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朝花夕拾(优秀6篇)
心得感悟朝花夕拾篇1
《朝花夕拾》这本书正同于它别致的名字,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时写下的一本脍炙人口的著作。人老了,难免会去回想自己昔日的美好时光,而童年正是人一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时候。回忆起童年的点滴,心中依然温存着往日的感觉,一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儿吧。
不同于高尔基那苦涩的童年,相比下,鲁迅的童年一点儿也不不乏味。在这本书中,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了,毕竟在课本中也曾细细品味过。在乡下,孩子们没有城中孩子的那般娇气,多的是一些天真懵懂。在百草园的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在园中,虽没有珍贵的东西,却不乏一些稀奇古怪的花草虫鱼。当然,枯燥用来形容鲁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合适不过了。只是稍稍的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发现。
小时候的我们也总喜欢和一些昆虫、动物打交道。喜欢蹲在草丛中观察蚂蚁搬运食物;喜欢坐在河岸边清点着身边游过的鸭子;喜欢在家人不注意时偷跑出去玩耍像鲁迅一样,童年里总是充斥着大自然带来的美好。
渐行渐远的童年将会是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琐碎的记忆重现在《朝花夕拾》这本书中,一起去体会鲁迅童年的美好,不一样的年代,童年却还是那般可爱。
心得感悟朝花夕拾篇2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属于散文。《朝花夕拾》就像是鲁迅先生的个人生活编年史。里面记录着鲁迅先生生活的一些很精彩、很有意义的片段!
《朝花夕拾》,富有者丰富的情感以及对于某一些事物的看法。一篇篇文章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让人感觉所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真实。整本书由内而外散发出了一种童年时代的天真之气!
我从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鲁迅先生那清晰、明了、简洁的写作手法。鲁迅先生用他那独特的笔调,记叙了他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好友的挚诚怀念,还很深刻的给予现实社会思考。
鲁迅先生在写到美好回忆的同时,也写出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性审视。所以,《朝花夕拾》是一本蕴含着特殊韵味的散文集。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另一篇则是《二十四孝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喜欢鲁迅先生在开篇不久,所运用的种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以及排比,运用的一位自然灵活。在用了诸多修辞手法的一段中,描写出了“百草园”的许多事物。精彩的修辞,使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乐园变得活灵活现。
《二十四孝图》,我喜欢鲁迅先生运用的讽刺与批判的艺术手法。这“二十四孝”中,有:孝感动天、清尝汤药,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等二十四孝。因为“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而这一篇,又重点的讲到了孝道,所以我格外喜欢这一篇文章——《二十四孝图》。
总体来说,《朝花夕拾》是一本好书!虽然很难读透其中的道理,但是值得一读!因为这是一本蕴藏着深刻韵味的书籍。
心得感悟朝花夕拾篇3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假期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初读》朝花夕拾》不觉得这像一本名著,反而觉得像是一个朋友在与你闲聊家常,鲁迅的作品能够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一个以笔代枪,同恶势力不屈抗争的伟大斗士,此刻成了一个远游归来的慈爱温和的长者,在自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和心灵的家园中轻轻拂去岁月的积尘,而后,气定神闲地娓娓道出一个个生动清晰的故事,一个个鲜活形象的人物——长妈妈、衍四太太、五猖会上的无常、百草园中的美女蛇……
在这个摇曳多彩的记忆里,我最爱留恋徜徉的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充满了生趣的小小百草园。
幼时的鲁迅,不时到园里的泥墙根去捉蟋蟀,常常拔起何首乌接连不断的根,为贪嘴而去摘带刺却酸的覆盆子。童心总是充满无穷的好奇和探究的渴望,小小的百草园给了他无尽的欢乐,幼嫩的心灵也因此变得新鲜透亮。
读》朝花夕拾》,我也真正领悟到,正是大自然和淳朴的乡民给了幼年鲁迅美和爱的启蒙,使他拥有了一颗丰富细腻而向往完美的心灵,并丝毫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粗糙麻木。以致二十多年后当他回忆起故乡的旧事与童年的乐园,哪怕是对其中的一草一木,依然充满了深深的眷恋。
鲁迅先生留存于世的诸多作品,》呐喊《野草《故事新编》等,这天读来依然令人难以释怀。在如今物欲横流的尘世中,人们夜以继日地为名利而奔波劳累,为情感而困惑烦恼,又有多少人早已忘记了花草的芬芳,鸟儿的啁啾,忘却了人始终是来自自然而又归于自然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规律呢?
