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感受和体会(共含9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珏婧欢”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天,中国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国人也等得太久了。我们向莫言表示祝贺!
不管承认不承认,诺贝尔文学奖因其奖金丰厚、影响力大和权威而为世人看重。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符号,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价值。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了其着作的高水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接纳和融合的过程,这是一种文明对话的过程。中国文学要走出国门,也必须走出国门;中国作家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向世界。
当然,只有一个莫言还不够,中国不能只有一个莫言。同时,没有哪个作家是为了获奖而写作。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以为获奖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有共同的身份--作家,共同珍爱文学,共同的使命担当。……写作的过程是不断反省自己的过程,也是考量自己的.内心与生活、人生与时代有多大距离的过程。”获得鲁奖如此,茅奖是如此,诺奖也应如此。每个作家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写作能不能对得起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
可以期待,莫言之后,还会有中国籍作家或华人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要作家敢于直视内心,只要不辜负这个时代,只要创作环境不断改善,有责任的作家必然推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感言全文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
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想。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得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致辞
尊敬的国王、王后和王室成员,女士们先生们:
我的讲稿忘在旅馆了,但是,我想说的,都记在了心里。感谢诺贝尔文学院给我的授奖词。
我获奖以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由此也可以见证到,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奖项,它在全世界的地位无法动摇。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在这样一个殿堂中领取这样一个巨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
我想借这个机会,向诺奖基金会,向支持了诺贝尔奖的瑞典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要向瑞典皇家学院坚守自己信念的院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为世界的文学。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智慧,都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
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他没有用处。谢谢大家!
2012年10月11日19时,一个令全中国人振奋的消息从千万里之外的瑞典传到了中国———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啦!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这时我想起了美国宇航员的名言,这一刻,莫言不也可以骄傲地喊出“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中国人的一大步”的豪言壮语吗?
事实上,莫言并没有这么高调。在公布诺奖的那个晚上,他为了让孙女安静学习而没有打开电视,连自己得奖的消息也是朋友打电话告诉他的。听到获奖的消息后,他并没有非常激动,只是平静地与家人分享快乐和喜悦。
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十分实在和淳朴,饱含着满心的喜悦,却没有丝毫骄傲之意。这不就真正体现了中国人谦逊、实在的美德吗?
中国的进步是真实的,中国人的虚心美德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到今天为止,中国才出现第一个诺奖获得者。如今莫言前辈已为我们打开了诺奖之路,打破了零的纪录,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在巨人的肩膀上再攀高峰。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思考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地时间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年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在我国政界、文艺界、知识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坛最高的奖项,文学圣殿最璀璨的一颗明珠,能摘取它,是国家与个人的无上荣耀。每年的获奖作家,都会受到全世界目光的关注和热议。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杰出的文学家不胜枚举,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在传承和发展。中国近代,文学巨匠更是不乏其人,像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茅盾等人,都具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实力,但他们都和该奖项失之交臂,让中国人深感痛惜。中国人望穿秋水,希望诺贝尔文学奖能落户中国。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授予了中国作家。莫言作为中国本土作家的代表,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圆了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之梦,不但是他本人的荣誉,也是中国作家群体的荣誉。
获奖后,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莫言热”,莫言的`作品极其畅销,有些书店短时间内就销售一空。中国国内也是大肆报道,记者穷追不舍,莫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许多人明言,会去看一些莫言的作品。
我想,这无疑是好事。由于近年来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学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钱去看所谓的“穿越”小说,却对传统文学不闻不问。其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在全世界早有共识。要想在世界文学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坚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融入世界文学的元素。莫言的获奖,为中国作家群体增强了自信心。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类在大自然中生存,参予社会活动的经历和思索的结晶。要引起受众的感触,就要求作者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真诚的思想感情。莫言正是立足于本土,有深厚的齐鲁文化根基,还融会了世界性的东西,所以才能傲视群雄,成为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
传统文学或许没有网络文学这么引人入胜,没有网络文学的人数优势,而且所赚的稿费也没有这么丰厚。但传统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具有真正欣赏价值的文学作品,值得传统文学作家去坚守和发扬。坚持讲自己的故事,坚持自己的风格,也许有时会很寂寞,曲高和寡,但只要是真正的好作品,就一定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得到读者的认同。莫言的作品,正是秉持了这种写作目的,不为外界所动,才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勤奋加上才情,诺贝尔文学奖绝不会止步于莫言。后来者需继续努力,再次登顶,再创辉煌!
