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毅冬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共含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毅冬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

篇1: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

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

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新课本已经面世,并于1996年下半年开始在学校使用。与旧课本相比,它具有观点新、材料新、体系完整、能力要求高等特点,这为高中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学科功能,培养跨世纪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从教学的角度看,新课本中有些问题还值得商榷,有些地方还有待完善。本文拟结合新课本上册第一、第二章的实际,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可读性不太强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增强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增加了图画、材料和思考题,旨在提高能力上的目标要求,其用意是很好的。但是,我们看到:新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叙述过于简化,有些过程的叙述就相当于纲要提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给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离开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规律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单,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便显得枯燥乏味。这种情况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课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违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理解历史理论、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带来了困难。新课本编写者出于初中与高中历史课本有不同知识、能力分工的考虑,有意淡化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历史发展过程,强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但却忽视了全国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与要求参差不齐、中考不考历史以及初中世界历史中的基础知识未必能全面、系统落实的现实,也忽视了高中生理解理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必须以相当的感性材料、形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为基础的心理特征与认识规律,其结果未必会是乐观的。其实,即便是在大学的历史专业里,历史课本的编写也好,历史教师的课堂讲授也好,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为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都是十分注重感性材料的引用,注意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的'。大学课本尚且注重可读性,高中课本则更应如此。

二、能力要求偏高

与旧课本相比,新课本能力要求高是个明显的特点。在能力上高要求,这对于学科功能的发挥,对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智能的人才,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就青少年的学习生涯来说,他们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主要阶段,有的还要读研究生,因此,能力培养要分阶段,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应当讲究适度。

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所涉及的理论之高深、知识之广博、逻辑之严密,是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所无法比拟的。历史科学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要真正做到“究”与“通”,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透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社会上有二十几岁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但却很少有二十几岁的史学家?根源就在这里。高中学生仅仅是一些十六七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但知识还不宽广、不扎实;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还较弱;他们接触过一些理论,但只是一些简单的理论;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但阅历还比较浮浅。严格说来,在历史老人面前,高中生还只不过是个充满好奇而带稚气的

[1] [2] [3]

篇2: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论文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论文

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新课本已经面世,并于1996年下半年开始在学校使用。与旧课本相比,它具有观点新、材料新、体系完整、能力要求高等特点,这为高中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学科功能,培养跨世纪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从教学的角度看,新课本中有些问题还值得商榷,有些地方还有待完善。本文拟结合新课本上册第一、第二章的实际,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可读性不太强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增强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增加了图画、材料和思考题,旨在提高能力上的目标要求,其用意是很好的。但是,我们看到:新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叙述过于简化,有些过程的叙述就相当于纲要提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给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离开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规律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单,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便显得枯燥乏味。这种情况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课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违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理解历史理论、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带来了困难。新课本编写者出于初中与高中历史课本有不同知识、能力分工的考虑,有意淡化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历史发展过程,强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但却忽视了全国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与要求参差不齐、中考不考历史以及初中世界历史中的基础知识未必能全面、系统落实的现实,也忽视了高中生理解理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必须以相当的感性材料、形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为基础的心理特征与认识规律,其结果未必会是乐观的。其实,即便是在大学的历史专业里,历史课本的编写也好,历史教师的课堂讲授也好,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为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都是十分注重感性材料的引用,注意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的。大学课本尚且注重可读性,高中课本则更应如此。

二、能力要求偏高

与旧课本相比,新课本能力要求高是个明显的特点。在能力上高要求,这对于学科功能的发挥,对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智能的人才,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就青少年的学习生涯来说,他们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主要阶段,有的还要读研究生,因此,能力培养要分阶段,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应当讲究适度。

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所涉及的理论之高深、知识之广博、逻辑之严密,是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所无法比拟的。历史科学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要真正做到“究”与“通”,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透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社会上有二十几岁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但却很少有二十几岁的史学家?根源就在这里。高中学生仅仅是一些十六七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但知识还不宽广、不扎实;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还较弱;他们接触过一些理论,但只是一些简单的理论;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但阅历还比较浮浅。严格说来,在历史老人面前,高中生还只不过是个充满好奇而带稚气的孩子。根据高中生的以上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和高中历史的课时安排,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实现新课本中所提出的各种能力目标,这既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教师。谁不希望祖国的青少年早日成才呢?但心急不能喝热汤,欲速则不达。能力要求偏高,会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求高深、不求扎实,囫囵吞枣、拔苗助长,这是教学之大忌。

三、人物形象不太鲜明

人类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杰出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又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活动的讲述,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新课本中,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非常有利的历史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等,内容显得比较单薄,因而,人物形象也就比较苍白。由于材料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或是采用以事带人的方法,教学活动都不便展开,致使人物个性、人物思想、人物形象都不太鲜明,人物评价也难以全面。在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中,他们的经历、思想、行为往往有许多动人之处,课本应予以叙述;有些堪称千古绝唱的情节,课本应当浓笔重墨地描述,因为,青少年从历史人物活动中受到的启发教育,比单纯的理论教育要生动得多、深刻得多。

