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共含8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hmsumm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佚名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无私而真诚的爱;感悟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2、从读中感悟,从对比中体会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3、在创设的“记者采访“活动中,学生恰当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震的图片、资料(学生异常积极,查找的资料有十几本之多,特别是孙中恺、邢中浩从网上下栽了智利大地震等的图片。文字,用磁盘拷贝了带来。)。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选择印发,做到资源共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灾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点击画面,出示课题)
2、观看动画
1989年,美国洛杉机一带发生一场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
3、说议:看到满地狼籍,满眼废墟,你想说点什么吗?
二、展开对话感受形象
(一)师生对话
过渡:地震太可怕了!震后的废墟更危险,因为那里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废墟的事。让我们来读读课文。1、(引读)在混乱和废墟中,――――(读第2节)
2、读议:此刻,父亲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父亲的话吗?
3、读中体会重点句:
(引读)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
(点击句子1)出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好!我来把前半句改一下,你们说后半句,谁敢试一试?
(1)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父亲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2)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3)对!说得真好!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父亲想办法找到他。)
小结:对!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这就叫――――(引读)不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二)与文本对话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么,他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点击“思考题”按钮)
按要求自学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
(6分钟后)
(三)生生、师生对话
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相机出示句子
#第12小节的处理
读说想象画面: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范读再度想象
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父亲根本不顾。哪怕发生了大爆炸,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块大水泥板――
过渡:还有谁在读到别的句子时受感动吗?
#对5――11的处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对比体会父亲的执着、伟大,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1)老师真的不明白,救火队长说得清清楚楚,“请你离开”,就是马上离开,必须离开,父亲怎么会听不懂呢?答非所问,还问什么: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分角色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19小节,想象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14个孩子还活着!奇迹,真是奇迹!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步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13――25小节。
20小节的朗读指导:“父亲向四周大喊”,读得好!再喊一次。
示范朗读:“快――――来――人――――――!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
再读。
#24、25小节
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父亲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引读24、25小节)
三、口语交际升华感情
师:点击“拯救”按钮,出示画面,随即激动地说:拯救工作在紧张地进行,随时各种震后的报道,从废墟中发现了幸存者,可是有的伤得很重,有的`甚至没等到救出,就已经死了。在这里,7岁的阿曼达带着13位同学,全活着,多么令人振奋!喜讯很快传遍整个洛杉机。一时间,记者蜂涌而至。现在,我就是一名记者,是第一位赶到这里的记者,非常迫切地想采访父亲,谁愿意替父亲说?(卷起材料纸当话筒,严肃地说)“阿曼达的父亲,您好!您现在最想说什么?”(或者向信息组借一只话筒)
生:……
旁边有帮助父亲拯救孩子们的过路人,有绝望地走开而刚才匆匆赶到的母亲,她重新获得了女儿,谁想当记者采访?这么多记者,真是捕捉重要新闻的时机。(再次点击“灾难”按钮,避免学生嬉笑,冲淡气氛)这样吧,同桌或学习小组互问互答。特别提示:洛杉机大地震是一场灾难,30万人受伤害,人们的心情是沉痛的。
生:各显神通,互相采访。
师:谁愿意向大家展示采访的实况。(叫举手的3人)他们马上要采访了,你们呢,都是有经验的记者,有什么要提醒他们吗?
师:先向大家减少一下你的身份。
生1:我是路喜的母亲,刚才看到废墟,我绝望地走开了。
生2:我是《纽约时报》的记者。
生3:我是父亲。
师:记者的采访吸引了大家,还有许多记者没来得及采访。打住,这群孩子很虚弱,将近39个小时没吃没喝……千言万语化作我们真诚的祝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齐读课题。
附: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文中的'父与子为什么了不起。
2、体会作者恰当使用语言的妙处。
3、体会人生信念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深入体会文中的父与子为什么了不起(重点)
2、体会人生信念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质疑:
1、温故: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质疑:
(1)作者是怎样评价文中这对父与子的?
