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朱子家训》心得体会合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九月飞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精选的《朱子家训》心得体会合集(共含13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九月飞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精选的《朱子家训》心得体会合集

篇1: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无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

狎暱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我国传统训诲劝诫文献,堪称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方面。《四书》、《五经》所表达的,只是儒家认为“应该怎样”的道德理想,而训诲劝诫文献相对说来,反映的则是传统文化“是怎么样”的实际。一般说来,人们之所以倡导某种理想,恰恰是因为现实与其背道而驰。正是因为现实不是这样,倡导理想才显得有必要、有意义。

这也是我们对历史上大量的官方文献,往往必须反着看的原因。因此,像《朱子治家格言》等古代主要在民间、在私下、在家庭中流传的训诲劝诫文献,比起那些堂皇的儒家典籍来,更直接、真切、具体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全部秘密,就蕴藏在丰富的训诲劝谏文献中。因此,对最集中、最充分、最典型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特征的训诲劝诫文献,下一番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功夫尤为必要。

可是,我们对这类文献冷落得太久了,对它的研究太欠缺了。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一方面是这类文献的糟粕太多,上面除了官方宣扬的道德理想,还有世俗的待人处世之道,因此不应该研究;另一方面是这类文献的品位太低,它不是经典,被人随心所欲地节录篡改过,因此不值得研究。其实,任何文化或传统,都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么纯粹;而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有时古之糟粕可变为今之精华。所以,对精华和糟粕的简单论定和轻率节取,无论动机如何,都是不可取的。

实践已经证明,要建立能体现时代性格和气质的新文化,必须吸取以往人类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对我国古代瑕瑜互见的训诲劝诫文献,必须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否定。

篇2: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

偶然在报纸上看到朱子家训,倍感亲切,记得小时候爷爷曾经让我背过这篇家训,但是那时候年龄太小,根本不懂这些文字的含义,就记得“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这一句,就是这一句我也受用了一辈子,虽然没有庭院可扫,但是直到现在我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舖床叠被,到办公室就拖地抹桌,那时候办公室是没有清扫工的,我喜欢每天从干净整洁开始,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现在重读这篇文章,感到文字里充满了为人处世的哲理,和修身养性的内容,也可以说这500多个字十分具体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器具质而洁,瓦罐胜金玉”都告诉我们生活要简朴,不求奢华,“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凡事留有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乖舛自是,悔误必多”“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这些都是告诫我们处事之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良方”“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则告诉我们要孝敬祖先,教育子女,亲睦兄弟营造温馨家庭,“勿贪意外之财,勿喝过量之酒”“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斗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这是表达身心健康的道理,“见穷苦亲邻,需加温恤”“与肩挑贸易,毋沾便宜”“毋持势力而凌逼孤寡”“施惠毋念,受摁莫忘”这都是讲与人为善的。

这些道理虽然已经不太符合现今的潮流,但是基本的精神应该可以永远延续的,最近据报载各地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把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国学作品,不仅在央视中传播,而且走进了学校,企业,昨天电视还报道了某地举办了成人礼,及竿礼,让孩子们穿上古代服饰,叩首致礼,当然用这种形式来弘扬传统文化,挽救道德缺失的精神,也无可非议,但是我总认为仅仅用背诵几篇经文,搞几次形式,是万万不够的,朱子家训虽然只是一篇家训,但是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只有把每个家庭的道德规范了,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身传言教是孩子成长的标杆,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和祖先,他们给我们的家风是生活简朴,积极奋进,不图名利,以和为贵,所以我们的兄弟姐妹都有事业的成就,平和的心态,善良的习性。

有的家长在子女面前显富贵摆权势所以才会出现“我爸是李钢”这样的骄横青年,有的过度溺爱酿成了孩子小小年纪就触犯了法律,有的父母争吵不休,赌博成性,嗜酒如命,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损,甚至堕落到犯罪行为,我真希望每个做父母的要学学我们传统的道德规范,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

