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分抒情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tian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时分抒情散文(共含9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tia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端午时分抒情散文

篇1:端午时分抒情散文

端午时分抒情散文

又该是一年的端午了吧。浮萍一方,不免或远或近的思念那种味道,那种浓浓的家的味道。

少时,不解,何为“端午”,是否就是中午时刻得热一热闹闹吃上一顿的意思呢,还是一种节气呢?都无从理解,好似大人们也不多于言语,就觉着,每年一定的时间,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很雀跃的忙碌着接待这个“她”。

家乡的人管“端午”叫“端陽”,还有大小之分呢。“小端陽”,孩子们很喜欢的,可以爬树打草了,各色的树枝树条的扒拉一些带回家,拿着小锄头,到地边刨点七草八药的,对了,最不能忘的该是爬上树梢看看南方的早蝉是否开始脱壳。小孩采的枝桠种类越是丰富越好,大人们也一并把它泡在石缸里洗洗淘淘,然后往大锅里一焖,十足的熬上半天。当然,最最重要的药头子是——岑艾,分“家岑艾”和“野岑艾”两种。大人们会根据叶子的宽厚和气味来区分,顺手一捞,大把大把的艾草就带回家,挂门脸上的,放锅里的,神了,这日子过得到处都是青草味儿。印象中“岑艾”该是可以活活折磨死我的东西,却十足是让我活命的好什物。年少体弱的我,时常因为天热而流鼻血,这着实急坏了父母,小学毕业也不过五十来斤的分量,害得母亲带我到处求医问药,但无论吃什么,每年端午,岑艾成熟后,总就每天掐上那么一小把,剁得碎碎的,煎在鸡蛋饼上,说是补血降温的吧。于是也就这样被活活“折腾”了几年,那滋味简直不敢形容。而今,待在东北,气候似乎才在春节,岑艾是否成熟也不得而知,只是,我想多年来,曾经视为毒一药的鸡蛋饼没有了。

故乡是个很神奇的地方,未读高中之前,并不知晓,举国上下过端午吃的竟然是粽子!要知道,我吃了十几年的“包子”和“包面”,也乐颠颠的`过着呢。据说,家乡人是古湘西人搬迁至此的吧,拥有着一种叫“湘言孤岛”的传说,多少让我觉得中国最深厚的儒家文化包容的气象实在太多。

记得那时候,每到“小端陽”,家里该是农忙时节,于是,会在晌午给田地里面的人送些米酒和凉粉,尔后回家帮忙准备一揉一面。把大块的面一团一,分解成一个个,努力的一揉一着,也等待着母亲归来。小端陽过得简单些,母亲会迅速的把白菜和咸菜剁碎挤干,再切一把韭菜葱花,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悬在房梁上已至少半年的腊油取下来,切上几片往烧得通红通红的锅里这么一放,得了,“吱”的一声,顿时整个村子都能闻到老腊肉的味道,红火得很!尔后再把菜都倒进一搅合,行了,熄火,盛放出来,把孩子们事先一揉一好的面一团一展开,一个个推杆着,正面反面,抹粉淘渣,不多会儿,大大圆圆的如簸箕状的面一皮出来了,母亲利索的将擀面杖一横,顺手抄刀,比着一划,圆面一皮变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嘴上立即吩咐,“锅里添火,开始烧大,这边开始包起。”于是弟弟烧火,我帮着包面。如同“饺子”一个道理,只是形状多多少少的不同,甚至你可以包成任何你喜欢的样子。

记得外公是包面的好手,能掐上馅儿,给我包出老虎和兔子来。最小的时候,,把外公包的小鸭子藏起来了,舍不得煮了蒸了还是烤了的,就一直藏着,直到生霉长虫了,才哇哇大哭。母亲的包面没有那么些好看的样子,但绝对是我最爱的滋味。面一皮劲道薄溜,里馅儿咸淡合适,不油不腻,滋味十足。家乡人中午一般可以到下午三点才吃午饭的,而这样的一顿每餐,自然是劳神得多。父亲会从街上带回雄黄,各处撒点,我和弟弟也是涂得满身,至少几窍几孔的都抹了个遍。晚上,母亲会端出白天熬好的草药水,逮着我和弟弟谁谁的,往水缸里一扔,热水下来,老实的待着,泡上半点。

