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学新西兰心得体会(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16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基督城印象
从前的朋友听说我在新西兰生活,都羡慕不已。我知道,这都是因为《魔戒三部曲》。神秘的古堡、飞舞着精灵的红木森林,以及深不可测的末日火山……影片中绝美空灵的景色,迷醉了许多人。它的原版,就是新西兰。
威灵顿是新西兰的首都,位于新西兰北岛最南端,是新西兰地理与文化发展中心,也是电影《魔戒》的拍摄地,周游在威灵顿周围,可以再次重温那场魔幻般的旅程。不过,我生活了三年的地方,是基督城。
基督城最初给我的印象,是那种很安慰的喜悦,放在心里,是稳妥的、舒适的。城区,满眼都是一两层的别墅群,几乎很少有两层以上的高楼。清澈的艾芬河围绕着小城,虽然是冬天,但有绿树绿草和鲜花,别致可人。
哥特式建筑群落随处可见,环城路上红色的有轨电车缓缓驶过,这是个安闲宁静的城市。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在新西兰,基督城被称作是花园城市。因为城市里有一个很奇特的规定,就是评比谁家养花最多、最漂亮。于是,全城的家庭都争先恐后地养花,已经成为居民的一种习惯。在维多利亚女王广场,我们向维多利亚女王和库克船长的铜像行注目礼,和可爱的小鸥擦肩。
基督城的中心花园海德利公园,据说,它是世界上top10的城市公园。在那里的植物园,满眼都是几个人都抱不过来的大树,还有大的玫瑰园。后来,见到过多次玫瑰盛开的时节,美得让人窒息。
夜晚,坐车上了基督城旁边的一座小山看夜景。整齐划一的灯光,几乎没有什么高低起伏,和上海、香港的夜景有很大不同。
漫游新西兰
最初的新鲜感过后,开始把足迹延伸到新西兰其他地方。我见到了海岸边一排排在《魔戒》中看到过的怪树,它怪异地斜着树干、耷拉着银黄色的枝丫。在开花的季节,满树黄花。新西兰人会用它的花粉、花蜜制成蜜糖和化妆品。经过一番恶补,我已经知道了它是有“新西兰活化石”之称的Manuka树。
去过一个宁静的小镇蒂阿瑙(TeAnan),湖水清澈平静,红嘴鸥、野鸭在湖边游曳,忽而惊飞,时而又安静地停在游船码头的木桩上。每天晚上,都有游人乘船去离这儿不远的小岛溶洞中观赏童话般的漫天萤火虫。
路过镜湖(Lake Mirror)――一个以湖面上有群山倒影而著称的小湖。在有阳光,没有风的清晨,一平如镜的湖水,雪山的倒影都会向你展示她无与伦比的美。可惜,我去的那天有风。
为了寻找《魔戒》中小矮人“哈比族”居住的哈比村,到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玛塔玛塔小农庄。抬头可看到散落在蓝天中大朵大朵的白云,清澈碧绿的小溪依偎着村子静静地流淌。玛塔玛塔村里人非常淳朴,安静地生活着,很像高中时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人物。
白天我很少出门,因为怕新西兰强烈的阳光,即使是在冬季还是会灼伤我的皮肤。于是,做夜行动物。然而,如果你不喜欢跳舞,不喜欢去泡吧,不想出去喝咖啡,又不愿到影院看电影的话,那么几乎就没什么夜生活了。
交通
新西兰航空公司(Air New Zealand)和澳航新西兰分公司(Qantas New Zealand)是服务于国内航线的主要航空公司,可飞抵较小的城镇。
在新西兰各地都有天天发车的公共汽车。大多数地点每天都有多班汽车可以到达。乘专线车旅游既轻松又舒适,导游或司机通常会提供解说,指出重要的景点。新西兰的专线车都有评定等级可供参考。顶级的5星级游览车,车龄都不超过5年,拥有最先进、舒适的设备。想省钱的背包客可以挑选等级较低的专线车。大型的专线车公司都提供优惠和联票。
购物
新西兰被称为“坐在羊毛上的国家”。新西兰的绵羊制品确实不能错过。各购物点常见的绵羊油,是秋冬适用的护肤品,价格也不贵,最便宜的只须人民币几十元一瓶。
美食
最有特色的是毛利火锅,把薄薄的石头烘热,放入地洞,把包裹好的食物放进并熏热,熟后打开来原汁原味,齿颊留香。还有新西兰特有的甜点――蛋白蛋糕。此外,在餐厅、酒吧或旅馆,游客可自行决定是否给小费,服务费不会额外加在旅馆或餐厅的账单上。
[游学新西兰心得体会]
南京游学心得体会
踏上金陵热土,追溯文化精粹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诗仙一句诗,道出一座城。这一城,承载了六朝历史的盛衰荣辱;这一城,展现了才子佳人的荟萃之美。这一城,便是南京城。
中国科举,延续千年,历朝历代。秦淮河之畔,夫子庙之侧,我们走进中国科举博物馆,了解其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仁和老师的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带着我们梦回科举。馆中展示着许多科举匾额,以及众多考生的考试试卷、服饰,以最原始、最真实的历史资料向我们讲述着科举制度由诞生、演变再到结束的千年历史。其中高度还原的.科举考场也让我们身临其境,直观感受科举考试过程。从中,我们所见的不仅是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发展变化,更是古代无数学子为入仕而寒窗苦读的艰辛、酸楚。昔日之科举,不知承载了多少古人的青春年华。
