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心得有感8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保护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帮助我们追根溯源过去的辉煌历史,更能提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烈的自信心,激发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从而创造更为辉煌的未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承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奋斗谱写出了一曲曲壮丽史诗,每一次进步中都闪耀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两汉时期儒家文化高度发展,从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到隋唐时期长安城发展为世界的文化中心,从两宋时期文化广泛传播到明代的万国来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印鉴着中华民族的繁荣进步,给予了华夏儿女深厚的精神寄托,见证了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孕育和生长,散发着耀眼光芒。提起古城西安,就少不了先秦文化、大唐文化,脑海里立马就涌现出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关键词”,“长安文化”也融入了西安的城市发展,融入了西安人民的生活,成为了城市的一张名片;提起“锦官城”成都,三国文化、茶馆文化都会让每一位成都人找到由衷的归属和认同,一说起这些文化,每一位成都人都能发自内心地“摆”上“龙门阵”。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载体,而文化就是根植于一个城市的“灵魂”,见证着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积淀着人们的智慧,寄托着人们的精神。
文化是城市最为靓丽的名片。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一个城市的魅力能经久不衰,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强大力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扮靓城市的发展蓝图,浸润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生命力,把城市真正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座城市照亮世界、温暖人心的“长明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是打开世界的“钥匙”,另一方面也是留住乡愁的“记忆”。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一座城市能否保持长盛不衰、屹立不倒,在融合多元文化的同时,必须传承发展好自身独有的历史文脉,如果都是“千城一面”,就无法激起人民群众对所生活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要保护好那些承载历史的老地方、老物件等文化“记忆”,进一步讲好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奋斗故事,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光彩。
文化是永不过时、永不褪色的,只会在传承中更加灿烂、更加耀眼。要点亮文化这盏“长明灯”,以文化温暖人心,以文化激励斗志,以文化凝聚力量,让奋斗中的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远景。
泱泱华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虽历经岁月沧桑,却更显芳香。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已经历了两年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在数字化与传统书写冲突尖锐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抛弃传统的书写转而依赖于键盘,不必再传承中国书法?
在我看来,中国书法必须传承和发展。对中国书法的废弃,会严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数字化的今天,我们应该认真解读中国书法的内涵,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圣火更好地传承下去。
中国书法生于文人的世界。文人们用优美的线条、刚柔兼济的笔锋对汉字进行艺术化创造,将其形态与意蕴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且看颜体,停而不断,直而不僵,弯而不弱,正气凌然,展现出其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的气质;而怀素的狂草则全然不同,笔画简练飘逸,潇洒自如,无需刻意而为,笔下自有一番乾坤,展现出的则是其存天地于心的浩荡,以及遨游天地无所待的逍遥。可见,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形式,更是历代读书人展现自身审美与理想的重要途径,也是读书人修身养性,积极入世的重要表达。
中国书法长于文人的世界,兴盛于文人的时代。从追求曲线美的金文书法到派别众多的两汉书法,我们看到了读书人对于书法的热爱与初步探索;从平和潇洒的魏晋书法到刚健大气的隋唐书法,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繁荣,更是一代又一代文人对于前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书法艺术能够拥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在于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继承与大胆创新。
从这番对中国书法的解读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书法之所以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正是因为中国书法融入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内外兼修的人文情怀。而天人合一、内外兼修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中国历代书法爱好者把中国书法这种中国传统文华的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内外兼修之根紧密连接起来,中国书法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作为新青年的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数字化与汉字书写和中国书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应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内外兼修的情怀融入书写和书法中,将书法的精髓融入到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将数字化的快速传播等优势与书法发展相结合,促进二者共同发展,和谐共生。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大中华。