过 “大端午”,母亲会一早起床去山上采药,摘上许多岑艾。回家把前一晚准备得面一团一搬出来,掐掐发酵得怎样,这是正日子,不能吃“包面”解决的,该是得弄“包子”了。于是你可以听见,村子里的媳妇儿们都大声嚷嚷着谁家谁家的“老面”(即加一点就可以把蒸包子的面弄得肥肥胖胖的那种,和酵母一个理。)发得很好,干脆去要点吧,别因为手拙把自家的包子给蒸黄了。于是,那时的我时常想,里面的馅儿大致和包面本该是一样的吧,为何会有不同滋味呢,是否就是这老面发酵得功能呢,像土坛子里存的米酒一样增着了厚度。母亲总说,最不拿手的该是包子了,总也觉得黄黄的,碱又是多了什么的。我也道不明白里面的缘由,但却总能乐颠颠的吃上好些,还顺手揣一两个到学校显摆。因为母亲调料的馅儿真就是没话说的。“包面”的馅儿单一一些,而“包子”的馅就七花八门的了,有白菜的,芹菜的,豆芽鸡蛋的,最重要的该是四季豆了…乡里的习俗说四季豆象征四个季节都会丰收。把清理的的豆角剁得碎末,加上豆腐粒,和家里最好的瘦肉炒香,盛出来小心翼翼的包着。这样讲究的包子个数也就因家里人口来定的,不多不少,可是够回味一年的了。也就这天,家里的李子也熟了,地上垫着簸箕,就可以上树采摘了,母亲不会说小心和不许之类的话,只是一头一揉一面,一头瞄着屋外。把李子擦擦干净,小的放进家中的泡菜坛——这个在拉肚子时吃上一两个,特管用;大的放进书包,带到学校,五分三分的卖着。得的闲钱可以存着买游戏牌或者棒一棒糖,母亲也不过问。傍晚,依旧泡澡,擦雄黄,拍着圆乎的肚子美美的睡觉。

家乡人没有吃粽子的习惯,却独独和包子、包面深情一往,虽不知个中理由,但却深深的不曾遗忘。

东北的春天来得很晚很晚,于是许久以前便开始思念;东北的春天走的也很晚很晚,于是更加久久的难忘思念。柳絮飘得漫天铺地的都是,如同家中那一碗碗白面,又是一年——

篇2:离别时分抒情散文

离别时分抒情散文

夜,累了。

那匹瘦骨嶙峋的月亮也累了。空旷的天野,只有寒风在星的衰草叶上色色爬行。

我躺在这已陪我四年的床上,久不能入睡。看见凌乱不堪且空旷如野的宿舍,往日舍友间变换无常的笑脸已荡然无存。哎!是到了分别得时候了,突然间,我有点淡淡的悲伤。有些期许,有些感慨!

夜,静的可怕。

我趟在那里,细细回想,四年所走过的每个日夜,所有的温情都涌入心田,我们大声高歌,畅谈南北风情。如今,已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和欣,突然间无声无息了。

天亮了,睁开疲倦的双眼。我才知道,一日日,一年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随之而来的一种淡淡的离愁,却又笼罩了每一个人的心头。或许,我正在失去我生命与情感世界的一部分?

不管怎么说,我们面临的每一个“灰暗”的日子也因此变的美丽与温馨了,永远做不完的习题和恼人的考试也在这一刻似乎带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毫无生气的复习课也不会那么令人生厌了。用新绿的.芦笛吹一支悠悠的曲子,在桃花点点的微红里开腾一片淡淡的烟愁,渴望会有奇迹出现,也敏感地扑捉着暮然来到心中的灵感,淡淡的离别,就这样笼罩了每个人青春时代最后的时光。也许,往日的欢欣,只有在离别的一刹那才觉得无限留恋。

该走了,我的母校,我的学友。

篇3:抒情散文:梦醒时分

清新的音乐,动听的歌声。

梦醒时分,你,我,他。

清新的空气,明媚的早晨。

新的一天开始了!

叮玲玲,闹钟响了,大家起床了!

孩子们,起来上学了。

爸爸妈妈们,起来做早饭了,你们还要上班呢!