在东南大学建筑产业现代化创新展示馆中,我们解读建筑制造结构技术、从智慧设计到智慧建造的全流程,并观摩了东南大学各知名教授团队的成果设计模型,解构现代建筑设计。在随后的建筑讲堂上,从蒙古包到筒子楼,老师带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建筑特点与区别,解读其设计原理。同时,我们动手组建了埃菲尔铁塔木质模型,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其镂空建筑结构原理,体悟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与创新。
最后一日,我们步入南京博物馆,登上历史文化的殿堂。南京博物馆设有艺术馆、历史馆、非遗馆、民国馆、数字馆以及特展馆。南京,作为民国的首都,见证了中国近代化的岁月。民国馆通过建筑场景的真实还原,再现了东方与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记忆。非遗馆集中展现江苏省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坐在馆内的茶馆之中,品着沁心的茗茶,听着婉转的戏腔,思绪已游走于历史长河之中。穿越时空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数字馆用抽象概念辅以历史事实的方式诠释中华文明发展历程。漫于“时光隧道”之中,人类智慧的精粹在那一刻呈现于我们眼前。地处长江下游的江苏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历史馆则陈列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代的文物,带我们领略江苏古代史的灿烂文明与独特魅力。
踏上金陵古城的热土,追溯历史文化的精粹。我们沉醉于金陵的风花秀景,向往于金陵的才子佳人,感慨于金陵的历史文明。金陵以其独特的自然、人文之美为中华之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此次研学活动,我们深刻领悟到,吾辈青年当坚定文化自信,担起文化责任,以新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与现代技术碰撞出璀璨花火。
OES游学之心得体会
儿子学校的老师要求他们去年去美国游学的孩子每人写一篇游学感想,小胖同学昨晚写完作业写到12点,分享一下。 在去年的9、10月份交接之时,我凭借着石头剪刀布的优良人品,有幸获得了去美国OES私立中学游学的机会。这次经历让我收获了许多美好的体验,可能有生之年这样的事也不多了吧。感谢学校的恩赐,因为在那一片土地,有亲情、友情、激情,有文绉绉,气昂昂,更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无论对身还是心都是一次洗礼。 什么东西都是要由表及里,那么这次我就先从表来讲起。 所谓表,无非就是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其他一切通过眼睛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无庸置疑的是,美国的生态环境比中国要好。这次我们去的学校坐落在美丽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这里的城市人口稀少,自然街道也就整齐而有秩序。路边密布的林阴遮阳避雨,从形态入手,使整个城市的格调显得更为清新;从作用入手,又可降低污染,新鲜空气,可谓一举两得。既然人少,房价也就不可能太高,广阔的土地里别墅成群,若从高空放眼望去,只见绿洲之中矩阵似的星星点点,便是这些房子了。如此淡淡的生活,何不比中国的早出晚归多了一份悠闲与雅趣呢?许多中国人对美国有一些misperceptions,比如说认为美国人喜欢买豪车。事实其实并非如此,美国人买车只求方便、实用,车上很少有dvd播放器这样额外的装备。连个gps导航也都不算多见。那么,美国人手上钱财不少,到底用来干什么了呢?由此,我想引出一个更深入的话题,就是美国的教育。 由表及里已经进入里了。里就并不像表那么容易,要仔细的观察,深刻的体会,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有所悟道。正好我们去的是那全美排名前20的私立中学,有机会体验到那种独特的、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在我们眼中是另辟蹊径的教育方式。 