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精品8篇)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精品8篇)】,供你选择借鉴。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篇1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篇2
我愿意称苏东坡为中国历史上顶受老百姓喜爱的人。他实实在在,平易近人,一举一动都让百姓暖心。
他是文学家,是书法家,是士大夫,也是那个山野间迎着雨走的农民。像一阵清风,吹遍了华夏。这阵清风曾吹度杭州。杭州,这如今如诗如画的城市,在以前却是洪水泛滥,灾荒四起。西湖更是淤积严重,草漫湖面,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用水。于是苏东坡多次上奏朝廷,多方筹措治湖经费,带领军民疏浚西湖,并亲自设计,将清理出的污泥变废为宝,修成了著名的苏堤。
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他还把西湖周边的湖面划分成各个区域,分给那些社会上的闲散人士种植菱角,既可以保持水面清洁,又可以增加税收。这阵清风曾吹度黄州。苏东坡被贬黄州的时候,仍持乐观心态,创新了许多美食。他在此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除了最著名的东坡肉,他还发明了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羹、东坡饼、东坡蜜酒等等。这阵清风开辟了新的天地。他训诫门人秦观不要学柳永词之软媚风气,以“自是一家”。他首先在题材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舞筵歌场的“艳科”;豪放词风的创立也转变了词坛上的浮艳之风,给词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气象,提高了词的气格。他《与鲜于子骏书》中写到:“近却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他这种乐观的心态,这样勇于创新的精神实在是很可爱,很令人佩服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他早已化作了西湖的苏堤,化作了中秋的圆月,化作了一个时代的清风。他的创新精神也早已由那石碑上的刻纹,字帖上的印迹,穿越了千年。
我合上书,抬起头,看见了深邃夜幕里倾泻下一片如水的月光。怀子瞻。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篇3
苏东坡如今的家喻户晓,大多来自于诗文,而我看来,他的文章贵在一个“恰”字。何为恰,毛泽东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不多不少,刚刚好。苏轼的文章正是如此,他从不会像而今的我们一样,伏在案头不知如何下笔,半天写不出来个题目,苦思冥想憋出几百字来交了了事。他从来都是行云流水,行至心头一亮之处,便笔走龙蛇一作,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文章练达,立意深刻,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让人读之朗朗上口,眼前一亮,颇有胜读十年书之感,而又绝不晦涩难懂,这便是文章之恰。如《赤壁赋》中最后一句“不知东方之既白。”全然写出苏子之率真任性洒脱之天性,而“不知”二字又描绘出他物我两忘之崇高境界。文章戛然而止,又怎会不让人瞬间悟其所旨,大汗淋漓,拍手称快!
而“恰”之来源除了文章排布之巧妙与拿捏之感外,更重要的,是要与文章内容产生极其深刻之共鸣,你对它有独到的见解,有深刻的理解,甚至只是简单的喜爱,你要想写它,愿意写它,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感觉告诉你:快,快把它记下来,写出你内心的想法,快!于是,你写出一篇文章,你想你所想,记你所记,就算文字并不华丽优美,但这时你已经赢了,因为朴实无华的真情实感总比虚无空洞的修辞丽藻要好得多。有些文章使人读来美则美矣,毫无心意,便是此因罢了。
苏东坡之伟大,更在于其思想的高度与其远见卓识。同在一叶扁舟之上,共遇人生之磨难,凡人只能感其生命之渺小短暂,苏子却能跳脱孤舟,跳脱赤壁,跳脱人生,站在宇宙之外悟出:世间万物,皆为永恒。如此大家,怎能不让人佩服!而对于王安石之变,大多人认为苏轼在其中充当了所谓保守派,其实不然,正因为其思想的不保守,使得他看得更远,才促成了他行为上的保守。在王安石变法的一开始,他便看出王安石心中充斥的极权主义,他一上台,便开始清除异己,他的新法,他的初衷是好的,但似乎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从未站在国家与人民的角度去思考,苏轼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知道这样的变法不会成功,更会危及国之根本。他的赤子之心让他成为了世间万民的辩护人,于是这位百姓的辩护人便毅然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甚至于他赖以生存的朝廷的对立面,与世间万千芸芸众生共进退。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篇4
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最初的阅读动机无非是消遣下时光,至多见贤思齐而已,可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感到收获远不: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可敬、可爱又可亲的真实的伟人形象,看到了一段最纯粹文人在最复杂朝廷里的宦海沉浮史,看到了人性与命运的抗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看到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看到了至真至善的赤子之心。