我的观点常常有点迂腐,但是还是表达了老一代人忧国忧民的心情,和对子孙万代的殷切期望。

篇3: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有道是家和万事兴,孔老先生也说“齐家治国平天下”,足见家庭教育、家风、家庭氛围对下一代对我们自己和对国家的重要性。当然,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社会教育,但家庭教育毕竟是基础。中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通常称为“家训”,自周以来至清仅目前可见的就有262篇、部之多,如周公的《诫伯禽》、孙叔敖的《临终诫子》、孔子的《庭训》、曹操的《诸儿令》、刘备的《遗诏敕后主》、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曾国藩的《谕纪泽纪鸿》、毛泽东祖先的《韶山毛氏家训家戒》等等。可以说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珍贵遗产,研究、筛选、吸收、利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至今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朱子家训》就是其中之一。《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朱子家训》是一部家庭教育,提升自身修养,接受传统文化的好书。在这篇家训中,你可以品味到“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的礼节与信义。“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睿智。“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的宽阔心胸。《朱子家训》通篇以对偶句一气呵成,言及卫生、安全、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嫁、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诚信、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等诸多内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对于我们来说,身旁的种.种诱惑很容易让我们在对与错、是与非中迷失方向。所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用刻意去与他人成为朋友,因为许多朋友是无意中找到的,那都是与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社会是公平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而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把握时间呢?在我看来,还是要用知识来充实自我的。学海无边而韶华易逝,或许不少人会认为时间还有很多,而把事情留给明天,下一个明天,再下一个明天……人生又有多少个明天呢?但时间过去了无论怎样都不会回来了。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认,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适宜的条件,便会恣意生长。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于是我们匆忙穿梭于市井繁华,为了名与利奔走,身心疲惫,或许没有人想过也没有闲暇去想过要暂停一下脚步,更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他们就这样走着,得到着,得到自己认为想要或该拥有的东西。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 应该学会知足,知足常乐。在喧嚣奔走中留出一些时间,陪陪为自己操劳了半辈子的双亲,体贴关爱所爱的人,问候一下朋友……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

“当忍耐三思”,“凡事当留余地”。 霪雨霏霏的季节,我们盼望雨过天晴。与过分热情的人在一起是一种负累,与木讷的人共处只会觉得沉闷。生命的过程本来就是一种忍耐。忍耐使单纯的人走向成熟,使冲动的人变得理智;忍耐使好冲动的人集中精力,使失败的人冷静思考。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心”字头上一把刀,倘若不处理好这心与刀的距离,我们便会受到伤害。忍让了,心胸就多一份宽厚,天地便多一分广袤。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知识分子规定的一种行为模式,旨在学以致用大济苍生。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将追求高官厚禄当成读书的惟一目的,而朱柏庐主张“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的为官目的。他提出的“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的理念,正是那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心理解读。要实现道德的完善需要一种高度的自觉,就是“心存君国”的“真善”。古往今来凡成大事业者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有这种高度的自觉,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张扬了凛然的民族正气。

朱柏庐主张“居家戒争讼,讼而终凶”,体现了和谐的理念,“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蠹蠹无余,自得至乐。”提出了家和虽贫而有乐,还有先国后家家乃乐的观点和认知。他主张教育子女的“教子要有义方”,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痴心父母古来多,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但问题在于如何去爱?是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留给子孙把清白留给子孙,还是仅仅把钱财留给子孙,甚至是把恶行留给后人,值得每一个为人母为人父的去三思。若说处世为人最欣赏的是“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这句,是的,我们要善于倾听,但倾听不等于轻信。话语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最常用最广泛的交流沟通传媒,那么怎样对待这汹涌澎湃的话语的波涛?矛盾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大是大非有但对于平常百姓生活究竟有多少?怎样处理?那么我们就好好琢磨琢磨朱柏庐这句话吧!