走进校园,撇开那和南外一样美丽的风景,看看行走的学生,穿着五花八门,脸上满面春风,这和中国的校园是否有几番差异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穿着,有几个没穿校服,请自觉。开个玩笑,若是在美国,还有校服规定的话,所有学生都拿不到公民素养星了。满面春风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每个人都并不是一直在笑,只是当我和其中一个目光交替的时候,他们总是用微笑去看这个世界,把自己的快乐与任何一个人分享。这就是美国真正的浪漫之处,不拘谨,却又不松垮;不矜持,却又不放纵。用微笑去看这个世界,用“童心”去包容一切。 那么就美国的教育,我想用三个词来概括,justice,公平与正义,practice,实践,aggressiveness,冲劲,勇气。这三个词我想一并解释。以一堂我印象最深的科学课来做例子。当上课铃响起,学生们走进教室,打开每个人的作业电脑,准备着听老师发话。老师做了个类似鬼脸的表情,然后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3秒钟内,教室内的场景可以用“手臂林立四个字来形容。班上20位学生有15位左右举起了手,这说明了什么。想必大家都可以想到,勇气,aggressiveness。我不夸大的说,若在我们南外,同样的问题在60个人中可能也就只有不到10%的人有这种胆量。总有人喜欢说:哎呦喂,我知道问题的答案,懒得说。这些人有些或许真是有本领,但剩下的可能有一点不懂装懂的意味了。我不针对任何人,也不会说任何人就怎么不好,其实这无非就是一种胆气不足的表现。其实只要我们肯讲,便是讲错了,老师也会原谅,纠正,教导。而若我们不肯讲,给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闷蛋,宅女。那样手臂林立的活跃气氛究竟比黑压压的人头死气沉沉要好。当勇气灌注了一个人的躯壳,它将变得无比强大,就像将水注入花草之中,他们也会蓬勃生长一样。我们应该学习那种踊跃、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习更美好。 继续往下,举了手只是第一步,回答问题才是关键,15个人要是都举手,应该要拼了命抢那答题机会吧?可是这些学生不是如此,他们的手臂近乎垂直于桌面,挺拔的站立着,脸上神情淡定,没有一点盛气凌人。这就是竞争的justice所在,不争抢,不强求,只是让老师来决定。这时目光转向老师,他手握决定权,自然可以按喜好来择人答题。我不得不相信老师肯定有自己偏爱的学生,但在这件事上,绝不存在偏心。一个一个喊名字,或是按照学号,或是根据座位顺序,又可能是随性而点,没有章法规律。总之15个人的机会是平等的'。在其中一个人结束了发言以后自然有人持不同的意见,他们会张口反驳?当然不会,处于尊重,他们甚至先表示肯定,再无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又是一种公平与正义吗? 问题抛出,玉石已续。那么接下来就是论证了。 既然是科学课,实验必不可少,那么美国的试验到底和中国的有什么区别呢?首先,在quantity,数量上,美国是每节课都有实验,我们这里大概几周一次实验课,平常在教室里做实验也就是老师演示,同学看结果,属于三无实验,无疑惑,无惊讶,无趣味。这样的实验也不是不好,至少在结论上清晰,明朗。可是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我们缺的不是计算、总结和归纳能力,而是想象力、创造力。在知识结构不算太难的情况下,难道不应该多practice,多实践吗?那堂课上,我们做的是一个关于压力的实验。当最后一刻,瓶盖挣脱瓶子爆出闷响,班上同学几乎同时尖叫起来。能说他们不害怕?不受惊吓?我想多少是有一点的,但这样一来这个实验就会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印象,这一部分的知识也会永远刻在他们的心中。 这堂课是整个教育系统的缩影,虽不足以代表全部,但我想这已经可以算是一个典范了。 最后我想说说美国中学的课程安排和中国的不同之处。我回忆了一下,美国的课程主要是这些:科学,数学,宗教,文学,社会科学,表演,地质。与我们的做个对比会发现其实双方的囊括是相同的,但是问题就在于,美国的科目确实比中国少了。原因?主次。 不难看出,美国肯定有一些课程包含了中国不止一门。宗教,我可以说有政治,有历史,再加上它本身。而科学可以包括生物,物理,化学。文学可以有历史,社会科学就更杂了,方方面面都有涉及。这些杂烩科目就一定说是不受重视?不一定,只是美国人善于用一门课以不同的形式融会贯通,多方面内容于一身,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同一个主题。中国人贵精,一门就是一门,当然也是极佳的选择,但美国这种科目安排的方式也是值得借鉴的。 然而,比较异同,美国终究还是多了中国那么一门,那就是表演。