四、重要概念的表述欠周全

历史概念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质的反映,因此,课本中重要概念的表述是否完整、准确,这对于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本质、形成规律性的历史知识非常重要。但新课本在这方面却有些不尽人意。比如,在第一章第三节中,对文艺复兴运动性质的表述是“这是14至16世纪反映欧洲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表述既累赘,又欠准确,没有体现时代特征和运动的本质。如改为“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则更为简洁和恰当。又如对文艺复兴意义的表述,新课本是“当时,人文主义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中,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如改为“文艺复兴运动冲击了欧洲天主教宗教神学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唤发了人们的自信,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去创造,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这样既准确,又具体明了。再如宗教改革的性质,新课本的表述是“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这种表述突出了宗教改革的社会性,但却忽视了它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如改为“宗教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倡导的、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则两方面都能兼顾。

五、重要的问题缺乏充足的说明材料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缺乏材料,或是材料不充分,分析便深不下去,结论也很难形成,新课本有些地方也有这种情况。比如,在第二章第四节中,对于波及欧洲、影响世界的启蒙运动,新课本却没有专门的材料、独立的段落说明它产生的背景,从而使启蒙运动的出现显得很突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也就不明确。又如,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课本用了较多的篇幅叙述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过程,但有助于形成内阁制概念的材料却不多,而内阁制定义则没有,致使学生掌握这段历史较为费力。再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对奥地利改革收效不大的原因,新课本讲是“由于它限制了封建地主的某些特权,遭到激烈阻挠,收效不大。”这种解释很难使人信服。因为当时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主的特权,为何其他国家的改革没有遭到封建地主的激烈阻挠,偏偏在奥地利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这里,如果充实一些材料,说明奥地利在改革时,由于中央权力较弱,对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打击不力,加上改革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没有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政策等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方便。

六、时空概念前后矛盾

人类历史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总是体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并以一定的人物活动为内容。如果离开了具体、准确的历史人物、时间和地点,就没有历史事实,也就谈不上历史科学。然而,在构成历史事实的时间概念上,新课本有些地方有前后矛盾之嫌。比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课本叙述了18世纪英法争夺殖民霸权后,接着讲到英国在美洲从法国手中夺取到一些殖民地。课本大字讲法国丧失了加拿大以及路易斯安那,而课本“1763年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插图则表明:法国此时丧失的是新法兰西而非路易斯安那。而且,在课本第三章第四节“美国的领土扩张”插图中,也表明路易斯安那是1803年从法国购得,新法兰西是1783年归美国。在这里,路易斯安那、新法兰西何时归美国,大字与插图、插图说明与插图说明之间说法不一。又如,在第二章第五节“法国的初步改造”这一子目中,引用了国民公会第三个土地法令的部分材料。在材料的括号里,标明该法令是1792年7月17日颁发的,但在“吉伦特派当权”这一子目中,明确讲到国民公会是在1792年9月瓦尔密大捷之后开幕的。在这里,国民公会开幕的时间和国民公会土地法令颁布的时间不合逻辑。课本中时空概念上的前后矛盾,对教学中讲清基础知识、形成历史概念是很不利的。

七、插图欠说明

新课本增加了许多插图,这是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时空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的。但有些插图因缺乏必要的说明,因而,其作用便难以发挥。比如,在第二章第一节“议会审判查理一世”插图中,因没有说明,故从图中难以确定哪个是查理一世;“克伦威尔解散议会”插图也因没有说明,看了半天,哪个是克伦威尔仍不清楚。凭着感觉去猜,也有可能猜到,但这种做法毕竟是不严谨、不科学的。万一猜错,岂不是闹笑话?像这样的插图,如果配上简要的说明,读图时就很方便。

根据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编写高中历史新课本,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每个参编者都希望把课本编好,同时,无论谁去参编,都难免会有这种那种不足,这是很自然的。与旧课本相比,新课本的确有它的独到和可贵之处。假如能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一些能力要求,适当增加一些材料以增强课本的可读性,并注重表述的严谨性,那末,新课本也就可望臻于完善。

篇3:新三板做市制度亟待完善 供需失衡收入结构待变

新三板做市制度亟待完善 供需失衡收入结构待变

2015年年底,成功做市的企业中经营时间超过10年的占比60.37%,而在协议转让的企业中这一比例仅为48.85%,从企业规模及利润水平上看,做市企业的净资产和净利润的中位数为6471万元和918万元,分别为协议转让企业的2.2倍和3.56倍。就成长性而言,做市企业过去两年营业收入总增长率的中位数为43.03%,虽高出协议转让10个点,但优势并不如体现在企业规模上的明显。以下是由unjs网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新三板做市制度供需失衡收入结构待变正文,欢迎阅读参考。