中华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正是因为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表现形式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其中。新时代的青年们,我们更应该深刻解读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内外兼修之根,更好地传承中国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愿中国书法,更具魅力;愿中国文化,与天地并存;愿中华文明,与日月齐光!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注重党员教育平台建设,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产业资源和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党员教育“红色学堂”“致富学堂”和“廉政学堂”等基地,让党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依托“红”的资源,打造党员教育“红色学堂”。注重挖掘本县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围绕“挖掘好、保护好、宣传好、用得好”的目标,把修建红色革命遗址、传承红色基因和打造区域特色红色党员教育基地结合起立,重点修建打造凤山第一个苏维埃纪念馆、红七军二十一师秘密兵工厂遗址、八龙革命遗址、姜茂生将军故居和中亭乡“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践基地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把“红色地标”建成党员家门口的“红色学堂”,让广大党员有地方聆听特色党课、铭记红色历史、汲取前行力量。如:中亭乡中亭村依托当地红色历史资源,建成自治区级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以来,有县内外各级党组织158个7900多名党员到基地开展党员教育活动。
立足“山”的实际,打造党员教育“致富学堂”。坚持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以“党建+产业”为抓手,立足丰富的山林资源,把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相融合,注重在核桃、茶油、林下养殖等产业链上建基地,累计建立特色产业党员教育示范基地10个。通过党员教育教学与现场观摩、教学实践、示范带动、技术推广有机结合的方式,注重把党员示范教育基地打造成党员致富能人的“孵化基地”、贫困党员群众的“致富学堂”,累计培育党员能人118人,不断提高党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发展能力。如:中亭乡陇弄村立足半土半石山地的实际,大力发展茶油、核桃产业,采取“支部+党员+农户”的模式,打造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邀请党员技术专家到现场指导,为党员群众传授种植技术,带动贫困户199户921人脱贫致富。
用好“廉”的文化,打造党员教育“廉政学堂”。深入挖掘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的廉政文化资源,把廉政文化与本地民俗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展示老前辈的廉政事迹、家训家规等内容,进一步发挥家风家训等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党性修养中的作用,丰富党性教育内容。同时,注重扩大廉政教育的覆盖面,把各基层党组织的党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前移到“廉政学堂”,建立体验式、互动式的廉政教育“实践点”,让党员干部“零距离”接受廉政教育。截至目前,全县各基层党组织累计在“廉政学堂”实践点开展“情牵老党员、共享基层党建新成果”敬老爱老、“传承优秀家风、助推乡村振兴”等主题活动约105场5200人次。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守住“根和魂”,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绽放出“盎然春意”,是当代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以“留史”,保护文化的源流根基。与文相会,与史为友。唐诗宋词的不同风韵映射出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文房四宝的雅致意趣蕴含着文人匠心。可以说,文化是与过去的“对话框”,既刻录着历史,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一羽之轻无以飞,一足之力无以至,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妥帖地“收藏”好这些“家珍”,把文化的源流根基保护好。保护在心更在行,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让保护传统文化成为自身的生命自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重要使命。惟其如此,才能让延展文化根系脉络的土壤更加坚实,让文所留史,永绽光芒。
文以“接力”,传承文化的民族基因。文化是精神的宝库,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也是民族自信与自豪感的源流。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足音接续着文化的民族基因,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的民族基因是团结精神的构成部分,一脉相承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硝烟远去,精神永存。中华文化里的民族基因是接力“火炬”,而中华儿女是民族精神的“接力手”。防控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向世界展现了泱泱大国的民族凝聚力和“了不起的中国精神”,英雄故事不绝于耳,民族风采举世瞩目。我们的民族文化“可敬、可亲、可学、可用”,把民族精神的“活教材”学好,才能把文化的民族基因传承好,借文化之力铸精神之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文以“聚能”,发挥文化的资源优势。文化的多样性放射出巨大的魅力与能量。文化包括服饰、习俗、饮食等多个方面,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比如蒙古人擅长骑马射箭,新疆人擅长载歌载舞,福建人擅长饮茶之道,不同节日里更有迥然不同的纪念方式。利用好各地区鲜明的文化资源优势,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文化旅游业已然成为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风向标。将文化资源与当地旅游业深度融合,能够充分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让文化成为拉动地区发展的强动能,迸发出更大的辐射能量,发展更多“小木耳”“小黄花”等特色产业,成为挑起“金扁担”、满载“幸福粮”的重要力量。同时,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也是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是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方式,聚合的也是自身的发展之能。
