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共含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itch”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6年前,镇政府出钱把叶连平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这里俨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为了让“小树”茁壮成长,叶连平不光教书,还要育人。他经常带孩子们外出参观,开阔视野。周边的省科技馆、名人馆、博物院、南京日军大屠杀纪念馆等处都留下了叶连平和孩子们的足迹。为了把节省的钱用到孩子身上,叶老师异常节俭。他的家还是三十多年的老房子,没有装潢、没有卫生间、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他至今仍穿着破旧的衬衣和带有补丁的裤子。老伴不理解,抱怨说家里的煤炉漏气封不紧,买个新的20块钱不到都不给买。他说,该花的钱绝不小气,不该花的,一分钱都不能花。
留守儿童每次外出,参观经费全由叶连平出。多年来,他义务办学购买桌椅文具,孩子们在他家吃、用、住,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省吃俭用资助困难学生,零零碎碎花了近30万元。
为了孩子们学习,他把从牙缝里挤出的钱,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到目前为止,他已捐款7万元,不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已连续发放了7次,共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
叶连平1928年出生,祖籍河北沧州,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叶连平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省优秀共产党员”和“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叶连平义务办起和县关工系统第一个校外家庭教育辅导站,来天天到岗,分文不取。
由于年轻时的曲折经历,叶连平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新中国成立后在和县工作。1978年,卜陈学校的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老师来教课,有人推荐当时已50多岁的叶连平,让他重新回到热爱的讲台。
退休后,附近学校但凡有老师生病了、离职了,他不问待遇、不讲条件,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们面前,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就这样代课,一晃又是。20,叶连平正式创办“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节假日免费给孩子们辅导。10多年来,1000多个孩子从这里走出;现在还在上课的,仍有156个。
“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这是叶连平坚持的理念。20,叶连平同乌江镇政府、卜陈学校三方筹款6万元,成立了和县乌江爱心助教协会暨叶连平奖学金。目前,奖学金的规模已达30多万元,发放了7届,惠及132名学生。
“原想等我‘走了’以后把积蓄捐出来做点事,但现在就实现了,我很高兴。”叶连平说,随着自己的事迹被传扬开,不少学校邀请他去讲课,不少人来捐款捐物,他把钱都投入到奖学金里。
叶连平:与时间赛跑
昨天,“央视新闻”在抖音上发布的一段视频
点赞量高达570多万!
叶连平:年直到现在,我没有向学生收过一分钱。
记者:为什么不收?
叶连平:在物质生活上我是低水平,精神生活要高标准。
记者:我相信您物质水平追求得不高,但是挣一点点钱也没坏处?
叶连平:我拿着国家的工资,我吃着国家的粮,是人民的钱,我没有权利再跟国家、跟政府、跟组织要账。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吃零食。到外边买书,我自己带着干粮和火腿肠,一碗阳春面、一瓶矿泉水我都不买,省下来的钱,要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
7月28日,央视《面对面》“叶连平:与时间赛跑”专访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7月30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一位九旬老人的初心》为主题对叶连平老师的先进事迹再次了进行报道。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近日,和县体彩分中心前往和县乌江镇濮陈村。慰问叶连平老人,同时向叶老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爱心捐赠了6000元人民币及部分生活用品。
活动现场,叶连平老师始终最牵挂的还是孩子们的教育,他感谢大家对他的关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教育。叶连平老人说他有三点希望:“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做一名合格的退休教师,最重要的是希望等到我走的时候,能够被组织上承认,我是一个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叶连平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让在场的每位都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当他得知中国体育彩票的发行宗旨就是“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时,非常高兴,现场挥毫题词留念。
叶连平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一名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奉献了40多年,退休后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如今91岁高龄的叶连平仍坚守在讲台上。
这就是叶连平在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当时村里的留守儿童作业无人辅导,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刚退休不久的叶连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从自家30多平米的旧屋里挤出一间房子,挂起小黑板,办起了小课堂。
和时间赛跑 为孩子倾尽所有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受到大家欢迎,很快就由一个班变成了两个班,村里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来这里学习,叶连平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尤其是在退休后,叶连平自费开办家庭课堂 “留守儿童之家”,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还设立“叶连平奖学金”,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累计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留守儿童。叶连平对自己却极其节俭,目前仍然住30多年前的老平房里,他穿的衣服中,有一些还是60多年前的。