梦醒时分真热闹啊!

篇4:端午抒情散文

有一种习俗,灵魂处生长,任岁月迁移,依然不改当初的模样,那是儿时的记忆,最温暖的时光。阵阵糯米香,艾叶插门廊,粽叶飘香,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风尚。

——题记

轻拈光阴的命脉,淡出绚丽的色彩,在盛夏的焦灼中静待,待一朵夏花,热烈的开,开到茶靡,开到绝败,仍不愿离开,执意演绎一场足够自我的精彩。雨水灌溉,突卷而来,来不及躲避,来不及感慨,目瞪口呆,任其肆意的豪迈,深情的告白。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端午习俗传千古”一首儿歌,脍炙人口,记忆的河床,打开缺口。记得,小时候,过端午,总是那么开心,那么快乐,小小的身影,跟前跟后,蹦蹦跳跳,忙忙碌碌,泡粽叶,腌咸肉,各种馅料,准备的稳稳妥妥,碧绿的粽叶,在母亲的手掌,弯成形形色色,八角六角,各有特色,糯米的香味,在特大的锅里蒸煮,不断考验你,是否经得起诱惑。椭圆形的鸭蛋,令人记忆深刻,黄乎乎的蛋黄,是高邮的特色,用七彩的丝线,编织网兜,放入鸭蛋,挂在胸前,晃晃悠悠,那份满足,那份骄傲,任谁也带不走。还有手脚系上的彩线,说是为了驱邪避佑。

长大后,一到端午,就想起那个时候,想起母亲灵巧的手,电话里的问候,是真真切切的等候,包好的粽子,裹进的是母亲对我们浓浓的牵挂与不舍。时光的刀刃,快得没有理由,一年一年,一月一月,流年辗转,容颜篆改,青丝染成了白发,母亲的年华已溜走,那份无私的关爱,一直伴着我,留在胸口,温温热热。

端午的由来,有着许许多多,抱石投江的屈原,忠贞之士伍之胥,东汉之女曹娥,都在民间流传着不朽的传说。端午的谚语,更是种类繁多,“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轻轻读来,是那么的朗朗上口。

如今的端午,有些许忙碌,速成的粽子,在超市里成为了宠物,生活的节奏,好似快得,有闲下来的时候。我喜欢端午,喜欢可以放假的时候,可以丢下繁忙的工作,离开网络,只在节日的氛围里,感受亲情的脉络,陪着年迈的父母,聊一聊,左邻右舍,谁对谁错。

端午,是一种中国的传统,是一种情怀,厚重而坚固。

篇5:端午抒情散文

地里的麦子熟了,伴随着布谷鸟熟悉的叫声,端午节翩然而至。

童年记忆中的端午节是从黄河故道的那个小村落开始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懵懂的我对端午节的印记就是一碗煮熟的红白夹杂的鸡蛋。早晨起来,母亲端出用蒿草水煮熟的鸡蛋,或红或白的蛋皮,衬着淡淡的草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我挑出最大最硬的一个,就上街找发小。发小们聚齐了,一场不期而至的较量便开始了。大家先把各人的鸡蛋放在地上,比比谁的个头大;然后,相互间轻轻一碰,看看谁的鸡蛋硬。碰破的,就吃掉。没碰破的,继续比,直至最后,也一样吃掉。大概因为我家在村头,鸡在外散养的缘故,好几次,我的红皮鸡蛋总是最后的王者。这便成了我童年时代端午节极快乐的回忆。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是在上了小学以后。学校设在大队院里,两口教室,50多个学生,一至三年级一口,四五年级一口。两位老师都是本村人。男老师姓王,人到中年,极为严厉,学生非常怕他;女老师姓李,刚刚高中毕业,因为没能保送上大学,就成了我们的代课老师。上了学,才知道端午节有那么感人的故事和诱人的习俗,知道了二千多年前那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知道了端午节吃棕子和鸭蛋、插艾草,知道了端午节在南方还有赛龙舟的习俗……于是,端午节在童年生活中变得明朗而丰富起来。以后的端午节虽然将鸡蛋换上了鸭蛋,但真正吃上棕子却是回到现在的老家,才变成了现实。