(2)激情: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一个问题,其实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步的
(3)齐读文章最后一段,看看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二、自读解疑:
1、按提示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用笔将相关段落、句子和词语,并将自己的感受自简要地批注在旁边。
2、老师巡视,将学生自学情况加以指导或评价。
三、解疑合探:
1、小组交流自己所找的段落、句子、语和感受。
2、全班交流:说段落、句子、词语和感受—读出感受—品味语言妙处。
四、质疑再探:
1、我们已经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解答。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引导解决问题。
五、拓展运用:
1、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我们自己来编编练习题,看看你们能编出什么有价值的练习题?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展现了你们的聪明才智,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持之以恒地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我坚信同学们会有所成就!下课!同学们再见!
七、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爱
父无论……都……子
信任
八、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读拼音,写词语。
fèi xū w lì tàn xī jiān dìng
( ) ( ) ( ) ( )
chàn dǒu jué wàng xī rì
( ) ( ) ( )
huān shēng xiào yǔ
( )
二、选择合适词语
1. 安顿 安排
(1)下周工作( )满了。
(2)父亲( )好受伤的妻子,便去找孩子了。
2. 失望 绝望
(1)看到一片废墟,父亲( )了,哭着离开了。
(2)他的学习成绩令他的父母很( )。
3. 阻挡 阻止
(1)我们要( )不文明的行为。
(2)一块巨石( )了他们的`去路。
三、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后打“√”。
人们没有一个人去帮助这位父亲是因为
1.人们认为孩子们已死了。 ( )
2.这位父亲精神不正常。 ( )
3.这掘的地方太危险。 ( )
四、填空。
1.不断有孩子的父母( )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 )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 )地离开了。其中( )说明了父母的难过,( )说明了他们离开的原因。
2.他满脸( ),双眼( ),衣服( ),到处是血迹。这句话说明( )。
五、联系课文回答问题。
1. 地震中这位孩子的父亲和其他孩子的父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位父亲会采取这种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震中父与子读后感
文字是很具有感染力的,在一篇真情展露无遗文字里,再加上了自己的一点想象,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救出自己的儿子以及同学的故事。当我读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心里感触很深。正因为这句诺言,才使父亲有了坚定的信念,用双手进行了长时间的`挖掘。就算一天半没吃、没喝、没睡,到处都是血迹,父亲也丝毫没有放弃。也正因为这句诺言,才使儿子与父亲的信念同样坚定,儿子在瓦砾下忍住了因缺水、缺食带来的折磨,顽强地活了下来。尤其是在被父亲发现后,他又做出惊人之举,那就是让同学们先出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读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父亲挖掘了38小时,儿子等待了38小时,他们用共同的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信念,虽然在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发挥巨大作用,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如果我们在学习上有坚定的信念,一定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从前,我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连想都不想,直接跑去问妈妈,久而久之,养成了不爱思考的坏毛病。自从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面对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能轻易放弃。有一次,我遇到一道难题,不知从何入手,一生气便把本子放到一旁。这时,我想起了父亲在其他家长绝望地离开后苦苦挖掘的身影,于是我重新拿起本子,仔细分析,不一会儿,就解出了这道题。学习如此,生活也是这样,如果每个人都有坚定的信念,又不轻言放弃,那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 (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教案点评: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探究活动
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剧本,然后排练表演。
地震中的父与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文章写了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失去了孩子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去儿子昔日的学校不停的挖掘。在他挖掘的过程当中,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里,痛苦的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喊完后便绝望的离开。也有许多好心人来劝他,但都被他拒绝。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在他不停的挖掘了38个小时后,听见了孩子的声音,并最终开辟了一个出口,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表达了这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我读后非常感动。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吃的,喝的,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如果大家能把文章中那对父子的精神用在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一定会天天向上,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