盛锦平:(叶连平)因为各个方面表现很突出,所以在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可以主动的靠拢党组织,要求加入党组织。
入党后,叶连平更加干劲十足。1990年,到了退休年龄的叶连平必须要告别讲台了,然而他却舍不得离开。
叶连平:后来有人笑我,你退休啊,你哭什么家伙,唉,对不对?那么坦率地说,我舍不得离开,我真的舍不得离开。
立志在三尺讲台奋战到最后一刻
离开学校讲台的叶连平在自己家中的讲台上继续奉献着人生,来,已经有超过1000名孩子在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学习,村民们说,叶老师如果收费的话,这么多年的代课费早就超过百万了。而对孩子们甘于奉献的叶连平对自己却格外地苛刻。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校长 居平树:他在物质方面,他与一般人相比都不如,他的一件衣服穿60年,还在穿,比我的年龄还要大,他的房子住了30年,还是原来的老房子。
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学生,叶连平还在20拿出5万元积蓄,在社会多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截至目前,奖学金已发放了7次,惠及132个孩子。
叶连平最近有些“小情绪”,他抱怨说:“这段时间活动多了,耽误我给孩子上课。”叶连平说的“活动”,是指今年9月,他先后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和“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称号。他认为,两次赴京领奖,撂下了不少课。他不能让那些留守儿童等他,只有和孩子在一起,他才踏实心安。
“我92岁了,必须和时间赛跑,才能多教些孩子。”这是叶连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因为这样的初心,年过九旬的叶连平才以奔跑者的姿态出现在乌江边上,成为乡村留守儿童的“摆渡人”。
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的叶连平前半生颠沛流离,因为父亲在南京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他得以在那里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也因此,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怀疑为“美蒋特务”,被强令离开南京,辗转流落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卜陈镇。“这里的农民收留了我,到任何时候,我都忘不了这份情谊。”
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叶连平成了和县卜陈中学的一名老师,这距他1955年从南京的夜校被“扫地出门”过去了整整23年。“我年富力强的23年浪费了,我得玩命找补回来。”
退休后,他心依然牵挂着学生,他发现,农村的孩子因为学不好英语,往往产生厌学情绪。,叶连平在自己家里开设英语课堂,义务给留守儿童补习英语。从那以后,那间30平方米的旧屋子,每天一放学,就挤满了孩子。
叶连平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但为了村里的留守儿童,叶连平先后花光了自己的30万元积蓄。叶连平无儿无女,和老伴过着清贫的生活,至今还住在30多年前的平房里。然而就在这所不大的老房子里,在叶连平家吃住的孩子一直没有间断。有的学生离家比较远,每天来回上下学不方便,叶连平就让这些孩子住在家里,免费包吃包住。
杨鸿雁是叶连平早期资助过的学生。初中三年,她一直在叶连平家居住,直到高中住校。后来,杨鸿雁考上了大学。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开学那天,是叶连平把她送到大学报到。送完杨鸿雁,因为没有赶上回去的车,又舍不得花钱住宿,叶连平在大桥洞下猫了一夜。
叶连平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孩子们身上,对自己却非常苛刻。一件60年前的棉袄,已经打了多处补丁,他至今还在穿。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这是叶连平自我鼓励的话,也是一个老党员对留守儿童作出的承诺。
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河北沧州人,安徽省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自1978年从教,到1989年退休,再到鲐背之年,91岁高龄的叶连平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为乡村学生燃烧了40多年,被乡亲们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他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20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辅导学生1000余名,不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设立“叶连平奖学金”,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已连续发放了7次,共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荣获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三尺讲台,一间教室,一间图书室,几十个留守儿童,这就是卜陈留守儿童之家,也是九十一岁退休教师叶连平的家。从教二十一载,退休后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却是退而不休,不顾年高体迈,淡泊名利,倾尽心力,义务辅导学生二十载,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被人们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叶连平老人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痴迷”三尺讲台,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淡泊名利,倾尽心力、财力自办留守儿童之家,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
“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朴实而又豪迈悲壮的话语,令人动容,更让人敬佩。
90岁高龄的叶连平老人,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痴迷”三尺讲台,在每天1个小时的课堂教学中,渴了,抿嘴唇忍住。累了,扶桌角坚持。从不中途间断休息,这节“课”整整上了30年。
每次站在三尺讲台上,都会精神矍铄为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英语课。由于听力下降接近失聪,他只有戴着助听器上课,竭尽全力大声讲课,生怕有学生听不到或听不清楚而跟不上进度,也尽量听清孩子们的每一句话。长期以往用坏了好几个助听器,而把助听器声音设置到最大带来震耳欲聋、身心疲惫的痛苦没人知道。