读懂端午节,是在读了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之后。那位怀才不遇、嫉恶如仇,吟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远走他乡的楚国屈大夫;那位慨叹“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特立独行的天问诗人;那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伏清白以死直兮”的文人屈子;那位定格在华夏文明史上、光彩照人的龙的传人……是他,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读了他,才懂了魏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断然之举;读了他,才懂了唐代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天长叹;读了他,才懂了元代文天祥引颈就义、彪炳青史的豪情壮志;读了他,才懂了明代于谦粉身碎骨、青白为人的冰心一片;读了他,才懂了清代林则徐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销烟壮举;读了他,才懂了民国时期被誉为“谦谦君子”的朱自清先生宁愿饿死也不食美国救济粮的铮铮傲骨……徜徉在这个棕子飘香、艾草浸情、鸭蛋诱人、龙舟飞舞的节日里,我仿佛看到那位宽袍短须、仰望天空、对月长吟的天问诗人,正以心怀黎民的'浩然之气行走于历史的天空中,书写着华夏千年文明的永恒。

流连端午节,始于数年前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尘埃落定之后。11月25日,当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作为有着数千年炯炯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在反思西洋节大行其是的背后,我们是否要拷问自己的灵魂:我们失掉的,难道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话语权?记得前几年,在一节初中语文课——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上,当年轻的教师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不仅是学生,连听课的我们也一时哑然。

大师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代表着民族文化的制高点。一个没有大师的民族,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跻身世界民族强林。改革开放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亟待民族精英和学术大师的脱颖而出。深度透视时下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无论是世纪之初让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汗颜的“钱学森之问”,还是近年来广为社会关注的学术造假现象,试问: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端午节,根在何处,魂归何方?

永远的端午,拷问着每一个火黄子孙的灵魂。

篇6:端午往事抒情散文

端午往事抒情散文

我的故乡号称千年古镇,民风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尽管人间沧桑,世事变迁,可优良传统代代传承,一直沿袭到如今。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说到端午节,就不能不谈到“吃”和端午节的习俗。

当然,议题自然地联系到吃粽子,其实,这只是端午节目内容之一,其他还有挂香袋,插蒲艾,喝雄黄酒,龙舟竞渡等习俗与活动,而这往往与纪念我国一个历史上爱国诗人屈原须臾不可分离。所以端午又称“诗人节。

我的故乡河网纵横,水系发达,尤以盛产优质大米名扬天下。加上与洋口渔港毗邻相望,相距不远,梭子蟹、大小黄鱼、文蛤等海鲜货源充裕,四季不绝,且价廉物美。

端午期间正是鳓鱼上市的季节,这时的鳓鱼肉质肥厚、味道鲜美,是一道人见人爱的上等佳馔。也是故里乡亲过端午必备的饕餮美味。外埠人士到此常常大块朵颐,一饱口福,赞不绝口。老家过端午节有四样东西不可或缺,只要条件允许,那是节前必备无疑,它们分别是鳓鱼、咸鸭蛋、粽子和苋菜。

镇周围沟塘芦苇荡星罗其布,不计其数,芦苇长得葳蕤蓊郁,随风摇曳,“你推我挤”, 发出“沙—沙—沙—”的声响,似梦中絮语,又像顽童嬉戏,远处一瞧,广阔无垠,宛如起伏宕荡绿色波涛,很是壮观。裹粽子的芦箬、糯米,自然不愁来路。

但不知为什么,童年记忆中的`端午节,却难以寻觅到故乡龙舟竞度的热闹场景。

我的奶奶是个身材矮小,裹小脚的女人,走路颤颤魏魏,总是跑不快,似乎一阵风就可能将她吹倒。我的孩提时代就是在她的怀抱呵护下度过的。

可是“人不可貌像,海水不可斗量”。 奶奶做家务、忙饭菜,风风火火,麻利地道。勤谨持家,里里外外却是公认的“贤内助”,一把好手。对于农历节令与民间风俗习惯,可以说不啻一本“百科全书”。虽不识字,却如数家珍、稔熟於胸。针线活、包粽子,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堪称“行家里手”。 奶奶心地善良,家境虽然不宽裕,但遇到上门乞讨的人,如无钱,多少总要施舍一些碎米。