这一门课兼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感染力、号召力等的培养于一体,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当时我体验过一次几次表演课,都是在编排一个剧,Alice in wonderland,剧中有放声歌唱,有纵情舞蹈,有细节表现,也有场面烘托。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与文学没有关联?各种形象的表演,不需要科学的一臂之力?两个反问告诉大家,学以致用,在校园里,我们没有这样的表演课,却可以自己去实践,让学到的东西不沉沦在记忆中。 这7天的学习后我告别了OES这个美妙的学校,踏上了周游美国的路途。一路风尘,不觉得有多疲倦,因为一股精神力量支撑着我,那就是对母校的思念与牵挂,为这里的同学和伙伴,为这里的老师和教学。当我回来时,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就像牛汉先生所说,人不能忘本,外面的世界再好也还是外面的,不如自己的窝那么贴心。中国教育讲究中庸之道,严谨,认真,学术性强,理论性强,优点太多太多,为什么前面我都没有谈到?因为我们要更多的看到的是不足之处,取长补短,方能有所进步。当美国的自由主义开放性与中国的中庸之道理论性相结合,我们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这条路将很漫长,但并不是遥遥无期,从现在做起,本着南外的校训:做一个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人,或许一切都近在咫尺。你是否也幻想过有一天能静静伫立在英国这片安静的土地上,感受英国的人文情怀。本篇将为你讲述真实的英国游学感想,看看这些从英国游学后回来的人的英国游学感想,看看这些人在英国的真实见闻是什么,是怎样自信的说出英语,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的。
一、英国游学感想:课堂文化
英国的课堂看起来是自由灵活的,但是实际上每一堂课都有这堂课的教学指标,学校比较注重学生各方面技能的培养,并且学校有独特的授课方法和教学手段。很多英国游学感想提到英国的课堂内容丰富有趣,有一定的创造性并且学生大多数人可以参与到其中,这是中国教学还比较欠缺的一些方面。另外英国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关系融洽也是课堂文化的一大特点,师生之间是平等友爱的。
二、英国游学感想:建筑风格
英国的城市一般都保留着有古典气息的建筑,一次又一次的维修翻新但是都没有改变属于英国的人文气息,属于英国的传统风格。去了英国回来的学生在英国游学感想中说道:“英伦风格的建筑大多数都有很浓厚的教堂元素,给人的感觉是神秘、庄周、严肃,英国的教堂为哥特式,教堂顶端为彩色玻璃,显得很古朴动人。”
三、英国游学感想:人文情怀
“英国人的文明礼貌真的让我感到赞叹和由衷佩服。不论在哪里,都可以听到Excuse me、sorry、thankyou等词。在路上陌生人总是用微笑与你示意,在公共场合大家都自觉排队。”从这些真实的英国游学感想可以看出文明礼仪的意识已经融入英国人的血液中,英国人大多数比较严谨谦虚,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透露着平等的思想,尊重每一个人。这对去英国游学的学生的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回想起来,我能够有这个机会到英国去感受真正的英伦文化,真的要感谢我的父母。临行前,爸爸跟我说,你没走出去过,你会以为你看到的就是世界。”从国外游学回来后有人在英国游学感想中感叹道。确实,孩子需要在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遇见新的风景,然后成就新的自己。
在一个阳光柔和的下午,学生老师们都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登上了驶往广东的火车,他们对广东充满着美好的期待……
在这次的旅途中,铭刻在我心底的就是广州的“笑翻天乐园”、香港和处于深圳的华大基因了。
香港,于7月1日回归中国。我们前往香港时,要过几个关口,当乘坐的大巴车驶入香港时,我们发现香港使用的是繁体字,并且每个标牌都有英文,因此可见香港发达的经济。香港即使山地多,但是它是一个极其繁华的特别行政区。在绿油油的山坡上,不时就能看到几栋高大的建筑,香港是被海水包围着的,这就好像一片绿叶丛在蓝色的背景的衬托下不时被几朵白花点缀着,格外美丽。
香港人民的平均年龄比中国大陆的高,原因是香港人的自立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就算年纪大了,也要为自己的生计而工作,他们不依靠谁,一切靠自己。而且他们的品行都很优秀:排队时没有插队的,公路边没有乱扔垃圾的,公共场所没有大声喧哗的……
在香港,真的能学到许多。总有那么些人整天想着要找谁依赖着,可事实上又有哪些人能够让自己一直依赖下去呢?只不过是一时罢了,自己的路,总要靠自己永远走下去,不留遗憾!