篇4:读朱子家训心得体会600字

当朝廷以千钟之禄请你出仕时,你只淡然一笑,留冠博带于乌台之上,着布衣草履于乡野之间。你深谙程朱理学的要义,何曾没有“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抱负?但你没有忘记父亲坟头的誓言。“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这是你说的,但辅弼异姓并非你的理想。你深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却违背了这样的传统,你选择了更为静谧的那一条。相较于那些降清的明末遗老,你是幸运的;至少在心灵上你是释然的。你既不是积极入世的狂客,亦不是消极遁世的隐者。你就是你,一个睿智而豁达的文人。于是当历史的兴衰成为了教科书上的几行数字,当曾经的帝王将相成为了孤坟碑祠……你的思想却成为了风檐下翻飞的书纸,成为了圭臬,成为了亘古。于是历史汤汤的洪流中又多了一位独上高楼的智者;于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又多了一纸不朽的著述。

《朱子治家格言》上曰:“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比《朱子家训》稍早一些,明万历年间成书的《菜根谭》上有更深刻的句子:“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前几日《南京零距离》的《孟非读报》上曾谈及全国公务员一年花费在吃喝上的开销达到了亿!2000亿,如此天文般的数字是怎样的概念呢?是够这一年全国的适龄儿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家藏万金,无非一日三餐;广厦万间,无非卧榻一张。可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忙于各种事务,疲于各种应付。肥甘辛辣间,却忘了真味只是淡。

我们何曾潜心研究过《朱子家训》,寒假作业一公布,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列其为“事务”或“应付”。我们并未衰老的心性也正在逐渐被世俗所固化。诚如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所言:“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为什么而出发呢?一学期的忙碌竟

让我心虚!回想四个多月来,屁股能与板凳“亲密接触”达十分钟以上者,不是上课就是开会!然而我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上课,也不是为了拿奖学金而开会!正如我不是为了大快朵颐而生活,也不是为了肥甘辛辣而奔忙!

篇5:精选的《朱子家训》心得体会

以前我读过也背诵过。今年再读再背,还是有很多感想,有很多收获的。《治家格言》又称《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所着,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仅五百多字,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色欲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朱子治家格言》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智慧结晶,开学初,经香港路小学骨干教师整理以后更加适合我们小学生学习。

《朱子治家格言》中讲的扫洒庭除、关闭门户等看似简单的小事,恰恰是一个人做事态度和品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很重要,如果不端正态度、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就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要摆正心态,脚踏实地地把学习中的每件事认真做好,逐步培养严谨细致的习惯。同时,要养成“未雨绸缪”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防止“临渴掘井”。

《朱子治家格言》劝诫我们要温恤亲邻,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居家戒争讼,是指要注意搞好与邻居、亲朋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班级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互相谦让,多为他人着想;作为一个教师,则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为班级、为同学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朱子治家格言》讲到:轻信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意在劝诫我们要善于分辨是非,三思而后行。我们在遇到问题、处理问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特别在处理班级事物中,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多调查研究、多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妥善处理同学纠纷,不要轻信片面之词,不可草率行事,更不能玩忽职守。这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好老师。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 在现在社会中,各种思想观念不断涌现,其中有些积极向上的观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错误的观念,我们要坚决抵制。首先要约束自我,保持廉洁自律。其次,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拒绝奢侈生活。“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不要过分追求金钱和个人利益,勿贪意外之财,坚决不搞有偿教教,懂得体会家庭和睦幸福带给我们的快乐,如《朱子治家格言》所说“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再次,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嫉妒别人,也不要幸灾乐祸。不要结交不良朋友,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注意言行举止,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篇6:精选的《朱子家训》心得体会

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它的意思是:凡是要事先做准备,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口渴了在开始掘井。在平时,我总是有些贪玩,等到快考试了,才发现自己好多学习的漏洞。于是,考试前突击学习,临时抱佛脚,弄的自己高度紧张。读完这句,我明白了,学习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只有打好了基础,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成绩才能稳定。在学习上这样,在别的方面也应如此,只有平时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如果说这句是教给我们做事的方法的话,那么下面这句就是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它的意思是:和做小生意的小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贫苦的亲戚和邻居,要关心他们,而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他的援助。这句话就是教育我们要有爱心,当看到有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自己热情的双手,去帮助他们。每次和妈妈外出,当我看到一些残疾人在马路上乞讨时,我都会拿出自己的零花钱,轻轻的放到他们的手里。当我听到他们那感谢的话语,看到他们感激的眼神时,我觉得,自己的心里也是暖融融的。所以,我觉得,在你向别人伸出热情的手时,也会因别人握紧自己的手而感到温暖,当自己撒播爱的种子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的绿荫。