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序言,直接便可作为的散文去读: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利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建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苏东坡的一生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但在气势上,他确是地道的中国人气质······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以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可以维持众生万物······本书或许不是非常严谨考究的历史传记,因为其中有浓郁的文学成分,虽全书是按苏东坡一生的时间推进而演进,但某些事件和人物常会穿插出现,而且书中有不少一看就是逸事传说之类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书里面有讲苏东坡暗恋堂妹,这是令人感觉非常奇怪的事情,当时觉得不太可能,后来上网一查,发现有人对此大肆批评林语堂,我不懂历史,也不知这是否是林氏对苏东坡极具八卦色彩的独创观点。其实这样的书,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其实苏东坡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传奇,这种浪漫的传记写法,非常适合写苏东坡这个人。
苏东坡一生的关键词是:达观,刚毅,慈悲。这三者共存一体,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后人评他集儒、释、道于一身,这种评价是极高的,就是说他性情思想上,兼具了三教的精髓。他之伟大见于正史,见于他的文学,也见于民众间千载流传的故事之中,我想这是一个中国文人能做到的境界。他的一生极其坎坷,但后人不太想用“悲惨”之类的词语去形容,这是因为不管在哪里,他似乎都是快乐的,他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从繁华的杭州,到荒凉的岭南,一生之中,他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哪里?在我的想象之中,朝云可能就常这么问他,他的回答自然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漂泊的一生中,有六个重要地方,我身在杭州,另有五个没去过,如果可能,我真想每个地方都去走一走:
眉山——他出生的地方,一个人杰地灵的小城,蜀地古有有好学朴质之气,又无浮华虚饰之风。杭州——苏东坡最喜爱的地方,第一次来,他留下美丽的诗文,时而独自在山间寻僧访道,时而又与文人墨客泛舟西湖,正是才学风流最盛之时,他带走了朝云。第二次来,他当了一个很好的父母官,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展现了工程师的天赋,西湖因他的工程而秀美了千年。
常州——他去世的地方,这也是他很喜爱的地方,每次南北流离,都要经过这里,而他购置了田产准备养老的地方在宜兴(当年算常州府)
黄冈——苏东坡被贬黄州,他在这里开荒种地,东坡居士的名字从此而出。在破破烂烂的居所,他吟出“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他在大江之上思考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真谛,写下雄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空灵的前后《赤壁赋》
惠州——中原人谈之畏惧的岭南蛮荒之地,其实也是物产丰饶,终年温暖的好去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惠州流放的岁月里,苏东坡在罗浮山求仙访道(或许他只是为了好玩,比如炼丹),他自己盖房,种果树,甚至学习酿酒······此时的苏东坡,只携一幼子,以及朝云,现在他的伴侣只剩朝云一人,他们的精神之爱升华到了极致,他叫她“天女”······
儋州——千年以前,这里是真正的不毛之地吧···他在这里,依然达观快乐,他说饿了可以吃阳光······
当年我对小鸥说我没偶像,不特别崇拜哪个人,现在想想,倘若真要树立一个偶像,那就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篇5
苏东坡传,其实是一本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国古人传记。林语堂用英文记录下了这位千古文人的一生,语言颇为新颖。毕竟,很少有人用西方人的价值观来评点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苏东坡的。
书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倾慕仰望之情溢于言表: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苏东坡可以说是宋代为数不多的文政兼擅的一个人,也正是这出人的才干给了他一段坎坷的人生旅途。他的文采,用林语堂的话说,堪比西方文坛巨匠莎士比亚,以人物论,有好似英国小说家萨柯雷。他在政坛上叱咤风云倒有几分像法国的雨果,而他动人的特点又如英国作家约翰生。光从这点看,便可知苏轼此人令人捉摸不透的个性与人生。