叶连平退休不退志,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自掏腰包创办“留守儿童之家”,来免费给千余名留守儿童做英语辅导,花光30余万元积蓄。年逾九旬的他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他重教书,更重育人。,叶连平拿出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
他生活极尽简朴,节衣缩食,却为留守孩子教育倾其所有。叶连平至今仍住着30多年前的老平房,没有一件值钱东西。为了省钱他不惜骑行7公里到镇上买菜,至今还穿着60年前的补丁棉衣。“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站好最后一班岗……”叶连平用一生诠释了“初心”和“师德”的千斤重义。叶连平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等殊荣。
9月5日上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京举行。座谈会上宣读了表彰决定,58位同志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叶连平,成功当选助人为乐类全国道德模范。
叶连平事迹
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
叶连平退休不退志,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自掏腰包创办“留守儿童之家”,20年来免费给千余名留守儿童做英语辅导,花光30余万元积蓄。年逾九旬的他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他重教书,更重育人。20,叶连平拿出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
他生活极尽简朴,节衣缩食,却为留守孩子教育倾其所有。叶连平至今仍住着30多年前的老平房,没有一件值钱东西。为了省钱他不惜骑行7公里到镇上买菜,至今还穿着60年前的补丁棉衣。
“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站好最后一班岗……”叶连平用一生诠释了“初心”和“师德”的千斤重义。
叶连平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等殊荣。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评选每两年评选表彰一届。以来,已经评选表彰了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第七届评选表彰活动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历时半年,经过宣传发动、群众推荐、组织审核、公示投票、综合评定等程序,有58人成功当选,我市仅叶连平当选助人为乐类全国的道德模范,充分体现了我市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努力提升公民文明素质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
叶连平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一名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奉献了40多年,退休后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如今91岁高龄的叶连平仍坚守在讲台上。
这就是叶连平在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当时村里的留守儿童作业无人辅导,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刚退休不久的叶连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从自家30多平米的旧屋里挤出一间房子,挂起小黑板,办起了小课堂。
和时间赛跑 为孩子倾尽所有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受到大家欢迎,很快就由一个班变成了两个班,村里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来这里学习,叶连平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叶连平:我要上四个课,我要备四个课,我要改四种作业。
暑期,叶连平突发意外,被撞伤腰椎住进了医院。然而已经90高龄的叶连平手术后仅仅4天,就拄着拐杖回到了学生身边。
叶连平:我现在不得不分秒必争了,我都毕竟是90多岁的人了,说走就走了。
叶连平开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不仅分文不取,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教具以及组织孩子外出参观。对于离家比较远的学生,他还包吃包住。那么叶连平为什么要这样倾尽所有为孩子们奉献呢?他说这是源于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经历坎坷 对教育的热爱却始终不渝
叶连平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新中国成立之前,他跟随在美国大使馆工作的父亲生活,熟练掌握了英语阅读和书写。新中国成立之后,叶连平在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后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叶连平在和县又一次走上了讲台。
农村学校英语教学条件差,叶连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头萦绕。2000年,他自掏腰包在自己家里开设留守儿童之家,从此他30平方米的老屋成了孩子们幸福的家。
这些留守儿童来自周边村庄,父母大多在外做生意,都由爷爷奶奶在家看护,可他们没有文化,对功课帮不上一点忙。于是这些孩子一放学总爱往他家跑,喜欢在叶连平家做作业,有些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问他,他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很快,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从最初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三五十个。不少孩子英语成绩很差。因为年轻时曾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做过勤杂工,英语很好,于是叶连平决定每逢双休日和寒暑假义务为孩子辅导英语。这一辅导就是十九年,他分文不收,连用电、用水、稿纸、图书等相关学习资料,都由叶老师自掏腰包购买。
每次上课,孩子们少则三四十人,多则六七十人。他们中,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家离得很远,为方便孩子学习,叶连平就让他们免费食宿在自己家里。江明月和妹妹都是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又很拮据,叶连平就主动把她接到自己的留守儿童之家,不仅免费补课,而且免费提供吃住。在叶连平的精心辅导下,江明月2009年被南京理工大学录取。此后不久,叶连平又将江明月的妹妹江敏接到家中,为她免费“开小灶”补课并提供食宿。两年后,江敏考上了和县重点高中。姐妹俩每每谈起这些经历都很激动:“叶爷爷就是我们的亲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