端午节前夕,奶奶早就忙活开了,首先对买来包粽子的糯米、赤豆、红枣等食材进行筛选,将混在里边的砂砾、虫蛀等杂质悉数剔出,经过奶奶精选的糯米,粒粒晶莹剔透,粉白烁亮,红枣颗颗圆润饱满,果肉肥厚。

那时不知是家境衰落,还是习惯使然,奶奶从不裹肉粽,蛋黄粽。但哪怕是没有馅的糯米粽,我一样吃得启齿留芳,津津有味。

其次是上街选购芦箬。奶奶选芦箬相当仔细、考究,质地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她说,嫩的宽度不够,老的发脆、缺少韧性,易开裂。她说让她到芦荡亲自摘芦箬,一定要选芦苇中部偏上的芦箬,一是宽度恰到好处,二是裹的粽子味道纯正,特别清香。说归说,可惜她腿脚不便,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购得芦箬还得进行修剪,上部的芦梗结合部或凹槽剔除,使之保持平滑,以便于裹扎。然后净水冲洗干净,再以沸水烫一下,放在阴凉处备用。

包粽子时,奶奶嘴里衔一根稻草细绳,供捆扎之用,然后, 将两片芦箬卷成一个封底漏斗状,用小酒盅将水浸过的糯米倒进,待溢出时将红枣放进,还要用大拇指沿四周夯实,最后手觜并用,将其扎紧,一个粽子才算初具雏形。

我最喜欢看奶奶裹粽子,她包的粽子与众不同,别居一格。下边三个角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而上边的一只角却兀然高立,似乎成了一个稚体尖塔。她包粽子耗材不多不少,都是两片芦箬。所以,奶奶包的粽子个个如样、大小一致。摆在桌上显得修长苗条、造型俊美,煞似竹林里悄然破土、争先恐后萌生的一株株春笋。

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她裹的棕子与人家不一样,她说这样熟得透,芦箬的香气才能渗透糯米。现在想想,也很有道理,芦箬这样最大限度的按触糯米,当然,香味四溢,撩人食欲。

奶奶裹粽子,我也没闲,常常“如法泡制” 。不过,我不包粽子,而是学会用芦叶编织一种类似“魔方”大小的“针线包” ,最后,同样注入糯米,封口后,一起放在大锅里煮熟。这种“玩艺儿” 每次端午,我总要编织两、三个,不在于食用,更大的目的是挂在胸前,留在小伙伴面前炫耀!

奶奶说煮粽子也是相当有学问的,水要根据量的多少适当添加,一般水刚漫过上层粽顶即可。既不可太少,也不可太多!水煮沸后,即以文火慢慢加热,否则 上边没熟,下边可能浸烂!

奶奶判断粽子煮熟与否,全凭鼻子嗅,真让我匪夷所思,我至今也末弄懂!反正奶奶煮的粽子火候、时间,掌握恰到好处,既不夹生,也不太烂。

故乡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粽子出锅,家里人并不急着食用,而是选上三、两串(一串四个),外加十个咸鸭蛋先馈赠邻居街房品尝。

对方不久,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赠。而且,不是数量更多,就是馅儿更好更丰富。真可谓 “投以木桃,报以琼瑶” 。人们总借端午这个节日载体升华了浓浓的邻里乡情,相处愈加和睦。

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己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不可与我的童年同日而喻。品种繁多的速冻粽子,已成了大众食品,一年四季,随时想吃,都可以在超市得到满足,除了常见的赤豆,豆砂、鲜肉、蛋黄,还增加了火腿等高档品种。

可不知为什么,我还是念念不忘奶奶包的散发着悠悠岁月情的芦箬粽。它的馨香已深深镌刻在邈远的人生记忆和生命的血脉中,让我久久不会淡忘,相信也不会失落。

篇7:端午的味道抒情散文

端午的味道抒情散文

日子悠然,静静地。热火朝天,是那满树绿叶难掩的榴红。空气里有桅子花馥郁的香气袭来。仔细深嗅,艾叶的清香裹携着糯米的甜香,弥漫延伸,扑鼻而来。

端午节到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中国,端午节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应该是家喻户晓的。