篇7:精选的《朱子家训》心得体会

我得到《中华美德书》一本,欣喜之余,美美品读,《朱子治家格言》就是其中的一篇。他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处世的宝贵精神。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此句为格言首句。看似普通,做到却难,看似是家务清洁之事,其实是教导人勤奋向上。现在不少人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求上进,贪杯晚睡,吃喝玩乐,睡到太阳晒到屁股还不愿起床。其实我也一样,有过几次能“黎明即起”温书读课呢?不说早起闻鸡,就是连件衣服,鞋袜也要母亲洗晒。懒惰在我的身上越来越严重。一顿饭菜,没好吃的全都倒掉,一件衣服不漂亮的,也不穿,穿鞋袜要讲时髦。还学着别人穿戴首饰,饰发穿耳,哪里有想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治家格言》教人以厚道待人,以礼仪处世,以勤俭持家,以诗书为高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教人不贪念:“莫贪意外之财”;教人正直从善:“勿恃势而凌逼孤寡,匿怨而用暗箭。”这些格言警句虽然离我们有一定远的时间,重了一点家庭色彩,但读起来并不过时,这就是中华美德,最能炼就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情操,最普通的人生美德。

读后《朱子治家格言》,我的理解甚为肤浅,要深入理解格言的内在含义,我认为不是一天、半天就能体会到的,对格言的教诲,不是一天、半天就做到的。还须坚持不懈从格言中吸取营养精华。为祖国的富强胸怀大志:为官心存君国。

篇8: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此《朱子治家格言》与宋朝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不同的。 《朱子治家格言》 作者朱用纯 朗读1: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无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朗读2: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 狎慷裆伲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澹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篇9:朱子家训读后心得

今年暑假,我在家认真阅读了《中华经典诵读》这本古诗小册子。一首首经典古诗让我如醉如痴,有的诗句描绘了优美的景色,有的则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很值得细细品味。

《朱子家训》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我记得有一首诗叫《朱子家训》,其中有两句话让我最难忘: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它的意思是:对于食物,哪怕只是一顿粥饭,都应当想着它来之不易;对于衣服,哪怕是半根丝或半条线,也要常念着这些东西的生产是很艰难的。读着这样的诗句,我觉得自己很惭愧,因为我曾经是一个不知道珍惜东西的孩子。吃饭时,桌上总是掉下许多饭粒,我也不管;衣服有一点破旧,就放在一旁,不再问津,吵着要妈妈买新的。这两句诗让我懂得了勤俭节约的道理,我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浪费了。

决心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一次,只有我和奶奶在家吃饭,我吃得非常快,因为同学们还在外面等我一起玩呢!我用的就是所谓的“狗刨式”吃饭法。饭粒一粒一粒地掉下来,我把脸抬起来时嘴巴的外面一圈沾满了饭粒。顾不上那么多了,我把饭碗一丢,用风一样的速度跑了出去。只听见奶奶在外面喊:“哎!你的饭还没吃完呢!”“哎呀,不吃了。不就是那么一点点饭吗?真啰嗦,倒掉!”“你不是说过以后再也不剩饭了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奶奶居然模仿我的口吻背起了那两句诗。我听着听着,放慢了脚步,脸发起烧来,真不好意思。我立马转身回到家里,把那碗饭吃得干干净净,才出去玩。

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不能挥霍,不要浪费,因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篇10:朱子家训读后心得