由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说开去的散文随笔
近日知道,我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随即点开了几个有关莫言的视频,有获奖后的感想,也有获奖前的社交、演讲、交流活动。因为前几天就知道莫言是获奖热门人物,所以并不感到太突然。
知道莫言,从《红高粱》电影开始,没细看;感觉他也是一个走性情路线的作家。至于获奖主要作品《蛙》,据说去年已获茅盾文学奖,也未一读。这位凭借作品改编的电影成名,继而创作不止的作家,给我的印象是纯朴、厚重、随意、对人生有着深刻的历练。观其在香港一大学的演讲,说到其当初的心态,只不过想脱离农村而已;获得这所大学荣誉博士后,其还开玩笑的说,将对其父亲报喜,说这个头衔相当于副县长的官云云。不刻意修饰,也不哗众取宠,这就是莫言,人如其名。
莫言的获奖引起众多不同的议论,有力挺的,也有非议的。树大招风,一个人成为世界知名人士后,引起众人的关注与评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感慨于莫言自己对镜头所说的,并不把诺奖看得太重,而且其说,历史上诸如托尔斯泰等有才华的作家都没有获得此奖,而获奖的一些作品读起来也有点名不副实。此当为清醒之语。
不管如何,中国本土人士获得诺贝尔奖还是第一次,一定如某些评论所说,会对中国青年作家有激励作用。而且,通过获奖,也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一扇窗户,让世人更想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多的展示在世界面前。
莫言的获奖,意义不仅仅如上,更多的告诉我们,追求梦想、积累梦想是多么的重要。早在电影《红高粱》开机时,莫言曾与剧组人员合影,包括姜文、巩俐、张艺谋等。有网友在照片下点评“如果当时有一高人对他们说,以后某某会获戛纳、金熊奖,某人会获诺贝尔奖,他们一定不会相信;而今天,这已经成为事实。这个事实来自于人们不同常人的志向与对志向的不懈行动。也许在同龄人喝酒玩乐的`时候,他们或构思镜头,或沉迷文字,或体验生活,这样的区别,成为他们与众不同最合理的解释。
当然,获奖不代表真正就可以一劳永逸了,也不代表所有人都会欣赏、追慕,因为世界是多元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也许更多的人依然爱看金庸,爱读南怀瑾,爱欣赏张晓风、林清玄、刘墉……获奖是好事,如果带来心态的浮躁与失衡就是坏事了,这个度需要认真的把握。
我经常说,生活是一部大书,我们每个人都是读者,也是作者。生活的奖没有人会颁发,只有我们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幸福、快乐才是最好的鼓励。而想要达到这个境界,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勤劳、坚忍、积极、进取、豁达、自信……所有那些与正面效应相关联的词汇,都包含在其中,那是值得所有人去追求的、也是所有人都有可能品尝到的美好体验。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获奖感言
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房子盖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恋爱的能力。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一篇小文,哲理浅浅。但发人深省。尤其对上点年岁的人,须解其味。把苹果弄到四五千元一个的乔布斯可以说是无所不能,但是在病痛面前却是无能为力的!乔氏西去,敬告各位:
1、别总是在压力下工作,累坏了自己,特傻!
2、别忘了身体是一切,没有了健康,无法享用人生所有的乐趣,特亏!
3、别以为能救命的是医生,其实是你自己,养生重于救命,特对!
4、别以为付出就有回报,凡事只有不计回报,才能终有好报,特灵!
5、别忽视了与你有缘者,等繁华落尽,你才明白知音难觅,特悔! 顺其自然的工作吧!慢慢享受生活,快乐享受人生每一天!