在喧嚣嘈杂的都市中,在容易迷失自我的生活里,送你一本》朝花夕拾》,愿你的情绪变得平静而释然。正如书名“朝花夕拾”,这本书就是在长大以后,把自我小时候的琐屑一点点拼凑起来。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事,因为有了爱,鲁迅做的最好。
心得感悟朝花夕拾篇4
我对鲁迅先生的文章很感兴趣,因为他的文章中有许多有趣可爱的地方,比如本文中的墨猴和隐鼠,文笔十分简练,墨猴的动态却尽显眼前,好像它就刚“舐尽了砚上的余墨”似的。隐鼠也十分乖巧,“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踝”。
隐鼠的活泼可爱就为下文鲁迅得知它被猫吃去了的“愤怒而且悲哀”作了铺垫,为他的“仇猫”作了很好的解释。
鲁迅先生仇猫,他在文中清楚地列举了三个原因。一,猫的性情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总有一副媚态。三,它吃了鲁迅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文字精练,论点论据俱全,立场鲜明,一目了然。我们写文章也要这样,要立场鲜明,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鲁迅先生的儿子写了一篇文章,他说现在青年的一代,如果你去问他们“鲁迅是谁?”他们就会说“横眉冷对千夫指”呀,“俯首甘为孺子牛”呀。这太片面,不是真实的鲁迅。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革命性开始逾越他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而得到了特别的强调。其实鲁迅是个根本的文学家,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是很高的。我们应该全面地学习他的文章,多关注其中的文学精髓。鲁迅先生那精练的文笔,有趣的传说和风趣的语言将带领我走近鲁迅,走进他的心灵。
心得感悟朝花夕拾篇5
这几日,我读了几篇《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感触甚深。
《朝花夕拾》的作者,是大家熟知的鲁迅先生。此书是他追怀青少年时代的往事而作的,既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还写了戊戍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一些事情。
说到这本书,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初一时学到的一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是摘自其中。文中的菜畦、皂角树、桑葚、还有鸣蝉、黄蜂、叫天子等等想必大家还记得吧!还有冬天作者与闰土父亲捕鸟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但终究还是要告别它们,作者来到了三味书屋,在那虽然没有这么多妙趣横生的东西,但也能折腊梅、寻蝉脱,还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 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也在我心中产生了共鸣。
而此书中的故事远不止这一个,从《狗、猫、鼠》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都是作者童年时代的往事;而从《父亲的病》到《范爱农》则是作者青年时代的一些经历;《琐记》便是作者在青年时代的抉择,而最后两篇则是对师友的怀念。每个故事都充满妙趣、耐人寻味,而且又能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
而在这散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二十四孝图》。文中写的是:作者本来就是一个对父母极孝顺的人,不过只因那时年幼无知,对“孝”的理解还是浅层次的不全面的,认为“孝”很简单。后来,长辈送给作者一本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上面有古代所传的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自从得到了这本画册,作者才知道“孝”其实很难,但看到后来,作者感觉到古代的孝道带有封建礼教性质的,反而出现了反感,像“诈跌仆地”、“郭巨埋儿”之类的“孝道”更是让作者感到不可思议和害怕。“郭巨埋儿”讲的是有个叫郭巨的人,家中本来很富有,后来父亲去世了,他将财产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却还供养母亲,后来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他考虑到本来吃的就很少,再多了一个孩子,母亲就吃得更少了,于是便埋了儿子,从而来供养母亲。这在当时看来可能是一种孝道,但如今看来却有点让人无法接受,这种行为愚蠢之极,残忍之至,作者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小孩也是人,也是生命个体,这种以牺牲一种生命个体来保全另一种生命个体的孝道行为让作者感到厌恶和反感。
二十四孝中还有一些故事在当今社会也是不可取的。例如:“老莱娱亲”和“诈跌仆地”;但有些也是可以借鉴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还有一类,便是像“卧冰求鲤”、“哭竹生笋”,对我们来说也不再必要了。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儒家人的心中,“孝”的地位十分高。而有些统治阶级十分推崇儒家思想,万事孝为先,以孝立国,自此才出现这么多令人厌恶的事,这也使作者不但不想做孝子,而且怕自己的父亲去做孝子,更加怕见自己白发的祖母。
“孝”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而有时却因为某些统治者个人的见解,使得“孝”变得十分丑陋。为人子女,我们的确应该孝顺父母,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当今社会,古人的某些“孝道”未必我们能全盘接受和传承。像郭巨那样杀死儿子来孝顺父母以及像王祥那样冒着被冻死的危险来孝顺父母的思想和行为已不合情理,也招现人唾弃。其实,我们只要心意到,“孝”自然也会到。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在于批判这些旧思想,旧道德。他正是要告诉我们新时代要有新思想,那些陈腐的旧思想应该被摒弃。
《朝花夕拾》中十则故事每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耐人寻味。
心得感悟朝花夕拾篇6
村庄的小道上,几棵_子树上没有一片树叶,而是落满了皑皑白雪;屋顶的边边角角、门前的石阶和窗户的木棱上洒满了层层雪白;墙壁的缝隙和路边的废石中塞满了洁白的“棉花团”。远处隐约可见的群山万壑仿佛一峰峰落雪的驼峰一般。
在这洁白无瑕的世界中,时间仿佛停止。可路上两串新踩的脚印告诉我们时间仍在流失;向着脚印追随,一老一小引入眼帘。在世界的包裹中,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单。
凄凉中带着一丝丝凄美的封面引起我的遐想;难道这就代表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吗并不是这样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这是鲁迅先生欢乐的源泉,但也是埋葬他欢乐的坟墓。没错,鲁迅先生欢乐的回忆仿佛都发生在那里,同时也在那里戛然而止。
“油蛉在那里低唱,蟋蟀们在那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天真活泼的话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产生共鸣,带给了我无限完美的幻想……
我仿佛看见幼年的鲁迅奔跑在百草园中,追捕着蝴蝶、偷看着小虫、机灵的爬树、努力的大笑……但这一切的完美被瞬间打破——正如鲁迅先生自我所讲的,被不幸的送到了三味书屋。那个私人学校好像剥夺了孩子欢乐的权利。于是,这乏味的读书生活引起了幼年鲁迅极大的不满。
★ 朝花夕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