《朱子家训》是明末的朱柏庐编写的,它可以说是集做人处世之精华,其以“修身”“齐家” 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这整篇的大意是:每天清晨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半根缕,我们也要常念看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流连忘返。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治得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荒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家童奴仆不可雇佣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坊。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和做小生意的摊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哪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做儿子的道理。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做出骄傲的态度的态度,是卑鄙不过的。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欢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是难成家立业的。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世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之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生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上天自有安排。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篇11:《朱子家训》读后感

今年暑假,老师推荐我们读一本好书,我读的是国学经典《朱子家训》这本书。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朱柏庐,它是一本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非常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的好书。

其中我最喜欢这两句,一句是:以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意思是“最好未雨绸缪,不要到了渴了就掘井。”读到了这里我明白了,做事要做好充分的打算,不要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才后悔,平时要好好学习,不要等到老来才知道后悔。另一句是“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意思是说,听从夫人的言论,溺骨肉,这哪里是大丈夫的作为;偏重钱财,不孝顺父母,不是做子孙的行为。从这里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有主见,不能总是听他人的言论,作为儿子我们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平时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累的时候帮父母捶背消除他们的疲劳。

读《朱子家训》让我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知道了父母的辛苦我们要孝顺。这本书语言精美,一句就是一个格言,包含了很多很多深刻道理,值得所有的小朋友阅读品味。

篇12:《朱子家训》读后感

中国老古人留下很多智慧,其中“家训”则是智者们为后代留下的终生经验和阅历精华,是“学习教育”和“教育自己”的好材料,道理虽懂且看过一些家训,可但凡一看到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的言论就本能的抵触,大多入眼不入心,不到病入膏肓,看不到、也不愿看到自己“该治的病”,一方面警醒自己,另一方面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些“避坑”的注意事项。

病症一:基本准则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是朱子家训的头两句,本来是规律作息,保持日常整洁的基本规则,一则对身体健康有益,二则为入世的基本礼貌,三则对于关锁门户这种对人身安全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一定要重视,要亲力亲为。

人生在世有人多看不惯的事情,比如与任何人见面一定要打招呼、上课就一定要端坐、听讲一定要认真等等,倒不是觉得这么做不对,而是总叛逆的觉得,不是只有这么做才能得到某种结果,可能有的学生真的需要做一些小动作才能听讲,可能真关系不用打招呼维系,抱着对世俗的异见,例外总是会有的。

所以我对待仔的学校生活,并没有严格他的上课纪律,行为规范,甚至还认为纪律和规范可能会阻碍他的创新性能力,但事实证明我错了,因为一年多的放任,他的课堂纪律极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以至于老师单独批评他的时候都用到了“对你没法子”的话语,见人不打招呼,没礼貌也变成了标签之一,交友自然也成了问题。

遵守基本的社会准则,是上学的第一课。无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因为讨厌外界的各种“他律”准则,才愿意使用自律的方式对待生活。

病症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在一个人内心里,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群,应要多一份体恤之心,你看他们的日常已经挣扎在生存边缘了,任何人多占他一点便宜或者一分鄙夷的口舌,都有可能是对方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甚至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存善心,既是为人,也是为己。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对于家族之内,安抚贫寡,才能有利于家族的兴旺,一个家庭应有家法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需庄重。推小及大时也有一份道理,比如“劫富济贫”的所得税制度,抑制企业的“垄断”行为,社会中的企业和个人都应遵纪守法。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人对外的态度完全来源于内心的修为,遇到富贵就谄媚遇到贫穷就不可一世,只能说明一个人卑贱和贫瘠的内心。人不可能孤立于世间,用这点谨戒自己,并做识人之术。

内修与外治本是一对反义词,修身看似是自己的事情,但世界上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社交也许并不难,可以纯当观察的素材就好。

病症三:人善被人欺。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在看吴军的书中说,在国外研究生阶段,他的导师教授了一个终身受用的事,具体来说,就是在研究生论文中,正式的给帮助过他的人署名。在最新的脱口秀大会第四季里面,最后在周奇墨夺冠之时,也见他不停地在跟大家说他如今的这个成功都是大家的功劳,也会具体的提到别人的名字。