小时候,在农村过端午节是非常隆重的。前几天就把糯米泡上,隔一会儿,要换一次水,防止发酵发酸。如此反复地更换清冽的井水之后,五月初四这天把采来的苇叶放到锅里煮一煮,这样做粽叶不易折断且有韧性。

一切准备就绪,一家人围坐,便开始热闹地包起粽子来。说着笑着就记住了不识字奶奶讲述的故事。她说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一位大诗人。

待粽子包好,在锅底放一个碗或是小盆儿,这样是为了防止水烧干了,可以不糊锅。将粽子装锅码整齐,开始烧柴生火。而我们这些小屁孩儿力所能及的就是帮忙拉风匣了。呼嗒呼嗒的风匣将火吹到明旺,那跳跃的火焰里有着多少我们对于粽香的垂涎啊!

大概一个多小时停火后,粽子要在锅里闷一夜。这样,端午节这天,粽子吃起来才会格外松软合味。

端午节一大早,小脚的奶奶早已去田间地头割了艾草回来,插在门楣上,说是能驱虫避邪,可以带来好运气好光景。

还没在咀嚼着红枣甜香糯米粽的梦里醒来,就听到奶奶的呼唤“臭丫头,快起来,吃粽子、带彩线喽”!我机灵灵地起身嚷嚷着“我要吃粽子,我要带彩线”。那股子欢喜雀跃劲儿一点不亚于过年时可以吃饺子、穿新衣。

那红红绿绿的彩线,是奶奶拿了攒在米缸里舍不得吃的鸡蛋,向走街串巷的货郎担那儿换来的。

生命总是有所依托有所渴盼的。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老辈人总会想方设法地,给缺衣少食的孩子们一些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的慰藉。

小小的我还不能体会那个年代的不易与艰辛。只知道那丝丝斑斓的彩线,借助生命的鲜活所传递的那份快乐是那样纯,那样真。

如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民众审美情趣的提高,端午节的彩线、香包等物件越做越精美,还融入了中国结的工艺制作,装点家居、随身佩带都平添了时尚大气、喜庆祥瑞的色彩。也成为华夏民族爱好和平,追求安宁向往和谐的一种体现与象征。

人们以端午节为契机,大快朵颐地品味着以粽子为主的各种美食。高效率快节奏地生活,会让精明干练的家庭主妇,为了节省时间,去超市购买现成的粽子。虽然少了自己动手的某种韵味,也算是其乐融融过端午节吧。

在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被异化被创新的今天,唯独端午节还一直被人们小心翼翼地呵护,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怎么说,这都该是令人欣慰的事呢!

篇8:端午的日子抒情散文

端午的日子抒情散文

端午的日子,在浓浓的棕香飘逝,在青青的粽叶上划过,在千针万线中溜去,在扑鼻的艾叶里散落。

直到送走放蜂的人儿,看见遍野的雪白槐花,闻见馨香的油菜花,才知道,端午要来了。

走进端午,满街的荷包挂满街市,造型别致,栩栩如生。

走进端午,各色的粽子布满店面,琳琅满目,余香袅袅。

走进端午,露珠在脆嫩的艾叶上流淌,草的气息扑面而来。

也许,两千多年前,那个因为国家灭忙,不忍苟活于乱世的伟大诗人,何曾能想到,满怀家国仇恨,无奈的悲壮举动,千年来令无数的人们缅怀祭奠。奔腾不息的汨罗江日夜向东,流过岁月的沧桑,流过历史的长河,却难以流逝人们对端午的向往。

端午的日子,是乡下五谷灌浆发育的日子,田野里,麦浪此起彼伏,穗头迸发,似射一向苍穹的万箭,射一向成熟和丰收。钻地的玉米,高粱拔地而生,静下心来,屏住呼吸,你仿佛能听见拔节的.脆响。树木郁郁葱葱发疯似地疯长,无名的小草山花竞相生长怒放。

农人的端午,简单而充实,手修的荷包虽比不上出一售的万般精美,简单的造型,朴素的色彩,挂在孩子的前胸后背。五彩的花绳系满手腕脖颈,香草的余香,雄黄的气味,让乡下的端午充满淡淡的气氛和无尽的思念。

许多年前,自己不也是在祖母的精心打扮下,悬挂端午的物件儿,满村子乱跑,生怕别人不知端午的到来。与其说盼望吃粽子,倒不如说是盼望蜂蜜的香甜。

时光飞逝,转眼,端午的日子已经成为如今孩子的节日,他们只知道戴着荷包仅仅是好看,吃着粽子,只不过是品味生活的幸福。可哪里知道,屈原何许人也,汨罗江何方江河?