华大基因成立于,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里面进行参观,在里面的多功能厅里,刘欢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基因的知识:可以通过基因来复活古老物种,可以通过转基因来研制出新奇的生物,而且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尝试着用好的基因研制出有利于人类的生物,工作正在进行时……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基因是那么奇妙,还有许多我们陌生的事物,有数之不尽的生命等待着我们去了解探索。而我们现在需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未知事物,增长见识。
在这次旅途中,我们出现过大大小小的问题:集合总有人迟到,不团结,爱低头玩手机,可在老师的督促下,同学们都一一改掉了,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
通过这次游学,我收获到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一路上的老师同学们的陪伴和关心,增进了我们的情谊,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真是受益匪浅啊!
每一次游学经历都是人生中非常难忘的时光,参加游学的学生能够全面感受体验这个国家的文化及生活环境,先检验自己的国外生活能力。
出发时,孩子们心中除了对游学生活的向往之外,难免也会有对亲人的依依不舍。飞机上睡不着的时候,我也暗暗告诉自己说,一定要把孩子们照顾好,不辜负家长的委托。但后面行程中发生的事情,让我对孩子们有了新的认识。
孩子们带给我的第一个惊喜是到达悉尼的第二天早上,大家办理退房手续的时候。开始以为他们收拾行李都要很长时间,但没想到从收拾行李到办理退房手续都是大家自己完成的,而且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有的小朋友还主动给其他成员帮忙。真是有条不紊,我呆住了。
在分到寄宿家庭之后,孩子们难免会有害羞,不敢开口说话的情况。洋爸妈们为了能让孩子们能更快融入家庭,为他们准备了很多节目:骑马,看海,包饺子…一系列活动下来,不到一天,孩子们就和各自家庭的洋爸妈们融洽相处,玩在一起了。
成长,也许只是一瞬间的事。
和寄宿家庭成员度过了愉快的周末之后,就是大家非常期待的校园生活了。这也是我比较担心的一个环节,怕孩子们来到异国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下子要和许多陌生的外国小朋友一起上课,会适应吗?
后面发生的事情证明,我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在一个有趣的破冰游戏之后,大家很快和当地学校的小朋友熟络起来,各自交到了外国小朋友,午饭休息的时候他们还会和外国朋友们一起聊天呢,好不热乎!
让我印象深刻是在澳洲坚果园的时候。能够和澳洲的袋鼠、羊驼亲密接触,孩子们兴奋不已。当然其中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考验大家的勇气。看到工作人员手中拿着的蟒蛇,很多同学惊呼起来,接下来就是勇气大爆发的时候了:谁敢也像工作人员那样上前去拿蟒蛇吗?开始我以为,有一两个人敢上前,就很好了。
的确,开始的时候大家虽跃跃欲试,但都不敢上前。过了一会,才陆续有人上前,表情虽万千,但终于,他们克服了恐惧心理,一一上前体验着勇气之战了。
成长,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不怕。
插班当地中学的生活,在角色扮演了解澳洲购物习惯,小镇漫步、篮球运动、板球运动等兴趣活动课中,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便到了在校的最后一天了。最后一堂课的主题是“感恩”,孩子们用精美的贺卡表达了对寄宿家庭的感谢,一张张精美的卡片,寄托着他们对寄宿家庭的美好祝福。成长,是学会感恩。
经过这一次的澳洲游学之旅,除了收获了沿途美丽的风景之外,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成长。或变得独立了,或变得开朗了,或变得自信了,或变得目标清晰了…这样一次有意义的游学,于我,于孩子们,终生难忘。
★ 游学优秀作文
★ 泰国游学心得
★ 游学趣事作文
★ 游学的作文
★ 新西兰的饮食文化
★ 出国游学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