常言到“人善被人欺”,大家多少都应该为此吃过亏,孤僻如我原因之一,主要是想通过逃避社交而不被人欺负,而吴军提供的杜绝“人善被人欺”的好方法,是第一次与人为善之后有可能吃亏,但绝不给对方第二次机会。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人无完人,总是在善恶两端之间徘徊,《朱子家训》的这句话,可以当做行动指导,1、做了善事不要总想昭告天下。2、不要去做那些害怕让人知道的事,用这两点离恶近善,辨别“忠奸”。

病症四:心急易争吵。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主持家道也要防止争吵讼告,言多必失,长此以往总不会有好结果。

今天一上午心情都不大好,因为跟仔吵架了,一起来就能有吵架事由还是挺厉害的,原因是线下的画画课复课了,而该课程换了一个比较严厉的老师教训过仔,仔因此跟我提出退课的要求。

吵架总不是什么好现象,这一上午我就沉浸于对仔“不争气”的诟病中,连带着想起了他的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堂纪律差,性格孤僻等问题,这联想一多起来,突然开始责怪自己,是不是把这娃“养废了”,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待到中午,老师发来了一张仔主动给同学们发小馒头的照片,让我突然从这个想象中的焦虑漩涡中跳出来。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家人关系融洽,就算吃不上饭也会有开心的事,学习之后,即便兜里没钱,也能愉悦。以后发火的时候我就默念这句。

家训得多读,我觉得读的'还是不够。

篇13:朱子家训征文

《朱子家训》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徵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有道是家和万事兴,孔老先生也说“齐家治国平天下”,足见家庭教育、家风、家庭氛围对下一代对我们自己和对国家的重要性。当然,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社会教育,但家庭教育毕竟是基础。中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通常称为“家训”,自周以来至清仅目前可见的就有262篇、部之多,如周公的《诫伯禽》、管仲的《弟子职》,春秋时孙叔敖的《临终诫子》、孔子的《庭训》,三国时曹操的《诸儿令》、刘备的《遗诏敕后主》、诸葛亮的《诫子书》,还有颇负盛名的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清曾国藩的《谕纪泽纪鸿》特别是《曾国藩家书》更为近代政治家所青睐,毛泽东祖先的《韶山毛氏家训家戒》也很为时人所重。可以说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珍贵遗产,研究、筛选、吸收、利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至今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朱子家训》通篇以对偶句一气呵成,言及卫生、安全、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嫁、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诚信、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等诸多内容。大体上政治上的“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知识分子规定的一种行为模式,旨在学以致用大济苍生。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将追求高官厚禄当成读书的惟一目的,而朱柏庐主张的为官目的却是这么的阳光。他的“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正是那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心理解读。要实现道德的完善需要一种的高度自觉,就是“心存君国”的“真善”。古往今来凡成大事业者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有这种高度的自觉,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张扬了凛然的民族正气。

“居家戒争讼,讼而终凶”体现了和谐的理念,“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蠹蠹无馀,自得至乐。”提出了家和虽贫而有乐,还有先国后家家乃乐的观点和认知。他主张教育子女的“教子要有义方”,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痴心父母古来多,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但问题在于如何去爱?是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留给子孙把清白留给子孙,还是仅仅把钱财留给子孙,甚至是把恶行留给后人,值得每一个为人母为人父的去三思。若说处世为人我最欣赏的是“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这句,是的,我们要善于倾听,做领导的尤其要如此,但倾听不等于轻信。话语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最常用最广泛的交流沟通传媒,那么怎样对待这汹涌澎湃的话语的波涛?矛盾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大是大非有但对于平常百姓生活究竟有多少?怎样处理?那么我们就好好琢磨琢磨朱柏庐这句话吧!

朱子家训翻译

朱子家训读后感1500

《朱子家训》读书心得800字

朱子家训读书心得简短

朱子家训读后感优秀作文

朱子家训原文及译文

朱子家训读后感作文800字

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治家格言

《哈佛家训》心得体会

精选的《朱子家训》心得体会合集(推荐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精选的《朱子家训》心得体会合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