今天,过去的是端午,留住的却是对端午的感怀。

篇9:端午,从记忆延伸抒情散文

端午,从记忆延伸抒情散文

记忆中,端午节是伴随着粽子和艾叶的香味翩然而至的。

端午前夕,母亲和邻居大婶们会早早地洗箬叶,采棕叶,淘糯米。一切准备就绪后,包粽子,煮粽子,尝粽子,粽子的出炉往往洋溢着一系列的喜悦。

到了端午节那天,一早,长辈们就沿着墙角,将石灰洒成长长弯弯的白线———端午来到,天热气湿,防备蛇虫八脚爬进屋内。此举大有吓唬的嫌疑在里面,试想横行霸道的蛇虫八脚们岂是区区石灰能抵挡的呢。也将艾草插结在了房前屋后,悬挂于窗畔门旁。推门刹那,艾草迎面飘摇,在门环或门把手上,也许只是一串一根,也许是三两枝,还带着点露水。凑近,一嗅,做个深呼吸,艾草独特的芳香便扑鼻而来。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成了家家户户的门神。

很小的时候,知道艾叶是治疗小孩腹痛腹泻的良药。取几张艾叶炒成灰,置于肚脐,用布条缠住,药到病除。

端午挂艾,小孩子是道不出所以然的,只觉好玩,也上山采几枝把玩。

艾,在我们江南的山区,实在是一种太平常的植物。路旁,山腰,田头,地角,土丘,山坡,随处可见。跑过艾草丛,若有风吹过,一丝丝幽香随风飘散,带点淡淡药味,不让人十分喜欢,却也不惹人厌。

采了艾草,就那么扬着,蹦跳着,从山上一路狂冲而下,仿佛得了胜仗般。

多年以后,读到《荆楚岁时记》有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明白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

念中学时,了解端午的诸多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说现在有85%的`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有N多个版本。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屈原的伟大在于他是一位歌唱民族、土地和国家的诗人。

屈原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的悲壮气节和他的另一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感人至深的传世美谈,在端午节一次又一次的被提起。一个走出小我的诗人,是值得人们敬仰的。

端午,于是在另一个意义上被赋予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与诗意和民族气节连在了一起。这是后人丰富想象力的强力体现。

读师范时,过端午节,多了一个有趣的项目,那就是做香袋。依稀记得需要一些五彩的丝线,一个混着白芷、艾叶、辛夷、薄荷、冰片等各式草料的小布包,再加一张硬质的卡纸。先用卡纸围住布包,形成菱角装。把丝线缠绕上去,一圈又一圈,一层又一层,绕啊绕,眼看着手中的丝线渐渐变得稀疏,那菱状的香袋也初具规模。上方做个中国结,下方挂一串流苏,看着色彩艳丽,闻着清香浓郁。同室的好友们三五成群的在一起DIY(doityourself),把制作的香袋悬于床头,窗前,房门,大有玲琅的意味。就像那靓丽的少女时光,短暂却又灿烂。

据载,“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的英文译名为:DragonBoatFestifal(龙舟节)或Dou-bleFifthFestifal(重五节),我却更喜欢自作主张地叫它为:DuanWuFestifal.,直接而一目了然,笑曰中国式英语。就像北京奥运主题曲最后的一句WeareFamily,按国人的习惯把Family一字一顿地唱成Fa--mi--ly———————,典型的汉语发音。

当然,史书也好,传说也罢,我最能忆起的是童年的那一个端午节,那一个山坡,我们手中的那束艾草,在下山时,发出的纯纯淡淡的香。

完美时分作文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梦醒时分的美文

心情散文《午后时分》

赏月时分中秋节作文

梦醒时分情感散文

腊八时分腊八粥作文

描写初夏时分的诗句

错爱梦醒时分情感散文

温暖的晚餐时分作文

端午时分抒情散文(整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端午时分抒情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