2015年,A股市场整体估值居高不下、大盘指数剧烈动荡、系统性风险难以规避、IPO再度暂停……面对主板颇不乐观的投融资环境,不少拟融资企业和投资者将目光投向新三板市场。截至2015年12月31日,从1572家到533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在去年一年内完成了三倍增长。

曾经饱受诟病的流动性难题一直是制约新三板发展的障碍。因此,做市转让制度一经推出便被给予厚望。截至2015年年底,挂牌企业中做市转让的公司数量占比已超过20%。而在去年年初,这一比例仅为8%,做市企业数量增速远超协议转让。

如今,新三板做市转让制度启动已一年有余。回顾2015年,这项起源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交易制度在增强流动性、平抑价格波动方面确实起到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受限于做市商供需失衡及政策约束影响,做市商相对于挂牌企业更有谈判话语权,其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也较其市场定位有所偏差,而这恰恰给新三板市场的稳定发展埋下隐患。

选择企业标准严格

2015年,新三板做市交易的挂牌企业新增1047家,惊人的增速折射出企业对提高自身股票流动性和估值水平的渴望。与此同时,由于对新三板挂牌企业估值较为困难,财务规范性要求低于主板企业,做市商为避免风险必然会对拟做市企业进行更为严格的筛选。

截至2015年年底,成功做市的'企业中经营时间超过10年的占比60.37%,而在协议转让的企业中这一比例仅为48.85%。从企业规模及利润水平上看,做市企业的净资产和净利润的中位数为6471万元和918万元,分别为协议转让企业的2.2倍和3.56倍。就成长性而言,做市企业过去两年营业收入总增长率的中位数为43.03%,虽高出协议转让10个点,但优势并不如体现在企业规模上的明显。可见,与短期爆发性成长能力相比,做市商对企业长期持续经营能力以及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更为看重。

目前,新三板挂牌企业中符合创业板最低财务要求的约有1800家,其中选择做市转让的企业约有660家,占比37%,远高于新三板全部挂牌企业中做市转让企业所占比例,

同时,这660家企业占全部做市转让企业数量的57%,而协议转让的企业中符合创业板财务条件的占比仅28%。做市企业的财务稳健性更强。

事实上,做市商在选择做市项目时,企业的主营业务、所处行业、商业模式等都是其关注的重点。以行业为例,信息技术的做市率达25%,高于其他挂牌企业集中的行业。做市商因看好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性和成长性而乐于为其做市,也会相应考虑到该行业轻资产的特征而降低对企业规模的要求。总体而言,企业的资产、盈利、成长性等财务状况为做市商选择企业设下了一道标准。很多时候,这个标准甚至比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财务要求更为严格。

股票估值有提升空间

2015年实行做市转让交易的股票,做市区间内全年成交天数占区间内总交易日的比例平均值为67.05%,远高于协议转让所对应的该比例平均值。即使排除协议转让中全年成交日数小于10天的流动性极低的股票,其占区间内总交易日的比例平均值也仅有30.2%。做市交易使股票的流动性明显增强。

从波动性来看,做市后成交日不小于100天的股票年振幅的中位数为195.5%,考虑到成交天数对振幅的影响,这一波动水平与创业板大体相当。相比之下,协议转让下成交日数不小于10天的股票年振幅为246.58%,若将样本范围缩小到成交日数不小于30天的股票,这个振幅可高达 326.33%。不难看出,做市商在平抑股价、保证市场稳定方面作用显著。

估值方面,以2015年12月31日的参数来看,做市转让股票的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的中位数相比于协议转让并没有明显差别,与主板、尤其创业板相比总体处于极低水平。此外,相对于协议转让的企业,做市企业估值指标的标准差要小得多,各股票间估值水平更为相近,极端情形较少出现。新兴行业、初创企业的估值一直备受关注,从传统指标的绝对数值上看,做市商的估值尚处在合理区间。

不过,如上文分析,做市企业的总体规模、盈利能力、财务稳健性较协议转让企业更为优异,而做市企业和协议转让企业在行业分布上的差异甚微,因而估值完全可以更为乐观。在这一点上,做市股票的估值也应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买卖价差收益受限

虽然做市后股票的流动性改善明显,区间内有实际交易的日数显著增加,但从日均换手率上看,做市股票的整体成交量依然十分低迷(见表3)。事实上,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的增速和市场上交易资金的增速完全不成比例。纵然做市商有意提高做市股票的流动性,但也常常因缺少对手盘而难以达成目的,甚至出现做市商将股票“左手倒右手”的情形。

在做市商制度业已成熟的美国,做市商赚取利润的主要方式为买卖双边报价的价差。由于股票为多家做市商联合做市,价格 纵的可能性极低,做市商在每股股票买卖报价上也难以大做文章,因此,成交量成为决定做市商收入的最关键因素。反观国内新三板市场,股票成交量的低迷使做市商的买卖价差收入大打折扣。

高中历史必修课本知识点

高中历史新课学习方法介绍

新教育随笔静待花开

完善制度

完善规章制度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知识点

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