁归,人不归。

闺怨 王昌龄赏析

情思美文

谈谈王昌龄的《闺怨》

鉴赏王昌龄的《闺怨》

深夜情思散文

离别的情思

散文:情思大学

岁末情思散文

等待情思作文

大海情思作文

闺怨情思的议论文(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闺怨情思的议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