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waynechao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1 古诗(共含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aynecha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21 古诗

篇1:21《古诗》

21《古诗三首》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三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说出(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并熟读这两首诗。

3.感受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借助注释尝试说明诗句大意,教师针对学生试讲中的问题,适当作些指点。

难点:古诗中古今义不同的字、词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揭题。

2.出示第一首古诗的题目,齐读题目,根据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强调孟(meng)的读音,“之”的意思。)

3.教师范读全诗,强调个别宇的读音。

4.自学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

(2)读通诗句。

(3)对照注释逐句理解诗意,并在认为须重点解释的宇旁注上符号。教师巡视,重点词作适当的点拨。

5.交流汇报学习结果。指名逐句串讲诗意。集体评议,教师点拨,补充或矫正。(重点理解:故人一老朋友;尽一消失;唯见一只见;天际一天边。)

6.小结:

(1)这首诗许人紧扣哪个字展开?

(2)前两句叙述“送”的什么?后两句借什么抒发“送”时的什么感情?

7.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全诗。

8.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理解题意一朗读一借助注释

理解井说说诗句的.大意一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一背诵。用以上学法自主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山东一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倍――加倍,遥一远。)

10.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11.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中的前3小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

2.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1、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默写三首古诗。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我们曾学过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知道了诗人是因为什么事而难以入眠。

2、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

元:通“原”,本来;但:只;定:平定、收复。

无:匆,不要;乃:你的;翁:父亲。

(4)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5)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背诵并默写三首诗。(完成作业奉上第3题。)

6.作业: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中(4)小题、第2题,有兴趣的学生可做第4题。

21《古诗三首》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21 古诗

21 古诗三首

21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瀑”:注意右边字形。

比较“庐”“炉”偏旁。知道“庐山”是我国名山,在我国山西?

(4)第四行:被秋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板书:比)

4.朗读、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写景古诗,一首是我们所熟悉的有“诗仙”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又了解了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学习了他的《山行》。两首古诗虽都是写景,赞美祖国山河,但李白的诗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杜牧的诗鲜明自然生动。课下我们可以读读李白和杜牧的其它几首写景诗,体会两位作家诗歌不同的风格。

附:板书

---------------------------

篇3:21《古诗》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三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说出(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并熟读这两首诗。

3.感受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借助注释尝试说明诗句大意,教师针对学生试讲中的问题,适当作些指点。

难点:古诗中古今义不同的字、词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

1.揭题。

2.出示第一首古诗的题目,齐读题目,根据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强调孟(meng)的读音,“之”的意思。)

3.教师范读全诗,强调个别宇的读音。

4.自学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

(2)读通诗句。

(3)对照注释逐句理解诗意,并在认为须重点解释的宇旁注上符号。教师巡视,重点词作适当的点拨。

5.交流汇报学习结果。指名逐句串讲诗意。集体评议,教师点拨,补充或矫正。(重点理解:故人一老朋友;尽一消失;唯见一只见;天际一天边。)

6.小结:

(1)这首诗许人紧扣哪个字展开?

(2)前两句叙述“送”的什么?后两句借什么抒发“送”时的什么感情?

7.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全诗。

8.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理解题意一朗读一借助注释

理解井说说诗句的大意一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一背诵。用以上学法自主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山东一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倍――加倍,遥一远。)

10.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11.完成作业 本上第1题中的前3小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

2.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1、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默写三首古诗。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新课。我们曾学过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知道了诗人是因为什么事而难以入眠。

2、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

元:通“原”,本来;但:只;定:平定、收复。

无:匆,不要;乃:你的;翁:父亲。

(4)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5)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背诵并默写三首诗。(完成作业 奉上第3题。)

6.作业 :完成作业 本上第1题中(4)小题、第2题,有兴趣的学生可做第4题。

篇4:21描写爱情的古诗名句

21描写爱情的古诗名句

1.朝思暮想痴情人,咫尺天涯恨相思!

2.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

3.两情若是久常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7.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8.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

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0.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1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2.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19.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20.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21.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篇5:描写中秋节团圆夜的古诗21首

倪庄中秋

作者: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秋菊古诗

春晓古诗

新年古诗

七言古诗

春节古诗

一字古诗

清明 古诗

小寒古诗

出塞 古诗

浪淘沙 古诗

21 古诗(锦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21 古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