文以“载道”,丰富文化的实践形式。实践形式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打造的是文化的亮丽“名片”。无论是展现中国美食文化的李子柒,还是《经典咏流传》里的歌咏诗篇,亦或是以唱演秀来弘扬传统文化的《国风美少年》,活泼有趣又多姿多彩的文化实践形式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视觉与听觉的声色交织,让传统文化更“火”的同时,也让其更“活”。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意蕴深远,要以兼收并蓄的丰富实践形式,把中国故事讲得生动、说得细致,“老生常谈”而新意常在,声动华夏、道传四海,老树抽新枝,枝上结新花,让中国的文化之“道”与时代活力并肩,走出“家门”,走得更远。
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我们当继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扬好中华传统文化,致力于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让文化的“盎然春意”舞动四海,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我的故乡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龙台镇。我喜欢称它为“龙镇”。龙台镇地处德阳市中江县中部,正如这个地名,龙台镇的山水条件优越,更有着中华优秀传统的龙文化。镇中多处遗址颇具古香古色气息,它也是武术之乡,我每年都会去看镇上举办的武术节活动,看着一套套的“龙功法”——道家龙门七八缠丝九步连环(七八 九步拳法)、道家龙门四门拳、道家龙门青龙出洞······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一首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会唱的一首歌《龙的传人》,“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这首歌便回响在我的耳畔边,坚定有力,雄浑豪迈······,当然,“古龙镇”里面也有龙的传人。
在我们班上,就有一个“龙人”,我们经常叫他“锦顺”。在一次班会演讲上,锦顺他说:“在我小学的时候,我还是个圆墩墩的小胖子,不仅体育差,学习还不冒尖儿,因此在班级里备受别人的嘲讽,但我从来对自己不失望,我只是做最真实的自己。我在班上,只要是老师吩咐的事情,我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认真地做,而且还要做得又好又快,从来没有欺骗过谁。我一直默默努力,尽管没有看见什么成效。直到六年级,我因为自己的努力,成绩终于有巨大的进步,在那一年,我开始接触篮球,也让我爱上了篮球,爱的很深,篮球给了我动力,给了我自信,自己的一身“肥肉”逐渐消失,我开始被别人尊重,一直到现在。现在,我回想起以前的自己,我很庆幸,庆幸当时没有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而放弃。如今初三的我,学习和体育都不错,性格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很开心,只要努力拼搏、积极进取,谁都可以闯出一片天地。”
在初中三年的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感受到他身上传承着龙的文化和精神。每次课间,我都会在操场看见锦顺在打篮球,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身影,他一如既往地挥汗如雨,每天练习打篮球,一打就是半个小时,有时他还自创花式篮球打法,他非常享受篮球带给他的快乐,看他纵身一跃似“飞龙”,身姿矫健,篮球在他手上变得有魔力一般,与他合为一体,篮球离开他的手,形成了一条完美的抛物线,篮球进筐了,这时,我感受到了他如“飞龙”般要向上进取的力量,看到了努力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学习上,锦顺也是大胆创新、勤奋努力,他经常为一道难题思考半天,最后那些难题都被锦顺迎刃而解了,一道题就算他做出来了,他也不局限于一种思维,他会思考那道题最简单、最合适的解题方法,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他总是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正在传承着龙文化,他就是龙的传人,我也看见了社会上许多人也都在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都是龙的传人。
我们是炎黄子孙,流传着祖辈的基因,更是新时代的青少年,我号召: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养成坚持、勤劳的品质,遇到挫折不气馁,有点进步不骄傲,不沉迷于一时的成功,大胆创新,积极进取,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龙镇里面有龙人,愿我们做一条真龙,继续光大龙的精神,永永远远做一个货真价实的龙的传人!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近几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越来越重视。也开办了许许多多的活动,以多样化的形式在生活及学习工作中向人们传递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通过下列事实来证明它横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作比较。
因此,中国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等保持固有的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引起了许多历史题材影视剧在电视上播出的热潮。它所接触到的方面比较广泛:历史的真实性,中国文化的传统性等。当然,这也少不了一些诗歌比赛、名人的演讲等。
总之,在这些所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有褒有贬,不见得全是好的,这其中必定有一部分是劣质的。
有些历史剧,兼顾了当时的史实和传统文化。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相关的历史事件,还有当时人文文化精神的风貌。如前两年的一部抗日剧,讲述的题材是某一个地区的抗日史实,以及当地的文化艺术——戏剧。将两者串联起来,既不单调,又不乏味,剧中的史实很好的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当然,也有一些历史剧,它既不尊重史实,又不考虑剧本的合理性。完全只为了那所谓的收视率。这些影片虽然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但容易误导观众,使其不能真正了解到相关史实和传统文化。记得原来看过的一部古装剧,他里面的内容或场景,大部分都不切合实际。有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将军被落入绝境,将手中的剑扔了出去,杀死了前面一大片的人群,剑又飞回来了。他接着又蹦上了云层(怕是想和太阳肩并肩),落下来时又震死了一群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但必须批评指他们。因为他严重偏激了传播传统文化的鞋子路线,严重跟主题脱轨。使其成为了满足私利的一种手段,只讲求收视率所带来的金钱价值观,而抛弃了传统的务实性。
在这一热潮中,必定也少不了一些名人的演讲。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例如,文艺名人在演讲中,只取决于演讲的题材能够带来的现场效应,而偏离了历史及现实的主题色彩,老一辈的名人见证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兴与衰,见证过历史,加以比较必定会有“优”“劣”之分。
又比如在一次诗歌比赛中,一位名人在开幕式上向人们阐述了什么是诗,诗的特点,诗的灵感来源于相关的人或事。通过诗的寓意向人们传达了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思想,既达到了普及传统文化的作用,又使人们对诗的理解更加清晰了。