说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起王安石。这不仅仅因为他们二人都是宋代闻名于世的文学家,更在于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不断地为那段复杂的历史争论。林语堂则对王安石的认识是非常消极的,几笔把他勾勒成了一个政坛上的小丑,将北宋衰败的原因几乎全盘归结到他的身上。的确,王安石的变法没有达到他心中的效果,林语堂是这样解释他的失败的:“任何法西斯极权主义的变革永远是打着所谓‘人民利益’的旗帜,却与人民的想法背道而驰。这样的变革是不会成功的。”法西斯极权主义和王安石变法的联系似乎在历史书中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比喻也许是出于为苏东坡辩护,但却令人对王安石新政有了形象的理解。
苏东坡与司马光一样,是极度反对新政的保守派。然而,他们的命运却被改革时的当权者随意践踏,“元佑党籍碑”也榜上有名。为此,林语堂深感不平。因此,书中不仅仅否定了王安石的政治观点,连他的文化功底也不放过。王安石的《三经新义》被说成是他的小儿子与一群“政治走狗”仓促编成的,而且错误百出,但参加科考的学子能否考中就取决于能否作他这本书的应声虫。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篇6
苏东坡是我非常敬佩的大文豪和大学者,他在多个领域都是文艺上的佼佼者,例如书法、诗词、散文等,都成为了大家,并且他还是一个美食家,善于品尝和烹煮,他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个天性乐观的人,早遭遇了不公平和排挤时,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乐观坚持的做学问和生活着,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
苏东坡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也是举国闻名的散文家苏洵,但苏洵在科举的道路上走的非常不顺利,名声大却不善于科考,因此父亲对两个儿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结果苏轼科考就中了榜眼,而根据历史记载,考官欧阳询害怕实际上第一名的苏轼是自己弟子曾巩,从而引起学子门的质疑,于是就改判为榜眼,结果发榜出来居然是苏轼,也就是说苏轼是实际上的状元。
苏轼在政治上头脑清醒,既不属于鹰派,也不属于鸽派,因此遭到了两派的打压和排挤,不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都认为他是政敌,因此他曾经也遭遇过的乌台诗案,好在宋英宗下旨赦免了他,这些遭遇不过是政敌的攻击罢了。
苏轼在朝廷树敌很多,因此一再被贬,并且被贬到当是称之为九死一生的蛮荒之地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但苏轼不仅没有就此颓废和失望,更加坚强的活着,为当地的百姓办学和教化,此后海南也出了一些进士和举人,这都是苏轼的学生,可见文化的影响力之大。
我要像苏东坡学习,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为自己的人生添加光彩!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篇7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真的是毫无头绪,而且也读下去,便将它暂时冷落。可如今我又想起苏东坡,我渴望了解他,于是再次翻开了这本《苏东坡传》。
苏东坡的这一辈子可谓是吃了不少的苦头,所以我称他为“苦了一辈子的诗人”。但是尽管生活困苦,他总是豁达乐观,所以他那无人能敌的阳光心态也是拜吃了太多苦头所赐。
在一零三六年12月19日,这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了。苏轼在他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而他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苏洵败在了需要有相当的艺术情绪的做诗上,这一点苏东坡比他强。果然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在苏轼与苏澈刚二十有余时,和父亲已是朝廷命官。只是,这时的苏东坡初入官场,还不够成熟老练,他的妻子帮了他不少忙。苏夫人能够看出别人的短处,苏东坡恰恰不能,所以妻子对苏东坡的忠言他也听。苏夫人或许是参透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橘”的道理吧。
苏东坡这位伟大的诗人,最令人喜欢的一点便是乐观。因此,小人章惇和看苏东坡不顺眼的人十分烦恼,他们竟也无奈苏东坡。当苏东坡只剩间破房子时,却更加逍遥自在了。苏东坡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有一句话为“月色入户”,可见房子之破,连月光都投进来了。可下一句为“欣然起行”,苏东坡竟满心欢喜,像老朋友来家坐坐一样,起了床,踏着月色,找好友张怀民去了。所以你看,这位诗人多么独特!
苏轼,让我叫一声你的名字,尽管你如昙花一现,但你留给我们的记忆与回忆,不会淹没在时间大海里,你将永远住在人民心中,这朵美丽的花将永不凋零。
苏东坡传的心得体会篇8
苏东坡传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十分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并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异常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终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 《苏东坡传》有感
★ 苏东坡传》读后感
★ 随笔苏东坡传
★ 苏东坡传读后心得
★ 苏东坡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