多年前我跟一位同学谈话,
那时他太太刚去世不久,他告诉我说,他在整理他太太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条丝质的围巾,那是他们去纽约旅游时,在一家名牌店买的。那是一条雅致、漂亮的名牌围巾,高昂的价格卷标还挂在上面,他太太一直舍不得用,她想等一个特殊的日子才用。讲到这里,他停住了,我也没接话,好一会儿后他说:“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以后,每当想起这几句话时,我常会把手边的杂事放下,找一本小说,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时间。我会从落地窗欣赏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尘,我会拉着家人到外面去吃饭,不管家里的饭菜该怎么处理。生活应当是我们珍惜的一种经验,而不是要捱过去的日子。
我曾将这段谈话与一位女士分享。后来见面时,她告诉我她现在已不像从前那样,把美丽的瓷具放在酒柜里了。以前她也以为要留到特别的日子才拿出来用,后来发现那一天从未到来。“将来”、“总有一天”已经不存在于她的字典里了。如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有什么得意的事,她现在就要听到,就要看到。
我们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总是说“找机会”。
我们常想拥抱一下已经长大的小孩,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事
故事一:未来的变化难以用现状简单推理
莫言说:外国记者问:中国目前发展是很好,但是贫富差距那么大,到2050年中国贫富差距会到什么程度,社会要出大乱子吧?
莫言:今年是,到2050年还有37年。37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那是1976年,那时候谁能想象中国今天会是什么样?可能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到中国发展这么快,变化这么大。那么,37年后中国又是什么样子?如今中国发展更快,变化更快,所以不要按照现在的情况去设想未来,我们可能无法想象那时会发展成什么样。不过,这些年中国的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有条件发展地更理性一些、更沉稳一些。
故事二 :差异定价
莫言说,他经常在家乡的集市上转悠,看到有一个卖麦子面粉等的小贩,他的价格常常比其他的小摊卖得稍稍贵一些,别人卖1块1,这位小贩卖1块1毛五,仔细一看,在他的'麦子和面粉旁边,放着一小勺的石子沙子,大概的意思,就是我没有把这些石子沙子放在面粉麦子中间,价格当然就要高一些。
故事三:敢于信任、值得信任是商业文明的基础
关于如何理解商业文明,莫言说,我还是再讲一个故事吧。我的一位前辈做生意,借了济南一家商号的钱。后来到年关他就坐车到济南还钱,那是一大口袋钱呀,可以说是巨款。在车上,他遇到一个人,大家聊天,问:你是干什么去?那位我家前辈就告诉他:我去济南某某商号还人家一口袋钱。结果那人说:巧了,我家就在那个商号边上,我们一起去吧。我的那个前辈说:我这次还有许多事情,干脆你带着这一口袋钱和字据,替我把钱还给那家商号吧。后来前辈就提前下车,办其他事情了。那个陌生人也真的把钱交给了那个商号。这就是一种商业文明,相互信任是商业文明的基础。当前值得忧虑的是,相互没有诚信和信任,每个人都可能相互是加害者,农民生产的牛肉羊肉自己不吃,但是他买的别人的商品也可能受到伤害,没有诚信,每个人可能都成为受害者。
故事四:信任的力量
莫言说,在他的小说中,写过一个情节:一位父亲为了显示自己的枪法高超,拿出一个苹果放在孩子的头上,然后拔枪把这个苹果打碎。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与孩子之间是相互信任的,首先是父亲的枪法要好,不能是怂包;其次孩子对父亲要有信任和信心,信任在外人看来,也可能包含着巨大的冒险。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经典语句语录
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因此,在那个习惯于悲春伤秋的年代,你陪我看了多少个日薄西山的景致,我陪你看了多少个破晓阑珊的夜,我们彼此静默的坐着,不言朝夕。
即使世界遗忘了你,也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在你生命的伊始之日,道一声:生日快乐!
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
因了命途中的你们,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
我把你们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记忆之下,
提笔伏案之年,窗边,是心灵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有些人,在不经意间,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设法,都忘不了。
我总喜欢逆着时光,寻找我青春的足迹。
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
黄昏是青春短暂的悲伤。
所以,兵荒马乱也要轻装简从。
回首,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
满腹经纶是黔驴之技,易于迁延与迟滞。
当时光碾过青春,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
在年生里,我们因无知荒唐而美丽。
把每一个句子后面加一个完结的句号,记作虚无而迷惘的守候。
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愈陈愈香。
安然的在被窝中躺过一世春秋,浑噩自知。
极度的顺从是悖逆。
呆坐在眼睛里的空洞和茫然,凝结成氤氲的哀伤,在青春的天空渐渐延伸和漫散。
我们总是以诗般的语言刻画自己在青春的罅隙中的那般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