再比如在一次演讲活动中,一个人演讲的题材是古著《道德经》。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很有内涵的演讲。结果,他只说这本书好,好在哪儿也不说明。背离了《道德经》中应该阐述的观点与传统文化的相对比,使听众能够从中悟性到“道德”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了一个不好的结果:听众既得不到有用的信息,又浪费了时间。
综合以上说明和例子,我们得出结论:在传统文化的普及中,不管是演讲、还是诗歌比赛一定要结合实际,并且与主题相适应,脱离了“传统文化”这一鲜明的主题,不就使其成为一个满足私利的工具罢了。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文明古国。具有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由中华各族人民共同书写创造,内涵丰富,从未丧失过它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传统文化呢?它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但它又与历史文化有所区别:它对人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还存在于现实中。
传统文化被称为中华文明之“根”,不单是因为它对于历史发展保留了其文明成果,同时也是因为它对于现实也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如“以和为贵”、“实事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思想仍沿袭至今,它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至今“平等”、“和谐”仍印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旗袍,更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已将它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从古至今,它代表着中国女性的古典韵味,标志着独具特色的东方时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那具有永恒意义的美,让世界为之倾倒。
但传统文化就全部是积极的、先进的吗?任何事情都是有其两面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决定了其对当今社会也有消极的影响。好比古代西汉时尊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于是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过于追求道德修养而忽视自然科学,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道德至高无上的观念把人的兴趣引向了道德修养和政治活动,而不是引向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物质世界的剖析;这种极端的思想直到现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因此,我们更应辩证地看待传统文明,抵制腐朽文化,改造落后文化。
而如今,各种思潮鱼龙混杂。如何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代科学的发展,信息全球化,外来文化的进入,难免让国人随波逐流,忘记了怎么去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去与外来优秀文化借鉴、交流,博采众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用心解读传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在当今社会中抵御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的同时,不忘中华文明之“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做新时代的建设者,让传统文化一脉相传,欣欣向荣!
我一定带你去北方,在黄土高坡上引吭高歌,吼一声秦腔,抖落一声黄土,唱响安塞腰鼓的劲律。在夕阳下,与你一起看那滔滔不绝的黄河。
——题记
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漫步在黄土高原,嘴里轻唱着这首歌,我来到陕西安塞县。这里到处都是黄土,踏上凸兀的黄土高坡,犹如踩在男人裸露的胸肌上,万仞沟壑是你股股血液的流淌,沉睡千年的巨人啊—黄肤色的女人,匍匐在你枯竭的躯体上,千年的爱,万年的情,来滋润你那干裂沧桑,她要让这片贫瘠的黄土地,散发出缕缕芳香。
春节的气息愈来愈浓烈,腰鼓的声音也愈捶愈烈,不由得自己的步伐逐渐急促,敲打锣鼓的汉子们高大威猛,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他们在空中自由地摆着舞姿,黄土飞扬,显得多么豪迈。在轻轻的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然一挥,我开始睁大了眼睛,害怕错过奇迹的一瞬间,一声破天惊的巨响刺进了我的耳朵,鼓点不断的急促,我的内心仿佛跟鼓点般狂跳,使我有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的人的脸上挂着喜悦的表情,有力地甩动着红布条,每一个舞姿都不断的匆匆变幻,飞扬的黄土衬托着人们的热情与淳朴,我站在这群勤劳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震撼人心的奇迹,他们就像一团神秘的音符!一首昂扬的歌曲,让你无法自拔……
大自然却给了这毫不起眼的黄土无限的力量啊!
母亲河—黄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在北方的黄土高原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几”字,你们瞧,那黄色的水雾,此水真是只应天上有啊;再看看那茫茫水雾中辽阔的黄河多么像一卷巨幅画轴伸向远方,连接蓝天呢?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黄河,它浩浩荡荡,天水相接,万里奔腾,他冲破山谷横贯中国映着明在这轮帆:有时平静温柔,有时如怒如吼。仿佛每一朵浪花都告诉人们,在这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有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可赞的故事。它蜿蜒曲折,但终究朝东奔流,倾注入海。
黄河母亲还曾有过文静的一面。黄河上游的水清澈柔缓,夏日,来到黄河边上,微风轻轻的抚过脸颊,使人有一丝惬意,河岸边的芦苇摇动着它的身体,多么和谐的场面啊!黄河的水不像那般凶猛,她突然像一位优雅少女,让人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黄河真奇特啊!夕阳西下,坐在河边,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下来了,我想带你来这夕阳下,看母亲黄河文雅的一面,与你一起徒步走在这祖国的大好河山……
我曾踏上过黄土高原,看过那激昂,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感受过黄土高坡上农民的勤劳与热情,浏览过祖国的母亲河。今天,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她一步步的走向世界,没有人再也看不起她,我们都为她自豪和骄傲。安塞腰鼓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它,让世界都为中华喝彩!
中华民族!向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